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9400字》_第1页
《农业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9400字》_第2页
《农业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9400字》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8一、课题的来源及意义2004年以来,国家先后制定了16个有关农业、农村、农民的中央一号文件,充分表明“三农”问题已成为国家亟待解决的重点所在[1]。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大局和社会稳定。近年来,我国农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科学技术融入等手段不断进行改革,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为关键的技术因素,农业信息化是信息时代农业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使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有机结合,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农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环节,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相辅相成。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为农业提供优良的机械化保障,并且工业化作为城镇化的经济支撑,推进城镇化的发展,从而促进现代农业的进程[2]。信息化的发展促进工业化生产,提高了经济效益,工业化又作为信息化的坚实基础,两者深度融合,互相协调发展。然而当前传统粗放式农业发展仍旧占据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仍旧处于落后状态,这种情况导致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瓶颈阶段,亟需解决上述问题,引导农业高质量发展[3]。“四化同步”的提出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大转折,坚持“四化同步”,良性互动,能为农业信息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姜堰区作为泰州的城区之一,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沿岸,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季风性特征。这里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具有无霜期长,热量充裕,降水丰沛,雨热同期等特点。自然环境优越,具有较为有利的农业综合生产条件,也是天然的农业之地,适合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生产总体平稳。2019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1.4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2%;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05.20亿元,增长2.4%。粮食生产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74.12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19千公顷。粮食总产280.55万吨,减少6.59万吨,其中夏粮总产104.65万吨,减少2.29万吨,秋粮总产175.9万吨,减少4.3万吨。粮食亩产499.93公斤,增加4公斤。生猪产能下降。全年生猪出栏140.59万头,下降45.4%。渔业生产基本稳定。全年水产品产量36.95万吨,下降5.0%。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设施提档升级。2019年全市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25万亩,年末高标准农田比重达到76.1%;全年新增设施农业面积6.69万亩,年末设施农业面积85.1万亩。年末有效灌溉面积412.91万亩,比上年增加1.31万亩,增长3%。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86.9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绿色农业水平稳步提升。全年建成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区14个,化肥施用量比上年下降2.5%,农药使用量下降6.5%。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姜堰区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业信息化在服务范围上不断扩大,极大的方便了农民群众获取市场资讯、专家辅助的实效性。同时姜堰区加大对下属农牧局信息中心的整合力度,进一步完善了农业网站建设,为农民提供专业的农业技术服务,促进了当地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此外,姜堰区还专门创建了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站,通过规范有序地管理,推进了全市农业信息化工作,有效地解决了农业信息进村人户难问题。总体来说,姜堰区在农业信息化建设具体工作体系上已经初具雏形,建设速度不断加快,但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农业信息化依托现代化、智能化设备形成或发展出新的生产力投入到农业当中,加快农业发展的步伐,并且使农民用最简单的方法、最少的投入,快速准确的获得最有效信息,转变自己的生产方式,改变自己的农业结构,增产增收,以此获得更大的收益。基于此,本文以姜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与访谈结合的方式,通过对姜堰区农业信息化的调研,对姜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统计分析,总结出了姜堰区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姜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对策方法,以期进一步带动姜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切实持续提高姜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

二、简述该领域目前的国内外研究水平和发展趋势1.国外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国外在农业、农村发展程度上的不断加深,部分学者也开始将信息化建设与农业农村发展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从多个角度开展研究。在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研究上,国外学者也结合本国的实情,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分析。基础设施建设影响着信息化进程,CecchiniS等[4]在研究中指出印度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其国内六成以上的人口都为农业人口,但是农民也存在着生活环境较差、收入贫困等现象。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原因是缺乏物质基础设施与信息建设,从而造成了物质与数字的鸿沟。因此,提出印度可以积极引入信息通讯技术,全面推动国家农业农村的建设发展。SindneyCox[5]也指出信息技术是全球农业的发展目标。Wischmeie[6]选择美国农村作为对象,研究了信息化在美国农村的推进过程,认为美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目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体系健全;拥有比较全面的农村信息化相关法律法规。在各项制度、技术的支持下,美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水平较高,积极利用了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建立了全方位、立体化、深度融合的农村信息化体系。还有学者将信息技术利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之中,在现实工作的支持下展开了研究。例如M.A.Tomaszewskia[7]就从奶牛场的生产实际出发,建立了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管理信息系统),对该奶牛场的产量进行测算。该系统的运用能够进一步提高奶牛厂的产奶量,也充分验证了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价值。ReddyPK

[8]在研究中提出一个具有成本效益的农业传播系统的框架向农业传播专家农业知识,可以提高作物的生产力。HollifieldC.A等[9]在研究中阐述了信息技术的作用,认为在21世纪农村无论是在农业还是商业发展的过程中都应该积极推进这一技术的运用,最大程度地扩散信息和提高信息需求的总体水平。农业农村要想实现信息化建设,必须要重视技术开发应用,在此基础上D.A.Holt等[10]提出了虚拟农业的概念,将虚拟农业界定为在高效、功能强大的并且廉价的通讯网络支持下,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以及农业技术研究等各个部门的合作者连接在一起的网络计算机平台。在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等各项技术。GershomEndelaniMwalupas[11]研究赞比亚使用手机收集农业信息与农民技术效率的关系,采用两阶段抽样方法选择农户,采用Cobb-Douglas(CD)生产函数,采用传统随机生产前沿(SPF)和倾向得分匹配随机生产前沿(PSM-SPF)模型两种方法估计关联度。在这两种情况下,发现使用手机与农民的TE显著正相关,可使贫困和赤贫的严重程度分别减少5.13%和8.21%。国外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研究对我国的启示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农业信息化需要强化农业信息技术研发。可以考虑积极部署实施“智慧农业技术创新与应用”重大工程,鼓励产学研开展农业信息化科技合作,面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智慧农业产业培育,创制并熟化一批农业智能感知、智能控制、自主作业、精准服务等智慧农业产[12-19]。另一方面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20-25]。可以考虑结合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管理信息系统)的办法,深化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探索发展农业农村大数据的机制和模式,加快数据整合共享和有序开放,深化大数据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应用,逐步实现农业农村历史资料的数据化,数据采集的自动化、数据使用的智能化、数据共享的便捷化,为政府部门管理决策和各类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完善的数据服务。2.国内研究现状随着农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也认识到信息化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并且从多个角度展开了相关研究分析。曾亿武等[26]基于2004-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信息化政策进行回顾与前瞻。中央政府对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力度不断增强,形成“速度-广度-质量”三位一体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框架,农业信息化建设由单一技术提升向推进全程信息化的技术综合集成转变,以“两个体系、一站一园、综合示范”为抓手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由乡村教育、医疗和金融的信息化发展入手逐步推进“在线城乡一体化”。未来政策可重点着力于以下方面:一是加快实现农村宽带网络全覆盖,推进提速降费;二是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农民信息素养;三是推进农业物联网和大数据的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四是建立促进贫困地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撑体系;五是提升乡村在线教育、远程医疗和互联网金融的应用率;六是支持智慧村务建设,推进乡村社区数字化治理。杨芳[27]对2011-2016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发现:2011-2016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信息化水平呈现上升趋势,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信息化水平一级指标增长率存在显著差异,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不充分。提出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加强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加大农业信息化投资力度,完善支撑投资和技术应用的制度安排的建议,希望可以为大湖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借鉴。金渝[28]基于2016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中筛选出的4425户农村家庭的微观调查数据,运用OLS回归方法,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的使用对农业生产效率没有显著影响。可能的原因是农村地区人力资本较低,农户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互联网,使之与农业生产结合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因此,要真正实现农业信息化发展,首先需要强化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岳赵寒[29]从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入手,剖析了发展过程中显现出来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展望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前景,认为农业信息化必定会迅速发展,先进的信息技术及智能化设备必然会运用到农业的各个领域。武永巨[30]主要对影响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农业信息化是今后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还较低,信息化建设主要还局限于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还不多,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杨旭东[31]等认为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目前在国家发展中依然存在着有待解决的三农问题,而农业信息化、现代化建设有助于积极解决“三农”问题,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果没有农业农村的信息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赵宇则[32]突出了信息化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樊雅丽[33]选择河北农村信息化建设作为对象,结合实际出发,认为目前该省在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利用水平上有待提高、农民拥有网络设备的状况有待改善、村民使用网络的范围较为狭窄、网络交易平台对农业发展的带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农民应用网络的操作技能以及学习效率较低。牟秋[34]在对漾濞县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研究中提出该县早在本世纪初期就加强了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通过农业信息网站和“数字乡村”网站的建设、手机短信服务的开通、“三级”联动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送科技下乡服务的提供等,实现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初步开展,但是在实践中依然存在着缺乏顶层设计、综合协调不够,工作机制不完善、专业队伍建设不健全,缺乏专职信息工作人员以及资金投入不足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对该县农业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消极负面的影响。周冉[35]以南阳市为研究对象,之处南阳市目前在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初步建设,信息化建设硬件条件初步具备。这一工作的开展不仅方便了农民,同时还能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遇到的各种问题。但是南阳市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也存在着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农业信息标准化水平不高、专业信息技术人才较为匮乏等多个因素的局限,诱发了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较差、信息资源整合度不高、信息服务水平不高、市场化程度不够、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不健全等多个方面的问题。综上国内农业信息化的研究可以发现,我国学者对于农业信息化、农业大数据产业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涉及顶层设计、政策制度、基础设施,组织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农业市场发展等多个方面。随着学者专家对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剖析,有学者提出“未来农业将会是一个新兴的数字产业”。总结来看,其研究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有待去完善:(1)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研究大多是分割来谈,缺乏系统合作治理的视角当前我国也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代,在众多研究中,每几年都会有新的热点话题,从“农业信息化”到“信息化农业”再到“互联网+”以及当下的热点“数字产业”[36]。当下的研究更多结合当时的时政,单一分散的以政府、从业者或者市场这三个角度分别去研究,但实际上政府、从业者和市场是相互关联的,对于将这三者进行割裂分析研究,终究会有不足与弊端。目前将这三者进行综合,采取合作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还较为欠缺了一些。(2)目前众多农业信息化研究较为普泛,缺少对某一特定地域分析在阅读文献时,我发现对于农业信息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北方地区,可能是北方的农村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其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较之于南方,没有南方迅速,所以其需要不断地完善。而且查阅的文献,发现在南方的农村研究中,比如南阳,其太过具有代表性,从而缺失了农业信息化的普遍性。因为我国地大物博,南北方差异较大,所以我们在对农村文化进行研究时,不仅要根据我国国情,更需要做到因地制宜,选择农村时需要具有普遍性以及代表性,对于某一特定地域分析有待加强。(3)当前众多研究对机制建构有些零散,缺乏中观的研究众多学者在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研究中,视角比较具有宏观性,国内研究人员主要侧重于研究农业信息化及其特质、农业信息化变迁和农业信息化建设上。但是由于地域的不同,发生变化的速度上也不同,还有时期不同,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也是不同的。所以在农业信息化研究的时候,宏观的视角给出的建议在落实到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中,需要不断的完善。还有一部分的研究是很微观的去研究,过于具有定向性,在中国大国情下不能大规模推广。而结合当下热点,需要我们从中观的角度以及更多方法途径来研究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发展。针对其他学者们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存在的问题,本文在研究视角上,从合作治理的视角出发,这是一个中观的视角。这与以往的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不同,在多数研究中一般采用宏观视角提出建设性建议,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分别从政府、企业、市场这三个机制去阐述发现问题,阐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了学者们研究缺乏系统合作治理以及中观角度问题;其次,本文研究缩小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地域性,主要是针对泰州市姜堰区,从而能更准确地展现了姜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呈现一个非常完整的、立体的、鲜活的案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逻辑、成因,研究更具有参考价值。因此本文填补了学者们关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中的空白。三、课题所要研究的内容及实施方案1.研究内容本文主要是对姜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全面的研究,采取实地数据收集,调查问卷、访谈等多种方式,对姜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进行全面分析,通过设计农业信息化调查问卷,对该地区的农民进行发放问卷,并将问卷调查结果收集,通过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了解农民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看法,然后通过对农业机构进行访谈,了解当前农业信息化的基本现状以及农业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掌握姜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的第一手资料,进而给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依据。最后基于掌握的资料分析当前姜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对策建议。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1)对姜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调研,首先了解姜堰区地理位置、农业产业、农业经济等基本状况,然后通过统计局以及泰州市本地网站对本地区农业信息化开展现状进行称述。(2)通过调查问卷以及访谈的方式对姜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首先针对农民采用调查问卷,了解当前姜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其次通过访谈法,对农业机构进行访谈,全面分析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难点。(3)针对姜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的改善姜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2.研究方案本文针对姜堰区展开农业信息化建设调查研究,研究的过程中,首先通过网上图书馆对当前相关研究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概念以及理论进行掌握,然后展开姜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为了准确的了解当前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本文通过采取调查问卷、访谈的方式进行,分别对农户、农业机构展开调查,全面的了解当前姜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情况,然后基于问卷基础上,对姜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基于问题提出解决对策。简单的说,本文的研究方案主要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查阅资料)——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调查问卷)——农业信息化建设问题对策。3.技术路线问题提出选题意义问题提出选题意义姜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与对策分析国内外文献阅读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农业信息化现状调查农业信息化需求分析对策建议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问题提出图1技术路线图本文主要通过实际调研与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全面分析姜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并以此进行对策研究,本文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4.可行性分析(1)本文承担了许多国家级课题,在硕士研究生指导、科研方法和论文写作方面将给予帮助和指导。(2)前期已经完成了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具备了相应的知识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本项研究提供了知识和理论基础保证;(3)工作期间,主要负责多地信息化技术投资与改造相关内容,对后期论文写作中的实地调研工作起到了保障作用;产业及信息化技术发展研究工作,为本文写作中涉及到的数据及现状研究起到保障作用;(4)相关统计分析软件的熟练掌握,山东理工大学的网络资源支持,导师、课题组前辈与同学的帮助,为文章的具体写作及数据分析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可能。四、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创新点:本文重点探究了姜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问题,主要采取实地调查的方式,在此过程中通过统计分析手段分析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与客观事实相结合来获取资料。通过分析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进而提出适宜姜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对策方法。在选题立意上,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前人的研究多集中在农业信息化建设及其特质、农业信息化建设变迁和农业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而对于农村整个文化的本源研究的具体呈现相对较少,并且前人的研究对于信息化的区域划分大致比较宽泛。本次研究更加缩小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地域性,主要是针对泰州市姜堰区,从而能更准确地展现了姜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呈现一个非常完整的、立体的、鲜活的案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逻辑、成因,研究更具有参考价值。在研究视角上,本文主要从合作治理的视角出发,这是一个中观的视角。这与以往的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不同,在多数研究中一般采用宏观视角提出建设性建议,这次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分别从政府、企业、市场这三个机制去阐述发现问题,阐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通篇整体是问题对策式文章,通过实践探索,结合自己的所学以及对姜堰区的了解和期盼,进行深入的研究,旨在促进姜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切实提高姜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增加农民幸福感和获得感。五、工作量及工作进度安排(包括文献查阅、方案设计与实现、计算与实验、论文书写等)起止日期课题阶段工作进程2019.09--2019.122019.12--2020.062020.06--2020.122020.12--2021.062021.06--2021.122021.12--2022.06通过知网、万方以及学校图书馆等方式查阅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关资料,并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阅读,为课题写作奠定基础通过文献资料的阅读,对本课题的研究内容进行规划,然后完成本课题开题报告内容通过调查阅卷、访谈的方式前面掌握姜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姜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对策。将之前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完成论文的写作。修改论文并准备答辩。

六、国内外主要参考文献(列出作者、论文名称、期刊名称、出版年月)序号参考文献名称[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鲁娜.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9(03):78-79.

姚长林.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回归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9(03):66-68.

宋勇建,宋金玲.现代农业与农业信息化探析[J].

农家参谋,2019(03):23-24.

CecchiniS.,M.Raina.Warana:ThecaseofanIndianruralcommunityadoptingict[J].InformationTechnologyinDevelopingCountriesWorkingPaper,2002,3(1):2741-8.SidneyCox.Informantiontechnology:theglobalkeytoprecisionagricultureandsustainability[J].ComputersandElectronicsinAgriculture,2002,36(2):93-111.Wischmier.Indicatorsoftheinformatizationrevolution[J].TechnologyinSociety,2008,8(6):56-58.M.A.Tomaszewskia,M.A.P.M.VanAsseldonk,A.A.Dijkhuizen,R.B.M.Huirne.Determiningfarmeffectsattributabletotheintroductionanduseofadairy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inTheNetherlands[J].Agricultural,2000,23(1):79-86.ReddyPK.Anovelframeworkforinformationtechnologybasedagriculturalinformationdisseminationsystemtoimprovecropproductivity[J].CurrentScience,2002,88(12):1905-1913.C.AnnHollifield,JosephF.Donnermeyer.Creatingdemand:influencinginformationtechnologyeconomicsdiffusioninruralcommunities[J].GovernmentInformationQuarterly,2003,20(2):135-150.HoltDA,Sonka.ST.Virtualagriculture:developingandtransferringagriculturaltechnologyinthe21stcentury[EB/OL]./virtagl.html,2003-08-21.Kim,Hong-Yeon;Jung,Nam-Su;Jang,Woo-Suk;Oh,Tae-Suk;Lim,Chang-Su.SurveyofFarmerInformationizationStateandNeedsforKnowledgebasedAgriculturalInformationSystem[J].JournalofKoreanSocietyofRuralPlanning,2010(16,4):139-145.Zhao,ZN(ZhaoZhuoning)1;He,SY(HeShengyu)1;Zhang,RT(ZhangRuitao)2;Ming,XB(MingXiaobo)1;Sun,YL(SunYanling)1;SCIRESPUBL.TheResearchofAgriculturalTechnologyDiffusionSystemInformationizationBasedonSystemDynamics[J].EBM2010: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NGINEERINGANDBUSINESSMANAGEMENT,2010(1-8):5225.LifengShen;XiaoqingYuan;DaoliangLi.AResearchofAgriculturalInformationalizationEvaluationandDecisionSupportSystem[J].ComputerandComputingTechnologiesinAgricultureV,2012(368):513-523.AndriPrimaNugroho,TakashiOkayasu;EijiInoue,YasumaruHira,MuneshiMitsuoka.DevelopmentofActuationFrameworkforAgriculturalInformatizationSupportingSystem[J].IFACProceedingsVolumes,2013(46):181-186.SokratisBarmpounakisa;AlexandrosKaloxylosb;AggelosGroumasa;LamprosKatsikasa;VasileiosSarrisa;KonstantinaDimtsaa.ManagementandcontrolapplicationsinAgriculturedomainviaaFutureInternetBusiness-to-Businessplatform[J].InformationProcessinginAgriculture,2015(2):51-63.QingXia.StudyontheAgriculturalInformatizationLevelinHubeiProvince:MeasurementandDrivingFactors[J].RevistadelaFacultaddeIngenieria,2017(32):49-58.Al-Zamil,A.;Saudagar,A.K.J.Driversandchallengesofapplyinggreencomputingforsustainableagriculture:Acasestudy[J].SustainableComputing:InformaticsandSystems,2018(7):8.KaiyiZhao1;RuizhiSun1;ChaoDeng1;LiLi1;QiannanWu1;SicongLi1.VisualAnalysisSystemforMarketSalesDataofAgriculturalProducts[J].IFACPAPERSONLINE,2018(51):741-746.RafaelDeOliveiraSilva;LuisGustavoBarioni;GiampaoloQueirozPellegrino;DominicMoran.TheroleofagriculturalintensificationinBrazil'sNationallyDeterminedContributiononemissionsmitigation[J].AgriculturalSystems,2018(161):102-112.KaijunLeng;LinboJin;WenShi;InnekeVanNieuwenhuyse.Researchonagriculturalproductssupplychaininspectionsystembasedoninternetofthings[J].ClusterComputing,2019(22):8919-8927.AlanBauer;AaronGeorgeBostrom;JoshuaBall;ChristopherApplegate;TaoCheng;StephenLaycock;SergioMorenoRojas;JacobKirwan;JiZhou.Combiningcomputervisionanddeeplearningtoenableultra-scaleaerialphenotypingandprecisionagriculture:Acasestudyoflettuceproduction[J].HorticultureResearch,2019(6):s41438-019-0151-5.GershomEndelaniMwalupaso,ShangaoWang,SanzidurRahmanetal.AgriculturalInformatizationandTechnicalEfficiencyinMaizeProductioninZambia[J].Sustainability,2019,11(8):11.ErmaSuryani;LilyPuspaDewi;LukmanJunaedi;RullyAgusHendrawan.Amodeltoimprovecornproductivityandproduction[J].JournalofModellinginManagement,2020,15(2):589-621.Abdel-Basset,Mohamed1(AUTHOR)(analyst_mohamed@.eg);Shawky.Gridquorum-basedspatialcoverageforIoTsmartagriculturemonitoringusingenhancedmulti-verseoptimizer[J].NeuralComputing&Applications,2020(32):607-624.Mfitumukiza,David1;Barasa,Bernard2;Kiggundu,Nicholas3;Nyarwaya,Amos4;Muzei,JohnPaul4.Smallholderfarmers'perceivedevaluationofagriculturaldroughtadaptationtechno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