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史课件 第五章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实践_第1页
《学前教育》史课件 第五章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实践_第2页
《学前教育》史课件 第五章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实践_第3页
《学前教育》史课件 第五章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实践_第4页
《学前教育》史课件 第五章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实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近现代学前教育实践第五章壹·晚清时期的学前教育贰·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叁·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肆·外国教会在华的学前教育壹晚清时期的学前教育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这一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观念的影响,中国的学前教育开始由传统家庭教育向近代社会转型。1.大工业生产的出现,工人阶级壮大,一些妇女进大工业生产活动,需要中国社会着手创建公共的学前教育机构。2.近代新式教育传入,一方面,西方国家为文化征服中国,创办新式学堂;另一方面,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3.清末社会政治的变革(戊戌变法,废科举,立学部等)学前社会教育出现的历史背景二、”癸卯学制“与蒙养院制度的确立1.“癸卯学制”的颁行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癸卯学制”是模仿日本的三段学制系统而成:第一阶段:初等教育(蒙养院、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三级)第二阶段:中等教育(中学堂、中等实业学堂、师范学堂等)第三阶段:高等教育(高等学堂及大学预科、高等实业学堂、师范馆、大学堂和大学院等。)二、”癸卯学制“与蒙养院制度的确立2.蒙养院制度的确定《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它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蒙养院制度的确定。《蒙养院章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办学宗旨:“蒙养家教合一之宗旨,在于以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

2.师资来源:以育婴堂和敬节堂内的乳媪和节妇以及贫困人家的妇女担任。3.招生对象、收托时间和院址设置:“保育教导三岁以上至七岁之儿童,每日不得过四点钟”,招收“本地附近幼儿,其父母愿送入其中受院内之教育者”。但不包括女孩,要求“以家庭教育包括女学”,“女子只可于家庭教之”院址设在各省府厅县以及大市镇的育婴堂和敬节堂内,“于育婴堂、敬节二堂内附设蒙养院”。

4.保育教导目的及科目: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等方面。

二、”癸卯学制“与蒙养院制度的确立2.蒙养院制度的确定《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它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蒙养院制度的确定。《蒙养院章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办学宗旨:“蒙养家教合一之宗旨,在于以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

2.师资来源:以育婴堂和敬节堂内的乳媪和节妇以及贫困人家的妇女担任。3.招生对象、收托时间和院址设置:“保育教导三岁以上至七岁之儿童,每日不得过四点钟”,招收“本地附近幼儿,其父母愿送入其中受院内之教育者”。但不包括女孩,要求“以家庭教育包括女学”,“女子只可于家庭教之”院址设在各省府厅县以及大市镇的育婴堂和敬节堂内,“于育婴堂、敬节二堂内附设蒙养院”。

4.保育教导目的及科目: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等方面。

三、清末学前教育实施二、”癸卯学制“与蒙养院制度的确立1)蒙养院的兴办1.湖北幼稚园的创办:1903年9月,中国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湖北幼稚园创办。1904年,改名为“武昌蒙养院”。湖北幼稚园的师资主要来源于日本,聘请了毕业于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户野美知惠等3名日本幼教人员。户野美知惠拟定了《湖北幼儿园开办章程》,对幼稚园办园宗旨,招收对象,任务,课程以及设备等做出了具体的规定。由于该院采用了日本幼稚园模式,注意儿童各方面协调发展,考虑了幼小衔接等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清末一所办学质量较高的学前教育机构。公立:1903年创办的京师第一蒙养院;1905年湖南蒙养院1907年福建公立幼稚园和上海公立幼稚舍;1911年湖南省那女子师范学堂附设的蒙养院。私立:1905年严氏蒙养院、1907年成立上海私立爱过女学社附设蒙养院,1908年创办的怀人幼稚舍、1909年山西育婴堂附设的幼稚园2)其他著名蒙养院二、”癸卯学制“与蒙养院制度的确立2.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1.保姆的培训:《蒙养院章程》规定蒙养院的保姆由乳媪、节妇担任。于是,训练乳媪、节妇成为了晚清政府最初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重要途径。2.学前教育师资专业化的开启:1907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从制定层面上开始推动学前教育师资的专业化,以满足社会需要。3.清末学前教育特征第一,清末学前教育仍残留封建教育的色彩,“中体西用”思想明显。譬如,蒙养院的保姆由乳媪、节妇担任,而清政府将她们培养成封建思想的宣传者。第二,日本元素影响至深。清末的学前教育无论是师资来源,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设施,管理方式等,都依赖日本。第三,发展比较缓慢。尽管清末一些学前教育机构免除了入院儿童的学杂费,但是,由于当时中国积贫积弱,清政府没有能力快速发展蒙养院。多是富人子弟,广大百姓子女少有机会。贰·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一、学前教育制度的演进

1).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著名的民主教育家蔡元培任教育总长。9月,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令》,称壬子学制。实施一年多之后,至1913年8月,又陆续颁布了各种学校令,对壬子学制有所补充和修改,于是综合形成了一个更加完整的学制系统,即《壬子癸丑学制》。1.蒙养园制度的确立:壬子癸丑学制系统图2).蒙养园制度的确立按壬子癸丑学制的规定,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为蒙养园。接收未满六岁儿童;蒙养园主要附属在小学(国民学校也属小学)和女子师范学校内。这样看来,蒙养园的地位一是仍然没有摆脱附属的地位,二是已不再设于育婴院和敬节堂内,而是纳入了真正的教育机构系列。总体上,学前教育地位已经显著提高。1.壬戌学制1922年为农历壬戌年,故称《壬戌学制》;因其是对《壬子·癸丑学制》的全面更新,故当时亦称其为“新学制”。2.幼稚园制度确立关于学前教育,《壬戌学制》规定:将蒙养园改称为幼稚园,关于学前教育,《壬戌学制》规定:将蒙养园改称为幼稚园,确立了它在学制系统中作为国民教育第一阶段的地位。2.幼稚园制度的确立二、幼稚园课程标准1.《幼稚园课程标准》的颁布近代以来,学前教育借鉴了外国的成功经验,取得不小进步。但是具体实施上存在不少问题。集中体现在师资培养,幼儿教育的调查、实验研究、乡村幼稚园的推广、幼稚园课程和教材的审查编辑等问题上。这些问题较早地被陶行知和陈鹤琴发现。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在1928年5月全国第一次教育会议上提交了“注重幼稚教育案”。根据提案内容,1928年10月,教育部聘请有关专家11人,由陈鹤琴和胡叔异负责,开始拟定幼稚园课程标准。1932年10月由教育部正式公布《幼稚园课程标准》,我国开始有了自己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2.《幼稚园课程标准》的内容及意义《幼稚园课程标准》全文分“幼稚教育总目标”、“课程范围”、“教育方法要点”三大部分。1)幼稚教育总目标为:

①增进幼稚儿童身心的健康。

②力谋幼稚儿童应有的快乐和幸福。

③培养人生基本的优良习惯(包括身体、行为等各方面的习惯)。

④协助家庭教养幼稚儿童,并谋家庭教育的改进。2)课程范围包括音乐,故事和儿歌,游戏,社会常识,工作,静息,餐点等。=3)教育方法要点——共十七条

如,强调儿童的喜好,不必强求一致的活动,教师要引导和个别辅导。强调儿童要做户外活动,认为自然界,家庭,村庄,城市都是儿童最好的活动场所。引导孩子做自己事,如,扫地,擦桌子,拔草,管理玩具等等。作为中国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幼儿园课程标准,是专家学者总结自己实践经验和借鉴西方学前教育发展经验编写而成。它是符合国情实际的,对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科学化,推动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三、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1.学前教育结构的发展一是教会学前教育机构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国人自办的很少。二是主要集中在城市,直到1927年,才出现第一所由陶行知创办的农村幼稚园。三是当时私立幼稚园明显多于公立幼稚园2.知名幼稚园

1.北平香山慈幼院1.南京鼓楼幼稚园

2.南京燕子矶幼稚园

3.

幼稚园师资培养1)相关政策与法规《师范教育令》《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注重幼稚教育案》《师范教育法》《师范学校规程》2)幼稚园师资培养机构1.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2.北平幼稚师范学校4.学前教育社团幼稚教育研究会中华儿童教育社1929年陈鹤琴担任主席叁·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

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是指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起来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学前教育1.苏区和边区的学前教育政策1)老解放区实施学前教育背景一、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改革与学前教育机构在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一直注意解放妇女,发挥妇女的作用,积极动员妇女投身于战争和生产中。在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战时期,为了革命战争和生产建设,设立大量的学前机构成为其重要工作之一。2)老解放区学前教育的方针政策1927年7月,江西省革命委员会公布的《江西省革命委员会行动纲领》。1934年2月,中央人民内务委员部颁布了红色政权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关于学前教育的系统文件《托儿所组织条例》《条例》明确提出托儿所建设的两个目的:解放妇女和保教儿童。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实行儿童保育列为中心工作,并颁发《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保育儿童的决定》。《决定》要求在边区实行儿童公育制度,并将学前教育向民间扩展。2.苏区和边区的学前教育机构单击此处编辑您要的内容,建议您在展示时采用微软雅黑字体,本模版所有图形线条及其相应素材均可自由编辑、改色、替换。1)苏区的保教机构苏区创办了不少学前机构,最早创办的机构为瑞金下州区成立的上屋子托儿所和下屋子托儿所。所设立的托儿所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长期托儿所,大多接受红军家属子女;另一类是季节性托儿所,一般在农忙季节开办,为广大妇女参加生产解除后顾之忧。2.苏区和边区的学前教育机构单击此处编辑您要的内容,建议您在展示时采用微软雅黑字体,本模版所有图形线条及其相应素材均可自由编辑、改色、替换。2)边区的保教机构抗日战时期的学前教育发展步入兴盛期,解放战争时期则仍不断发展。其革命根据地托儿机构主要有7种类型:①寄宿制的保育院和托儿所②单位日间托儿所③变工托儿所,哺乳所④游击式的托儿组织⑤小学附设幼稚班⑥私人设立的托儿所⑦混合类型的托儿组织二、老解放区学前教育发展的经验(一)坚持为革命战争和生产建设服务的方向(二)贯彻依靠群众和勤俭发展学前教育的原则(三)实施“保教卫合一”的教育制度(四)探索出了因地制宜的学前保教方法(五)出了一批献身学前教育事业的保教队伍肆·外国教会在华的学前教育一、不同时期教会在华的学前教育活动单击此处编辑您要的内容,建议您在展示时采用微软雅黑字体,本模版所有图形线条及其相应素材均可自由编辑、改色、替换。更多使用说明和作品请详阅模版最末的使用手册。1.清末的教会学前教育外国教会在近代中国创办学前教育机构根本目的是为了从思想上奴化中国人。外国教会能在华创办学前教育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有关。

教会学前教育在中国的历史演进(一)19世纪中后期缓慢起步(二)20世纪初较快发展(三)立案注册后逐渐衰落教会在民国时期创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在数量上明显增多。并且有不少办的较好。1912年怀德幼稚师范学校附设的幼稚园1915年美国美以美会、布道会在福州女中创办的幼稚园;杭州弘道女学附设幼稚园和苏州景海女学幼稚师范科附属幼稚园由于其宗教化殖民化色彩浓厚,中国教育界在20世纪20年代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收回教育主权运动。直至1950年,才彻底收回教育主权。2.民国时期的教会学前教育二、教会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1.教会学前师资培养机构1844年,传教士爱尔德赛在宁波创办女塾。这是近代外国人在华设立的最早的教会女学,也是中国最初出现的女子学堂。1892年,美国监理会公会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