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达时代的佛法教育》课件_第1页
《科技发达时代的佛法教育》课件_第2页
《科技发达时代的佛法教育》课件_第3页
《科技发达时代的佛法教育》课件_第4页
《科技发达时代的佛法教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技发达时代的佛法教育

——香港科技大学演讲

『2011年11月24日晚上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顶礼文殊智慧勇识顶礼传承大恩上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介绍演讲人和主题黄敏浩副教授:上师的功德:佛学学识渊博、慈善事业、广弘佛法、大学演讲主持人致辞:正题前的开示:0-1介绍出版书籍:一百多本0-2对自己的书没有信心,对所译经论有信心0-3译作内容:藏传佛教珍贵密法公开密法显宗经纶平时上课讲记(体会上师的谦虚、严谨和悲心)翻译的藏传珍贵论典讲课理成文字下面开始演讲正题(归摄):一、科技发达时代的失衡现象二、佛法教育是当今所需三、佛教的慈悲观永远不过时四、佛法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改变五、纠正错误的学佛观念1、不要等老了才学佛2、信佛就直说3、学佛不要形象化思考题:1、科技发达时代,为什么需要佛法教育?2、如果让你讲这个题目,你会从哪个角度发挥?3、佛法可以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改变?你有哪些亲身体会?4、你学佛是停留在形象上么?为什么?一、科技发达时代的失衡现象1-1、科技依赖于宗教的引导1-1-1点明主题及探讨意义1-1-2爱因斯坦言论“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

“佛教是一切科学的源动力。”

“任何宗教如果有可以和现代科学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

“完美的宗教应该是宇宙性的,它超越一个人化的神,无须死板的教条及教义,包含自然现象和精神领域,基于对一些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的经验而成一体,只有佛教才能符合这些条件”

(P72注释)拓展分享:爱因斯坦(1879-1955),美籍德国犹太人。他创立了代表现代科学的相对论,并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现代科学技术和他的深刻影响及广泛应用方面开创了现代科学新纪元,被公认为自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相对论——“质能关系”的提出者,“决定论量子力学诠释”的捍卫者(振动的粒子)——不掷骰子的上帝。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一、科技发达时代的失衡现象拓展分享:科技——百度百科科技即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利用“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能为自己所用,为大家所用的知识。科学“科学”一词是英文“Science”翻译过来的外来名词。清末,“Science”曾被译为“格致”。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学者把“Science”翻译为“科学”。康有为首先把日文汉字“科学”直接引入中文。严复翻译《天演论》和《原富》两本书时,也把“Science”译为“科学”,20世纪初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总体含义:1、传统认为,科学是人类所积累的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2、我们所说的“科学”指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技术泛指根据自然科学原理生产实践经验,为某一实际目的而协同组成的各种工具、设备、技术和工艺体系,但不包括与社会科学相应的技术内容。3、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体,技术提出课题,科学完成课题,科学是发现,是技术的理论指导;技术是发明,是科学的实际运用。一、科技发达时代的失衡现象拓展分享:科学家眼中的佛教

沈家祯博士说:“我本人是科学家,对科学很感兴趣,我对佛法同样感兴趣,我个人认为佛法与科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阿诺德爵士说:“我说过,我还要说,我还要一遍又一遍地说,佛教与现代科学之间存在着一条紧密的智力纽带。”中国著名学者梁启超说:“佛教之最大纲领曰悲智双修,自初发心以迄成佛,恒以转迷成悟为一大事业。”马拉达克里希南博士说:“当我阅读佛陀的说教时,我们为他的理性精神所感动。”……英国的鲍罗登博士说:“佛教为今日人类之救星!现今研究佛教学者渐多,只因佛教高出一切宗教。虽科学、哲学有长足进步,然其发明之最如理处也要和佛法相通,况佛法有其最深奥、广大处,最真实适用处,决非现世一切学术宗教所可企及。”……

◎本文转自:显密文库,详细出处请参考:/news/news_view.asp?newsid=47516讨论1:“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你怎么理解?

当科学离开了宗教的引导,那么这种科学在行进时,很可能会损害自然、社会及人类,有害的就不会被认可,所以它走不快也走不远,甚至会倒下来,就像跛子一样;同样,当宗教不能与时俱进,经不起科学的验证时,它的教义也很难被普遍信赖,就像盲人一样,在方向上总是不太确定,这样一来,让跟随者也常常有“盲修瞎炼”的疑惑。

(“足”与“眼”的比喻深意。

一、科技发达时代的失衡现象1-1-3以宗教引导科学有助于解决社会失衡问题

对于这样一位科学先驱的认识,我认为,作为科技大学的知识分子,有必要重视;而这种重视,或许有助于解决如今社会的失衡。讨论2:失衡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根本原因是什么?师兄们怎么看呢?一、科技发达时代的失衡现象1-2、物质发展与道德提升的失衡人们常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但这种认识,和哲学家所谓的“时间就是生命”,其实是有不同意味的。

讨论3:都说“时间就是生命”,此话对不同人有哪些不同意味?1-3、只看重物质,缺乏宗教善的规劝的后果

1-3-1科技工作者:缺乏良知,不畏因果(造恶业的能力更超过普通人)1-3-2普通人:内心空虚,感情淡薄

讨论4:善的规劝包括哪些方面?1-4、总结提问

一旦一个社会或国家的物质水平越来越高,而道德水准或人文素养越来越低的时候,就叫失衡——精神与物质失去了平衡。那这种失衡,是进步还是倒退?二、佛法教育是当今所需2-1调整失衡状态,需要佛法教育上师到各地宣讲佛法的原因:

自己得到了佛法的真实利益、佛法如意宝珍贵现代人需要(藏地、汉地、高校)上师的慈悲:

佛法这么殊胜,人们又这么需要,那我再累再辛苦,也还是愿意去传播。哪怕让一个人领会了慈悲与智慧的理念,体验了宽容与放松的心境,我都非常欣慰。如果让我给钱,给他多少,很快就花完了,但如果是给思想,即使是一点点正确的思想,它的价值也远远超过了前者。

……我去讲法,总是怀着一颗好心,不为别的,就是因为他们需要佛法。(不忍众生苦,不忍佛法衰)二、佛法教育是当今所需2-2科技发达与道德衰落巨大差距的解决之道2-2-1重视佛教的珍贵理念,避免成见。在发展科技的同时,只要我们渐渐重视这个问题,思维方向有所改变,通过集体或多数人的力量,完全能够缩短这种差距。

当你真正面对烦恼、痛苦甚至死亡时,就不得不从虚妄的高山回到真实的平地上,而当你双脚落地举目四望时,却不一定找得到这样的珍贵理念。

2-3佛法的作用无可替代

2-3-1《爱因斯坦谈人生》中提到大学生的一封信(P77):

《爱因斯坦谈人生》大学生问:“人活在世界上到底为什么?’”“我不知道是谁把我降生于世,也不知道世界是什么”、“我对万物一无所知”、“不知道为什么把我放在这里而不是那里?”

爱因斯坦:肯定了那位大学生的思考,但他认为,那个提问“不可能有合理的答案”。爱因斯坦说,一个人活着,如果问自己“怎样度过一生”,应该是合情合理且非常重要的问题,而在他看来,答案就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满足所有人的欲望和需要,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这就需要大量的自觉思考和自我教育。不容否认,在这个非常重要的领域里,开明的古代希腊人和古代东方贤哲们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我们现在的学校和大学。”讨论5:爱因斯坦与大学生的这封信说明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二、佛法教育是当今所需

(分别念:从信中可以看出人类对根本问题的探究是共性的;科学先驱只能回答“怎么过比较好”,而不能回答今生来世的根本问题;鼓励了积极的利他思想;究竟的自我思考和自我教育的道德层面问题,明显倾向于古代哲人们的思想)2-3-2年轻人想以事业利益世界亦需因缘福报、人际和谐(P77)即使你一本一本地看那些成功人士的传记,一次一次地去那样实践,但从我一个佛教徒的角度来看,也许你有智慧、有毅力,但没有前世的福报,纵使你发明了什么,最终也不一定得到社会的认可。

(暂时利益的实现也需要佛法的理论指导)

2-3-3更神秘层面,唯佛教开显虽然那些理论中也提及灵魂,而且说人死以后,或者上天堂或者下地狱,但在更神秘的层面,并不像佛教那样深入细致地去开显。所以我认为,爱因斯坦所说的“古代东方贤哲”,尤其应该指释迦牟尼佛,佛陀出世距今2555年,而佛教的教义及文化可谓包罗万象,很值得今天的人学习。

(释迦牟尼佛出家的本怀就是为了解决根本问题;P72页注释可以充分说明爱因斯坦的观点)

2-3-4佛教尤为当今所需(P78)汤恩比博士说过:“要拯救21世纪的人类,就应该寻求大乘佛教及孔孟思想。”上师开示:科技越发达,越不能忘记佛教;社会越失衡,越需要佛法的教育。如果因为不懂、因为神秘,就打个问号放着,甚至当作迷信排斥,这是非常不科学的!(P78)二、佛法教育是当今所需三、佛教的慈悲观永远不过时3-1、在心灵领域内,佛教某些理念永不过时3-1-1、慈悲

定义:佛教的慈悲观,是教人关爱人、动物乃至一切生命。纠正一个认识盲点:认为杀动物和植物的过失一样。佛教的慈悲观对于保护动物,是很好的理论支持3-1-2、非暴力定义:佛教所谓的非暴力,并不带有任何政治意味,是对修行人的教诫,如《毗奈耶经》中所说的沙门四法:“人若打我,我不还打;人若骂我,我不还骂;人若嗔我,我不还嗔;人若毁我,我不还毁。”这种忍让的修心原则,就叫非暴力。非暴力并不是懦弱,事实证明和平是解决任何争端的最佳方式圣雄甘地曾说:“我的价值观很简单:真理、非暴力。”讨论6:为什么说佛教的这种忍耐不是懦弱?佛法的慈悲安忍是基于什么样的见解?

三、佛教的慈悲观永远不过时3-1-3、当这种慈悲心被真正受持时,怨恨的敌人来到面前伤害自己,也能够安忍。公案一:堪布贡噶旺秋的事迹

“我最怕的,就是对伤害我的人生起嗔恨,失去慈悲心。”公案二:青海那边也有一位大德被批斗时以三殊胜摄持修行安忍(关于“三殊胜”的窍诀,后面有单独一课讲,可就这个机会先了解一下。)

讨论7:上师让我们试想一下,假如我们身处那样的环境,会怎么样呢?为什么他们能够做到这样的安忍慈悲呢?

3-1-4、大学教育缺乏慈悲理念,希望大家能够研究修行纯正的佛教四、佛法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改变4-1要借助善的教育改变现状社会需要人才、学生待业在家的脱节现象两方面原因:4-1-1学校商业目的招生,学生学不到真正知识

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改革家罗伯特曾说过:“当一所学校为谋取金钱而采取一些行动,它必定会丧失其精神,同时通常也得不到金钱。这是很可悲的,但却是千真万确。”4-1-2学生散乱度日,没有求知求学的心

(即将毕业的博士为例)

四、佛法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改变4-2.若学习佛法会有哪些不同4-2-1懂得报四重恩讨论8:什么叫四重恩?为什么要报四重恩?怎么报?

报众生恩、报父母恩、报国家恩、报圣教恩。其一,感念佛陀摄受我以正法之恩;其二,感念父母生养抚育我之恩;其三,感念师长启我懵懂,导我入真理之恩;其四、感念施主供养滋润我色身之恩。

4-2-2感恩的心、佛法对我们的作用四、佛法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改变4-3.呼唤除科技外,更应学习佛法,探索内心

4-3-1、生死问题、利他精神饶益有情最好不过;无常观及其他佛教理念也是收获4-3-2、物质发展+心灵修行

前总统尼克松说:“人类的知识科技已经征服外太空,却无法征服人们心里的‘太空’。”

4-3-3、爱因斯坦等科学家认为宇宙和物质的探索只是一部分4-3-4、总结:不论什么专业,最好对佛法进行了解和实修思考题3:佛法可以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改变?你有哪些亲身体会?五、纠正错误的学佛观念5-1、不要等老了才学佛“勿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要有无常观)要抓住因缘。(从感性和理论方面认识佛法)5-2、信佛就直说

5-2-1、香港信仰自由,没有必要隐瞒5-2-2、对有信仰的人的看法:A:好人,可靠B:怪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