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的_第1页
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的_第2页
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的_第3页
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的_第4页
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的

方式方法温州大学教师教育院副院长彭小明教授硕导pengxm@一、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的含义和内容:▲语文教学一贯以文学作品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美语言,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较高的审美能力。▲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文学教学被赋予了崭新的定位:“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语言与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一)含义: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是一种通过语言媒介,来理解文本、接受信息、体验感悟和获得美感的过程。从建构主义角度讲,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即建构文本意义和建构自我(精神)世界的过程。如《甜蜜的复仇》(台湾·夏宇)把你的影子加点盐腌起来风干

老的时候下酒(二)内容:文本解读和文学鉴赏主要可从文字、语言、形象、情感、意象、意境、结构、手法、文体、风格等方面(角度)展开。或从内容、形式和主旨三个层面入手。1.认识作品的基本内容(写什么。如景物、事件、人物、背景和地域等)。【解读内容】2.欣赏作品的艺术形式(怎么写。如词语使用、叙述角度、意象与意境、隐喻和象征、结构与技巧等)。【鉴赏艺术】3.评价作品的思想意义(表达什么。如思想情感、文化意蕴、审美情趣和价值影响等)。【探究主旨】如《死前一刹那》(马来西亚·温任平)单调的鼓声是我的心跳在长方形的黑暗中没有人知道没有人知没有人没有没二、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的方式方法:

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的方式方法很多。如有:(1)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辩证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2)社会历史批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就内容论形式);(3)伦理批评(即道德批评);(4)审美批评(印象主义批评);(5)文体学批评(建立在语言学基础上);(6)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叙事的角度、文本的深层结构);(7)文化学批评(从民族文化形态入手,揭示其地域文化特征);(8)心理批评(无意识的作用、文学补偿人类欲望、阅读时的分享);(9)新批评的细读法(中国式的细读,如穷源溯流、比较品鉴、精细评点)。(一)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的基本方式:主要有语义学解读、文体论解读、社会学解读、文化学解读、接受美学解读等五种。

1.语义学解读语义学解读:就是以文本为中心,通过语言(字词句篇)意义分析把握作品意义。语义学解读理论认为,作品一旦脱离作者,进入社会流传系统,自身就有了独立的生命和意义。解读时要“依文立解”,以文本为出发点或原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表达:“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1)基本特征:主张文学批评是对作品本身描述和评价;通过语义分析来把握作品的意义(披文入情);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强调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注重于文学文本的语言、文字分析、词语的多义性等问题。(2)主要方法:①从字词句含义的解读入手。A.赏语音。如双声叠韵、对仗押韵,可得铿锵悦耳、回环荡漾之美。B.析词汇。词的准确、色彩、语体、修辞、言外之意等皆为分析切入点。C.辨句法,包括长句、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的不同效果。D.看语境。看语言使用的环境,即上下文(语)。E.理篇章,包括结构的巧妙、整体感的强弱、文气的特点、短小段(如一句就一段)的好处等。F.感节奏,包括快节奏的信息扩张感、慢节奏的沉重或悠扬感等。②层层解剖文本内在的结构层次外部组织形式是可见的,如标题、开头、结尾、段落、行文线索等,可称为外部结构;内在联系则是深隐的,如逻辑条理、意念脉络、情调、氛围、气韵等,可称为内部结构。结构模式:A.三段型结构模式。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模式。“有头、有身、有尾”(亚里斯多德);“启行之辞、中篇之意、绝笔之言”(刘勰);“凤头、猪肚、豹尾”(乔梦符);“篇法不出始、中、终三停”(刘熙载)。B.圆形结构模式。指首尾圆合,运用相同的话语包孕起来的结构。可分:首尾同而不同、首尾全同、首尾稍出变化、首尾颠倒等四种。典型的如古文“起、承、转、合”,律诗“首、颔、颈、尾四联”。C.复叠型结构:有相同相似的段落、章节重复排列而成。如三叠式结构。D.对称型结构:有相异、相反的段落、章节对立排列而成。E.倒三角型结构:依内容重要的程度从头到尾地依次排列材料。如消息结构。F.台阶型结构:将所写的内容,或由浅入深,或由远及近,或由小至大,依次递降或递升组合而成。G.车辐型结构(离心结构、向心结构):以一个中心为定点,然后向四面八方辐射。如议论文结构。③细致分析表达手法和修辞技巧表达方式(如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等);修辞技巧(如比喻、借代、夸张、拟人、对比、对偶、反复、反衬、排比、设问和反问等);艺术手法(如悬念法、抑扬法、纵擒法、急转法、铺垫法、呼应法、虚实法、张弛法、对比法、点面法、开合法、反复法、宾主法和象征法等)。如大卫《一滴水》:一滴水,伸长了脖子,就变成了河。一滴水,扩了扩胸,就变成了海。再做几个俯卧撑,波涛就澎湃了汹涌了。一滴水,站直了身子,就是喷泉。一滴水,长了翅膀,就变成了雨。一滴水,在草尖上,叫露;在额头上,叫汗;在眼角,叫泪-----

④全力开掘文本多侧面的主旨内涵高中“新课标”: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如庞德的《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脸庞的隐现,湿漉漉、黑黝黝的树枝上的花瓣。又如:《理发店》(废名)

理发店的胰子沫

同宇宙不相干,

又好似鱼相忘于江湖。

匠人手下的剃刀

想起人类的理解,

画得许多痕迹。

墙上下等的无线电开了,

是灵魂之吐沫。语义学解读易产生“误解”现象:如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背景:朱庆馀曾得到张籍的赏识,而张籍又乐于荐拔后辈。因而朱庆馀在临应考前作这首诗献给他,借以征求意见。这里的“新娘子”是朱庆馀;“夫婿”指张籍;“舅姑(公婆)”指考官。张籍在《酬朱庆馀》诗中答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把朱氏比作越州镜湖的采菱女,不仅长得艳丽动人,而且有绝妙的歌喉,这是身著贵重丝绸的其他越女所不能比并的。另李商隐《夜雨寄北》、王维《相思》等也是寄寓诗,喻朋友思念。2.文体论解读:明·陈洪谟:“文莫先于辨体,体正而后意以经之,气以贯之,辞以饰之。”文体论解读:根据文体的结构模式、文体特征(文章图式),去解读文本所携带的信息。“新课标”:“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表达:“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胜、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阅读实用类文本中的新闻,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常用应用文教学,应主要借助文本示例来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学生自学为主,不必作过多分析。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1)功能定位:①文体模式为写作提供编码程序;②文体模式为阅读暗示解码方式;③文体论阅读是信息解码的预设与向导④文体论阅读就是演绎思维在解读中的运用(文体结构模式→文本携带信息)。(2)文体类型:文章因结构形式、语言运用和表达方式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文体。二分法:“韵文”如诗、词、曲、谣等;“散文”,可分“非文学性散文”和“文学性散文”。另有多种“边缘文体”,如骈文、赋等。三分法:叙事文学、抒情文学、戏剧文学。四分法: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古诗文“多分法”:

①诗歌类。古诗分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有歌谣、乐府、歌行体等;近体诗有律诗、绝句等。

②辞赋类。分辞和赋。辞分楚辞和辞;赋又可分古赋、俳赋、律赋、文赋。

③词曲类。分词和乐曲。词分长调与小令;曲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和剧曲。④论说类。分论体和说体。⑤序跋类。序分书序和赠序(赠言)。⑥其他,如记、铭、牍、传、祭文、奏表、笔记、寓言等等。如《陋室铭》的“铭”(有警戒、颂歌之用;一般短小、押韵)(3)解读方法:①把握不同文体的表达手法线性流程的叙述,以记叙类文体为主;事理概念的揭示,以说明类文体为主;进行判断和推理,以议论类文体为主;感情的宣泄和抒发,以抒情类文体为主;设置情节和塑造人物,以小说和戏剧文体为主。②辨别不同文体的结构类型时空交叉式以记叙类文体为主;认识流程式以说明类文体为主;逻辑式以议论类文体为主;情感式以抒情类文体(散文诗歌)为主;情节式以叙事类文体(小说戏剧)为主;综合式以边缘类文体(如杂文)为主。③探究不同文体的语言体式书面语体与口头语体;白话语体与文言语体;官话语体与方言语体;科学语体、文艺语体、政论语体与生活语体;新闻语体、文学语体、理论语体和公文语体。④发掘不同文体的主要因素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结果。议论文有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说明文有四要素,说明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应用文也有三要素,事项、文种和格式。

小说有三要素,环境、人物和情节。诗歌有三要素,意象、意境和韵律散文有三要素,“我”、“形”和“神”戏剧有三要素,剧本、演员和舞台。剧本也有三要素,对白、动作和冲突。3.社会学解读:社会学解读以作者为中心,以恢复作者原意为目标的解读方式。“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强调作品的政治性、社会性、思想性、时代性,侧重于文本横向的现实意义。注重开掘文章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意义。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表达:“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1)基本特征:①强调具体作品与文章作者的关系(犹如“作者介绍”);②强调具体作品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犹如“时代背景”);③强调文章产生的即时性或历时性的社会功能(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2)主要方法:①以意逆志(作品再现什么社会生活、从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认识价值和历史意义);②知人论世(把作品与作家生活和历史背景结合起来分析);③就内容论形式(不专就形式谈形式而就内容论形式)。(3)解读重点:①体现时代性(作品时代和读者时代的意义);②强调政治性(阶级阶层间的斗争);③注重社会性(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行为);④挖掘思想性(思想意义)。如于坚《罗家生》:

文化大革命他被赶出厂在他的箱子里搜出一条领带4.文化学解读:文化学解读:是用一种历史透视的、全息的眼光,通过对文章中文字语言、习俗制度、经济结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分析,显示其深层的文化底蕴。它也是一种以作者为中心的解读方式。侧重于文本纵向的超时代的深层思想底蕴。可从民族文化形态入手,揭示其地域文化特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表达:“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1)文本深层结构的文化底蕴:①民族的思维方式(看待世界的基本态度和特定方法),如汉族的感性、综合;西方的理性、分析。②精神价值体系(民族的精神和价值取向),如汉族的和谐精神;西方的探索精神;以色列的民族精神。③民族群体的稳定心态和心理层次(大众心态)。(2)主要方法:①通过语言文字解读其文化内涵,如《庖丁解牛》《红楼梦》;②通过习俗制度透视其思想原则,如《孔雀东南飞》《西游记》;③通过经济结构透视其价值观念,如《水浒传》《子夜》;④通过科学技术透视其哲学基础,如《梦溪笔谈》《易经》;⑤通过文学艺术透视其审美情趣,如《兰亭集序》《长恨歌》。5.接受美学解读:接受美学解读:是以读者为中心,认为作品文本的意义是读者介入后赋予的。接受美学解读是一种注重意义空白或不确定性,作品价值的两极组合,注重于文本意义再创造的一种解读方法。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表达:“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1)基本特征:①以读者为中心(读者也是“作家”,阅读时也在“创造”)。②文本自有“召唤结构”(文本具有一种能够召唤读者来进行阅读的结构机制)。③作品存在意义空白或不确定性。④作品价值是两极的组合(一极是具有未确定性的文本、一极是读者阅读过程中的具体化)。(2)主要方法:①建立自觉的“期待视野”(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由读者文学解读经验所构成的思维定势或先在结构,对作品呈现方式、意义、结构等的预测和期待)。②词语内涵的再解释。如“风马牛不相及”。③人物情节的形象化(想象再创造)。④主题意义的新创造。如《绿》的主题。⑤与隐含读者的结合。(隐含读者:完全按照文本召唤结构去进行阅读的读者,能对文本的所有潜在信息进行充分的解读)

(二)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的

具体方法:

文学鉴赏方法主要有考释文字、品味语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明辨寄托、解读典故、诗无达诂等多种。1.考释文字:(1)文字考订。郭沫若:“缺乏材料,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可见其重要性。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版本“见”作“望”。“望”为有意之“见”,显然不好)又如《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有版本“千里”为“十里”。其实不对,这是虚写,用“千里”好)(2)文字诠释①以形说义(形训)如《左传》“止戈为武”“人言为信”。

《韩非子》“背厶为公。”如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莫,有人解为否定副词其实通“暮”)②因声求义(声训)摹声字。如鹅、啪……同源字。如元,原,源,愿……右文说。如仑(表达按一定的规律和次序排列),从仑皆有此义,论、伦、轮、纶、沦、抡……通假字。如《史记·刺客列传》:“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非《史记索隐》“腐,烂也”,腐应通“拊”)③据文证义(义训)联系上下文释义(语境义)。如《论语》:“子入太庙,每事问。”(子,孔子)互文见义。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史,虚夸、浮华)异文(书籍)互证。如“仁者,人也。”(《礼记》)“仁,人心也。”(《孟子》)“仁者,爱人也。”(《论语》)“以德事人者谓之仁。”(《管子》)如《木兰诗》:“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床,胡床,即坐具。)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床,也即胡床,即坐卧具;有人认为是“马扎凳”;有人认为是“井栏”)2.品味语言文学是运用语言反映生活、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的“语言艺术”。语言是读者窥视诗文立意的窗户,是介于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桥梁。品味语言即古人认为的“披文入情”:通过定形的语言文字来理解作者感受、作品内容、获得美感的过程。刘勰《文心雕龙》:“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①建构“语言场”

:★语言场:篇章整体感和“场”感。从宏观上把握“文感”(文章感)。★文感就是文章的整体感觉,是文体辨识度、语体敏感度以及对文本的结构整体把握和控制的能力。语言要求上,文感要求“整体把握语言风格、感悟文章感情脉络”。★品味语言要从“面”到“点”的认知。高屋建瓴地“俯视”。如《秋思》的“愁”(“小桥流水人家”为反衬)②沉潜“语言点”★语言点:语言的细节、末梢。★文学教学,品味语言要作微观分析。在“细”字上下苦功夫,从“精”上定要求。“作者一字,读者百味”;“作者未必这般,读者感慨万千”。★如鉴赏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前村雪地里,昨夜一枝开”、“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通过品读,感悟其“绿”之境界、“一”之精妙、“雪”之形象。③品味“深层意蕴”★深层意蕴:指文本义、语境义(言语义),而非词典义、文面义(语言义)。★清·吴琪:“诗有内有外。显于外者曰文曰辞,蕴育内者曰志曰意。★品味文学语言,常常要领会“言外之意”,聆听“弦外之音”,捕捉“象外之象”。如张籍《节妇吟》: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寄东平李司空师道)④注视“陌生化”

★人们对常见的语言会“熟视无睹”,产生“自动化”(习惯化)的麻痹。语言“陌生化”就是追求语言的“变形”“变态”“创新”。

★“陌生化”(新奇化)不仅把文学语言从日常语言、科学语言中分离出来;同时,“陌生化”还将文学从陈旧的传统形式、俗套的情节中脱颖而出。

如:“跃出水面的鱼儿,是一只漂浮在空中的风筝。”(江飞《鱼,飘在空中》)“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静静地没有言语。”(冯至《蛇》)网络语言:“蒜你很”“豆你玩”“姜一军”“苹什么”。3.以意逆志《孟子》:“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有两种解释:(1)是从文辞的意思去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内心情意。所谓“意”即文本语言的意义;所谓“志”即诗人的思想情感,是诗的内在精神。(逆:迎也;犹钩考也)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2)以意逆志的欣赏方法,就是既要尊重读者的主体意识“意”,又不能背离对作者作品之“志”,并把欣赏过程看成读者之“意”与解读对象之“志”,通过“逆”的方式相互交融而构建新意义的过程。注意:(1)不因夸张而认为言过其实。如李白《秋浦歌·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2)不因想像而认为语出荒诞。如客家民歌:“坐下来,聊起来/聊到两人心花开/聊到鸡毛沉落水/聊到石头浮上来。”(3)不因兴会而认为与事不符。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江南半夜也敲钟)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4.知人论世“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是指在欣赏古人的诗文作品时,深入探究他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孟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王国维:“由其世知其人,由其人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能解者寡也。”顾镇:“不论其世,欲知其人,不得也;不知其人,欲逆其志,亦不得也。”鲁迅:“倘要论文,最好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邓丽君《何日君再来》: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愁堆解笑眉泪洒相思带

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

喝完了这杯请进点小菜

人生难得几回醉不欢更何待

(白)来来来喝完了这杯再说吧

(唱)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

(1)辨明作者,知其思想信仰对于没有主名作者的诗文,不要妄加猜测。对于有主名作者的诗文,不要张冠李戴。(2)辨明诗文时间,联系时代背景如《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不是他早年出川之作,而是他流放夜郎遇赦之作)

又如“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前一个妻子为偏义复词,取“妻”意,因为据考当时杜甫儿子还很小;后一个妻子解释成妻与子无误)。5.明辨寄托写诗作文可以直抒其情,明言其事,也可以情附物上,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称之为“寄托”。如庄子的“庖丁解牛”和“庄周梦蝶”。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毛泽东《沁园春·雪》: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又如:毛泽东《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黄巢《咏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另有《题菊花》: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寄托”是文学家形象思维的结晶。或是作者含蓄委婉的表达,或是在特殊情况下的表情手段。施补华《峴佣说诗》: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借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首句托“红豆”起兴,暗喻后文相思情,用语清纯又极富形象性。“春来发几枝”,寄语设问,饶有情趣,读来倍觉亲切。“愿君多采撷”,仍言在此而意在彼,实际上是暗示友人珍重友谊,用语诚恳动人。“此物最相思”,此句既切“相思子”之名,又合相思之情,妙用双关,加上这“最”字更显含蓄深婉。

全诗选择象征赤诚友爱的红豆来寄托情思,语浅情深,意味深长。

6.解读用典用典是借用典故来表情达意的修辞方法。用典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如:何其芳《秋天》: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典源于《诗经》:“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山谷伐木,篱间背瓜果。”

(1)用典较明显的。★如李商隐《泪》“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用昭君出塞、四面楚歌典)。★如辛弃疾“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再如《陋室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2)用典较隐晦的。

★如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第一句用《论语》“甚矣吾衰也”;第三句用《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第四句用《世说新语》里讲的王恂、郗超两人做桓温的幕僚,“能令公喜,能令公怒”典故;第五句用《新唐书魏征传》太宗说魏征“我但其见妩媚耳。”类型:(1)引用: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点化前人语句。点化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有的诗句经点化后,比前人说的更具体、更生动形象了。

如:朱自清很喜欢将唐人李商隐的两句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反其意而用之,曰:“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毛泽东的诗句“一唱雄鸡天下白”源于李贺的“雄鸡一声天下白”,“人生易老天难老”出自李贺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又见薛昂夫“春若有情春更苦”)。(2)用事:是借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如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的诗句,用湘妃和素女这样的神女为乐声感动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的好。“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的诗句,进一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的好。“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