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课堂实录_第1页
《芦花荡》课堂实录_第2页
《芦花荡》课堂实录_第3页
《芦花荡》课堂实录_第4页
《芦花荡》课堂实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3/23?芦花荡?课堂实录一、导入师:上课之前,老师想先了解一下,大家平时有没有自己喜欢的明星或者名人?生:有生1:周杰伦。师:喜欢周杰伦的同学特别的多,是吧?生2:赵子龙。师:赵子龙是?生:“三国〞中的。师:很好。那么,大家平时有没有关注过这些明星或名人的个人档案?生:有。师:这些档案资料里一般会涉及哪些内容?生:生日、星座、他喜欢的食物、颜色、出身如何等。师:纵观这些个人档案,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档案一般都非常的简洁或者粗糙,并缺乏以让我们去认识一个人,去了解一个人。那么,大家平时有没有试着为自己,或者为别人,甚至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建立一份人物档案呢?生:〔摇头〕没有。师:事实上,建立人物档案有很大的好处,老师这里可以随手举出几个好处来:第一,可以让我们为这个人物留名存档作为纪念,比方说,如果我们班有一个同学转学了,我们大家是不是可以为他建一份档案作为留念呢?第二,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去了解一个人,去剖析一个人;第三,还可以为我们的写作积累很多的人物资料。那么,咱们今天这节课呢,就是要为一个抗日明星去建立一份人物档案,这个明星来自哪里啊?生:芦花荡,白洋淀。师:对,白洋淀,人物出自孙犁的小说?芦花荡?。〔板书课题和作者〕〔从谈话引题,亲切、自然,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但还嫌罗嗦。本节课容量较大,入题在自然的根底上还要迅速。〕二、建立人物档案师:现在每个同学的手头都有一份人物档案表,它是空白的,我把这份档案的建立分成了三大步,大家一起来说。生:知面——知人——知心。师:为什么要这样来分呢?谁能猜透老师的心思?生1:我觉得这样分可以让我们一步一步更加地了解这个人物。师:哦。大家一定听说过这么一句话——生:知人知面不知心。师:“知面〞就是对他的外在长相有一个认识。“知人〞就是对他的根本情况有一个了解。“知心〞就是对他的性格为人有深入的了解。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按照这三步来认识这个人物。〔按照知面——知人——知心的顺序组织教学,符合小说阅读规律。〕第一步:知面师: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步——知面。请大家来一个“看图说话〞,就是根据人物档案表里的这幅插图和小说中的相关文字,结合自己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来给我们描述一下画面中的这个老头子,注意可适当的参加一些环境和情节。〔教师巡视两分钟后〕生1:在漫山遍野的芦苇丛中,有一个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的老头子,他有短短的花白胡子和一双非常明亮的眼睛,他划着船向远方驶去。师:很好,非常简洁,但是,她在形容芦苇丛的时候用了一个形容词——漫山遍野,大家觉得适宜吗?生:不适宜。师:为什么?生:芦苇丛是长在水上的。师:所以,这里不能用“漫山遍野〞这个词。我们可以换用哪个词?生:满塘。师:很好。〔关注教学细节,抓住学生的答复中的不恰当进行了有效而自然地引导。〕生2:在一望无垠的芦苇丛中,有一个看似六十余岁的老头子,他那饱经风霜的脸留着一把短短的花白胡子,他用那看似瘦弱的身子有力地撑起小船,熟练地行走在芦苇丛中。师:行走?生2:不,行驶。师:很好。“饱经风霜〞看出来了。〔板书:饱经风霜〕生3:大片大片的芦苇丛中,行驶着一艘小船,船上有一个年近六十的老头,他披着一件背心,穿着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上,手拿着竹篙,眼睛看上去特别尖利。师:〔先纠正“篙〞的读音〕这位同学动词用得特别到位。“背心〞用“披〞,“短裤〞用“穿〞。〔其实老师还应点拨同学答复中的“眼睛看上去特别尖利〞,使课堂自然生成,以此解决“老了的鱼鹰〞这一比喻的含义,并以教师的一段范文作为知面的整体感受。〕同学们讲得都不错,老师也写了一段,但有点羞于见人。为什么呢?大家听一下就知道了。师:〔有感情朗读〕“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在那里,有一只小船飞速地从苇塘里撑出来,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只穿一身薄弱的短褂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篙,他看上去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在那晒得干黑的脸上,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他悠闲地撑着船,出入在鬼子戒备森严的苇塘里。他是谁?他在干什么?〞师:现在知道老师为什么说写的内容羞于见人了吧?因为老师这段文字里百分之九十八是剽窃咱们的文学大师孙犁的,老师只是对它进行了重新的组合。师:在文中,作者说老头子非常干瘦,他把他形容成是什么?〔过渡有点生硬,按照以上点评中的做法可以防止这种生硬。〕生:老了的鱼鹰。师:这个比喻用在这里适宜吗?生1:适宜,第一,老了的鱼鹰可能也是又干又瘦的;第二,鱼鹰和老头子一样,都生活在船里,出没在水上。师:外形像,生活区域相同。还有吗?生:……师:大家看,鱼鹰的什么东西特别厉害?生:哦,眼睛。师:对了,大家看课文,文中说老头子的眼睛怎么样?生:特别尖利明亮。师:是啊,老头子和鱼鹰还有这个相似点。所以,我们归纳起来说,这个比喻妙在两点,第一点是本体和喻体之间非常相似;第二点是这个喻体“鱼鹰〞是芦花荡中随处可见的,这就是就地取材,非常适宜。师:文中类似的比喻还有很多,比方说,大家在第二段中就可以再找出一处来。生1: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这里比喻老头子白天不出来,夜晚才出来。师:这是比喻吗?生:不是。师:而且,这老头子也不是只有白天才出来的啊?这里的“水鸟〞可能有象征意味,但这绝对不是比喻。生2:“可是,假设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这里,作者把小船比作“苇叶〞,既是形状像,而且“苇叶〞就是当地的特产,就地取材。师:分析的很好。老头子的小船在当地被称为“鹰排子〞,它两头尖,船底突出呈三角形,可容两三人,行驶速度快,本是渔民放鱼鹰用的。你看,它的形状是不是很像长长瘦瘦的苇叶?这样的比喻句也使得孙犁的小说具有一种浓浓的什么味?生:乡土味,白洋淀味。〔通过两个比喻句的品味,体会了孙犁小说的乡土味,文不离句、句不离词,语文味重,但要把握句子呈现的最正确时机,否那么留有明显的设计痕迹。〕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通过这段外貌描写,我们是否可以感知一些老头子的性格特点或内在气质?除了刚刚讲到的“饱经风霜〞之外。生:精神抖擞。师:是的,精神抖擞,可一方面,他的年龄已经很大了。这是不是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生:老当益壮。师:〔板书“老当益壮〞〕这是一个饱经风霜,却老当益壮的老头子。〔对知面这一环节的目标回归,认识到老头子:饱经风霜、老当益壮的特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让学生在听读范文的根底上总结总体外在印象。〕第二步:知人师:这是我们第一眼看到的老头子形象,接下来,让我们进入第二步:知人。在这个环节中,我要求大家根据你们的预习情况,一起快速地填写每一栏的内容。我们可以采用抢答的形式。师:姓名?生:老头子。师:“老头子〞可算是姓名吗?“老头子〞可放在哪一栏?生:“文中称呼〞栏。师:〔点头〕那么,文中提到过老头子的姓名吗?生:没有。师:没有的话,我们就填写入“未知〞。师:性别?生:男。师:年龄?生:近六十岁。师:生活年代?生:抗战时期。师:政治面貌?大家知道什么是“政治面貌〞吗?生1:我知道。师:你说。生1:我觉得文中老头子的政治面貌就是护送大菱二菱进苇塘。生:这哪里算是“政治面貌〞啊?师:大家不同意?生2:我觉得“政治面貌〞应该是少先队员、共青团员、党员等。师:还有“群众〞,也就是无党派人士。那么,老头子的政治面貌?生:〔七嘴八舌〕党员、群众。师:课文中有说是党员或群众吗?生:没有。师:所以,这里该填入什么?生:未知。师:家庭成员?生:无儿无女。师:好,大家这次眼睛很尖。生活区域?生:白洋淀、芦花荡。师:白洋淀由很多淀组成,芦花荡是其中一个淀的名字。师:效劳对象?生:抗日将士。师:课文中有个说法,是“苇塘里的队伍〞。师:工作范围?生: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师:课文第五段有,请大家把它划下来。师:所用装备?生1:小船、篙子、钩子、木桩。师:还有补充吗?生2:我觉得“芦苇〞也是。师:“芦苇〞是用来作掩护的,是长在那里的,不能算装备。生3:大米。师:大米是他要送进苇塘里去的,不是装备,是他工作的范围——运输粮草。生4:莲蓬。师:对,用来引诱敌人的。还有一个装备,他没有,但老师觉得很重要,是什么东西?生:枪。师:他不带一枝枪。厉害吧?师:个人名言?生1: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师:大家找的是不是这句话?这句话很能代表他的一种性格特点,具体是怎样的性格特点,等会再说。注意这句话中的“什么〞、“什么〞、“一切〞。师:最爱的人?生1:两个女孩,大的叫大菱,小的叫二菱。师:对,在这篇文章中,他最爱的是大菱二菱,当然,事实上,还包括其他像大菱二菱一样的好人,同胞。师:最恨的人?生:日本鬼子。师:最遗憾的事?生1:没有成功护送大菱二菱进苇塘。师:为什么没有成功?生1:因为大菱受了伤。师:课文怎么说大菱受伤了?生:她挂花了。师:知道“挂花〞什么意思吗?生:就是“挂彩〞了。师:对,也是指?生:流血了。师:对,普通的受伤还称不上是“挂花〞,必须得是见血。那么,这种修辞手法大家知道是什么吗?生:〔摇头〕师:叫“婉曲〞〔板书〕,就是不直接说怎么样怎么样,而是用一个委婉的方法来表述。举个例子,比方说,人死了,人们一般不说死,而说什么?生:去了。师:对,“去了〞,“走了〞,“老了〞,甚至有说“睡着了〞,恩格斯在马克思死后,他说“马克思永远地睡着了〞。再比方说,像老师这样的〔用手抚摸自己身怀六甲的肚子〕,人家一般怎么说?生:有了,有喜了。师:对,有喜了,这样说,老师听了就非常受用。这些就是婉曲。师:好,我们再回来,最得意的事?生1:用钩子把日本鬼子钩在树桩上,用篙子打他们的脑袋。师:这是他最得意的时候,而且赤手空拳消灭了多少鬼子?生:十多个。师:所以,课文在形容他用竹篙打鬼子的脑袋的时候,有一个比喻句。生: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有不少学生在看到这个比喻时,开始由窃笑到大笑〕师:有同学在笑了,说明这个比喻句很妙,妙在哪里?生:幽默。师:幽默是肯定的,另外大家看,相比刚刚我们所分析的两个比喻句,它们是不是有一些共同点?生:就地取材。师:对。而且我觉得它特别形象。大家有没有在农村掰过或搓过玉米粒。生:没有。师:老师搓过,这玉米一旦太老了,晒得过头了,好搓吗?生:不好搓。师:对,就很难搓下来,用宁波话来说,就变得“拧皮皮〞的了。所以,作者说,这是一些“顽固〞的老玉米。另外,大家知道,“打玉米〞对于农民来说,意味着什么?生:丰收。师:是啊,一举消灭这么多鬼子对于老头子来说,不正是一种丰收吗?非常形象贴切的一个比喻。〔这一环节流程明快,以人物为中心整体把握了小说大概。对“装备〞的争议和婉曲的修辞使课堂掀起一个小高潮。〕第三步:知心师:好,这是“知人〞,到这里为止,我们对这个老头子有了相比照拟清晰的认识了,我们可以说,我们已经认识了他,但我们可以说已经走进他的心灵了吗?生:还没有。师: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在知面知人的根底上,再近距离地走进这个人物,以小说为依据,和小说对话,去发现这个人物身上的性格特点,也就是“知心〞。我们的主要依据是小说中对老头子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师:大家来看看,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头子?要有依据。〔学生思考中〕师:好,已经有四个同学举手了,还有更多的同学有自己的看法了吗?生1:我认为老头子过于自信了。二菱要洗脸,老头子说:“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这里,其实日本鬼子就在附近,随时会发现他们的动静,这种情况下,老头子还这么说,我觉得有点过于自信了。师:〔板书“过于自信〞。〕很好,还有什么证据来证明老头子的这一性格特点吗?生2:“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也表现了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师:对,个人名言就是过于自信的表现。还有吗?生3:“不怕,他打不着我们。〞已经挂花了,还这么说。生4:“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他照不着我们。〞师:对,三句话,都用上了同一个词——不怕。多么自信啊,血都流出来了,还能不怕吗?我们能不能模仿一下当时老头子的语气来读读看。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句话,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时的情景。当时,险情还没有出现,人的心情还比较放松,所以,老头子的语气应该是怎样的?生:轻松的,慈祥的。师:是的,甚至可能还带点笑意。大家先自己读读看。〔学生私下模仿〕师:哪位来试试看。〔没有人举手,教师点了一个女生。〕生1:〔低声地〕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师:是不是过于腼腆了?谁再来试试?生2:〔大声地,爽朗地〕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师:怎么样?〔学生们发笑并点头。〕师:很不错吧?读出了自信劲。下面我们来看第二句。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已经转过来了。小女孩惊叫,当时,险情出现了没有?那么老头子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呢?生:自信地。师:对,除了自信,在读“小火轮〞这三个字的时候,我们还该用怎样的语气?〔生沉默〕师:大家知道小火轮是什么东西吗?生:不知道。师:是鬼子的船,用煤烧产生蒸汽作为动力,其实比鹰排子先进多了,但是,百姓们却称它为“小火轮〞。所以,这里应该用怎样的语气?生:蔑视的。师:对。谁来试试?生:〔比较平缓〕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师:〔范读〕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注意,把声音压一压,毕竟当时险情已经出现了。师:下面,我们来看第三句。当时,情况已经越来越危急了,老头子一边拼命往前推着船,累得是气喘吁吁,一边还得紧张地提防敌人的子弹,但他又不想让大菱二菱害怕,所以,课文中怎么说他的语气的?生:柔和。师:对,他的语气还是那么的柔和,带着抚慰和自信,声音也不可能很大。谁来尝试?生1:〔自信,柔和,大声〕不怕,他打不着我们!师:不错,但声音还可以再低一点。〔范读〕〔对重点语言的学生揣摩朗读及教师示范朗读,使老头子形象更可感。〕师:好,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过于的自信了。还有其他的性格特点吗?生1:过于自尊。师:说说看,为什么?生1:大菱受了点小伤,老头子就觉得自己没脸见人了。我就觉得他过于自尊了。师:课文是怎么具体表现他的这个“过于自尊〞的?生1: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地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师纠正“飒飒〞两字的读音。〕师:从这里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大菱受伤后,老头子的自信心被打击了,然后什么开始作怪了?生:自尊心。生2:“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从这句话中,我们也也可以看出,老头子过于自尊,如果不是因为自尊,他可能也不去打鬼子了。师:老头子要去报仇,有一方面的原因就是为了挽回他丧失了的面子。是不是这个意思啊?〔板书“过于自尊〞〕师:还有其他的性格特点吗?〔应采用曲问。否那么教学节奏起伏感不强。〕生3:我觉得这是一个爱国、充满抗日热情的老头子。从老头子的外貌描写中,我们发现,这是一个近六十岁的老头子,可他还那么精神,眼睛还那么明亮,这就可以看出他爱国,身上充满了一种抗日的热情。师:这之间有必然联系吗?也许可以这么理解,我倒觉得,这里更多地可以看出他的老当益壮、干练、矍铄。不过,爱国和抗日热情是一种信念,支撑着他,使他变得那么精神。生4:我觉得还有一种机智勇敢。〔师板书“机智勇敢〞〕生4:他面对敌人,摇船时候不带一枝枪能在河面上来来回回,出色地完成任务,而敌人都是有枪的,这很危险;还有他不带一枝枪,在木桩上把了钩子,然后就消灭了十几个鬼子,可以看出他的机智勇敢。师:对于这一性格特点,我们可以截取一个精彩的片断,在哪里?生:最后。师:在这里,有一些非常重要的装备。生:船、钩子、木桩、竹篙、莲蓬。师:大家试着把出现在这一局部的提到“竹篙〞的词语划一下,会发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生:“有一篙没一篙〞、“有一篙没一篙〞、“只一篙〞、“又是一篙〞、“举起篙〞。师:大家注意到了,“篙子〞一开始让我们感觉,这个老头子心情好似非常地?生:悠闲。师:“悠闲〞这个词用得很好。但实际上呢,他这么做是在干什么?生:诱敌上钩。师:是啊,看似悠闲,其实每一举一动都是在诱敌上钩。咦,这“钩〞还真是“钩〞。诱敌上钩这一陷阱一直到哪里才真相大白?哪句话能充分点名钩子在其中的作用?生: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了。师:对,从这里,我们才知道,老头子这一切都是有意为之的。〔这一语段抓得好!可以说是掀起了教学的高潮。抓住文本细节,深入体会了老头子机智勇敢的特点。〕师:还有其他的性格特点吗?〔应采用曲问。否那么教学节奏起伏感不强。〕生:对鬼子充满了恨。师:有恨必有爱,所以,我们可以说是什么?生:爱憎清楚。师:爱的是什么?生:爱国,爱大菱二菱。师:哪里能比较明显地表现出这种爱憎清楚来?生1: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师纠正两个“血〞字的读音,并让学生课后查字典搞清楚不同读音的原因。)师:这句话在文中我觉得是非常关键的。它既表达了一种爱,又表达了一种恨。而且在全文结构上,这句话有什么作用?生:承上启下。师:既是承上又是启下,既是抚慰,又是发誓。爱憎清楚,有仇必报。〔爱憎清楚这一特点可在填写人物档案爱憎中解决。否那么冲淡了教学的高潮。〕三、总结人物形象师:好,到这里为止呢,关于老头子的性格分析差不多已经完成了,我们“知心〞的环节也快结束了。另外,我们来看,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对老头子有一个至高的赞誉是什么?生:英雄。师:对,英雄。但单单是英雄,是不是太笼统了?我们能否给“英雄〞加个修饰语?生:抗日英雄。师:抗日英雄有很多种,比方说,八路军中的抗日将士也是抗日英雄。相比抗日将士,老头子来自哪里?〔要得出“群众〞这一答案,可走捷径,那就是已填写的人物档案中。〕生:群众。师:所以,我们称之为?生:群众抗日英雄档案。师:〔板书“群众抗日英雄〞〕所以,我们可以在“档案〞两个字前面加个修饰语?生:群众抗日英雄档案。师:但这个英雄是十全十美的吗?生:不是。师:对,他有缺点。〔划出板书中的“过于自信,过于自尊〞〕而正是这一点,更能够凸显出这个人物身上的什么性?生:真实性。〔师板书“真实性〞〕师:另外,从他做事的方式来看,他的身上还具有一种别样的色彩。大家看,他能赤手空拳消灭十几个敌人,人家是单枪匹马,他连枪也没有啊。这可见他身上具有一种什么色彩?生:传奇色彩。〔师板书“传奇性〞〕师:如果,我们在电脑的搜索引擎中输入“群众抗日英雄〞,那么出来的结果只会有“老头子〞一个吗?生:不会,会有好多。师:是的,如果,我们把这个老头子不停地复制粘贴,我们的面前就会出现千千万万个像这个老头子一样的群众抗日英雄群体。所以,这个老头子身上还具有什么性?生:代表性。〔师板书“代表性〞〕师:接下来,我们可以填充档案中“他人评价〞一栏,我们是不是可以写上这么一句话?——这是一个具有真实性、传奇性和代表性的群众抗日英雄形象。〔生填写〕师:事实上,八年抗战,敌人拥有的是洋枪洋炮,而我们却是小米步枪,土制地雷,但是最后,咱们却胜利了,这除了我们拥有正义外,还在于我们拥有千千万万象文中这个老头子一样的英雄的人民。是他们,铸成了一道道铜墙铁壁,保卫着我们祖国,是他们配合着抗日将士,配合着八路军、游击队,把鬼子赶出了白洋淀,赶出了中国。所以,我们说,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战争。〔小结人物,画龙点睛,使形象升华。〕四、后人寄语师:现在,这样的群众抗日英雄都已经渐渐地离我们远去了,但是,他们的精神,他们的形象永远留在了我们历史的书页里。让我们用自己的笔写下一句话,送给那些英雄们。〔下课时间快到了〕师:好吧,把这句话留作作业,老师在这里也写了一句,读给大家听听。“你手中的竹篙就如一根神奇的魔术棒,它赶走了日本鬼子,撑起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可以仿写的形式展示,既是感受体验的提升,又是语言的模仿和积淀。〕五、作业布置师:最后布置作业,请大家课外阅读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一——?荷花淀?,为文中的水生嫂或者文中出现的妇女群体建立一份群体档案。如果觉得这个作业太难了,你也可以试着为自己或者他人或者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建立一份人物档案。〔宣布下课!〕课后反思:?芦花荡?是一篇美文,尤其是在写战争的同类题材中,它的地位和风格是独树一帜的。孙犁写抗战,很少有血雨腥风,刀光剑影,他的笔下,连战争都可以戴上“美〞的光环。美的情节,美的人物,美的环境,美的语言。一切都是那么的诗情画意。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他的小说如一缕清风,抚慰人们受伤的心灵,让人们看到胜利,看到希望。老头子,他的身上集合着多少群众抗日英雄的特征。他们没有多么高的觉悟,他们也没有什么永恒的信念;他们不是刀枪不入,不是百变金刚,他们也不是十全十美;他们生不求名,像芦苇一样普通,像泥土一样朴实;他们死不留名,像秋叶一样静美,像落花一样悄然。但是,在他们的身上,我们总能看到一种最原始最磅礴的力量,他们如野火下燃烧着的大片野草,春风下,必定复苏。他属于文学,他更属于生活,属于时代。我的教学总目标是认识“老头子〞,要把握这样一个人物,我首先把他定位为是一个具有真实性、传奇性和典型性的群众抗日英雄形象。然后,我就可以思考着如何通过文章相关内容的梳理,选择适宜的方式,把握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让学生认识这个人物。首先,我得考虑我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方式是由目标来定的,目标又是要根据学生来定的。因为授课班级学生是六年级的孩子,而这篇文章本来是放在八年级的,这自然又为教学设置了一道栏,我不可能也不能跨越这道年龄的栏。教学不是你想教什么就教什么,而是你能教什么,你应该教什么。因为,你的教学对象〔包括学生和文本〕是变化的。基于这点考虑,我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难度稍作调整,如在这堂课里,我的教学切入点是通过人物描写来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是一种非常传统的,无所谓创新的人物解读方式,在平时的教学中,运用也很广泛。至于描写的手法〔如白描〕,语言上的特色,人物的时代性、阶级性等都被弱化或者干脆只字不提了。在帕默克的?教学勇气?中有这么一句话: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是无所谓思想的。我想再加一句——他也是无所谓概念的。更多的应该注重体验,注重感性的积累,点的积累,然后才能上升为概念、体系、思想、理论。此外,我对教学形式的设计也进行了大的调整,以建立人物档案的方式来激起学生走进人物,剖析人物的兴趣,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告诉他们认识人物的一般过程和常用方法。我想,就教学内容、教学难度、教学形式来看,我这堂课应该还算是处理得比较合理的。此外,我想呈现出一种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上课不是程序设计,更不是产品展览,我作为老师,我只能以不变应万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