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争艳-儿童情绪-社会性的发展_第1页
王争艳-儿童情绪-社会性的发展_第2页
王争艳-儿童情绪-社会性的发展_第3页
王争艳-儿童情绪-社会性的发展_第4页
王争艳-儿童情绪-社会性的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儿童情绪-社会性的发展本章结构气质及其发展基本情绪的发展

依恋及其发展自我及性别角色的发展(自学)12第一节:基本情绪的发展3婴儿期的情绪发展婴儿期情绪的产生婴儿期情绪的表达幼儿期的情绪发展学龄期的情绪发展

(一)婴儿期的情绪发展:第一年内第1阶段(出生一周之内):出现“痛苦”、“厌恶”、“快乐”和“兴趣”第2阶段(1~4个月):出现“愤怒”、“悲伤”和“惧怕”第3阶段(6~9个月):出现“惊奇”和“害羞”情绪表现具有先天遗传模式。

婴儿期情绪的表达“哭”基本的(或称饥饿的)哭泣愤怒的哭泣痛苦的哭泣“笑”自发的微笑(0~5周),又称内源性微笑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又称外源性微笑。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怯生婴儿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反应怯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4个月的婴儿对陌生人也会笑,比对母亲笑得要少,但是不害怕陌生人。他们对新奇的对象显示极大的兴趣4~5个月时,婴儿注视陌生人的时间要多于注视熟悉人的时间。5~7个月时,婴儿见到陌生人往往会出现一种严肃的表情;7~9个月时,婴儿见到陌生人感到苦恼。7到12个月的婴儿会出现几种明显的害怕,最典型的是对陌生人的害怕。例如,当一个婴儿看到妈妈改换了一套不熟悉的装束,或第一次听到录音机里传出陌生人的声音时,他(她)可能会哭出来(二)幼儿期的情绪发展个体的情绪情感在婴儿期已经获得很大的发展,但是到了幼儿期后,情绪调节能力得到快速发展。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根据维果斯基的高级心理机能社会起源论,儿童对情绪的调节经历了一个由外部调节转化到内部自我调节的过程。外部调节:新生儿和婴儿通过哭叫,引起成人的注意,以满足其生理上的需要或消除有害的刺激,从而调整其消极情绪的影响个体差异情绪调节内部调节:1.

3~4岁的儿童采用口语表达的方式使用各种策略来调控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感到舒服。2.当外部刺激引起不愉快的情绪时,可控制身体的感官,阻断刺激的输入。比如,听到夜里可怕的声音,儿童会把自己的耳朵堵上。3.自我安慰。比如,在幼儿园里等待妈妈来接的时候,会对自己说“妈妈很快就会来的”,以缓解焦虑的情绪。4.主动改变行动方向,躲避不愉快的刺激。比如,小朋友抢了自己的玩具,他会说:“你真坏,我再不跟你玩了。”幼儿期的情绪调节特点1.情绪的内容不断丰富儿童在2岁时已经初步表达复杂的情绪,如内疚、害羞、妒忌和自豪感等;不仅理解自己和他人情绪,而且可以用语言来交流情感体验,而不仅仅用面部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绪。2.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强3.情绪更富有稳定性(三)学龄期的情绪发展1.自我意识情绪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自我识别到自我意识);2.理解情绪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儿童开始能概括地认识别人的心理特征,能更多地依据别人的内部心理状态来理解情绪3.儿童开始理解和运用情绪表达的社会规则。情绪表达的社会规则:指情绪的表达应适合于当时的社会场合,满足社会习俗的要求。当某种社会交往的场合“要求”他“高兴”的时候,学前儿童装不出来。所以,他往往以直接拒绝的方式不接受他不喜欢的礼物,儿童入学后才逐渐认识情绪表达的社会规则的意义和重要性。“皇帝的新装的故事”4.童年中期儿童能运用更有效的策略调节自己的情绪如儿童考试因为粗心大意成绩不理想而闷闷不乐,他想摆脱这种不愉快的情绪,他可以“尽量不去再想它”,即转移注意力,还会对事情“重新解释”等第二节气质及其发展气质的概念及其气质类型婴儿的气质发展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气质的概念气质是指被认为有生物或基因基础的,具有跨情境性的,决定个体注意和动作反应的,并在随后的社会互动和社会机能中起着某种作用的个体特性。McAdams把气质特质看作人格的基本倾向,反映的是在人类生命早期就出现的广泛的差异性和一致性。Saucier和Simonds将气质描述为人格特质发展的“生命早期框架”Kagan和Fox把气质视为“儿童阶段出现的一组感觉,思维和行为的生理基础上的倾向,但不一定出现在最开始的几个月里,并且被各种各样的养育环境塑造成大量但数量仍然有限的特质,这些特质构成了个体的人格的轮廓。”(一)传统的气质类型1.传统的四种类型说这一学说是从古希腊开始逐渐传播并发展起来的,把人的气质分为以下四种最基本的类型: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2.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高级神经活动具有三种基本特性: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其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

弱型~抑郁型:敏感、畏缩、孤僻。

强而不平衡型~胆汁质:反应快、易冲动、难约束。

强而不灵活型~黏液质:安静、迟缓、有耐性。

强而灵活型~多血质:活泼、灵活、好交际。3.托马斯-切斯三类型说亚历山大·托马斯(AlexanderThomas)、斯特拉·切斯(StellaChess)根据其确立的气质九维度标准,将婴儿的气质类型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容易型。这类婴儿饮食、大小便、睡眠都很有规律;心境、情绪比较愉快、积极;乐于探究新事物,在新事物与陌生人面前表现出适度的紧张,对环境的变化容易适应。这一类约占被试总数的40%。困难型。活动没有节律,不容易预测和把握;对新环境反应退缩,很难适应,对新的环境或陌生人很敏感,反应很强烈,往往很紧张,如哭闹不止等。这一类约占被试总数的10%。迟缓型。其行为表现居于上述两种类型之间,是慢性子的人。这一类婴儿约占被试总数的15%。上述三种类型的婴儿只占了研究被试者的65%,另有35%的婴儿不能简单地划归到上而后任何一种气质类型中去,他们往往具有两种或三种气质的混合,应该属于中间型。4.其他的气质类型除上述三种关于婴儿气质类型的划分外,还有另一些划分法。布雷泽尔顿(1969)将婴儿气质划分为三种:一般型、活泼型和安静型。巴斯(Buss,1984)根据其活动特性说把气质划分为四种:活动型、情绪型、社交型、冲动型。卡根(J.Kagan,1987)根据其抑制~非抑制说,把气质划分为两大类:抑制型和非抑制型。(二)婴儿的气质发展托马斯和切斯的工作激发了大量研究者去探索儿童天生的品质对后期行为的长期影响,并尝试形成这些品质的测量策略。然而,最近对他们的维度也有人进行了修正,并概括了6个维度(Rothbart,2005):1.积极情绪性(positiveemotionality)反映的是儿童表达积极情绪的倾向,包括社会互动中的微笑和大笑以及快乐和兴奋。2.活动水平(activitylevel)活动水平是大多数气质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托马斯和切斯的研究中指在睡眠、进食、穿衣、游戏等过程中身体活动的数量,主要以活跃时期与不活跃时期的比率为指标。3.恐惧/抑制(fear/inhibition)反映的是婴儿在面对压力或新情况(包括社会的和非社会的)时退缩和表达恐惧的倾向。在1岁的稍晚期或过了一岁后,对新异或很强的刺激的恐惧程度可预测个体的恐惧/抑制特质。恐惧性抑制与趋近相抵抗,因此先前对新鲜物体或人作出迅速反应的婴儿现在可能会趋近很慢或根本不趋近。该特质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并与日后的移情、内疚和害羞的发展有联系。4.生气/激惹性(Anger/Irritabledistress)包括紧张、愤怒以及对挫折和限制的较差的忍耐力。该特质是托马斯和切斯的困难儿童类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生儿的哭声越大,持续时间越短、且较为刺耳,那么在儿童3个月大时母亲对其的评价就更可能是易怒或困难。研究证据:如果新生儿对疼痛表现极度的悲伤,在2个月大时,他对疫苗注射也会表现出极难受(相关系数为0.4;在6个月大时,该婴儿还会体验轻度痛苦(KaganJ,FoxN.A,2006)。5.注意定向(attentionalorienting)以神经学科的发现为基础,Posner等人描述了三个可能与气质有关的注意系统。不同婴儿对周围移动物体或声音进行注意的速度和一致性并不相同。后注意网络:专门负责将婴儿的注意力转向于感官刺激,包括顶叶皮层、丘脑和上丘脑的一些部分。前注意网络:包括前额皮质、前扣带回皮质和辅助运动区的一些部分。这一网络更多地的是主动控制行为及抑制活动的分散或对无关刺激的注意,也能帮助努力寻找特定的目标。警戒系统:对注意保持警惕的连续性起着中介作用。在右侧的中前皮层比较重要,且和后注意网络一样。6.主动控制(Effortfulcontrol,self-regulation)主动控制定义为:“抑制一种主要反应,而执行一种亚主要反应的能力”或者“实施注意的效率。”作为执行注意的一部分,主动控制体现在有意识控制的思维和感情,解决不同矛盾信息的冲突,纠正错误和计划新行动的活动中。当儿童需要适应尤其是当其不想这么做时,所具有的有意识地控制注意力(注意的调节)和抑制(抑制的控制)或激活(激活控制)行为的能力。例如,当他们分心时有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不打扰别人安静坐在教堂,这些都是主动控制。这些能力构成了产生自我控制的基础,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基石。在1岁稍晚时,主动控制开始发展(Rothbart,2005)。不同名称的婴儿量表和不同的测量手段往往测量的是类似的结构许多心理学家对大量的气质问卷的测量进行因素结构分析,大致产生了三个类似的更宽泛的维度,如Gartstein和Rothbart的三维度:热情洋溢/外向性:包括趋近、声音反应、高强度愉快)、微笑和大笑、活动水平和感知敏感性;消极情感:包括悲伤、挫折、恐惧以及低落的反应;定向/控制:包括低强度愉快、拥抱、定向的持续时间较少和较难抚慰,以及较少的微笑和大笑次数(RothbartM.&Bates,2006)。(三)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气质具有稳定性:许多研究的结果支持这一观点,特别是2岁以后,对幼儿气质特征的测量与后期对其相同特征的测量有显著相关。(Caspi&Silva,1995)发现被评为自控力较差的幼儿(如急躁、易怒、分心和冲动性强)在青春期表现出更多的行为问题,他们在气质评定中,攻击性、冒险性、冲动性等项目得分较高;与之对照,被评为抑制性的幼儿在18岁时做气质测定,则往往被评为小心谨慎的和克制的。气质具有可变性: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气质本身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早期的行为会被整合到新的、更复杂的系统中;二是某些行为的含义会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变化,而这些行为反映了气质的特点。如,早期活动水平较高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哭闹并不容易被安慰,但是随着年龄的发展,喜欢活动的孩子变得更敏感,注意力更强一点;三是环境对气质也具有一定的塑造作用。即父母的抚养实践,孩子成长的社会环境也会对儿童的气质发生重要的影响。1234第三节依恋及其发展依恋对儿童以后心理发展的影响

父母对依恋形成的影响

依恋的测量与依恋类型

依恋及其发展阶段依恋的概念研究起源: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比(John·Bowlby)对二战期间许多失去母爱、在缺乏正常应答环境中成长的孤儿的研究。依恋是一种持久的人与人之间跨时空的情感联系(Ainsworth,1973),依恋对象是安全感的来源(这种安全感允许幼儿的自信地探索和熟练控制环境),有助于个体在困难和焦虑情境中的自我调节。(二)依恋的测量与依恋类型1.陌生情境实验(strangesituationprocedure)1969年MaryAinsworth和她的同事首度提出了陌生情境法,通过这种方法,她将婴儿的依恋类型分为了三类。它适用于评定12到18个月的儿童,后来经过修订,适用年龄扩展到两岁。情节参与者时间描述1母亲,婴儿,实验员<1分钟2母亲,婴儿3分钟3母亲,婴儿,陌生人3分钟4婴儿,陌生人3分钟5母亲,婴儿3分钟6婴儿3分钟7婴儿,陌生人3分钟8母亲,婴儿3分钟2.依恋的类型MaryAinsworth根据婴儿在重聚情境中指向母亲的行为模式将母婴依恋分为三大类型和八个亚类。

A型,即回避型依恋(avoidantattachment):婴儿在分离时很少哭泣;在重聚时,他们也不会欢迎或接近母亲,在刚重聚的时候会表现出忽视母亲的行为;B型,即安全型依恋(secureattachment):婴儿相信母亲是可得的,母亲会对他们的需要做出反应;在重聚时他们会欢迎或接近母亲;如果他们感到不安或者哭泣,会通过与母亲身体接触来寻求安慰;C型,即矛盾型依恋(ambivalentattachment):婴儿既想着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又在母亲亲近他的时候生气地拒绝和反抗。Main和Solomon在上述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恋的ABCD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依恋类型,即混乱型依恋(Disorganizedattachment),也称做D型依恋。在陌生情境中D型依恋的婴儿的表现有:1.表现出一连串的矛盾行为;2.同时表现出互相矛盾的行为方式;3.无目的的、不完整的、不连续的活动或表现;4.刻板动作、不对称的运动、不适宜的运动、异常的姿势;5.冷淡、静止、缓慢的运动和表现;6.直接对父母表现出恐惧;7.明显地缺乏组织性和方向性。在这个模型中缩减了MaryAinsworth的C型依恋,因为在D型依恋中包含了一部分MaryAinsworth的C型依恋。

婴儿依恋的分类标准类型寻求接近照看者保持与照看者的接触避免接近照看者抗拒与照看者的接触回避型(A)低低高低安全型(B)高高(如果很难过)低低矛盾型(C)高高(通常在分离前)低高混乱型(D)不一致不一致不一致不一致

总体来看,在典型的、无临床特征的中级阶层家庭样本中:B、A、C、D类型各占62%、15%、9%-10%、15%;在低收入、有临床特征和高危家庭样本中,不安全型、混乱型的比例更大。(三)父母对依恋形成的影响图4-1“传递模型”:表示了父母的依恋“心理状态”,父母的养育行为以及亲子依恋关系的关系。AAI

1.Dismissive2.Secure/Autonomous3.PreoccupiedIdealizationofparents.Lacksspecificdetails.Avoidsansweringthequestiondirectly.在对父母的正面描述中(“优秀的,十分普通的母亲”)往往缺乏具体的记忆佐证,或评价与回忆的事实相反。负面的经历只有很小或几乎不产生影响。转录比较短,由于缺乏记忆,要求多次重复AAIClassifications

1.Dismissive2.Secure/Autonomous3.PreoccupiedBalancedportrayal.Coherence.Perspective.Metacognitivemonitoring.当被试描述与依恋相关的经历及它们产生的影响时,言语是连贯协作性的,无论是在赞许还是不愉悦的情景下。被试能评估依恋,且在设计任何特殊经历或关系时,都能保持评价的客观性。AAIClassifications

1.Dismissive2.Secure/Autonomous3.PreoccupiedAttachmentissuesunresolved.Re-liveconflictsintheinterview.Veryemotional,butnotreflective.Canforgetthequestion.沉迷于过去的体验,看上去容易生气。情绪混乱、消极、恐怖、容易焦虑。表达的句子会出现语法上的紊乱,或是使用一些模糊的短语和心理学术语。转录冗长,但其中某些应答是不相关的。

成人依恋访谈(母亲的依恋类型)

陌生情境实验(婴儿的依恋类型)

安全自主型母亲客观的讨论他们童年时的经历,既没有将其父母理想化,又不对过去的经历感到愤怒。他们的解释是前后一致的,可信的。安全型淡漠型母亲否认或低估早期依恋关系的影响,在回顾特殊事件时有困难,常常将经历理想化,也常会描述他们早期被拒绝的历史。回避型过度投入型母亲对过去经历理解存在混乱,与父母当前的关系常常抱怨,可能表现为指责,也可能表现为暗自生气。矛盾型未解决型母亲可能报告与依恋相关的创伤,如丧失或虐待,他们一直不能将创伤与现实整合统一。混乱型Mother’sAAIclassificationFonagyetal.,1991Mother’sAAIclassificationFonagyetal.,1991Mother’sAAIclassificationFonagyetal.,1991Fonagyetal.,1991Mother’sAAIclassification母亲自己的依恋历史自主依恋的母亲-安全依恋的儿童母亲没有未解决的问题,并对孩子的需要是敏感的淡漠依恋的母亲-回避型儿童母亲拒绝承认她自己的依恋需求,并且对孩子不敏感、不反应过度投入型的母亲-拒绝型儿童母亲仍旧对自己的依恋史困惑,对孩子的交往中行为不一致,经常矛盾Howdoattachmentrelationshipsform?Caregivinghypothesis:Secureattachmentsproducedbycaregiverswhoaresensitive,positive,supportive,stimulating,synchronous,andmutual.

Insecureattachmentsresultfromcaretakerswhoaredepressed,themselvesmistreatedaschildren,orwhohaveunwantedpregnanciesandrejecttheirbabiesCaregiverresponsiveness&attachmentpatternsSecure–consistent,prompt,warmAnxious–inconsistent,non-contingentAvoidant–consistentlyrejecting反应型的教养方式反应型父母:父母对孩子的需要是敏感而及时的非反应型父母:只有当父母自己高兴的时候才去注意婴儿,在其他时段则忽略孩子Ainsworth’sBaltimorestudy(A)敏感的.(B)承认自己的母亲角色(C)有经验的(D)满足婴儿情感需要的MothersofsecureinfantsAinsworth’sBaltimorestudy(A)曲解婴儿的信号和需要(B)行为不一致,互相矛盾MothersofresistantinfantsAinsworth’sBaltimorestudy(A)缺乏耐心(B)非反应的(C)不喜欢亲密接触(D)对婴儿表现出消极情感.Mothersofavoidantinfants(四)依恋对儿童以后心理发展的影响1.依恋对亲子关系的影响早期安全型依恋可以预测之后的更积极的亲子互动。安全型依恋的婴儿的母亲对子女是更敏感和有帮助的,从而支持了孩子的积极行为。研究发现:与母亲进行共同任务时,安全型依恋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热情、顺从和积极情感(以及更少的受挫和攻击)。安全型依恋的2岁婴儿倾向于与母亲保持更和谐的关系。2.依恋与其它亲密关系的建立

依恋安全感对儿童其他亲密关系的建立有促进作用:亲子互动:依恋安全感可以预测孩子以后在依恋对象和亲密关系的互动对象面前的信任和自信。同伴关系:亲子依恋和儿童的同伴关系之间呈中等相关,而且亲子依恋与儿童的亲密友谊的关系比其与其他同伴的关系有更强的相关。师生关系:安全型依恋的婴儿在后来较少的依赖他们的学前教师,而且在学龄前环境里表现出更好的心理机能。安全型依恋的学前儿童(观察者AQS评估)有更加广泛的和支持性的社会网络,还在同伴技能的社会性评价量表中有较高的分数。

3.依恋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安全依恋与更积极的人格特征和更好的社交技能相关,尤其是在与同辈或成人的亲密关系中。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具有创造更积极的关系的能力,在2或3岁更善于与不熟悉的成人交往,可能源于安全型婴儿从他们母亲那获得的社交技能的泛化。从儿童期到成年早期的人格和行为机能,是早期看护、之后的经验和各种关系影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4.依恋与精神健康

依恋安全感在心理健康的发展中是一个保护因素,同时不安全依恋,特别是混乱型的不安全依恋是行为问题发展的一个危险因素。在明尼苏达研究中,婴儿期的不安全-矛盾型依恋预测了青春期的焦虑障碍,但很少有有组织的不安全类型与后来的精神健康之间的其他关系。不安全依恋与儿童精神障碍之间的内在关联。研究证据:Fonagy等人发现,78%的精神病患者、75%的抑郁症患者、84%的焦虑症患者以及92%的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在AAI中被评定为不安全依恋类型;

Rosenstein等人研究也发现,A型依恋的青少年多表现为品行障碍、物质滥用、自恋或反社会型人格,而C型依恋的青少年则倾向于以情感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为主。儿童在早期经历暴力与忽视等不良的看护,可能形成依恋障碍。主要表现为两种:1.抑制型反应性依恋障碍——表现为:亲近—回避相矛盾的社交反应,拒绝安抚,以痛苦和退缩或攻击为特征的情绪紊乱,并伴有恐惧和高度警觉。与虐待和忽视有关。2.去抑制型反应性依恋障碍——表现为:婴幼儿期粘人行为、学龄前期依恋选择性的淡化、童年中期无区分地表达友善和寻求注意的行为、童年和青少年期不能形成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与看护者和寄养环境常常变化的经历有关。表4-4:DSM-IV和ICD-10中婴幼儿和童年反应性依恋障碍的诊断标准DSM-IVICD-10反应性依恋障碍始于5岁之前,并伴有不能由成长迟缓或广泛性发育障碍等原因解释的症状●高度警觉或极其混乱的反应(亲近-

回避反应,拒绝安抚,冷冷凝视)●不加任何区分的交往(对陌生人过分亲密,对依恋对象缺乏选择)若是因为:●父母长期忽视儿童对安慰、刺激、情感和生理的基本需要●主要看护者经常变换造成且第一种症状中高度警觉为主导行为,则为抑制型依恋障碍;混乱矛盾为主导,则为去抑制型依恋障碍。童年反应性依恋障碍

5岁前形成,儿童与家人分离团聚时,表现混乱和矛盾;缺乏情绪反应性,出现退缩或攻击反应;对爱抚没有任何反应;对同伴交往有兴趣,但常被负性情绪妨碍;常伴有身体成长受阻;与严重的教养不良有关,如心理虐待和忽视或身体虐待和忽视。童年去抑制型依恋障碍

5岁前对依恋对象毫无选择,伴有婴幼儿期黏着行为,童年早中期无区别的友好行为和寻求注意行为。难与同伴建立亲密信任关系。儿童在出生后一年经历了抚养人的大幅变化,或经历多次变更寄养家庭。5.依恋与后期经历共同影响个体心理的发展

婴儿期安全依恋的有益影响可能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少。依恋能在何种程度上预测之后的社会能力、行为问题或其它发展状况,取决于早期的安全感和儿童随后的经验,尤其是敏感看护。例如:最初是不安全依恋,但随后经历了敏感看护的儿童,在所有发展状况测量的得分上,高于那些最初是安全依恋但随后经历了不敏感看护的儿童。自我的发展12

第四节自我的发展及性别角色的发展性别角色的发展

学龄期自我的发展

1.自我的发展自我的组成成分婴儿期自我的发展

幼儿期自我的发展

1.1自我及其组成成分定义:(1)自我是个体对自身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知觉和主观评价,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自我是由知、情、意三个要素组成。“知”即自我意识,包括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情”就是自我的情绪体验,主要包括自尊,“意”就是自我控制和调节。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1890)将自我分为主体我(I~self)和客体我(me~self)。主体我,指的是将自己视为行动的主体,意识到自我是脱离客体和他人而存在的,并且能对外界和他人施加影响。客体我,是站在观察者的角度所认识到的自我,即将自我视为认识和评价的对象。自我的组成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自我的组成成分1.自我认识关于我是谁,我有什么样的性情、态度及价值观的认识。学前儿童的自我概念是非常具体的,他们用可以观察到的特征描述自我;学龄儿童逐渐地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外部行为、短期行为与长期行为整合起来,从而能够认识到自己身上一些稳定的特点。2.自我体验(自尊)是指自我所做出的对自己的价值判断,以及由这种判断所引起的情感。到6-7岁的时候,儿童会形成三个方面的自尊:学习自尊、身体自尊、社会自尊。我快要3岁了,我与我的妈妈、爸爸以及我的哥哥Jason和我的姐姐Lisa住在一个很大的房子内。我有一双蓝色的眼睛,一只橘黄色的Kitty猫玩具和一部电视机在我的房间内。我知道所有的英文字母,我念给你听:A,B,C,D,E,F,G,H,I,J,K,O,P,Q,R,X,Y,Z。我跑得很快。我喜欢吃披萨,我的幼儿园老师很好很漂亮。我能数到100,你想听我给你数吗?我喜欢我的狗Skipper。我能够爬到JuggleGym的顶端,我不害怕!我从未害怕过!我总是很开心。我有一头棕色的头发,而且我现在正在上幼儿园。我真得很强壮,看我,我能够举起这个凳子。自我表征的特点只对可观察的特征构建具体的认知表征各自我表征分离;

典型夸张积极乐观,不切实际

他们不能够认可自己会拥有相互对立的特征,如好与坏;不能同时体验到积极与消极情感无法产生总体自尊的表征幼儿自我表征分离的理论分析年幼儿童还不能够将这些对自我的分类性表征进行整合,因此他们的自我描述就显得十分不连贯。这种逻辑一致性的缺乏是幼儿思维领域的一般认知特征,它促使年幼儿童的思维在不同的领域内进行穿梭。皮亚杰(1960):年幼儿童的思维是转换式的,他们的推理不具有逻辑性。以至于他们毫无逻辑顺序的从一个事情推理到另一个事情。Case(1992)把这种水平称为“相互关系”(interrelational),通过这种作用年幼儿童能够以具体结构的形式形成基本的联系,这些具体的结构是从物理维度、行为事件或者习惯活动方面来界定的。然而,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还不能协调这些结构之间的关系,因为短时记忆容量阻止年幼儿童在思维中同时保持几种表征特征。Fischer的模型把这些最初的结构称为“单一表征”。由于在这个阶段中的认知限制使得儿童不能把单一的表征整合成一个连续性的自我描述,因此这些结构彼此之间差异很大。夸张、不切实际弗洛伊德和皮亚杰都观察到了这一现象。因而,年幼儿童也就不能形成一个与现实自我概念相区分的理想自我概念。他们的描述反复提到超越现实的才能。对于当代认知发展心理学家来说,这个阶段如此言过其实起源于另外一种认知限制:年幼儿童在他们可以知觉到的能力范围内不能够把社会对比信息带入到有意义的认识范围内。运用社会对比来达到自我评价目标的能力要求儿童能够把一种概念(她或他的表现)与另一种(比如其他人的表现)联系起来,但是这种技能在年幼儿童身上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因此,此时的自我评价通常是对个人能力的过高估计。然而,这种认知偏离在这个年龄段是正常的,它反映出他们的一种认知局限而不是故意欺骗他人。全或无的思维在言语表征中所有的归因都看起来是积极乐观的。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不能够认识到自己能够经历到积极和消极的情绪,尤其可以同时经历到这两种情绪。大部分的儿童会否认自己具有消极情绪(比如,我从未害怕过!),也有其他的研究程序揭示出他们对诸如疯狂、悲伤和害怕等这些单一的消极情绪具有基本的概念。现在有证据表明,年幼儿童报告说他们不能同时体验到看似相反的情绪反应。Fischer和他的同事们认为,这种一分为二思维方法代表着思维的自然分化过程。而“情感分裂”则构成了一种常规的分离形式,它是儿童关于自我与他人的思维模式出现的标志。缺乏整合总体自我表征要求其对首先分化出来的领域特殊性的特质进行更高一级的整合。年幼儿童运用具体的认知形式或者生理特点来描述他们自己,比如他们如何行为,他们如何看,以及他们所形成的友谊模式是怎样的。童年中期:相同点不同点(中期进步的一面)典型积极乐观,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全或无的思维,不能整合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有能力协调相对立的概念,在两个相反的事物中形成联系,认识到自己可以同时拥有相似的情绪体验,能够用言语描述坚信一个人不能够同时拥有积极和消极情绪我有很多的朋友。我的功课很好,我知道词汇、字母和数字。我能够跑的很快,而且我还能爬得很高,也比我小的时候爬得高、跑得快。我也能够把一个球仍得很远。如果你在某方面做得好的话,那么在其他事情上你就不会很差,至少在相同的事情上是这样。我知道有一些孩子在某些事情上做得很糟糕,但那不是我!当我在事情上表现的好的时候,我的父母很为我感到骄傲。当他们注意我的时候,这会令我真的开心和兴奋!幼儿的行为自尊年幼儿童不能通过认知或者言语形成一种关于自我价值的整体性概念的事实并不代表他们就缺乏关于自尊的体验年幼儿童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自尊年幼儿童在他们的行为中表现出很明显的自尊。对于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来说,自尊是区分儿童之间差异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高自尊与低自尊幼儿特点高自尊者具有自信心、好奇、主动性与独立性的表现:相信自己的观点,寻求挑战,自信地发起活动,主动积极,独立制定目标,好奇,探索和发问,喜欢尝试新事物,用积极的词语来描述自我,对于自己的工作表现出骄傲与自信。对于变化与压力表现出适应性反映:能够根据变化做出调整,适应转变,接纳挫折与坚持不懈,并且能够应对批评与嘲笑。低自尊者不能表现出自信、好奇、主动与独立:对自己的观点不自信,做事缺乏自信,在寻求挑战上缺乏自信,没有好奇心,不喜欢探索,退缩,观望,不合群,用消极词汇来描述自己,并且对自己的工作不自信。对变化与压力很难适应:当受到挫折的时候容易放弃,用不成熟的行为来应对压力,并且对于突发事故不能很好的应对3.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对优势反应的抑制和对劣势反应的唤起的能力自控出现于幼儿6-12个月大时,注意机制的成熟是自控发生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早期儿童自控的最典型的表现是对母亲指示的服从和延迟满足。自我意识在调节心理健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与个体的情绪控制能力、社会适应力、自尊以及自我幸福感都有密切的联系。Luria’spegtappingtaskWhenItaponetime,youtaptwotimes……andwhenItaptwotimes,youtaponetime.okay…alright…pegItemselectiontaskfromJacquesandZelazo(2001).DevelopmentalNeuropsychology1.2婴幼儿期自我的发展有意图的自我阶段客观自我阶段自我监控阶段0-6月6-1212-2424-36前自我阶段客观自我阶段自我识别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Lewis&Brooks-Gunn,1979)。这标志着儿童客体自我的产生,儿童已经能够认识到了自己的面部特征,知道哪些是自己的,哪些不是自己的。另外,婴儿在这个年龄阶段会表现出顺从和反抗,反映了儿童早期的自我控制和自主性。在2岁时,婴儿逐渐产生了指向自我的情绪,如尴尬,以及指向自我的情感评价,如骄傲、内疚和羞耻。这是婴儿主体我的发展。购物推车实验自我监控阶段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儿童开始用“我”来表述自己,对自己的某些特征进行清晰的描述,比如这像我/不像我,我是男孩/女孩等;儿童此时开始有明显的自我体验,比如当做错事情时会感到内疚;在自我控制方面,延迟满足能力出现。首先,他们缺乏以自我评估为目的参与社会对比的认知能力。其次,非常年幼的儿童不能够区分他们的现实自我归因与理想自我归因的差别。最后,由于年幼儿童缺乏观点-采撷能力去理解,因此就直接把感知到的重要人物关于自我的观点吸收进来了。

积极性自我观点也可以作为动机因素和情绪缓冲器,从而促进了年幼儿童的发展。它们也许会推动儿童向成长-建设方向的主动性探索,它们也许会逐步培养儿童的自信。以及他们也很可能领导儿童拒绝不足性观点,所有这些都很可能促进其积极健康的发展。

这一阶段中的许多认知限制也许可以作为保护性因素:

幼儿自我认识很可能是不现实的夸大:

1.3幼儿期自我的发展1.自我概念的发展自我概念是指儿童对自己的特征、能力、态度、信念、价值观的总的认识,它包括对自我的身体表征和心理表征,自我概念描述性的,不是评价性的,不同于自我评价。如:让一个5岁的小孩谈谈他自己,他往往会说:“我叫毛毛,我5岁了,我会骑我的玩具车,我有一个特别好看的小汽车。”自我概念发展的阶段性:(1)4岁:单一表征阶段。幼儿对自己的描述对集中于某一个方面或某一具体行为,不能描述矛盾的品质,出现中心化的特点;自尊感较高,出现自我膨胀,认为真实我等于理想我。儿童在这个时候入托,与同伴的社交能力以及父母和教师的积极鼓励会让儿童拥有较高的自我价值感。在自我控制方面,儿童延迟满足能力日益增强,这表明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在不断发展。(2)5—6岁:表征映射阶段。可以将多个方面的特征联合起来描述自己,但仍采取完全积极的方式,不能描述矛盾的品质。如“我学习成绩很好,我长得很高,我是个好孩子”。(3)6岁以后:表征系统阶段。对自己的认识较为概括和全面,也能描述矛盾的品质。如“我长得很高,但是我运动并不好”。2.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首先,幼儿的自我体验从初级向高级发展,从生理性体验向社会性体验发展。幼儿的愉快和愤怒是生理需要的表现,而委屈、自尊和羞怯则是社会性体验。其次,幼儿的自我体验容易受暗示。比如问幼儿如果你做捂眼睛贴鼻子游戏时,你私自拉下毛巾,被老师看见,你会觉得怎样?3岁组儿童只有3.33%的儿童有自我体验,而在有自我暗示时(你做错了事“觉得难为情吗?”)就有26.27%的儿童有自我体验。3.自我控制的发展幼儿有自我控制的能力,但是3~4岁幼儿的坚持性和自制力都很差,到了5~6岁才有一定的坚持性和自制力。延迟满足任务是对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总体来说,学前儿童的自控能力较差。1.4学龄期自我的发展1.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不仅可以从外在的行为来描述自己,且能描述自己的人格特征。逐渐地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外部行为、短期行为与长期行为结合起来,从而认识到自己身上一些稳定的特点。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自我评价的恰当与否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过低的自我评价会使个体对自我的能力产生怀疑;而过高的自我评价使自我评价与他人对自我的评价产生冲突,从而影响个体与他人关系的发展。儿童中期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首先,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增高而增高。其次,从比较笼统地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优缺点进行评价,并表现出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最后,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增强。就是说小学生逐渐会对自我形成一个稳定的认识。2.自尊的发展自尊就是指对自我的评价所产生的一种自我价值感。大多数学前儿童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很行,自尊水平较高;入学后,通过社会比较,儿童逐渐认识自己的能力,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自尊会调整到一个更符合实际的水平。研究者发现随着儿童的成长,儿童会形成一个自尊发展的层级结构。

图4-3自尊层级结构图

对于总体自尊而言,层级结构中不同方面的评判对于总体自尊意义不同。某些自己比较重视的方面,对于总体自尊的影响更大。比如有的小学生比较重视自己的体貌,那么自己对自己体貌的评价就与总体自尊有较高的相关。总体自尊学习自尊社会自尊身体自尊阅读其他科目数学同伴自尊家庭关系运动能力体貌3.自我控制的发展自我控制在儿童早期已经有所发展,进入小学之后,在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下,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三年级末,逐渐养成了在学习时自我控制的习惯,同时儿童自我控制的范围不断扩大,质量也日益改善。例子:青春期初期的青少年的自我表述

与朋友在一起时,我是一个外向的人:我善谈,并且幽默。与朋友在一起时,我感到很开心,与他们一起做事时感到兴奋。我喜欢与朋友在一起时的自己。

与父母在一起时,因为需要取悦父母,我感到沮丧,也感到无助。父母认为我与朋友在一起的时间太长了,没有为家人提供足够的帮助。他们说我懒惰并且不负责任,这是难以置信的。关键的问题是他们的想法和观点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他们对我的指责使我觉得不喜欢自己。

在学校,我是非常聪明的。在解决问题时,我也是颇具创造力的。我的老师也这样认为。我的成绩比大多数同学都好。

当我与不熟悉的人相处时,我是内向的。我感到羞涩,不舒服,紧张。有时,我很笨,我的意思是我表现得非常沉默,说一些平淡无奇的事情。我很关注不是我的朋友的同龄人对我的看法,因为他们的观点是非常重要的。青春期初期的自我表征概述社会交往[1]自我分化[2]社交情境的函数自我发展的任务构造多重自我认知发展[1]将单独的特质

抽象整合[2]自我概念独立社会交往自我的分化与朋友在一起时是愉快的、喧闹的,与父母在一起时感到沮丧,作为一个学生,他是聪明的,求知的,具有创造性,当周围是陌生人时,他感到羞涩、不舒服。2.社交情境的函数重要他人:

父亲、母亲、亲密朋友、恋人、同伴社会角色:

学生、工作环境中的自我、认知发展自我的摘要将单独的特质结构化为高级的自我概念。喧闹、善言谈、幽默的特质归纳而得出外向的个体感到羞涩、不舒服、紧张的特质归纳为内向的摘要的相互独立和分化——思考单独的自我概念尽管多重自我的结构使得不同特质的发展趋向于对立,然而大部分青少年没有意识到这种潜在的矛盾或者经验的冲突无法结合相对立的自我的特质是具有心理学优势的。(例如,聪明和愚蠢、外向和内向、沮丧和高兴)无法结合似乎相反的自我的特质是具有心理学优势的。逐渐增加的分化功能是一个认知的缓冲器,这个缓冲器减少了某个范围内负面特质向其他领域扩散或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