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三
隧道工程课程设计之洞门及洞身设计说明书龙洞隧道洞门设计计龙洞隧道洞身支护护设计学生姓名豹哥班级道桥1001学号10000000000成绩指导教师(签字))唐老师包装土木教学部目录HYPERLINK\l"_Toc345181152"前言 3HYPERLINK\l"_Toc345181153"1.1设计依据以及总体原则 4HYPERLINK\l"_Toc345181154"1.2隧道设计参考规范和资料 4HYPERLINK\l"_Toc345181155"1.2.1执行的标准、规范、规程: 4HYPERLINK\l"_Toc345181156"1.2.3隧道建设规模 4HYPERLINK\l"_Toc345181157"1.3隧道工程地质条件 5HYPERLINK\l"_Toc345181158"1.3.1自然地理条件 5HYPERLINK\l"_Toc345181159"1.3.2工程地质条件 5HYPERLINK\l"_Toc345181161"1)第四系更新统(Qp) 5HYPERLINK\l"_Toc345181162"2)板溪群五强溪组(Ptbnw) 6HYPERLINK\l"_Toc345181163"1.4区域地质构造 6HYPERLINK\l"_Toc345181164"1.5地震 6HYPERLINK\l"_Toc345181165"1.6水文地质条件 7HYPERLINK\l"_Toc345181166"1.7不良地质 7HYPERLINK\l"_Toc345181167"1.8地下气体 7HYPERLINK\l"_Toc345181168"1.9工程地质评价 7HYPERLINK\l"_Toc345181169"1.9.1区域地质稳定性评价 7HYPERLINK\l"_Toc345181170"1.9.2隧道工程地质评价 7HYPERLINK\l"_Toc345181171"1.9.3隧道长沙端洞门及边、仰坡稳定性评价 8HYPERLINK\l"_Toc345181172"1.9.4隧道湘潭端洞门及边、仰坡稳定性评价 8HYPERLINK\l"_Toc345181173"1.9.5隧道洞身段围岩稳定性评价 8HYPERLINK\l"_Toc345181174"1.9.6水文地质评价 9HYPERLINK\l"_Toc345181175"1.10.1结论和建议 9HYPERLINK\l"_Toc345181176"1.10.2隧道平纵面设计 10HYPERLINK\l"_Toc345181177"1.10.3联系道及救援通道 10HYPERLINK\l"_Toc345181178"2隧道洞门设计 11HYPERLINK\l"_Toc345181179"2.1洞门形式的选择 11HYPERLINK\l"_Toc345181180"2.2土压力计算 11HYPERLINK\l"_Toc345181181"2.3洞门稳定性验算 14HYPERLINK\l"_Toc345181182"2.4洞门排水设计图如下: 20HYPERLINK\l"_Toc345181183"3洞身支护和二衬设计 21HYPERLINK\l"_Toc345181184"3.1内轮廓的设计 21HYPERLINK\l"_Toc345181185"3.2衬砌的支护设计 22HYPERLINK\l"_Toc345181186"3.2.1初期支护 22HYPERLINK\l"_Toc345181187"3.2.2二次衬砌 22HYPERLINK\l"_Toc345181188"3.3围岩压力的计算 23HYPERLINK\l"_Toc345181189"3.3.1计算断面参数确定 23HYPERLINK\l"_Toc345181190"3.3.2荷载确定 23HYPERLINK\l"_Toc345181191"3.3.3衬砌几何尺寸 24HYPERLINK\l"_Toc345181192"3.4计算位移 25HYPERLINK\l"_Toc345181193"3.4.1单位位移 25HYPERLINK\l"_Toc345181194"3.4.2载位移-主动荷载在基本结构中引起的位移 26HYPERLINK\l"_Toc345181195"3.4.3载位移-单位弹性抗力引起的位移 28HYPERLINK\l"_Toc345181196"3.4.4墙底(弹性地基上的刚性梁)位移 30HYPERLINK\l"_Toc345181197"3.4.5解力法方程 31HYPERLINK\l"_Toc345181198"3.4.6计算主动和被动荷载分别产生的衬砌内力 32HYPERLINK\l"_Toc345181199"3.4.7最大抗力值的求解 32HYPERLINK\l"_Toc345181200"3.4.8计算衬砌总内力 33HYPERLINK\l"_Toc345181201"3.4.9衬砌截面强度验算 33HYPERLINK\l"_Toc345181202"3.4.10内力图 34HYPERLINK\l"_Toc345181203"3.4.11配筋计算 34HYPERLINK\l"_Toc345181204"附录课程设计任务书 37HYPERLINK\l"_Toc345181205"致谢词 39前言隧道是一种修建在地下,两端有出口,供车辆、行人、水流及管线等通过的工程建筑物。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逐渐摒弃了以往那种大开挖的场面,隧道工程取而代之。本设计是对拟建龙洞隧道结构进行设计。设计主要以《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规范为依据。通过本次设计,我系统地巩固了所学的专业知识,并对隧道工程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探索。通过本次设计,掌握了直墙拱隧道的设计步骤和构造原理,以及计算理论和计算方法,对该直墙拱隧道各个方面知识有了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锻炼了查阅相光资料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本设计主要对本隧道进行了初期支护设计、二次衬砌设计、洞门设计,并对初期支护设计和二次衬砌设计做了较详细的阐述和较深的探讨。在设计过程中,感谢唐文彪老师、祝老师给予了我精心指导和热心的帮助,班上同学也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和支持,使我的设计得以顺利完成,在此,我谨向各位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的谢谢。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设计中难免有不足和错误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批评指正,本人将虚心接受并加以更正。1.1设计依据以及总体原则该隧道设计说明书及隧道纵剖面图。采用高速公路建设标准,设计速度120km/h,全线按4车道设计,路基宽度34.5m。隧道横通道为隧道洞内发生紧急事故时避难设施,含车行横通道和人行横通道。a、隧道路面横坡:单向坡-2%(直线段)。b、隧道内最大纵坡:±3%;最小纵坡:±0.3%。c、设计荷载:公路-I级。d、隧道防水等级:一级;二次衬砌砼抗渗等级不小于S6。1.2隧道设计参考规范和资料1.2.1执行的标准、规范、规程:《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O1-200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公路隧道通风照明技术规范》(JTJ026.1-1999)《公路水泥混凝士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公路隧道设计细则》TB10003-2001《隧道》铁路工程技术手册《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范》TB10108-20021.2.3隧道建设规模隧道长度、桩号一览表表3.1隧道名称隧道长度长沙端洞口湘潭端洞口洞口桩号设计高程(m)洞口桩号设计高程(m)龙洞隧道左洞658ZK146+1662103.56ZK146+8220122.19右洞605K146+1600103.65K146+7655121.251.2.4本隧道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主要有:(1)、采用清浊分流的防排水措施:路面下设中央排水管,用于排除围岩集水;边水沟用于排除营运清洗污水、消防污水和其它废水,以便污水在洞外处理后再予以排放,实行清水和污水的分开排放,减轻排水系统的压力。(2)、采用连续配筋水泥砼面层,路面纵横向均设置钢筋,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3)、防水卷材,采用热风双焊缝无钉铺设工艺,保证了防水层的完整性又便于施工。(4)、采用双组份聚硫密封膏处理沉降缝的防水问题,解决沉降缝的渗漏水问题。1.3隧道工程地质条件1.3.1自然地理条件地理位置:拟建龙洞隧道位于长沙市岳麓区莲花乡,长沙端进口洞门位于华宝村龙洞组栈龙坝东侧通村公路边,交通条件较好,湘潭端出口洞门位于汗冲组西北侧,距机耕路约150m,交通条件较差。气象:场地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春末夏初多雨,年均气温16.8-17.3℃,年降水量1358mm,无霜期260-276天。地形地貌:隧道区属剥蚀丘陵地貌,山体形态不规则,其山脉走向大致呈东西向,洞身横穿山体鞍部,山坡植被茂密,坡面沟谷呈鸡爪状四面延伸,地形切割强烈,起伏变化较大,地面高程变化在95-235m之间,高差50~130m。最大埋深位于K144+580处,埋深116.9m。隧道长沙端位于山坡坡脚,洞轴线与等高线大角度相交,洞门地形条件较好,山坡自然坡度35~40°,地面高程变化在104~110m;湘潭端位于山坡坡脚冲沟部位,洞轴线与等高线交角约40°,左线洞门右侧有偏压,山坡自然坡度约30~35°,地面高程变化在120~125m。1.3.2工程地质条件据地质调查以及勘探成果,隧道区出露的地层有第四系粉质黏土,板溪群五强溪组变质砂岩等,现由新至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更新统(Qp)=1\*GB3①粉质黏土:黄色,褐黄色,稍湿,硬塑,含粒径2-4cm碎石10-20%,成分为强风化砂岩,表层约40cm植物根系发育,层厚1~2m,零星分布于隧道区山坡坡脚及沟谷部位。=2\*GB3②碎石土:褐黄色,密实,稍湿,粒径2-8cm,含量60-70%,棱角状,成分为变质砂岩,粉质黏土充填,层厚0.5~1.0m,零星分布于隧道区山坡部位。2)板溪群五强溪组(Ptbnw)=1\*GB3①变质砂岩:中厚层状,变余砂质结构,广泛分布于隧道区。其中:全风化,紫红色,原岩结构基本破坏,岩芯呈硬塑-坚硬土柱状,层厚约4m,主要分布于简家坳端山坡。强风化,紫红色、灰黄色夹灰白色,变余砂质结构,局部夹微薄层凝灰质砂岩,节理裂隙发育,岩芯呈碎石状、碎块状,少量短柱状,从上至下岩石逐渐变硬,RQD值为0-10%,厚约11.2m,主要分布于简家坳端山坡。中风化,紫红色夹灰白色,节理裂隙发育,岩芯呈短柱状、碎块状,RQD值为25-30%。微风化,紫红色夹灰绿色,变余砂质结构,块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主要有两组,一组倾角约65°,一组倾角近垂直,微张开-闭合状,有褐黄色铁质侵染,岩芯呈短柱状、长柱状、碎块状,RQD值70-76%,岩体较完整。1.4区域地质构造据外业地质调查和勘探成果及1:20万长沙幅区域地质资料,拟建路段位于“洞庭凹陷”南缘外侧,属华夏系构造体系,构造线NNE向,形成于印支期。龙洞次级背斜:主要由板溪群五强溪组变质砂岩组成,轴线走向北东向,核部与路线大致相交于K144+500-K144+600附近,交角约60°,两翼岩层倾角较陡,隧道长沙端洞门附近岩层产状312-333∠32-57°,湘潭端岩层产状185-190∠37-44°。两翼较为紧闭,核部多被第四系所覆盖,主要为碎石土、含碎石粉质黏土,厚度1.5-2.5m。隧道区节理较发育,主要有258∠50°、205∠45°、70∠78°、312∠64°四组,以第二组最发育,多呈微张开-闭合状。隧道区断裂构造不发育,未见活动性断裂构造活动,拟建隧道区区域地质构造稳定。1.5地震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01年2月2日发布的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隧道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1.6水文地质条件地表水:隧道横穿分水岭,地表水贫乏,在隧道两端山坡坡脚冲沟中,雨季有暂时性水流,旱季常干涸。地下水:隧道区地下水按含水层特征及埋藏条件可划分为两类:⑴孔隙水:主要赋存于山坡及沟谷地带碎石类土中,其地下水一般与地表水贯通、互补,水位、水量受季节影响明显,孔隙水以潜流及下降泉的形式排于溪沟及洼地中。⑵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基岩风化节理裂隙、层面裂隙及构造裂隙中,以风化裂隙含水为主,含水岩组主要包括板溪群五强溪组变质砂岩等。隧道区位于分水岭部位,覆盖层较薄,无经常性水源,基岩裂隙水一般无稳定地下水位,水量随季节变化较大,水量一般不大,勘察期测得钻孔中水位埋深30.2-36.4m。基岩裂隙水补给以大气降水直接补给为主。由于以风化裂隙含水为主,地下水迳流多随地形变化,地下分水岭与地表分水岭基本一致,地下水流向为垂直或斜交附近冲沟,多以下降泉形式于冲沟或坡脚处排泄。地下水动态随季节变化较大,一般仅雨季有水,且水量不大,旱季常干涸。根据地质调查结合其它工程水文地质试验类比,隧道区基岩节理较发育、微张开状,渗透系数取K=0.0211-0.0442m/d,为弱透水。1.7不良地质隧道区内出露基岩为板溪群五强溪组变质砂岩,不良地质不发育。1.8地下气体拟建隧道穿过板溪群五强溪组变质砂岩地层中,隧道中存在有害气体的可能性不大。1.9工程地质评价1.9.1区域地质稳定性评价根据地质调查和勘探成果,拟建龙洞隧道与次级背斜大角度相交通过,岩石出露稳定,断裂构造不发育,未见活动性断裂构造活动痕迹,拟建隧道区区域地质构造稳定。1.9.2隧道工程地质评价1.9.3隧道长沙端洞门及边、仰坡稳定性评价长沙端位于山坡坡脚,洞轴线与等高线大角度相交,洞门地形条件较好,山坡自然坡度35~40°。围岩上部为含碎石粉质黏土厚0.5-1.5m,下部为板溪群五强溪组变质砂岩,全风化岩石呈硬塑土状,厚约4m;强风化岩芯呈碎石状、碎块状、短柱状,厚11-12m,为软岩;薄层状结构,岩体破碎;主要结构面为层面及节理裂隙面,结构面的不利组合对围岩有影响;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为主,围岩为弱透水,可产生点滴状出水,局部可产生线状出水;围岩稳定性差。隧道洞门附近岩层产状333∠32°,走向与路线较大角度相交,仰坡为顺向坡,调查未见不利的软弱结构面,隧道洞门边坡、仰坡较稳定,但上部松散粉质黏土及全-强风化变质砂岩,雨水冲刷易产生滑塌。根据上述特征,建议边坡及仰坡坡比采用1:1.0-1.25,坡面采用混凝土框格内植草结合浆砌片石护面,边坡及仰坡坡顶设置截排水沟。1.9.4隧道湘潭端洞门及边、仰坡稳定性评价湘潭端位于山坡坡脚冲沟部位,洞轴线与等高线交角约40°,左线洞门右侧有偏压,山坡自然坡度约30~35°。围岩上部为碎石土厚0.5-1.5m,下部为板溪群五强溪组变质砂岩,强-中风化,为软岩;薄层状结构,岩体破碎;主要结构面为层面及节理裂隙面,结构面的不利组合对围岩有影响;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为主,围岩为弱透水,可产生点滴状出水,局部可产生线状出水;围岩稳定性差。其中左洞zK144+820-zK144+915段右侧山体薄弱,右侧有偏压。湘潭端岩层产状185-190∠37-44°,走向与路线大角度相交,倾向坡外,仰坡为顺向坡,调查未见不利的软弱结构面,上部覆盖层厚度很薄,隧道洞门边坡、仰坡较稳定。根据上述特征,建议边坡及仰坡坡比采用1:0.75-1.0,坡面采用混凝土框格内浆砌片石护面,边坡及仰坡坡顶设置截排水沟。1.9.5隧道洞身段围岩稳定性评价拟建龙洞隧道围岩为板溪群五强溪组变质砂岩,与次级背斜大角度相交通过,断裂构造不发育,结构面主要为节理、裂隙及层面,岩层走向与洞轴线大角度相交;节理主要有258∠50°、205∠45°、70∠78°、312∠64°四组,以第2组最发育,节理多呈微张开-闭合状,沿节理裂隙有少量泥质钙质物充填。第2、4组节理走向与洞轴线大角度相交,第1、3组节理走向与洞轴线小角度相交,第1、3组节理与层理的不利组合,将形成不稳定的“楔形体”块体,产生局部坍塌掉块,对隧道围岩稳定有一定影响。1.9.6水文地质评价隧道横穿分水岭,坡脚冲沟中在雨季有暂时性水流,隧道区地表水贫乏。隧道区分布的两种类型的地下水,在隧道的不同部位产生的影响各不同:松散覆盖层中的孔隙水在隧道进出口部位,因覆盖层(持水层)厚度较薄,水量不大,对隧道影响较小,但在丰水季节地下水较丰富,其迳流、排泄较快,其作用降低了岩、土体力学强度,容易造成边、仰坡松散土层滑塌等现象,施工设计中应特别注意防护。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在洞身强-中风化地层中,与岩石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层面与构造面的组合情况密切相关,隧道区主要为板溪群五强溪组变质砂岩等,均属弱含水层,岩石透水性差,一般无稳定地下水位,水量随季节变化较大,地下水迳流多随地形变化,而隧道区基岩裂隙较发育地段,主要分布于洞身分水岭部位,裂隙水不易富集,故该类型地下水水量贫乏。根据《铁路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程》(TB10049—2004)预测隧道涌水量如下:采用降水入渗法预测隧道正常涌水量Qs=2.74α·W·A隧道区为灰岩,岩溶弱发育,查表8.5.2选择的降水入渗系数α值为0.10~0.18,隧道集水面积A为0.51km2,年降水量W为1358mm,计算隧道正常涌水量为190~340m3/d。根据地质调查及简家坳端坡脚泉水中,所取水样分析结果,拟建隧道区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1.10.1结论和建议1、隧道区岩层主要为板溪群五强溪组变质砂岩,岩层出露稳定,场地区未发现断裂构造通过,未见活动性断裂构造痕迹,区域地质构造稳定。2、隧道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3、根据洞身围岩性质和特征,隧道洞身段围岩定为Ⅴ级-Ⅲ级,详见工程地质纵断面图。4、隧道区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水、基岩裂隙水,水量较小。隧道区未见污染源,据地质调查和取水样分析成果,地下水对砼无腐蚀性。5、隧道长沙端第四系覆盖层薄,全-强风化层厚度较大,岩层倾向坡外。6、隧道湘潭端第四四系覆盖层很很薄,岩层倾倾向坡外,建建议边坡及仰仰坡坡比采用用1:0.75--1.0,坡面采用用混凝土框格格内浆砌片石石护面,边、仰仰坡坡顶设置置截排水沟。7、隧道岩体开挖后后,围岩应力力平衡条件将将遭到破坏,在在开挖过程中中可能会引发发局部坍塌,建建议根据两端端山坡工程地地质条件及偏偏压大小等确确定洞门型式式,根据围岩岩级别确定洞洞身的衬砌方方式和支护方方式,随挖随随支。8、隧道建设对环境境的影响主要要是弃渣的处处治、两端洞洞门边坡的开开挖、进场道道路的修建等等,在设计与与施工时,采采取合理的防防护措施,避避免对地质环环境的破坏。9、隧道内存在有害害气体的可能能性不大,建建议隧道开挖挖后,在隧道道内采空气样样进行化验,根根据测试结果果,采取相应应防护措施。10、隧道区变质砂岩岩风化层起伏伏变化较大,有有背斜通过,建建议详勘中应应加大勘探工工作量,进一一步查明风化化层起伏变化化情况,查明明有无软弱夹夹层分布,为为隧道设计提提供更加详细细和可靠的依依据。1.10.2隧道道平纵面设计计隧道平纵面设计遵遵循路线的总总体走向进行行设计,隧道道平面上位于于大半径圆曲曲线上,纵断断面均为上坡坡段。平纵指指标见表3.2。隧道平纵指标一览览表表3.2名称平面纵面龙洞隧道左洞R5547.62.9%右洞R5862.0662.96%1.10.3联系系道及救援通通道为了方便隧道检修修和救援,在在地形和位置置允许的情况况下,在隧道道洞口布置联联系道,以便便左右线车辆辆在紧急情况况下换道行驶驶。按照《公路隧道设设计规范》(JTGDD70-20004)的要求,在隧道中部部布置了一处处人行横通道道,以方便左左右隧道洞内内的联系和发发生事故时的的救援和逃生生,当隧道发发生火灾等事事故时,左右右洞互为救援援和逃生通道道。2隧道洞门设计2.1洞门形式式的选择由已知条件可知,洞洞为Ⅴ级围岩,围围岩容重18.5KKN/M3,围岩弹性性抗力系数K=1500MKPa,出口端地地质条件较差差,需要设置置10m长的明明洞。端墙式式洞门适用于于岩层稳定的的Ⅰ—Ⅲ级围岩地区区,其作用在在于支护洞口口仰坡,保持持其稳定,并并将水流汇集集排出。环框框式洞门适用用于洞口岩层层坚硬而稳定定的Ⅰ级围岩,地地形陡峻而又又无排水要求求。翼墙式洞洞门适用于洞洞口地质较差差,山体水平平推力较大的的Ⅳ级及以下的的围岩。综合合围岩级别和和各种洞门适适用的条件,本本隧道端洞门门采用端墙式式洞门,2.2土压力计计算洞门墙可视为墙背背承受土石主主动压力的挡挡土墙结构,墙墙背土石主动动压力Ea采用库仑公公式计算,并并假定挡土墙墙无论直立或或仰力,墙背背土石主动压压力作用方向向均按水平计计算。由《公公路隧道设计计规范》(JJTGD770-20004)中洞口口及洞门的规规定可知:洞口仰坡坡坡脚至洞门墙墙背的水平距距离不宜小于于1.5m,取取1.5m。(洞门墙端与与仰坡之间水水沟的沟底至至衬砌拱顶外外缘的高度不不小于1.00m),洞门墙顶顶高出仰坡脚脚不小于0..5m,取1.0mm。基底埋入入土质的深度度不小于1..0m,嵌入入岩石地基的的深度不小于于0.5m,取取埋入深度h=0.9mm,截面宽度度暂设,洞门门墙埋入段截截面宽度取。查《公路隧道设计规规范》(JTTGD700-20044)表7.2..1可知:围岩分级Ⅰ~ⅡⅢⅣⅤ~Ⅵ边、仰坡坡率贴壁1:0.31:0.51:0.51:0.751:0.751:11:1.251:1.251:1.5高度(m)15202520251518201518本隧道设计取仰坡坡坡率为1:0.5,高度取100m。由于隧道衬砌净高高,拱顶截面面厚度=0..5m,端墙墙高出隧道拱拱顶3.0m,则洞门高。则洞门挡土墙计算算高度为:。挡土墙采用M7..5水泥砂浆砌砌片石,混凝凝土采用C20,石材强度度等级采用MU80,(查规范p30-334)则有:,,。由所给条件可知隧隧道围岩级别别为Ⅴ级围岩,其其基本物理力力学指标为::重度18.5KKN/M3,计算摩擦擦角,取计算算摩擦角,查查《公路隧道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表9.4.2可知基底摩擦系数f=0.4,基底控制压应力.由于仰坡坡率为1:0.75,墙面坡率为1:0.1,则有:。其计算简图见图8所示:图8洞门土压力力计算图)b/(b+H))2=0.0337则主动土压力系数数:取一延米计算,则则b=1.0mm,墙后主动土压力EE计算:式中:E-土压力力(kN);-地地层重度();;--侧压力系数数;--墙背土体破破裂角();;bb-洞门墙计计算条带宽度度(m);--土压力计算算模式不确定定性系数,可可取=0.662.3洞门稳定性性验算查《公路隧道设计计规范》(JJTGD770-20004)规范表表9.4.11洞门墙主要要验算规定表9.4.1洞门墙墙主要验算规规定墙身截面荷载效应应值≤结构抗力效应值(按按极限状态算算)墙身截面荷效应值值≤结构抗力效应值((按极限状态态计算)墙身截面偏心距≤倍截面厚度滑动稳定安全系数数≥基底应力≤地基容许承载力倾覆稳定安全系数数≥基底偏心距岩石地基≤B/55~B/4;土质地基≤B/6(B为墙底厚度度)洞门墙可视为墙背背承受土石主主动土压力的的挡土墙结构构,见图9所示。因此此,只需要分分别验算下图图中所示的A、B、C、D、E各部分的稳稳定性和强度度,就可以确确定结构的尺尺寸和厚度。为为了使计算简简化和施工方方便,可只验验算结构最大大受力部分A,以此来确确定整个洞门门墙的厚度。图9端墙式洞门门计算图抗倾覆验算:计算简图见图100所示,挡土土墙在荷载作作用下应不致致绕墙底脚O点产生倾覆覆时应满足下下式:式中:-倾覆稳稳定系数,;;-全部垂直力对墙墙趾的稳定力力矩;-全部水平力对墙墙趾的倾覆力力矩。图10抗倾覆计计算简图墙体A部分自重为:墙体B部分自重为:墙体自重为:墙体A部分重心至墙趾OO的水平距离离:墙体B部分重心至墙趾OO的水平距离离:墙后岩体与墙背的的摩擦角角可可取:。则主动土压力水平平向分力为::主动土压力竖直向向分力为:主动土压力水平向向分力作用点点至墙趾O的力臂为::主动土压力竖直向向分力作用点点至墙趾O的力臂为::则有:。(满足)。抗滑移验算:对于水平基底,按按如下公式计计算:式中:-滑动稳稳定系数;-作用于基基底上的垂直直力之和;-墙后水平方向力力之和;f-基底摩擦系数。则有:(满足)。基底合力偏心矩验验算对于水平基底:式中:e-水平基基底偏心矩;;-水平基底宽度;;则有:(满足)基底压应力验算::(满足)。墙身截面处偏心及及强度验算::墙身截面处墙后主主动土压力E'的计算::墙身截面处以上墙墙体自重为::墙身截面处以上墙墙体重心至其其墙前的水平平距离:则墙身截面处墙后后主动土压力力水平向分力力为:墙身截面处墙后主主动土压力竖竖直向分力为为:墙身截面处墙后主主动土压力水水平向分力作作用点至墙前前的力臂为::墙身截面处墙后主主动土压力竖竖直向分力作作用点至墙前前的力臂为::则有:(满足)墙身截面处压应力力验算:(满足)。墙身截面处剪应力力验算:(满足)2.4洞门排水设设计图如下::3洞身支护和二衬设设计3.1内轮廓的设设计1根据设计资料:设设计等级:高高速公路单向向二车道,由由《公路隧道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4.3.2有: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隧道应设计为上、下行分离的独立双洞。对于Ⅲ级围岩,容重=18.5KN/m3,围岩的弹性抗力系数K=150MPa;分离式独立双洞间的最小净距为3.5B,B为隧道开挖断面的宽度。得出各断面内如下图一横向人行通道设计计内轮廓图如如下:3.2衬砌的支护护设计3.2.1初期支支护初期支护采用喷锚锚支护,由喷喷射混凝土、锚锚杆、钢筋网网和钢架等支支护形式组合合使用,根据据不同围岩级级别区别组合合。锚杆支护护采用全长粘粘结锚杆。由由工程类比法法,结合《公公路隧道设计计规范》,初初期支护喷射射混凝土材料料采用C20级混凝土,支支护参数如下下表:3.2.2二次衬衬砌二次衬砌采用现浇浇模筑混凝土土,利用荷载载结构法进行行衬砌内力计计算和验算。二次衬砌厚度设置置如下表:注:钢筋面积为纵纵向每1m的钢筋面积积。3.3围岩压力的的计算3.3.1计算断断面参数确定定隧道高度h=内轮轮廓线高度+衬砌厚度+预留变形量量隧道跨度b=内轮轮廓线宽度+衬砌厚度+预留变形量量3.3.2荷载确确定(一)根据围岩压压力计算公式式:σz=0.4552S-1ω(二)计算围岩竖竖向均布压力力:q=0..452S-1ω式中:s——围岩等级,此处ss=5;——围岩容重,此处==18.5KNN/m3;——跨度影响系数毛洞跨度=11+20.5++20.1=12.2m其中0.1m为一侧平平均超挖量=12.2>5m,=0.1,此处=1++0.1(12.2-5)=1.72。所以有:q=h=18.50..4525-1(1+0.11(12.2--5))=2229.1004KPa此处超挖回填层忽忽略不计。(三)围岩水平均布压力力:e=0.4q=00.4×229.1104=91.64416KPaa3.3.3衬砌几几何尺寸内轮廓线半径=6.12m,r2=8.622m。内径、所画曲线的的终点截面与与竖直轴的夹夹角,φ1=90°φ2=103°°24′57″拱顶截面厚度:dd0=0.500m墙底截面厚度:ddn=0.500m因为此处因为断面面尺寸不变,所所以外轮廓断断面尺寸可以以直接计算出出来。外轮廓线半径:R1=+0.5d0=66.12+00.50=66.62mR2=+0.5dn=88.62+00.50=99.12m拱轴线半径:′==+0.5dd0=6.122+0.255=6.377m′′=+0.5dd0=8.622+0.255=8.877m拱轴线各段圆弧中中心角:θ1=90°θ2=113°24′57″半拱轴线长度及分分段轴长分段轴线长度:ss1=θ1′/180°°=10.0001mS2=θ2′/180°°=2.07714m半轴线长度为:SS=s1+S2=12.00715m将半拱轴线等分为为8段,每段长长度:=S//8=1.55002相关参数说明如图所示。将其分分为8段进行计算。各各接缝点中心心点的坐标为为:,,截面惯性矩为3.4计算位移3.4.1单位位位移用Simpson法法近似计算,如表1所示。单位位移值计算如下:单位位移值的计算算如下:计算精度校核:闭合差y0表1单位位移计算表3.4.2载位移移-主动荷载在在基本结构中中引起的位移移(1)每一楔块上的作作用力竖向力:,其中::bi-衬砌外缘两两截面之间的的水平投影长长度,可由图图量出或直接接计算,为简化起见见且不失代表表性,可按照照轴线上作用用的外载加以以考虑。,因此可知:为负数表示其处于于竖直力的阴阴影区。竖直直力不会直接接加在衬砌上上。水平力:,按上述述方法计算,于是可知:自重:作用在各楔块上的的力均列入表表2,各集中力力均通过相应应图形的形心心。(2)外载荷在基本结结构上产生的的内力轴力:,计算结果如表33所示。表2载位移计算表表3载位移计算表(3)主动荷载位移主动荷载位移:闭合差3.4.3载位移移-单位弹性抗抗力引起的位位移(1)各接缝处的抗力力强度在这里不考虑摩擦擦力引起的位位移。假设抗抗力的上零点点位于第4截面上,即位于位置,最大抗抗力位于第6截面,抗力的的下零点位于于墙脚,即第第8截面处。最大抗力值以上各各截面抗力强强度按下式计计算:于是可知:,,,最大抗力值以下各各截面抗力强强度按下式计计算:,其中-所考察截截面外缘点到到h点的垂直距距离,-墙脚外缘点点到h点的垂直距离离,为简化计计算,上述均均将外缘简化化为轴线。,,因此,,按比例例绘制于轮廓廓线上。(2)各楔块上抗力集中中力可按下式近似计算算,弧长采用轴线线弧长。,作用位置可由下下图近似求出出。,,于是可知,抗力力作用合力位位置距接缝中中心点的力臂臂为:,则:,则:对应的抗力与坐标标轴的夹角则则采用该位置置处的径向方方向。(3)抗力的水平和竖竖直分量(4)计算单位抗力在基基本结构中产产生的内力弯矩:轴力:计算见表6、7。确定力臂有2种方方法:一是直直接在CAD图上进行测测量;二是通通过几何关系系来计算,这里里采用第2种方式。(5)单位抗力产生的的载位移计算见表8。校核为:闭合差3.4.4墙底(弹弹性地基上的的刚性梁)位位移单位弯矩作用下的的转角:主动荷载作用下的的转角:单位抗力及相应摩摩擦力作用下下的转角:3.4.5解力法法方程衬砌矢高:计算力法方程的系系数为:以上将单位抗力产产生的位移乘乘以即为弹性性抗力引起的的位移。求解方程:显然可知:,,可将上述结果代入入原方程,进进行校核。3.4.6计算主主动和被动荷荷载分别产生生的衬砌内力力计算公式为:计算结果见表9。3.4.7最大抗抗力值的求解解首先求出最大抗力力方向向内的的位移于是:上式单位为kPaa,力矩的单位位为kNm,力的的单位为kN,长度单位为m3.4.8计算衬衬砌总内力按下式计算衬砌总总内力。计算过程列于表112中。3.4.9衬砌截截面强度验算算检算几个控制截面面1、拱顶(截面0)(可满足要求),可得:(可)式中:-混凝土极极限抗压强度度,取2、截面80.000012<d//6=0.0083综上,验算满足强强度要求。3.4.10内力力图3.4.11配筋筋计算经过计算,可知中中墙顶部为最最不利位置,沿沿隧道纵向取取1m的计算单元元,弯矩最大大为807.3367kN..m,轴力为1136..183kNN,以此截面面为控制截面面进行配筋,为为简便计算,可可以对称配筋筋。弯矩设计值,轴力力设计值截面长度:L=11.0m高度:计算长度:偏心距::附加偏偏心矩:(20mm和1/30偏心方向截截面尺寸中较较大值)初始偏偏心矩:=220+7111=731mmm偏心距距增大系数::,所以取所以构件长细比对对截面曲率影影响的系则偏心心矩增大系数数:1.00062×7731>0..3×4500按大偏心受压构件件进行计算731×1.00062+5000/2-50=9336mm取则受压区钢筋面积积:采用20Φ20,=6248,非超筋,满足要要求。附录湖南工工业大学课程设计任务书2012—20013学年第1学期包装土木学院(系系、部)土木工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