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辐射环境监测
课程提纲第一章环境与辐射环境监测概述第二章环境中放射性的来源第三章放射性基础知识第四章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第五章电离辐射探测器第六章环境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第七章放射性活度测量第八章环境中常见核素的测量第九章环境中氡的测量广义上的环境被理解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的一切甚至扩大到整个宇宙。广义上的辐射包括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辐射防护领域关心的X和γ射线仅仅是频段覆盖范围非常广的电磁辐射的一个频段。辐射环境监测是对辐射环境质量现状进行的监督性测量,目的是监测、评价各种环境物质和生物体内辐射水平及放射性核素浓度的变化。监测结果可为制定环境管理方案和措施提供依据,也可为生态学及有关学科研究提供帮助。第一章环境与辐射环境监测概述1.1环境的特性
(1)整体性;
(2)有限性;
(3)不可逆性;
(4)潜在性;
(5)持续反应性第一节环境与辐射环境概述第一章环境与辐射环境监测概述(1)整体性第一节环境与辐射环境概述第一章环境与辐射环境监测概述四大圈层及其相互作用1.1环境的特性第一节环境与辐射环境概述第一章环境与辐射环境监测概述1.1环境的特性(2)有限性第一节环境与辐射环境概述第一章环境与辐射环境监测概述1.1环境的特性(2)有限性第一节环境与辐射环境概述第一章环境与辐射环境监测概述1.1环境的特性(3)不可逆性第一节环境与辐射环境概述第一章环境与辐射环境监测概述1.1环境的特性(4)潜在性(3岁开始)第一节环境与辐射环境概述第一章环境与辐射环境监测概述1.1环境的特性(5)持续反应性统万城的今昔第一节环境与辐射环境概述第一章环境与辐射环境监测概述1.1环境的特性(6)放大性第一节环境与辐射环境概述第一章环境与辐射环境监测概述1.2辐射环境1.2.1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是一种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通过空间传播的现象。第一节环境与辐射环境概述第一章环境与辐射环境监测概述1.2辐射环境1.2.1电离辐射能够通过初级过程或次级过程引起电离事件的带电粒子或(和)不带电粒子总称为电离辐射,有时也简称辐射。电离辐射是由直接或间接电离粒子或由两者混合组成的任何辐射。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辐射途径2.1环境放射性监测目的任务与特点与环境有关的的辐射源:①核爆沉降灰;②核设施营运或核实践三废排放;③各种核事故释放或散落的放射性物质(1)目的:①评价核设施对放射性物质包容和流出物控制的有效性;②测定环境物质中放射性核素浓度或照射量率的变化;③评价公众受到的实际照射及潜在照射剂量,或估计可能的剂量上限值;④发现未知的照射途径和为确定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输运模式提供依据;⑤出现事故排放时,保持能快速估计环境污染状态的能力:⑥鉴别由其它来源引起的放射性污染;⑦对环境辐射本底水平实施调查;⑧验证是否满足限制向环境排放放射性物质的规定和要求;⑨改善核设施营运单位与公众的关系。第二节辐射环境监测概述第一章环境与辐射环境监测概述(2)任务:①对环境中各要素进行经常性监测,掌握环境放射性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②对各有关单位排放放射性污染物的情况进行监视性监测,对核实践活动在邻近地区产生的现有和潜在影响进行评价,对邻近地区放射性对公众引起的内外照射可能达到的上限进行估计,对意外升高的辐射水平提出警告;③为政府部门执行各项环境法规、标准及开展环境管理工作提共可靠的监测数据和资料
④检查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处置系统的效能,为合理的利用环境自净化能力处理放射性废物提供依据
⑤开展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促进环境监测技术发展不仅要监测!而且要综合分析与评价!!并提出保护措施!!!(3)特点
①监测对象是无味、无形、无声的放射性,而且无所不在,无时不在;②样品分析测试要及时;③环境样品的辐射值或放射性核素含量水平很低,需用专门的低水平测量技术和高灵敏度仪器进行测量;④样品成分复杂,外来干扰因素多,被污染的可能性大,故要求分析方法及仪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分辨率;⑤样品需用量大,方可满足测量方法的探测限和准确度要求;⑥样品放射性活度具有低水平和涨落的特点,通常要求长时间测量,因此,测量仪器的稳定性要求高。2.2辐射环境监测的分类(1)从管理角度来分,可以分为监督性环境监测和排污(营运)单位监测两大类。监督性监测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所授权的单位负责进行,其主要任务是:①对所监管地域的环境辐射总体质量进行监测,为公众提供安全信息,因此也可称为环境质量监测;②监测污染源的排放情况,验核排污单位的排放量;检查排污单位的检查工作及其效能。第二节辐射环境监测概述第一章环境与辐射环境监测概述(2)从设施或活动的运行状态来分,可分为正常状态环境监测与事故监测两大类。(3)从运行阶段来分,可分为运行前辐射环境监测(或称辐射本底调查)、运行辐射环境监测、退役辐射环境监测(或称运行后辐射环境监测)。第二节辐射环境监测概述第一章环境与辐射环境监测概述2.2辐射环境监测的分类核设施辐射环境监测的分类核设施环境监测分类:①运行前的环境本底调查;
②运行中的常规监测;
③事故状态下的应急监测
④核设施退役的环境监测环境监测项目:①空气、(地表、地下)水、土壤污染
②动植物中的放射性核素③地面环境中α、β、γ污染检查
④
环境辐射剂量场的测量第二节辐射环境监测概述第一章环境与辐射环境监测概述2.2辐射环境监测的分类(1)环境本底调查目的:①获取基础数据,为制定常规监测计划提供依据;
②作为评价设施运行后常规监测结果的基准;
③对运行期间的监测方法进行考验①调查核设施附近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资料;②调查环境介质(空气、土壤、地面水和地下水、植物和农牧产品)中放射性核素的种类、浓度、γ辐射水平及其随时间的变化,一般要取得运行前连续2a的资料,了解1a内本底变化和年度间的可能变化范围。调查范围视源项单位的规模和性质而定,对大型核设施(如核电站)一般为30—40km;③调查鉴别关键核素及关键途径,关键人群组的分布、习俗、饮食资料及有关“指示体”的资料(2)常规监测目的:①通过对监测结果的分析,监督核设施运行对周围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或长期累积趋势,以便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②通过对监测结果的分析,估算关键居民组所受剂量或可能上限;③通过实际测量不断积累资料,以便进一步确认“三关键”和确定各种有关测量时采用的参考水平值;④通过对监测结果的分析,发现原来监测计划的不完善环节,加以评议改进;⑤发现异常释放时,尽快追踪监测,必要时转入事故应急监测;⑥通过对监测结果的分析,修订监测计划,并补充必要的研究工作,以便尽可能为摸索核素在环境中的转移规律和参数,收集到有用的实际资料。例如:前处理厂,238U、234U、226Ra、230Th、227Ru、210Po、210Pb等后处理厂,239Pu、90Sr、137Cs、131I、85Kr等重水研究反应堆,3H、90Sr、137Cs、131I等核设施的常规环境监测计划(实例)常规监测计划
①排放核素种类、性质、排放量、排放方式及核素在环境中的迁移途径②采样对象及数量、点位;③采样时间(周期)和方法;④样品处理和测量方法;⑤测量结果的评价。监测分析项目
总α及总β活度、γ能谱分析测定和单个核素的浓度监测对象
某些具有浓集(或选择性吸收浓集)能力的生物体(如水藻、蛤蜊等);生物组织(如牛、羊的甲状腺)或环境物质(如底泥等)作为环境“指示体”(3)应急监测目的:应急监测的目的是迅速测定事故造成的环境辐射水平、污染范围和程度及对公众的危害程度;迅速摸清释放核素的种类、性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行为,测定食物与饮水的污染程度、范围;及时向决策机构和公众通报污染情况,以便采取必要的应急干预措施。应急监测分类:早期和中晚期早期监测:确定烟云范围、走向和特征,测定空气中剂量水平,尽快测量土壤和水的污染情况。大气污染监测重点是下风向近地空气中放射性气体和气溶胶浓度、地面辐射剂量和核素沉积量,监测范围为沿烟羽走向夹角30度左右的扇形区内。对于水污染,主要监测排放地点下游水域中水和食用水生物,测量项目以总α、总β活度为主,辅以1—2种关键核素浓度测量。采样与测量顺序则由轻污染区到重污染区。中后期监测目的:重新评价早期监测数据的可靠性;评价早期应急措施的合理性,确定这些措施是否需要继续、扩展或收缩;估计公众受照剂量;追踪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趋向、途径及生物效应。内容:测量水和食物的放射性污染,包括河流和水源的污染及其对鱼和其它水生物的影响;农作物和牧草污染及其对家畜、奶牛的影响特点:持续时间长,范围广,方法要更精确灵敏,监测项目除总α、总β活度及γ辐射剂量外,还应进行一些重要核素的含量分析(4)核设施退役的环境监测目的:为相应阶段的环境评价提供依据,并验证退役过程和退役终态的环境影响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
退役终态环境监测要求,是要验证场址退役和开放后其环境影响符合国家场址开发的要求。这时评价的对象已不再是流出物的影响,而是环境(主要是土壤)中残留放射性对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影响。监测内容:流出物中放射性核素种类、浓度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环境γ辐射水平;各种环境物质中放射性核素的浓度;沉积物和气载放射性核素成分、浓度及其变化。2.3辐射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2.3.1制定监测方案的原则(1)凡是不能被国家法规所豁免的辐射源和和实践,均应按法规要求进行适度和必要的环境监测。(2)环境监测的内容和要求,应随设施的类型、规模、环境特征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3)在制定环境监测方案时,应根据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和辐射环境污染源及周围环境的具体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设计,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经验反馈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改进。(4)凡是同一场址具有多个污染源的情况,应遵循统一管理和统一规划的原则,以做到相互协调和节约资源。2.3.2制定环境监测方案应考虑的因素①源项单位流出物中放射性核素的种类和含量,排放方式、途径和排放量,排放物质的相对毒性和潜在危险;在环境中的迁移规律、随季节的变化及受地质、水文、气象、植物影响的大小;②源项单位的性质和运行规模.可能发生事故的类型、概率及其环境后果;③被释放元素在环境中的转移、弥散规律,以及影响这些元素迁移运动的天然和人工因素;④受照射群体的人口分布及其按年龄、性别、饮食、职业、生活及文化娱乐习惯等方面的组成;⑦源项单位周围的土地利用和物产情况;农业、渔业、水和食物供给、工业和文化娱乐习惯等对环境资源的利用;⑧分析实施环境辐射监测的代价和效果;⑦实用监测仪器的可获得性;⑧监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干扰因素,如影响放射性核素迁移的化学污染物等;⑨对放射性污染物具有浓集作用的生物和其它指示体。2.3.3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步骤(1)收集背景资料(2)结合上述各种背景资料和运行前辐射环境调查,进一步识别和评价不同照射途径和关键组的照射,以确定“三关键”,即关键途径、关键核素和关键居民组,同时识别指示生物,以使监测计划具有针对性。(3)确定样品的收集和分析计划;(4)确定相应的质保要求。2.3.4辐射环境监测计划(1)照射途径和监测项目①外照射途径;②内照射;③监测介质:空气、水、土壤和生物。(2)空气放射性监测空气γ辐射水平监测:应包括瞬时γ辐射监测和累积γ辐射监测。气载放射性物质监测项目应包括气溶胶γ谱分析、气溶胶总β测定和碘同位素的测定,必要时应进行90Sr测定。(3)水中放射性监测水中放射性监测应包括地下水、地表水,饮用水中放射性核素的监测。①监测项目应首选γ谱分析及90Sr、总β、3H,必要时应进行α核素分析;②沉积物的监测与应与水生样品监测一并考虑,监测项目应选γ能谱分析、90Sr的测定。(4)土壤放射性监测:监测项目宜首选γ能谱分析和90Sr的测定(5)生物样品监测项目:应选γ能谱分析、90Sr的测定、总β测定。2.4不同核设施的辐射环境监测方案2.4.1.核电厂辐射环境监测2.4.1.1核电厂辐射环境影响的主要特征(1)有大型功率(典型为电功率1000MW)反应堆,有相关的燃料和三废储存等设施,以及其他一系列配套设施。(2)具有完善的多重安全屏障系统,保证在正常运行状况下对环境释放很小,事故概率很低,安全水平达到很高水平。(3)在正常运行情况下,排入大气的主要是裂变气体(氪和氙等)、活化气体(14C和41Ar等)、以及碘、尘埃和氚。液态流出物主要有氚、碘、钴、铯及其他核素。(4)由于核电厂的反应堆芯内包容着巨大量的放射性物质,一旦发生堆芯熔化等严重事故,就可能释放出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对场外环境造成巨大影响,因此国际上把它们的环境威胁类别定为最高的Ⅰ类。2.4.1.2核电厂辐射环境监测方案1运行前本底调查(1)调查内容调查环境γ剂量率水平和主要环境介质中重要放射性核素的活度浓度。(2)调查时间调查时段不得少于连续两年,并应在核电厂投入运行前一年完成。(3)调查范围
环境γ剂量率水平范围以核电厂为中心、半径50km,环境介质中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调查范围以核电厂为中心、半径10km。(4)监测项目与频次由于核电厂的自然环境、气象因素及所选堆型不同,监测方案理应有所不同。表1-1核电厂气载流出物监测监测项目取样方式测量方式惰性气体连续连续131I积累定期气溶胶积累定期氚积累定期14C积累定期2运行期间环境监测(1)监测范围以核设施为中心,半径为20-30km。(2)监测项目和频次运行期间的环境监测范围、项目、频次与运行前环境辐射水平调查时基本相同,应当考虑适当设置γ连续自动监测仪。3核事故场外应急监测核事故场外应急监测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监测,按地方核事故应急机构制定的应急监测计划,实施应急监测。4退役监测根据核电厂退役时的放射性废物源项调查,酌定监测范围、项目和频次。2.4.2.铀矿山及水冶系统环境辐射监测2.4.2.1铀矿山及水冶系统辐射环境影响的主要特征(1)废弃排放:主要是氡及其子体、铀微尘。(2)废水排放:主要危害是含有铀、镭,以及其他非放射性元素。(3)固体废物:包括尾矿砂、废石。包括尾矿坝的长期影响。
1运行前本底调查(1)调查时间:厂矿运行前。(2)调查范围:场界外10km以内。(3)监测方案:见表1-6.2运行期间环境监测(1)监测范围:场界外10km以内。(2)监测方案:参见表1-2.表1-2铀矿山及水冶系统运行期间流出监测监测对象监测点监测频次分析测量项目气溶胶作业场所排气口定期U、226Ra、210Pb、210Po废气作业场所排气口定期氡及其子体废水排放口定期总α、总β、U、226Ra、210Pb、210Po废渣尾矿库;废石场定期γ空气吸收剂量率、氡及其子体、氡析出率、U、Th、226Ra、210Pb、210Po2.4.3核燃料后处理设施辐射环境监测2.4.3.1核燃料后处理设施辐射环境影响的特征(1)物料的放射性极强,含有的核素的种类和形态繁多;(2)物料中含有相当数量的可裂变物质,仍然具有临界事故的危险;(3)正常运行情况下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是经过处理的废气和废水。2.4.3.2核燃料后处理设施辐射环境监测的方案1运行前环境本底调查(1)调查内容调查环境γ外照射剂量水平及主要环境介质中关键放射性核素的活度浓度。(2)调查范围环境γ外照射剂量水平调查以后处理厂为中心,半径50km。环境介质中辐射性核素活度浓度调查范围以后处理厂为中心,半径30km。(3)调查方案监测布点主要为5km以内的近区和厂区下风向,并以上风向的远区作为对照点,调查对象、项目及频次见表4-8.表1-3核燃料后处理设施周围辐射环境监测方案监测对象监测频次监测项目气体1次/月3H气溶胶1次/月总α、总β、90Sr、137Cs、239Pu、129I、99Tc沉降物1次/月总α、总β、90Sr、137Cs、239Pu、129I、99Tc水1次/半年总α、总β、90Sr、137Cs、239Pu、129I、63Ni、U动植物1次/年90Sr、137Cs、239Pu、129I土壤1次/年90Sr、137Cs、239Pu、129Iγ辐射剂量1次/季度γ外照射剂量率2运行期间环境监测在后处理厂开始运行后的前3-5年中,运行期间的环境监测范围、项目、频次与运行前环境辐射水平调查基本相同,除设置γ辐射剂量率连续监测外,在取得足够运行经验和环境监测数据后,可适当调整监测范围、项目和频次。液态流出物监测点设置在放射性废水排放口,主要监测项目为
90Sr、137Cs、239Pu、129I、63Ni、U。3退役监测根据核燃料后处理厂退役时的放射性废物源项调查,酌定监测对象和频次,主要监测项目为14C、3H、90Sr、137Cs、239Pu、129I、63Ni、U。4.4.4.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应用的辐射环境监测4.4.4.1应用开放源的环境监测1应用前的环境监测(1)监测时间:开放源启用前。(2)监测范围:以工作场所为中心,半径为50-500m以内。(3)监测对象和项目:分别为γ辐射剂量(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土壤(应用核素)、地表水(应用核素)和底泥(应用核素),其中明确了对γ辐射剂量和废气的监测详见表4-9表1-9应用开放型放射源环境监测监测对象监测点监测频率监测项目γ辐射剂量以工作场所为中心,半径50-300m以内1-2次/年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土壤以工作场所为中心,半径50-300m以内1次/年应用核素地表水废水排放口上、下游500m处1-2次/年应用核素底泥废水排放口外1次/年应用核素废水废水贮存池或排放口1-2次/年应用核素废气排放口1次/年应用核素放射性固体废物贮存室或贮存容器外表面1-2次/年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α、β表面污染水平2应用开放源事故监测应用开放源事故监测内容包括:监测事故场所的放射性污染水平和污染范围;监测事故场地去污后残留污染程度;监测去污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的比活度4.4.4.2应用密封源环境监测1γ辐照装置环境监测γ辐照装置运行期间环境监测γ辐照装置运行期间环境监测半径在50-500m以内.
监测方案见表4-10.(2)运行期间环境监测按表4-10进行监测,其中换装源前后增加测定贮源井水中相关核素的浓度。(3)辐射源泄露监测表1-10含贮源井水的辐照装置环境监测监测对象采样(监测)点频次监测项目γ辐射剂量辐照室四周的建筑物内外1次/年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累积剂量贮源井水贮井源1次/年辐照地表水废水排放口上下有500m处1次/年辐照装置所用核素地下水辐照装置附近饮用水井1次/年辐照装置所用核素土壤辐照装置建筑物外周10-30cm土壤1次/年辐照装置所用核素2密封源设施的环境监测(1)使用前环境本底调查①调查时间:装源前。②调查范围:以密封源安装位置为中心,半径为30-300m以内③监测对象:环境γ辐射剂量率。④监测布点:密封源安装位置四周室内外。⑤监测项目: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⑥监测频次:1次/年。(2)使用期间辐射环境监测含中子放射源的设施增加监测中子剂量当量率。(3)密封源设施的污染事故监测①污染区及其周围γ辐射剂量率,表面放射性污染水平;②污染区及其周围相关环境介质中使用源放射性核素含量;③仪器设备放射性污染水平;④事故处理过程中的液体和固体污染物的放射性污染水平。4.4.5.3应用粒子加速器的环境监测表1-11应用粒子加速器的环境监测监测对象监测项目监测频次(次/年)运行前运行期间屏蔽墙外外照射剂量率11-2循环冷却水总β11-2固体废物外表面外照射剂量率-1-22.4.6.放射性物质运输的辐射环境监测1运输过程中的环境监测运输过程中,出发地、中转站、到达地均须进行复试环境监测,一般包括运输工具、货包、工作场所等表面污染水平,环境γ辐射水平,污染介质中运输物资中主要放射性核素的比活度等。2放射性物质运输中的事故监测(1)故监测对象①运输容器、运输工具;②事故地段现场的地表和其他物品;③运输、装卸的有关工作人员;④事故处理中所用的工具盒产生的废物、废水等。(2)监测项目①外照射剂量;②表面污染水平;③污染介质中所运输物资中主要放射性核素的比活度。④当出现或怀疑货包发生泄露时,可视需要适当增加对货包中放射性核素对周围环境介质污染水平的取样和监测。2.4.7放射性废物暂存库和处理场地辐射环境监测
2.4.7.1放射性废物暂存库1运行前的辐射环境监测(1)监测内容:陆地γ辐射剂量率与主要环节介质中的暂存废物所含的主要放射性核素。(2)监测范围:以库位中心半径1-3km以内。(3)监测方案:运行前和运行期间的监测方案见表1-42.4.7.2放射性废物处置场废物处置场在启动前、运行期间及关闭后都必须进行辐射环境监测。(1)监测范围:以处置场为中心,半径3-5km以内。(2)监测方案:参照表1-4放射性废物暂存库的环境监测方案。(3)监测项目:可根据处置场涉及的主要放射性核素情况适当调整。表1-12放射性废物暂存库的环境监测监测对象监测点位监测频次(次/年)监测项目γ辐射剂量库墙壁外、库周围四个方位、库界外主要居民点1-2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气溶胶主导风下风向1-2总βα土壤库区四个方位主要居民点1-2γ核素分析地下水库区监视井水、主要居民点饮用井水1-2总β、总α地表水上下游各取以个点1-2总β、总α废水贮存池1-2总β、总α生物同土壤收获期γ核素分析2.4.8伴生放射性矿物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监测监测对象监测点位监测频次(次/年)监测项目陆地γ辐射剂量率矿区周围3-5km以内1.2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土壤矿区周围3-5km以内1U,Th,226Ra地表水纳污河上下游各1-3km1.2U,Th,226Ra,总α,总β地下水最近居民点井水水源1.2U,Th,226Ra,总α,总β,210Po,210Pb废水排放口1.2U,Th,226Ra,总α,总β,210Po,210Pb废渣堆放场1.2氡,U,Th,210Po,210Pb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表1-13伴生矿采选的环境监测2.5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应急监测2.5.1应急监测决策程序2.5.2监测仪器2.5.2.1辐射监测仪器用途:辐射监测仪器测量剂量或/和剂量率。β/γ剂量率仪通常用γ标准源刻度,有时会高估β剂量率。测量范围:β/γ剂量率仪的测量范围分低水平(环境水平)、中等水平和高水平,它们相应的剂量率范围如下:地(环境)水平0.05uSv/h~100uSv/h中等水平10uSv/h~10mSv/h高量程1mSv/h~10Sv/h2.5.2.2污染监测仪器用途:根据用途,污染监测仪器可分为表面污染监测和空气污染监测仪器。根据要测量的辐射类型(α、β、γ)选择最合适的探头。2.5.2.3空气采样器采样滤膜取决于要测量的污染核素的种类,一般微粒态放射性β+γ核素监测可用玻璃纤维滤膜或有机滤膜;对碘核素分析可采用活性炭滤膜(或称碘滤膜),或专用的碘过滤罐;对空气水蒸气氚测量可采用专业的分子筛采样器,或硅胶采样器,或其他采样器,而且也可进行主动和被动吸附采样。2.5.2.4就地γ能谱配NaI(TI)和Ge探测器的就地γ能谱系统是常用的就地能谱仪,2.5.3现场监测2.5.3.1烟羽监测1目的通过测量环境剂量(周围剂量,下同)以界定烟羽的轨迹和横截面边界,从而确定放射性污染是否撤离、隐蔽和甲状腺阻断剂发放的干预水平。2烟羽监测在下风向地面上方1米处(腰部)和地面(地面上方约3cm处),用适当仪器测量β+γ(窗口开)和γ(窗口开)辐射剂量率并记录。测量时注意:如果仪器探头有方向性,在1m高处测量时应保持探头朝上,以避免(或减少)地面沉积的贡献。表1-13烟羽状态判断腰部辐射水平WOWC和地面辐射水平WOWC判断β+γ≈γβ+γ≈γ烟羽状态抬高β+γ>γβ+γ>γ烟羽在地面β+γ≈γβ+γ>γ烟羽已通过-地面污染2.5.3.2地面污染测量1目的①测量放射性核素的地面沉积所致环境剂量率;②根据剂量率测定确定采取迁避措施适当的地区;③发现采样分析前采取食物控制措施适当的地区;④确定放射性污染热点。地面污染测量应在没有扰动过的、远离车辆、建筑物、树林、道路的地区进行。测量先从重污染地区开始,优先监测降水(雨、雪)的地区。2地面沉积监测巡测:在车辆内沿每条道路巡测,测量时从最灵敏量程开始,并保持车窗关闭,记录周围剂量率高于2倍本底、10倍本底(1uSv/h)的地方以及从1uSv/h到10uSv/h的地方。测量时应尽量避免再悬浮的影响。3污染控制任务结束后对人员和设备进行放射性污染监测并去污。2.5.3.3环境累积剂量测量1目的为评价事故释放点周围辐射水平以及重烟羽轨迹或/和辐射场。2布放环境剂量计放在开阔地带寻找合适位置,用GPS测量定位并记录;在运输时TLD剂量计应存放在最不可能受到辐射和热照射的地方。将二枚TLD放入可密封的塑料袋内,在电线杆或其他物体上固定,并使TLD面朝烟羽径迹中心或朝向辐射源,距地面高度约1米,不要将TLD栓在庄稼或与地面接触。3回收环境剂量计4污染控制2.5.3.4放射源寻找1目的测量放射源附近的周围剂量率,为辐射防护行动决策提供及时的信息。放射源事件包括源丢失、被盗等,附近周围剂量率可能高达1Sv/h,甚至更高,必要时应考虑采用望远遥测或空中测量等手段。3放射源寻找从低剂量率处开始测量剂量率,记录时要注明距离,在靠近源表面测量时应特别注明。如果测量的是β+γ辐射场,应在探测器窗开启和关闭状态分别测量,以给出β和γ剂量率2.5.3.5人员外剂量监测1目的控制应急响应人员所受外照射剂量,在应急响应中应避免应急人员接受不必要的照射;采用时间、距离和物质屏蔽手段减少其所受照射;要让应急响应人员知晓周围剂量水平及其所受累积剂量;应急响应人员应知晓防护导则,在给定剂量限值内工作,以保护应急响应人员辐射安全。2.5.3.6甲状腺监测1目的:监测放射性碘在甲状腺中的吸收。2仪器设备:NaI(TI)污染探测器。1目的监测事故地区人员皮肤和衣服放射性污染,应急人员在离开事故地区前应接受皮肤和衣服污染监测;工作和生活在污染地区的人员也应接受污染检查。污染检查可在现场、指定的检测点、集合点或到达撤离目的地点以后。2污染检测将探头用塑料薄膜包裹以防污染,先测污染监测点的本底。然后在污染探测器距离被测人员的衣服或皮肤1cm处进行检测(α监测时距离控制在0.5cm,注意不要接触)。2.5.3.8人员去污检测1目的检测确认在人员污染监测后需要去污的人员的污染及其去污后是否达到去污控制水平,应急人员通常在撤离事故污染区时在污染控制点去污。其他受污染人员在指定的去污控制点去污。表1-14人员去污导则去污点方法※去污要点※※皮肤、手、全身(去污)肥皂和凉水洗2-3分钟后检查放射性水平,重复洗2次。肥皂、软刷和凉水,干研磨剂用发泡剂轻轻按洗,洗3次,每次2-3分钟,冲洗后监测,注意不要损蚀皮肤肥皂粉或类似去污剂,标准工业皮肤清洗剂做成膏剂。加少许水轻轻擦洗,注意不要损蚀皮肤眼、耳、口冲洗眼:翻开眼皮,用水轻冲;耳:用棉球轻洗耳轮;口:漱口(不能咽)头发肥皂和凉水用发泡剂轻轻按洗,洗3次,每次2-3分钟,冲洗后监测肥皂、软刷和凉水做成膏剂。加少许水轻轻擦洗,注意不要损蚀皮肤理发/剃头理发/剃头,同皮肤污染方法2.6.1我国辐射环境监测历程核工业建立初期主要由核设施营运者自行监测,监测范围局限于核设施周围地区。1964年我国开始进行大气层核试验,在全国设立了45个监测点监测核试验对环境的辐射影响。上世纪八十年代原国家环境保护局有组织有系统地开展了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研究。
2.6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的回顾与展望2.6.1我国辐射环境监测历程上世纪九十年代
组织开展核设施和核技术应用项目的放射性污染源调查和重点源监测,基本掌握了全国放射性污染源的数量、行业与地区分布,重点放射源的种类、“三废”排放方式、环境污染与治理现状,发现了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21世纪初期
环保总局开始组织建设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对重点核设施进行流出物监测和环境监测,对全国辐射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建设了第一批国控点,并投入运行。
2.6.2我国辐射环境监测回顾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辐射环境监测工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局部到全国,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发展。
1.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研究(1983~1990年)自1983年至1990年,原国家环境保护局依据环境保护法所赋予的职责,结合我国核工业、核技术利用和核电事业的发展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以摸清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及其分布为主要目的的“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研究”。覆盖面积:全国960万平方公里面积国土(不包括台湾);布点:基本上以25km×25km网络均匀布点,在核设施周围和可能造成污染的工业活动地区,加密布点;布点总数:共完成各类环境陆地γ辐射剂量率测点(网格点和加密点)合计28874个;采集和分析土壤样品11180个;调查河流311条,海域4个,湖泊128个,水库279个,泉289眼,自来水厂702座,井789眼,水窖13个,共计采水样6611个。室内外空气中氡及其子体浓度测量点112个。1.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研究(1983~1990年)调查内容:环境陆地(原野、道路、建筑物室内)γ辐射剂量率(离地1m高处的空气吸收剂量率);与环境陆地γ辐射剂量率同位布点采集土壤样品,分析测定了土壤中238U、226Ra、232Th、40K;与非放射性常规监测同位布点,调查了我国主要流域水体中U、Th、226Ra、40K浓度;在15个省的21个城市,对局部地区室内、外空气中氡及其子体浓度作了调查。1.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研究(1983~1990年)1.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研究(1983~1990年)γ辐射剂量率调查结果:
土壤调查结果:
1.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研究(1983~1990年)水体调查结果:1.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研究(1983~1990年)2.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展的放射性污染源调查与重点源监测
随着核能和核技术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日益广泛,环境放射性污染问题日渐受到关注。原国家环境保护局从1993年起组织各省环保局的技术力量,对全国各类放射性污染源进行了历时2年的统计调查。除西藏外共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参加了调查工作。通过这次调查基本掌握了全国放射性污染源的数量、行业与地区分布、放射源的种类、放射性“三废”排放方式、环境的污染情况与治理的现状,发现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核电厂监测(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江苏田湾三大核电基地):核电站运行前放射性本底调查运行中核电站周围环境的常规监测不定期地对核电站流出物进行监督监测其他核设施的监督监测:青海省的221厂核设施退役放射性废物填埋坑北京、青岛、四川、甘肃等省市的核设施
2.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展的放射性污染源调查与重点源监测
铀矿山监测:湖南、贵州、陕西、新疆、浙江等省对铀矿山的监督性监测伴生放射性矿物资源开发利用监测:包头、江苏、宁夏、云南等省市对伴生放射性矿物资源开发利用企业伴生放射性矿物资源开发利用企业的监督性监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应用单位监测:北京、天津、山西、黑龙江、江苏、山东、云南、宁夏等省对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应用单位开展了监督性监测工作。
2.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展的放射性污染源调查与重点源监测
为作好核设施的核事故应急监测和核技术应用项目的辐射事故应急监测,原环保总局编制了《核事故应急预案》和《辐射事故应急预案》。核事故应急,各省环保局,特别是核电省,编制了核事故应急计划,并定期进行演习。在应急演习中,监测核设施周围环境辐射水平和环境介质中放射性核素含量,向省和环保总局报告应急监测结果。辐射事故应急,各省环保局编制了辐射事故应急计划,一旦发生辐射事故,立即启动辐射环境应急响应计划,开展辐射环境监测。近几年,环境应急监测的技术、装备、监测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提高。应急监测2.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展的放射性污染源调查与重点源监测
3.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展的放射性伴生石煤矿开发和利用对环境影响研究研究的时间和地区自1991年至2002年,原国家环保局和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在石煤储量占全国储量90%以上的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和安徽5省,较全面系统地开展了放射性石煤伴生矿开发利用对环境影响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石煤矿区及其周围环境陆地(原野、道路、以石煤渣为主要原料的碳化砖建造的居室和不掺石煤渣的普通红砖建筑物室内外)γ辐射剂量率(离地1m高处的空气吸收剂量率);5省石煤矿区石煤、石煤渣、碳化砖、石煤矿区和周围环境土壤,气溶胶,以及石煤矿区和周围环境水体中238U、226Ra、232Th、40K含量;石煤矿区及其周围环境中碳化砖和普通红砖建筑物内、外的氡浓度;对石煤矿区居民及其他各类人员的人均年附加当量剂量和附加集体剂量进行估算和评价。3.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展的放射性伴生石煤矿开发和利用对环境影响研究
研究的主要结论由于石煤的开采与综合利用(例如,利用放射性核素较高的石煤渣制造碳化砖、建造居民住房、充填房屋地基和道路以及运输过程中撒落等途径)已导致石煤矿区原野、道路和碳化砖房室内γ辐射水平有明显的升高;矿区和生活区大气气溶胶天然放射性核素浓度较高,5省石煤矿区调查的碳化砖房室内氡浓度普遍较高;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省石煤矿区环境介质中核素238U和226镭的含量较高。3.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展的放射性伴生石煤矿开发和利用对环境影响研究
4.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和运行
2002~2005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开展了全国辐射环境监测“一网络两中心”项目建设。“一网络”即为全国31个省和青岛市的辐射环境监测站;“两中心”是指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核与辐射事故应急技术中心。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4.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和运行组织编制各项规划;《核安全及放射性污染防治规划》、《全国辐射环境保护“十一·五”发展规划》、《“十一·五”全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规划》(辐射部分)等。对全国31个省级辐射环境监测实验室进行改扩建;配备了约500台(套)仪器设备;先后颁布了50多项辐射环境保护标准。如:《辐射环境监督站建设标准(试行)》,《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全国辐射环境监测与监察机构建设标准》、《全国辐射环境监测方案(暂行)》等。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能力建设4.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和运行国控点位布设(第一批共611个)重点城市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25个;重点核设施周围核环境安全预警监测站点,23个;重要江河流域,国际河流,以及重要饮用水、地下水水源和海水等水体的监测点,70个;陆地γ辐射监测点,318个;土壤,生物样品的采样点,175个;口岸辐射监测点;电磁辐射监测点;点位图见下页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国控点位布设国家辐射环境监测网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共25个布点)示意图国家辐射环境监测网陆地γ辐射监测点位(共318个布点)示意图国家辐射环境监测网水体辐射监测点位(共70个监测断面)示意图国家辐射环境监测网土壤辐射监测点位(共175个采样点)布点示意图国家辐射环境监测网核安全预警点位共23个点位示意图4.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和运行辐射环境质量监测项目4.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和运行辐射环境国控点监测结果:γ贯穿辐射剂量率2007年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测得的γ贯穿辐射剂量率(未扣除宇宙射线响应值)
4.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和运行辐射环境国控点监测结果:
陆地γ辐射剂量率2007年各省、市、自治区陆地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扣除宇宙射线的响应值)注:带*号的省份宇宙射线响应值为理论计算值2007年各省、市、自治区累积剂量测得的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未扣除宇宙射线的响应值)4.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和运行辐射环境国控点监测结果
:γ贯穿辐射剂量率(TLD)4.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和运行辐射环境国控点监测结果:气溶胶总放2007年各省、市、自治区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气溶胶总α活度浓度2007年各省、市、自治区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气溶胶总β活度浓度4.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和运行辐射环境国控点监测结果:沉降物总放2007年各省、市、自治区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沉降物总β活度浓度4.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和运行辐射环境国控点监测结果:运河海河长江黄河珠江国际河流2007年主要江河水系国控断面放射性核素铀浓度4.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和运行辐射环境国控点监测结果:运河长江黄河珠江国际河流2007年主要江河水系国控断面放射性核素钍浓度4.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和运行辐射环境国控点监测结果:2007年主要江河水系国控断面放射性核素镭-226浓度4.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和运行辐射环境国控点监测结果:国际河流海河长江黄河珠江运河2007年主要江河水系国控断面放射性核素钾-40浓度松花江东海河长江黄河珠江国际河流运河4.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和运行辐射环境国控点监测结果:2007年主要江河水系国控断面总α活度浓度4.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和运行辐射环境国控点监测结果:海河松花江东长江黄河珠江运河国际河流2007年主要江河水系国控断面总β活度浓度
4.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和运行辐射环境国控点监测结果:2007年我国主要湖泊、水库国控点铀浓度4.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和运行辐射环境国控点监测结果2007年主要湖泊、水库国控点总α活度浓度2007年我国主要湖泊、水库国控点总β浓度4.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和运行辐射环境国控点监测结果2007年各省、市、自治区土壤铀-238含量4.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和运行辐射环境国控点监测结果2007年各省、市、自治区土壤钍-232含量4.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和运行辐射环境国控点监测结果2007年各省、市、自治区土壤镭-226含量
4.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和运行辐射环境国控点监测结果2007年各省、市、自治区环境土壤钾-40含量4.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和运行辐射环境国控点监测结果
2007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环境中电场强度
从监测结果来看,全国环境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为环境正常水平;气溶胶总α测值范围为0.04~4.34mBq/m3,总β测值范围为0.40~25.7mBq/m3,空气中氚(HTO)测值范围为<7.3~30.3Bq/m3;全国7大水系、京杭运河、重要的国际河流和主要湖泊水库水中放射性核素浓度未见异常。饮用水中总α、总β放射性浓度小于《生活饮用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护理安全管理措施
-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百河”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PDF版无答案)
- 廉政党课-廉洁勤政做表率干事创业促发展
- 保安员礼仪规范
- 《斗罗大陆》课件
- 失禁性皮炎的观察及护理
- 微故事教育教学
- 成本管理部门介绍
- 山东省济南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学习质量检测数学试题 含解析
- 护理组长年终工作总结
- 2024年医疗不良事件总结分析
- 流行音乐(中国)
- 保护地球世界地球日主题班会
- 缅怀先烈-感恩当下-主题班会
- 2024年河南省专升本考试计算机应用基础测试题含解析
- 集束化护理措施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 美术教师培训讲座
- 中医慢病与康复医联体信息化管理系统需求说明
- 危急重症抢救时的急救技能培训计划
- 袖阀管施工记录
- VDA6完整版本.3-2023检查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