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母细胞瘤_第1页
胶质母细胞瘤_第2页
胶质母细胞瘤_第3页
胶质母细胞瘤_第4页
胶质母细胞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神经系统疾病概述神经系统解剖生理学上特殊性,其在病理学上具有特殊的规律:1,病变定位和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密切;2,相同的病变发生在不同的部位,可出现不同的病症和后果,甚至致命;R中枢神经系统疾病3,对各种致病因子的病理反响都表现为神经元的变性、坏死,髓鞘脱失,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响增生等:4,脑的恶性肿瘤极少发生颅外转移,但颅外恶性肿瘤可转移至脑;5,某些解剖结构具有双重意义,如颅骨既有保护作用,又是颅内高压和脑疝形成的重要条件。。

一、结构特点与炎性病变关系Ⅰ、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特点与炎性病变的关系

1、脑膜保护脑和脊髓的作用

2、富含水份和磷脂脑组织坏死常为液化性坏死

(Liquefactionnecrosis〕〔软化灶〕

3、成熟神经细胞缺乏再生能力胶质瘢痕修复

4、脑和脊髓对细菌的耐受力很低

感染性疾病CNS免疫特征5、CNS免疫特征

血脑屏障和血管周围间隙(Virchow-Robin

space)天然防线,限制炎症向脑实质伸展。②

无固有淋巴组织和淋巴管,免疫活性

T、B细胞均由周围血液输入。

按病因分类Ⅱ、CNS感染性疾病,按病因分有:

CNS的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和寄生虫等引起。病原体入侵途径:1,血源性感染:脓毒血症,感染性栓子等;2,局部扩散:开放性颅骨折,乳突炎,中耳炎,鼻窦炎等;3〕直接感染:创伤或医源性感染〔腰椎穿刺〕等。一、细菌性疾病颅内细菌感染为脑膜炎和脑脓肿脑脓肿:为血源性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等〕和局部感染蔓延〔中耳炎、乳突炎〕所致。脑膜炎硬脑膜炎〔pachymeningitis):多继发于颅骨感染。软脑膜炎〔leptomeningitis):化脓性脑膜炎淋巴细胞性脑膜炎慢性脑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cerebrospinalmeningitis)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脊膜炎,简称脑膜炎。在冬、春季可引起流行,亦称流行性脑膜炎。患者多为儿童及青少年。临床上可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皮肤淤点或斑,脑膜剌激病症,甚至中毒性休克。病因致病菌:大肠杆菌、B族链球菌和流感杆菌新生儿和婴幼儿的脑膜炎;.脑膜炎双球菌儿童和青少年;肺炎双球菌幼儿及老年人。病因发病机制致病菌存在于病人和带菌者的鼻咽部借飞沫经呼吸道传染。

上呼吸道粘膜局部炎症〔带菌者〕入血流、繁殖发病机制菌血症或败血症病菌达脑膜脑膜炎经CSF蔓延弥漫性脑膜炎病理变化:*肉眼:脑脊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蛛网膜下腔充满灰黄色脓性渗出物,覆盖脑沟脑回,致结构模糊不清。病理变化*镜下:蛛网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蛛网膜下腔间隙增宽,其中大量中性粒细胞及纤维蛋白渗出和少量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镜下爆发性脑膜炎的严重性败血症〔Waterhouse-FriederichsenSyndrome)2、临床病理联系:〔1〕颅内压升高病症: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甚至脑疝形成.临床病理联系

小脑扁桃体疝(2〕脑膜刺激病症:*颈项强直;颈部肌肉一种保护性痉挛状态*角弓反张:婴幼儿由于腰背肌肉发生保护性痉挛*Kernig征阳性〔屈髋伸膝征〕:坐骨神经受牵引,腰神经压痛,呈现阳性体征。〔3〕颅神经麻痹:由于基底部脑膜炎累及自该处出颅的ⅢⅣⅤⅥⅦ对颅神经,引起相应的神经麻痹征。〔4〕脑脊液的变化:压力上升,混浊不清,含大量脓细胞,蛋白增多,糖减少,经涂片和培养可找到病原体。临床病理联系

结局和并发症:*大多数可痊愈;*转为慢性,并可发生后遗症;①

脑积水脑膜粘连,脑脊液循环障碍。②

颅神经麻痹如耳聋,视力障碍,斜视,面神经瘫痪。③

脑底脉管炎阻塞相应部位缺血和梗死结局和并发症I脑积水CNS病毒性疾病的病毒种类繁多如疱疹病毒(DNA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肠源性病毒〔小型RNA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Coxackie病毒、ECHO病毒〕;虫媒病毒〔RNA病毒,包括乙型脑炎病毒、森林脑炎病毒〕狂犬病毒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病毒性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性疾病的根本病理变化:〔1〕炎性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为主,常环绕血管形成血管套。〔2〕胶质结节形成这是病毒性脑炎的特征性病变之一,由小胶质细胞和〔或〕星形胶质细胞增生所致。病毒性疾病胶质结节形成胶质细胞增生:小胶质细胞增生小胶质细胞结节形成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胶质瘢痕形成〔3〕包涵体形成①

单纯疱疹病毒包涵体NC核中,呈圆形,嗜酸性,周围有空晕。②

狂犬病Negri小体NC胞浆中③

乳多泡病毒包涵体少突胶质细胞中〔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病毒包涵体病毒包涵体〔EM〕〔4〕病变定位:某种病毒对特定的神经元有一定的亲和性:*脊髓灰质炎病毒脊髓前角神经元*狂犬病病毒海马回神经元*单纯疱疹病毒颞叶神经元〔可能与细胞外表受体有关〕病变定位虫媒病毒感染〔RNA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encephalitisB〕1、夏季流行〔甲型脑炎:冬季发生,昏睡性〕2、儿童发病率高,以10岁以下儿童多见

虫媒病毒感染〔RNA〕病因及传染途径病因及传染途径嗜神经性乙型脑炎病毒〔RNA病毒)。可获得免疫,血清中出现特异性抗体。传染途径:家畜家禽(病毒血症)家畜家禽蚊人血管内皮细胞淋巴结肝脾内繁殖病毒血症血脑屏障大脑神经元内繁殖发病传染媒介和储存宿主病毒能否进入CNS,取决于机体免疫反响和血脑屏障功能状态。在免疫功能低下、血脑屏障功能不健全者,病毒可侵入CNS而致病。由于受感染细胞外表有膜抗原存在,从而激发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导致损伤和病变的发生。病变:好发部位:灰质,以大脑皮质及基底核、视丘为重。小脑皮质、延髓小及脑桥次之。脊髓病变最轻,限于颈脊髓。肉眼:*脑膜充血*脑回宽、脑沟窄*切面:皮质深层、基底核、视丘可见粟粒大小的软化灶。

病变肉卜眼肉眼

镜下:*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浸润形成血管套镜下血管套*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卫星现象*噬神经细胞现象正常神经元变性神经元

镜下噬神经细胞现象卫星现象胶质细胞增生噬神经元现象*软化灶形成灶性神经组织坏死,液化,形成镂空筛网状软化灶〔小血管内透明血栓形成或淤滞〕。

软化灶形成胶质结节形成胶质细胞增生:小胶质细胞增生小胶质细胞结节形成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胶质瘢痕形成临床病理联系:

⑴NC广泛受累嗜睡、昏迷、颅神经麻痹⑵脑血管扩张充血、血流淤滞、内皮细胞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脑水肿、颅内压增加头痛、呕吐、脑疝小脑扁桃体疝可压迫延髓呼吸中枢而致死。大多数可痊愈,病重者,可出现痴呆、语言障碍、肢体瘫痪及颅神经麻痹引起吞咽困难、中枢神经性面瘫、眼球运动障碍。

临床病理联系

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RNA)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呈散发性,多见于1~6岁儿童。90%~95%为隐性感染,显性感染仅为5%~10%,累及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严重者可引起肢体瘫痪,故又称被小儿麻痹症。在我国及兴旺国家此病巳消灭。Coxackie病毒和ECHO病毒感染也可出现类似的病变和病症,亦成为此类瘫痪的主要原因,所以必须作病毒学的鉴定。脊髓灰质炎病因及传染途径一脊髓灰质炎病毒是一种嗜神经性的肠道病毒,它有三种亚型,三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以I型感染流行为多见。病毒存在于患者的粪便和鼻咽局部泌物内,但以粪便中多见,且生存时间较长。病因及传染途径病毒粪便鼻咽分泌物消化道呼吸道血病毒血症CNS(脊髓前角)肠、咽部粘膜损伤暴露神经纤维沿N轴、髓鞘、脊神经节,繁殖病变部位以颈膨大和腰膨大的脊髓前角细胞最为严重:少数严重病例可侵犯延髓、桥脑、中脑,极少涉及大、小脑。总之,脊髓灰质炎病变的分布越向上越轻。病变特点根本上同乙型脑炎,但软化灶少见。肉眼观,脊膜和脊髓前角充血,严重者可显示出血和坏元。晚期,前角萎缩,前运动神经根萎缩、变细。瘫痪肌肉萎缩,其间为脂肪组织和结缔组织所充填。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根据病变部位和严重程度的不同,临床表现各异。

病变轻,且受损运动神经元散在分布,临床上无麻痹出现,称非麻痹型。大量运动神经元受损并丧失,那么相应肢体肌肉无力或麻痹称麻痹型。前角运动神经元破坏18%以下,无明显肌肉软弱

40%左右,轻瘫

40%以上,麻痹腰膨大处病变下肢麻痹颈膨大处病变上肢麻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tumorsofthecentralnervoussystem)

CNS肿瘤是指颅内和椎管内所发生的原发性肿瘤,不包括颅骨和椎骨的肿瘤。发生率约为2~5/10万。其中40%为胶质瘤,次为脑膜瘤〔15%〕,听神经瘤〔神经鞘膜瘤〕〔8%〕。儿童颅内肿瘤〔髓母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仅次于白血病。颅内肿瘤可引起以下病症:1,肿瘤压迫或破坏周围脑组织所引起的病症,如、癫痫.瘫痪.视野缺损等。2,占位病变引起的颅内压增高的病症,表现为头痛、呕吐、规神经乳头水肿等。一、CNS肿瘤的一般神经病理学特征1、CNS组织的特殊免疫学状态的破坏:正常的CNS借助于血脑屏障机制和缺乏淋巴器官而获得一种免疫特免器官〔privilegedorgan)之称。

CNS正常状态

肿瘤早期

肿瘤中-晚期免疫特免状态正常尚存被破坏淋巴细胞浸润无无瘤组织内、血管周围的淋巴细胞浸润。50%的胶质瘤的CNS内有淋巴细胞反应,20%的脑膜瘤亦为此。⑴动物实验性肿瘤好发于脑室周的室管膜下母细胞所处位置。其细胞群的恶性潜能在光镜和电镜下均被认识。⑵人类室管膜下母质细胞〔matrixcell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2、室管膜下母细胞的瘤性转化:⑶近代克隆了与造血因子家族有关的干细胞因子〔SCF)和它的受体c-kit〔即连接到原癌基因编码的酪氨酸激酶受体〕。SCF和C-kit受体在神经外胚叶细胞的生长、迁移和/或分化里起作用;SCF和C-kit在CNS肿瘤形成过程中亦起作用,说明肿瘤形成可能与母细胞的瘤性转化或瘤细胞的母性化表达有关。3、肿瘤生长的调控受抑素〔chalone)和肿瘤血管生成因子〔tumor-anginesis-factor)的影响。⑴抑素抑制核分裂,由于抑素失调,特别在人恶性胶质瘤里易见病理性核分裂像,瘤细胞的倍增亦与此有关。⑵肿瘤血管生成因子的自由建立,为恶性胶质瘤的迅速生长提供重要条件,所以,常有血管增生表现为毛细血管外,亦见大口径的窦样、腔隙性或肾小球丛样血管增生,血管的基底膜尚不完善,常是肿瘤的蔓延的原因。4、肿瘤生长方式膨胀性生长:对其周围组织只是压迫而不浸润的肿瘤有室管膜瘤和脉络丛乳头状瘤。浸润性生长:大多数胶质瘤包括星形细胞瘤、胶母瘤、少突胶质瘤和髓母细胞瘤呈弥漫浸润到邻近组织的特性。因此既有膨胀性生长,亦有浸润性生长。

..5、转移:原发性颅内CNS肿瘤发生颅外转移者十分少见。但以脑脊液转移方式常见,多见于髓母细胞瘤,次为脑膜肉瘤,不典型脑膜及恶性脑膜瘤。星形胶质瘤瘤细胞转移的潜力与nm23基因的水平表达有关。

脑脊髓液分流管原发性颅内肿瘤于CNS外转移途径血道淋巴道6、恶性标准和分级:评估肿瘤的恶性标准不仅依赖于CNS瘤的组织学结构,而且也依赖于肿瘤位置和机体的反响状态。良恶性的相对性,高分化或低分化的胶质瘤均呈浸润性生长。生长迅速的肿瘤,因出血、坏死等改变与周围组织截然不同,故从外表上看边界似乎较清楚,但并非为真正的肿瘤边界.

Ⅰ级:胶质瘤细胞密度中等,瘤细胞的同型结构,如毛细胞性星型细胞瘤、神经节细胞等。Ⅱ级:瘤细胞密度较高,同型瘤细胞较少,可见核分裂。Ⅲ级:瘤细胞同型结构较少见,有一定程度的多形性,核分裂易见或病理性核分裂像,时见瘤细胞坏死,毛细血管增生,内皮细胞肿胀性增生。Ⅳ级:瘤细胞多形性、厚薄不一的细胞密度,坏死易见及其周围细胞呈假栅栏状排列。WHO对脑肿瘤亦分四级二、神经上皮性肿瘤〔一〕胶质细胞瘤1、弥漫性星形细胞瘤〔diffuseastrocytoma),亦称浸润性星形细胞瘤〔infiltratingastrocytoma)。发生于CNS的任一部位。〔WHO,Ⅱ级〕⑴纤维性星形细胞瘤〔fibrillaryastrocytoma):是大脑半球中最常见的胶质瘤。肿瘤弥漫性生长,与邻近脑组织之间无明显分界。肉眼观,瘤组织灰白或苍白色,质地可硬或硬软不等,可能有小囊或胶胨状结构或出血。

镜下观,纤维性星形细胞瘤是一种分化较好的,与正常脑白质的星形细胞结构相似。但瘤细胞密度比正常白质的星形细胞密度高1-2倍以上。核轻度增大或圆形或三角形,或梭形不等,核染色轻度增加。瘤细胞胞浆胶质纤维突起丰富呈网状。有时小灶状的瘤细胞间示微囊形成。毛细血管稍增多,但无内皮细胞增生。

免疫组化:GFAP呈特异性的阳性表达。Vimentin或S-100蛋白有时示一定程度的阳性。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瘤肥胖型星形胶质瘤肉眼观,湿润、均质、灰白或淡红色,质较韧或较硬的瘤组织,或局部呈易碎的颗粒状,其间杂有出血、坏死区。镜下见,除有纤维性、原浆性或肥胖性星形细胞瘤的形态外,可见灶性或较大范围的瘤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密度增加。瘤细胞大小形态不一,并浸润到邻近组织或血管周围。胞核肥大、大小不等,浓染,易见核分裂或病理性核分裂。灶性坏死周围不见假栅栏排列的瘤细胞,偶见粘液样变性或微囊形成。血管增生,或呈窦性扩张。免疫组化:GFAP和Tik(tyrosinekinase)和S-100蛋白阳性表达〔2〕、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naplasticastrocytoma)

是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的灶性或弥漫性恶变。本瘤生物学行为位于低级别的纤维性或原浆性星形细胞瘤和高级别的胶质母细胞瘤之间,WHO分级为Ⅲ级是高度恶性的胶质瘤。由于瘤细胞的多形性,亦称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astomamultiforme)。WHOⅣ级。〔3〕、胶质母细胞瘤(gliobastoma)肉眼观,瘤组织生长部位脑叶体积增大,脑沟变浅,脑回变扁。肿瘤侵及软脑膜并于硬脑膜粘连时,肿块向表面隆凸呈菜花状或球状。切面观,肿瘤边界尚可识别,但不十分清楚。肿瘤色彩斑烂状。偶见大瘤体周围的卫星状小瘤结。镜下见,其形态学相当变异。不同病例或同一病例的不同部位,瘤组织结构均有很大差异。表现如下:瘤细胞丰富,高异形性,多核瘤巨细胞,易见核分裂和病理性核分裂像条带状坏死灶及瘤细胞核垂直于坏死带呈放射状的假栅栏状排列。肿瘤性血管增生,窦状、肾小球丛样血管及血栓形成。1.内皮细胞增增生3假删栏状坏死区.2、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glioma是源自少突胶质细胞发生的肿瘤。约占颅内所有胶质瘤的5%-7%。两性发生率几乎均等,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以30-50岁的人多见。WHOⅡ级好发部位与星形细胞瘤相似,多见于大脑半球内,约35.7%在额叶,22.5%于顶叶、6.3%于枕叶,以下为脑干、小脑和脊髓。临床经过缓慢,一般病程为5-15年,极个别达35年之久。最早病症为癫痫及颅内占位性病变所致的神经和精神病症或颅内高压等。

肿瘤呈浸润性生长,瘤细胞沿神经纤维束浸润及蔓延至邻近的脑组织或软脑膜、蛛网膜与硬脑膜,易误诊为脑膜瘤。

肉眼观,球形瘤体位于白质内,可累及邻近皮质,其边缘尚清晰。切面呈灰白色或灰红色,质实而脆或硬软不均,偶见坏死灶或微囊形成。

CT检查:见钙盐沉积,可提示诊断。

镜下见,瘤细胞形态大小一致,细胞密度大,核圆浓染,核周空晕的瘤细胞群似蜂窝状结构,瘤细胞群间由纤细的毛细血管间质将其分隔成小叶状,瘤组织内易见钙化灶及残留神经元。血管内皮细胞时有增生,甚或呈丛状的肾小球样增生,瘤细胞浸润于神经束间,Vichow-Robin腔隙或侵入神经束。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

(anaplasticdigodendroglioma)⑴梭形细胞增生为主,仍见分化好的肿瘤细胞。三特征:⑵未分化成份较多,似髓样癌。⑶多形性较明显及瘤巨细胞较多见。免疫组化:MBP(myelinbasicpratein)bjnt阳性表达,但不稳定。少数瘤细胞对乳糖脑苷〔GC〕、碳酸酐酶(carbonicanhydrase)及髓鞘相关糖蛋白(myelinassociateelglycoprotein)亦阳性反响。Ependymaltumors包括由室管膜细胞和其下神经胶质发生的

室管膜瘤,以第Ⅳ脑室多见

间变性室管膜瘤

粘液乳头状室管膜瘤,以脊髓的马尾及圆锥处多见室管膜下瘤。〔1〕、室管膜瘤(ependymoma):WHOⅡ级。起源于室管膜细胞,生长缓慢,界限清楚。占颅内胶质瘤的5%-6%,幕上发生的多为成人,幕下者刚以儿童多见。脊髓内室管瘤多为VonRecklinghausen神经纤维瘤病中央型的一典型病变

肉眼观,室管膜瘤界体清晰,呈颗粒状或小叶状或菜花状。第Ⅳ脑室的肿瘤的渐进性膨胀性生长,伸延到小脑池,形成相当大的舌状突出物,并侵及邻近脑组织,出血坏死或囊性变。

脊髓内室管瘤沿长轴生长。呈梭形肿块。外观上,脊髓弥漫性肿胀,灰白色。横切面是瘤组织由脊髓的中央区向其周边扩展,灰白或红褐色。

镜下观,室管膜瘤细胞密度稍大,瘤细胞体呈多角形或梭形。胞浆少,境界不清。核圆或卵圆形,伴纤细微小的染色质点,见小核仁,核膜清楚,有些瘤细胞见核沟。

室管膜菊形团(ependymalrosettes)或真葡形团(truerosettes)。室管膜细胞围绕中心腔排列,腔缘见伊红染的内界膜及纤毛,其结构似微型的室管膜腔。

假菊形团(pseudorosettes),瘤细胞胞浆突起形成致密淡红染的胶质纤维呈放射状向心性集中于血管外膜,并与之相连。亚型:⑴细胞性室管膜瘤⑵乳头状室管膜瘤⑶透明细胞性室管膜瘤〔2〕、间变性室管膜瘤

(anaplasticependymoma):WHOⅢ级。

浸润性生长或乳头状生长及坏死灶瘤细胞密度高,细胞形态多形性,核大深染,核分裂易见。有时见多核瘤巨细胞,真、假葡开团少见,亦见灶性分化好的室管膜瘤。〔二〕、髓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一般地发生在小脑。它常被公认为由幼稚的原始母质细胞(primritivematrixcell)和/或原始的神经上皮发生的高度恶性肿瘤。WHO分类归属胚胎性肿瘤范畴内。应用放射自显影技术的应用,几乎支持由小脑的外颗粒层的原始细胞残留或异位所致。髓母细胞瘤占颅内胶质瘤6%,占儿童颅内肿瘤的20%~30%,约50%病例发生在10岁以内,以3~8岁为顶峰期。肉眼观,儿童的小脑肿瘤,大小不一,瘤体境界尚清晰。切面均质淡灰色或灰红色。质软松脆,大的瘤体内见坏死、出血或囊性变或侵及Ⅳ脑室,伸延至延脑池。成人的侧叶内肿瘤外表平滑或轻度分叶的肿块,质松脆或坚韧,灰白的瘤组织,或浸润小脑叶表浅部见较清楚浅灰色的肿瘤小结。

镜下见,未分化的瘤细胞小,细胞密度高,弥散成片状。胞浆少,微细的原纤维背景内,圆形或卵圆形、胡萝卜形或短梭核,核染色质呈网状或微尘状或凝成小块,有1~2个核仁。

Homer-Wright葡形团:浓染质的胞核围绕嗜银性原纤维核心呈放射状排列的构象。见于1/3的病例。由于瘤细胞有双向分化潜能和形态结构特点,可分下列亚型:⑴结节性和硬化性髓母细胞瘤(nodularanddesmoplasticmedulloblastoma):多见于成人。结节性髓母细胞瘤以局灶性瘤细胞向神经母细胞分化,并形成小结节。典型的小结节似乎像淋巴滤泡小结,这小结亦称清亮小结(palenodularorisland),岛外瘤细胞核深染,排列紧密,构成结节内外界限清楚。镀银染见网状纤维穿插于小结节之间,而小结内无网状纤维。局灶性瘤细胞向神经母细胞分化时可见Homer-wright葡形团。转移:①经CSF途径转移,在蛛网膜下腔形成混浊、胶胨状的多数小结节或斑块,以小脑底部、脊髓背部似“竹节〞样外观为特征,特别是沿脑脊神经根扩散,尤以马尾终丝为著。②直接蔓延:肿瘤Ⅲ或侧脑室接种性瘤结脑皮质、基底节大脑凸面硬膜下和大脑镰一侧的转移结节③开颅术或颅内压引流术颅外转移,常累及椎骨、胸骨、肋骨或骨盆的骨髓和局部颈静脉旁淋巴结。治疗: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全脑脊髓轴的放疗椎管内或静脉给药为胺基甲基盐酸和长春新碱。

预后:本病属WTOⅣ级,术后经上述治疗后可生存5~10年不等。三、颅内和椎管内脑膜瘤〔一〕脑膜瘤脑膜瘤〔meningioma〕由脑脊膜和脑脊膜间隙的细胞成分发生的肿瘤。包括硬脑膜和蛛网膜内层的纤维母细胞和软脑膜细胞〔pialcell〕及蛛网膜外层细胞〔arachnoidcapcells)亦称脑膜上皮细胞〔meningothelialcells)或脑膜细胞〔meningocytes〕。

大多数脑膜瘤源自蛛网膜细胞。大脑半球内的脑膜瘤源自血管周的间质细胞,脑室内脑膜瘤是由脑膜折叠形成的前髓帆或脉络丛的间质发生的肿瘤。

脑膜瘤占颅内原发性肿瘤为13%~18%,占椎管内肿瘤的25%。发病年龄在20~60岁,以30~50岁,多见,男:女=1:2,肿瘤好发部位多在矢状窦旁的中1/3。不与矢状窦相连的脑凸面的肿瘤多见于额叶,70%在中央沟前方。其他部位如蝶鞍部、小脑幕下,椎管内的胸段脊膜等亦可能发生脑膜瘤。病理变化:由于脑膜瘤的膨胀性生长,外有包膜,极少病例沿血管蔓延性生长。肉眼观,脑膜瘤有明显边界,依它所在部位的不同,形状和大小有很大差异,从豆大至拳头大。外表光滑、分叶状或大小结节状。形状可为圆形、卵圆形、锥状、扁平斑块状、哑铃状或不规那么。切面观,新鲜瘤标本呈暗红色。局部结节呈灰白或胶样半透明或多彩状。质硬软不等,有的韧如橡皮或硬如骨。瘤组织退性变化为液化、囊变。镜下见,脑膜瘤的形态结构多变异。习惯上常以某一成分突出的具有诊断意义的组织学为特点,分为:脑膜细胞性,纤维母细胞性,过渡性,砂粒体性,血管瘤性,恶性或肉瘤性脑膜瘤等。经电镜观察,上述各亚型细胞起源的根本细胞是脑膜蛛网膜上皮细胞〔meningothelialarachnoidcell〕,正因为这种细胞的潜能的适应性变化面显示不同形态学的衍变。1.脑膜上皮细胞的肿瘤〔tumorsofmeningothelialcells〕:〔1〕脑膜上皮细胞型脑膜瘤〔meningothelialmeningioma〕:亦称合体细胞性脑膜瘤〔syncytialmeningioma〕。瘤细胞为圆形或卵圆形,胞体较大,胞界不清,胞浆淡染而丰富。核大、圆形或卵圆形,着色淡的泡状核及小核仁。这些瘤细胞排列成片,或状如蛛网膜颗粒的同心性排列,形状大小不等的巢、索状,其间不等间质和小血管将其构成分叶状结构。嗜银染色示间质内银染阳性纤维,而瘤细胞间那么无。偶尔可见奇异怪形、染色质丰富的巨细胞。〔2〕纤维细胞型〔fibrocytictype〕:亦称纤维母细胞型。以梭形的纤维母细胞排列成束,呈车辐状,有时亦有位于毛细血管旁一侧呈交切状的短旋回或钩状的排列。在瘤细胞束状可杂有散在或岛屿状的瘤细胞。嗜银染见瘤性纤维母细胞间有较多量嗜银纤维。〔3〕过渡细胞型脑膜瘤〔transitionaltype〕:局部瘤细胞为三角形、梭形或圆形,细胞界限不清,似合体细胞,呈同心性或片状排列,其周边局部细胞移行至纤维母细胞呈束状排列。亦有两型细胞明显的相互交错,弥漫排列。〔4〕砂粒体型脑膜瘤〔psammomatousmeningioma〕〔5〕血管瘤型〔6〕微囊型M〔microcysticmeningioma〕〔7〕分泌型M〔secretaryM〕〔8〕透明细胞型M〔clrearcellM〕〔9〕脊髓样M〔ChordoidM〕〔10〕富淋巴浆细胞型M〔Lymphoplasmacyte-richM〕〔11〕化生型M〔metaplasticM〕〔12〕囊性M〔cysticM〕2.非典型脑膜瘤〔atypicalmeningioma〕

WHO意见:过多细胞数量,脑膜瘤的非典型结构消失,核的多形性,核分裂指数,肿瘤坏死和脑被浸润等评估非典型性脑膜瘤或恶性脑膜瘤。非典型脑膜瘤为II级。3.乳头状脑膜瘤〔papillarymeningioma〕:瘤细胞以纤维血管为中心轴的乳头状排列。瘤细胞似脑膜细胞,核分裂易见,假菊形团结构,缺乏旋涡状和砂粒体结构。浸润性生长,易复发。WHOII或III级。4.间变性脑膜瘤〔anaplasticmeningioma〕:细胞密度大,瘤细胞大,且多形性。核重叠或多核泡状核,核分裂指数≥6个/10HPF。肿瘤坏死灶超过1个HPF。浸润性生长。WHOIII级免疫组化:EMA、CK、S-100蛋白及ER和PR〔雌、孕激素受体〕的阳性反响,随脑膜瘤的恶性级别增高而阳性反响减少。四、颅和脊神经肿瘤颅和脊神经根内细胞来自

schwan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