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课件_第1页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课件_第2页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课件_第3页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课件_第4页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模块设计采用模块设计,既遵循学科理论逻辑,又不唯学科理论逻辑。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1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模块设计采用模块设计,既遵循学科理论逻辑,又不唯学科理论逻辑。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模块设计采用模块设计,既遵循学1.必修课程的模块设计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物质文明)核心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政治文明)核心概念: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精神文明)核心概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4生活与哲学(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核心概念:求真务实1.必修课程的模块设计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物质文明)核心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统领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统领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统领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统领,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2.选修课程的模块设计高中政治选修课程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2.选修课程的模块设计高中政治选修课程科学社会主义

选修1《科学社会主义常识》,是必修课程《政治生活》的延伸和扩展。选修1《科学社会主义常识》,是必修课程《政治生大致思路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转变(列宁主义、十月革命)――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毛泽东思想、中国革命和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邓小平理论、改革开放)――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大致思路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共选修2《经济学常识》,是必修课程《经济生活》的延伸和扩展。选修2《经济学常识》,是必修课程《经济生活》的课程的大致思路是: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斯密、李嘉图的观点和主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经济危机论)――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罗斯福新政、凯恩斯革命、新自由主义、西方市场经济模式)――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经济改革的历程)。课程的大致思路是: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斯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是必修课程《政治生活》的延伸和扩展。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是必修课程《政治

课程的大致思路是: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国体、政体、国家结构形式及国际组织一般)――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英国和法国的政治制度)――联邦制、两党制、三公分立(美国的政治制度)――民主集中制(我国政体的特点)――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世贸组织、亚太经合组织、欧盟)。课程的大致思路是: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国选修4《科学思维常识》,是必修课程《生活与哲学》认识论的延伸和扩展。选修4《科学思维常识》,是必修课程《生活与哲学其大致思路是:树立科学思维的观念(思维的特征、科学思维的意义)――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概念、判断、推理的规则)――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善于创新思维(思维的发散、聚合、逆向和灵感)。其大致思路是:树立科学思维的观念(思维的特征、选修5《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它供有志于攻读法律专业的学生选修,又供喜爱法律愿意掌握维权工具的学生选修。选修5《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它供有志于攻读法本课程的大致思路是:生活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的特点、依法治国)――民事权利和义务(人身权、财产权、民事义务)――信守合同与违约(合同的订立、履行和违约责任)――劳动就业与守法经营(劳动就业、维权之道、诚信经营)――家庭与婚姻(婚姻及亲子、夫妻间的权利义务)――法律救济(非诉讼途径、诉讼途径、证据、律师)。本课程的大致思路是:生活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

选修6《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是必修课程《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延伸和扩展。选修6《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是必修课其大致思路是:公民道德建设(道德的特点、公民道德规范)――公民的道德生活(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要求(经济伦理)――面对科技进步的伦理冲突(科技伦理)――对环境的伦理关怀(环境伦理)。其大致思路是:公民道德建设(道德的特点、公民基于案例的思路

基于问题的思路

基于情境的思路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教材编写思路基于案例的思路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教材编写思路走出“理论逻辑”的模式,采取了“生活逻辑”的模式;从倡导“深入浅出”的方式,转变为“浅入明出”的方式;经历思维过程,在个案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澄清观点,在比较鉴别中辨认观点,在自主探究中提炼观点。编写策略走出“理论逻辑”的模式,采取了“生活逻辑”的模式;编写策略生活与消费生产、劳动与经营收入与分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生产怎样生产为谁生产在什么舞台上生产消费和交换生产分配经济背景《必修1经济生活》教材分析

生活与消费生产、劳动与经营收入与分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单元1生活与消费

消费是中学生参与最多的经济活动,消费现象是《经济生活》课程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经济学科知识的起点。单元1生活与消费消费是中学生参与最多的经济活动,消费第一单元从消费现象入手,自然、亲切地引领学生走进经济生活,从各类商品交换活动、货币现象、价格现象中,感悟经济学道理,初步理解马克思主义商品理论、货币理论、价格理论及劳动价值论,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第一单元从消费现象入手,自然、亲切地引领学生走进经济生活,从本单元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思维逻辑,设计为三课: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从商品入手,分析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从商品交换发展的过程中分析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和发展趋势,从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认识货币的起源,有助于学生理性对待货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本单元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思维逻辑,设计为三课:第一课第二课“多变的价格”。从各种价格现象入手,归纳出各种具体因素如何影响供求,进而影响价格;进一步分析价值是价格变化的根本原因,掌握价值规律;最后,教材分析价格变化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帮助学生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第二课“多变的价格”。从各种价格现象入手,归纳出各种具体因素第三课“多彩的消费”。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归类各种消费类型,掌握消费发展趋势;进一步分析消费心理,推动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自主绘制本单元的结构图第三课“多彩的消费”。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归类各本单元部分重点和难点1.货币的本质2.货币的基本职能3.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4.外汇与汇率5.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6.如何理解“等价交换”7.影响消费的因素8.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9.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本单元部分重点和难点1.货币的本质2013年高中政治教材修改情况

P6删除观念中的货币、现实中的货币两段P8纸币含义的修改:当今,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P8删除“电子货币”一段P12删除教材中“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这两种说法。2013年高中政治教材修改情况P6删除观念中的货币、现实P16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表现内容:原来为“调节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现在改为“调节产量、调节生产要素分配”。增加“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一句。P16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表现内容:原来为“调节生产规模、P17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删除其中的“物价总体水平”。P19删除“按照消费对象分,消费可以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P19删除“消费结构”这一小目内容。恩格尔系数的含义放入名词点击P17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经典试题1.(2010年天津)日前,天津板栗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受法律保护的原产地产品。以蓟县为主产区的天津板栗同静海独流老粗、蓟县盘山磨盘柿、汉沽茶淀玫瑰香葡萄、宁河七里海蟹等土特产一起,有了品质和声誉的“身份证”。这使上述土特产()A.扩大了品牌效应B.增加了市场供给C.提高了商品价值D.提升了产品质量A经典试题1.(2010年天津)日前,天津板栗被国家质检总2.(2010年天津)中国人民银行外汇牌价显示:2007年8月24日,100美元兑换756.91元人民币;2010年5月4日,100美元兑换682.65元人民币。这一变化表明()A.人民币汇率跌落,美元贬值B.人民币汇率升高,美元升值C.美元汇率升高,人民币贬值

D.美元汇率跌落,人民币升值D2.(2010年天津)中国人民银行外汇牌价显示:2007年时间/年20022004200620082010价格(美元/盎司)347.843863688013003.近年黄金价格变化情况(1)黄金价格出现上述走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A.黄金的劳动生产率提高B.黄金市场需求大于供给C.黄金的需求与供给同步增长D.黄金的劳动生产率持续下降(2)如果美元汇率上升,其他情况不变,国际市场黄金的美元价格()A.下降B.上升C.不变D.不确定BA时间/年20022004200620082010价格(美元/4.(2010年安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年份城镇居民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农村居民实际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城镇居民消费实际增长率%农村居民消费实际增长率%200712.49.615.85.820088.68.213.25.2200910.18.713.75.3某市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长率变化表注:2009年该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15元,农村人均纯收入5366元。运用收入影响消费的知识分析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4.(2010年安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年份城镇居民实参考答案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长率的变化影响其消费实际增长率的变化。收入预期影响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消费实际增长率总体高于其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农村则相反,原因之一在于城镇居民收入预期高于农村居民收入预期。收入差距影响社会总体消费,城乡居民收入存在一定差距也会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参考答案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长率的变化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

探究设疑1:金钱是什么?是魔鬼还是天使?探究设疑2:钱能做什么?钱不能做什么?探究设疑3:金钱应该如何获得?什么是取之有道?为什么要取之有道?探究设疑4:钱应该怎么用?用到什么地方?为什么要用之有度?你的零花钱应该怎么花?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探究设疑1:金钱是什么?是魔鬼还是天单元二生产、劳动与经营本单元承接第一单元“消费”的主题,从为了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入手,开始阐述各项内容。其中,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又成为下面两单元的制度基础。单元二生产、劳动与经营本单元承接第一单元“消费”的主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生产”,主要内容包括生产的作用、生产的制度保证、企业经营、劳动光荣与就业、经融投资等;本单元的基本生活主题是财富创造;经济主体参与经济生活的基本身份有经营者、劳动者、投资理财者、融资者;本单元要回答的经济学基本问题是如何生产。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生产”,主要内容包括生产的作用、生产的制本单元设置三个课堂教学和一个综合探究活动: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第五课“企业和劳动者”;第六课“投资的选择”;综合探究“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本单元设置三个课堂教学和一个综合探究活动:第四课“生产与经济2013版教材变化

P28“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现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P28“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现改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P30“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现改为“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一条基本要求”。2013版教材变化P28“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P32最后一段修改为“要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P35“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中的后一句改为“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P32最后一段修改为“要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推行公有制P39标题“公司的经营与发展”改为“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本目内容下所有“公司”均改为“企业”。P39“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后面增加一句“利润表现为企业的经营收入与生产经营成本之间的差额。”P39标题“公司的经营与发展”改为“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本目P45“便捷的投资——储蓄存款”删除“便捷的投资”这一提法;P46删除“在我国,存款利息收入要按规定的税率向国家缴税。”P47删除“贷款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这一提法,改为“它是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P48“高风险、高收益同在——股票”删除“高风险、高收益同在”这一说法。“稳健的投资——债券”删除“稳健的投资”这一提法。“规避风险的途径——保险”删除“规避风险的途径”这一提法。P50删除相关链接中:“作为投资工具,基金的优势主要在于专家经营、专业管理,比较适合于缺乏足够投资知识、时间和精力的投资者。”一句。P45“便捷的投资——储蓄存款”删除“便捷的投资”这一提法;自主完成单元结构图重难点分析

综合探究活动方案设计自主完成单元结构图生产和消费关系发展生产力的原因和方法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然性、表现)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异同股票(含义、股票价格的计算、投资股票的收益)本单元部分重点和难点生产和消费关系本单元部分重点和难点单元三收入与分配

本单元对财富分配这一问题的阐述采用从个人到国家的顺序,主要介绍个人收入分配和国家参与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由小及大,层层递进。首先介绍了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的分配制度,即通过个人是通过哪些渠道或方式获得收入的,以及在分配中应遵循的原则;接着,通过对财政与税收的介绍和解析,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国家是如何参与收入分配以及国家参与分配的重要意义。单元三收入与分配本单元对财富分配这一问题的阐述采用从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共设置三个课堂教学和一个综合探究活动:第七课“个人的收入和分配”;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第九课“征税和纳税”;综合探究“讲求效率、维护公平”。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共设置三个课堂教学和一个综合探究活动:2013版教材变化

P59删除“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一段;删除“个体劳动者生产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这一段。P60“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改为“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P60“这有利于……”改为“这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2013版教材变化P59删除“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P60:“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改为“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修改为“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P61:如何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内容修改为:“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删除“当前,要逐步提高……支付保障机制”两句P60:“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改为“收入P62: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措施内容修改为:“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要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P62“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修改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P62: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措施内容修改为:“再分配更加注重P65材料改为图示,并进行了内容调整。P66财政收入与税收下的材料改为2012年。P66“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中的“组织”改为“筹集”。P70增值税的作用删除了“它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这一句。P65材料改为图示,并进行了内容调整。自主完成单元结构图综合探究活动方案设计自主完成单元结构图我国的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必然性、意义、现实表现)效率与公平(含义、辩证关系)财政的含义、特点、本质、作用税收的含义和特征本单元部分重点和难点我国的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必然性、意义、现实表现)本单单元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三单元分别围绕“为什么生产、怎样生产、为谁生产”这三个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学习了我国经济活动中有关交换、消费、生产、分配的基本内容。这些活动是在怎样的背景和舞台上进行的?第四单元从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国际经济背景三个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经济生活的背景和舞台。单元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三单元分别围绕“为什么生产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设置了三个课堂教学和一个综合探究活动: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十课“社会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综合探究“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设置了三个课堂教学和一个综合2013版教材变化P80:“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修改为“要切实加强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P8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后加一句“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P85框标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改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2013版教材变化P80:“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修改为“P86:标题名称“经济建设的新要求”修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后面的要求内容全部换掉,改为:

党的十八大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生态文明五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新要求。其中,有以下几项新要求。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在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P86:标题名称“经济建设的新要求”修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P87框标题“又好又快,科学发展”改为“围绕主题,抓住主线”。P87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及要求有大的变化: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P87框标题“又好又快,科学发展”改为“围绕主题,抓住主线”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要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P88标题名称“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修改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P88标题名称“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修改为“加快转变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框题下的内容全部换掉,改为: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框题下的内容全部换掉,改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P96、97: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措施内容两段修改为: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我们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P96、97: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措施内容两段修改为:

P98删除“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了一个新层次。”P98“我们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国际知名品牌。”一句修改为“我们要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

P98删除“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了一自主完成单元结构图综合探究活动方案设计自主完成单元结构图本单元部分重点和难点配置资源的手段?市场经济的局限性?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科学发展观的内容?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表现、影响?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本单元部分重点和难点配置资源的手段?经典试题(2010年全国卷)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困难,主要表现为外部需求下降、出口贸易不畅,经济增速放缓、失业增加,通货膨胀预期正逐步形成等。在此背景下,作为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在短期内应()①加大营销力度,加速资金回流②采用先进技术,更新机器设备③扩大生产规模,保证供应充分④控制生产成本,改善财务状况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B经典试题(2010年全国卷)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以(2010年安徽)李某是一国有企业工程师,去年工资收入36000元,奖金8000元,个人专利转让收入5000元;其妻开一家个体杂货店,年收入15000元;家里有房出租,年收入6000元。去年,李某一家按劳分配收入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分别是()A.44000元26000元B.36000元19000元C.49000元21000元D.44000元11000元D(2010年安徽)李某是一国有企业工程师,去年工资收入360(2010年山东)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2009年我国成功实现了“保增长”的经济目标。这表明宏观调控()①比市场调节更有优越性②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③能有效弥补市场的不足④是实现公平的有效途径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B(2010年山东)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2009年我国成功当代中国公民的政治生活?当代中国公民的政治生活?《必修2政治生活》教材分析

《必修2政治生活》教材分析《政治生活》教材的结构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单元。共四个单元。单元之间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第二层次:课。共9课。第三单元为三课,其余均为两课。《政治生活》教材的结构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单元。共四第三层次:框。共24框。框题的表述基本都采用复合结构。这种表述方式既能明确地表达本框的学习主题,又有助于彰显我们的价值导向。例如:人民民主专政:本质上是人民当家作主;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政治生活:有序参与。第三层次:框。共24框。框题的表述基本都采用复合结构。这种第四层次:目。共72目。每框均由三目组成,三目之间有严密的逻辑关系。第一目是情境导入。提供与课文有密切联系的案例、资料、问题和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动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第四层次:目。共72目。每框均由三目组成,三目之间有严密的第二目是情景分析。对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的知识进行比较系统的阐述,有些部分在情境回归中得以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在这一目中,以辨析、评估、辨认等多种有效手段分析情景,让学生经历“过程”,对情景进行思索,主动进行学习;第二目是情景分析。对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的知识进行比较系统的阐述第三目是情景回归。除了进一步阐明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内容之外,它还具有提高的功能。大体上可分为几种类型:第一,着力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和提升,即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情感的升华;第二,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的问题或是开展相关的活动;第三,践行性的引导。第三目是情景回归。除了进一步阐明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内容之外,《政治生活》教材结构的基本框架特点第一,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主线。第二,根据政治生活主题安排教学内容。以往的教材比较重视学科概念、关注理论逻辑,其知识体系是:国家——政府——公民——政党——国际社会;新教材更关注学生的政治生活实践,贴近学生生活来组织教材内容,其知识体系改变为:公民的政治生活——政府——国家——政党——国际社会。第三,从近到远、从具体到抽象的知识体系。《政治生活》教材结构的基本框架特点第一,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单元1公民的政治生活课程标准分析(内容目标的关键词)政治权利和义务;政治参与的意义(第一课)民主选举(第二课第一框)民主监督(第二课第四框)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第二课第二、三框)单元1公民的政治生活课程标准分析(内容目标的关键词)综合探究: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对应1.1,突出本单元的主题:即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大意义。综合探究: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国家性质——国体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优点及局限性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政治自由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社会听证制度的作用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国家性质——国体2013版教材变动P5:“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改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2013版教材变动P5:“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教学案例评析《政治生活》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框《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教学片段:课上老师现场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投票选举市人大代表。教学案例评析《政治生活》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框《民主选举:投出活动过程全班分成四组,每组推荐两位候选人,全班就这八位候选人投票,每人只能选四人,学生现场唱票,通过票数多少最终确定四位人大代表。唱票结果显示第四名有两位候选人票数相同,最后老师宣布这二人票数有效,五人同时当选市人大代表,学生一致鼓掌表示热烈祝贺。活动过程全班分成四组,每组推荐两位候选人,全班就这八位候选人第一,关于选举人的法律资格

《政治生活》在第9页中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资格有这样的表述:“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在《政治生活教师教学用书》第40页关于“选举及被选举人的法律资格”中也有明确表述:法律对不能行使选举权的无行为能力的公民如婴儿、植物人、精神病人,限制其选举权利的行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以下称《选举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精神病患者不能行使选举权利的,经选举委员会确认,不列入选民名单。”第一,关于选举人的法律资格

《政治生活》在第9页中对选举权和高一学生大多数在16、17岁左右,是不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如果患有精神疾病的,按照相应的法律规定,还要限制其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可见,并不是任何人都具有选举人大代表的权利。教师在课上应对选举人和被选举人的法律资格进行说明,否则会引起学生认知的误区。高一学生大多数在16、17岁左右,是不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第二,市人大代表如何产生《选举法》第二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第三十条规定:“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的名额,应多于应选代表的名额。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的名额,应多于应选代表名额五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第四十一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代表候选人获得全体代表过半数的选票时,始得当选。获得过半数选票的代表候选人的人数超过应选代表名额时,以得票多的当选。第二,市人大代表如何产生《选举法》第二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可见,选举人大代表不能仅仅以票数多少来确定当选人员,还要看是否获得超过半数选票。如果出现获得过半数选票的当选代表的人数少于应选代表的名额时,则按照《选举法》的相关规定,不足的名额还要另行选举。可见,选举人大代表不能仅仅以票数多少来确定当选人员,还要看是第三,差额选举票数相同怎么办我国人大代表选举实行差额选举,《选举法》

第四十一条规定:“如遇票数相等不能确定当选人时,应当就票数相等的候选人再次投票,以得票多的当选。”《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二十四条也对此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就本节课中出现的两位候选人票数相等的情况,教师还需组织全体学生就这两位候选人再次进行投票选举,票数多者当选。第三,差额选举票数相同怎么办我国人大代表选举实行差额选举,《选举真的不能简单化──《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课后反思

黑龙江省大庆石油高级中学芦华成

选举真的不能简单化──《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课后反思

单元2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课程标准分析(内容目标的主题)2.5政府的职能与责任(第三课)2.6政府的权利与监督(第四课)单元2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课程标准分析(内容目标的主题)教材结构分析

本单元由两课和一个综合探究组成,主要是讲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分析政府与公民的关系。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阐述政府的性质和职能,分析公民该如何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监督”,分析政府该如何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教材结构分析本单元由两课和一个综合探究组成,主要是讲为人民本单元是以学生参与社会公共管理为主题,了解政府履行职能的表现,关注政府自身的改革,这是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引导学生了解政府、理解政府、监督政府,使之形成现代法制观和正确的权力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本单元是以学生参与社会公共管理为主题,了解政府履行职能的表现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以有关政府的知识为支撑,以了解政府、评议政府和感受政府的作为为途径,回归学生生活,回归社会生活,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以有关政府的知识为支撑,以了解政府、评议综合探究“政府的威信从何而来“主要探讨三个问题:政府的威信与国家性质相关;我国需要有威信的政府;政府的威信是通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决策的科学性、依法行政的态度和能力、政府履行智能的效果以及政府工作人员的职业态度等来体现的。综合探究“政府的威信从何而来“主要探讨三个问题:政府的威信与2013版教材变动

P44:删除“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要做到:。。。。”这一段及专家点评中“关于权力与责任的关系的理解”内容。2013版教材变动P44:删除“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要P48:小标题“为政府的‘阳光工程’喝彩”改为“为政务公开喝彩”;内容改为两段:“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陆续建立了信息公开制度和办事公开制度,政府公开内容更加丰富,领域不断拓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政务公开,有助于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更好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便于公民监督政府工作,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P49:“综合探究”中所有关于政府的权威一词,改为政府的威信。P48:小标题“为政府的‘阳光工程’喝彩”改为“为政务公开喝自主完成整理知识点指出重难点对教材进行简单评价自主完成整理知识点本单元的重点与难点分析政府的主要职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政府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方法依法行政的含义及其意义对政府权力的监督本单元的重点与难点分析政府的主要职能问题辨析

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所有事情都要管。对政府的监督,应该是检察院的事,和普通老百姓无关。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防止权力滥用。问题辨析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所有事情都要管。单元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课程标准分析(内容目标的主题)3.7国体与政体(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第三单元第五课)3.8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第三单元第六课)3.9党的指导思想(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3.10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三单元第七课)3.1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三单元综合探究)单元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课程标准分析(内容目标的主教材结构分析

第五课讲述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第六课主要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执政地位、执政方式、指导思想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知识第七课主要讲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建立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教材结构分析第五课讲述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综合探究主要阐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关系;引导学生探究和认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形式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综合探究主要阐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013版教材变动

P5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改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P67:最上一段改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2013版教材变动P5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P67: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改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改为“核心立场”。P75:删除“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三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这一段。P67: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改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改P83:“综合探究”的标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改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政治制度保障”;增加一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P83:“综合探究”的标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改自主完成整理知识点指出重难点对教材进行简单评价自主完成整理知识点本单元的重点与难点分析

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大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和人大代表的权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八个民主党派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内容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本单元的重点与难点分析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大表大会制度问题辨析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因此它们是平等协商、互相监督的关系。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一切宗教活动都是合法的。问题辨析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因此它们是平单元4当代国际社会

课程标准分析(内容目标的主题)4.12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第四单元第八课第一框)4.13国家利益与国际关系(第四单元第八课第二框)4.14当今时代主题、多极化趋势与我国的外交政策(第四单元第九课)单元4当代国际社会课程标准分析(内容目标的主题)教材结构分析

第八课主要从静态方面分析国际社会,所讲内容是国际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第九课主要从动态方面分析国际社会的矛盾和发展趋势,并在这一基础上讲述我国的对外政策。在从静态到动态两个层面分析当代国际社会的基础上,教材阐述了我国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采取的对外政策。教材结构分析第八课主要从静态方面分析国际社会,所讲内容是国综合探究“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阐述了中国为什么能够和平发展,为什么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的中国给世界带来了什么,为了中国的和平发展我们应该做怎样的准备等问题,让学生了解中国和平发展的精髓是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综合探究“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阐述了中国为什么能够和平发展2013版教材变动

P94:“决定国际关系的因素”小框内容增加:“国家利益不是抽象的,归根结底是该国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和“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这两句。P104:课时标题“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改为“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P106:将“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改为“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2013版教材变动P94:“决定国际关系的因素”小框内容增自主完成整理知识点指出重难点对教材进行简单评价自主完成整理知识点本单元的重点与难点分析国家主权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世界的多极化趋势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本单元的重点与难点分析国家主权问题辨析

国际冲突的最重要因素是各国文化的差异问题辨析国际冲突的最重要因素是各国文化的差异必修3文化生活

《文化生活》以学生置身其中的文化生活为依托,使学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包括如何进行文化赏析、提高文化修养、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和创新的意义等。必修3文化生活《文化生活》以学生置身其中的文化生活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道理;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促使学生在当前的文化生活中,努力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更重要的是,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深切感悟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深信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教材的结构分析

本教材分为四个单元,按照“是什么”(即文化定位:人与社会)——“为什么”(即文化理解:实践空间)——怎么看(即文化认同:中华文化)——“怎么办”(即文化选择:文化生活)的思路进行编写。教材依然按照单元、课、框、目的层次展开。一共四个单元;每个单元两到三课,共十课;每课两框,共二十框;每框三目,共六十目。基本上一框题为一课时。除正文外,还设有一些特色栏目,如“专家点评”、“相关链接”、“文化名人”、“名人名言”等,对正文内容起到辅助作用,同时增加了教材的可读性。教材的结构分析本教材分为四个单元,按照“是什么”(即文化定单元1文化与生活

课程标准分析(内容目标的主题)什么是文化?(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文化的影响(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第一单元第二课)优秀文化的积极作用(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单元1文化与生活课程标准分析(内容目标的主题)教材结构分析

本单元讲“文化是什么”,阐述文化的意义。教材根据唯物史观界定了文化概念的内涵,从静态的角度,把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客观的描述,阐明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强调了文化对国家兴衰和个人成长的作用,目的是使学生对文化有一个整体的理解,是整个教材展开论述的前提,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教材结构分析本单元讲“文化是什么”,阐述文化的意义。教材根本单元共设两课,第一课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文化,首先对文化进行了界定;其次阐述了文化的特征;最后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中,把握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本单元共设两课,第一课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文化,首先对文化进行了本课有三个问题需要把握第1个问题:文化的内涵是什么?第2个问题:文化的外延是什么,或者说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什么?第3个问题: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是什么?本课有三个问题需要把握第1个问题:文化的内涵是什么?第二课从人的发展看文化,首先阐述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其次从文化与人的成长的关系看文化的作用。第二课从人的发展看文化,首先阐述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其次从文本课要把握以下三个问题第1个问题:文化影响的不同侧面。第2个问题:积极的文化生活对个体的影响是什么?第3个问题:文化影响人的特点是什么?本课要把握以下三个问题第1个问题:文化影响的不同侧面。两课内容归纳、提炼、升华后可以得出: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顺理成章就有了本单元的综合探究——聚焦文化竞争力。两课内容归纳、提炼、升华后可以得出: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2013版教材变动

P22:“综合探究”标题“聚集文化竞争力”改为“聚集文化实力与竞争力”。2013版教材变动P22:“综合探究”标题“聚集文化竞争力本单元的重点与难点分析

文化的概念文化的形式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和特点本单元的重点与难点分析文化的概念问题辨析

经济决定文化,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问题辨析经济决定文化,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单元2文化传承与创新课程标准分析(内容目标的主题)2.4传统文化的继承(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2.5文化创新(第二单元第五课)2.6文化的多样性(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一框)2.7国际文化的相互交融(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2.8文化的传播(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二框)单元2文化传承与创新课程标准分析(内容目标的主题)教材结构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从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创新方面分析人类文化的发展,共设置三个课堂教学和一个综合探究。教材结构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从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创新方面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从横向讲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文化传播方式的多样性。首先介绍了文化的多样性;其次强调应该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再次说明文化的多样性决定文化传播方式的多样性。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从横向讲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文本课要把握3个问题第1个问题:如何理解文化的多样性?第2个问题:如何对待文化的多样性?第3个问题: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是什么?本课要把握3个问题第1个问题:如何理解文化的多样性?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从纵向讲文化传播的继承性和文化在发展中继承。首先介绍传统文化及其特点、作用,以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其次强调文化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在发展基础上继承,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最后说明社会制度、科学技术、思想运动和教育,对文化继承和发展有重要影响。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从纵向讲文化传播的继承性和本课要把握以下4个问题第1个问题: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第2个问题: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什么?第3个问题:如何理解继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第4个问题: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本课要把握以下4个问题第1个问题: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第五课“文化创新”,主要讲文化创新的源泉、作用和途径。首先介绍了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的创新;其次强调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最后说明文化创新的途径。第五课“文化创新”,主要讲文化创新的源泉、作用和途径。首先介本课要注意以下3个问题第1个问题:如何理解实践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和动力?第2个问题: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什么?第3个问题:文化创新应注意的两种错误倾向。本课要注意以下3个问题第1个问题:如何理解实践是文化创新的综合探究“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对本单元相关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提倡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可以为文化传播、继承、创新创建良好的氛围和提供有效的实现方式。综合探究“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对本单元相关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本单元的重难点分析

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及其表现文化传播的途径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文化创新的途径本单元的重难点分析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及其表现问题辨析

世界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问题辨析世界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单元3文化与民族精神

课程标准分析(内容目标的主题)3.9中华文化(第三单元第六课)3.10中华文化(第三单元第六课)3.11民族精神(第三单元第七课)单元3文化与民族精神课程标准分析(内容目标的主题)教材结构分析

本单元讲述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包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当前,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大力弘扬和培育这种民族精神,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等内容。教材结构分析本单元讲述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包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通过“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两个框题,分析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所取得的成就和所展现出来的神奇魅力。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通过“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和“博大本课要把握以下4个问题1.为什么说中华文明是世界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2.如何正确理解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征?3.如何理解中华文化发展中的磨难与转折?4.如何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载体与基本样式?本课要把握以下4个问题1.为什么说中华文明是世界是唯一没有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通过“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两个框题,在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感悟其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灵魂──中华民族精神,感悟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感受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振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通过“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弘扬中本课要把握以下3个问题1.如何理解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2.如何理解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3.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本课要把握以下3个问题1.如何理解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综合探究“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主要探讨了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本部分既是对本单元两课内容的延伸、拓展和提升,也是对“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这个十分重要的实践性问题的探讨和阐释。综合探究“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主要探讨了如何弘扬和培育单元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课程标准分析(内容目标的主题)4.12文化选择(第四单元第八课)4.13发展先进文化(第四单元第九课)4.14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第四单元第十课)单元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课程标准分析(内容目标的教材结构分析

本单元对当代中国的文化生活进行了客观描述,揭示了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了先进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和具体途径。本单元所要解决的是“怎么办”的问题,即如何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使当代文化建设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教材结构分析本单元对当代中国的文化生活进行了客观描述,揭示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用“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和“在文化生活中选择”两个框题分析为什么要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本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对当前我国文化生活现状的直观了解,体会当今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知道目前的文化生活的复杂性,既存在着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内容,也存在着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让学生认清选择文化生活的意义,学会自觉选择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拒绝和抵制落后和腐朽的文化生活。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用“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和“在文化生活本课要把握4个问题如何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大众传媒与文化市场对人们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如何辨析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如何理解大众文化?如何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本课要把握4个问题如何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大众传媒与文化市场对人第九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通过“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两个框题,使学生了解我国目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九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通过“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本节要把握以下3个问题如何理解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为什么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本节要把握以下3个问题如何理解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第十课“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通过“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两个框题,论证了思想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分析思想道德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内容及相互关系,促进学生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第十课“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通过“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本课要把握以下5个问题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与作用?如何理解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如何处理日常的道德要求与树立远大理想之间的关系?本课要把握以下5个问题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与作综合探究“感悟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除了从理论上进一步阐释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个重大问题外,还具体探讨了三个重大理论问题: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旗帜;二是“三个面向”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综合探究是对整个第四单元内容的提炼、拓展和深化。综合探究“感悟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除了从理论上进一步阐释如《文化生活》的教学原则第一,把握思想性。第二,关注现实性。第三,倡导主体性。第四,强调活动性。《文化生活》的教学原则第一,把握思想性。作业三假如我未来的职业是一名中学政治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职前和职后)作业三假如我未来的职业是一名中学政治教师……必修4生活与哲学

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修4生活与哲学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教材编写思路

从生活、实践出发,以探究性活动为手段,通过案例考察、问题辨析、情境导入等方式,呈现该模块的基本内容。本模块的核心问题:如何正确看待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意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材编写思路从生活、实践出发,以探究性活动为手段,通过案例教材一共设置四个单元第一单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二单元——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第三单元——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第四单元——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教材一共设置四个单元第一单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单元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课程标准分析(内容目标的主题)1.1什么是哲学(第一单元第一课)1.2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单元第二课)1.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单元第三课)单元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课程标准分析(内容目标的主题教材结构分析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是全书主题的确立。本单元主要是从学生身边的哲学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哲学的一般知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重要特点。本单元是全书的逻辑起点,居于起始的位置,起着引领和导入的作用。一共包括三课和一个综合探究。教材结构分析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是全书主题的确立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的功能第一课是“生活与哲学”模块的绪论,主要负载的任务有两个:一是说明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和实践的关系;二是回答什么是哲学。第二课主要介绍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基本派别。第三课主要介绍真正的哲学在时代发展历程中的作用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特征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综合探究主要从哲学和生活、哲学和时代的关系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哲学的功能、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的功能第一教材重难点分析

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两大基本派别及其基本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根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教材重难点分析什么是哲学?问题辨析

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问题辨析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单元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课程标准分析(内容目标的主题)2.4世界的本质(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五课)2.5按客观规律办事(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第五课第二框)2.6实践与认识(第二单元第六课)单元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课程标准分析(内容目标的主题教材结构分析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是全书主题的展开。本单元主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入手,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外部世界,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真理。本单元是全书的中间环节,在整本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教材结构分析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是全书主题的展开物质——意识——实践

——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第四课主要介绍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应该按客观规律办事。第五课主要介绍意识的本质作用及其方法论要求。第六课主要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角度,介绍了认识论的基本知识。综合探究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统一性原理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认识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物质——意识——实践

——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第四课主要介绍教材重难点分析

全面理解物质的概念。(唯一特性、与物质的具体形态、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旧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界定、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全面理解运动的概念(运动和静止、运动和物质的关系)全面理解意识的概念(起源、生理基础、内容与形式)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与方法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全面理解真理的概念(含义、特征)教材重难点分析全面理解物质的概念。(唯一特性、与物质的具体问题辨析

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是一回事。意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即哲学的基本问题中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真理客观性的否定。问题辨析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是一回事。单元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课程标准分析(内容目标的主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第三单元第七课)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第三单元第八课)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第三单元第九课)创新(第三单元第十课)单元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课程标准分析(内容目标的主题教材结构分析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第七、八课原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特征;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方法论:系统论原理:世界史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发展的趋势;发展的状态方法论: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重视量的积累,促成质的飞越。教材结构分析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第七、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第九课原理: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次矛盾以及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方法论: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第十课原理:辩证否定观的含义及其实质;唯物辩证法的批判性;创新的作用方法论:扬弃;创新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第十课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综合探究是对唯物辩证法的系统总结。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综合探究教材重难点分析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实质和核心、根本要求联系的含义和特征整体与部分的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