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讲解的弟子规_第1页
钟茂森讲解的弟子规_第2页
钟茂森讲解的弟子规_第3页
钟茂森讲解的弟子规_第4页
钟茂森讲解的弟子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55《弟子规》学习心得钟茂森博士讲于香港2007-12-271A《弟子规》介绍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共同学习《弟子规》。《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一个教育的课本,这个教育主要注重的是家庭的教育,它是以圣贤之道来作为我们指导的方针,目的是为了让我们人人通过学习圣贤的教诲、落实圣贤的教诲而能够获得幸福成功的人生乃至于成圣成贤。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幸福、成功都要以道德、品行作为根基,道德品行最好的教材就是《弟子规》。许多人会认为《弟子规》是小孩子学的,大人就不用学了吧?那么实际上这种观念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弟子规”这三个字,“规”就是规矩,“弟子”是什么呢?“弟子”是学生的意思。谁的学生呢?圣贤人的学生。所以《弟子规》我们晓得它是根据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的一句话来作为整篇的纲目,《论语》里的这句话是这样子:“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一句话是出自于《论语》第一篇《学而》篇里面第六章。所以整个《弟子规》就以孔子的这句话作为纲目来进行开解。所以我们很明显的看到,《弟子规》是孔老夫子要求他的学生的、必须要做到的。孔老夫子的学生,你看颜回、子贡、子路、冉求都是大贤大德之人,都不是小孩子啊,他们都是成年人。所以孔老夫子这个教诲不仅是说孩子要去做、要去学,更重要的大人也要去做、也要去学的。我们想要做圣贤人的好弟子,就必须要在这个《弟子规》上面扎根。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弟子规》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是要学习的,都应该学习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孔老夫子的教诲,而孔老夫子自己说得很清楚,他也是述而不作,他所叙述的是古圣先贤之道,都是过去老祖宗代代相传的教诲,孔老夫子自己没有发明创造,是转述前贤的教诲,所以这种规矩、这种生活的规范教育就是让我们能够得到幸福、成功的人生,圣贤的根基。那我们来细细地分析为什么说《弟子规》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应该学习的呢?首先我们来看为什么孩子要学。《易经》上有一句话说:“蒙以养正圣功也。”“蒙”是讲童蒙。童蒙养正就是小孩的时候就要给他很好的良善的教育,让他奠定德行的根基,这种是圣人功业。为什么呢?因为祖国的未来就在孩子的手里,如果孩子没有德行,纵然他有科学知识,那么将来必定也会形成让社会混乱的一种力量,他越有科学知识而没有品行是越危险。所以在学校里流传着一句话,说孩子如果是有才无德那是危险品、那是毒品。那我们要培养的是有德有才的、是真正的好孩子。现在的社会普遍都强调功利、强调竞争,都以这个利作为行为的准则,如果是这个事情有利的,那么大家趋之若鹜、大家就去做了;如果没利大家都不愿意干。那么久而久之,在利面前人们就会忘记了道义。我记得小的时候,我有一次犯了一个错误,那是什么呢?我小时候很喜欢集邮、很爱邮票。邻居家的小孩刚好他也很爱集邮,所以我们两个小孩就成为了朋友。结果当我看到邻居家小孩的邮票都很珍贵、都很漂亮,心里面就起了贪念,就想着方法怎么样把对方的邮票骗到手。我的年龄比邻居的孩子大一些也有一些口才,所以邻居的孩子都很听我的话,我就拿着自己普通的邮票跟这个邻居家的小孩就开始跟他招摇撞骗了,说我这个邮票多么多么珍贵,你那个邮票其实也并没有那样珍贵、也是很普通的,你如果愿意换,我可以跟你换,结果就这样子,把邻居家的孩子的邮票都骗到我这个集邮本上了,我的普通邮票都给了他。结果大概过了一、两个礼拜,有一天,邻居家的父母就找到我们家来了,因为这个邻居家的小孩可能有一次把这个邮票摊给他父母看,结果他父母看了以后大吃一惊,为什么珍贵的邮票都不见了,换成是普通邮票?所以一问之下,就把我这个骗局给问穿了,找到我的父母。我记得当时我的母亲看到我这样的一种行径,心里面非常沉重,她二话不说,就把我所有的骗来的邮票还给了邻居,而且那些普通邮票也都不要了。然后当邻居父母走了以后,母亲就很严肃的用一种很平淡但是又含着严厉的口吻对我说:“茂森,如果你要再发生这样的情形,那么我就要把你的这些邮票通通烧掉了,因为我不想你因为邮票而道德品质堕落。”虽然母亲只是简简单单一两句话,可是自己就觉得非常的羞愧,真正是《弟子规》所讲的“德有伤,贻亲羞。”我还算是有一个优点,听父母的话。“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于是就向父母保证,今后再也不要发生这样的情况,做人一定要做得正直。这是我小学时候发生的情况。自从那一次父母给我的教训以后,我再也不敢用这种欺骗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弟子规》上讲“过能改,归于无。”所以父母有这样的一种教育的意识可以帮助孩子不要走歪路,如果说一个父母在这种情况下会纵容、包庇自己的孩子的话,那么你想想,我哪里可以说坐在这里跟大家谈《弟子规》呢?一定是一个道德堕落的人了。这种情况都是在孩子萌发出微小的不正念头的时候,就应该帮助孩子去杜绝掉。如果纵容、包庇、没有正确的引导孩子,将来可能会酿成人生的悲剧。为什么呢?因为在孩子心目中,假如他只有利而没有义,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事情。我们曾经看到一则新闻报道: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他为了获得一个手机,家里穷,没有钱买手机,为了获得手机,竟然把他的父亲和母亲双双都毒死了。为什么要毒死父母呢?因为毒死父母之后才有一笔人寿保险金,他想用这个人寿保险金去买手机。这些都是令人发指的而又真实的案子。起点、追究根源,都在于从小失掉了伦理道德的教育,一个家庭没有教育家庭会堕落;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伦理道德教育,这个社会必定是混乱。所以我们希望社会和谐、世界和谐,用什么方法能够达到呢?用我们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育便是最好的方法。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根源在于人心,人心都能够向善、都能够遵循伦理道德,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不就是太平盛世了吗?而要转化人心就要靠教育。所以中国古代的经典,像《礼记·学记》这篇文章就讲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对国家来说重要啊,对世界来讲也是重要的,特别是在利与义面前一定要懂得分判清楚,如果脚跟稍微不稳就容易堕落。那我们看到美国摩根斯坦利(音译)、著名的投资银行,一位华裔女副总裁,这位女副总裁的工资是相当丰厚的,可是前些日子发现她暗中用公司的内幕消息来进行交易,跟她的丈夫及家人联手进行内幕交易,这是一种严重违法行为。这个女副总裁是高级知识分子,也是一个颇具资历的高级公司的领导,没有理由干出这种违法的事情,所以法庭对她判处了十八个月的监禁,给她罚款非常重,公司也把她开除了。一夜之间身败名裂,倾家荡产。归根到底,还是没有深厚的伦理道德根基,这是古人讲的没有读圣贤书之过啊。所以在利益和道义之间,这种黑白分判的时候,她不能够站稳脚跟,为了这些贪取一时的财利牺牲自己的品德,牺牲品德的结果便是身败名裂。所以一个人一生中有多少财富,一个君子绝对不会用贪取的手法来赚取钱财,他知道、他会安分守命,这是有德君子之所为。而《大学》上讲“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个财富就像一棵树的枝条、花叶,看起来是很不错、很美,但是它的根是要扎在土地里,根扎得深,这个树木的枝条、花叶才得以长久,做人的“根”是什么呢?是德。德是根本,有德的人他自然就有财。无德的人如果有财,反而很快就变得家破人亡、倾家荡产。所以孩子从小就要给他培植这种道德的理念。而道德的根本是什么呢?道德的根本是孝道。《孝经》上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顺父母这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的圣贤教育都从教孝开始教起。而《弟子规》可以说从头到尾就是教一个孝字,这个孝是根基。而一个人懂得了孝了,他的德就开展了,他的人生态度就能转变了,而幸福就随之而来了。那么在教《弟子规》这方面的工作,中国安徽省庐江县汤池镇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做得非常好。他们两年来就用《弟子规》来教化汤池镇的四万八千居民,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民风大大的改善,人们有礼了,孩子懂得孝顺父母了,夫妇和顺了,犯罪率大大减少了,离婚率也大大的减少了,这是两年我们就看到《弟子规》教学这种效果。而他们讲《弟子规》最重要的是从孝道下手:有一位汤池镇第二中学的初一女学生,这位女同学她的性格是很内向、很孤僻,脾气也不是很好,跟她的母亲常常都会吵架,跟同学也没有办法和睦,现在这样的孩子多不多?也真不少啊。常常就找她母亲的毛病,每次跟她的母亲吵了一架,她心里也很痛苦,自己暗地里在那儿又哭,所以没有一个道德理念在心里,她自己也苦、家人也苦、同学也苦。后来有一天,这位女学生听说在庐江文化教育中心有《弟子规》的课,在教室里听了一堂《弟子规》的课以后,这堂课正好是教孝道,听了之后她就明白了,她自己认识到自己错误,知道什么呢?妈妈原来是爱我的,我对妈妈这种无理的态度是不对的,自己为什么会这么苦恼呢?因为《弟子规》上没做到,所以自己会这么苦恼。《弟子规》上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自己没做到反而会埋怨父母,这个是自己不对啊。哪怕是父母真正有过失,你看《弟子规》上教“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父母有过失、犯了错误,我们要劝谏父母,那个态度“怡吾色,柔吾声。”都要用温和的脸色、用那种柔软的声音来劝导。这父母有过都要这样子,那何况是父母平时没过、我自己在耍小脾气,那还大哭大闹,这叫做无理取闹嘛。这个女同学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忏悔。怎么忏悔呢?“过能改,归於无。”她首先想到要回家为她父母做一餐饭,平时都是母亲做饭,自己都没有看到母亲的辛劳,所以她就下了决心要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向父母忏悔。当她回到家里,她买了一些青菜,做好了一顿饭。等她的父母下班回来,她母亲回来,女孩子就在门口守候,母亲刚进到房间,她就在门口向母亲深深鞠了一个九十度的躬,然后跟母亲说,“妈妈,您辛苦了。”这个妈妈听到自己的女儿这样一句话,又见到女儿向自己鞠了一个躬,这个心里七上八下的,为什么呢?原来从来没有看到过女儿是这样子的。女儿今天是怎么回事?又看到这个女儿拉着妈妈的手跟妈妈说,“妈妈呀,请你闭上眼睛,我拉着你走,我让你看一样东西。”这个母亲露出了一丝微笑,这个女儿要跟我玩什么游戏呢?就很欣然的闭上了眼睛。这个女儿就拉着她妈妈走到了饭厅,然后这个时候请母亲睁开眼睛,当这位母亲一睁开眼睛,看到满桌子的饭菜已经准备好了,泪水就已经快要掉下来了。当孩子要吃饭的时候,很习惯的先拿起筷子来夹菜,可是刚准备夹的时候突然想到,哎哟,昨天我听的《弟子规》上面讲了,“长者先,幼者后。”这个筷子马上夹起的菜马上放到了妈妈的碗里让妈妈先吃。所以这一顿饭下来,母亲都是含着泪。等吃完饭,这个女同学把碗筷都收拾干净,然后端着温泉水,因为汤池它有温泉,当地的居民都很喜欢打温泉水来泡脚,这个女同学就端着一盆温泉水为她母亲洗了脚。这个时候她母亲就不断地流眼泪、非常的感动,这个孩子这个时候心里面也非常的感动,抱着她母亲都痛哭起来,向妈妈忏悔说,“妈妈呀,我是一个坏孩子,我不明白怎样来爱你,以前我都是太任性了,以后我再也不会让你生气了。”这些都是这个孩子写给庐江文化教育中心老师们的感谢函里面讲到的。这个孩子从那以后,真的懂得孝顺父母了,发现原来妈妈真的太爱我了,当她走到学校的时候,她也对同学们都谦恭有礼,主动地向同学们打招呼,同学们都发现这个孩子怎么变了?变得这么彬彬有礼、变得这么谦顺了,于是同学们都跟这个孩子和睦起来,没有像以前关系那么紧张。所以当这位同学在写给中心的老师们的这个信中最后说道,她用一句真情的话说“《弟子规》我爱你。”她真正的发现《弟子规》原来可以帮助她得到人生的幸福快乐,而这个人生的幸福快乐总在我们一念的迷惑或者觉悟之间。当我们迷惑的时候就会看到别人都是错的,我都是对的,样样都要挑别人的毛病,就跟别人对立了,连自己的父母都好象变成一个对立的不能够互相交流的人了,这个隔阂、代沟就随之产生;而当我们一念觉悟的时候,用圣贤的教诲改变自己的心态,看到别人其实都是好人,原来自己有毛病啊,错的是自己啊,反求诸己以后,这个忏悔的心、原谅别人、宽恕别人的心、对别人的爱心随之就生起来了,这个时候发现妈妈是爱我的,原来爸爸是爱我的,原来所有的人都是好人呐。你看看,妈妈还是原来的妈妈,同学还是原来的同学,自己的观念一改、一念之间就从苦恼的世界进入了幸福快乐的世界里了,这就是教育的功。试想想,这个女孩子如果她没有听到《弟子规》教育,那么任由着自己的习气、任性来成长,等她长大以后,自己的这个习气已经变得根深蒂固了,所以她走入社会,在工作里面她跟领导的关系、跟同事的关系一定不可能处得好;当她以后结婚、跟她的先生结合在一起,又怎么可能有幸福快乐呢?常常都是看别人毛病,自己任性嘛;以后如果又生了孩子,这个孩子能教得好吗?所以要知道一个孩子他的成长,如果没有这种良善的教育,吃亏的绝对不只是这一个孩子啊,他会影响了身边多少的人,影响到孩子的下一代,所以孩子要学《弟子规》。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大人也要学《弟子规》?《弟子规》很多人认为这是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当然这是很重要的,未成年人是我们祖国的下一代,必须要接受道德教育,那么现在成年了的人要不要接受这个《弟子规》教育呢?更是要接受《弟子规》教育。当我们有优良的品德的时候,自然就能够招感有幸福的人生,有成功的事业,他能够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走到哪里都能受人尊敬,这不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吗?所以不管您现在做什么行业都要学习《弟子规》。你看孔子教学,他讲四门教育:第一是德行教育;第二是言语;第三是正事;第四是文学。四门教育首重德行教育,而《弟子规》正是最好的德行教育,这是不管你做什么行业,行业是后面讲的第三条正事,第二条言语是教我们如何说话、如何跟人交往,这《弟子规》也谈到这个问题,所以德行和言语成就了以后,这个正事才能够真正成功啊。正事是我们所从事的行业,那是行行都出状元。为什么?他有根。他的事业有根,将来才能够发达。文学是讲文艺生活、精神生活这方面,他的情趣爱好,因为有了德行,这个根基能够很高尚。我们看到北京有一个汇通汇利企业,这个企业的老总在自己的企业一百多员工里面推行《弟子规》教育,结果发现,过去非常难管的企业现在非常好管了,员工们都用《弟子规》来指导自己的言行。所以做老板的不用去那里细致的去管这个员工,因为员工自己形成一种自我约束的体制。我看到这个企业的一些员工学习《弟子规》的心得:其中有一个、一位女士,年轻的女士,她在分享她学习体会中说到,没有学习《弟子规》以前很喜欢下了班就去KTV的那些歌厅里面唱歌,一唱唱到很晚,父母很担心自己的女儿,那这个女儿不但没有体会父母的那种关怀,反而赌气说不要你管。这是在没有学《弟子规》之前这么一个状况,后来在公司里面学了《弟子规》,结果发现了,哎呀,原来自己很多毛病,《弟子规》所讲的很多条自己都犯了。自己反省、检点改正过失,那以后,她就戒了晚上去KTV歌厅的坏习惯。通过学习以后,她发现其实在KTV场所里面喝酒、唱歌、发泄只是痛苦暂时的结束,就像人吸毒一样,暂时麻醉了自己,清醒以后烦恼会更多。她反省说,比如有一天晚上去完KTV歌厅回来以后睡得就很晚了,第二天起来以后就看这个表,发现离要上班的时间很近了,就赶紧冲出门外,结果冲上了巴士以后走到半路,突然想起,哎呀,自己的考勤卡忘带了,上班没有考勤卡就等于旷工一样,就只好又回到家里面去取那个考勤卡,等她再回头上车的时候路上又堵车,北京市堵车很严重,结果时间托得很晚,上班迟到了。结果整一个上午她的心情都很不好。你想想,就为了晚上去那里狂欢,暂时的去麻醉自己,结果第二天反而心情更不好,她悟到这一点之后知道《弟子规》上讲“斗闹场,绝勿进”,这些热闹的场所真正不会给我们带来快乐。后来她明白了要孝顺父母,她就回到家里决心要给她父母做一顿饭,以前都是母亲占据着厨房,她今天就发了心,想要给她父母做一顿好吃的。自己平时做饭可能做的少,所以做起菜并不是很熟练,母亲在旁边就很关怀的看着她,就想要帮忙她做些事情、协助她,她自己看到母亲这个样子就跟妈说,“妈妈呀,今天从头到尾就我做,你这个地盘今天让给我。”这个时候看妈妈微笑的神情,这个女儿的心里也觉得很踏实、很欣慰。好不容易把这个三菜一汤端到饭桌上,父母跟她一起来享用,当父亲夹了一口菜送到嘴里以后,女儿就问父亲,说爸爸呀,今天我做的饭菜做的怎么样啊?好吃好吃,女儿做的菜比她妈做的还好吃!这个父亲已经乐得合不拢嘴了。这个女儿自己也反省说,其实我做的饭菜哪比得上妈呢?但是自己用孝心做的饭菜,父母一定是觉得最好吃的。妈妈在旁边也笑着说这回女儿来了,我就该下岗了。所以当这个女儿体会到家里的这种父子有亲,亲情的温暖,突然之间她觉得原来真正的快乐不是从KTV歌厅那里得到的,那种孝顺的温情,真正让我们得到幸福快乐。所以她在写给公司老总的信中讲到,说其实孝顺并不难,幸福并不遥远。她在体会中特别表露出自己对公司老总让大家学习《弟子规》的那种感恩之情,那真正是由心而发的,让我们看了都很感动。所以看到一个公司能够用《弟子规》来教导自己的员工,员工在这个公司里面也得到那种亲情的温暖。这个老总还常常看了员工的这个分享的心得报告以后批一些字,比如说当看到这个刚才讲的这位员工的这个分享以后,这个老总会批到说,“恭喜你,感受到孝亲的幸福,找到、依从经典教诲,就会得到真正快乐的正道,这是你善于力行结出的甘美果实,坚持走下去,我们不再过仅仅是痛苦暂时停止的迷茫日子,我们要过明明白白、从快乐到快乐的日子。”您想想,当这个员工接到老总的这一段批语心里是什么感受?古人说,一个公司的领导、一个国家的领导,不仅是做领导,他有三重角色,所谓:“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君”就是领导,不仅是要管理、带领员工,还要“作之亲”。“作之亲”就是做员工的父母啊,以父母之心对待员工,让员工得到这种家人的那一般的温暖。还要“作之师”,对员工来说,领导也是老师,要以身作则,为自己的员工做出好样子来,用正理、正道来教导员工,这样子员工对于老总的那种感恩之情自然能够表露在他的工作里面。你想想这样的员工能不为自己的公司认真干活吗?你还用去天天看着他有许多缺勤;看着他出去有没有为自己的事情写报销单回来,来骗取公司的钱财;或者是自己用公款去请客吃饭回来报销。就不会有这些操心的事情。员工自己懂得为人之道,所以让老总学习《弟子规》,带领员工们也学习《弟子规》的时候,这个公司也就是一个和谐的团结。“家和万事兴”,他一定是业绩会很好的。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很多企业的老板也意识到《弟子规》的重要性,他们在报纸上登广告招募员工的时候都附加一条条件,必须要懂得背《弟子规》、懂得《弟子规》道理的这些员工我们才要。所以这一些老总都很聪明,他懂得员工第一要看他的人品,然后再看他的能力啊。所以对于一个年轻的人、将要踏入社会要找工作的人,我们要知道自己也要第一重视品德的培养。有良好的品德,再加上有一门技术、一种能力,你到哪一个工作单位都是受人欢迎的。《弟子规》运用到企业管理,企业一定会兴旺发达;《弟子规》拿到家庭里面也一定会让家庭和睦。我们在这个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在我曾经学习过一个多月的日子里,有很多的感人的见闻。其中有一个在汤池镇的女士,她姓姚,姚女士。这个姚女士在家里脾气很大,常常跟她的先生吵嘴、跟她的婆婆吵架,总是一点小事就会引起争执,所以她们家也是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有一次,姚女士到了中心课室去听《弟子规》,当她听到五伦关系讲到夫妇这一伦,老师们教夫妇之间要懂得遵守一个原则,必定能够夫妇和睦,什么原则呢?就是各相责天翻地覆。各自责天清地灵。如果是夫妇之间互相责备,一点小事互不让步,那么真的整个家里就会搞到天翻地覆;当夫妇之间懂得自责,一件事情错了,比如说当丈夫走路的时候不小心把一个茶杯碰翻了,这个先生马上向太太道歉,哎呀,对不起,对不起,我刚才太鲁莽了,把这杯茶碰翻了。然后立即就拿抹布把地上的茶擦干净,把这些脏东西收拾好,你想想太太在旁边看一定会怎么说呢?没关系,没关系,不就是一杯茶嘛。你看,互相就会原谅,天清地灵啊;假如丈夫说、他如果碰倒了茶杯,不但不承认错误,反而说你怎么偏偏把这杯茶放在我这儿让我碰了?洒了一地!那你想这个太太听到这个话她心里会什么感受?两个人可能就对吵起来。所以古圣先贤教诲我们,要真正做到和谐怎么做呢?就是要反求诸己。错误都是我的,哪怕是对方有错,还是要把这个错误归到自己。过要归于己,功要推给人。这样就能够把一切的矛盾、对立冲突化解,不能化解对立,不能化解冲突,都是因为自己心中有强烈的这种“我”的概念,不能够把内心的这些对立冲突化解,才导致家庭不和,乃至于大的团体不和、社会不和、国与国不和。所以各相责天翻地覆,各自责天清地灵。这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族群团体之间的关系、乃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这叫真理。

2007-12-271B《弟子规》介绍当这位姚女士明白了这种道理以后,回到家里,她就决心重新生活、改变自己的心态,学着处处宽恕自己的先生、宽恕自己的婆婆,看他们只看他们的优点,结果发现其实自己的先生也很多优点、其实自己的婆婆也很可爱。夫妻之间懂得感恩,所以恢复了和谐。这位姚女士她在分享的时候就说,“我今年四十岁,我有信心活到八十岁,以前做的不对,现在学了《弟子规》重新做人。”你看她已经体会到人生幸福快乐了。所以人生的幸福快乐不在外,当我们改变心态、以一个谦恭、以一个恭敬的态度、感恩的态度对待我们的身边所有的人,原来自己就已经得到幸福了。这就是《弟子规》教育的作用。那我们还看到《弟子规》不仅对一般人有这样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对很多在监牢狱里面的服刑人员都有良好的效果。在用《弟子规》作为教化服刑人员这个工作上面,海南省走在前头。海南监狱他们搞了试点,不再用以往简单、机械的那种说教形式,而是以传统文化《弟子规》来教育服刑人员。结果发现,用这个传统教育改造服刑人员效果非常好,许多以前脾气暴躁、性格很坏的服刑人员,现在都变得非常的恭顺有礼,这个诀窍就是用孝道来教育。所以比如说有一个服刑人员学完《弟子规》以后痛哭流涕,反省自己是一个大不孝的人,父母辛辛苦苦养大了自己,没想到自己却犯了罪,让家里年迈的父母这样的忧心,所以他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就不再要求父母每次给他送钱了。每次打电话给父母的时候都会安慰父母,问父母身体怎么样了。父母要给钱给他,他都说你不要给我了,我够用了,你自己留着用。对待这些干警、监狱里的干警跟这些囚犯、这些服刑人员过去的关系都很紧张,真的是一种像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那种斗争思想的这种关系。当干警和服刑人员同时学了《弟子规》,干警主动对这些服刑人员恭敬礼貌,每次跟服刑人员谈话的时候都很有礼貌的请这个服刑人员进来、请坐、请喝茶。这些服刑人员一开始听干警口口声声说一个请字,心里觉得毛毛的、有点害怕,不知道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后来才慢慢的理解了干警因为学习《弟子规》以后那种改变,所以也让服刑人员很感动。就像有一个干部、干警的干部跟大家开会、跟服刑人员开会的时候,第一句话就说,“过去我做很多事情对不起你们,今天要向你们道歉,我学习了《弟子规》以后,我一定会对你们恭敬,要像父母爱你们一样。”这话一说完,当下底下服刑人员就有很多人抱头痛哭起来。所以监狱里面《弟子规》学习一下子就蔚然成风,连《人民日报》都对监狱改造服刑人员这个工作做了报道。这些服刑人员和干警都是看庐江文化教育中心那些老师们讲课的光碟,而且中心也派老师到监狱里面来教导这些服刑人员。《人民日报》还特别谈到海南监狱将会陆续派二百多位素质比较好的干警来到庐江文化教育中心来学习,要把这种教学的模式、方法带回海南监狱。所以真的,我们相信古圣先贤的话,《三字经》里第一句就说“人之初,性本善。形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人本来都是良善的,就是因为没有好好教育,受到社会的这些污染,才学坏了,那个本性都是一样的,都是良善的,叫本善。而习性人与人之间就不一样了。为什么呢?因为受的教育不同、受的熏染不同,在社会里受不良风气的熏染他就变坏人了;如果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就变成好人了。所以你看看,连服刑人员、都是大家认为最难教的这些人都能教得好,还有什么人不能教好呢?所以我们坚信人是可以教得好的,用什么教最好呢?用《弟子规》教育最好的。教《弟子规》这是要在家庭里父母要承担起最重要的角色,然后还有学校的老师、社会的媒体、公司的领导、单位这些领导通通都应该有这种意识,共同来推动《弟子规》的教学。那我们这里再看看为什么父母首先要担负起《弟子规》的教育,父母得先学《弟子规》。很多父母都抱怨孩子真是太难教了,总是不听话。那试问一下,那监狱里的服刑人员不就更难教吗?为什么服刑人员都能教得好,这孩子教不好呢?原因在哪里呢?细细去看看他抱怨的父母,就发现,原来父母早上很晚起床而且很爱看电视,一看电视看到很晚,平时又很多不好的习惯,可能对自己的父母、对老人也并不是很孝敬,对孩子只知道溺爱,那么像这样子的父母,大家说,能把自己的孩子教得好吗?他虽然也教孩子读《弟子规》、也读传统文化,那个孩子越读越不孝顺,他也早上不起床,晚上也爱看电视,这些问题都是出在父母自身,父母自己没做到,怎么可能让孩子去做到呢?孔子在《论语》里面曾经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那父母教《弟子规》怎么个教法?自己要做的正啊,要把《弟子规》当做一个剧本来演出来,演给孩子看。你一条条比如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我演给孩子看,我对我的父母就是这样子孝顺,孩子在旁边看到了,你不用跟他解释什么意思,他就明白什么叫“父母呼,应勿缓。”什么叫“父母命,行勿懒。”如果自己没做到,拿着《弟子规》给孩子去背,那他背了自己又不管,那么叫“虽令不从。”你的这个发号施令又管什么用呢?徒然增加了跟孩子那种对立而已。孩子心里想,你自己都没做到,管我?所以反而激发了孩子那种叛逆的心理。所以父母自己要立志为儿女做好样子,为这个社会、为这个世界培养出一个人才出来,培养出一个圣贤出来,那么有这种心愿的父母,那真叫做功德无量,因为他将来的儿女可以帮助社会构建和谐。我们看到宋朝宰相范仲淹,他就是一个非常有德行的人,也是一个非常合格的父亲。范仲淹他从小两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他的母亲改嫁了,改成朱家、朱姓人家。当范仲淹长到二十多岁的时候,因为朱家的这些族人排挤他,就把他的身世给抖出来了,而范仲淹才知道原来自己是范家的。于是他就去到这个范家去寻根、认祖归宗。但是范家人开始就不允许他进来,经过范仲淹苦苦哀求之后,范家才勉强的答应,范仲淹才改了自己的姓氏,重新姓范,他发誓要重振范家,于是就拜别了自己的母亲,就跟他母亲讲,我现在要去读书,读书将来考功名可以为天下百姓做一些事情,母亲你等我十年,我十年以后来接你。于是就佩着古剑、古琴和书,带着书就离开了朱家,到了一个很破的书院里面来苦读。范仲淹因为心里有很高的志向,他读书非常用功,每天都是古人讲的“三更灯火五更鸡。”五年之内都是不脱衣服、晚上睡觉不脱衣服,闻鸡起舞。吃饭非常简单,他是煲一锅粥,冬天冷,就把它冷冻起来,冻成块状,就把它切成一块块的,一餐吃一块,然后配一点咸菜末,咸菜叫齑,所以叫做之“断齑画粥”,这是形容古人读书勤苦的一个成语。有一次这个同学看到这位年轻人这么样子的艰苦,生了同情心,送一些美食给他,过了好多天,这个同学又来这个书院里面看范仲淹,看到那些美食还原封不动、没有碰,范仲淹每天还是吃稀粥咸菜,同学就问他了,为什么我送给你的美食你不肯吃呢?范仲淹就说,今日吃了你的美食,他日就吃不下齑粥了。所以你看看,范仲淹这种清苦的那种生活,用清苦来砥砺自己的心志。有一次跟同学们出去外面,大家一起玩的时候遇到一位相面先生,大家都相命,范仲淹先生就请教这位相士说,您看我将来能不能成为一个良相?他要当宰相。这个算命先生看着他,沉默了一下,笑着说,你这个口气也很大,怎么想做宰相呢?说话的意思听起来好象当宰相没有指望,于是范仲淹就改口说,既然我将来做不到良相,那您看我能不能当个良医呢?这个相士就觉得很奇怪,因为古时候,医生跟老师的行业都是很清苦的,收入都很微薄,老师教学生不会开口要学费,学生看他的家境愿意给多少就给多少。医生也是如此,给人看病那是应该的,救死扶伤这是医生的天职,所以绝对不会开口要钱。我认识一位长者,他告诉我他的祖上就是开医馆的,自己的爷爷开医馆从来不开口要钱,只是在门外放一个小箱子,看了病之后,这个病人觉得看病还不错,好了,就把钱投到箱子里面,他想投多少就投多少,绝对不开口问。所以医生和老师的行业,虽然生活都很清贫,但是在这个社会里面非常令人敬仰,他有德啊。这个相士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他一开口想要当宰相,荣华富贵做最高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下就掉到了做一个医生那么清贫的行业。范仲淹就告诉他,良相可以救人,良医也可以救人,如果我当不了良相,没有当宰相的命,就不能帮助天下百姓,我也要做一个医生,来为世人救死扶伤。所以当这个相士听到范仲淹的这番话,非常的感动、非常敬佩,就说了一句,您是真宰相心也。你虽然现在不是宰相,你的心已经是宰相了。果然后来,范仲淹苦读八年以后考中了进士,就当了官,后来真的做到宰相。当他做了官以后,马上信守诺言,把他的母亲就接来奉养,这是提前了,原来他跟他母亲说等我十年,现在八年就成就了。这是什么呢?他的那种厚德才有这样的成就。要知道这种成就,这是他的孝心的召感,是他为天下人服务的那种爱心召感的。这是《弟子规》上讲“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种爱心根源还是在于他的孝心,对父母的这种爱扩展到对天下人就是大爱。所以范仲淹一生做官、建功立业,到哪里都受到百姓的欢迎、爱戴。虽然是一生四上四下,但是绝对不会因为自己暂时的不得志而忧虑,写下《岳阳楼记》这千古名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诗句正是他老人家那种博爱的写照。他自己的俸禄都拿来周济贫寒的人,对自己的族人范家,一开始都不肯认这个范仲淹,后来做官了、有俸禄了,范仲淹不记前怨,以德报怨,给自己的家人、族人很多的奉养,甚至在家乡买了一千亩的义田,这是给家人、族人来耕种,让他们能够维持生活。家乡有一个寺院,因为过去范仲淹曾经在这个寺院里面读过书,在他、范仲淹没有当官之前、还在读书的时候,寺院里面有一天在一个树下看到有个洞,他把这个洞挖起来了以后竟然看到一坛白银,这是雪花花的银子啊,当时范仲淹很清苦,但是看到这一坛白银,一点心都不动,立即把这个银子埋回了原处。这个事情过了好久,范仲淹都已经当了大官了,寺院里有一天这个人就来找范仲淹,来求他帮帮忙,为寺院修治一下、修复一下,范仲淹就批了一个文让这个人带回去,告诉他,就在你的寺院里那个大树底下,你们去挖,会挖出一坛白银,那个银子足够你们用了。结果那个人回去之后寺院里面真的去挖,真的把这个白银挖出来了。你看看范仲淹先生,年轻的时候这么清苦,但是看到这些银子都没有动心,这样的一种定力,《弟子规》上讲“凡取与,贵分晓。借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范仲淹先生绝对不因利养而动心,这种德行才能使他有这么成功的一生。而成功以后,仍然不堕这个志向,一生都过着清寒的生活,他一辈子都不吃肉,自己的妻子、儿女甚至没有见过玉器是什么样子,出门,儿女可能没有一件很好的服装。范仲淹不以家产来传家,他把家产全部通通给布施给贫寒的人,他去办义学,匡扶传统文化教育,把儒家这个教育兴办起来。当时他在自己家乡苏州西元那个地方办义学,他的家西元、风水家来看过,说你这个家是一个风水宝地,将来会代代都有人做官,结果范仲淹听到这样的话,既然这是风水宝地,那怎么可以说只为我范家呢?应该把它捐出来,为国家培养人才,让整个国家得益啊。所以捐出来,当时兴办的儒家教育,为当时宋朝儒家文化的复兴做了很大的贡献。所以他是以孝悌传家,真是积德给子孙啊。司马光所讲的:"积财给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给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德给子孙,用阴德来庇荫子孙。"才真正是替子孙着想啊。所以当时范仲淹的厚德,范家所有的族人都非常的敬仰。族人有争执的时候,这个调节的人就会提起“你们怎么还会为这一点财利争执?没有想到当年范公是怎么对人的吗?”谈到范公,大家脸就耷拉下来了,面带愧色。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范纯佑都是大孝子。特别是范纯仁,他因为要服侍自己的父亲,他父亲到晚年,范仲淹晚年得病,范纯仁为了照顾自己的父亲,两次拒绝朝廷的邀请不肯出来做官,来伺候自己老父。当他父亲走了以后,他的兄长范纯佑也是因为病,范纯仁在家伺候自己的兄长,也跟父亲一样,也两次的拒绝朝廷的邀请,他自己说,"岂可重禄食而轻父母。"这个话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要把孝顺放在第一位,把事业放在第二位。孝顺父母有没有障碍他的事业呢?没有。范纯仁最后还是官拜宰相,也是一位贤臣。所以古人讲,忠臣出孝子之门。范仲淹以孝悌传家,把圣贤的风范演示给自己的孩子看,孩子自自然然就成为一个有德的君子了。那么我自己回想小的时候,母亲也是很重视对我德行的教育。那么我自己也是不幸,在我上大学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我父亲就组织了家庭,于是我就跟母亲两个人相依为命。那么我从小母亲就启发我树立人生远大的志向,古人讲,“读书志在圣贤”。那么当我上了大学以后,母亲就鼓励我,要真正将来为社会做贡献,你要有本事,所以鼓励我出国留学。那么于是大学以后,我就考取了美国的路易斯安那理工大学去读工商管理硕士。那么在出国之前,我也是拜别母亲,我跟母亲说:“母亲,你在家里等我,等我七年。”因为我母亲跟我讲,她说“我希望做一个博士妈妈,做一个教授的母亲”。这是母亲对我的期望,那我就请母亲等我七年,因为在美国读硕士一般要两年到三年,那么读一个博士,大概是四念到五年,所以大概是要个七年时间。那么到了美国留学以后,我想着要赶紧完成学业,所以用功、努力,那么因为成绩也优秀,所以学校给我奖学金和学费的减免,那么我自己当时因为家里生活并不富裕,父母给我带去美国的这个资金也是很少,因为父母这一生也没有什么积蓄,所以在美国留学期间,都是省吃俭用。我记得当时,跟一些中国留学生,那是1995年,我出去的时候22岁,跟同学们一起合租最便宜的房子。冬天冷啊,有时候下雪,我们都不肯开暖气,为了节约。那么实在冷的时候,我们这个棉被都盖上去,不够把所有的衣物盖上来,还甚至把书本都压上来,这样来过冬。那么当时记得有一个同学毕业了,出去外面要找工作了。那么他用了好多年的一个高压锅,是他从中国带过去美国的,现在要走的时候,就要把它丢弃,我就把它捡回来,因为这个高压锅都已经不高压了,它这个高压锅上面的锤子也都不见了,所以只能当普通锅用,我就把它用来煮饭、煮菜、煮汤,都用这个锅,不肯买新锅。一用就用了四年了。用到我博士毕业,那么每个礼拜,都搭同学的便车,有的同学条件比较好,开车买菜,因为美国住的地方跟商店离的很远,一定要开车才行,买菜也都是挑最便宜的菜买,在美国最便宜的菜是包心菜,胡萝卜,那都是一个大袋一个大袋买的,所以每餐煮的不是包心菜煮胡萝卜,就是胡萝卜煮包心菜,吃了好多年,结果发现这两样东西都是最健康的。那么省吃俭用下来,我每个月都节省下来三百美元,给父母寄回去,我给我的母亲寄两百美元,相当于当时中国一千六百元人民币,给我父亲寄一百美元,相当于八百多块钱,这是对他们的生活上也是一个很不错的补贴了。那么当时我记得,每周都跟母亲通电话,都给自己的父母写信。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去美国之后,这是没有多久,1996年1月7号,我写给母亲的一封信的一个片断,我在信中是这样说的:“冬天的路易斯安那州挺冷,我们这儿晚上一般都在零度以下。有一天早上起床,竟发现天上飘落许多雪花,目前是最冷的时候,我可以挺过来,并可省些钱无需买棉被了,尽管冷,我仍然每周保持一两次的冷水浴。我目前的学习、生活都较单调。每日穿同样的衣服,吃同样的菜饭,走同样的路,读同样的书。我尽量让自己在单调中求单调,使浮躁的心熄灭。我每日早晚警示自己,安住单调的生活,直至获得博士学位为止。因为我深深懂得,我来美国不是享受的,而是在欠着父母的恩德、花着父母的血汗钱,若不努力读书,天理难容。所以我突然很喜欢寒冷的冬夜,因为在冬夜里我才能体会‘头悬梁、锥刺骨’的精神;才能享受范仲淹‘断齑画粥’的清净。这个星期五晚上,下了一场冻雨,格外的冷。然而我的进取心却比任何时候都强了。我要以优秀的成绩,供养父母。妈妈,请您放心。您的儿子向您保证、向您发誓,我一定会孝顺您,把孝顺放在第一位,把事业放在第二位。”这因为心中有一个目标,要赶紧完成学业来报答父母,所以当时学习成绩很优秀。那么自己给自己规定一个戒律,我当时叫做“七不”,这个戒律,什么“七不”呢?第一、不看电影;第二、不逛商场;第三、不留长头发;第四、不穿奇装异服;第五、不乱花线;第六、不乱交朋友玩乐;第七、不谈恋爱。所以当时的心,非常专,安住在那种专心、清净的学习生活里面,自然学习成绩就能优秀了。因此,四年就完成了硕士和博士的学业。当我1999年,当时我26岁,博士毕业的时候,我的导师,他是一位美国在经济、金融学术领域一位比较有名的教授,他给我在推荐函里面(我去找工作),他在推荐函里这样子说“钟茂森是我25年学术生涯里面遇到的最优秀的学生”。那么因为有他这样的得力的推荐,加上他的名气,所以找工作就不是难事,很快的,在美国德州大学、一个分校,就给我一个招聘函,请我去做助理教授。所以26岁的时候,就走上了美国大学的讲坛。那当时我毕业之前,将母亲接到了美国,她参加我的博士毕业典礼,跟我一起去到大学上任。那么母亲也很欣慰,因为我四年前拜别母亲的时候,说让母亲等我七年,没想到四年就把妈妈接来了。那么从此,就是负担起对自己母亲、父亲这一家、爷爷、奶奶他们的生活。那么记得当时,在工作之余,我跟我母亲,常常到外面去散步、领略美国野外的风光。在家里常常在一起学习传统文化。跟随着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释净空老教授学习,听他的讲演的光盘。这位长者今年81岁,他一生都奉献给传统文化道德教育事业,也是我们母子最敬仰的一位长者。那么后来这位长者,劝导我们离开美国到澳洲,我们母子也就欣然前往,来亲近他老人家。那么到了澳洲以后,澳洲的一所很著名的学校叫昆士兰大学来招聘我,请我去教书。那么昆士兰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MBA,它在亚洲排名排第六,是相当好的一个学校。北京大学在同一次的调查当中排名第二十三。所以就可见得,这个学校还是很不错的。到了大学以后,结果因为大学看到我,每年都在国际上有这个论文奖,而且学校也给我最优的优秀奖。那么而且看到我连续两次都接受澳洲政府的邀请,承担政府资助的那种澳洲研究委员会的研究项目,那么这些成绩,大学看到也非常的满意,所以两年之内,就破格提升我做副教授,而且给我终身制。今年,学校本来就是要提升我做正教授。所以我就34岁,成为学校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可是,这事情又有新的进展,当时我在澳洲,也算是得心应手,母亲当然也很高兴,因为她的原来的心愿,是她希望她成为博士的妈妈、成为教授的母亲,这些她都已经实现了。那么所以才体会到,《弟子规》里面,你看“入则孝”里面第一句“父母呼,应勿缓”,这也是要很多的努力才能达得到。父母的呼,呼是什么?父母的要求、父母的希望,我们要尽心尽力的、尽快的去达到。那么正在这个时候,中国的厦门大学,成立了一个财经研究所,用高薪聘请我去做主席教授,以一年80万的年薪,再加上很可观的研究经费以及配一套房子,这个待遇都很好,请我做主席教授。那么我母亲也有意叶落归根,也想回祖国居住。当时我母亲就在思考着,我以后在澳洲工作好呢,还是在中国工作好。带着这个问题,有一天去请教我们的老师释净空老教授。我母亲就跟着老教授后面散步,就请教他说“茂森将来在澳洲工作好呢,还是回中国好?”结果老教授沉默了一会儿,就说“要做圣贤。”这一句话让我母亲一愣,因为这是好象答非所问,明明是问去哪儿好,为什么说要做圣贤呢?这也是老师那种教学的善巧,一句话,把你的那个妄想、你的疑情给打断。我妈妈回来之后跟我一商量、明白了:学习圣贤教育,读书志在圣贤。我们既然学习圣教,既然仰慕、赞叹孔子、孟子,范仲淹,难道我们只停留在仰慕和赞叹而已吗?为什么不行动起来呢?难道我们这一生满足于做一个商学院的正教授而已吗?那么当时母亲突然也就明白了,我也明白了。母亲在给我一个生日卡的时候,她这样写道,她说:“茂森儿,做母亲的希望你更上一层楼。希望儿子做君子、做圣贤,你能满我的愿吗?”《孝经》上说道“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到了终极,是什么呢?要立身行道啊。是让父母成为圣贤人的父母,这是大孝啊。大孝的人,要以身济世,救济这个世间。古人所讲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现在看到这个世间,天灾人祸很频繁、很不和谐。根本原因在哪里?就在于缺乏了伦理道德这个圣贤教育。所以人们只懂得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啊。而圣贤的教育,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是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要使这个教育能够复兴,使中华传统文化复兴,需要有一批圣贤的老师、有圣贤之德的人出来啊。而在这芸芸众生里面,有君子之风、有圣贤之德的人,就凤毛麟角。所以这个世间,并不是缺乏金融的教授,所缺乏的是什么呢?德才兼备的圣贤教育的师资啊。所以我们思来(前)想后,决定重新选择人生。于是,在母亲的支持下,我今年以来,便辞掉了澳洲昆士兰大学终身教授的这个工作,回到了祖国,正式向释净空老教授拜师学道,重新来做一名学生,立志将中华传统道德教育,复兴起来,复兴从我做起。那么母亲看到我走上这条道路,也很欣慰。那么她自己说,能孝敬自己的父母,那叫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才是大孝、这是至孝。所以她希望我去学做圣贤,做一个至孝的儿子。那我为母亲的这种高尚的德行而感动。母亲就我一个儿子,跟她相依为命,好不容易把孩子培养成一位教授了,现在却毅然舍弃,而让孩子去从事挽救中华伦理道德教育、挽救世道人心的这个工作,希望儿女去做圣贤,这是真正是父母已经向圣贤迈进了。所以,我在拜师以后,给我母亲的一个生日贺卡里面,我写了一首诗,赠送给、献给我的母亲,为她老人家祝寿,这首诗是这样讲的:“育苗辛苦半生忙,树高方可与人凉,不愿儿为名利汉,便如孟母史留香。”这大意就讲,培养儿女不容易,半生的辛苦,才把一个小苗养成一棵大树,这是可以给众人阴凉,服务人民。当母亲的,不愿意儿子成为一个名利汉,为了名利而去追逐,而支持我走向圣贤教育之道,学做圣贤。那么我觉得应该要如母亲的愿,效法圣贤,效法孔子、孟子。那么也让我母亲将来也能够在青史留香,这是一个做儿女尽到的一种孝心。《弟子规》上讲“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训致”。所以《弟子规》,不仅是教导我们如何获得幸福的人生、成功的事业,更重要的是,教我们如何成就圣贤。圣贤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那么,所以学习《弟子规》,是这么样的重要,今天我们做了一个概要、介绍,做了一个开场白,时间就到了,明天我们就来详细的学习《弟子规》。好,非常感恩大家,谢谢。

2007-12-282A总序“首孝弟”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朋友,大家好。昨天我们谈到了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我们认识到《弟子规》是一门非常重要的道德教材。每一个人,不论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应该学习的,而不仅是小孩子才要学的。今天,我们就来开始认真的学习这一部中华伦理道德的教材。《弟子规》这本书它的作者是根据清史的记载,是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秀才叫做李毓秀,李先生根据《论语》的教导编成一本叫做《训蒙文》来训导儿童,后来经过清朝的贾存仁先生改编,把这本书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它是根据《论语》里面孔子的说的一句话,“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根据这句话来作为总纲编订的。《弟子规》文章并不长,总共是三百六十句,每一句三个字,所以很容易念,念起来琅琅上口很容易背诵,总共一部书是1080个字,确实是每一个人都应该熟读背诵的。熟读背诵以后,关键要在生活当中时时提得起来,要落实到我们生活行为当中,这才能够有受用。这整一部的《弟子规》,三百六十句,前面一小段叫总序,中间有七个段落,分别是以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学文这七个大段来表示的,这七个段落里面总共讲了有113桩事情,最后文章最后一句,“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这句作为结论和劝勉,所以整一篇文章可以分为九个段落,总序加上后面结劝中间有七个段落,那我们今天开始先来看总序。我们先来把总序念一遍:“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汎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总序就是全篇的总纲领,把整一篇文章的宗旨为我们和盘托出了。这里讲的“弟子规,圣人训。”开宗明义就为我们讲得很清楚,《弟子规》这篇文章到底是什么文章呢?它是圣人的训导啊。哪一位圣人的训导呢?具体的说是孔老夫子的训导。这句话“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就出在《论语》里面,而《论语》就是孔子的言行,记载着这一位至圣先师的每天的一个生活行持。所以《弟子规》不是一个普通的文章,而是圣贤的教诲。圣人的训导,它有一个基本的原理原则,这个基本原理原则实际就在童蒙教材《三字经》里面头几句话就把圣人训导说得很明白了。《三字经》你看开宗明义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前面八句话可以说概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哲学。首先,我们必须要承认“人之初,性本善。”这个本善它是我们本有的,所以本善是我们人的本来面目。本善具体的说是什么呢?就是道德。《礼记》里面有一篇《中庸》,《中庸》里面有一句话说“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这天命讲的就是自然而然的一个东西,所以不是人为创造的,自然而有的意思。所以性是自然而有的,这个性就是本性。那么动念、造作如果能够合乎本性的话,这叫做率性。所以率性就是循着本性这样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这样的行为那叫做道。所以道用现代话来讲就是自然法则,这种自然法则是本来就有的,不是人为去创造的。老子说这个道是宇宙本体。你看他在《清净经》里面说“大道无名,生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老子他也认识到宇宙有个本体,这个本体就叫做道,这个道其实也不是它本来的名称,大道无名,没有名字的,它是宇宙的本体,生养着宇宙万物啊。换句话说,宇宙从哪里来的?就从这个道来的。那这个道呢?没有形象也没有名号,老子说,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我就是勉强的给它起个名字,就叫做道。所以道、德两个字,这含义很深,道就是宇宙本体,就是儒家讲的天命,就是性、本性。那么圣人觉悟了,我们说他证道了,证道以后是什么样子呢?他的身心就跟道合二为一了,就是跟这个宇宙万物合二为一了,没有你我的分别了,我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一切众生、一切人通通就是一个我,这种境界是圣人的境界。每个人都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为什么?“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有这个本性,所以每个人都有、都跟道是合二为一,只是我们没见道。那我们如何去见道呢?这见道确实不容易,不要说见道,就是体会一下也不容易。为什么呢?道它是无形无像的、没有形象,你说不出它是个什么样子,它又是寂然不动的。所以,虽然我们的身体器官没有办法去接触到、眼睛看不到、鼻子闻不到、耳朵听不到、舌头尝不到、我们的身体也不能够接触到甚至我们的意识思维都没办法想象得到,更说不出来,所以老子也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个道、宇宙本体,这寂然不动,那么一动的话就有形象了,这个形象就是德。道、德两个字,道是本体,德是现象,它有形象出来了。为什么呢?因为动了。我们说心不动的时候就跟道合二为一。心一动、一个念头起来,这就有形象,这就有德了,而这个德与道相应、跟道相合。我们没有办法见道,但是我们能够见德,什么是德呢?最平常的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啊,这个德我们能够见得到,孝养父母什么样子的呢?我们能够见到、我们能够体会得到;忠于祖国、热爱人民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也能体会得到。所以我们一般人,虽不能够见道,但是可以从德上去体会。只要循着这个德来生活,所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我们做一个有德的人,我们必然有这个机会去见道。那为什么我们没有办法按照德去生活呢?那是我们有习气、我们放逸惯了,从小没有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随着自己的那种习气、习性造成现在跟道德相违背了、所以不能见道了。要见道关键还是要接受圣贤的教育,所以《中庸》也讲“修道谓之教”,教就是帮助我们从不良的习性回归到道德上来。所以《三字经》讲“性相近”,本性是相同的,但是“习相远”,有的人成为圣人,有的人是凡人,有的人幸福快乐、成圣成贤,有的人烦恼重重,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这些通通都是有没有接受教育的结果。而教育目标就是让我们回归到道德上来,回归到本性上来,把我们本性中的本善发显出来。所以孔子、圣人教人,这是《论语》上讲“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一句话可以说是儒家教育这个思想的一个很好的概括。立志要立志在道上,“志于道”啊。这个道是什么呢?刚才讲了,就是天命、就是本性、就是宇宙的本体,我们立志要见道、要证道,要回归本性本善,要跟这个宇宙万物合二为一,这就是圣人,那怎么去做呢?要“居于德”,要依靠道德。这个德就是德行教育。《弟子规》就是德行教育的基础教材,非常重要的一门学问,它的目标是帮助我们证道、见道的,最终成为与天地万物合二为一的圣人。所以《弟子规》可不能小看它,小的能帮你得到幸福人生、成功事业,那都是小的;大的方面来讲,帮助你成就圣贤。道和德,道是体、本体;德是相,体现的心是德,这是从内在来讲的。表现在外在就要“依于仁,游于艺”,这是仁,它的根本还是道德。仁是什么?爱人,对人有一颗真诚的爱心。仁和艺这都是道德的作用,所以君子要行仁,要学艺,为什么呢?因为行仁学艺就是回归道德,就是恢复我们的本性本善。那怎么样子行仁呢?孔子有一句话“力行近乎仁。”你努力的去修学,按照圣贤教诲去做,这叫力行,力行这就跟仁相近了。所以我们对《弟子规》不可以小看,要每一句、每一句我们都要进行反省、认认真真的落实到我们生活当中,每一句都要做到不可以马虎,这就是行仁,那么行仁当中这就已经在恢复道德了、恢复本性了。这个艺就是艺术,艺泛指才能、你的技艺,古人讲六艺,所谓礼、乐、射、御、书、数。那现在我们说百功技能,一切的行业,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做什么事业,这都是有一门艺,你做的工作当中把你的仁爱之心体现出来,把你的道德表现出来,那么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所以道德仁义没有离开我们的生活,没有离开我们的工作。在我们的人类社会里面,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独立存在的,都是要在人群当中生活,在人群当中就要面临着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了,这种关系也是道德的体现。这个关系我们讲了五伦关系,这五伦有父子,有兄弟,有夫妇,有君臣,有朋友。君臣这里面是讲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上下级的关系,你看每一个人一出生,他自然而然就要面对这五种人伦关系了,这个不是人为创造的,他自然而然的,一个人呱呱坠地的时候,他必定有父母,所以父子关系产生;那父母家族里面必然也有同辈的兄弟姐妹产生;将来长大了有夫妇的关系、有朋友的关系;踏入社会工作必定有君臣、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些关系都要处理好,如何处理好呢?这要在关系当中我们要履行我们应尽的义务,这所谓五伦十义,在五种人伦关系里面我们要履行十种义务,哪十种呢?所谓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义妇听、长慧幼顺、朋友有信。这个五伦的关系,你是在这个关系当中自然就要承担起你的义务,如果你不承担义务那关系必定搞不好。所以做父亲的必须要仁慈,做母亲的也是如此,父母对儿女他的爱心这是天下之理,能够以爱心对待自己的子女,这就要德。这个关系是道,随顺这个关系就叫德;儿女对父母要孝顺,这也是德;君臣之间、上下级之间,上级对下级要有仁恕之心,要关怀他、照顾他,他犯了错误也要用一种宽恕的心对待,帮助他改过,这是领导应尽的义务;下级对领导也要有一种忠诚之心,不能够有欺骗的行为,这是应尽的义务;夫妇之间要有道义、有恩义、有情义、要互相的体贴、互相的照顾;兄弟之间要做到兄友弟恭,这个兄长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兄长要恭敬;朋友之间要互相讲信义。这些都是符合道德的。古人把道德进行了归纳,归纳成八种叫八德:所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一种说法;另外一种八德的说法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两种说法把它汇集在一起,去掉相同的字,可以说有十二个条目,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条都是我们应该具有的德行、人品。这些都是《弟子规》里面教导的内容。具体的说,《弟子规》教我们这七大部分,所谓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和学文。这七大类归纳得非常好,既然说这些教诲是圣人训,这个圣人没有单说孔子是圣人训,虽然是孔子提出的提纲条目,但是孔子自己说,他一生述而不做,他只是转述古圣先贤的教诲,所说的是尧舜禹汤的教诲、文武周公的教诲,孔子自己本身没有创作,所以这个《弟子规》作为圣人的训导,就不是说孔子自己发明的、自己创造的,不是。而是什么呢?孔子他也证道了,他对于古圣先贤所说的教诲完全认同了,古圣先贤所说的教诲都是自然之理,每个人本性本来就有的本善,只是古圣先贤把它彰显出来了。那我们凡人这个本善被蒙蔽了,被什么蒙蔽了?被习性蒙蔽了,“习相远”嘛。所以我们如果能够听从圣人的教诲,按照这个《弟子规》上所说的教诲去力行,就逐渐把我们不良的习性给洗刷掉,让我们的本性本善彰显出来,这样子不知不觉也就成为一个圣人。所以当我们成为圣人以后一看,《弟子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平时生活的一个写照,他不是说圣人非规定我们这样做的,我们本来就是应该这样做的,这是我们本性自然的流露啊。当我们没有回归到本性的时候,我们要勉强去做,这叫力行。等到回归本性,这个本善自然流露,你就不用刻意,自自然然你就是跟《弟子规》完全相合。所以孔子说,他到七十岁的时候,“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矩就是规矩啊。你用《弟子规》去对照孔子的言行,一条一条的对照,没有违背的,为什么?这是圣人本来生活的样子,你本来也是这样子,我本来也是这样子,不是说他制定了一个戒律清规让我们去守,我们本来的生活行仪,这是我们本善,不是给我们外加的,所以我们明了这个事实,对于《弟子规》来讲就信心十足,对于学圣贤之道就信心十足了,为什么?我们本有的本性当然可以把它恢复,本有的本善当然可以彰显出来。那些不良的习性,像不孝、不义、不忠、不悌这些不良的习性本来没有的,本来没有当然可以把它去除掉。所以整个圣贤教育的过程就是让我们回归本来面目的过程。既然是你的本来面目,哪有做不到的呢?那么当我们恢复本来面目,本性中的本善就像泉水一样,“汩汩”的往外流露,是无量无边的善,举止动念无非是善。那是说不尽的了,那么说不尽的善,圣人也为我们归纳,就讲到这七个方面,就是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所以这个总序里面“圣人训”,底下就用这七个部分来概括:“首孝弟、次谨信。”这里讲了就四个方面,“首”是首要。首要做到的就是孝弟。这个孝弟里面,孝是根、孝是体,而弟是孝的作用。那我们来详细来分析这几个字,每一个字里面都涵盖着很深的含义。孝,他是一种观念,什么观念呢?你看这个古代的字,真的,很有智慧,我们老祖宗发明的汉字,确实,世界上别的国家没有办法相比的。它是一个智慧的符号,你看“孝”字,他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个老字头,下面是一个子字底,这代表什么?老一代和子一代合二为一,这叫孝。所以孝就是老一代和子一代一体的这种观念就叫孝道。那么现在人总是说有代沟,子女跟父母之间这两代人都有代沟,有代沟了,这老一代和子一代就分开了,分开以后,这个孝字就没有了。所以有代沟就叫不孝啊,孝里面没有代沟。像我过去,大学毕业以后去美国留学,在美国虽然学习工作也都很紧张,但是必定坚持每个礼拜给我母亲打一次长途电话,每两个礼拜给我父母写一封长信汇报自己在美国的学习生活。因为我是父母独生子,只身在外,远渡重洋留学,父母一定会担心。所以以父母之心为自己的心,想到父母会忧虑,那就要多跟父母沟通,让父母放心。所以我是四年留学生活写的信,每一封信,我父亲和母亲都一样,都把它积累起来,那都一大箱子,现在有时候回头看一看,自己都很感动。每年我必定回国来探亲,所以自己平时省吃俭用花费各方面都很省,这把钱都积下来,一方面给父母每个月寄回去,每个月寄三百美金,另一方面,积累下来买机票回国,另外打电话的费用,当时这个打电话费用还挺高的,不像现在话费低下来了,但是每个礼拜打电话一打总是忘记时间,讲起来都有一个多小时,很多同学都跟我开玩笑说,“像你这样子花费这么多,打电话都不稀罕钱,每年还回家探亲,机票费,买这么多带回家里的礼品,你这钱要是积累下来,你都可以买一部小汽车了。”当时我只是骑一部自行车,每天上学,冒着风雨,那都是骑着车上学,四年都没有买小汽车,不像很多留学生到那里没多久,家里也有钱了,自己的钱多就买了汽车。但是虽然我没有买汽车,把这个钱用在跟父母沟通交流、让父母安心这上面,我觉得心里很踏实、跟父母就没有代沟啊。所以我跟我母亲不仅像母子,真的像知心,无话不说。这个孝,要有一体的观念。把这个一体的观念落实出生活言行,那这就叫孝道。这个一体是什么呢?宇宙本来就是一体的,这叫道、这叫做本性。那我们把这个一体表现出来,从哪里开始表现呢?对自己父母开始,对待父母能够尽自己的爱心,然后把对父母的孝心展开,对老师、对兄弟姐妹、对亲人也是这样一体的爱心,另外到了学校里对同学,走到工作里面对领导、对同事,走到社会里面对社会大众,不管走到哪里都要用这一体的爱心对待全世界的人。这是《弟子规》上讲的“凡是人,皆须爱。”为什么皆须爱呢?“天同覆,地同载。”“天同覆,地同载”就是讲的一体的意思,原来宇宙万物跟我一体,爱别人就是爱自己,这种观念叫做孝。而且在时间上,过去、现在、未来还是一体。你看孝字,老字头,老一代上面还有老一代,父母上面又有父母、祖宗,一直追溯到远古,无尽的过去;子一代下面又有子一代,儿孙下面又有儿孙,一直到无尽的未来。无尽的过去和无尽的未来无始无终,都是一体啊,这才叫做大孝。圣人就是把这种大孝、至孝证得了,表现出来了,所以他不仅爱现前的大众,还爱以后的大众,他有对这种未来、下一代那种爱心,他起心动念都会照顾到未来,就不会把子孙的资源拿来现在糟蹋了。你看现在,搞很多这些污染的工业,为了现前的暂时的经济的腾飞发展,搞这些污染的工业把大自然资源环境都糟蹋了。那么谁承担苦果呢?我们的儿孙呐,我们的后代啊。那我们这样子做,就对后代不负责任,没有爱心,这就不是孝啊。所以讲到这个一体的观念是很深很深的。整个圣贤的学问可以说用一个孝字可以概括了。圣人横说竖说,不管怎么说都离不开这个孝字,因为孝字就是仁爱。那么如果真正懂得孝的道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不是难事了。我们现在讲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这叫治国平天下啊。那么只要以孝来治理天下、来对待世界各国,这是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并不难实现。其实这个问题的讨论,早在两千五百年前,你看孔子跟他的学生们就展开了这么一个讨论:有一天,孔子在跟这些同学们一起座谈,孔子就发问了、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孔子说:“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他这个问题提出来,这是讲,先王那是古圣先王,这是讲的尧、舜、禹、汤、文王、武王,他们有一种至高无上的德行、极为重要的道理可以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以顺天下”,让天下人都和顺,“民用和睦”,让百姓都和睦,上下级之间,这些政府跟大众没有怨恨,你看这不就是和谐社会吗?“汝知之乎。”你知道吗?这个孔子你看提出这个大问题,那么在孔子旁边有一个学生叫曾子,曾子是曾参,他是个大孝子,他在老师旁边奉侍,当他听到老师这么样一个重要的问题发出来了,曾子在旁边立即就恭恭敬敬的起来请问老师,向老师先作礼然后再请教说,“我曾参并不聪明,我哪里能够知道有这种先王的至德要道呢?请老师给我详细的说明。”你看曾参对老师这样恭敬、这么样子的谦卑来请教,老师看到这样的好学生心里很欢喜啊,为什么曾参能够有这么高的成就?他这是属于孔子的一个传人,德行是第一的,曾参有这样的德行学问,因为他本身是个大孝子,他对于自己母亲奉侍尽心尽力,这种孝心带到了老师这边,自然对老师也是恭恭敬敬,所以这个孝跟敬是一体的,敬就是弟啊,“首孝弟”,“弟”就是恭敬。所以老师见到这样子的恭敬、好学的学生必定是肯教、很欢喜的教,把自己毕生的学问都和盘托出。所以孔子见到曾参这样请教马上就把答案说出来,他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就是孝道,它是德的根本,它是一切圣贤教育的源泉。所以教孝从哪里教起呢?教育从哪里教起呢?从教孝开始教起。“教之所由生也。”教育要从这里产生的呀。所以从这句话我们就了解了,孔子教人必定先教孝道。所以这就是在《孝经》里面,孔子为我们阐述从天子到老百姓,我们说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老百姓,“人之行,莫大于孝”,只要你是人,你最可贵的德行就是孝道。不管你做什么行业,你做官、国家领导人也好,你做官员、公务员还是做社会士、农、工、商,各行各业,乃至下岗了、退休的老百姓,最可贵的德行都是孝。因此,《孝经》里面你看孔子提醒国家领导人,要真正治理国家,真正要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要怎么做呢?《孝经》上说得很清楚,天子之孝就是“爱敬尽於事亲,而德教加於百姓。”这个意思很清楚,做国家领导人、天子要以身作则,把这个孝道做出来,对自己的父母尽孝,然后把这种孝心扩展到天下国家,用孝来教化百姓。所以这个孝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根。而中华文化,我们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就为我们讲得很清楚,他在刚刚闭幕的中共十七大会议当中,他说,“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这是说得太好了。中华文化的根是什么呢?是孝啊。因为有孝的根,所以中华文化才有这种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才能使这中华民族能生生不息、立于不败之地。为什么我们看到世界上的几大文明古国就只有中华文明可以历久弥新,别的文明古国为什么都衰败了呢?主要的原因是中华民族注重孝道。

2007-12-282B“谨、信。”“汎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所以《弟子规》开宗明义就讲到“圣人训,首孝弟。”古圣先王、圣贤,通通都是教导百姓孝道,所以大家有这种一体、一种团结的观念,那么国家领导人有这个意识要振兴祖国,用什么方法呢?用孝教育,用孝的教育最好。现在科技发达,媒体作用就很大了。国家用国家的媒体来教导大众效果就非常显著,那我们很高兴的看到中央电视台在前不久连续播出关于孝的电视连续剧,比如说《温暖》,比如说《家事如天》,这些都是教导人伦道德、教导孝道。像《温暖》这个电视剧,它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的,它所用的题材是在2005年初所评出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一位大孝子的故事改编。这位孝子叫田世国,他是广州市的一名律师,他的母亲患了尿毒症,肾要把它切除,要换肾才能让他母亲活下来。当时家里面每一个儿女都争着要为自己的母亲献肾,这个田世国是老大,大儿子,38岁,所以他说了算,就决定自己把肾捐出来,还不让他的母亲知道。因为母亲非常爱儿女,如果知道儿女为自己要捐肾,这个母亲宁愿跳楼也不肯接受,所以田世国跟医院的医生都商量好,告诉他母亲这个肾是从外面来的,不是自己家的,是买来的,然后在换肾的时候,医生先从田世国身上,把他的一个肾切下来,然后立即移植到隔壁手术床上面他母亲的身上,这个手术也很成功,后来母子都出院了。而令人感动的是,当这个母亲和儿子同时出院,这个母亲还不知道这个自己身上新的肾来自于他儿子的。所以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对于田世国的这个评价,说这是“慈母身上肾,孝子一片心。”讲捐肾救母,那是大心、大行、大义。田世国一个人为母亲献上肾,他自己对记者说,“我自己并不觉得我好象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我自己觉得这是应该做的。母亲生我们养我们付出了多少辛劳,我这里献一个肾又算得了什么呢?”这样的一个孝子就感动了全中国,所以中央电视台还特别拍摄了这部《温暖》的电视连续剧,以他的行为来作为题材,教化全中国的老百姓,这也是国家政府非常懂得用孝道教化百姓的作用。《孝经》上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真正要想和谐社会,让全国的民众团结和睦、相亲相爱,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孝道,所以这教孝道,利用媒体播放电视片、播放电影进行宣传,包括这种感动中国的活动评选、十大孝子的活动评选等等,那么现在我们都看到在全国各地展开,这都是构建和谐社会最有效的方法,所以你看看《弟子规》上简简单单几个字“圣人训,首孝弟”就够我们去发挥、够我们去落实的了。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而弟就是孝的起用。孝是讲一体,弟就是讲恭敬。那我们跟所有的人是一体的,我们不要说宇宙万物了,就说人吧,我们跟所有人是一体的,对待别人必须要用恭敬,对待自己必须是谦卑,这是德。所以这个弟它也是孝,它是把孝的这种心表现出来而已。这种恭敬也要从对父母开始,然后扩展到对一切长辈、对老师、对我们年长的人、位高的人、德高的人、声望高的人,凡是有比我们要有长处的、高的这些所有人都要恭敬啊。这种恭敬也是自然而然的流露,并不是刻意的,刻意的那种叫虚情假意,那种不是弟,那个是别有用心。所以你看《孝经》上讲“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所以爱人、敬人要先从父母亲开始。这叫做由近而远,这是仁爱的落实,都是由近而远的、不能够倒过来。如果一个人他对于领导很恭敬,但是在家里不恭敬父母,你想想他这是有弟吗?他没有弟啊。他恭敬领导是别有用心,为什么呢?领导管着他呀,他想升官、想升工资、得奖金,那都得领导说了算,他是为了工资、奖金、为了升官才恭敬领导而不是真心的。像这种人,领导在位一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