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收藏与散佚课件_第1页
古典文献收藏与散佚课件_第2页
古典文献收藏与散佚课件_第3页
古典文献收藏与散佚课件_第4页
古典文献收藏与散佚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

1、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2、历代私家藏书之兴替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一、周秦私家藏书概况仅散见于先秦诸子文章,其详情难以考证。《墨子·天志》:“今天下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失败,回家后“乃夜发书,陈箧(qiè)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史记·六国年表》:“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诗》、《书》之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二、汉魏晋南北朝的藏书家

汉惠帝除挟书之令,私人藏书始合法。东汉末蔡邕是大藏书家,据说有藏书近万卷,晚年载数车与王粲。

晋初,张华富藏书,“尝徙居,载书三十乘”。晋人范蔚“家世好学,有书七千余卷,远近来读者恒有百余人,蔚为办衣食”

南齐沈麟士家富藏书,“遭火,烧书数干卷,年过八十,耳目犹聪明,以反故抄写,火下细书,复成二三千卷”

梁任昉“聚书至万卷,率多异本,及卒后,武帝使学士贺纵共沈约勘其书目,官无者就其家取之”。

北魏李业兴“爱好坟籍,鸠集不已,手自补治,躬加题帖,其家所有,垂将万卷。”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二、汉魏晋南北朝的藏书家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三、唐代藏书家简介

唐代藏书家多于前代,藏书数量亦较前代为大。

李元嘉(中宗之子)“聚书至万卷,又采碑文古迹,多得异本”(《新唐书》本传)

苏弁“聚书二万卷,手自雠定,当时称与秘府埒(liè)”(《新唐书》)

王涯“家书多,与秘府侔(móu)”(《新唐书》本传)

韦述“蓄书二万卷,皆手校定,黄墨精谨,内秘书不逮也。古草隶帖,秘书、古器图谱无不备”(《新唐书》本传)

吴竞“聚书颇多,尝目录其卷第,号《吴氏西斋书目》(《旧唐书》本传)。《郡斋读书志·吴氏西斋书目》谓吴竞藏书“一万三千四百六十八卷”。

田弘正“性忠孝,好功名,起楼聚书万余卷”(《新唐书》本传)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三、唐代藏书家简介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四、宋代私家藏书

(一)宋代私家藏书的特点概述1、藏书家倍于前代,且藏书量极大。

据清人叶昌炽的《藏书纪事诗》收录可知,宋代藏书数千卷以上,事迹可考的藏书家110余人。潘美月所著《宋代藏书家考》又有所增补,达128人。方建新在叶、潘两人的基础上,又历经数年,从史籍、文集、笔记、方志、碑刻中收集到上述两书未载录的宋代藏书家400余人。近年来,又新发现数十家,累积两宋藏书家、即藏书数千卷以上、事迹可考或约略可考者约500余人。这一数字还不全面,仍有遗漏。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四、宋代私家藏书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四、宋代私家藏书

(一)宋代私家藏书的特点概述1、藏书家倍于前代,且藏书量极大。

不但藏书人数多,而且所藏图书数量亦多,出现了不少的个人藏书数万卷及“与秘府等”,甚至超过国家三馆藏书的大藏书家。在目前可考的500多名宋代藏书家中,明确记载其藏书在万卷与万卷以上的有300人,占总数二分之二以上。但据材料分析,达到万卷以上的有数十人。宋代有事迹可考,藏书达到万卷与万卷以上的藏书家人数有近400人。

其中藏书四万卷以上的有10人,比较确定的则有8人,他们是:王钦臣、赵宗绰、贺铸、叶梦得、方崧卿、魏了翁、陈振孙、周密。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四、宋代私家藏书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王钦臣,字仲至,王沫(997-1057)子,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以文彦博荐试学士院,赐进士及第。历官秘书少监、集贤殿修撰,知和州、饶州、成德军。

荣王赵宗绰(1035-1096),濮安懿王之子,袭封濮国公。官至河阳三城节度使、检校司徒。

贺铸(1052-1125),字方回,卫州(治今河南汲县)人。晚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市),宋太祖贺皇后五代族孙,以恩授右班殿直,监军器库门,历官通判泗州、太平州。

叶梦得(1077-1148),字少蕴,号石林,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绍圣四年(1097)进士,累官翰林学士、户部尚书。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方崧卿(1135-1194),字季申,莆田(今属福建)人。隆兴元年(1163)进士。历知上饶县吉州,提点广东刑狱,移广西转运判官、京西转运判官。

魏了翁(1178-1237),字华文,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庆元五年(1199)进士。开禧二年(1206),以校书郎出知嘉定府。曾在邛州城西白鹤山下开办书院,授徒讲学。

陈振孙(?-约1261),字伯玉,号直斋,湖州安吉(今属浙江)人。端平中为浙西提举,知嘉兴府。以宝章阁待制致仕。著有《直斋书录解题》。

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弁阳啸者、泅水潜夫等。原籍济南(今属山东),南渡后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市)。历官义乌令,入元不仕。晚年居钱塘癸辛街,著述颇丰。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另外据《文献通考》引叶梦得《过庭录》云:“公卿名藏书家如宋宣献(绶)、李邯郸(淑),四方士民如毫州祁氏、饶州吴氏、荆州田氏等,吾皆见其目,多至四万许卷。惟宣献择之甚精,止二万卷。”

另据统计,宋代藏书三万卷以上四万卷以下有八人,三万卷以下二万卷以上的藏书家有二十人之多。还有众多的笼统称“藏书数万卷”“与秘府三馆等”的藏书家。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2、藏书活动从北到南延续不断北宋与南宋总的藏书家人数相等。在南宋统治时间(1127-1279)比北宋(960-1126)少十多年,而统治区域只有北宋三分之二(绍兴和议前的南宋初,统治区域只有长江以南地区,仅及北宋的二分之一),又深受靖康之祸,文化学术事业遭受重大打击的情况下,藏书家人数并没有减少,这说明南宋的私家藏书并非仅仅保持了北宋时期的水平,而是有了很大发展。

宋代私家藏书在北宋时以京城开封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为盛。从北宋建国后一直延续到北宋灭亡,有长达一百多年的持续发展。在这期间,南方的江西、浙江、四川、福建等地的私家藏书也得到稳定发展。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随着北宋灭亡,大批中原士大夫随宋室南渡,极大地促进了原本就有很好基础的南方私家藏书。由于淮河以北在伪齐与金的统治下,长江北岸与淮河间又是宋金交战的主要战场,使宋代私家藏书几乎完全南移到长江以南。而以临安为中心的浙江地区藏书家人数超过了其他地区,北宋时的京城所在地河南多出近一倍。两宋时期,南方籍(包括南渡来的北方士大夫占籍南方者)人数明显多于北方,除了浙江外,江西、四川、福建、江苏等地,私家藏书也比较集中。这一切,均说明宋代私家藏书自北宋至南宋由北向南稳步持续地发展,同时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与地域性。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3、收藏图书内容丰富、各具特色

有的求全求多,但大部分是既多又精,有的喜欢收藏孤本、善本与不常见之书,如毕士安精于校雠,家多善本。叶梦得藏书注重实用而求精,其藏书中“自《六经》诸史与诸子之善者,通有千余卷,而其又注意搜取有价值的不常见之书,如南唐徐锴《说文系传》。尤袤“藏书至多,法书尤富”。

僧文莹,喜收藏当代人文集,自称“自国初至熙宁间,得文集二百余家,仅数千卷”。古世淳(1015-1084)“家藏道书五千卷”。徐州人张成象,家多藏医书,太平兴国六年十二月,朝廷下诏民间有藏医书者鼓励送官,张成象以献医书,补翰林医学。还有致力于金石收藏大家如欧阳修、曾巩、赵明诚、叶梦得、洪适(kuò)、楼钥。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3、收藏图书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4、藏书家呈现家族世代沿袭特征

在宋代人数众多的藏书家队伍中,有不少是沿袭二代、三代,甚至四代、五代或更长时期的藏书世家,这也是中国私家藏书发展史上产生的超越前代的新情况。有关研究发现,宋代沿袭二代以上的藏书世家有数十家之多,其中沿袭三世以上事迹可考的有十四家。其中,

有自唐末一直到南宋初沿袭十余世的眉山(今属四川)孙氏。

有连续藏书六世的新喻(今江西新余)刘氏与钜野(今山东巨野)晁氏。

另有沿袭四世的阆中新并(今四川南部县西)蒲氏。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4、藏书家呈现家族世代沿袭特征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4、藏书家呈现家族世代沿袭特征宋代连续两代的藏书家庭及其成员主要有:

(1)太原(今属山西)吴廷柞(918-971)、元扆父子。(2)并州祁县(今属山西)王溥(923--982)、贻孙父子。(3)深州饶阳(今属河北)李昉(925-996)、宗谔父子。(4)绵州(今四川绵阳)苏耆(987一1035)、舜元父子。(5)临川(今江西抚州)晏殊(991一1055)、几道父子。(6)华阳(今四川成都)郭友直(1008--1071)、大亨父子(7)眉州(今四川眉县)苏洵(1009一1066),辙父子。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4、藏书家呈现家族世代沿袭特征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4、藏书家呈现家族世代沿袭特征

(8)庐陵(今江西吉安)李尧辅、公佐父子。(9)鄞县(今属浙江)陈谧、曦祖孙。(10)庐陵(今江西吉安)罗无竟、良弼父子。(11)越州上虞(今属浙江)李光(1078-1159)、孟传父子(12)祟仁(今属江西)李彦华(1112一1192)、琥父子。(13)泰州(今属江苏)周邦、周辉父子。(14)江陵(今属湖北)田伟、镐父子。(15)莆田(今属福建)林霆、光世祖孙。(16)越州新昌(今属浙江)石公弼及从子邦哲。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4、藏书家呈现家族世代沿袭特征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4、藏书家呈现家族世代沿袭特征

这些世代藏书的家族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无论是沿袭数世的藏书世家,还是连续二世的藏书家庭,前三强均来自江西、浙江、四川,而北宋都城开封所在地河南列第四位。即使考虑南宋疆土缩小因素,河南在一半时期内有三家沿袭二世以的藏书家庭,在整个宋代藏书世家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另外,这些藏书大家也多为官宦和学术世家。据考察宋代沿续二世以上藏书家庭绝大部分是官宦之家,有的还是世宦大家。如十四家三世以上藏书世家中,只有吉州安福刘氏(泳)以经商富殖起家、河南大梁蔡氏世业儒而未仕外,其余十二家都是仕宦之家。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4、藏书家呈现家族世代沿袭特征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4、藏书家呈现家族世代沿袭特征

其中新喻刘氏、矩野晁氏、明州史氏都是宋代著名的世宦大族。而连续二世藏书的十六户家庭中,除庐陵李尧辅、公佐父子,崇仁李彦华父子二家外,亦均为仕宦之家。其成员中,则有很多位居宰执、节度使高位,如王溥、吴廷祚、李昉、晏殊、苏辙、李光等人。

宋代藏书世家及其成员的另一特点,是这些藏书世家不但绝大多数是仕宦之家,而且也都是学有渊源的世儒之家,其成员在文化学术事业的不同领域均作出了一定贡献。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4、藏书家呈现家族世代沿袭特征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二)宋代藏书家对文献学的贡献1、数量可观的私家藏书目录对家藏图书进行登记编成目录的始见于唐代。宋代藏书数万卷以上的藏书家就有几十人之多。宋代藏书家重视编制家藏图书目录,宋代藏书家重视图书校勘。综合有关文献记载,宋代藏书家编有家藏图书日录的有近四十家,其中一些人们熟悉的人藏书家如毕士安、宋绶、李淑、王洙、欧阳修、王钦臣、田镐、刘恕、叶梦得、莆田李氏、周密等都编有家藏图书目录,可惜大都已经失传。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二)宋代藏书家对文献学的贡献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2、首开私家藏书提要目录先河

李淑《邯郸图书志》今不存,但是可考知,它是一有解题、提要的目录,其著录内容包括每书的卷数、作者、内容,并有考证。二是其著录内容不但为晁公武、陈振孙两家著名的私家藏书目录引用,而且亦为官方《馆阁书目》引用,首开宋代私家藏书提要目录的先河。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与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均为私家藏书提要目录;

尤裘的《遂初堂书目》是首家著录版本的私人藏书目录。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3、普遍而严谨的版本校勘宋代藏书家非常重视对文献的校勘、整理。雕版印刷在宋代广泛运用,藏书家购置图书更加方便,故而购置的图书不但内容种类丰富、广泛,而且刻印图书的地域不同、主体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版本,即所谓的杭本、蜀本、闽本与官刻本、私家刻本、坊刻本、书院刻本等。宋代藏书家们在整理校摊图书时,已经注意到了这一新情况,做到广收异木,详加勘校,最具代表性的是欧阳修校《昌黎先生文集》,欧阳修年幼时曾从本州李姓人家中得一本颠倒错乱的韩愈文集《昌黎先生文集》,此后三十年,他四处闻人有善本,必定借来校对更正。1030在洛阳为官,利用尹师鲁等人收藏的善本校定。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4、叶梦得对雕版印刷及其图书的研究

宋代藏书家在编制书目、著录版本的同时,还对当时的雕版印刷及其图书进行了研究,产生了如叶梦得这样的研究雕版印刷的专家。首先,关于雕版印刷的起始问题,叶梦得说:“言雕版印书始冯道,此不然,但监本《五经》板,道为之尔。柳玭(

pín

)《训序》言其在蜀尝阅书肆,云字书小学率雕版印纸。则唐固有之矣。但恐不如今之工。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其次,是关于雕版刻印的图书与写本的关系。叶梦得认为:“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人不多有,而藏者精于雠对,故往往皆有善本。”有了雕版印书后,“学者易于得书,其诵读亦因灭裂,然板本初不是正,不无讹误,世既一以板本为止,而藏本日亡,其讹谬者遂不可正,甚可惜也”。再次,他对当时各地刻印的图书进行了比较研究,总结分析道:“今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京师比岁印板,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蜀与福建多以柔木刻之,取其易成而速售,故不能工。福建本几遍天下,正以其易成故也。”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目录学家姚名达指出:“校勘学(狭义校勘学)、版本学、刊刻学之确立,自兹(宋代)始也。”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北宋藏书家简介

宋绶,北宋人,官至兵部尚书,参知政事,卒谥宣献。其子宋敏求,字次道,官至龙图阁直学士。朱弁《曲洧(音伟)旧闻》:“宋次道藏书皆校三五遍,世之蓄书,以宋为善本。”魏了翁《遂初堂书目跋》:“宋宣献兼有毕文简、杨文庄二家之书,不减中秘,而元符中荡为烟矣。”《梦溪笔谈》:“宋宣献常谓校书如扫尘,一面扫,一面生,故有一书每三四校,犹脱缪。”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北宋藏书家简介

李淑,字献臣,徐州丰县人,生活于北宋后期,编有《邯郸图书志》十卷,分为五十七类,著录经、史、子、集一千八百三十六部二万三千一百八十六卷。此外尚有《艺术志》、《道书志》、《书志》、《画志》》,通为八目(见《郡斋读书志》)。陆游《跋京本家语》:“李邯郸所蓄三万卷,靖康之变,金人犯阙,散亡皆尽。”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北宋藏书家简介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北宋藏书家简介荆州田伟。《方舆胜览》卷二十七:“田伟,燕人,归朝授江陵尉,因家焉,作博古堂,藏书至五万七千卷,无重复者。黄鲁直过之,曰:‘吾校中秘书,及遍游江南文士,图书之富,未有过田氏者。’”其子田镐有《田氏书目》六卷。“田伟居荆南,家藏书凡三万卷。”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南宋藏书家简介

叶梦得,字绍蕴,吴县人,北宋哲宗绍圣四年进士,南宋高宗时除尚书右丞,江东安抚使,自号石林居士。

《避暑录话》卷上:“余家旧藏书三万余卷,丧乱以来所亡几半。山居狭隘,余地置书囊无几,雨漏鼠啮,日复蠹败,今岁出曝之,阅两旬才毕,其间往往多余手抄,览之如世事。”《挥麈后录》卷七:“靖康俶(音醋)扰,中秘所藏与士大夫家者悉为乌有。南渡以来,惟叶少蕴少年贵盛,平生好收书,逾十万卷,置之霅(音杂)川弁山,山居建书楼以贮之,极为华焕。丁卯年(高宗绍兴十七年),其宅与书俱荡一燎。”《遂初堂书目》著录有《叶石林书目》。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南宋藏书家简介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晁公武,济南人,绍兴二年进士。藏书二万四千五百余卷,撰《郡斋读书志》传世。其书多四川转运副使井度所赠,详《郡斋读书志》自序。

陈振孙,南宋理宗时人,撰《直斋书录解题》传世。《齐东野语》卷十二:“近年惟直斋陈氏书最多,盖尝仕于莆,传录夹漈郑氏、方氏、林氏、吴氏旧书至五万一千一百八十余卷,且仿《读书志》作《解题》,极其精详。近亦散失。”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尤袤,字延之,无锡人,绍兴十八年进士。喜藏书,有《遂初堂书目》传世。

《文献通考·经籍考》引诚斋《遂初堂书目序》云:“延之于书靡不观,观书靡不记,每公退,则闭户谢客,日记手抄若十古书。其子弟及诸女亦抄书。一日谓予曰:“吾所抄书今若干卷,将汇而目之。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五、元代藏书家简介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宋太祖赵匡胤的第11世孙。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藏书最煊赫者为宋板两《汉书》。清刘体仁《七颂堂识小录》:“宋板书所见多矣,然来有逾《前汉书》者。”此《前汉书》后归清官,见《天禄琳琅书目》,嘉庆二年毁于宫火。

陈继儒《读书十六观》:“赵子昂书跋云:聚书藏书,良非易事。善观书者,澄神端虑,几焚香。勿卷脑,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揭幅。勿以作枕,勿以夹刺。随损随修,随开随掩。后之得吾书者,并奉赠此法。”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五、元代藏书家简介

袁桷,字伯长,庆元人,官翰林国史院检阅官,累迁侍讲学士。著《清容居士集》、《延祐四明志》传世。元孔克齐《至正直记》卷二:“四明袁伯长学士,承祖父之业,广蓄书卷,国朝以来,甲于浙东。伯长没后,子孙不肖,尽为仆干窃去,转卖他人,或为婢妾所毁者过半。”

倪瓒,字元镇,无锡人,号云林居士,室名清閟(音闭)阁。“藏书数千卷,皆手自勘定。古鼎法书,名琴奇画,陈列左右。”(《明史》本传)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六、明代私家藏书

明代藏书家达四百二十七人,而另有统计,明代藏家达八百多人。明代私家藏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一、明初至天顺年间(1368-1464)。这一时期主要藏书家有浙江的宋濂、江西杨士奇、江苏昆山叶盛等。二、成化至正德的五十余年间(1465-1521)。全国私家藏书名家几乎全集于江苏一地,出现一枝独秀的局面。三、嘉靖、隆庆之世(1522-1572)。这五十年间全国私家藏书风气大炽,名家辈出。苏浙两省仍独领风骚。四、万历至崇祯末年明清易代之际(1573-1644)。这七十年间,私家藏书盛而不衰,崇祯末年,许多著名藏书家之书多毁于战乱。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六、明代私家藏书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一时期:明初至天顺年间(1368-1464)。这一时期主要藏书家有浙江的宋濂、江西杨士奇、江苏昆山叶盛等。江苏、浙江后来成为全国藏书事业的中心,此时已露端倪。

宋濂,明初政治家,(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浙江人,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四先生。他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宋濂的藏书一是来自平时收藏、抄写,二是得知浦江邻居郑氏。“始自潜溪徙浦江,得郑氏藏书八万卷,居青萝山中,日讲明而切究之。”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叶盛,(1420—1474)字与中,号蜕庵,自号白泉,又号泾东道人、淀东老渔,昆山人。正统十三年进士,成化十年卒,谥文庄。藏书数万卷,手自雠录。尝欲建“菉竹堂”,至玄孙恭焕乃成。编有《菉竹堂书目》6卷,见《四库存目》。钱大昕《听雨轩集跋》:“文庄藏书之富,甲于海。服官数年,未尝一日辍书。虽持节边徼,必携抄胥自随。每抄一书成,辄用官印识于卷端。其风流好事如此。”其人藏书多抄本。

叶恭焕,伯寅,号括苍山人。嘉靖二十五年(1546)中举。叶恭焕的功绩是建菉竹堂,遂叶盛夙愿,将祖先遗书藏堂中,且多方搜集散出之书,谨守叶盛《书厨铭》的遗训:“读必谨,锁必牢,收必审,阁必高。子孙子,惟学教,借非其人亦不孝。”为明代前期“菉竹堂”藏书出力甚多。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二时期:成化至正德的五十余年间(1465-1521)。这一时期全国藏书活动日益兴盛,全国私家藏书名家几全集于江苏一地,出现一枝独秀的局面。在这一时期,前辈藏书家如太仓陆容、长洲吴宽等藏书名家都还在世。稍后即有苏州朱存理、杨循吉、都穆、文璧、钱同爱、顾元庆诸家的崛起,华亭的徐献可、何良俊、朱可韶,上海则有陆深、黄标等。朱存理(1444-1513),字性甫人。终身布衣,教书为生。性嗜学,号野航,明长洲(今江苏苏州)未曾一日忘学。从钱谦益、文征明所记略可见朱存理藏书颇多其手录之本,而其所藏范围较广,群经史籍以致稗官小说皆在收藏之列。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杨循吉(1456-1544年,一作1458-1546)。字君谦,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授官礼部主事。多病,好读书,每当读至会意处,则手足跳动,不能止。人呼为“颠主事”。杨循吉所藏书,多手抄及收购。

都穆(1458-1524),字玄敬,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授工部都水主事,历官礼部主客郎中,年五十四,加太仆少卿致仕。都穆晚年致仕后、斋居萧然,生活闲顿,以至饭食不继,然仍勤于读书、抄书、藏书,朱彝尊曾记其一轶事称:“相传、吴中有娶妇者,夜大风雨,灭烛,偏乞火无应者。众皆曰:‘南濠都少卿家当有读书灯在。’访之果然”。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陆深(1477-1544),初名荣,字子渊,号俨山,上海县(今上海市)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以祭酒充讲官。终官詹事府詹事。卒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裕。陆深喜藏书,积蓄颇多,有绿雨楼藏书楼,撰有《江东藏书目录》(此书已佚)。

陆深之藏书,分十三类,以正经为第一,理性第二,史第三,占书第四,诸子第五,文集第六,诗集第一七,类书第八,杂史第九,诸志第十,韵书第十一,小学医药第十二,杂流第十三。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三时期:嘉靖、隆庆之世(1522-1572)。

社会承平,文风较盛。就藏风而论,诚如袁同礼所论出现了“嘉隆间,天下承平,学者出其绪余,以藏书相夸尚”的风气,这五十年间全国私家藏书风气大炽,名家辈出。苏浙两省仍独领风骚,这个时期浙东有藏书巨擘鄞县范钦与浙西秀水(今嘉兴)项元汴最为著名。

其余则有乌程(今湖州)沈节甫、归安(今湖州)茅坤等;在江苏有武进的唐顺之、太仓的王世贞及长洲(今江苏苏州)钱谷、刘凤与海虞(今江苏常熟)杨仪等。在北方则有嘉靖间的濮州(今山东范县西南)李廷相、开州(今河南濮阳)晁瑮(音力)、琢州(今河北琢州)高儒、章邱(今山东章邱)李开先等。尤其李开先藏书之富,甲于齐东。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三时期:嘉靖、隆庆之世(1522-1572)。第四

范钦,字尧卿,鄞(音银)县人,嘉靖壬辰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家有天一阁,藏书甲于两浙,清初黄宗羲、全祖望皆为作《天一阁藏书记》。

乾隆修《四库全书》,天一阁进书六百三十八部,赏雍正内府铜活字印《古今图书集成》一部。嘉庆间阮元命范氏后人编辑书目,为之序云:“海内藏之家最久者,今惟宁波范氏天一阁岿然独存。”又云:“此阁所藏五万三千余卷,皆明天启以前旧本。”民国初年阁书为巨盗薛某所窃,损失千种。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范钦的天一阁藏书,主要为宋元以来刊本、稿本、抄本,而以明刻本为主,其中尤以明代地方志、科举录为其收藏特色,著称于世。天一阁藏明代方志,在全国可算首屈一指,现存的240种明代地方志,其中十之八九是孤本。又有数以千计明代登科录、会试录、乡试录、武举录等。范钦主要选择明人著述和明代所刊的明以前古籍。是至今保存完好,是我国最古的藏书楼。20世纪50年代以来,陆续有一批藏书家将自己的藏书捐献给了天一阁,如张氏樵斋、朱氏别宥斋、孙氏蜗寄庐、杨氏清防阁、冯氏伏跗室等,天一阁已成为宁波藏书文化的象征。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范钦的天一阁藏书,主要为宋元以来刊本、稿本、抄本,而

范钦藏书主要来源有几个方面:一是得之于鄞县城西丰坊万卷楼藏书。丰坊为鄞县南宋旧家子弟,丰家历代为官,家富藏书。丰坊曾将家中田产千余亩尽出卖,以购图书碑帖,万卷楼藏书达数万卷之多。丰坊晚年得心疾,不善治家,后家产丧失殆尽,其万卷楼藏书,凡宋本、写本等为故旧门生辈窃去不少,后又复遭火灾,损失更多。范钦原与丰坊交好,曾从丰坊万卷楼中抄书,后丰坊将所有藏书售与范钦。二是抄自王世贞等藏书家。范钦与王世贞素有抄书之约,相互约定彼此各出书目,互补缺失。此外,范钦还与扬州等地藏书家皆有借抄之事。这些可说是天一阁藏书的基础部分。三是是范钦的刻意搜求。范钦曾历官湖北、江西、陕西、河南、广西、福建、云南等地,每到一地,就留意该处所见之书,尽力收藏,故天一阁藏书盛时达七万余卷。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范钦藏书主要来源有几个方面:一是得之于鄞县城西丰坊万

李开先,山东章丘人,字伯华,号中麓子、中麓山人及中麓放客。嘉靖八年(1529)进士,历官户部主事、吏部考功主事、员外郎、郎中,后升提督四夷馆太常寺少卿。李开先性好蓄书,藏书甲于齐东,与金陵焦竑称为“南北两大家”。做官时,其薪俸主要用来购书。回乡后,修建“藏书万卷楼”“词山曲海”为藏书处所,所藏以词曲话本最多,有“词山曲海”之誉。并根据藏书辑录了部分明代戏曲资料,评选了不少散曲和杂剧的曲文。李氏藏书长达百年。曾编辑有《李中麓书目》,早佚,据其《藏书万卷楼记》称:“乃仿刘氏《七略》分而藏之。楼独藏经学时务,总之不下万卷,余置别所凡五,以防火灾”。所藏书在明末清初被毛扆(音以)“汲古阁”、朱睦㮮(通桔)“万卷堂”、徐乾学“传是楼”所收。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李开先,山东章丘人,字伯华,号中麓子、中麓山人及中麓

晁瑮,字君石,开州人,嘉靖辛丑进士。其藏书目《宝文堂书目》,见《四库存目》,传世有明抄本,现藏台北故宫。上卷以御制为首,有总经、五经、四书、性理、史、子、文集、诗词、等十二目;中卷分类书、子杂、乐府、四六、经济、举业等六目;下卷分韵书、政书、兵书、刑书、阴阳、医书、农圃、艺谱、算法、图志、年谱、姓氏、佛藏、道藏、法帖等十五目。宝文堂并藏有小说、戏曲等,此亦为传统藏书家少见。晁瑮所刻之书颇精良,被叶德辉目为明人刻书中的精品有:《昭德新编》、《具茨集》、《晁氏客语》、《晁氏儒语》、《道院集要》、《法藏碎金》等。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胡应麟(1551-1602),字元瑞,又字明瑞,号石羊生,一号少室山人。浙江兰溪人。他生当嘉靖、隆庆、万历之世,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明代浙江藏书家中以藏书富而,又以鉴别精享有盛名,他是浙东金华地区自宋濂后出现的又一重要藏书大家。

胡应麟的四万余卷藏书,除平时收藏外,另一部分是以低价收购了金华藏书家虞守愚的万卷藏书。据谢肇淛《五杂俎》记载:“金华虞参政家藏书有数万卷之多,贮之一楼,楼筑于水池中央,以小舟为渡,夜则去舟,使人无法登楼,声言:楼不延客,书不借人。”但后来虞之后人不能守祖业,拟出售藏书。胡应麟见此机会,即以低价购进,故而他遂以藏书雄称海内。胡应麟曾拟编所藏书目,未就而已谢世。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胡应麟对古籍版本有很高的鉴别能力。胡应麟曾建议用三年时间,尽罗致四海之藏,而后大出秘书,由皇家任命儒臣加以汇编。这建议在当时没有实现,至清代乾隆帝弘历大集儒臣编《四库全书》,到是和胡应麟的夙愿不谋而合。胡应麟是一位明代私人刻书家,所刊刻之书有自撰之《诗薮》内、外编各六卷。其所著《少室山房笔丛》卷一至四(《经籍会通》)保藏了他论藏书、记版刻等的丰富史料。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时期:万历至崇祯末年明清易代之际(1573-1644)。这七十年间,私家藏书盛而不衰,崇祯末年,许多著名藏书家之书多毁于战乱。总体而论,这一时期主要藏书家仍在苏、浙两省,龙其是江苏常熟一地,赵用贤、赵琦美父子之脉望馆、钱谦益之绛云楼、钱曾之述古堂、毛晋父子之汲古阁,雄视东南,为全国诸藏书家之翘楚。以浙江而言,新出之藏书家主要在浙东,如山阴祁承㸁之澹生堂、会稽(今浙江绍兴)钮石溪的世学楼、余姚黄宗羲的续抄堂著名于世。祁承㸁澹生堂所藏之书多为世所罕见者,祁氏所著《澹生堂藏书约》为藏书理论重要文献,于目录学上贡献颇巨。在福建则有连江陈第、闽县(今福州)徐(火勃)等;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时期:万历至崇祯末年明清易代之际(1573-1644

赵琦美(1563-1624),原名开美,字元度,号清常道人,常熟(今江苏常熟)人。家有脉望馆藏书楼。赵琦美为藏书世家,渊源有自。其父赵用贤(1535-1596)终吏部左侍郎,卒谥文毅。赵用贤性喜藏书,精校勘,脉望馆藏书楼所藏达二千余种。赵琦美天性颖悟,博闻强记,以父荫官刑部郎中。琦美亦性喜藏书,继承其父脉望馆藏书事业.志欲网罗古今典籍,分甲乙之部加以诠次。为藏书以至省衣节食。曾借三馆秘本,手自缮录,朱黄校雠,其爱书之精神。读书之专勤,人称近古所未有。惟其赵琦美如此长年累月勤于搜求、抄录,故脉望馆藏书大为增加,藏书总数达五千种,二万余册,远远超过当年其父收藏数目。赵琦美逝后,脉望馆藏书大部分归于明末藏书家钱谦益绛云楼。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赵琦美(1563-1624),原名开美,字元度,号清

赵琦美的脉望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还藏有海内外孤本《古今杂剧》二百四十二种,全部是元明两代的剧本,是研究我国戏剧史的宝库。此书大部分经赵琦美手抄、手校,后辗转流人钱谦益、钱曾、季振宜、何煌、黄丕烈、赵宗建、丁祖荫等著名藏书家手中,现藏于图家图书馆。赵琦美刊书亦多,多利用其家藏脉望馆底本而加刊印。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又号蓉江、彻修,晚号蒙臾,别署东涧老人、如来真子、石渠旧史、天子门生等。常熟(今江苏常熟)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崇祯初任礼部侍郎,与温体仁争权失势,被革职。南明弘光朝时馅事马士英,任礼部尚书。清兵南下,率先迎降,以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充《明史》副总裁。后获罪放归,以著述自娱。钱之诗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吴伟业、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著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牧斋集》等,辑明人诗为《列朝诗集》,编有《绛云楼书目》等。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毛晋(1599-1659),初名凤苞,晚岁更名晋,字子九,后更字子晋,号潜在。常熟(今江苏常熟)人。诸生。性嗜典籍,喜藏书,及壮从钱谦益游,得指点,学业大进。家有汲古阁、目耕楼藏书,所藏多宋元旧版,人所罕见之书,且数量达八万余册。明季常熟藏书以钱谦益绛云楼、毛晋汲古阁并称于世,雄视东南。毛晋世居常熟迎春门外七星桥,父毛清,以力田起家,颇富有。在如此优裕的家庭生活中,毛晋志不在干金万金置出产,而是挥金如土购书读。明末时宋元旧书已十分罕见,毛晋为求宋元椠本出“悬金求书”大手笔。毛晋“千金市书”的豪举,吸引了众多书商、旧家竞向毛晋投售,故而毛晋藏书益富。毛晋藏书楼称汲古阁,为上下三楹,以子丑寅卯……一地支分十二架,起子终亥,架列八万四千余册珍籍,真是森列邺架,见者无不称羡。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毛晋传播文献,除大量择善本校勘刊印外,还首次创用了影抄法,据文献记载:毛晋藏宋本最多,其有世所罕见而藏诸他氏不能得者,则选善本以佳纸墨影抄之,与刊本无异名曰“影宋钞”,一时好事家皆争仿效,而宋椠本之无存者,赖以传之不朽。人称汲古阁影朱精抄,古今绝作。为使图章逼真,抄前先加腊。版心有“汲古阁”三字,格阑外有“毛氏正本极古阁藏”等字样。影宋抄本以毛晋为最精。毛晋有子五,其中毛褒、毛表、毛扆皆继父业藏书,以毛扆(音以)(1640-1713)影响最大。毛扆字斧季,所藏甚富,精小学、校勘,著名于时,编有《汲古阁秘本书目》等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设置文件的NTFS权限设置文件的NTFS权限设置NTFS特殊权限设置NTFS特殊权限实训任务在e盘下创建4个文件夹,其中一个文件夹为隐藏文件夹,这4个文件夹共享。创建test用户名和密码,其中test用户对文件夹1拥有完全控制权限,测试在文件1下创建子文件夹,修改文件夹的权限。Test用户对文件夹2拥有读取权限,测试在文件夹2中打开某个文件,新建一个文件,修改文件夹的权限Test用户对文件夹3拥有更改权限,测试在该文件夹中打开一个文件,创建文件夹,删除文件,修改文件夹权限。文件夹4只有知到名字的用户才能使用。相邻两个同学之间相互测试。实训任务在e盘下创建4个文件夹,其中一个文件夹为隐藏文件夹,【任务实施】

操作3常用系统优化软件的使用例:用驱动精灵完成系统优化的基本操作。【任务实施】操作3常用系统优化软件的使用任务8.3认识和使用防火墙【任务目的】(1)了解防火墙的功能和类型;(2)熟悉Windows系统内置防火墙的启动和设置方法。【工作环境与条件】(1)安装好Windows7或其他Windows操作系统的计算机;(2)能够正常运行的网络环境。任务8.3认识和使用防火墙【任务目的】8.3.1防火墙的功能防火墙作为一种网络安全技术,最初被定义为一个实施某些安全策略保护一个安全区域(局域网),用以防止来自一个风险区域(Internet或有一定风险的网络)的攻击的装置。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网络风险不仅来自与网络外部还有可能来自于网络内部,并且在技术上也有可能实施更多的解决方案,所以现在通常将防火墙定义为“在两个网络之间实施安全策略要求的访问控制系统”。8.3.1防火墙的功能防火墙作为一种网络安全技术,最初8.3.1防火墙的功能一般说来,防火墙可以实现以下功能:能防止非法用户进入内部网络,禁止安全性低的服务进出网络,并抗击来自各方面的攻击。能够利用NAT技术,既实现私有地址与共有地址的转换,又隐藏内部网络的细节,提高内部网络的安全性。能够通过仅允许“认可的”和符合规则的请求通过的方式来强化安全策略,实现计划的确认和授权。所有经过防火墙的流量都可以被记录下来,可以方便的监视网络的安全性,并产生日志和报警。防火墙是审计和记录Internet使用费用的一个最佳地点,也是网络中的安全检查点。防火墙允许Internet访问WWW和FTP等提供公共服务的服务器,而禁止外部对内部其他系统或服务的访问。8.3.1防火墙的功能一般说来,防火墙可以实现以下功能8.3.2防火墙的实现技术1.包过滤型防火墙数据包过滤技术是在网络层对数据包进行分析、选择,选择的依据是系统内设置的过滤逻辑,称为访问控制表。通过检查数据流中每一个数据包的源地址、目的地址、所用端口号、协议状态等因素,或它们的组合来确定是否允许该数据包通过。如果检查数据包所有的条件都符合规则,则允许进行路由;如果检查到数据包的条件不符合规则,则阻止通过并将其丢弃。8.3.2防火墙的实现技术1.包过滤型防火墙8.3.2防火墙的实现技术8.3.2防火墙的实现技术8.3.2防火墙的实现技术2.应用层代理防火墙应用层代理防火墙技术是在网络的应用层实现协议过滤和转发功能。它针对特定的网络应用服务协议使用指定的数据过滤逻辑,并在过滤的同时,对数据包进行必要的分析、记录和统计,形成报告。这种防火墙能很容易运用适当的策略区分一些应用程序命令,像HTTP中的“put”和“get”等。应用层代理防火墙打破了传统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每个客户机/服务器的通信需要两个连接:一个是从客户端到防火墙,另一个是从防火墙到服务器。这样就将内部和外部系统隔离开来,从系统外部对防火墙内部系统进行探测将变得非常困难。8.3.2防火墙的实现技术2.应用层代理防火墙8.3.3

Windows防火墙在Windows7系统中,不同的网络位置可以有不同的Windows防火墙设置。可以选择的网络位置主要包括:1.专用网专用网包含家庭网络和工作网络。在该网络位置中,系统会启用网络搜索功能使用户在本地计算机上可以找到该网络上的其他计算机;同时也会通过设置Windows防火墙(开放传入的网络搜索流量)使网络内其他用户能够浏览到本地计算机。8.3.3Windows防火墙在Windows7系统

祁承㸁(1562-1628),字尔光,号夷度,又号旷翁、密士老人。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曾任江西右参政。祁承㸁的藏书楼,名为澹生堂。

祁承㸁藏书不以宋本为贵,而主张以实用为先。藏书注重类别,强调学术源流,主张先取见于前人著录有来历之书,再收前代名贤与近世人著作,对史部尤所重视,有府志九十四种,县志三百二十种,与传统藏书家不同。他也收藏小说、戏曲等,其中元明以来传奇戏曲多至八百余部。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徐(火)勃(1570-1645),字惟起,更字兴公。闽县(今福建福州)人。博学善诗工文,与曹学佺同主闽中诗坛,时人有“兴公诗派”之誉。性喜读书,致力于藏书,以为人生之乐莫过于闭户读书。毕生淡泊名利,布衣以终。家有红雨楼藏书楼,或购藏、或受赠、或抄录、或乞讨,一介布衣,终成一代藏书大家。徐勃三访吴越,得书最多。其间他结识了常熟著名藏书家毛晋、钱谦益等,并结下了有较深的“书缘”。

徐勃藏书为读,有人见其遗籍,大半点墨施铅,或题其端.或跋其尾。此题跋后结集成《红雨楼题跋》,所著《笔精》亦多自己收藏图书经历、读书感想、校勘情况等。徐勃红雨楼藏书后流散闽中,陆心源皕宋楼亦有收藏。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明代私家藏书的地域分布明代藏书家主要集中于江浙和东南一带传统文化中心、山东、河南、安徽在6-7左右。其余地方很少。粗略统计,明代知名藏书家有三百五十八人江苏142家;浙江114家;福建22家;江西20家;上海19家(华亭,今松江统计在内)山东、安徽7家;河南6家;广东山西各4家;陕西、广西湖北四川河北各2家;云南、海南、甘肃各1家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七、清代私家藏书(一)清初私家藏书清初私家藏书集中分布于南方江苏、浙江两地。而且因处于两朝交替的转变时期,所以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首先受朝代更替的影响,集中大都会较少,小都市较多,其中如江苏常熟、浙江宁波较著名。北京由于是政治中心,官吏集中,文人众多,逐步成为北方藏书家集中地区。其次,一部分明遗民出于对故国情感寄托,故专门收集明代史料、地方史料的藏书家不乏其人。第三,清初部分藏书家讲求宋元旧刻、明刻精印精抄本,其传统影响于后世,并成为藏书家中的鉴赏家一类。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七、清代私家藏书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钱曾(1629-1701),常熟人。承继其父钱裔肃的藏书,书楼称述古堂。钱曾积累所藏书籍讲求版刻,对宋元旧刻多有收藏。不仅数量大,且质量高,也有同郡同族藏书家,如钱谦益、钱求赤,以及同郡不同姓的藏书家如毛氏汲古阁、冯氏兄弟的帮助和交换。钱曾对藏书特别注意校理,编有《也是园书目》、《述古堂书目》、《读书敏求记》三种书目传世。这些书目有的只记藏书,有的则是读书校勘之所寄托。如《读书敏求记》是对藏秘本的题跋辑录,对所藏图书作版本考证,记收藏典故,评图书优劣,成为书林中重要参考工具,特别以所藏宋元旧刻、元明秘抄为书林所看重。钱曾晚年,藏书转售于江苏泰兴藏书家季振宜。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江宁私家藏书

江宁府的藏书家以黄氏千顷斋最著。千顷斋主人黄居中(1562-1644),福建晋江人。平生甚爱藏书,曾官南京国子监丞,家于南京。建千顷斋,藏书达八万卷。传至其子黄虞稷(1629-1691)时,藏书续有增益。黄虞稷青年时代即与当代藏书家钱谦益、丁雄飞、吕留良交往,参与《明史》的编纂,故藏书尚能保持父辈的水平,声名远播。与丁雄飞共同约定时问,互相借抄藏书、读书,称古欢社。并有文字约定之《古欢社约》,传为士林佳话。黄虞稷担任撰著《明史》的列传及艺文志部分,对明代著作和出版物非常熟悉。据载,他为了《明史》艺文志部分的编撰,先编出自己藏书目录《千顷堂书目》,集中著录明代人著作,故后人称此目为“纪一代著作之盛”。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嘉兴朱氏曝书亭朱彝尊(1629一1709),字锡笆,号竹宅,秀水(今嘉兴)人,曝书亭主人。康熙于八年(1679)举博学鸿儒科,任翰林院检讨,人值南书房,预修《明史》。为清初著名词人、学者,编有《词综》、《明词综》,又著《经义考》、《日下旧闻》等。朱彝尊自称“中年好抄书”,在朝廷任官时,经常从官府藏书处和其他藏书家处借抄。由于在修史过程中自带写书手王纶,抄录各地呈进史馆之书,被人诬告而罢官,以至归老林田,以读书自娱。家有藏书近八万卷。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京师乐善堂

清初北方藏书家著名的如京城之乐善堂,其藏书来自于徐乾学和季振宜,而徐、季两人之藏书大半来自虞山钱曾和毛晋。钱曾和毛晋的藏书则集中了江南地区之精华,这实际上可见其南方藏书之北迁。

其他省份藏书家如山东孔尚任、赵执信之藏书也名重于时。德州卢见曾雅雨堂,不仅以收藏善本有名,且藏书注意校勘,也为世人所瞩目,藏书一万余卷,数量亦是北方翘楚。四库开馆后,其他藏书家藏书有所削减,而他的藏书仍保存完好,说明其所凭借的优越政治地位,是得天独厚的。据称,该府藏书至晚清时才逐步散失,陆续为聊城杨绍和、常熟翁同和、吴县潘祖荫、钱塘朱学勤等所得。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山东池北书库

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台(今桓台)人。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选扬州推官,迁礼部主事,又任经筵讲官、国史副总裁,官至刑部尚书。王士祯是清初诗人,名重一时,与朱彝尊齐名。藏书以池北书库闻名于世。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二)乾嘉藏书家简介乾隆期间,私家藏书几乎遍布各地,因为从《四库全书》各省征书情况看,江苏、浙江最多,江西、福建次之,云南、奉天最少,而甘肃、贵州等省则未有进书。由此可以看出,文化重心一直停于东南。

著名的藏书家或藏书楼有:杭州鲍廷博的知不足斋;扬州马曰琯、马曰璐兄弟所建丛书楼;京城程晋芳、黄叔琳、翁方纲、江苏苏州藏书家有黄丕烈、袁廷梼、周锡瓉,顾之逵。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二)乾嘉藏书家简介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二)乾嘉藏书家简介

鲍氏知不足斋鲍廷博(1728一1814),字以文,号淥钦。原籍安徽歙县,其父鲍世诩,后经商致富,定居于杭州。建书楼称知不足斋。鲍廷博能继承父志,年青时即有志藏书,故广泛结交书友。其子士恭亦好藏书。当时浙江各地著名藏书家有赵氏小山堂、卢氏抱经堂、汪氏振绮堂、吴氏瓶花斋、孙氏寿松堂、郁氏东啸轩、吴氏拜经楼、郑氏二老阁、金华桐花馆等。鲍廷博有些是借观抄录,有些则收集残篇.故藏书十分丰富,估计达十万卷之数。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二)乾嘉藏书家简介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二)乾嘉藏书家简介鲍氏知不足斋乾隆征集四库全书底本,鲍士恭家呈献六百二十六种。据《四库全书总目》著录鲍家藏书三百七十八种、三千五百八十一卷,四种无卷数,存目一百二十五种。乾隆三十九年(1774),朝廷赏赐鲍家(占今图书集成》一部。鲍廷博不仅藏书,而且注意藏书校勘,并将所藏编印成《知不足斋丛书》三十集(最后二集山鲍士恭续完),共刻书籍二百零七种,七百八十一卷。《知不足斋丛书》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此外,鲍氏还续刻有各种书籍,受到士林的重视。知不足斋藏书不久散失。一些宋元本流入苏州黄氏士礼居、汪氏艺芸书舍,部分藏书归其他藏书家。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二)乾嘉藏书家简介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二)乾嘉藏书家简介

黄叔琳(1672-1756),字昆圃,本籍安徽人,以后落籍顺天大兴(今属北京)。是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学者,尤以《文心雕龙辑注》和《史通训故补注》研究闻名。由于研究和著述的需要,家多藏书有万卷楼等处所。《四库全书》收人其子黄登贤所献家书一百四十种,二千七百七十一卷,十一种无卷数,其中人存目九十三种。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二)乾嘉藏书家简介

乾嘉苏州四大藏书家

江苏苏州藏书家最著名者为黄丕烈、袁廷梼、周锡瓉,顾之逵,人称乾嘉四大藏书家。这几个藏书家不仅藏书有特色,而且他们注重版本校勘,编写目录题跋,并且出版图籍、整理文献,故藏书为世所重,就是家刻图书也是质量上乘,在社会上引起反响。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二)乾嘉藏书家简介

黄丕烈(1763—1825),清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校勘家。字绍武,一字承之,号荛圃,绍圃,又号复翁、佞宋主人、秋清居士、知非子、抱守主人、求古居士、宋廛一翁、陶陶轩主人、学山海居主人、秋清逸叟、半恕道人、黄氏仲子、民山山民、龟巢老人、复见心翁、长梧子、书魔、独树逸翁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官主事,嘉庆六年(1801)发往直隶知县不就,专一治学和藏书。所藏古今善本、秘本、珍本极为丰富,因独嗜宋本书,自号为“佞宋主人”。藏宋版书达百余种,专辟一室为“百宋一廛”而藏之,自作有《百宋一廛书录》1卷。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三)晚清私家藏书的逐步衰落

西方列强的经济输入使得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解体,因经济能力之衰退,很多藏书家无力购书,或把藏书变卖,直接导致部分藏书之衰落。又因藏书散失,流入市场,珍贵图籍版片,大量为国外人士收购,并流散海外。所以,中国近代以来私家藏书逐步衰落,一方面是近代社会新的文化机构图书馆之出现和文化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私家藏书的衰落。晚清著名藏书四大家中的“南瞿北杨”名声最显。这四大藏书家分别是江苏瞿氏铁琴铜剑楼,与晚清杨氏海源阁、陆氏皕宋楼、丁氏八千卷楼。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三)晚清私家藏书的逐步衰落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瞿氏铁琴铜剑楼

铁琴铜剑楼是清代四大私家藏书楼之一,位于常熟市区以东古里镇。藏书楼建于清乾隆年间,建筑面积285平方米。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原名“恬裕斋”,创始人瞿绍基,瞿氏五代藏书楼主都淡泊名利,以藏书、读书为乐。瞿氏第二代、绍基之子瞿镛,对鼎彝古印兼收并蓄,在金石古物中,瞿氏尤为珍爱一台铁琴和一把铜剑,铁琴铜剑楼由此得名。楼主瞿氏数代藏书,绵延二百多年,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杨氏海源阁

海源阁创建于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系聊城杨以增(1791-1855)所建藏书楼。杨以增一生宦游大江南北,搜罗大量图书。太平天国乱,大藏书家汪阆源艺芸书舍藏书散出,杨氏所得最多。此后,又乘捻军江淮战乱之机,搜罗了一批名家藏书,奠定了海源阁的藏书基础。杨以增任职任江南河道总督时,就曾获得士礼居和艺芸书舍的部分藏书。士礼居藏书部分来自江南各地藏书家,是乾嘉时最能代表私人藏书质量和水平的。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杨氏海源阁杨以增之子杨绍和秉承父业。清咸丰、同治年间,绍和官居北京,正值怡府乐善堂藏书陆续散出,杨绍和时任京官,故收得不少。乐善堂藏书来自江南毛晋、钱曾、徐乾学、季振宜的精华。此外,如鲍氏知不足斋、钱氏红豆山房、秦氏石研斋,以及陈鳣、朱筠、孙星衍等之旧藏,海源阁都得以收藏。,他出金购求,所得颇多。此外,他还对阁书进行整理,编成《楹书隅录》初编五卷、续编四卷。绍和之子杨保彝,也曾编有《海源阁书目》和《海源阁藏宋元秘本书目》。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陆氏皕宋楼

陆心源,清季著名的四大藏书家之一。咸丰九年(1859年)举人,官至福建盐运使,多次剿平土匪,富收藏,筑“皕宋楼”、“十万卷楼”、“守先阁”三楼藏书。陆家从心源祖父陆镛开始,三代藏书,以收藏宋版书而著称,藏书达15万多卷,后其家族没落,1906年陆心源之子陆树藩将大量藏书卖给日本岩崎氏静嘉堂文库。现在这批珍贵的书籍仍保存在日本。

皕宋为楼,意谓内藏宋刻本有200种之多。但实际不及此数。陆氏藏书多得自上海郁松年宜稼堂,其中大部分为汪士钟艺芸书舍所收乾嘉时苏州黄丕烈士礼居、周锡瓒水月亭、袁廷梼五观楼、顾之逵小读书堆等四大家之旧藏,极为珍贵。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丁氏八千卷楼

中国清代杭州丁氏藏书楼。清代浙江丁国典慕其远祖宋代丁顗(音以)藏书八千卷而名其所建藏书楼为“八千卷楼”。清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兵燹。丁国典之孙丁丙沿用楼名重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丁丙(1832~1899),字嘉鱼,别字松生,晚号松存。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末四大藏书家之一。与其兄丁申在其祖父丁国典、其父丁英藏书的基础上访求图书,或购或抄,在将近30年间,聚书1.5万多种、20余万卷。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丁氏八千卷楼

八千卷楼除有宋本40种左右、元本约百种之外,明刻精本、《四库全书》底本、名人稿本和校本、日本和朝鲜所刻汉文古籍等较多,是其藏书的主要特色,而且其中很多都曾为明清藏书家所递藏。

光绪三十四年(1908)丁氏后人将全部藏书低价售予江南图书馆,后藏南京图书馆,该馆辟专库贮藏,完好无损。八千卷楼藏书目录,主要有丁丙撰《善本书室藏书志》,丁仁编《八千卷楼书目》。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丁氏八千卷楼

八千卷楼所藏宋元刊本不多,但富有特色:①收藏四库馆修书底本。这些底本上往往钤有翰林院印,有的经过点校钩改,可使后人考见当时修书的规制。②收藏浙江地方文献。③收藏名人稿本、名人校本及钞本。八千卷楼藏书不仅数量多,且版本类型多样。④除藏书外,丁丙一生曾刻书200余种,辑书20余种,著书10余种。其所辑主要有《武林掌故丛编》、《武林往哲遗著》(前后编)、《西泠王布衣遗著》、《当归草堂医学丛书》、《当归草堂丛书》等。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丁氏八千卷楼

咸丰、光绪年间,丁丙曾与其兄丁申共同在战乱中收集散失的文澜阁《四库全书》,并加以钞补,使文澜阁《四库全书》复其本原。

光绪三十四年(1908),两江总督端方在南京奏请清政府创设江南图书馆(今南京图书馆)。时为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售与日本的第二年,为防止古籍再次外流,端方将八千卷楼藏书收购入藏江南图书馆。八千卷楼藏书目录,主要有丁丙撰《善本书室藏书志》、丁仁编《八千卷楼书目》。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

1、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2、历代私家藏书之兴替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一、周秦私家藏书概况仅散见于先秦诸子文章,其详情难以考证。《墨子·天志》:“今天下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失败,回家后“乃夜发书,陈箧(qiè)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史记·六国年表》:“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诗》、《书》之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二、汉魏晋南北朝的藏书家

汉惠帝除挟书之令,私人藏书始合法。东汉末蔡邕是大藏书家,据说有藏书近万卷,晚年载数车与王粲。

晋初,张华富藏书,“尝徙居,载书三十乘”。晋人范蔚“家世好学,有书七千余卷,远近来读者恒有百余人,蔚为办衣食”

南齐沈麟士家富藏书,“遭火,烧书数干卷,年过八十,耳目犹聪明,以反故抄写,火下细书,复成二三千卷”

梁任昉“聚书至万卷,率多异本,及卒后,武帝使学士贺纵共沈约勘其书目,官无者就其家取之”。

北魏李业兴“爱好坟籍,鸠集不已,手自补治,躬加题帖,其家所有,垂将万卷。”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二、汉魏晋南北朝的藏书家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三、唐代藏书家简介

唐代藏书家多于前代,藏书数量亦较前代为大。

李元嘉(中宗之子)“聚书至万卷,又采碑文古迹,多得异本”(《新唐书》本传)

苏弁“聚书二万卷,手自雠定,当时称与秘府埒(liè)”(《新唐书》)

王涯“家书多,与秘府侔(móu)”(《新唐书》本传)

韦述“蓄书二万卷,皆手校定,黄墨精谨,内秘书不逮也。古草隶帖,秘书、古器图谱无不备”(《新唐书》本传)

吴竞“聚书颇多,尝目录其卷第,号《吴氏西斋书目》(《旧唐书》本传)。《郡斋读书志·吴氏西斋书目》谓吴竞藏书“一万三千四百六十八卷”。

田弘正“性忠孝,好功名,起楼聚书万余卷”(《新唐书》本传)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三、唐代藏书家简介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四、宋代私家藏书

(一)宋代私家藏书的特点概述1、藏书家倍于前代,且藏书量极大。

据清人叶昌炽的《藏书纪事诗》收录可知,宋代藏书数千卷以上,事迹可考的藏书家110余人。潘美月所著《宋代藏书家考》又有所增补,达128人。方建新在叶、潘两人的基础上,又历经数年,从史籍、文集、笔记、方志、碑刻中收集到上述两书未载录的宋代藏书家400余人。近年来,又新发现数十家,累积两宋藏书家、即藏书数千卷以上、事迹可考或约略可考者约500余人。这一数字还不全面,仍有遗漏。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四、宋代私家藏书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四、宋代私家藏书

(一)宋代私家藏书的特点概述1、藏书家倍于前代,且藏书量极大。

不但藏书人数多,而且所藏图书数量亦多,出现了不少的个人藏书数万卷及“与秘府等”,甚至超过国家三馆藏书的大藏书家。在目前可考的500多名宋代藏书家中,明确记载其藏书在万卷与万卷以上的有300人,占总数二分之二以上。但据材料分析,达到万卷以上的有数十人。宋代有事迹可考,藏书达到万卷与万卷以上的藏书家人数有近400人。

其中藏书四万卷以上的有10人,比较确定的则有8人,他们是:王钦臣、赵宗绰、贺铸、叶梦得、方崧卿、魏了翁、陈振孙、周密。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四、宋代私家藏书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王钦臣,字仲至,王沫(997-1057)子,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以文彦博荐试学士院,赐进士及第。历官秘书少监、集贤殿修撰,知和州、饶州、成德军。

荣王赵宗绰(1035-1096),濮安懿王之子,袭封濮国公。官至河阳三城节度使、检校司徒。

贺铸(1052-1125),字方回,卫州(治今河南汲县)人。晚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市),宋太祖贺皇后五代族孙,以恩授右班殿直,监军器库门,历官通判泗州、太平州。

叶梦得(1077-1148),字少蕴,号石林,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绍圣四年(1097)进士,累官翰林学士、户部尚书。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方崧卿(1135-1194),字季申,莆田(今属福建)人。隆兴元年(1163)进士。历知上饶县吉州,提点广东刑狱,移广西转运判官、京西转运判官。

魏了翁(1178-1237),字华文,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庆元五年(1199)进士。开禧二年(1206),以校书郎出知嘉定府。曾在邛州城西白鹤山下开办书院,授徒讲学。

陈振孙(?-约1261),字伯玉,号直斋,湖州安吉(今属浙江)人。端平中为浙西提举,知嘉兴府。以宝章阁待制致仕。著有《直斋书录解题》。

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弁阳啸者、泅水潜夫等。原籍济南(今属山东),南渡后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市)。历官义乌令,入元不仕。晚年居钱塘癸辛街,著述颇丰。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另外据《文献通考》引叶梦得《过庭录》云:“公卿名藏书家如宋宣献(绶)、李邯郸(淑),四方士民如毫州祁氏、饶州吴氏、荆州田氏等,吾皆见其目,多至四万许卷。惟宣献择之甚精,止二万卷。”

另据统计,宋代藏书三万卷以上四万卷以下有八人,三万卷以下二万卷以上的藏书家有二十人之多。还有众多的笼统称“藏书数万卷”“与秘府三馆等”的藏书家。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