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检疫学-鳞翅目检疫性害虫_第1页
植物检疫学-鳞翅目检疫性害虫_第2页
植物检疫学-鳞翅目检疫性害虫_第3页
植物检疫学-鳞翅目检疫性害虫_第4页
植物检疫学-鳞翅目检疫性害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章鳞翅目检疫性害虫

本目为昆虫纲一个较大的类群,主要以幼虫危害植物,危害部位涉及植株各个部位,对农林业生产威胁很大。列入进境植物危险性害虫名录的种类

一类1种:苹果蠹蛾二类3种:美国白蛾小蔗螟咖啡潜叶蛾三类共40种:葱邻菜蛾、秋星尺蠖、果树黄卷蛾、亚麻黄卷蛾、橘带卷蛾、红带卷蛾、苹髓尖蛾、荷兰石竹卷叶蛾、橘蛀果点翅螟、苹果异形小卷蛾、斜纹卷蛾、樱桃小卷蛾、李小卷蛾、甜瓜绢野螟、南方玉米杆草螟、西南玉米杆草螟、南美玉米苗斑螟、南非石竹卷蛾、苹浅褐卷蛾、黄毒蛾、柚叶螟、谷实夜蛾、合毒蛾、咖啡小扇潜蛾、葡萄浆果小卷蛾、冬夜蛾、澳洲红铃虫、甜菜麦蛾、橘花巢蛾、油橄榄巢蛾、麦绢蛾、灰翅夜蛾、南部灰翅夜蛾、草地夜蛾、梨织蛾、苹透翅蛾、桃透翅蛾、李透翅蛾、松异带蛾、冬尺蠖。列为国内农、林业检疫对象名单的种类苹果蠹蛾美国白蛾蔗扁蛾本章重点介绍美国白蛾和苹果蠹蛾;同时简要介绍蔗扁蛾与小蔗螟。第一节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

(L.)

苹果蠹蛾又称苹果小卷蛾,俗称食心虫,英文名codlingmoth,属小卷蛾科。一、地理分布

苹果蠹蛾原产于欧洲大陆,现已传播到世界上大部分苹果产区。我国目前仅分布于新疆苹果产区和甘肃敦煌。GeographicalDistributionoftheCodlingMoth

二、寄主与危害

1.寄主苹果、沙果、海棠、桃、杏、石榴、山楂、李、野苹果、核桃、扁桃、枣、各种梨以及栗属、无花果属和花楸属的某些植物。2.危害

幼虫早期蛀果能使幼果脱落。果实上的蛀孔或幼虫脱出孔外堆积褐色虫粪和碎屑。形成“刺果”,降低商品果率。脱果孔外可见大量虫粪和碎屑三、发生特点1.年发生世代数新疆:库尔勒3代/年,石河子2-3代/年。2.越冬以老熟幼虫作茧越冬。越冬场所:树皮下、树杈分支处或树盘的土壤中。3.年种群发生动态新疆:越冬代成虫5月初开始出现,6月底发生第一代成虫,5~9月均可见到成虫。从5月底直到果实成熟采摘前,均可见到幼虫为害。4.成虫习性(1)有趋光性,黄昏前后为交尾高峰期。(2)成虫寿命15~18d。(3)产卵习性卵散产于叶片、果实与枝干;50~140粒/雌虫。植株着卵量从上至下递减;栽植稀疏,四周空旷的果园植株着卵量大,向阳面多于其它方位。卵可散产叶片的正面或反面卵形态5.幼虫习性幼虫共5龄。蛀孔部位:萼洼、两果交接处或果、叶贴合处。蛀果时不食表皮,蛀入后直达果心,取食种子。老熟后从蛀孔脱出或另有脱出孔。化蛹部位:树干裂缝或地面隐蔽物及土缝中结茧化蛹,也可在果内、包装物及贮藏室化蛹。幼虫危害特点

一果多虫偏食种子可转果危害粪便多数堆在果面蛀果前偶食叶子或蛀芽四、传播途径与检验方法1.传播途径主要以幼虫或蛹随运输或旅客携带的果品作远距离传播。水果干制品也可能携带。

1996年报道杏干上发现活蛹。1987年随旅客携带水果传入甘肃,1992年遍布全市,30多个大中型果园受害,年均损失40多万元。

2.检验方法根据受害状,剖果检验。3.识别特征幼虫大龄背面红色;前胸K群刚毛3根;无臀栉。蛹体长7~11mm,黄褐色。腹部2~7节各有两排刺,8、9节各一排。肛门两侧各有2根钩状刚毛,腹末端6根。成虫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8mm,体灰褐色而具紫色光泽,前翅臀角处有深褐色椭圆形斑,内有3条青铜色条斑,其间显出4-5条褐色横纹。翅基部外缘略呈三角形,有较深的波状纹。后翅褐色,基部颜色较淡。五、检疫措施1.不从疫区调运寄主果实,必须调运的需严格检验,发现虫情后进行除害处理。方法:A.二硫化碳熏蒸B.熏蒸与低温处理:新西兰出口到日本的苹果等检疫处理要求,溴甲烷24g/m3在温度12℃以上熏蒸2h后,低温0.5℃以下保存25d。

2.加强旅客检疫与邮寄物检疫,禁止携带、邮寄水果进境。3.可能的传入区要加强监测,一经发现,果断采取铲除措施。加强旅客检疫,禁止携带水果进境。利用检疫犬开展旅客检疫监测方法1.性诱捕器持续诱捕成虫:4月下旬~10月上旬。2.果实生长期,根据果实受害状调查。3.秋季~翌年春季,调查越冬幼虫和蛹。(六)防治方法1.早刮皮,勤捡落果,堵树洞,树干涂白。2.树枝、树干束草带诱杀老熟幼虫。3.利用性诱剂诱捕雄虫或干扰交尾。4.释放不育个体。5.化学防治:根据成虫羽化高峰期确定施药适期。6.果实套袋。幼虫引诱剂迟滞幼虫蛀果要点危害期是幼虫期;监测主要在成虫期进行,性诱捕器在田间的放置时间从果树开花期开始;化学防治仍为主要手段,最佳施药期为幼虫初孵化期。内容回顾幼虫前胸K群3根刚毛;无臀栉。成虫前翅臀角有一深褐色椭圆形斑,内可见青铜色条斑。*左上图为梨小食心虫幼虫,示臀栉。第二节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

美国白蛾也称秋幕毛虫、秋幕蛾,英文名:fallwebworm,Americanwhitemoth,属灯蛾科。一、地理分布与传播简史

1.地理分布

美国白蛾原产北美洲。现已扩散到欧洲、亚洲的多个国家。我国周边分布范围:日本、朝鲜、韩国及俄罗斯、吉尔吉斯坦、乌克兰等均有分布。

国内的辽宁、河北、山东、陕西、天津等省区有分布。2.传播简史

1940年传入欧洲,1945年传入日本,1958年传入朝鲜,1979年传入我国辽宁丹东一带,1984年在陕西发现。1984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了《关于迅速扑灭陕西境内美国白蛾的紧急通知》;为此,陕西省政府专门成立了“美国白蛾防治领导小组”。1995年天津发现美国白蛾后,北京市1996年了成立“严防指挥部”。

二、寄主与危害1.寄主植物除针叶类外的200多种农林植物:果树类:苹果、梨、山楂、樱桃、李、草莓、柿子、黑枣、杏、葡萄、桃树等。观赏绿化植物:糖槭、榆、柳、桑、梧桐、槐、杨、香椿、冬青等。蔬菜作物:茄科、百合科、十字花科、葫芦科、伞形花科等。经济作物:向日葵、蓖麻、大豆、花生、烟、红麻、大麻、棉花等。粮食作物:玉米。2.危害

幼虫食叶,主要在叶背活动;取食时吐丝结网;网幕多在树冠外围;网幕大小从2~3尺到3m不等;每株树上数量从几个到几十个,甚至达到200余个。可造成树势衰弱,甚至枯死;果树早期落果。幼虫多在叶背取食,有时也在叶面为害(右下:苹果树)取食的同时吐丝结成网幕幼虫(红头型)在网幕内取食叶肉,残留叶脉幼虫的危害症状是识别、鉴定美国白蛾的重要依据。三、发生特点1.年发生世代数在原产地每年发生1-4代,在欧、亚发生区一年发生2代。2.越冬情况

以蛹在树皮下、地面枯枝落叶处;或未脱落的网幕、残叶中;或寄主周围建筑物的缝隙中。

3.年种群动态

5~6月羽化,6月中旬达高峰。一代幼虫孵化盛期在6月中下旬,二代幼虫8月上中旬集中发生。4.成虫生物学特性多在夜间羽化,飞翔力不强。有弱趋光性,雄虫上灯率较高。产卵习性:喜在叶背产卵,聚产成块,单层,大小约1cm2,平均1500粒。5.幼虫生物学特性

(1)幼虫7龄,发育历期30~40d。(2)为害习性1~4龄群集在树冠危害,昼夜取食;5~6龄,弃网幕呈小群分散危害;7龄单个生活,全株分布。5龄后具有暴食性,3~4d可吃光全株叶片。(3)抗逆性具一定的耐饥能力。1~4龄可耐4~9d;5龄后可耐9~15d。(4)化蛹习性幼虫形态—黑头型与红头型

6.蛹的生物学特性

蛹发育历期为14~20d。抗寒力强,滞育蛹可经受-30℃低温,但在早春出蛰期对温度很敏感。四、传播途径与检疫检验1.传播途径

自然传播:成虫飞行扩散,老龄幼虫转移为害。

人为传播:各虫态均可;但主要方式为幼虫、蛹随寄主(原木、苗木、农林产品)、包装材料、铺垫物、集装箱及交通工具等远距离传播。2.检验与识别鉴定调运检疫中,最常见到的虫态是蛹,其次为幼虫。凡是从其发生区输出的果树、桑树以及观赏树木等苗木或果品、包装箱等,均应仔细检查是否带有虫体。幼虫需要根据毛序鉴定;蛹则保湿保温,使之羽化为成虫进行鉴定。成虫识别特征成虫翅展23-45mm。雄虫触角双栉齿状,雌虫锯齿状。翅底色为纯白色,无暗斑或具有或多或少的暗斑。前足基节及腿节端部桔黄色,胫节、跗节大部分黑色。后足胫节缺中距,仅一对端距。成虫形态—雌虫雄虫翅上

多有斑点五、检疫措施1.对进境的寄主植物、包装物、集装箱等实施严格检验,发现虫情必须进行检疫处理。2.划定疫区,严禁从疫区调出寄主苗木等,来自疫区的植物产品、包装物和运输工具实施消毒处理。3.在发生区要及时采取扑灭措施,发生区与有关口岸要进行疫情监测。(监测方法:自我总结)应贯彻“严格封锁,杜绝蔓延,大力防治,尽快根绝”的方针。除害处理方法

对寄主植物与植物性包装可进行溴甲烷或氰氢酸熏蒸。溴甲烷处理:20~30g/m3,熏蒸时间48h。对植物性包装物也可进行热蒸汽处理,处理温度为85℃,持续1h。防治措施

翻、刮、涂、掏、诱、剪、喷

秋冬季翻挖寄主周围土壤,杀蛹;刮老翘皮,树干涂白,恶化化蛹环境;掏寄主周围建筑物等的缝隙,杀蛹;成虫期进行黑光灯或性诱捕器诱杀;幼虫危害期剪除网幕;发生期喷施溴氰菊酯、灭幼脲等杀虫剂。发生区也可释放寄生蜂进行控制。第三节蔗扁蛾与小蔗螟

蔗扁蛾Opogona

sacchari

(Bojer),属鳞翅目,辉蛾科Hieroxestidae,扁蛾属,英文名bananamoth,是近些年来传入我国的一种突发性检疫害虫。1987年,蔗扁蛾随进口巴西木传入广州并定殖。之后,随着巴西木在国内的普及,随之扩散。1995年在北京园林植物上首次发现,随后,在广东、海南、福建、浙江、江苏、河南、新疆、四川、上海等地相继发现,呈迅速扩散蔓延趋势。(一)

寄主与危害已发现寄主28科87种8变种,国内发现14科55种2变种。主要危害巴西木、发财树、橡皮树和棕竹的根、茎部;甘蔗和玉米茎杆、马铃薯块茎、香蕉花序等。在广东发现寄主已经扩大至行道绿化树与多种园林植物。主要寄主香龙血树主要寄主植物----棕竹室内试验表明,马铃薯与甘薯是极好的饲养寄主。危害状

幼虫在寄主皮层内上下蛀食,内皮层食空后仅留表皮层,其间充满粪屑。表皮可见排粪通气孔。感染植物轻则局部受损;重则将整段干部的皮层全部蛀空。

左:寄主受害状(暗色区域)右:幼虫

成虫黄褐色,长8~10mm,展翅22~26mm,前翅深棕,中室端和后缘各一黑斑,后缘有毛束,停息时束如鸡尾。后翅黄褐,后缘有长毛。后足长,超出翅端。停息时,触角前伸;爬行迅速,形似蜚蠊,可做短距跳跃。蔗扁蛾雌成虫(二)分布

国内:北京、广州、海南、福州、南京、深圳等。国外主要分布于巴西、美国、意大利等。(三)传播途径幼虫、蛹随巴西木等寄主的调运而传播。(四)检疫措施1.疫情区及时隔离,禁止调出苗木;重症株须销毁,轻症株采用药剂防治。2.加强花卉尤其是其寄主的产地检疫与调运检疫;未发生区做好防范工作。3.加强进口观赏植物材料的检疫审批和疫情监测。除害处理与防治措施1.调运中发现虫情,对寄主热处理:44℃下处理30~60min。

2.种植前,喷洒80%敌敌畏500倍液并用塑料盖上密封熏蒸5h,可杀死潜伏在表皮的幼虫或蛹。3.已上盆种植的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混合90%敌百虫800倍液喷施。二、小蔗螟Diatraea

saccharalis(Fab.)

小蔗螟也称小蔗秆草螟,英文名sugarcaneborer,Americansugarcaneborer,属螟蛾科。主要危害甘蔗、水稻;在美洲分布区是甘蔗与水稻上的主要害虫;其次危害玉米、高粱及苏丹草。主要寄主植物:水稻与甘蔗玉米是次要寄主(一)危害

(1)水稻上害状幼虫聚在叶鞘内取食,初期引起叶颈周围褪绿,变棕黄至橙色;后期蛀茎为害,致叶、秆枯死,直接造成产量损失。(2)玉米上害状早期害卷叶,食幼嫩组织,轻者叶片出现排孔,重者生长点被食,植株矮小;后期蛀茎,致使植株易风折,偶害穗。受害稻株的初期表现叶颈周围组织出现褪绿,变为棕黄色至橙色。受害稻株后期表现

幼虫蛀入茎秆危害,造成叶片和茎秆的干枯死亡。形成白穗,直接引起产量损失。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与饲料作物小蔗螟在玉米上的危害状似玉米螟早期害叶,轻者叶片出现排孔,重者生长点被食,造成植株矮小;后期蛀茎,导致受害株易风折,偶食穗。(二)地理分布

小蔗螟原产于加勒比地区,目前在加勒比地区、墨西哥湾沿岸国家及整个南美洲有分布。我国的同纬度地区为:吉林及其以南的水稻、玉米产区,华南甘蔗主产区均为其适生范围。(三)传播途径

随寄主植物茎杆、甘蔗的种苗、宿根和包装材料的调运;或夹杂在玉米粒中随玉米的调运远传。(四)小蔗螟的形态识别

主要掌握成虫与幼虫的形态特征。成虫体黄色或黄褐色,翅展♂18~28mm,♀27~39mm。前翅各有2条由8个小斑点组成的斜纹,翅合拢时呈“V”形。在2条斜纹上方各有1个黑色圆点。幼虫头深褐色,前胸背板淡黄色,体乳白,每体节背生褐毛斑;趾钩双序环。夏季型褐斑明显;冬季型不明显。

小蔗螟与近缘种西南玉米螟D.grandiosella

和南方玉米螟D.crambodoides

的形态区别幼虫小蔗螟西南玉米螟南方玉米螟上颚具6齿,其中4个尖,2个圆钝。具4个尖齿、1个锯齿边。具4个尖齿、1个锯齿边。第十三章同翅目及其它检疫性有害生物

大多数同翅目害虫个体小,活动力弱,可随寄主苗木、接穗、果实、原木及其他植物材料远传。1873年,德国最早颁布了禁止输入栽培用葡萄苗木的法令,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典型的单项禁令。1878年,欧洲六个国家缔结了防除葡萄根瘤蚜的国际公约,开创了国际合作控制有害生物的先例。1899年,第一部综合性植疫法规--《加州园艺法》在美国出现,其目的是防除葡萄根瘤蚜和吹绵蚧。同翅目害虫与植物检疫列为我国进境和国内检疫对象的同翅目害虫一类1种:松突圆蚧二类1种:葡萄根瘤蚜三类共22种:苹果绵蚜、冷杉球蚜、百合西圆尾蚜、梨根瘤蚜、玉米根蚜、鼠李马铃薯蚜、冬葱瘤额蚜、桃大黑蚜、马铃薯囊管蚜、省沽油囊管蚜、丝绒粉虱、烟粉虱、尼日兰粉蚧

、肯尼亚粉蚧、松针盾蚧、黑条盾蚧、桃白圆盾蚧、樱桃圆盾蚧、胡桃圆盾蚧、霍氏长盾蚧、日本松干蚧和苹果木虱。国内:苹果绵蚜葡萄根瘤蚜松突圆蚧枣大球蚧第一节葡萄根瘤蚜Viteus

vitifolii

(Fitch)

葡萄根瘤蚜也称葡萄根虱、根瘤蚜,英文名为Grapephylloxera,vinelouse,vineaphid,属球蚜总科,根瘤蚜科。葡萄根瘤蚜在历史上曾在欧洲对葡萄生产造成毁灭性危害,至今仍是很多国家的检疫对象。被我国列为进境二类检疫性有害生物。一、寄主与危害状1.寄主原始寄主为美洲山葡萄,现发现仅危害葡萄属Vitis植物。2.危害状随寄主品种与危害部位的不同,有两种典型表现:在根部形成根瘤在叶部形成虫瘿

(1)根瘤型害状

在根部形成虫瘿或根结,叶片黄化,植株长势不良,3~10年可致植株死亡。A.须根受害形成菱角形的根瘤,虫体多在凹陷的一侧。B.侧根和大根受害时形成关节形肿瘤;虫体多在肿瘤缝隙处。山东烟台仅发现根瘤型及其害状。(2)叶瘿型危害状

只在美洲系葡萄与野生葡萄的嫩叶上见到。受害嫩叶正面呈透明状斑,斑四周很快呈粉红色。虫瘿约有豌豆粒一半大,在叶背开口,瘿口生白色毛丛。一般不引起产量的重大损失,严重侵染后可在后期引起叶片扭曲和落叶。虫瘿葡萄根瘤蚜一般对新建园危害大,对树龄10年以上长势旺盛的葡萄影响不大。葡萄根瘤蚜无翅成蚜:a.根瘤型b.叶瘿型二、地理分布与传播历史

1.地理分布

葡萄根瘤蚜原产北美洲。目前在美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均有分布。亚洲:中国、以色列、日本、约旦、朝鲜、韩国、黎巴嫩和叙利亚。中国:山东、辽宁和台湾。2.传播历史

(1)传入欧洲的历史19世纪后期传入欧洲。1858-1863年间,法国酿酒商为改良品种,从美国引入葡萄品种,同时将其传入。1863年被发现时已经失控。之后的25年间毁灭了法国近1/3的葡萄园,面积超过100万公顷。传入沙俄后,曾经被迫毁弃350万公顷葡萄园,直接防治费用超过四百万金卢布。(2)传入中国的历史1892年,张弼士在烟台成立“张裕葡萄酿酒公司”,随美国苗木传入。1896年在公司自建园发现,从奥地利引入抗性砧木进行治理。但在1932~1935年间,仍造成严重损失,平均产量0.4kg/株。1954年前苏联专家再次在烟台发现。1963年在西北农学院葡萄园发现。后采取挖除烧毁有染虫株;对无虫植株采用药剂浸根预防,彻底铲除了此虫。(三)发生特点

1.生殖方式与发生世代数孤雌生殖方式为卵生。烟台每年发生7~8代。2.越冬以附着在葡萄茎上的卵(美洲葡萄);各龄若虫(主要是1、2龄)在土表1cm以下的二年生以上的粗根根叉和被害处缝隙内越冬。3.生活史类型有完整与不完整的生活史两种。美洲品系上出现完整型,在欧洲与亚洲品系上不出现有性生殖阶段,表现为不完整型。4.全年种群数量动态每年4月开始出现,5月中旬-6月底、9月底两个时期发生的数量最多。有翅蚜9月下旬~10月下旬发生量大,但很少出土。虫体在土壤中的部位深浅程度与季节有关,7、8月在土表,春秋季在深层土中。5.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卵、若蚜的耐寒力较强,-13~-14℃方可被冻死。山地壤土或粘土中发生重,砂壤土不利于其生存。(四)传播途径

1.主要随带根苗木的调运传播。2.在美洲系葡萄上,也可随接穗传播。对根的依赖性极强,一般离开根后1d即死亡。(五)检验与鉴定1.根据寄主及其受害状。2.形态识别。

全世界已知危害葡萄的蚜虫有6种,只有葡萄根瘤蚜属球蚜总科,触角为3节,前翅只有3斜脉;无翅蚜和若蚜复眼只有3个眼面;尾片半月形,腹管缺。其余均为蚜总科,触角5节或6节,可藉此区分开。(六)检疫措施1.不从疫区调用苗木,需调用时,必须经过严格检验与除虫处理。2.除害处理方法(1)热处理30~40℃温水中预浸5~7min50~52℃热水浸泡7min。可杀死卵及若虫。(2)熏蒸法二硫化碳或溴甲烷处理砧木或切条,不宜用其它熏蒸剂。(3)药剂浸泡葡萄苗木去土扎捆(每10~20株)50%辛硫磷EC1500倍液浸泡1min晾干(包装物同样处理)。(七)防治方法1.沙地育苗,培育无虫苗木。1958年来,张裕公司开展沙地育苗后,未发现新感染植株。2.培育抗虫品种

V.vinifera

对根瘤型的危害很敏感,对叶瘿型具有抗性;V.riparia

对叶瘿型无抗性,但是抗根瘤型。现在的法国葡萄多嫁接美国的抗性砧木。3.药剂处理土壤(1)毒土处理土壤:50%辛硫磷EC,用药量3.75kg/hm2。(2)土壤熏蒸处理:植株周围打孔,孔深10~15cm,密度4~6个/m2,药剂为二硫化碳,用药量为36~72g/m2。其它药剂有氯丁二烯、六氯环戊二烯等。第二节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

苹果绵蚜俗称苹果绵虫、白毛虫、白絮虫等,英文名woollyappleaphid,woollyaphid,applerootaphid,属瘿绵蚜科,是多种果树的重要害虫。在国内目前局部分布,列为我国国内检疫对象与进境三类检疫对象。一、寄主与危害状1.寄主植物

可为害苹果、洋梨、山楂、花红、大山桉、山荆子等,以苹果为主。MointainAsh2.危害状(1)地上部分表现成若蚜群集在果树枝干的剪锯口、伤口、腋芽、短果枝叶簇基部等处,被害部位形成肿瘤,肿瘤破裂后易诱发苹果腐烂病和苹果透翅蛾的危害。果柄、梗洼和萼洼处受害后,果柄变黑褐色,果实发育受阻并易脱落。危害严重时全树可见白色绵状物。山楂树受害状在剪锯口聚集状(2)根部表现主要危害浅土中或裸露的根,诱发根瘤。可造成树体发育不良,延迟结果,缩短树龄,受害严重的树体遭遇严寒和干旱易死亡。对根部危害所造成的影响远大于在地上部分危害造成的影响。根部危害状根部危害状2二、地理分布

苹果绵蚜原产北美洲东部,现在几乎遍布美洲、亚洲、欧洲、非洲以及大洋洲适合栽培苹果栽培的国家。

最早于1787年在美国发现,1801年传入欧洲。1872年由美国传入日本,1880年由日本传入朝鲜。中国最早于1910年由德国传入青岛,以后又由日本传入大连。西藏出现的可能由印度传入。2000年曾传入陕西。

国内分布:山东、云南、天津、河北、辽宁、江苏、河南和西藏。三、发生特点1.年发生世代数

一年可发生13-18代。2.越冬

以1-2龄无翅若蚜在果树裂缝中、瘤状虫瘿下、伤口、剪锯口、不育芽上以及近地表的根上。3.种群年动态

每年11月中旬开始进入越冬,翌年4月初始活动。5月上旬越冬若蚜成长为成蚜,开始胎生第一代若蚜,多在原处危害。无翅孤雌蚜全年有两次发生危害高峰期:5月下旬-7月中旬和9月中旬-10月。有翅蚜发生2次,5-6月数量较少,9月中旬-10月中旬数量较大,其后代全为胎生有性雌雄蚜,死亡率极高。卵在我国不能越冬。四、传播途径与检疫检验

1.传播途径(1)远距离传播成、若蚜随苗木、接穗、果实和包装物的贸易往来传播。

1985年大连口岸从日本输入的苹果苗中发现。(2)近距离扩散有翅蚜的飞行;耕作管理中人的活动。2.检验方法

以肉眼观察为主。在产地和调运检疫,主要根据危害状作出初步判断,找到虫体后镜检观察鉴定。3.主要识别特征有翅孤雌蚜体椭圆形,长1.7~2.0mm。暗褐色,头胸黑色,全身被白粉,腹部有白色长蜡丝。触角6节,第三节特长,有不完全与完全的环状感觉器24-28个,第四节3-4个,第五节1-4个,第六节2个。腹管退化为环状黑色小孔。无翅孤雌蚜体卵圆形,长1.7-2.2mm,宽0.9-1.3mm,黄褐色至赤褐色,背面有大量白色绵状长蜡毛。复眼暗红色,由3个小眼组成。触角6节,无环状感觉器。体背有4条明显的纵列蜡腺,呈花瓣形。腹管黑色,稍隆起呈半圆形裂口,位于第五、第六腹节的泌蜡孔之间,围绕腹管有短毛11~16根。无翅孤雌蚜:1.背面观3.尾片5.头和胸6.腹管7.背蜡片有翅孤雌蚜:2.触角4.前后翅

苹果爪绵蚜Aphidounguis

mali

Takahashi的次生寄主为苹果(根部),危害状与苹果绵蚜相似,二者主要区别为:(1)苹果绵蚜的腹管位于腹部第Ⅴ节,突出,周围有毛幻灯片38,次生感觉圈宽,环形。(2)苹果爪绵蚜腹管位于第Ⅵ节,不突出,周围无毛;触角上的次生感觉圈细,线状。

五、检疫措施1.禁止在发生区培育苗木和采取接穗。2.做好产地检疫工作,产地检疫最好在5~6月和9~10月进行。3.调运检疫中做好除害处理。4.传入新区后及时采取铲除措施。除害处理方法1.药剂浸泡将苗木、接穗用40%氧化乐果或40%乐果EC2000倍液浸泡10min。2.常温熏蒸对苗木、接穗及包装材料等可采用溴甲烷熏蒸处理,用药量为24g/m3,熏蒸3h。

3.加热熏蒸处理搭建1m3塑料棚,棚内搭架排放待熏蒸材料;将80%敌敌畏原液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同时密封塑料棚。棚内温度保持36℃,处理30min;熏蒸后将材料阴晾4h。该方法可杀各虫态。六、防治措施1.选用抗性品种或砧木。

山荆子JIN67和Malling-merton为优良抗性砧木。苹果品种NorthernSpy的抗性强。2.选用无虫苗木、接穗。3.加强果园管理,做好监测工作,从晚春即开始在果园中进行观察。4.对发生区可采取的措施刮翘皮;铲除根蘖和实生苗;喷撒农药;灌根;堵树洞;内吸性药剂涂抹树干;果园种草。第三节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松突圆蚧英文名pinearmoredscale,属盾蚧科。为害松属植物,可造成林木大面积枯死。我国将其列为一类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一、分布与传播简史1965年,日本学者在台湾采到标本,1969年定为新种。1980年,在日本冲绳诸岛、先岛诸岛发现分布。港澳地区主要是由台湾、日本等地输入带虫的圣诞树(松树)造成的。低龄若虫能随气流传播,因而首先传入深圳和珠海,造成大片松树枯死。1982年5月在珠海市马尾松林发现。2000年,广东的发生已近2000万亩,其中受害枯死或濒死已更新改造的达数十万亩。

目前仅分布于日本和我国广东、香港、澳门、台湾。二、寄主与危害1.寄主植物

为害松属植物,以马尾松受害最重。2.危害状

若虫及雌成虫刺吸松树针叶、嫩梢、新鲜球果果鳞的汁液,一般在老叶的基部虫口最多,可造成大量针叶枯黄脱落,影响松树生长,甚至引起全株死亡。

危害状三、发生特点

在广东每年发生5代,世代重叠。主要以若虫在寄主上越冬。初孵若虫活跃,沿针叶爬动,寻找合适的取食部位。若虫固定后5~19h开始泌蜡,经2~3d可形成圆形介壳。雌虫多寄生在针叶叶鞘内,雄虫多寄生在叶鞘外、球果和嫩梢上。

3-6月是虫口密度最大、危害最严重时期。四、传播途径与检验方法

1.传播途径主要是成虫、若虫、卵借助盆景、苗木、球果、新鲜枝丫或原木等的调运而传播。1龄若虫爬行或随风、雨及鸟兽的携带而扩散。2.检验方法

(1)直观检验和解剖检验。(2)根据害状确定检验部位。被害部位表现为变色、发黑、缢缩或腐烂。雌、雄介壳特征雌成虫介壳圆形或椭圆形,隆起,有3圈明显轮纹,中心枯黄色,外圈灰白色。雄性二龄若虫介壳变为长卵形,壳点突出于一端,褐色,壳点周围淡褐色,介壳另端灰白色。3.识别方法

松突圆蚧与罗汉松灰圆盾蚧及冷杉木圆盾蚧的简易区别:罗汉松灰圆盾蚧寄生在松类的针叶叶面;第二臀角呈微小突起,不硬化;第三臀角外侧无缘鬃。冷杉木圆盾蚧寄生在冷杉树2~3年生枝条芽鳞处;中臀角长小于宽或相等,其间的管腺及第四腹节亚缘腺缺;第二臀角硬化;第三臀角外侧有缘鬃。五、检疫与防治1.严格禁止疫区的松属植物枝条、针叶和球果外运,木材调运要剥皮。2.必须从疫区调出的各种松类苗木、盆景、圣诞树等特殊用苗,严格检疫,发现疫情,进行除害处理。用松脂柴油乳剂(0号柴油:松脂:碳酸钠=22.2:38.9:5.6)3~4倍稀释液、40%久效磷乳油800~1000倍液均匀喷洒或销毁处理。3.化学防治4.开展生物防治施放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

从有花角蚜小蜂定居的松林内,采集松枝,捆扎成束,每束2~3kg,然后将这些带蜂的松枝绑挂到无蜂的虫灾区树上。每隔500~600m设一个放蜂点。

花角蚜小蜂成虫特征花角蚜小蜂羽化孔(左上)与成虫产卵状(右下)其他检疫性有害动物非洲大蜗牛大家白蚁外来红火蚁一、非洲大蜗牛Achatina

fulica

(Ferussac)

非洲大蜗牛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柄眼目,玛瑙螺科。英文名Africangiantsnail,俗称褐云玛瑙螺、玛瑙蜗牛、菜螺、花螺、法国螺、东风螺等。由于其食性杂,适应性强,为害严重,被认为是最危险的陆生软体动物。(一)形态特征成螺贝壳大型,有光泽。壳高130mm,宽54mm,螺层为6.5-8个。壳顶尖,缝合线深。壳面黄或深黄底色,带有焦褐色雾状花纹。胚壳一般玉白色,其他各螺层有断续的棕色条纹。生长线粗而明显,壳内为淡紫色或蓝白色。左边为近似种(二)地理分布与传播简史1.地理分布原产于东非沿岸的桑给巴尔、坦桑尼亚一带。主要适于南、北回归线间的炎热潮湿地带。目前还分布于东南亚大部分国家、南亚的印度、斯里兰卡、欧洲少数几个国家、美国、巴西。中国: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海南和台湾。2.传播简史

19世纪中叶由英国人引入印度,而后传到南洋群岛。1932年日本人从新加坡引入台湾,以后传入大陆。(三)寄主与危害1.寄主植物非洲大蜗牛为我国目前最大的陆生软体动物之一,可危害草本、木本、藤本植物100多种。多种蔬菜:如番茄、莴苣、白菜、各种豆类和瓜果。多种果树:如木瓜、柑桔、椰子、菠萝、苹果、葡萄、李等。观赏植物与经济林木:如橡胶、可可、茶叶等。蔬菜类,对叶菜的危害尤其明显木瓜受害普遍2.危害(1)成、幼螺取食叶片,叶菜类受害明显。(2)为许多人畜寄生虫病和病原菌的中间寄主。可传带广州广眠线虫(引起人体脑炎);非洲大蜗牛结核病为人畜共患病;是家畜、家禽、野生动物的多种寄生吸虫、线虫、绿虫的中间寄主。(3)可传播一些植物病原菌。棕榈疫霉、可可黑荚病、芋疫霉菌及烟草疫霉菌。(4)爬进厨房取食饭菜,留下令人厌恶的粘液,影响居室环境卫生。(四)生物学特性1.生殖方式雌雄同体,异体交配受精。2.越冬成幼螺和卵在土中、石缝下。3.年活动规律每年3~4月出蛰,11月上旬气温降至14℃时分泌白色粘膜封壳口进入冬眠。从卵发育到成螺一般需约5个月,体重达50g时性成熟(5个螺层)。4.习性

有群居性,昼伏夜出,白天阴湿、浓雾时也活动。喜潮湿温暖环境,怕水,地面太干或太湿,会爬到树干、芭蕉叶的叶腋、叶背。平均寿命5-6年,最长达9年。食量大,每日的取食量达自重的1/10。卵产土中;一次交配,多批产卵,每批100-400粒,一年可产1200粒;6000粒/头。

5.气候条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卵孵化的最适温度在31-35℃。幼螺、成螺生长期最适温度在24-34℃。温高利长壳,温低利长肉。空气RH:65-75%,长期缺水加上高温会大量死亡甚至灭绝。0℃以下或40℃以上时,非休眠个体易死亡。休眠期遭遇寒流会也会大量死亡。(五)传播途径与检验方法自然传播力弱。幼螺活动力最强,但半年中只移动500m。1.随观赏植物、苗木、板材、原木、集装箱、货物包装箱远距离调运而传播。2.引种养殖传播。3.土壤传带。口岸截获情况:解放前传入我国,最早于1993年11月3日由上海口岸从台湾来的集装箱底板中截获,后在天津、昆明口岸分别从韩国、越南入境的旅客携带的鲜摈榔、汽车中截获。引种养殖传播蜗牛产品产品名称:玛瑙蜗牛冻肉I型原产地:中国广西产品规格:玛瑙蜗牛冻肉(冻肉I型)

保质期短,主要用于超市销售。保质期:6个月FOB价:3800美元/吨;

交货量:7-12月间,每月1-2个集装箱。交货地点:广东湛江港或广西防城港。主要市场:东南亚,东亚,东欧参考单价4000美元/吨最小订量:5吨交货日期:收到预付款后45天(六)检疫措施与防治1.检疫措施(1)来自疫区的任何运输工具、观赏植物、苗木、泥土、板材、包装物、行李等严格检疫。(2)从外引种须办理审批手续,生产区远离农田。(3)定时定点普查疫情。(4)发现疫情或有必要时,须进行除害处理,包括磷化铝熏蒸,或杀贝杀虫剂喷雾,运输工具底部可用低温处理或采用冲刷方法清洗。2.防治措施(1)化学防治喷雾

硫酸铜溶液或80%蜗蝓死(下午5点施用)。制毒饵

砒酸钙或多聚乙醛与土壤、棉籽饼、米糠、白薯干、青草等混合,傍晚撒在田间。(2)人工捕杀:雨后或黎明、黄昏时分在田块四周堆瓜皮,天亮后捕捉。(3)生物防治:田间放鸡、鸭。(4)农业防治:水旱轮作。二、外来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Buren

外来红火蚁也称入侵红火蚁、南美红火蚁,英文名redimportedfireant,属蚁科,家蚁亚科,火蚁属。原分布于南美洲巴拉拿河流域(巴西、巴拉圭与阿根廷)。1930年左右入侵美国并扩散至1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