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历史总复习_第1页
人教版必修一历史总复习_第2页
人教版必修一历史总复习_第3页
人教版必修一历史总复习_第4页
人教版必修一历史总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央:废宰相制度,设内阁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奴隶社会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夏商西周王位世袭制;中央、地方官职:分封制、宗法制秦朝: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地方郡县制汉朝中央地方:①发展了皇帝制度②三公九卿郡国并行制州郡县魏晋南北朝隋唐三省体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中央:中书门下、枢密院参知政事、三司使分相权地方:(路)州县,派文臣做地方官元朝中央: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地方:行省制度(下设路、府或州、县)明朝地方:废行省制度,设三司清朝:地方:行省制度中央:设军机处单元总结时间先秦时期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制度方法依据特点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高官由世家大族把持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地联系起来。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自下而上推荐品行评定授官门第分科考试才学血缘世袭希腊的政治制度城邦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地理环境:多山多岛少平原城邦政体:小国寡民、独立自主过程梭伦改革---将国家引向民主的道路克利斯提尼改革—雅典民主制最终确立伯利克里时代---雅典民主制鼎盛时期基本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评价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世界古代政治文明发展的多元形态启示梭伦公元前6世纪初

克利斯提尼公元前6世纪末

伯利克里公元前5世纪按财产划分四个等级公民大会,各等级均可参加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级参加建立陪审法庭废除债务奴隶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设立五百人会议,轮流执政

设立十将军委员会实行陶片放逐法抽签方式担任几乎一切官职扩大五百人会议职能提高陪审法庭权力发放工资和津贴探究二:雅典民主制的发展动摇贵族势力保障公民权利民主政治奠基铲除贵族特权扩大公民权利民主政治确立思考:伯利克里时期公民权力扩大有何表现?又是如何保证和鼓励公民参政?保障并鼓励公民参政民主政治顶峰罗马法核心内容: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实质)公民法:万民法:《民法大全》小结:起源:习惯法《十二铜表法》

发展过程评价对罗马的作用对后世的影响局限第三单元万能表格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经济上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扩张两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第四单元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1)五四运动1919、中共一大1919、中共二大1922、中共三大1923、国民党一大1924(2)国民大革命,国共第一次合作,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革命统一战线(1924--1927)(3)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1927--1937)(4)抗日战争,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1945)(5)解放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1945--1949)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任务领导阶级指导思想革命前途革命范畴名称比较比较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半殖半封社会半殖半封社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反帝反封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世界资产阶级的一部分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五四风雷——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着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华民族开始了新觉醒;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革命有了新面貌;国共合作和北伐——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发展起来,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中国革命出现了新高潮。小结

10、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遭受过两次严重挫折。据此回答:⑴两次严重挫折分别指什么?发生的共同原因是什么?⑵为挽救两次危机中国共产党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1)挫折: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和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原因:客观上,反革命力量相对强大;主观上,中共中央犯了机会主义错误。(2)措施:①中共发动南昌起义;召开八七会议,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开展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和建立红色政权。②长征;召开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局部侵华

全面侵华(局部抗战)(全面抗战)

抗日救亡运动

全民族抗战1931年——————1937年——————1945年从抗日救亡运动到全民族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抗战路线:片面抗战路线组织抗战武汉会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共产党敌后战场抗战抗战路线:全面抗战路线开辟敌后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2、国共联合抗日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1940本节基本结构:政治上:争取和平民主解放时期1945、8—1946、6军事上:战争战略防御阶段:1946、6-1947、6战略反攻阶段:1947、6-1948、9战略决战阶段:1948、9-1949、1胜利阶段:1949、1-1949、10(内战爆发,粉碎国民党的全面和重点进攻)标志性事件:刘邓挺进大别山(时间、意义)三大战役(时间,意义)渡江战役(时间),革命胜利标志、原因、启示、意义(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和平死了)经济上:土地改革(时间、意义)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经济、理论基础、阶级、个人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主要内容:2、意义:第一次完整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推动了工人运动。三、马克思理论的第一次实践:巴黎公社运动1、背景:法国战败;新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2、革命措施:政治和经济方面3、意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第一次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工人、士兵向冬宫进攻

1917年11月6日(俄历10月24日)午夜,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彼得格勒的武装工人、士兵发动起义,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临时政府,取得了起义的胜利。“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为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巡洋舰,于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21时45分,投入革命阵营的该舰官兵按照列宁的起义计划,用炮声发出进攻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的信号,为十月革命的胜利立下功勋。为了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作为革命纪念物,现停在圣彼得堡市内的涅瓦河畔。

冬宫,俄国沙皇的宫殿,在圣彼得堡,始建于18世纪中叶。1917年二月革命后,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设于此。1861年改革(封建)农奴制国家(资本主义)沙皇专制统治二月革命两个政权并立(苏、资)《四月提纲》七月事件*方向明确、革命情绪高涨时机成熟十月革命(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专政1917年无产阶级政权与社会主义政权无产阶级政权只是有无产阶级领导,而社会主义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且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权。所谓社会主义制度的标志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巴黎公社虽然是无产阶级领导,但是没有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所以不能称巴黎公社为社会主义政权,苏联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才称为社会主义政权民主政治建设的特色前提:新中国的成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法制保障:《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课(三)重建与完善阶段:1978年以后民主与法制的发展法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平凡冤假错案:3、全面立法:4、“依法治国”:1、确定方针: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使中国民主政治趋于法律化、制度化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提出,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写入宪法,具有法律效力为刘少奇平反,并在全国范围平反各类冤假错案民主1、重开两会:2、与各民主党派:3、民族关系:4、基层民主:(三)完善阶段:1978年以后民主与法制的发展重新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恢复社会主义民主制度1982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198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199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推进农村民主建设;一、请概括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完善过程。1.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制度的初步建立。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协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3.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协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4.“文革”期间被破坏。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协会议重新召开;1982年,中共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制度进一步完善。二、请概括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1.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长期斗争实践中,对人民政权的形式进行了积极探索。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其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3.文革期间严重破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十年间未召开会议,人民代表无法正常行使权利。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三、请概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1.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2.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做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载入宪法3.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的建立(第一个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最后一个1965年西藏自治区)4.1984年,政府颁行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一国两制”的构想形成过程《告台湾同胞书》(1979)《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1981)邓小平提出构想(80年代初)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1984)内容祖国统一大业香港回归条件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过程中英会谈1982联合声明1984胜利回归1997.7.1.意义澳门回归联合声明1987胜利回归1999.12.20.海峡两岸的交流主流:隔绝沟通逆流:“台独”势力猖獗(理论)(实践)民心所向50年代开拓外交新局面(基础)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主要内容:(1)“另起炉灶”(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3)“一边倒”(4)“团结世界各国人民”成就:1.同苏联等国建交(49—50)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53—55)3.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1954)4.参加亚非万隆会议(1955)

70年代外交重大发展(突破)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中美关系正常化3、中日关系正常化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调整)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②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③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开创外交新局面本课小结背景

确立,奠基

改变了力量对比根本:美苏社会制度和

矛盾美苏“冷战”美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