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相生》教学设计1_第1页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1_第2页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1_第3页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1_第4页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有无相生》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与此相仿,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也有一位哲学家提出过类似的观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大家知道这位哲学家是谁吗?(老子)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老子>选读》中的《有无相生》这篇课文。二、研读第1节。天下皆知美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结构独立性)为(判断词,是)美,斯(连词,那么、就)恶(丑,与“美”相对)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副词,互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对照,比较),高下相盈(充满),音声相和(应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第二章)分析:《老子》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比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认为所有这些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问题探究:“美丑相对”“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都不难理解,可“难易相成”该如何理解呢?学生讨论后提示:传世《老子》第六十三章有一句话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是指,天底下困难的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比如人们常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做一件好事这是“易”,无数个做一件好事加在一起,或者说一辈子做好事,这就难了——也正因为很难,所以更加可贵。这个例子就显示了“易”生成“难”的道理。在面对某个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难,就更加谨慎更加用心更加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容易解决;相反,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容易,不够慎重不够用心不够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难以解决了。这里面也包含了有难生成易,有易生成难的道理。三、课文第2则研读【解读】1、这一则主要是谈“无”的功用。这里的“无”,指的是”空间上的无”。本则中的“无”和”有”,都是器物的组成部分。通常,人们重“有”胜于重””无”。老子此一反通常状况,大谈”“无”,这是老子思想的独特处之一。2、本则是用譬喻说理。首先是“三十辐,共一毂”。担当任重道远的车毂,它能活用不休、轮转无穷的中心关键所在,便是中空无物,所以才能支持多方面的效用。古代造作大木车的车毂,它的中心支点只是一个小圆孔。由中心点小圆孔向外周延,共有三十根支柱辐凑,外包一个大圆圈,便构成一个内外圆圈的大车轮。由此而能担当任重道远的负载,旋转不休而到达目的地。以这种三十辐凑合而构成一个大车的轮子来讲,你能说哪一根支柱才是车轮载力的重点吗?每一根都很重要,也都不重要。它们是平均使力,根根都发挥了它的伟大功能而完成转轮的效用。但支持全体共力的中心点,却在中心的小圆孔。可是它的中心,却是空无一物,既不偏向支持任何一根支柱,也不做任何一根支柱的固定方向。因此才能活用不休,永无止境。其次,如“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埴,是捏土。埴,是黏上。造作陶器,必须把泥土作成一个防范内外渗漏的周延外形,使它中间空空如也,才能在需要用它的时候,具有盛满装载器物的容物价值。再次,如“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户是室内的门,牖是窗子。要建造一间巨大的房屋,必须要开辟门窗,以便光线空气的流通,才能住人而养人。使人胸襟开阔,内外畅达而无阻碍。最后重复强调,无论是出世之道,还是入世之用,都必须切实明白“道在有无之间”的窍妙。3、老子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老子举的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如果是实的,水怎么装进去呢?房子里面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房子的作用。如果是实的,人怎么住进去呢?老子认为碗、茶盅、房子等是“有”和“无”的辩证的统一,这是对的;但是认为“无”是主要对立面,这就错了。毕竟是有了碗、茶盅、房子等,其中空的地方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本来没有茶盅、碗、房子等,自然也就没有中空的地方,任何作用都没有了。【小结】本则阐述了在日常生活中“有”和“无”的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四、研读第3则。企(踮着脚跟)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通“现”表现)者不明,自是(意动用法,以……为是)者不彰,自伐(夸耀)者无功,自矜(夸耀)者不长(得到尊重)。其(如果)在(存问、询问)道也,曰余食赘(肉瘤)形,物(指牲畜)或(有的)恶(厌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居于、立身)。(《老子》二十四章)分析:《老子》更值得称道的一点,是它对矛盾对立项的辩证把握和持守。在《老子》看来,“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要不得的,“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是一种态度,“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另一种态度,一般人认为后种态度距离目的更近,可是《老子》认为应该选择前一种。因为自见而不明,自是而不彰,自伐而无功,自矜而不长,因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二十二章)。《老子》这种选择显示了它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洞见,也显示了它的人生智慧,在很多时候,人们“若欲如之何,必先居于此如之何之反面”(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五、研读第4则。知人(了解别人)者智,自知(了解自己)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q匕ng,刚强)。知足者富。强(qi3ng,尽力,竭力)行者有志。不失其所(名词,地方,位置)者久。死而不亡(通“妄”,荒谬)者寿。分析:《老子》所体现出来的有关“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的人”的看法,都显示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理解,对今人的启示意义是深刻的。六、研读第5节。为(意动用法,把„„当做有为)无为(道家指清静虚无、顺其自然),事(意动用法,把„„当做事业)无事(道家指无为而治),味(意动用法,把„„当做有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名词,难事)于(介词,从)其易(名词,容易处),为大(名词,大事)于其细(名词,细小处)。天下难事必作(开始)于易(名词,容易的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名词,细小的事)。是以圣人终不为大(名词,大事),故能成其大(名词,伟大)。夫轻诺必寡(使动用法,使„„减少)信,多易(意动用法,把„„看得容易)必多(使动用法,使„„增多)难。是以圣人犹难(意动用法,把„„看得困难)之,故终无难矣。分析:依然是从一系列对立项的逻辑关系中来考量事物、思考问题,使《老子》充满了一种智慧。七、研读第6则。其安易持,其未兆(名词作动词,显露迹象)易谋,其脆易泮(通“判”,分离),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通“墓”,装土的工具)土。千里之行(即“行千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做事、行事),常于(在)几成(几乎成功)而败(使动用法,使„„失败)之。慎(慎重对待)终如始,则无败事。分析:本则体现了《老子》看待问题的前瞻性。八、课文第7则研读1、具体内容解说:(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其一,句子中的“柔弱”和“坚强”、“柔脆”和“枯槁”,指的都是物理层面上的意义;其二,“万物草木”从后面所用的形容词来看,应当是偏重于植物。这是从上一句的一般性现象得出的一般性结论。尽管这个结论的得出从逻辑角度来说并不严密。(3)“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故强大居下,柔弱居上。”此处,老子进行了又一轮的论证以将结论落实到“治道”上的”柔弱居上”。2、这一则是老子从事物生存发展的内在状况总结出的一条规律。他通过对现象世界的观察,认识到生存着的东西都是处于柔弱状态,如活人的身体、革木生长时的枝条;而死亡的东西都呈坚硬状态,如死人的躯体、干枯的草木等。3、按照分析式思维,老子的“强”,第一层是“逞强”,进一层是“勉强”,再次是“强硬”。“逞强”是色厉内荏,不自然;“勉强”是违背趋势,也不自然。“勉强”和“逞强”都会导致“强硬”,即费力去撑去挺,因强而僵,僵了就没有生命力,不能应物变化,离死也就不远了。相反,“柔弱”就是顺其自然,就是应物变化,“低调,低调,再低调,有多大头戴多大帽”。可见老子并不反对“强”,反对的只是上面违背自然的“强”,因为这样的“强”再“强”,如不顺其自然,也是“弱”。在充满危机的时代,老子呼唤人们认识“道”,他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描绘生命和死亡,从物质的表现形式可以见到有生命的总是柔弱,刚强的却蕴含死亡。这与现实生活中人们见到的现象相反:人们追求力量、权势,以便得手可以君临天下,通过各种手腕机巧以建立自己的地位,强权、暴力、阴谋都是通过刚强制服柔弱的一方。【小结】本则是老子“贵柔处弱”思想的集中反映,体现了老子“以退为进”的哲学。他教育我们要善于隐藏优势或者强大,不要去竞争、争夺,这就能保全自己,使自己持久,有韧性,能战胜对方而不被转化。在忍让中、委屈中求生存、积力量以取得最后胜利。比如“不为天下先”“哀兵必胜”“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都是这种思想的反映.九、探讨:1、从第1、3、4则中,我们如何看待老子所讲的道理呢?明确:任何事都是难易相成,高下相对的,所以应当正确对待来自生活中的问题,即不能只看到难而看不到易,也不能自以为是。2、从第5、6则中,我们应当如何对待生活中有大事与小事?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明确:伟大不自于平凡,大事得自于小事的积累。处理问题我有预见性,要防患于未然,做事要持之以恒,善始善终。十、课堂练习对于“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说法,你怎样看待?明确:《老子》辩证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对立项的列举中,特别重视“柔”“弱”“贱”的一方。这就是有名的“守柔曰强”的思想。这除了教导统治者要谦虚谨慎、重视基础(“圣人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之外,主要是要人们注意到只有处于“柔”“弱”的一方,才永远不会被战胜。这就是说,不但不要过分地暴露了自己的才能、力量和优势,要善于隐藏优势或强大,而且不要去竞赛或争夺那种强大。要“守雌”“贵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