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四章农村社会流动
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是在社会流动过程中得以实现的,而前者反过来又影响着后者。农村社会流动不仅促进了农村社会的转型和社会结构的调整,而且也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研究农村社会流动对深入理解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社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流动概述——中国农村社会流动的历史与现状——农村社会流动中的几个问题
第一节
社会流动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的变动。这种变动可以是从一个社会阶级或社会阶层向另一个社会阶级或社会阶层的转移,也可以是同一阶级或阶层内部在职业、活动空间上的变动。
发生在农村的社会阶层或社会成员在社会等级中的位置改变或身份改变,均可以称为农村社会流动。它既可能是发生在农村的生活主体——农民身上的改变,又可能与农民无关,而只是流入农村的行动主体的改变。二、农村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与流动机制
从现实情况看,中国农村社会流动大致受三个层面因素的影响:在宏观层面,受制于社会结构和国家的制度安排(如户籍制度);在中观层面,则依赖于工作单位和家庭;在微观层面,则取决于个人后天努力(如党员身份)。前两种因素属于先赋因素,后一种属于自致因素即个人努力的结果。
在农村社会流动实际过程中,各种非正式制度因素,包括政治资本、社会网络或关系资本等,对于社会流动也具有重要影响。而促成这些非制度性因素的,既有先赋因素的作用,也有后致性因素以及制度—政策性因素的作用。
当前,中国农村的社会流动仍然受制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带有明显的转型特点。
三、发达国家的农村社会流动的特点与经验
(一)发达国家的农村社会流动的特点
1、英国的农村社会流动2、美国农村的社会流动3、法国农村的社会流动4、德国农村的社会流动(二)发达国家农村社会流动的经验
发达国家农村社会流动的经验和教训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有以下三点:
第一,加快加强城镇建设,适应城镇化进程。
第二,正确引导农民工进城,控制和管理不合理的农民流动,避免过度流动对城镇造成过大的压力。
第三,加强对城镇中农村流动人口的教育和管理。
(三)资本主义经济扩展下农村的前途
韦伯对资本主义经济扩展下农村的前途有着深刻的思考:
(1)传统农村和现代资本主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发展趋势。二者各自秉持不同的经济逻辑:传统农村的经济秩序关心的是如何在这块土地上养活最大数目的人口,而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关心的是如何能在这块土地上以最少的劳力向市场提供最大数目的农产品。
(2)韦伯将传统农村的前景置于整个“西方文明现代性”的总体把握之中。这种现代性的基础是理性化的伦理、经济经营、官僚行政和法理支配。
(3)村庄共同体是基于血缘、宗族或者历史上形成的邻里关系这种“传统因素”维系在一起的,在伦理、经济取向、支配方式和团体秩序诸方面,农村的“传统性”都与以理性化为特点的“现代性”格格不入。
(4)随着理性化的社会形态所具有的强烈扩张动力和竞争优势的充分展现,农村社会的基础——以满足共同体需求为主要目的、以内部成员为劳动主体的家庭农业经营,将会被高度面向市场、以谋求持续不断的利润为目的、雇佣自由劳动力的农业企业所取代。随着家庭农业经营的衰落,村庄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共同体也将逐渐瓦解和消亡。
第二节
中国农村社会流动的历史与现状
一、农村社会流动的历史回顾(一)1949—1977年的农村社会流动1、全国三次大规模的社会流动
第一次大规模社会流动过程发生于1949—1956年,新的社会流动模式以对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进行重塑为标志。第二次大规模社会流动发生于1957—1965年,为了满足国家主导的重工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对资源集中配置的需要,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建构了一种多维二元身份等级体系,包括人民—非人民二元政治身份、城乡二元户籍身份、干部—非干部二元人事管理档案身份以及全民工—集体工二元单位身份。第三次大规模社会流动发生于1966—1977年,其典型特征,一是多维二元身份等级体系继续严重地影响人们的地位获得,二是政治运动对全社会的全方位影响。2、农村社会流动的两次高潮
第一次农村社会流动高潮,发生在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第二次农村社会流动高潮发生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3、两次反向流动时期
由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决策失误,加上自然灾害等原因,1961—1963年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为缓解国家压力,中央采取了压缩城镇人口、精简职工、动员城里人下乡的政策和措施,形成了城镇人口向农村的第一次“反向流动”。与此同时,政府逐渐加强了对城乡流动的控制,逐步清退20世纪50年代的进城人口。第二次反向流动的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千万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批干部和知识分子下放到农村。城镇人流入农村加剧了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恶化了农村的就业和生存环境,而且错失了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良机。
苏州知青吉格罗朵保存的一份知青周国忠招工档案(苏州知青网,2015-07-03)(二)改革开放后的农村社会流动1978~1991年是第一个阶段,可称为中国第四次大规模社会流动。其典型特征是,社会分化与流动模式发生初步转换,原来的政治二元身份体系被放弃,以个人的能力和努力为基础的后致性规则,逐步成为决定人们的地位获得的主要规则之一。1992年至今为第二阶段,即第五次大规模的社会流动,其典型特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社会分化愈益深刻,社会各阶层的权力、收入和声望等职业地位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升降变化,相互之间的关系也经历了较为明显的调整;新的社会阶层成长壮大,进而明显地形成了包含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和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等10个主要社会阶层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不同阶层所处的等级位序初步被确立起来,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雏形初步形成。二、农村社会流动的原因与渠道(一)农村社会流动发生的原因
推拉理论对中国农村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的行为选择有一定的解释力。不过,农民工之所以选择非农职业特别是流动到城镇从事非农活动,不仅仅是由于推拉力量的作用,还具有更为深刻的原因,1、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2、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的改革3、城镇生活方式的示范和先导作用4、社会资本的开发和利用(二)农村社会流动发生的机制1、个人选择2、社会制度筛选
三、农村社会流动的趋势与展望
展望未来的中国农村社会流动,农民从农民工向产业工人和市民转化的过程是不可避免的。为此,应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创造将农民工转化为稳定的城镇产业工人和市民的制度环境,重新设定农民工户口迁入城镇的条件,对有留城意愿而又通过多年就业在城镇站住脚的农民工应允许其定居,并在住房、入学、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方面推进配套改革。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一是要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二是要改革现行就业制度;三是要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四是要做好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五是要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更好地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组织化程度。
第三节
农村社会流动中的几个问题
一、从“民工潮”到“民工荒”(一)“民工潮”及其意义
首先,“民工潮”是对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突破,是中国农民摆脱土地的束缚走向城镇化的重要通道,也是推动社会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力。
其次,“民工潮”解决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为城镇补充了大量劳动力。
再次,“民工潮”满足了城镇居民的服务需要。城镇居民生活服务领域广阔,需要大量的服务人员,农民工的流入则满足了这种需要。
最后,“民工潮”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素质。
(二)“民工荒”
从2004年初开始,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原本农民工向往的地区先后出现招工难的问题,与持续了近20年的“民工潮”现象形成鲜明反差。由于程度严重,这一现象被媒体称为“民工荒”现象。
“民工荒”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农民工的流动越来越理性化,他们宁愿到工资不高但社会保障较健全的城镇,也不愿意到就业岗位较多但工作不稳定的城镇。
二、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镇化”问题
身份在空间和社会的意义上表现出严重的分裂状态,其结果是,尽管对农民工的劳动力的使用推动了国家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但其工业化与城镇化却由于劳动力使用与再生产的割裂状态而无法统一;其无产阶级化过程无法在城镇中完成,只能流动于“半无产阶级化”的特殊状态之下。
审视农村流动人口与城镇社会的关系,不难发现:农村流动人口虽然进入城镇社会,但他们主要还是在不太成熟的市场层面与城镇发生联系。即使在市场层面,他们也只能在城镇的“次级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难以进入城镇主流劳动力市场。也就是说,中国的城镇化长期处于“半城镇化”状态。“半城镇化”意味着农村流动人口仅仅从经济系统中被接纳,在其他系统中却受到排斥。
三、“公民权的差序格局”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
“公民权的差序格局”(differential
citizenship),指的是一种国家(包括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正式与非正式规则所结构的制度组合,处在该体制中的全体公民被划分为具有边界、等级、类似差序格局的身份与权利群体,不同公民群体之间在经济地位、社会福利及政治权利各方面出现不平等。
农民工社会流动中的公民身份差序格局,主要体现为五个方面:
(1)公民身份的差序格局是一种公民身份双轨制或多轨制。
(2)属地管理主义对公民身份差序关系的维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3)公民身份的差序格局,便于资本及移居地政府将劳动力再生产成本转嫁到其原籍地与原生家庭,使得农民工处在身份与阶级的双重剥削机制之中。
(4)户籍制度工具被重新整编为排除性的工具。
(5)沿海大型城镇的公民身份,因为“含金量”高而成为稀有资源,并成为寻租与竞租的工具。
四、农民工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农民工的阶级形成过程并非是孤立的,它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人阶级的形成与转型,形成了三种“工人阶级转型”的模式:(1)流动农民工的形成;(2)社会主义工人的再造;(3)下岗工人的消解。在三种模式中,国家都是关键行动者:其支配性工程改变了劳工状况的整体性,强加了新的支配模式,并开启了劳工反抗和实践的新渠道。
西方发达国家工人阶级形成的历史提醒我们:农民向工人的转化,在不同的经济、政治与社会体制下,具有不同的途径和方式,也会有不同的客观效果。但无论如何,农民工的市民化和工人阶级化历程将是不可规避的。为此,应当创造将农民工转化为稳定的城镇产业工人和市民的制度环境,通过制度变革推进社会变迁,促进并引导农民工社会身份和政治身份的双重转型。毕竟,农民工的市民化和成为“工人阶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和项目签合同7篇
- 2024年技术咨询合同的技术标的
- 2023年大数据展现平台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2023年文具及类似用品项目评估分析报告
- 2023年新型高性能低合金钢、合金钢材料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2024年携手共进:两家公司投资合作合同范本
- 2024年教育培训设备租赁与服务合同
- 2024年度工程咨询与居间服务合同
- 2024年房产共治:全新联合代理合同规范
- 家长会发言稿模板大全(10篇范文参考)
- 燃烧与爆炸理论课件
- 2022中考语文热点聚焦:航天科技( 有答案)
- 第1章 复合材料概论
- 中药材种植课件
- 大货车安全隐患排查方案及流程
- 业务经营弄虚作假专项治理心得体会范文
- 无人机飞行操作手册
- 癌症治疗指南手册
- 医美行业发展趋势
- 自发性腹膜炎的护理查房课件
- 冠心病中医护理查房的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