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2015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_第1页
陕西省宝鸡市2015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_第2页
陕西省宝鸡市2015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_第3页
陕西省宝鸡市2015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_第4页
陕西省宝鸡市2015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7陕西省宝鸡市2015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文综历史试题24.“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候疑焉,立诸候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子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候失位则天下大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B.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C.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25.墨子讲“言有三表”即理论有三个标准。在三表中,最重要的乃是第三:“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还说“义也者,何以知义之为正也,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吾义此知义之为正也。”董仲舒也肯“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也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朱熹宣扬“不谋利,不计功”他强调“必以仁义为先,而不是以功利为急”由此判断 A.在义利观上,儒家讲义,墨家讲利B.儒家和墨家的义利观是完全不同的C.墨子认为“义有利于天下,所以为正”可见他的根本出发点是义D.儒家义利观中,义与利的关系,二者孰轻孰重,才是义利观的核心所在26.“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里“民生在勤,勤而不溃”;《尚书》中记载“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管子》里“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孟子》更有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材料中所说的“民生”已应用于政治经济生活B.这里统治阶级眼中的“民生”只能是以民众勤劳营生为基本要求C.材料中“民生”与后来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生”本质相同D.孙中山的“民生”上升到政治革命的范畴,与材料中民生本质不同27.中央集权的加强往往促成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以下能说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有:=1\*GB3①汉的州=2\*GB3②秦的郡=3\*GB3③唐的道=4\*GB3④宋的路=5\*GB3⑤元的行省=6\*GB3⑥清的省A.=1\*GB3①=3\*GB3③=4\*GB3④B.=1\*GB3①=3\*GB3③=6\*GB3⑥C.=3\*GB3③=4\*GB3④=5\*GB3⑤D.=1\*GB3①=2\*GB3②=6\*GB3⑥28.罗马法是建立在简单商品生产基础之上的最完备的法律体系,它对简单商品生产的一切重要关系如买卖、借贷等契约以及其财产关系都有非常详细和明确的规定,以致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做任何实质性的修改。所以恩格斯说“在罗马法中,凡是中世纪后期的市民阶级还在不自觉的追求的东西,都已经有了现成的了。”他旨在强调罗马法A.体系的完整性和内容的丰富性B.具有永恒性和普遍适用性C.适用商品交换有持久生命力D.代表法学最高成就具有超前性29.文艺复兴前欧洲人“为了信仰而生活”,文艺复兴后欧洲人“为了生活而信仰”这句话表明了A.文艺复兴前后,人神主导地位的变化B.文艺复兴才让人们有了真正的现世生活C.文艺复兴第一次把人放到世界和社会中心看待D.文艺复兴后,人在反对神的存在以及对人的束缚后的人性自由30.读《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统计表》,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类别年份原料(%)手工制品(%)机器产品(%)189315.681.82.6191039.841.418.8192040.139.420.5A.中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局面B.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C.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D.中国的原料开始被列强掠夺31.“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之所以说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是因为它A.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C.这场运动发生在中华民族亡国灭种之际

D.是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32.19世纪以前,中国的“二十四史”一直把西方世界各国列入附属的“西域”;而西方的“世界史”则把中国列在最遥远、生疏的边缘地位。这说明A.当时尚未形成世界地图的概念B.中国长期处于世界中心C.世界市场雏形还未出现D.中西方缺乏相互全面的认识33.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都是抗战时期的重要战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都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B.分别由八路军和新四军发动C.都是国共合作的经典战例D.都是华北敌后战场取得的重大成果34.下表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统计年份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增长率-0.31.9-2.53.66.83.42.83.44.63.0下列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①经济处于“滞胀”阶段②总体呈现增长趋势③增长得益于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④增长得益于减少政府对经济干预的措施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35.政治上的考虑根源于这样一个信念,即只有通过超国家组织的建立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威胁,欧洲各国若想恢复原先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就必须学会用一个声音讲话,并拥有足可与美国相抗衡的人力和物力。这段材料能反映出欧洲走向联合是因为①消除内部战争威胁②抗衡美国③世界多极化④提高国际影响力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选择题答题区】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40.(12分)材料一回顾历史,鸦片显然只是战争的直接原因而非根本原因。由于中西方对国际关系、贸易和司法管辖的观念大相径庭,即使没有鸦片,双方之间的冲突也照样会爆发。比鸦片问题远为深刻的是几个概念的冲突: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西方国家主权的观念之间的不相容;中国的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的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冲突;以及中园农业的自给自足与英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对抗。确实,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思想与中国人对商业的鄙视态度是无法共存的。由工业革命产生的力量与通过变化获得的进步思想,推动了西方向海外扩张,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止这股潮流。不幸的是,满清宫廷与中国的士大夫对这些事实一无所知,因此,中国与西方碰撞时便显得极其痛苦。——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古老封建社会的催化剂,是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产生了变化。——刘卫川《鸦片战争前后差异》材料三鸦片战争用火和剑的形式告诉中国人的使命:中国必须近代化,顺合世界潮流。——茅海建《天朝的崩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鸦片战争前夕,中英双方冲突表现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文)(6分)(2)根据材料二、三,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说明鸦片战争是古老封建社会的催化剂。(6分)41.(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虽然英国和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在时间上并不一致(英国是19世纪上半期掀起工业化浪潮,美国则在19世纪末开始工业化),但是,两者的工业化的动力机制具有类似性,都是依靠市场方式自发推进工业发展,是在经济系统内生地实现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转变的。戈尔巴乔夫仍然认为,斯大林时期实行的不依赖外国贷款和不等待靠发展轻工业为依托的重工业发展战略,是当时条件下的唯一可能的道路,“这是一个创举,它把群众的革命热情当作经济发展的合力”,“工业化一下子把国家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这是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功勋”。——人民网《全球工业化模式》材料二工业化时期,苏联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是一个威胁与机遇并存的时代。1929年,正当苏联轰轰烈烈地进行工业化的时候,经济危机的飓风席卷了资本主义国家。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世界历史纪录片演说词》材料三1950—1984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据材料一,从工业化动力和工业化道路两方面总结英美工业化模式与苏联工业化模式的不同?(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给苏联客观上带来了什么?(2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A时间段中苏两国经济分别出现什么问题?并分析中苏问题的共同原因。(8分)(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B时间段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不同趋势的原因。(9分)43.B【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他们都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洛克认为私有财产制是合理的、天然的,自然状态中是可以有私有权的;而卢梭认为在自然状态中找不到任何社会不平等的基础,因此,自然状态中不可能有私有权的存在。在关于政体的主张方面,洛克主张人民把自己的权力托付给政府,主张君主立宪制,而卢梭认为人民主权,卢梭在这一方面还建立了一套人民主权理论,主张主权不可转让,这就意味着卢梭反对代议制和议会制,希望过小国寡民的生活向往古典城邦的共和制,希望进行直接民主。——摘自《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之比较》(1)根据材料概括洛克和卢梭思想的异同。(9分)(2)结合所学概括洛克和卢梭思想对本国的影响。(6分)43.C【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隋文帝在历史上,是一个比较善于治理国政的皇帝。他登基时,正值荒年,再加上南北朝末期那些小朝廷的统治者穷奢极欲,横征暴敛,以至民怨沸腾,人心不稳,国库空空。他巡查回到长安后,要求各级官员和全国人民从吃食到着装都务必节俭。令下之后,他以身作则,并给自己规定:一、今后吃饭不大摆宴席;二、不带酒带肉;三、穿普通布服。——《隋文帝借节俭治国》隋朝政府在各地都修建了许多粮仓,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贞观十一年,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李世民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隋朝灭亡了20年,可人家储存在仓库里的粮食还没吃完!1969年在洛阳发现了隋朝的含嘉仓遗址,内探出259个粮窖。其中还有一个粮窖还留有已经炭化的谷子50万斤。——《贞观之治真相》(1)据材料一回答,隋文帝节俭治国的原因(6分)(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简要对隋文帝进行评价(9分)【选做题答题区】陕西省宝鸡市2015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文综历史试题参考答案242526272829303132333435DDBACABBDACC40.(12分)(1)国际体系上:中国朝贡体系,讲究尊卑有序原则。英国外来交往体系讲究平等原则;国家类型上:中国王朝统治,英国民族国家;治理模式上:中国人治,西方法治经济模式上:中国封建自然经济下手工劳动,英国资本主义经济下机器生产经济观念上:中国重农抑商,西方自由主义思想。思想观念上:中国思想专制,西方思想解放。外交体制上:中国闭关锁国,西方海外扩张。(任答三点即可满分)(2)政治转型: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转型:自然经济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民资产生;近代化起步。思想转型:盲目自大到向西方学习。41.(25分)(1)工业化动力:英美:市场自发推进,苏联:国家主导开展五年计划。工业化道路:英美:轻纺工业到重化工业,两次工业革命。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6分)(2)工业化时期,苏联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人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缩短了苏联完成工业化的时间,使苏联加速了工业化进程。(2分)(3)问题:中国——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出现三年困难时期,粮食产量下降;(2分)苏联——出现农业危机。(2分)原因: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受到挫伤;领导人改革急于求成、盲目冒进,违背客观规律(4分)(4)变化趋势:中国——迅速增加;苏联——总趋势是下降,与中国差距拉大。(3分)原因:中国——农村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杂交水稻的培育与推广。(3分)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根深蒂固,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3分)43.B(15分):(1)同:都主张人人平等。(3分)异:洛克维护私有制,卢梭反对任何形式的社会不平等;洛克主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