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志鸿优化系列丛书高中优秀_第1页
新课标志鸿优化系列丛书高中优秀_第2页
新课标志鸿优化系列丛书高中优秀_第3页
新课标志鸿优化系列丛书高中优秀_第4页
新课标志鸿优化系列丛书高中优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标(人教版A)志鸿优化系列丛书高中优秀教案历史必修1

目录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4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4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2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7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24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30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30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开展……………………41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51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实立与开展………………55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55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60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67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73第10课鸦片战争………………73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85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100第13课辛亥革命………………112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21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132第16课抗日战争………………140第17课解放战争………………148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56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56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65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72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73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开展……………181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191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201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201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209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216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216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26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237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设计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局部,对文明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内容丰富,源远流长,它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主题和特点。本单元上起先秦,下迄明清,包括整个古代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开展历程。奴隶社会的三项政治制度: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封建社会根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稳固、完善、强化演变的过程。古代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开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其突出特色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各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单元在整本教材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古代中国相当完备的政治运行机制,对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以及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都有一定的作用。本单元分四个阶段,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进行了概述,描绘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开展脉络和趋势。夏、商、周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宗法制,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开展呈现以下特点: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秦国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秦朝。秦朝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期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位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职有明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汉承秦制〞,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开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展到顶峰,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废丞相、设内阁和六部、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专制王权的需要;废行省,设三司,直接隶属中央,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加强;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随着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和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对中国古代王朝兴衰有着重要的影响。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既有利于西周的强盛,也为后来周王室的衰微埋下了隐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更是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它确立于秦朝,稳固于西汉,隋唐加以完善,宋元时期进一步开展,明清时期进一步强化,经历了初创、确立、开展、完善和强化的过程。在隋唐及以前,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稳固了我国封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开展和进步,其积极作用突出。北宋以后,它的消极作用日趋明显。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尽管它仍然维持了封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抵御了外来侵略,但却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的经济文化开展,导致了中国开展步伐的落后。本单元重点:宗法制和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度。本单元难点: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及影响。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整体设计本课概述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早期夏、商、西周即奴隶社会政治制度的情况、特点及影响。夏朝开始有了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在国家最高权力方面,夏商实行王位世袭制,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夏商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特色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置各种官职,地方封侯、伯。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两者互为表里,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达。夏、商、周三代是在原始社会的根底上开展起来的。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带有浓厚的血缘部族色彩,这是由当时生产力开展水平决定的。思路设计本课重点: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本课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奴隶社会森严等级秩序的关系。早期政治制度对后世与当今社会的影响。鉴于夏、商、周三代历史久远,在初中又没有系统学习过的情况下,学生学起来难免枯燥、吃力。如何在开学的第一课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贯彻新课标的理念,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呢?教师可利用传说故事、历史史料、情景设置、成语等,从与身边相关事件切入。突出早期政治制度的主题,抓住“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三项制度,重点讲述三个问题:源于夏的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这三个问题都是比拟抽象的历史概念,这就需要把每一个概念分解为假设干个小问题,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层层推进,精心设计问题,注重学生的广泛参与,注意用通俗的语言来讲述,通过教师的“导〞来推动学生的“学〞,以期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愿学、乐学、勤学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根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历史剧角色扮演。教具准备:采用多媒体教学,准备相关影视资料和图片资料。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夏商时期王位世袭制、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等。〔2〕了解奴隶社会的分期,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3〕理解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主动学习教科书及上网搜集资料,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并能提出新的问题,再进一步解决。〔2〕设置情境、创设问题,学会运用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来学习相关疑难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课,了解我国古代文明源远流长,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深对国情的认识。〔2〕中国在古代就创造了完备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人政治智慧的表达。教学设计导入设计导入多媒体显示:甲骨文的有关史料教师设问: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何时开始的?甲骨文与今天的汉字有何渊源?学生活动:结合以前所学知识,说出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奴隶社会,中华民族已经创造了高度的文明,政治上也形成了完备的制度,以此来引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学习。导入多媒体显示:当今中国总人口及人口的性别比教师设问:为何中国的男女性别比是如此之大?从现实和历史的因素分析,这与中国历史上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有很大的关系。我们今天就学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导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你们知道自己姓氏的由来吗?我们的姓是从自己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所以从母姓,一般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但随着人类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人们转而从父姓,这是社会进步打下的烙印。与其有很大渊源关系的宗法制就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关。推进新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1:从禅让到王位世袭1.源于夏的王位世袭制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本课历史开展的根本线索,理出奴隶制文明演进的过程,了解中国较早进入奴隶制文明社会,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多媒体显示:朝代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建立者终结者夏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禹桀商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汤纣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周武王周幽王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周平王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二段,从原因、时间、人物、经过、影响等方面理清根本的知识点,掌握世袭制确立的朝代、人物、方式、王权具有何种色彩,理解从禅让到王位世袭是中国古代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自主学习:请学生把教材中的关键词用笔画出。教师归纳总结:禹治水有功,得以继承部落联盟首领,势力不断壮大,建立起夏朝,禹死后,其子启即位。这就改变了自原始社会末期以来民主推选首领的禅让制,王位世袭制确立,“天下为公〞变成“天下为家〞。商朝时,王位世袭的方式有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没有确定的规那么。但在西周有了变化,西周时嫡长子继承制正式确立,这一点我们在后面将要学到。王位世袭制解决了最高统治者的继承问题,以王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使得“国〞和“家〞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在中国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多媒体显示:大禹治水的传说、戴冠冕的夏禹、刻有卜辞的牛骨、夏朝的疆域图,最早的宫殿遗址。教师设问:〔1〕观察禹的装束,其身份和地位有何变化?从卜辞来看反映出王权带有什么色彩?是由什么决定的?〔2〕禹建立的夏朝有何特征?和部落联盟有何不同?〔指导学生从禹的装束、权利的大小、官职的设置、统治的区域来分析〕禹从装束看,已从部落联盟的首领转变为夏国王了,王权具有神秘色彩,王权和神权相结合,是由生产力开展水平决定的。夏朝有了按地域划分的统治区域,建立了宫殿,和其后的商都有了一套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机构,这些都是国家特征的表达,不再是靠血缘婚姻来维系的部落。合作探究: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原因及如何评价?多媒体显示: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礼记·礼运?教师设问:〔1〕两段材料描述了何种社会现象?〔2〕从何朝起出现了材料的不同情况?材料二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3〕有人说:禅让制表达了一定的民主,王位世袭制表达了一定的专制。那么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教师指导:对历史材料的分析不能逐字逐句翻译,要找关键词,归纳中心意思,社会现象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方面来分析。再与所学知识相联系,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思考。自主学习:请每位学生把自己答案的关键词,按两种社会现象分类写在准备好的练习本上,以备组内交流。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意见,整理出本小组比拟满意的答案,选出满意的发言人,对表现积极、思维敏捷、观点新颖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表扬,并记入学生考核成绩。最后请学生按正方和反方进行争论赛,激起学生的思想火花,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注意论从史出。过程评价: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培养发散思维,最大限度地开展学生的“最近开展区〞都有极大的意义。规律总结: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是生产力开展的结果。生产力是社会开展的根本动力,其开展推动了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表现在各领域的变化。政治领域主要是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它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又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夏商的政治制度还不完善,血缘色彩极浓,且有神秘色彩。归纳答案:〔1〕材料一“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材料二“天下为家,各亲其亲〞。〔2〕夏朝建立前后。实质:世袭制确立,奴隶制形成。〔3〕观点:历史的进步。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开展的结果,私有制开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2.夏商行政管理制度的建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第三段,请学生归纳出中央、地方的官职、职能和意义。夏商不仅在中央实行王位世袭制,还在中央设相、卿、士等,协助国王处理政务,商朝的相,权力很大。地方封侯和伯,他们须尽三项义务。这样夏商已初步建立起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对以后西周制度的完善有很大的影响。整理教材思路,建构知识体系。早期政治制度:源于夏〔世袭制〕——初步形成于夏商〔中央、地方〕——完善于西周。西周主要实行了宗法制和分封制。问题情境2:等级森严的分封制教学设计:导入分封制的学习——解析分封制的概念——理解分封制实行的原因——辩证评价分封制。多媒体显示:夏、商、周三朝的三幅疆域图教师设问:读疆域图答复,假设你是统治者,面对广袤的疆域,在“家天下〞的社会,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稳固广阔的疆土?生:我认为在“家天下〞的社会,要想稳固统治,必须把土地分给自己的亲戚,特别是同姓,让他们去管理。师:我们看西周采取了什么制度?以此导入分封制的学习。1.解析分封制请学生阅读教材第5页,从分封目的、分封对象、分封者、分封的诸侯国、诸侯的权利和义务、形成的等级秩序进行归纳,理解分封制的含义。自主学习: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写出自己的答案。教师在学生归纳的根底上进一步整理:分封目的:稳固统治。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分封者:武王、周公旦。诸侯的权利:设官员、建武装、征赋役。诸侯的义务: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遭到破坏:西周后期。多媒体显示:材料一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那么贬其爵,再不朝那么削其地,三不朝那么六师移之。——?孟子·告子?材料二西周分封示意图〔略〕教师设问:统治者把土地分给了谁?为什么?周王不仅分了土地还分了人民的原因何在?周王与受封者形成了什么关系?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从图例、都城、分封对象、河水和江水、诸侯国、古今地名比拟、疆域四至来全面掌握分封的地理概念。教师归纳整理:周王把土地分给了同姓的王族,为笼络人心,还分封给功臣、先代贵族。为加强对人民的控制,还分封了人民。因周王当时权威很大,受封的诸侯要尽到军事、政治、经济的义务,如不履行周王就要制裁他们。这样周王就与受封者形成了臣属关系。规律总结:解答图表类题目,要注意全面把握,多方面获取信息,并结合历史背景对提取的信息加以处理。如分封示意图提供了分封对象的信息,还要进一步总结出以同姓亲族为主体的规律且多在富庶和战略要地的结论。2.分封制实行的原因多媒体显示:材料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材料二“楚王问鼎〞的史料〔略〕教师设问:(1)从材料一可知,当时土地归谁所有?土地制度的实质是什么?这种土地制度是由什么决定的?(2)“楚王问鼎〞反映了什么现象?教师指导学生理解: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土地制度的实质应从所有制方面分析,它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从材料一看出:由于生产力开展水平的制约,西周的土地是属于周王所有的,是奴隶土地国有制,也叫井田制。推动社会开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开展,井田制瓦解,分封制也趋向瓦解,随着诸侯实力的强大,出现了“楚王问鼎〞的现象。分封制的瓦解,根本上由于生产力的瓦解,主要原因是在分封制下,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规律总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根底决定上层建筑,政治由经济决定,所有经济因素中最根本的因素那么是生产力因素,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开展的终极动力。3.对分封制的评价教师设问:通过学习谈谈你对分封制的认识。以后王朝是如何革除弊端吸取教训的?教师指导:评价应辩证〔积极、消极〕分析;运用开展史观〔当时、长远〕。自主学习:运用开展史观、辩证史观,联系教材归纳整理答案,把关键词写在本子上。教师归纳整理:分封制在当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稳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国。但由于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长远来看不利于中央集权。秦朝建立以后地方上实行有利于集权的郡县制。问题情境3: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教师导入:分封制把土地和人口分给亲戚,但如果周王有很多儿子,那到底让谁继位呢?分封制还与浓厚血缘关系的宗法制相关。解析宗法制请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从宗法制实行的目的、特点、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归纳。宗法制的目的:加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的矛盾。宗法制的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既是兄弟关系,又是君臣关系。意义: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影响深远。多媒体显示:材料一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材料二根据嫡长子继承制度,择立太子的标准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就是说,在后妃所生诸子中,必须确定嫡后所生诸子的优先继承地位,而且要以嫡后所生的长子来继承。这种立太子的标准一经出现,便在其后约3000年的时间内被遵为正统的定规。——?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三西周分封制和等级制度示意图〔略〕教师设问:〔1〕根据材料一、二答复:天子和其他统治阶层之间是什么关系?〔2根据材料三答复: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是什么?通过两种制度周朝形成了何种等级制度?教师指导学生:天子与其他阶层的关系,应从血缘和政治臣属两方面分析。自主学习:根据教师提示整理答案。教师归纳:宗法制是西周为解决统治阶级之间权利分割的矛盾,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稳固统治的制度。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经过层层分封,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他们之间既是兄弟关系又是君臣关系,同时统治者还制定各种礼乐制度,共同维护等级制度。多媒体显示:周天子年老了,膝下有4个儿女:大儿子〔二夫人所生〕,二儿子〔大夫人所生〕,老三是大夫人所生的女儿,小儿子〔大夫人之子〕。几个子女都想争王位,请问王位该传给谁,为什么?如果是在商朝,王位又会如何继承下去呢?为什么?如果是现在,他的遗产又该如何分配?请预先做好准备的几位同学上台表演,阐述自己的观点,按规定最后谁能继位。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讲了早期政治制度: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早期政治制度源于夏,初步建立于夏商,完善于西周。夏创立了世袭制,夏商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西周实行了分封制和宗法制。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主体,对以后的王朝和当今的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制度的实施取决于当时生产力的开展状况,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开展,井田制瓦解,分封制也趋向崩溃,出现了春秋战国的纷争。板书设计活动设计联系现实,采访长辈,收集有关姓氏家谱、继承权问题、户主姓氏、地名的演变等,了解西周制度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并写成相关的小论文。习题解答本课测评思路引领:分封制从分封对象、受封者权利义务、统治阶层关系等方面考虑。宗法制从特点、统治阶层关系等方面考虑。两者是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局部,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答案提示: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和遥远氏族部落首领等。让他们建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须服从天子命令,为天子尽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义务。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诸侯及再分封者是臣属,须服从天子命令,他们是统治阶层内部的臣属关系。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稳固统治的制度。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宗主地位,对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众子既是兄弟关系,又是君臣关系。宗法制、分封制密切相关,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学习延伸〔略〕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整体设计本课概述本课以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内容及影响为中心讲述秦朝政治制度史,共分三目。第一目“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讲秦朝的统一;第二目“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讲秦朝的皇帝制和中央政府的权力格局;第三目“郡县制的全面推行〞,讲地方官制的严密性。通过皇帝制、中央官制、地方官制使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最后集权于皇帝,建立起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和官僚系统,也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特点和根本保证。思路设计本课重点:秦的统一及中央集权制度确实立。本课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内容、影响。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根本的政治制度,存在的必然性及如何评价该制度?教学方法: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初中历史学习和其他途径学习的根底上,学生对秦朝历史、秦始皇等有一定的认识,具备一定的历史分析和历史评判能力。本课多是根本史实,可在课前编成学案,布置学生自学,掌握根本史实,对于疑难问题请学生思考讨论。教师还可指导学生上网收集资料,如收集一些有关的典故、成语,如老马识途、唇亡齿寒、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图穷匕见、朝秦暮楚等,来回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概况,理解秦统一的意义。在课堂手段上可采取多媒体和讲授法及历史辩论相结合,巧妙设计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使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能力。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秦的统一、皇帝制度确实立、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郡县两级制、秦的疆域、秦稳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点。〔2〕理解皇权是封建专制国家的权力中心、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概念。运用比拟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和统一措施的影响。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分析比拟历史问题的方法以及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评价根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2〕认识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开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教学设计导入设计导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雄图发英断,大概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李白?秦王扫六合?大家知道此诗称赞的是谁吗?他是如何在战国的风云中脱颖而出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又为稳固统一采取了何种措施?导入同学们听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吗?她为什么要哭长城?长城真的被她哭倒了吗?是谁修的长城?为何而修?如何评价长城?带着这些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导入播放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陵及出土的陪葬兵马俑录像。随着兵马俑神秘面纱的揭开,我们不得不惊叹前人的智慧和才能,让我们进入秦朝历史的学习。推进新课问题情境1:秦的统一多媒体显示:材料一历史知识开展线索:夏—商—西周—东周〔春秋和战国〕—秦朝。材料二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争霸的材料、成语故事。材料三提供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铁犁牛耕〕、生产关系〔公田到私田〕的资料。问题设计:从春秋战国的社会背景来分析秦统一的条件。〔从政治、经济、民族、人心所向、秦实力及人物策略去分析〕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生: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统一局面已不存在。各国的变法改革,逐步实现着局部统一,人民渴望统一,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强大及嬴政的才能。师:分封制为何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崩溃?秦王嬴政采取了何种策略?请同学们根据提供的材料进一步讨论分析。生:分封制下,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铁器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的瓦解,出现了“私田〞,诸侯实力日益强大,不再听命于周天子,相互进行争霸战争。从成语故事和秦灭六国的顺序可看出是先弱后强。师:分析统一条件应从主、客观两方面去分析,主要是社会开展具备的条件和秦国具备的条件,注意政治、经济、民族的关系。秦国的策略可从“合纵〞和“远交近攻〞去考虑。最后归纳:统一条件:商鞅变法——实力增强统一时间:年人物:秦王嬴政顺序:韩、赵、魏、楚、燕、齐策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结果:结束割据,建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意义:〔政治、经济、民族〕问题情境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多媒体显示:材料一春秋、战国、秦朝疆域图〔注意都城、地方机构、长城起止点〕材料二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假设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那么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问题设计:假设你是秦王嬴政,面对自己创立的广阔的大帝国,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稳固自己的统治呢?〔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委派代表答复〕一、概念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矛盾:皇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根源:封建经济内容: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地方官制特点: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服从中央1.至高无上的皇权〔1〕根据书本内容归纳:“始皇帝〞的来历皇帝的权利皇帝制的特征: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2〕如何看待皇帝制?学生自由发言“皇帝〞成为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谓,是大一统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影响深远。2.中央官制〔1〕书本内容归纳:三公九卿职能及相互关系。〔如何集权于皇帝〕〔2〕材料解析及问题设计:据?史记?载:始皇曾外出巡游,见到丞相车骑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始皇听说后大怒,遂将当时在场之人全部杀掉。完成以下问题:①秦始皇为什么如此在乎丞相车骑的多少?②此事说明当时存在着什么矛盾?③就秦始皇捕杀当时在场所有人来看,反映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看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习惯,加深对概念的理解〕〔3〕古今比照〔中央官制的比照,从中认识民主化进程的曲折〕3.郡县制全面推行〔1〕书本史实归纳:郡县制实行背景、官职设置及职能关系。〔2〕材料解析及问题设计:阅读材料三完成问题:双方争执的理由是什么?秦始皇采纳了谁的意见?为什么?〔辩论赛:小组讨论,模拟争论场景,选出双方代表及正方、反方论点论据,形成答案〕〔3〕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拟相同点都是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稳固王权的统治作用:都在一定程度上稳固了统治不同点时代划分标准: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根底的;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地方权利: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那么是地方行政机构。影响:分封制在当时有利于统治,从长远来看易开展为割据势力,不利于统一;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央对地方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权力的大小。〔通过比拟培养学生的比拟思维能力〕二、建构知识结构〔对知识进行理性归纳,培养学生宏观把握历史的能力〕皇帝——中央政府——郡〔郡守〕——县〔县令〕归纳秦中央集权的特点:皇帝任免各级官吏掌握人事大权,使地方集权于中央,中央集权于皇帝。三、稳固统一的措施〔请学生看材料一、二及“历史纵横〞归纳统一的措施〕秦为稳固统一,确立起中央集权制,不仅包括皇帝制、中央官制、郡县制,还包括经济、文化、军事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问题情境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方式:辩证思维,影响的双重性:积极+消极;开展史观:对秦朝+对后世。1.积极A.对秦朝:疆域初步奠定,稳固统一,中华民族的形成。B.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根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2.消极皇帝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爆发农民起义——秦朝土崩瓦解。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越来越占主导。一般而言,封建社会前期,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消极因素是主要方面。课堂小结围绕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进行多媒体动态演示: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前提〔秦的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政治:皇帝制、中央官制、地方官制、秦律;经济:三“统一〞;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交通:驰道、灵渠;民族、移民;军事:长城〕——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双重性〕。板书设计活动设计请学生收集秦始皇的资料,特别是一些影视资料,对秦始皇作一客观评价。可从正反两方面搜集资料,支持论点,写成文字,如有可能可展开一场辩论赛。〔注意论从史出,生产力标准,辩证思维〕习题解答本课测评思路引领:从划分标准、地方权力、与中央关系等方面比拟。答案提示: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而分封制是按血缘划分的。郡县制下郡、县是中央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县令由皇帝任命,分封制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可世袭。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学习延伸〔略〕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整体设计本课概述汉朝到元朝的政治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局部。本课教材的内容,主要围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开展与加强展开。这一阶段,时间跨度大,政治制度变化也多。在前期,即两汉时期,主要是继承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中期,包括魏晋隋唐时期,对秦以来的政治制度多有损益,有较多的创新;后期,主要指宋元时期,特别是元朝政治制度又有创新与变化,奠定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政治制度的根本格局。思路设计本课重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本课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教具准备:元朝行省图、相关影视资料〔能够再现皇权与相权斗争、藩镇割据、科举考试等〕。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开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2〕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开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开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稳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开展进步形成了阻碍。〔2〕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作出过自己的奉献。教学设计导入设计导入引导学生回忆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概况,复习秦朝中央政治制度的形成。政治制度,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从一般的意义上讲,它可以包含以下一些内容:皇帝制度、中央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地方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军事制度、法律制度、监察制度、财政制度、文教文书符玺等制度、民族政策及有关制度、职官管理制度等。以故事的形式表达教材的前言局部,引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在中央,君权与相权此消彼长,一直是封建社会难以防止的问题,也是封建统治者一直想解决的问题,那么,根据史实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收到的成效如何呢?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今天来学习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导入?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请问同学们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教师介绍一下汉武帝,由此导入新课。推进新课秦朝扫平六国,一统天下,以为可以传世万代,却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秦王朝二世而亡。那么刚刚建立起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不是也随着王朝的灭亡而崩溃了呢?西汉的建立有没有把这种制度也推翻呢?请同学们思考并看书。问题情境1:中央集权的开展1.郡国二制并行与推恩令汉初仿秦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二制并行。两汉的中央政治制度,根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后来,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对朝廷构成威胁。请同学们思考:西汉是如何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推恩令是西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重要法令。西汉自文、景两帝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封建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文帝时,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曾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文帝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这一建议,但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汉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削藩,结果吴楚七国以武装叛乱相对抗。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络六个诸侯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七国之乱震惊朝廷。景帝杀掉晁错,刘濞仍不退兵,并扬言“我已为东帝〞,景帝只好派兵出征,迅速平定了叛乱,并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使诸侯王的势力受到很大的削弱。七国之乱的平定,稳固了削藩政策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汉高祖分封子弟为大国所引起的矛盾,并为汉武帝以推恩策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但至武帝初年,一些大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骄奢淫逸,阻众抗命,威胁着中央集权的稳固。因此,元朔二年〔前127年〕,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这样,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瓜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这一建议既迎合了武帝稳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防止激起诸侯王武装对抗的可能,因此立即为武帝所采纳。同年春正月,武帝公布推恩令。推恩令下达后,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不少王国也先后分为假设干侯国。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因此,王国析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这样,汉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其后,王国辖地仅有数县。推恩令的实行,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朝的藩镇割据先请同学们看一段有关安史之乱的影视材料,了解唐代的节度使手握地方大权。藩是保卫,镇指军镇。封建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平安,但开展结果往往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这是封建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本性所造成的矛盾。唐朝中叶以后,一局部地方军政长官据地自雄,不服从中央命令。唐玄宗李隆基在位(712~756年)时期,为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见天宝十节度使)。其中特别是北方诸道权力的集中更为显著,经常以一个兼任两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就是凭借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而发动叛乱的。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抵御叛军进攻,军镇制度扩展到了内地,最重要的州设立节度使,指挥几个州的军事,较次要的州设立防御使或团练使,以把守军事要地。于是在今陕西﹑山西﹑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出现不少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等大小军镇,后来又扩充到全国。这些本是军事官职,但节度使又常兼所在道的观察处置使之名,观察处置使也兼都防御使或都团练使之号,都成为地方上军政长官,是州上一级权力机构。大那么节度,小那么观察,构成唐代后期所谓藩镇,亦称方镇。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3.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让学生了解“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并思考宋太祖为什么这样做?宋初,鉴于唐朝藩镇割据局面,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减地方节度使势力,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以防武人割据局面重现,地方官权力过大的问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局部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代以来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4.元朝的行省制度请同学们在元朝的疆域及行政图中找出自己的籍贯所在行省的大致范围,行省制度最早出现在何时呢?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再设问:元朝和历史上的哪个朝代比拟相似?〔和秦、隋两个朝代比拟相似〕相似之处主要有哪些?〔秦、隋、元三个朝代的相似之处主要有:结束分裂割据局面,重新实现统一;都开创了重要的新制度,并被后世沿用〕元朝为改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在地方设置行省制度。除晋、冀、鲁由中书省直接掌管外,中央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长官由朝廷任命。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对遥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稳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问题情境2:君主专制的演进1.西汉借鉴了秦朝的制度,但也有所变化。皇帝制度,是承秦制继续实行,但又在秦朝根底上,构成了比拟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等制度。中央行政设三公,秦朝时即有,汉朝亦设。设问汉初丞相与秦丞相的职权有何不同?这种变化有何影响?职权:秦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汉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影响:君权受到严重削弱。思考:面对汉丞相位高权重,汉朝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目的何在?措施:〔1〕任用布衣为相。〔2〕汉武帝时期任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郡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尚书令的权力日显重要。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形成“外朝〞(执行机构)。〔3〕到东汉时期剥夺三公的权限,扩大尚书的权力,使它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尚书台,大权由皇帝总揽。“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这些又是与秦时不同的。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得出结论:两汉中央主要政治制度——形成“中朝〞“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又有中书省、门下省〕得出结论: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中央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3.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首先应让学生弄清唐朝三省制的明确分工,在此根底上明确三省的职权,熟记三省的长官及参知政事都是宰相。三省六部制的意义:〔1〕相权一分为三,强化了君权。〔2〕三省之间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可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而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立的六部,那么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使此后历朝都根本沿袭了这种制度。4.宋朝时的三省六部有名无实。让学生阅读“学思之窗〞并思考宰相李沆与宋真宗的这段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老师引导提示学生:相权与皇权的矛盾。统治者鉴于唐朝藩镇割据局面,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以进一步加强皇权。举措:〔1〕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2〕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长官为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3〕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4〕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作用:这些官员的设置大大削弱了宰相的权力,皇权得到加强。5.元朝的中书省。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元以中书省总政务,为宰相府。其首长中书令例由太子兼任,实际长官为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因元中央仅中书一省,故六部亦转归其指挥。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构。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也愈突出。思考:从汉至元中央对地方管理呈现什么趋势?说明了什么问题?趋势:宰相权力逐步削弱,皇帝权力逐步加强。显示相权与皇权矛盾一直存在并加剧。总结: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明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地方上的权力却逐渐趋于分散,地方政治机构分工既协调又相互牵制,绝对服从于中央。这样的政治体制有效地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稳定,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但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仍将继续膨胀。问题情境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局部。由汉到元官吏制度的开展与完善,表达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管理水平。1.察举制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前196年,汉高祖刘邦下求贤诏,令从郡国推举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汉代察举制度的先河。把察举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是从文帝开始的。汉武帝进一步把察举开展为一种比拟完备的选官制度。一是对于察举人才的标准有了明确的新规定,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举,开创了以儒术取士的标准。二是取士包括德行、学问、法令、谋略四个方面的内容。三是察举分岁举和诏举两类。岁举为常科,每年推举。科目有孝廉和秀才。孝廉始为孝与廉两科,后来连称为一科。孝廉的对象是地方六百石以下的官吏和通晓儒家经书的儒生,由郡国每年向中央推举。察举制在西汉到东汉初曾起过重要作用,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批有用之才。以后随着政治日益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到东汉晚期,已成为豪强或官吏安插私人的工具,完全失去了网罗人才的作用。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魏文帝曹丕时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九品中正制度是继承东汉官吏选拔制度又加以改革的结果。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后来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无视,家世那么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稳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局部。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到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3.科举制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方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开展过程:〔1〕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2〕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3〕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4〕明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作用: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它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政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课堂小结本课主要围绕中央集权不断开展与加强问题展开。在这一制度内存在的两对矛盾是突破这一问题的关键,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历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实际上都是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的,而且变化的趋势十清楚显,即皇权的不断加强与中央权力的不断加强。这种变化的深层原因仍在于封建自然经济的特征。两汉局部,围绕汉承秦制这一主题讨论,说明两汉继承了秦朝创立的中央专制主义集权制度,但不乏变化。魏晋时期,处于过渡阶段,但这一时期一系列政治制度的变化,实际上是为隋唐比拟完善的政治制度的出现奠定了根底。宋元政治制度,特别是元朝行政制度的变化,特点鲜明,在加强皇权与中央集权方面,又有了新开展。元朝的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它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稳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总之,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充分表达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板书设计习题解答本课测评思路引领: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地方上的权力却逐渐趋于分散,地方政治机构分工既相互协调又相互牵制,绝对服从于中央。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答案提示:秦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汉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汉武帝时期任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郡国大事形成“中朝〞,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形成“外朝〞。到东汉时期剥夺三公的权限,扩大尚书的权力,使它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尚书台,大权由皇帝总揽。“虽置三公,事归台阁〞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中央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强化了君权。宋时设置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枢密使掌军权。元时中央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构。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突出。学习延伸思路引领:从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开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既有其积极作用也有其消极影响。初建时适应社会开展的需要,积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后来随着历史的开展,积极的一面便逐步下降,消极的一面逐步上升,到封建社会晚期,消极的一面那么占据主导地位。答案提示:特点:〔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开展,成国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局部。〔2〕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贯穿始终。〔3〕在中央政权中,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4〕中央和地方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地方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根底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利弊:〔1〕进步作用:①有利于维护统一。②有利于稳定。③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④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2〕消极作用:①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开展,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开展。②政治上: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③思想文化上:民主思想和要求受到压制和打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进步。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整体设计本课概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开展,至明清时期到达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君主专制到达了顶峰。思路设计本课重点: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创立、军机处。本课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影响。教学准备:向学生提供有关本课内容的网站,指导学生课前查阅和预习;寻找有关本课内容的史料、图片和多媒体资料,以便使学生掌握本课的内容。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识点:废丞相、权归六部,内阁制,军机处。(2)掌握历史学习的根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与方法本课主要采用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稳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设计导入设计导入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统治时期,也是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一个历史时期。那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请学生答复,教师归纳,并重点指出导致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由此导入新课。导入这是清朝著名思想家龚自珍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一段深刻描写。他痛感人才的极度缺乏,才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泱泱中华大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为何人才如此凋零?也许答案就在本课的内容中。推进新课问题情境1:宰相制度的废除教师先介绍背景:明朝建立初期,社会矛盾复杂,政局动乱不安。面对严峻形势,明太祖不断总结经验,寻找稳固封建统治的方法。明太祖认为,元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君不能躬览庶政〞,君主不够专制,导致“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松散,遂至天下大乱〞。为此,明太祖对国家机构进行了改革,加强君主专制。设问:综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哪两大根本矛盾?学生思考作答,老师总结。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设问:丞相的设立起源于何时?有何职权?学生答复:秦朝。老师总结:对,从秦朝开始的这种君主丞相制度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其特征是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下,同时存在一个“常丞天子,助理万机〞〔?汉书·百官表?〕的丞相或者相国。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丞相既对皇帝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又是百官之长,所谓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另一方面,丞相的存在,客观上起着制约君主的作用,故使皇帝时时忌惮。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就是皇权对相权的别离、削弱的初步成功,如今明太祖又是如何做的呢?在中央,废丞相制,职权分给六部,隶属皇帝。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政事。丞相权力很大,但明太祖对丞相的使用一开始就存有戒心。他认为,这种制度阻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乱。明太祖把中央大权分给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洪武十三年,明太祖借有人揭发中书省丞相胡惟庸有不法行为,一方面他将胡惟庸以擅权枉法的罪名抄家灭族,另一方面,宣布撤销中书省,废除宰相,将六部升格,由其亲自掌管,国家政事由皇帝一人决断,并且下令今后不许任何人再提设宰相一事。“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明太祖实录?〕这样,自秦汉以来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废除了,也改变了有史以来君主通过相职管理国家的历史,君主成为国家的行政首脑,极大地加强了皇权。“宰相〞之“宰〞有“主宰〞之意,“相〞意指“辅佐〞,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但权力过大那么会威胁君权,阻碍皇权的高度集中,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如今“废宰相,权分六部〞,那么可防止皇权旁落,加强君主权力,这是君相矛盾不可调和的表现和必然产物。但如此一来,还有谁帮助皇帝日理万机呢?所有的国家大事都要由明太祖一个人来处理,而且这些都是军国大事,不可以有任何疏忽。我们书上讲,明太祖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要批改奏章200多件,处理国事400多件。这也就相当于同学们每天晚上要写50篇论文,每篇论文要5000字以上,而且还要保证论文的质量,那同学们能不能完成呢?当然不能。同样,就算明太祖有那个能力,他也没有那么多精力处理这么多国家大事,废除宰相势必加重了皇帝的负担。但君子一言,皇帝可不可以马上再立宰相?——显然不行!于是,他就设置了殿阁大学士作为他的侍从参谋。不过,为了防止殿阁大学士对皇权构成威胁,明太祖仅仅将他们的品秩定为正五品,而且所有的国家大事都由他自己决定,殿阁大学士很少能参加。那殿阁大学士的设置,就为内阁的创立奠定了根底。问题情境2:内阁的出现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由于文渊阁处在宫中,阁臣又常在殿阁随侍皇帝,故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奏章的票拟权。票拟即票旨、条旨,实际上就是代拟好“御批〞的稿本,供皇帝采纳。但票拟只不过是给皇帝提供参考的初步意见,最后的拍板定案仍决定于皇帝的御批。设问:明朝的内阁制有什么特点?明朝的内阁制与西方的内阁制度有什么重要不同?可以先对西方的内阁制度作一下介绍,然后比拟得出结论。内阁作为政府机构始于英国,是由英国国王的最高咨询机关——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的,以后为许多国家采用。由于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故又称责任内阁制、议会内阁制。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内阁制的内阁是以议会为根底产生的。内阁首相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首相从政见根本相同的议员中挑选阁员人选,提请国家元首任命,组织内阁。国家元首对内对外名义上代表国家,但并无实际行政权力,由内阁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全权负责。内阁接受议会的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如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其阁员必须集体辞职,或由内阁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举行议会大选。新议会如果仍对内阁表示不信任,内阁那么必须辞职,由国家元首任命新首相组织新政府。首相〔或总理〕是内阁政府首脑,主持内阁会议,总揽政务,拥有任免内阁成员和所有政府高级官员的权力,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对内对外的重大方针政策。学生答复后概括指出:明朝虽设置内阁,但内阁的职责只备参谋。由此可见,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而西方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并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近代西方: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专制。明朝: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它加强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稳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大家要注意,明朝的内阁并不是职位名,只不过是皇帝让自己信任的文臣对国事提出参考意见以供选择,这些人原来的官职并不高,没有权力直接指挥行政,是属于议政的部门,带有皇帝私人秘书、参谋的性质,他们外表位尊而权重,但并无决策权。其权力来自皇帝的个人支持与信任,即“票拟〞被采纳的程度,其与皇帝沟通受制于宦官,提拔选举贤良又受到了吏部、兵部的约束。但随着时间的变化,内阁的权利逐步扩大。随着内阁权利的扩大,地位也越来越高,主持内阁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特别是万历皇帝前期,也就是明神宗,出任内阁首辅的张居正更是权倾朝野,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问题情境3:军机处的设立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阁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及民族自身的狭隘性,清政权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首崇满洲〞的原那么。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最高的决策和中枢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前者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它全部由满洲贵族和八旗首脑组成,汉人不得参与。这种早期的氏族贵族会议制度,早在入关前就已确立,入关后依然保存。凡军国大事均由议政王大臣共同裁定,这就是人们通称的“国议〞。1658年,顺治帝将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改为内阁,负责起草、传达诏令,代批拟旨等。内阁的最高长官是大学士,地位很高但没有实权,实际上只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清朝内阁的权力和地位远不如明代内阁那样高,只辅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负责票拟谕旨、批答奏章等,并不具有实际的决策权力,仅仅是名义上的决策机关,屈尊于“国议〞之下。教师可以提供相关文献资料:“〔顺治年间〕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来引导学生分析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皇权之间的关系。最后指出:这种政治体制,使权力分散于诸王公贵族,随着入关后形势的变化与开展,专制集权趋势的日益加强,它越来越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障碍。2.南书房为了适应统一事业的完成和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康熙帝亲政后,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当值的翰林院学士除陪同皇帝读书写字外,也参与机密,替皇帝草拟谕旨,实际上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班子。从此,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削弱。康熙帝把中枢权力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者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手中。由于“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一些满洲贵族往往借此压制皇权,造成“诸王大臣签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屡屡出现大臣专横擅权的局面。所以,清统治者到雍正时,又设立军机处。3.军机处及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军机处原名军需房,最初是为了筹划西北军事而设(始于1726年,1729年正式改为军机处)。军机大臣由皇帝选派“亲臣、重臣〞担任。这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军机处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重大区别。军机处虽然逐渐开展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承旨、出政皆在于此〞,但它并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权。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连讨论的权力也没有。对皇帝的决定,军机大臣只能唯命是从,“跪受笔录〞,然后负责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军机处的设立,取代了南书房,使内阁职权进一步缩小,更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时,议政王大臣会议撤销。国家一切政务,均由皇帝一人独断朝纲。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开展到顶峰。设问:从清初统治者设立议政大臣会议到设置军机处,说明了什么?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通过分析概括出:清初议政大臣会议到军机处的设置,说明了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封建专制制度走向腐朽。关于影响可概括为:它根本上理顺了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关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开展。但也使民主制度难以形成,思想控制强化,不利于社会改革,说明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应发挥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在积极思维下的一切结果〕。设问:为什么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到达了顶峰呢?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在秦朝的时候是以丞相为首的三公来主持国家的最高政务的。汉朝,皇帝是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工作人员形成了“中朝〞的决策机构,来抗衡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隋唐时期由三省长官还有同中书门下平章等多人来执行宰相职务,这样相权就分散在许多人手中。到了明朝,废宰相,设内阁。但是内阁大臣的权利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对他们的信任与支持。那么到了清朝,军机处的军机大臣们百分之百成了皇帝专制的工具,军机大臣对皇帝的命令只有唯命是从。他们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皇帝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权利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什么事情都由皇帝说了算。那么,通过与前朝的比照,我们可以看出皇权是一步一步地加强,到了清朝,君主专制到达了顶峰。课堂小结自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后,历代王朝都设置丞相制度,参与军国大事的处理。到了明代,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明太祖废除了,军国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后来,明朝虽设置内阁,但内阁的职责只备参谋。清朝虽设置军机处,但军国大臣也只是传达皇帝的旨意。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开展到顶峰。民主制度难以形成,思想得到控制强化,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板书设计习题解答本课测评思路引领:内阁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外表位尊而权重,但并无决策权。军机处是皇权高度集中的产物,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答案提示:内阁并不是职位名,只不过是皇帝让自己信任的文臣对国事提出参考意见以供选择,这些人原来的官职并不高,没有权力直接指挥行政,是属于议政的部门,带有皇帝私人秘书、参谋的性质。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外表位尊而权重,但并无决策权。其权力来自皇帝的个人支持与信任,即“票拟〞被采纳的程度,其与皇帝沟通受制于宦官,提拔选举贤良又受到了吏部、兵部的约束。内阁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稳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军机处本为秉承皇帝意旨办理军机事务,后扩及所有机要政事,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主要职权合一,逐渐演变为清代全国政令的策源地和统治中心,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然而,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开展到极致。学习延伸思路引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实立、开展、完善和加强,使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固。答案提示:在夏、商、周时期,实行的是以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到了秦朝,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两汉时期得到了稳固,隋唐时期得到了完善,北宋时期不断加强,到元朝得到了开展,明清时期更是到达了顶峰。在这个开展过程中,首先是不断地改革中央的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宰相的权利,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其次是不断地改革地方的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这种制度是与当时社会的小农经济相适应的,它对当时社会也起过一些积极的作用。表现在政治上,这种制度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稳固和开展,从秦朝到清朝这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我国各民族之间在不断地交流、融合,幅员也在不断地扩大,而专制主义也在不断地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的。在经济上,这种制度创造了一种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它能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比方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建设,如秦朝修筑的灵渠、隋朝的京杭大运河,这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在当时都是要由国家统一组织才能完成的。除了这些之外,在这种高度集权的制度之下,行政管理效率也是非常高的。这种制度对于纠正前朝的弊端、提高地方办事效率都是非常有效的。从封建王朝的更迭来看,一个新建立起来的统治者往往会吸取前朝的弊端,励精图治,因而在新王朝的前期往往会出现盛世的局面,如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也就是说这种制度还是与统治者个人的素质、能力都有很大关系的,如果在暴君或者昏君的统治之下,这种制度就会随之腐朽化。到封建社会晚期,消极的一面那么占据主导的地位。此时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已极大地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那么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开展。中国社会的开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单元设计就像讨论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总要溯源到夏、商、周三代一样,谈及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也言必称古代希腊和罗马。古希腊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之根,古希腊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和古罗马的法律制度对世界文明奉献很多。古代希腊、罗马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历史条件,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被称为“海洋文明〞。“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归于罗马!〞古代希腊在体育、神话、哲学、艺术、史学和建筑等文化领域创造了辉煌的文明,这一切是奴隶主民主政治造就的,而古代罗马宏大而缜密的法律制度那么是其赖以维系的支柱。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城邦林立的政治景观孕育了古希腊兴旺活泼的民主政治生活,正是在城邦背景下,雅典人赋予了“民主〞概念最原始的内涵。梭伦改革为奴隶主民主制奠定了根底;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了奴隶主民主制的根本制度和原那么;伯利克里统治时期,把古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推向顶峰。通过一系列改革,雅典民主制日益制度化、法律化、人格化,形成了雅典式奴隶主民主制,留给后世无与伦比的遗产。古罗马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扩张的历史,古罗马人维系这个庞大的世界帝国的两大支柱,一个是罗马军团,另一个就是泽被后世的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