201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2013高考)_第1页
201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2013高考)_第2页
201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2013高考)_第3页
201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2013高考)_第4页
201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2013高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高三政治第一轮系统复习yyyy年M月d日星期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观)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真理观)知识结构求索真理的历程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作用)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真理是客观的(绝对性)真理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考纲点击4--12考情播报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1.实践的特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等都是考查的重点。2.复习时要结合我国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研成果等,分析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总览知识体系求索真理的历程实践概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①

活动特点:客观物质性、②

、社会历史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⑤

标准实践是认识的⑥

和归宿真理概念:标志主观同⑦

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特点:客观性、具体的、⑧

的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唯一目的来源动力客观有条件无限性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考点一:实践(1、实践的概念、2、实践的特点)1、实践的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把握两层基本含义:1)人为主体、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2)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存在。人们:客观世界: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发生在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活动,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不是实践。实践的主体、手段、对象和结果都是客观的,因而实践不是主观性活动,而是客观性活动。人的意识具有什么特点?全面把握实践的含义应注意以下几点:(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2)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它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4)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知识梳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①客观物质性使实践活动区别于纯粹的意识活动,坚持这点,在实践观点上就坚持了唯物主义。②主观能动性使实践活动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体现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坚持这点,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③实践的第一、二个特点并不矛盾,主体的客观性渗透着能动性,意识能动性以客观性为基础。④夸大客观物质性否定主观能动性,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主观能动性否定客观物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有2、4、61、蜜蜂筑巢。2、教师讲课。3、猴子摘桃子。4、建设长江三峡5、学生思考问题。6、克隆羊“多利”问世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①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②中国加入WTO进行艰苦的贸易谈判③全国大学生辩论赛④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⑥《十二五规划》

⑦学生在教室里听课⑧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⑩小行星撞击地球

A.①②⑤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④⑥⑧⑩

D.⑤⑥⑦⑧⑨⑩ACB(重庆高考)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回答下列两小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D、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

(2)下列活动属于实践活动的有()①学生看书②法官办案③蜘蛛织网④调节分配结构A、②③B、②④C、③④D、①④生产实践:2、实践的基本形式(P43--专家点评)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处理个人和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处理各阶层、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处理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等。如:革命和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举例:探月工程有助于建立科学理论、获得应用型成果,有助于推动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①客观物质性:②主观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3、实践的基本特征:三个社会性: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A、实践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对象)的客观性决定,B、实践活动的过程及结果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历史性: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联系实际实践具有社会性,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绕月探测需要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的通力合作体现了这点。

有人在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

A.实践的客观规律性

B.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C.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D.实践的社会历史性D(2009·安徽高考)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A.①②

B.③④C.②③D.②④农村改革属于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它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这体现了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性,故②正确;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这体现了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故③正确。①④表述错误,排除。C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段话表明: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C、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2009·海南)“地球一小时”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时,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这说明()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③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④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②④的说法都错误地理解了实践的特点,故本题选B项。B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世界有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之分,人们改造世界有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之分。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才叫实践。2.实践是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

动物的活动也是一种活动,也会在某些方面改变客观世界的面貌。但动物不会思维,只靠先天本能,并不知道自己行为的意义。而人的实践活动却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为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服务的,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误区警示3.实践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4.实践是社会性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这个观点貌似既讲实践的客观性,又讲实践的主观性,其实它割裂了实践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因为,从实践的三要素看它是客观的物质活动。但实践是人的活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因而它既不是纯客观的物质活动,又不是纯主观活动。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但孤立的活动并不等于单个人的活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既可以采取集体行动的方式,也表现为单个人的活动,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是社会性的活动5.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我们讲盲目的实践是指这种实践没有以正确的认识来指导,导致失败。6.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但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要具体分析。首先,对人要具体分析,必须是具有正常思维的人,如婴儿、精神病人的某些活动不一定是实践活动。其次,人的活动可以分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非认识性活动,只有改造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考点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归纳:正确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原理内容:A、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B、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2)方法论:A.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B.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正确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个来源是唯一的,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2)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则有两条,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则是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就知识的整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离不开直接经验,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

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

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

的产物。能动主体客体实践2.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途径。

认识的源泉——实践;认识的获得——实践和学习。但归根到底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

(1)知识的构成:是由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组成的。直接经验通过实践获得,间接经验通过学习获得。

(2)学习的重要性:①就每代人或每个人来说,事事都亲自参加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②从人类知识的发展来说,每代人都处在知识承上启下的历史环节上,只有虚心学习前人留下的宝贵知识,才能根据新的实践总结出新的知识,从而发展认识。实践是认识的产生,是“源”,学习是知识的传授,是“流”,应该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误区警示判断: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认识产生于

的需要。(2)

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3)

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实践实践实践认识发展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实践则是认识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第一推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所以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一种认识正确与否也不能用另一种认识来检验。(2)原因:这是由实践的特点决定的。因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能把认识同客观对象或结果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3)如何检验?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判断: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设计一个施工方案,它是否正确需施工完毕后,使用一段时间后给出最终判定,即由实践来判定。但在方案付诸实施前,也必须有一个理论上判定,即看施工方案是否符合科学理论的要求,符合即行。但这种判断不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是科学理论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脱离实践,认识就失去了意义。(2)认识从

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改造世界判断: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一样的。(1)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2)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深化探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1)理论必须和实践相结合。实践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理论也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才能变为物质力量。(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首先,理论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事物的共同特征,而客观事物是千差万别的,有着丰富多彩的个性,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所以必须运用理论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即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统一。其次,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理论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才能和变化发展的实际想结合,即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历史的统一。(3)坚持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掌握理论,重视书本知识,还要参加社会实践,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特别提示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1、材料一:党的十七大报告出现了诸多新提法:其中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备受人们关注。早在党的十二大上,我们党总结了建国以来经验和教训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强调走自己的路。29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材料二: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的不断走向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十七大报告中,在反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还提出与之相配套的五条具体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这些必须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材料三:十七大报告概括性的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问题:以上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综合提升参考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总结建国以来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体现了这一点。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9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所取得的成就证明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的不断走向深入,党中央建设性的提出五条具体道路的理论。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五条具体道路必须要认真地贯彻落实,体现了认识必须为实践服务。(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和促进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在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影响。

当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被问起成功的“诀窍”时,他说:“最初我凭着热情和经验去管理企业,没有成功;后来,我读了上百本如何管理企业的书,按照书上的道理去做,也没有成功;最后,我专心研究了我的企业特点,并总结以往失败的经验教训,摸索出自己的一套管理企业方法,终于取得了成功。”请分析上述材料蕴涵的哲学道理。(1)经验是重要的,但不能只凭经验办事,要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2)虽然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不能照搬现成的理论,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3)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对策,善于实践,勇于创新。(4)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反复实践,不断探索,并认真总结经验,才能获得成功。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告诉我们A.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B.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C.实践是认识的一个来源D.实践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A漫画《君子动口不动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D.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C“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告诉我们()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D、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C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说明了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自从发现艾滋病后,人类对艾滋病的研究不断深入。这说明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B、认识是适应实践需要而产生的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B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这说明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实践对理论对决定作用C、理论也是一种物质力量D、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A理论必须能够解决重大的实践问题。因为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C、实践总有一定的客观对象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D(不定项江苏卷)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这一名言蕴涵的哲理有()A.人们在改造世界中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

B.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

C.人们改造主观世界可以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D.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AD(不定项)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这句话蕴涵的哲学道理包括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D.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BD(2010北京卷)26.徐悲鸿偏爱画马,听马蹄得得,看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这表明,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A.受到艺术家生活环境的深刻影响B.源自于艺术家的技艺和艺术天分C.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D.取决于艺术家的执着努力和勤奋【解题思路】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力的过程,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的艺术作品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C解析:前一句出自明末清初杰出的教育家颜元。颜元认为,纸上谈兵的学问不是真学问,只有经历过实践历练出来的才是真学问、真本事。故前一句片面强调实践。后一句“将学全看在读上”,则片面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故选B。(2010广东卷)34.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B(2010江苏卷)29.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C.与之山中事,需问打樵人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B解析:人类对木星的探索不只是为满足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这么简单,更直接的动力是加深对自己生存环境的认识,保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①观点是不准确的。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未必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的如期成功。(2010新课标卷)21.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B(2009·宁夏、辽宁文综)科学研究是面向未知世界的认识活动,追踪科学发展现状以提炼问题依赖于研究者的学术素养与理论兴趣。在科学认识活动中①科学问题的形成遵循客观世界的固有规律②科学问题的提出与科学发展水平高度相关③科学问题的选择反映出研究者的兴趣爱好④科学问题来源于实践并决定着实践的水平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科学问题属于主观范畴,其形成遵循认识规律,①错误;实践决定认识,④的说法颠倒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追踪科学发展现状以提炼问题”,说明科学问题的提出与科学发展水平高度相关,②当选,“依赖于研究者的学术素养和理论兴趣”,说明科学问题的提出反映出研究者的兴趣爱好,③当选。B(2009·广东文基)“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这表明A.书本知识要和具体实践结合B.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D.书本知识比亲身实践更为重要解析“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要坚持认识和实践、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所以选A。A解析孙武在战争中撰写《孙子兵法》蕴涵的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C项本身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D项表述有误,不能把认识的来源混同于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2009·广东理基)孙武曾率军三万打败楚国二十万大军,并在战争中撰写《孙子兵法》。孙武著兵法说明实践是()

A.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检验真理的标准

D.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A(2008·重庆文综)如果你对大人们说:“我看到一幢用玫瑰色的砖盖成的漂亮的房子,它的窗户上有天竺葵,屋顶上还有鸽子……”他们怎么也想象不出这种房子有多么好。必须对他们说:“我看见了一幢标价十万法郎的房子。”那么他们就惊叫道:“多么漂亮的房子啊!”(选编自圣·德克旭贝里《小王子》)大人与小孩对同一幢房子有不同理解,这是由于A.认识对实践具有依赖性B.实践与认识具有差异性C.实践与认识具有一致性D.实践水平决定认识水平解析应注意题中所说大人与小孩对同一幢房子有“不同理解”,而不是说大人比小孩对同一幢房子的“理解深刻得多”,故应选A项,而舍弃D项;B、C两项不符合题意。A(2009·海南)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铍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十七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①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可靠性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会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④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了人们认识的发展,不同的具体实践对认识的检验都有时代的局限性,故①的说法正确;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故②的说法不正确;③中“必然”的说法太绝对;④的说法体现了认识的不断发展。故①④的说法正确。D材料中的观点说明人可以通过实践深化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这是由于人可以通过实践发展感知事物的技术手段,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宁夏22题)“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恩格斯这个论断的根据是①实践促进人的感觉能力的进化与发展②实践促进感知事物的技术手段的发展③实践促进对感知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④实践促进人类直觉事物本质能力的提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B

(2009·海南)辨析题。随着文明的发展,阅读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知识、分享经验、塑造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是他本人的阅读史。

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辨析: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是他本人的阅读史。(15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获得认识的途径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辩证思维能力。学生在辨析过程中既要点明阅读(间接经验)在人的精神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更要补充说明实践对人的精神发展的重要作用。答案:一个人的精神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构成人的精神世界的基础。阅读的过程是能动地吸收、借鉴间接经验的过程,间接经验归根结底来源于直接经验,也来源于实践。阅读在个人精神世界的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是影响一个人精神世界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之一。

结论一:承认实践是精神发展的基础,强调个人的精神发展受阅读的影响,学习间接经验具有重要作用,则这个命题是正确的。

结论二:忽视实践在精神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夸大阅读对精神发展的作用,则这个命题不正确。(学生把结论一和结论二结合起来作答或答出上述任一结论均可)

试析蔡卢村“直播法”的产生和推广所蕴含的认识论道理。浙江东阳蔡卢村的水稻不是成行整齐插栽的,而是成片散插。这种方式的变革源于一位妇女的“懒惰之举”。50多岁的农妇卢法素因家中缺乏劳动力,1993年开始把种子直接撒插在田里。没想到,这种插发不但节约了劳动力,还使早稻大幅增产。党支部决定推广这一方法,可许多村民认为这是“懒办法”,不足为效。口号喊千遍,不及一个具体行动,党支部带领党员家庭进行直播试验,结果75亩直播水稻平均亩产从原来的300多公斤增加到477公斤,党支书自己的4.7亩早稻平均亩产556.7公斤。这一示范,全村震动,“直播法”第二年不令而行,使全村粮食大幅增产,种粮效益大幅度提高。①蔡卢村关于水稻直播的认识发端于农妇节约劳动力的实践需要,产生于水稻直接撒插的生产实践,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的哲学道理。②蔡卢村水稻“直播法”是通过党支部带领党员家庭进行试种,以其省时增产的客观效果说服了群众,因而不令而行,得以推广,并获得大面积增产增效。这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的道理。③蔡卢村以在生产实践中产生并通过生产实践证明的关于水稻“直播法”的认识,指导群众的水稻生产,使水稻增产,体现正确认识队实践有具大指导作用的哲学道理。

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地认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着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矛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又进一步凸显出来。人口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要树立人类的资源危机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变化,并从认识论角度就当前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提出解决思路。(10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的认识要不断深化。人和自然资源的矛盾始终存在,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严重性。②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要解决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必须形成对二者关系的正确认识,并以此为指导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限制人口数量,保护、节约资源,开发再生资源,以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法论要求:实践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决定)(反作用)促进阻碍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指导作用;错误认识、不科学理论则把实践引向歧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考点三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①原因: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1、真理的客观性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1)真理的含义:(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②真理形式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③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不同;每个人的知识构成、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意识、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的区别和联系。区别:

1.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属于唯物论。

2.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属于认识论。

3.真理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4.真理的系统化、理论化,就是科学理论。联系: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知识梳理2、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3、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离开了这一特定的过程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原因:(1)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但追求真理又是一个无限的过程,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2)任何真理都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的符合,都同谬误有着原则的界限。但是任何认识又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在这个条件下是真理,超出这个条件则是谬误。思考:既然真理是客观的,为什么又说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前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先在城市夺取政权”理论“农村包围城市”理论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例:(1)谬误是与客观对象不符合的认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在于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2)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相互转化)(3)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4、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重点掌握】〖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判断1、真理永远都是正确的。2、真理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正确的。3、真理只有一个。4、有用就是真理。5、多数人的意见是真理。D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具体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真理的绝对性是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A.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这句名言是指()

A.真理和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B.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

C.真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

D.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B简答题:材料一:德国诗人莱辛说:“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材料二: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试用所学的有关哲理对上述两种观点进行评析。(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具有相对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认识如不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有可能会变成错误的,所以说“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2)“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意思是说,完全依靠书,也就失去了书的作用。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再好的理论如果束之高阁,也是毫无用处的。书(理论)的作用是建立在与实践的结合上,书(理论)只有在此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不结合就不能发挥作用。【答案】C

(广东卷第17题)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这说明了A.真理是普遍的B.真理是主观的C.真理是有条件的D.真理是绝对的解析读懂题干,从中提炼有效信息,即真理不是绝对的、永恒的,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①错误,④未体现。(2008·江苏单科)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但是,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真理是①因人而异的②具体的③有条件的④客观的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D(2009·海南高考)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铍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十七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①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可靠性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会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④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A.①② B.②③C.③④D.①④题干材料体现了虽然不同的具体实践对认识的检验都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却可以推动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故①④正确。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故②的说法不正确;③中“必然”的说法太绝对。D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考点四: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1、认识具有反复性(1)含义: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原因:人的认识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的认识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要受到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③从认识的进程来看,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1)含义: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2)为什么认识具有无限性(原因)?①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是无限的变化着的;②认识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③认识基础------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2、认识具有无限性。3、认识的前进性和上升性(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1)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对真理的追求是一个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2)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人的认识运动不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2、〖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1.正确理解认识的发展过程

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深度上讲,认识需要逐步深化;从广度上讲,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变化方向上讲,认识必须向前推移。认识是无止境的(如图示)。2.意识与认识的关系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属于唯物论的范畴,与物质概念对应。

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既指反映过程,又指反映结果,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与实践概念对应。

二者都有正确、错误之分。【解析】认识的进步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因此③观点错误,排除B、D,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是对真理相对性的错误理解,真理的相对性是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事物一定层次的认识,而非指包含谬误成分。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2010全国卷1、江西卷、湖北卷)28、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否定了前人的大陆均衡说、陆桥说,却被大多数学者斥为“荒诞的怪论”。20世纪50年代,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越来越多,大陆漂移说重新活跃起来。在此基础上,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人们对大陆漂移说认识的转变佐证了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③认识具有创新性,认识的进步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提④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A解析:人类对气候的认识,从1898年到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变化很多大,因此,①、②正确。③项“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是错误的,人类认识是前进的。④项否认了认识的任务和目的,错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人的认识的相关知识。(2010四川卷)33.早在1898年,就有科学家指出,燃烧煤炭和石油产生的二氧化碳将导致地球变暖。随后,人类为防止地球变暖进行了漫长的探究和实践。时至2009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已由工业革命前的280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升至390ppm,然而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仍然认识不一。人类对气候的认识,哥本哈根会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材料体现的哲理有①世界是复杂的和不断运动变化的,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②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③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人的认识具有规律性④本质的暴露和展开有个过程,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A(2010·日照模拟)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都要关注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对发展观和公平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说明①真理都是具体的②认识都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认识到的真理总是在认识发展中不断被否定④人类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A.①③B.②④C.①④D.③④解析:不同时期,发展观和公平观的内容不同,说明真理都是具体的,①说法正确。“十七大对发展观和公平观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说明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④说法正确。②③观点错误,应排除。C(2009·浙江文综)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对5000只“冰川豹蛛”进行测量后发现,1996~2005年间,这种蜘蛛的体形平均增大了8%~10%;同期当地每年的解冻期提前了20~25天,这支持了他们的猜想,剧烈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蜘蛛的生长产生了影响。该研究小组负责人表示,这种影响的后果很复杂,一下子无法估计出来。这一说法体现了①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②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③世界总有一些秘密不能为人所理解④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解析:①“无条件”说法错误。认识具有发展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③错误。该科学研究小组通过科研既使认识得以深化,但“这种影响的后果很复杂,一下子无法估计出来”,正说明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人的认识既有无限性,又有反复性,②④当选。答案为D。D(2009·四川文综)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西医外科手术都是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进行的,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甚至会导致昏厥、体克和死亡。实现“刀下无痛”,一直是医学界的梦想之一。一代又一代的医生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尽可能地减轻病人外科手术的痛苦,但效果都很有限。直到化学止痛剂一氧化二氮和乙醚的发现、成功使用和推广,医学才真正进入了无痛手术时代。上述材料说明()①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②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产生的③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④获得正确的认识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解析从手术无麻醉到无痛手术,反映了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①正确;正是为了解决无麻醉情况下的一系列问题才促使人们不断的探索,才有化学止痛剂一氧化二氮和乙醚的发现,体现了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产生的,②正确。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人类的认识发展是无限的,③④表述错误。A解析对维生素争论过程说明人们对维生素的认识不断发展和完善,②④是错误的,答案选①③。(2008·四川文综)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基本要素。以往人们通过食物获取这些微量物质,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能够通过服用某种或某几种维生素来弥补食物摄取方式的不足。一些科学家认为,大量服用某些维生素有益于身体健康,但另一些科学家警告说,服用过量的维生素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关于维生素问题的争论表明①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总是有条件的和不完善的②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仅在一定时期内是真理③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④人们的认识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B(2010天津卷)14、(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世博会自诞生以来,一直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成熟。世博会是展示台:上海世博会吸引了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集中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多元的世界文化以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世博会是大课堂:上海世博会拓展了人们的知识事业,激励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眺望了世界文明的未来。世博会是助推器: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使美国汽车业大放异彩;1993年大田世博会推动了韩国从出口加工型经济向自主创新型经济的转变;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深化了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和探索,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2)结合材料,用哲学中有关认识的观点,说明世博会为什么能“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10分)【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目的。“展示台”“大课堂”“助推器”等材料分别体现了上述原理。②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新驿站”等材料体现了上述原理。(2010安徽卷)38.(28分)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某校高二(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安徽”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以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乙同学:上海世博会是低碳世博。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理念贯穿于上海世博会方方面面。如世博会的照明全面采用半导体照明(LED),既不减少亮度又节省能源百分之九十;安徽馆的建筑和装饰大量采用了节能环保产品;安徽将利用世博会推介发展低碳经济的招商项目,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3)通过讨论,同学们认识到上海世博会是“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