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套课件:环境影响评价_第1页
整套课件:环境影响评价_第2页
整套课件:环境影响评价_第3页
整套课件:环境影响评价_第4页
整套课件:环境影响评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环境影响评价

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

(EIA)2为什么要学习环境影响评价?什么地方能用到环境影响评价?什么样的单位能够做环境影响评价?什么样的人可以做环境影响评价?编制一本环境影响报告的评价费用是多少?什么样的项目需要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3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与重要性

目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预防因规划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预防因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重要性:保证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指导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强化环境管理;为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导向;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4今后发展环保局从事环境管理(公务员)科学院所/环保局/事业单位,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及其相关工作环境工程研究工作/污水处理厂进行污水处理环境监测站进行监测研究工作大专院校教授环境科学相关学科进入公司从事环境科学相关工作(监测、环保仪器销售、ISO14000等等)努力学习,升本养精蓄锐,2-3年后考取研究生5参考书:67相关网站: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网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博客环评网8910111213RulesoftheCourseTrynottobelateAbsencenotallowedunlessapprovedMobilephoneinsilenceAskme?byraisingyourhandsorafterclassInteraction(教学互动)isgreatlyencouragedAssessment:FinalExamination+平时成绩FinalExamination:(100分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出勤率(10分)课前提问(10分)小测验(10分)14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第二节环境影响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法律依据第五节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体系第六节环境影响评价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15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概述一、环境

1、概念: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16环境: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自然环境:自然因素的总体,如高山、大海、江河、湖泊、天然森林、野生动植物等。社会环境:社会因素的总体,如住房、工厂、桥梁、娱乐设施等人工构筑物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环境的分类173、环境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与区域性a.环境的整体性(系统性)各环境要素或环境各组成部分之间,因有其相互确定的数量与空间位置,并以特定的相互作用而构成了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系统。b.环境的区域性指环境特性的区域差异,及环境因地理位置的不同或空间范围的差异,会有不同的特性。区域性还反映了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的多样性。18192021(2)变动性和稳定性a.环境的变动性是指在自然的、人类社会行为的、或两者共同作用下,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b.环境的稳定性所谓稳定性是指环境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的特性,也就是说,环境结构和状态在自然和人类社会行为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不超过一定限度时,环境可以借助于自身的调节功能使这些变化逐渐消失,环紧结构和状态得以恢复到变化前的状态。22(3)资源性与价值性

a.资源性环境具有资源性(环境即资源)。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要求环境有相应的付出,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投入,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b.价值性环境具有资源性,决定其具有价值性。而环境的经济价值使环境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23二.环境影响1、环境影响的概念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2、环境影响的分类按影响的来源: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累积影响。按影响效果:有利影响、不利影响。按影响程度:可恢复影响、不可恢复影响。其它:短期影响、长期影响;暂时影响、连续影响;地方影响、区域影响、国家影响、全球影响;建设阶段影响、运行阶段影响;单个影响、综合影响等。24三、环境影响评价1、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后果)进行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并提出减少这些影响的对策措施。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根本目的是鼓励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最终达到更具环境相容性的人类活动。252、环境影响评价内容(1)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2)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现状;(3)建设项目对周围地区的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和预测;(4)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5)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6)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7)环境影响评价结论。263、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功能(1)判断功能:以人的需求为尺度,对已有的客体作出价值判断。通过这一判断,可以了解客体的当前状态,并揭示客体与主体之间的满足关系是否存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存在。(2)预测功能:以人的需求为尺度,对将形成的客体作出价值判断。即在思维中构建未来的客体,并对这一客体与人的需要的关系作出判断,从而预测未来客体的价值。人类通过这种预测而确定自己的实践目标,哪些是应当争取的,哪些是应当避免的。27(3)选择功能:将同样都具有价值的课题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其中哪一个是更具有价值,更值得争取的,这是对价值序列(价值程度)的判断。(4)导向功能:人类活动的理想是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其中目的的确立要以评价所判定的价值为基础和前提,而对价值的判断是通过对价值的认识、预测和选择这些评价形式才得以实现的。所以说人类活动的目的的确立应基于评价,只有通过评价,才能确立合理的合乎规律的目的,才能对实践活动进行导向和调控。28第二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法律依据一、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1979年,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正式建立起来。规范建设阶段(1979---1986)强化完善阶段(1986—1998)改革、提高阶段(1999--)29二、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1、具有法律强制性2、纳入基本建设程序中国多年实行计划体制,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在固定资产投资商国家仍有较多的审批环节和产业政策控制,强调基建程序。环境影响评价与基本建设紧密结合。3、评价对象侧重于工程项目建设。304、分类管理国家规定对造成不同程度环境影响的项目实行分类管理。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可编写环境影响报告表,对环境影响很小的可只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5、实行环评资格审核认定制自1986年起,中国建立了评价单位的资格审查制度,强调评价机构必须具有法人资格,具有与评价内容相适应的固定在编的各专业人员和测试手段,能够对评价结果负起法律责任。31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体系一、环境标准的概念环境标准是为了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做的规定。32二、环境标准体系环境标准因各类标准之间存在着客观内在联系,它们相互依存、衔接、补充和制约,从而使环境标准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形成环境标难体系。33三、我国环境标准分类1、环境质量标准环境质量标淮是为了保障人群健康和社会物质财富,维护生态平衡,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做的限制性规定,是一定时期内衡量环境状况优劣的尺度与进行环境规划、评价和管理的依据。342、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染物排放标难是指为了实现环境质量要求面对污染源产生排人环境的污染物质或有害因素所做的限制性规定。3、环境基础标淮环境基础标准是对环境标准具有指导意义的有关词汇、术语、图式、原则、导则、量纲单位所做的技术规定。354、环境方法标准方法标准是指环境保护领域内以采样、分析、测定、试验、统计等方法为对象所制订的统一技术规定。5、环境样品标淮所谓环境样品标准就是对环境标准样品必须达到的要求所做的统一技术规定。366、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环境保护行业标准是为加强环境保护领域的行业管理而发展出来的一类环境标准。它是针对全国环保行业的发展需要加强管理而提出的技术规范。37一、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是建设项目《条例》所称的"建设项目"是指按固定资产投资方式进行的一切开发建设活动,包括国有经济、城乡集体经济、联营、股份制、外资、港澳台投资、个体经济和其他各种不同经济类型的开发活动。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38二、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国家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实行分类管理。第一类是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项目。建设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项目,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第二类是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项目。建设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项目,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第三类是对环境影响很小的项目。建设对环境影响很小的项目,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则对"重大影响"、"轻度影响"、"影响很小"进行明确界定,并对各类建设项目的具体名录进行明列。

39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建设项目概况;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和预测;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涉及水土保护的建设项目,还必须有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水土保护方案。

40四、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或登记表由行业部门预审,环保部门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登记表,由建设单位报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建设项目有行业主管部门的,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应当经行业主管部门预审后,报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41五、对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实行资格审查制度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必须取得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按照资格证书规定的等级和范围,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并对评价结论负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管理办法》对评价证书的等级、申请评价证书的条件和程序、评价证书管理与考核、罚则等作了具体规定。

42六、征求公众意见设单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征求建设项目所在地有关单位和居民的意见。环境影响评价

(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第二章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一、污染源分类二、污染源调查内容三、污染源调查程序与方法四、污染源评价一、污染源分类

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通常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按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天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自行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造成有害影响的场所,如正在活动的火山。人为污染源是指人类社会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后者是环境保护工作研究和控制的主要对象。

人为污染源有多种分类方法。按排放污染的种类,可分为有机污染源、无机污染源、热污染源、噪声污染源、放射性污染源、病原体污染源和同时排放多种污染物的混合污染源等。事实上,大多数污染源都属于混合污染源。例如燃煤的火力发电厂就是一个既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硫等无机污染物,又向环境排放废热和其他废物的混合污染源。然而,在研究某一特定环境问题时,往往把某些混合污染源作为只排放某一类污染物的污染源。污染源按污染的主要对象,可分为大气污染源、水体污染源和土壤污染源等;按排放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方式,可分为点污染源(集中在一点或一个可当作一点的小范围排放污染物)、面污染源(在一个大面积范围排放污染物)。更常见的是按人类社会活动功能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

二、污染源调查内容1、工业污染源调查内容①企业和项目概况②工艺调查③能源、水源、原辅材料情况④生产布局调查⑤管理调查⑥污染物治理调查⑦污染物排放情况调查⑧污染危害调查⑨发展规划调查

生活污染源的调查内容人口、上下水道状况;燃料构成和消耗量;每人每日的排污量等等。在污染源调查报告中除了综述一般情况外,应提出治理方法的建议。

3、农业污染源调查内容

①农药使用情况调查

②化肥使用情况调查

③农业废弃物调查

④农业机械使用情况调查

三、污染源调查程序与方法1、污染源调查程序:准备、调查、总结。2、污染源调查方法:重点污染源调查称为详查;对区域内所有的污染源进行全面调查称为普查。3、污染源调查的计算方法:①物料衡算法;②经验计算法;③实测法。

农药有效成分有效成分代码农药有效成分有效成分代码毒死蜱NY01克百威NY08阿特拉津NY02吡虫啉NY092,4-D丁酯NY03其他有机磷类NY10丁草胺NY04其他有机氯类NY11乙草胺NY05其他菊酯类NY12涕灭威NY06其他氨基甲酸酯类NY13氟虫腈NY07其他类NY14四、污染源评价(一)评价内容:与调查内容同。(二)评价方法:污染源评价采用如下模式:某污染源(j)某污染物(i)的等标污染负荷;

Pij=CijQj/Coi=qij/Coi

式中:CijJ污染源i污染物的排放浓度,mg/L;Coii污染物评价标准,mg/L;

Qjj污染源废水排放量,t/a;

qijj污染源i污染物排放量,t/a。

等标污染负荷把i污染物的排放量稀释到其相应排放标准时所需的介质量。等标污染负荷分担率最高的一种污染物,即为最主要的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分担率最高的工厂,即为该区域最主要的污染源。按分担率大小顺序排列各污染源和各污染物,即可列出环境污染治理应予考虑的优先顺序。

Ki=pi/pn×100%(污染物)Kn=pn/pm×100%(污染源)Ki﹥80%为主要污染物Kn﹥80%为主要污染源(三)评价标准:污染源评价采用(标准编号)《

标准》。(四)表述方式:各主要污染源调查统计表,等标污染负荷排序表,以及结果分析。

例:某评价区经大气污染调查后得到以下资料问(1)评价区内的主要污染源是哪一个?

(2)评价区内的主要污染物是哪一个?行业名称SO2NOXTSP冶金工业325.2163.5673.6电力工业104905.52842.77432.8化工342.1320.7543.4解:选取GB3095-1996中的日平均浓度二级标准为评价标准。SSO2=0.15mg/L;SNOX=0.10mg/L;STSP=0.30mg/L根据公式Pi=Gi/Si

得下表

行业名称SO2NOXTSP∑pnKn%冶金工业21681362.52245.35775.80.76电力工业69937023686.724776747832.798.35化工2280.72672.51811.36764.50.89∑kn7963.327721.72882.36760373Ki%92.563.653.791

从表中可见,电力工业污染负荷比Ki=98.35%为主要污染源;SO2污染负荷比Ki=92.56%为主要污染物。*例:

污染因子污染源SO2NOXTSP∑PnPi%电厂6.990.260.247.4993.03冶炼厂0.040.020.020.080.09水泥厂0.020.020.300.344.27造纸厂0.040.030.020.091.09轮胎厂0.020.020.010.050.62∑kn7.110.350.598.05Ki%88.294.367.35100环境影响评价

(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第三章工程分析

一、概述二、工程分析内容三、工程案例分析一、工程分析作用(1)是项目决策的主要依据之一(2)为各专题预测评价提供基础数据(3)为环保设计提供优化建议(4)为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建议指标和科学数据

二、工程分析重点与阶段划分以工艺过程为重点,不可忽略污染物的不正常排放。分为建设期、生产运营期、服务期满三个阶段进行工程分析。1.类比法:用与拟建项目类型相同的现有项目的设计或实测数据进行工程分析的常用方法。应充分注意分析对象与类比对象之间的相似性和可比性2.物料平衡法:∑G投入=∑G产品+∑G流失。总物料衡算;有毒有害物料衡算;有毒有害元素物料衡算3.资料复用法三、工程分析方法四、工程分析应遵循的技术原则(1)体现政策性(2)具有针对性(3)应为各专题评价提供定量而准确的基础资料(4)应从环保角度为项目选址、工程设计提出优化方案

五、厂址选择选址原则选择污水处理厂厂址时,在考虑总体规划要求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如下原则:(1)厂址须位于集中给水水源下游。(2)污水处理厂尽量接近受纳水体,并考虑防洪问题。(3)要充分考虑污水厂建设位置的工程地质情况,以节省造价,方便施工。(4)厂址选择考虑远期发展的可能性,为以后的扩建留有余地。(5)应考虑交通、供水和供电等方面的条件。

六、环保措施方案分析(1)分析建设项目可研阶段环保措施方案并提出改进意见(2)分析污染物处理工艺有关技术经济参数的合理性(3)分析环保设施投资构成及其在总投资中占有的比例

七、总图布置方案分析(1)分析卫生防护距离和安全防护距离的保证性(2)分析工厂和车间布置的合理性(3)分析村镇居民拆迁的必要性八、补充措施建议(1)关于合理的产品结构与生产规模的建议(2)优化总图布置的建议(3)节约用地的建议(4)可燃气体平衡和回收利用措施建议(5)用水平衡及节水措施建议(6)废渣综合利用建议(7)污染物排放方式及改进建议(8)环保设备选型和实用参数建议(9)替代方案(10)其他建议第二节工程分析主要内容工程分析的工作内容应根据建设项目的工程特征,包括建设项目的类型、性质、规模、开发建设方式与强度、能源与资源用量、污染物排放特征以及项目所在地是环境条件来确定。共计分六部分。工程分析主要内容(1)工程基本数据;(2)污染因素分析:(3)污染物排放量统计;(4)非正常工况分析;(5)资源、能源、产品、废物等的储运;(6)交通运输;(7)土地的开发利用;(8)环保措施方案分析;(9)总图布置方案分析;(10)补充措施与建议。污染物排放量统计:对于新建项目要求算清两本账:一本是工程工艺过程中污染物产生量;另一本则是按治理规划和评价规定措施实施后能够实现的污染物削减量。对于改、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的污染物排放量统计则要求算清三本账:技改扩建前企业污染物排放量;技改扩建项目污染物排放量;技改扩建完成后污染物排放量(包括“以新带老”削减量)。非正常工况:指生产运行阶段的开、停车、检修、操作不正常等,不包括事故。环保措施方案分析:(1)分析建设项目可研阶段环保措施方案并提出改进意见;(2)分析污染物处理工艺有关技术经济参数的合理性;(3)分析环保设施投资构成及其在总投资中占有的比例。总图布置方案分析:(1)分析卫生防护距离和安全防护距离的保证性;(2)分析工厂和车间布置的合理性;(3)分析村镇居民拆迁的必要性。补充措施建议:(1)关于合理的产品结构与生产规模的建议;(2)优化总图布置的建议;(3)节约用地的建议;(4)可燃气体平衡和回收利用措施建议;(5)用水平衡及节水措施建议;(6)废渣综合利用建议;(7)污染物排放方式及改进建议;(8)环保设备选型和实用参数建议;(9)替代方案;(10)其他建议。1.工程概况工程一般特征简介物料与能源消耗定额项目组成

2.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分析3.污染物分析污染源分布及污染物源强核算物料平衡与水平衡无组织排放源强统计及分析非正常排放源强统计及分析污染物排放总量建议指标

4.清洁生产水平分析清洁生产水平分析

5.环保措施方案分析分析环保措施方案及所选工艺及设备的先进性水平和可靠程度分析处理工艺有关技术经济参数的合理性分析环保设施投资构成及其在总投资中所占的比例

6.总图布置方案分析分析厂区与周围的保护目标之间所定防护距离的安全性。根据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分析工厂和车间布置的合理性,分析环境敏感点(保护目标)处置措施的可行性

通过项目组成分析找出项目建设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列出项目组成表,为项目产生的环境影响分析和提出合适的污染防治措施奠定基础。结合物料与能源消耗定额,给出主要原料与辅料的名称、单位产品消耗量、年总耗量和来源,有毒有害原料、辅料还应给出组分。产污环节分析大项目用装置流程图的方式说明生产过程(中小项目用方块流程图表示),同时在工艺流程中表明污染物的产生位置和污染物的种类,必要时列出主要化学方程式和副反应式。

污染源强分析与核算1.污染物分布及污染物源强核算

污染源分布和污染物类型及排放量是个专题评价的基础资料,必须按建设过程、运营过程两个时期,详细核算和统计,一些项目还应对服务期满后(退役期)影响源强进行核算,力求完善。达标排放必须以项目的最大负荷核算。

废气按点源、面源、线源进行核算,说明源强、排放方式和排放高度及存在的有关问题。

废水应说明种类、成分、浓度、排放方式、排放去向。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对废物进行分类,废液应说明种类、成分、浓度、是否属于危险废物、处置方式和去向;废渣应说明有害成分、溶出物浓度、是否属于危险废物、数量、处理和处置方式和贮存方法。

噪声和放射想应列表说明源强、剂量及分布。技改扩建项目污染物源强算清新老污染源“三本帐”:技改扩建前污染物排放量;技改扩建项目污染物排放量;技改扩建完成后(包括“以新带老”削减量)污染物排放量。技改扩建前排放量—“以新带老”削减量+技改扩建项目排放量=技改扩建完成后排放量。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建议指标

包括国家规定的指标和项目的特征污染物,单位:吨/年。满足的要求:1.满足达标排放的要求2.符合相关环保要求(如特殊的区域和河段);3.技术上可行。无组织排放源的统计

没有排气筒或排气筒高度低于15m排放源排放的污染物。物料衡算法;类比法;反推法。非正常排污的源强统计与分析

包括开、停车、检修和其他非正常工况排污两部分。重点说明异常情况的原因和处置方法。工程分析.doc

*1、水电建设项目工程分析技术要点(1)施工期直接影响(2)营运期环境影响(3)水库移民影响(4)功能协调问题(5)间接影响各行业工程分析评价要点

2、水利建设项目工程分析技术要点(1)流域性或区域性;(2)调水工程的影响既涉及调出水区、也涉及调入水区;(3)施工期环境影响和营运期环境影响;(4)水质保护和污染控制;(5)生态用水;(6)因土石方工程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因淹没占地和工程占地导致的农业生态和自然生态损失,分析可能产生的生态和污染问题。水电站的环境影响评价3、矿业建设项目工程分析技术要点(1)工程组成全分析;(2)工程全过程分析;(3)主要影响因素分析;(4)环境敏感性分析;(5)污染影响及水、气环境变化对生态的影响。(1)明确工程组成及主要技术标准(2)按工程全过程分析工程活动内容与方式(3)明确发生主要环境影响的工程内容和点段位置4、公路建设项目工程分析技术要点5、农业建设项目工程分析技术要点(1)工程组成应全面、完善和清楚(2)重点工程的性质、规模、工艺或施工建设方案(3)针对环境保护需求确定工程分析的重点和工程分析工作的详细程度(4)需注意分析两种影响:生态影响和污染影响(5)做好重点问题的工程分析谢谢!清洁生产

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怀疑过去环境对策的不完备性,认识到单纯依靠末端治理工业污染的弊病和局限性。深入讨论环境对策,人们日益认识到:通过污染物的源削减预防污染,比在废物产生后进行治理有更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消除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可以不必建设或少建设污染控制设施,减少污染治理的一次性投资和运转费用,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预防污染通过源削减和环境安全的回收利用,使废物最少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如今,清洁生产己成为国际社会的热门议题,清洁生产的概念贯穿于1992年巴西环发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之中,被公认为是一项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环境战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将成为21世纪工业发展的新模式。清洁生产概念的出现虽然是10来年的事情,但其包含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却早已被若干发达和较发达国家采用,并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如污染预防、废物最少化、废物减量化、清洁工艺、清洁生产、源削减、源控制等几十种。一、清洁生产的定义

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并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以下简称《清洁生产促进法》)。该法的第一章第二条指出:“本法所称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这一定义概述了清洁生产的内涵、主要实施途径和最终目的。联合国环境署对清洁生产的定义是: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之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对生产过程,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物和废物离开生产过程以前,减少它们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而言,清洁生产策略旨在减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原料的提炼到产品的最终处置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清洁生产的内容(1)清洁的能源采用各种方法对常规的能源如煤采取清洁利用的方法,如城市煤气化供气等;对沼气等再生能源的利用;新能源的开发以及各种节能技术的开发利用。(2)清洁的生产过程

尽量少用、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料;无毒,无害的中间产品;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因素;少废、无废的工艺和高效的设备;物料的再循环(厂内,厂外);简便、可靠的操作和控制;完善的管理。

(3)清洁的产品

产品设计应考虑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少用昂贵和稀缺的原料;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以及使用后不含危害人体健康和破坏生态环境的因素;产品的包装合理;产品使用后易于回收、重复使用和再生;使用寿命和使用功能合理。

推行清洁生产的意义1994年全国工业废水及污染物排放量项

目排

量化学耗氧量681万吨重金属1697吨石油类55748吨挥发酸5442吨氰化物2548吨砷1038吨存在问题

1.

很多企业领导至今对清洁生产的战略性认识仍然不足。尚没有认识到应当把清洁生产作为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没有真正把污染预防贯穿于产品设计开发及其生产过程中。

2.传统观念影响较深,特别是还没有克服长期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经营,通过外延扩大再生产的影响。往往仅侧重于污染物的处理,生产管理与环境保护互不相干,也没有将环境保护设施的管理与生产设施的管理等同对待。由于企业领导狭隘的环保认识模糊了清洁生产预防污染的积极内涵。3.至今为止,推行清洁生产的努力基本上停留在企业层次上,只有个别行业,如化工行业、冶金行业制定了本行业推行清治生产的计划,在企业层次上实施清治生产又往往以开展清洁生产审计作为唯一形式,而清洁生产审计人员的数量非常有限,难以使这项工作达到较大的规模。企业通过审计所实施的方案大多停留在无费和低费方案上,缺乏大的资金投入来实现中高费方案。

4.20世纪90年代开展的清洁生产活动基本上是依靠国际合作项目提供的经费,而这些经费的相当部分是用于国外专家的开支。由于各级政府没有必要的经费投入,方法学研究、人员培训、信息传播、技术支持等工作一直不能提高到应有的水平和规模。有试点企业数量的增加,而少有工作质量的提高。清洁生产的方法(1)合理布局,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产品结构,以解决影响环境的“结构型”污染和资源能源的浪费。同时,在科学区划和地区合理布局方面,进行生产力的科学配置,组织合理的工业生态链,建立优化的产业结构体系,以实现资源、能源和物料的闭合循环,并在区域内削减和消除废物;(2)在产品设计和原料选择时,优先选择无毒、低毒、少污染的原辅材料替代原有毒性较大的原辅材料,以防止原料及产品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3)改革生产工艺,开发新的工艺技术,采用和更新生产设备,淘汰陈旧设备。采用能够使资源和能源利用率高、原材料转化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新工艺和设备,代替那些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设备。优化生产程序,减少生产过程中资源浪费和污染物的产生,尽最大努力实现少废或无废生产;(4)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做到物尽其用。通过资源、原材料的节约和合理利用,使原材料中的所有组分通过生产过程尽可能地转化为产品,消除废物的产生,实现清洁生产;(5)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尽可能多地采用物料循环利用系统,如水的循环利用及重复利用,以达到节约资源,减少排污的目的。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减少污染物排放;(6)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开发、示范和推广无废、少废的清洁生产技术装备。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提高工艺技术装备和水平,通过重点技术进步项目(工程),实施清洁生产方案;(7)强化科学管理,改进操作。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工业污染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生产过程管理不善造成的,只要改进操作,改善管理,不需花费很大的经济代价,便可获得明显的削减废物和减少污染的效果。主要方法是:落实岗位和目标责任制,杜绝跑冒滴漏,防止生产事故,使人为的资源浪费和污染排放减至最小;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完好率和运行率;开展物料、能量流程审核;科学安排生产进度,改进操作程序;组织安全文明生产,把绿色文明渗透到企业文化之中等等。推行清洁生产的过程也是加强生产管理的过程,它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完善了工业生产管理的内涵;(8)开发、生产对环境无害、低害的清洁产品。从产品抓起,将环保因素预防性地注入到产品设计之中,并考虑其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清洁生产评价指标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可分为六大类: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资源能源利用指标;产品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废物回收利用指标;环境管理指标。建设项目清洁生产分析的方法和程序一、清洁生产分析的方法

(1)指标对比法:根据我国己颁布的清洁生产标准,或参照国内外同类装置的清洁生产指标,对比分析建设项目的清洁生产水平。

(2)分值评定法:将各项清洁生产指标逐项制定分值标准,再由专家按百分制打分,然后乘以各自权重值得总分,然后再按清洁生产等级分值对比分析项目清洁生产水平。

二、清洁生产分析的程序

用指标对比法进行清洁生产分析的程序如下:

(1)收集相关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如果没有标准可参考,可与国内外同类装置清洁生产指标作比较。

(2)预测环评项目的清洁生产指标值。

(3)将环评项目的预测值与清洁生产标准值对比。

(4)得出清洁生产评价结论。

(5)提出清洁生产改进方案和建议。

第六节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在清洁生产分析的编写要求一、原则

(1)应从清洁生产的角度对整个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有关内容加以补充和完善

(2)大型工业项目可在环评报告书中单列“清洁生产分析”一章,专门进行叙述;中、小型且污染较轻的项目可在工程分析一章中增列“清洁生产分析”一节。

(3)清洁生产指标项的确定要符合指标选取原则,从六类指标考虑并充分考虑行业特点。

(4)清洁生产指标数值的确定要有充分的依据。调查收集同行业多数企业的数据,或同行业中有代表性企业的近年的基础数据,作参考依据。

(5)建设项目的清洁生产指标的描叙应真实客观。

(6)报告书中必须给出关于清洁生产的结论及所应采取的清洁生产方案建议。

二、内容

(1)选取清洁生产指标过程和确定清洁生产指标数值,指标数值确定的参考技术数据,数据来源,它的可靠性。

(2)建设项目所能达到的清洁生产各个指标的描叙。根据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结果,并结合对资源能源利用,生产工艺和装备选择,产品指标,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污染物产生的深入分析,确定环评项目相应各类清洁生产指标数值。

(3)建设项目清洁生产评价结论。

通过将预测值与同类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值进行对比,给出简要的清洁生产评价结论。

(4)清洁生产方案建议。

在对建设项目进行清洁生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清洁生产案例(1)澳大利亚国家纺织厂:回收与再利用废水,在实施了50多个低成本和无成本方案后,染色成品提高近60%,且减少了44%的污水排放量,获经济效益132.7万澳元。(2)澳大利亚霍尔顿发动机公司:实施清洁生产,对清洁生产技术投资6.8万美元,降低了50%的化学冷却剂消耗,每年减少10000L废品;装置“金属干燥器”使公司当场回收金属屑300t,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约成本50万美元。由于使用清洁生产技术,公司还节约煤气成本15%,每年电费开支降低1300万澳元,减少CO2排放量达28850t。(3)某乳制品行业清洁生产案例(4)某化工厂(中国)清洁生产案例ThankYou!大气环境影响评价120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冰雹大雾121目录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第三节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第四节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第五节大气环境保护措施122第一节概述一、大气环境污染所谓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数量、浓度和存留时间超过了大气环境所允许的范围。即超过了空气的稀释、扩散的能力,使大气质量恶化,给人类和生态环境带来了直接或间接的不良影响。123二、影响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影响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是: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大气的自净过程,以及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化情况。124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是从保护环境的目的出发,通过调查、预测等手段。分析、判断建设项目在建设施工期和建成后生产期所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的程度和范围,为建设项目的厂址选择、污染源设置、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以及其他有关的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或指导性意见。125四、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①大气流场的基本特征与规律,各种季节期间气候、气象的特征、规律以及主要气象参数与结构变化,其对环境污染影响的效应;②自然净化能力比较大,可以采用高烟囱排放或尽可能将污染源设置在远离人口密集或环境敏感的地区;126③为了调查或探测大气的运动规律,必将增加评价工作的难度和周期;④在最不利的气象条件下(如逆温层出现)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控制限度,可能发生的大气污染风险事件及其影响程度与概率;⑤不确定性因素可能导致的大气污染混沌状态及其临界风险与敏感区,则可适当缩小评价区的范围。127第二节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教学任务:1.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的判别方法;

2.熟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范围。128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评价等级是为了确定适当的评价工作量,以便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约经费和缩短时间。1291.评价工作的分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2.2-19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的规定,评价工作的分级要根据评价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以及当地应执行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等因素,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划分为一、二、三级。1302.等标排放量的确定经过对建设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选择1~3个主要污染物,计算其等标排放量Pi(下标i为第i个污染物),Pi的定义为:

(5-1)式中Pi——等标排放量,m3/h;Qi——单位时间排放量,t/h;C0i——大气环境质量标准,mg/m3。掌握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131划分大气评价工作等级时,Coi取值?1、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和“关于发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修改单的通知”中各污染物一小时平均取值时间的二级标准浓度限值计算;2、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项目,可以参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中的相应值选用;3、如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地方标准为国家标准的补充)4、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项目,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部门批准后执行。132133134Pi(m3/h)地形Pi≥2.5×1092.5×109>Pi≥2.5×108Pi<2.5×108复杂地形一二三平原二三三1353.项目周围地形特征划分等级调整说明:①项目的性质(新建、改扩建、技改);②总投资和产值;③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④环境敏感区的分布情况;⑤当地大气污染程度对评价工作的级别作适当调整。调整幅度上下不应超过一级。136其他说明:137138【例5-1】某拟建厂位于丘陵地带,新增的主要大气污染源是一组燃煤是一组燃煤锅炉。日耗煤720t(约80~90MW机组),煤炭含硫量为0.8%,试确定其评价等级。139解:(1)计算污染物排放量每小时燃煤量:720t/24h=30t/h每小时燃硫量:30t/h×0.008=0.24t/h每小时SO2排放量:因为32:64=1:2,所以

Q=0.24t/h×2=0.48t/h

140

(2)计算判别参数GB3095中SO2的1小时评价质量浓度限值(二级标准)为0.5mg/m3,则Pi=(Q/C0)×109=(0.48/0.5)×109=9.6×108Pi≥2.5×108,因为其复杂地形,故应按二级评价。141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项目的性质,总投资和产值,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环境敏感区的分布情况,以及当地大气污染程度,对评价工作的级别作适当调整,但调整幅度上下不应超过一级。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如果Pi<2.5×107,其评价内容可按下述有关规定进一步从简。调整或从简结果应征得环保主管部门同意。142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范围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143144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范围

根据项目的评价工作等级确定评价范围。对于一、二、三级评价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边长,一般分别不应小于16~20km、10~14km、4~6km。平原取上限,复杂地形取下限,对于少数等标排放量较大的一、二级项目,评价范围应适当扩大。145考虑到界外区域对评价区的影响,对于地形、地理特征和排放高度、排放量较大的点源的调查,还应扩大到界外区域,各方位的界外区域的边长大致为评价区域边长的0.5倍。146如果界外区域包含有环境保护敏感区(包括大中城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则应将评价区扩大到界外区域。如果评价区包含有荒山、沙漠等非大气环境保护敏感区,则可适当缩小评价区的范围。

147此外,核设施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核设施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一般以该设施为中心、半径为80km的圆形地区。148例5-2:位于大城市工业区内某工程,经初步工程分析,除尘脱硫后的SO2排放量为40kg/h,NOx排放量为500kg/h,TSP排放量为20kg/h,请问该项目的大气评价工作等级为多少?并确定其评价范围?149【分析提示】Qso2=40kg/h,Cso2=0.5mg/m3,则Pso2=8×107m3/h;QNOx=500kg/h,CNO2=0.15mg/m3,则PNO2=4.3×109m3/h;QTSP=20kg/h,CTSP=0.3mg/m3,则PTSP=6.7×107m3/h。

150答:由于该工程位于大城市工业区内,属于复杂地形,根据计算结果Pmax=2.5×109m3/h,所以该项目的大气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由于是复杂地形,取一级评价范围的下限,即评价范围为16km×16km。

151第三节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熟悉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对象;熟悉各等级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基本内容;

152一、大气环境现有监测资料分析收集评价区及界外区域已设有常规大气监测点,应尽可能收集和充分利用这些点的例行监测资料,统计分析各点各季的主要污染物的浓度值、超标值、变化趋势等。例行监测资料的价值在于能从长期和宏观的角度,反映出评价地区大气质量的总体水平和变化规律。153二、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1.监测项目筛选出的污染因子作为监测因子。2.监测方法按国家环境保护局发布的标准方法进行。3.监测布点在评价区内按以环境功能区为主兼顾均匀分布性的原则布点。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不应少于10个;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数不应少于6个;三级评价项目,可布置1~3个点进行监测。1544.监测制度一级评价项目不得少于两期(夏季、冬季);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必要时也应作二期;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每期监测时间,一级评价项目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的7天有效数据,每天不少于6次(北京时间02、07、10、14、16、19时,其中10、16时两次可按季节不同作适当调整)。对二、三级评价项目,全期至少监测5天,每天至少4次(北京时间02、07、14、19时,少数监测点02时实施确有困难者可酌情取消)。155二、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法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常采用大气指数法,包括单项指数法和综合指数法。1.单项指数法单项指数法,又成单项质量指数、但因子指数单元法,是目前国内外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时采用的主要方法。Ii=Ci/C0i1562.综合指数法用综合指数法评价环境空气质量,其优点是将环境空气中多种大气污染物的浓度简化为单一地数值来表征空气质量装空与空气污染地程度,其结果避开了繁复地专业术语,简明直观,使用方便,更适用于分级表示环境空气质量,且更易于被非专业人士理解与接受。157第四节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评价一、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目的与方法了解建设项目建成以后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比较各种建设方案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给出各类或各个污染源对任一点污染物浓度的贡献(污染分担率)。优化城市或区域的污染源布局以及对其实行总量控制。从景观生态与人文生态的敏感对象上,预测和评估其可能发生的风险影响及出现的频率与风险程度,寻求最佳预防对策方案。158二、大气环境影响的预测内容1.一级评价项目预测的主要内容(1)一次(30min)和24小时取样时间的最大地面浓度和位置。(2)不利气条件下,评价区域内的浓度分布图及其出现的频率。不利气象条件系指熏烟状态以及对环境敏感区或关心点易造成严重污染的风向、风速、稳定度和混合层高度等条件也可称典型气象条件)。熏烟状态可按一次取样计算,其它典型气象条件可酌情按一次取样或按日均值计算。159(3)评价区域季(期)、年长期平均浓度分布图。(4)可能发生的非正常排放条件下相应于1.1~1.3各项的浓度分布图。(5)一级评价项目在必要时还应预测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2.二、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进行1.1~1.3所规定的预测内容。160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从保护环境的目的出发,通过调查、预测等手段,分析、判断项目在建设施工期和建成运营期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的程度和范围,为建设项目的厂址选择、污染源设置、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以及其他有关的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或指导性意见。第一为准备阶段,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和编制评价方案;第二为正式工作阶段,调查、预测和评价;第三为报告书编制阶段,给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大气部分的编写。161大气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1)改变原燃料结构;(2)改进生产工艺;(3)对重点污染源加强环保治理(应提出具体治理方案);(4)加强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5)重点污染源的合理烟囱高度选择;(6)无组织排放的控制途径;162(7)区域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8)当地土地的合理利用或调整;(9)厂区及评价区的绿化,必要时刻提出防护林带的设置方案;(10)环境监测大纲的建议,包括监测项目、监测布点方案、监测制度的确定、监测资料的统计分析要点等;(11)关于生产管理制度的建议。

Thankyou水环境影响评价一、水环境评价工作等级划分

(1)污水排放量(2)污水水质复杂程度(3)受纳(纳污)水体(域)的规模(4)水环境质量要求

评价分为三级,一级最详细,二级次之,三级较简略。内陆水体分级判据见表6.3,海湾分级判据见表6.2。1、评价工作等级划分的依据2、评价工作分级判据的基本内容(1)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通常按大小划分为五个档次污水排放量不包括间接冷却水、循环水以及其他含污染物极少的洁净下水的排放量,但包括含热量大的冷却水的排放量。(2)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污水水质分为复杂、中等、简单三种情况,主要是按污水中的特征污染物类型数(按污染物性质分类统计:包括持久性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以pH表征的酸和碱、以温度表征的热污染共四类)和拟预测的水质影响因子个数界定:复杂:污染物类型数≥3;或者类型数=2,且拟预测的水质因子数≥10。中等:污染物类型数=2,且拟预测的水质因子数<10;或者污染物类型数=1,但拟预测的水质因子数≥7。简单:污染物类型数=1,且拟预测的水质因子数<7。(3)受纳(纳污)水域的规模河流以多年平均流量或平水期流量划分:

大河≥150m3/s

中河15~150m3/s

小河≤15m3/s湖泊(水库)按枯水期的水面积和平均水深划分根据GB3838-2002选择适用水域水质标准。如受纳水域的实际功能与该标准的水质分类不一致时,执行当地环保部门要求。(环评中要求标准需得到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确认)(4)水环境质量要求二、水环境现状评价1、水环境现状调查范围和时间(1)调查范围:应包括建设项目对周围地面水环境影响较显著的地面水区域。两点说明:在确定某具体建设开发项目的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范围时,应尽量按照将来污染物排放后可能的达标范围,并考虑评价等级的高低后决定。当下游附近有敏感区(如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时,调查范围应考虑延长到敏感区上游边界,以满足预测敏感区所受影响的需要。(2)调查时间根据当地水文资料初步确定河流、湖泊、水库的丰水期、平水期,同时确定最能代表这三个时期的季节或月份。遇气候异常年份,要根据流量实际变化情况确定。对水库调节的河流,要注意水库放水或不妨水时候量的变化。评价等级不同,对调查时间的要求也不同。各类水域调查时间的要求见下表:水域一级二级三级河流一般情况为一个水文年的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若评价时间不够,至少应调查平水期和枯水期条件许可,可调查一个水文年的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一般情况可只调查平水期和枯水期,时间不够,只调查枯水期一般情况可只调查枯水期河口一般情况为一个潮汐年的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若评价时间不够,至少应调查平水期和枯水期一般情况可只调查平水期和枯水期;若评价时间不够,可只调查平枯水期一般情况可只调查枯水期湖(库)一般情况为一个水文年的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若评价时间不够,至少应调查平水期和枯水期一般情况可只调查平水期和枯水期;若评价时间不够,可只调查平枯水期一般情况可只调查枯水期当被调查的范围内面源污染严重,丰水期水质劣于枯水期时,一、二级评价的各类水域需调查丰水期,若时间允许,三级评价也应调查丰水期。冰封期较长的水域,且作为生活饮用水、食品用水的水源或渔业用水时,应调查冰封期的水质、水文情况。2、各类水域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的内容水文调查的原则:(1)应尽量收集现有资料,当现有资料不足时,应进行与水质调查同步的水文调查。(2)一般情况,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在枯水期进行,必要时,其它时期(丰水期、平水期或冰封期等)可进行补充调查。(3)水文测量的内容与拟采用的环境影响预测方法密切相关。在采用数学模式时应根据所选取用的预测模式及应输入的参数的需要决定其内容。在采用物理模型时,水文测量主要应取得足够的制作模形及模型试验所需的水文要素。(4)与水质调查同步进行的水文测量,原则上只在一个时期内进行。它与水质调查的次数不要求完全相同,在能准确求得所需水文要素及环境水力学参数(主要指水体混合输移参数及水质模式参数)的前提下,尽量精简水文测量的次数和天数。水文调查的内容(1)水域功能和水环境敏感目标调查

调查水环境功能区划和水功能区划的划定及审批;没有划定功能区的,调查水域的实际功能;水环境敏感目标的分布、类型、保护级别和保护要求。(2)水文调查一般情况下,以收集资料为主。河流

应根据评价等级、河流的规模决定,主要有: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划分,河流平直及弯曲情况、横断面、纵断面(坡度)水位、水深、河宽、流量、流速及其分布、水温、糙率及泥沙含量等,丰水期限有无分流漫滩,枯水期有无浅滩、沙洲和断流,北方河流还应了解浮冰、封冰、解冻等现象,如采用数学模式预测时,具体调查内容应根据评价等级及河流规模决定。河网地区应调查各河段流向、流速、流量关系,了解流向、流速、流量的变化特点。一般要提供水系图。感潮河段、河口水文调查

应根据评价等级与河流的规模决定,除与河流调查内容相同外,还应重点调查与潮水(感潮)有关的数据资料,包括:感潮河段的范围,涨潮、落潮及平潮时的水位、水深、流向、流速及其分布、横断面、水面坡度以及潮间隙、潮差和历时等。如采用数学模式预测时,具体调查内容应根据评价等级及河流规模决定。

湖泊、水库

应根评价等级与湖泊和水库的规模决定,主要有:湖泊水库的面积和形状,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划分,流入、流出的水量,停留时间,水量的调度和贮量,湖泊水库的水深,水温分层情况及水流状况(湖流的流向和流速,环流的流向流速成及稳定时间)等。如采用数学模式预测时,具体调查内容应根据评价的等级及湖泊水库的规模决定。海湾

海岸形状,海底地形,潮位及水深变化,潮流状况(小潮和大潮循环期间的水流变化、平行于海岸线流动的落潮和涨潮),流入的河水流量、盐度和温度造成的分层情况,水温、波浪的情况以及内海水与外海水的交换周期等。——点污染源调查的原则

点污染源调查以搜集现有资料为主,必要时补充现场调查及实测。

点源调查的深度根据评价级别及其与建设项目的关系而定。

注意与受纳水域相应时期的水文、水质特征调查。(3)污染源调查的原则及基本内容——点污染源调查的基本内容a、点源的概况;

b、污水源强数据;

c、企业用排水状况;

d、企业废污水处理设施状况。——非点污染源调查的原则

非点污染源调查基本上采用间接收集资历料的方法,一般不进行实测。——非点污染源调查的基本内容

a、非点源概况;

b、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与处理情况;

c、污染负荷量;特征污染物因子及相应的排放情况。3、水质调查与水质参数的选择原则(1)水质调查的原则

应尽量使用现有数据资料,如资料不足时应实测。(2)水质参数的选择需要调查的水质因子有三类,一类是常规水质因子,另一类是反映排水水质特征的特殊水质因子,在某些情况下,还需调查一些其它方面的因子。特征水质参数应根据项目特点、水域类别和评价等级三个方面综合考虑确定。4、各类水域水质采样断面、点位的布设原则(1)河流水质采样断面与取样点设置的原则——取样断面的布设原则

①在调查范围的两端应布设取样断面;②调查范围内重点保护对象附近水域应布设取样断面;③水文特征突然化(如支流汇入处等)、水质急剧变化处(如污水排入处等)、重点水工构筑物(如取水口、桥梁涵洞等)附近;④水文站附近等应布设样断面,并适当考虑水质预测关心点;⑤在拟建成排污口上游500m处应设置一个取样断面。——取样断面

布设在评价河段上的断面应包括对照断面、消减断面和控制断面。对照断面:应设在评价河段上游的一端(排污口上游100~500m处)、基本不受建设项目排水影响的位置,以掌握评价河段的背景水质情况;消减断面:应设在排污口下游污染物浓度变化比较显著的完全混合段,以了解河流中污染物的稀释、净化和衰减情况;控制断面:应设在评价河段的末端或评价河段内有控制意义的位置,诸如支流汇入、建设项目以外的其他废水排放口、工农业用水取水点、地球化学异常的水土流失区、水工构筑物和水文站所在位置等。——取样断面上取样垂线的布设当河流面形状为矩形或相近于矩形时,可按下列原则布设:小河:在取样断面的主流线上设一条取样垂线。大、中河:河宽小于50m者,在取样断面上各距岸边三分之一水面宽处,设一条取样垂线(垂线应设在有较明显水流处),共设两条取样垂线;河宽大于50m者,在取样断面的主流线上及距两岸不少于0.5m,并有明显水流的地方,各设一条取样垂线即共设三条取样垂线。特大河(例如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淮河、松花江、海河等):由于河流过宽,取样断面上的取样垂线数应适当增加,而且主流线两侧的垂线数目不必相等,拟设置排污口一侧可以多一些。如断面形状十分不规则时,应结合主流线的位置,适当调整取样垂线的位置和数目。——垂线上取样水深的确定对于三级评价的小河不论河水深浅,只在一条垂线上一个点取一个样,一般情况下取样点应在水面下0.5m处,距河底不应小于0.3m.。——水样的对待

二、三级评价:需要预测混合过程段水质的场合,每次应将该段内各取样断面中每条垂线上的水样混合成一个水样。其它情况每个取样断面每次只取一个混合水样。

一级评价:每个取样点的水样均应分析,不取混合样。(2)河口采样断面与取样点设置

当排污口拟建于河口及感潮段内时,其上游需设置水质取样断面及点位。根据感潮段的实际情况,同河流水质采样断面及点位布设原则。(3)湖泊、水库取样垂线与采样点的布设原则(1)取样位置的布设原则、方法和数目取样位置可以采用以建设项目的排放口为中心,沿放射线布设的方法。每个取样位置的间隔可参考下列数字:大、中型湖泊、水库①当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小于50000m3/d时:一级评价每1-2.5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二级评价每1.5-3.5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三级评价每2-4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②当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大于50000m3/d时:一级评价每3-6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二、三级评价每4-7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小型湖泊、水库①当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水于50000m3/d时:一级评价每0.5-1.5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二、三级评价每1-2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②当建设项污水排放量大于50000m3/d时:各级评价均为每0.5-1.5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2)取样位置上取样点的确定大、中型湖泊、水库①当平均水深小于10m时,取样点设在水面下0.5m处,但此点距底不应小于0.5m。②平均水深大于等于10m时,首先要根据现有资料查明此湖泊(水库)有无温度分层现象,如无资料可供调查,则先测水温。在取样位置水面下0.5m处测水温,以下每隔2m水深测一个水温值,如发现两点间温度变化较大时,应在这两点间酌量加测几点的水温,目的是找到斜温层。找到斜温层后,在水面下0.5m及斜温层以下,距底0.5m以上处各取一个水样。小型湖泊、水库①当平均水深小于是10m时,水面下0.5m,并距底不小于0.5m处设一取样点;②当平均水深大于等于10m时,水面下0.5m处和水深10m,并距底不小于0.5m处各设一取样点。(3)水样的对待小型湖泊、水库如水深小于10m时,每个取样位置取一个水样;如水深大于等于10m时则一般只取一个混合样,在上下层水质差距较大时,可不进行混合。大、中型湖泊、水库各取样位置上不同深度的水样均不混合。对设有闸坝受人工控制的河流,其流动状况,在排洪时期为河流流动;用水时期,如用水量大则类似河流,用水量小时则类似狭长形水库。这种河流的取样断面、取样位置、取样点的布设等可参考河流、水库部分的有关规定酌情处理。我国的一些河网地区,河水流向、流量经常变化,水流状态复杂,特别是受潮汐影响的河网,情况更为复杂。遇到这类河网,应按照各河段的长度比例布设水质采样、水文测量断面。水质断面上取样垂线的布设等可参照河流、河口的有关规定。调查时应注意水质、流向、流量随时间的变化。(4)特殊情况的要求三、水环境影响预测(1)建设项目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时期原则上一般划分为建设期(施工期)、运行期和服务期满后三个阶段。

(2)所有建设项目均应预测生产运行阶段对地面水环境的影响。

(3)根据大型建设项目建设施工周期和污染及生态破坏的的特点,以及评价工作等级及环保要求决定是否预测建设期的地面水环境影响。

(4)根据建设项目污染(生态破坏)特征及环保要求,决定是否开展建设项目服务期满后的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

1、水环境影响预测时期划分与预测时段要求2、预测水质参数筛选的原则根据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评价等级、当地的环保要求筛选和确定建设期、运行期和服务期满后拟预测的水质参数。拟预测水质参数的数目应既说明问题又不过多,一般应少于环境现状调查水质参数的数目。不同预测时期的水质预测参数彼此不一定相同。3、各类水体简化的有关要求(1)河流的简化要求河流可以简化为矩形平直河流,矩形弯曲河流和非矩形河流:河流的断面宽深比≥20时,可视为矩形河流。大中河流中,预测河段的弯曲系数>1.3时,可视为弯曲河流,否则可以简化为平直河流。小河一般简化为矩形平直河流。水文特征或水质有急剧变化的河段,可在急剧变化之处分段,各段分别进行简化。江心洲等的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