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4以及半期复习上P61124文档_第1页
3334以及半期复习上P61124文档_第2页
3334以及半期复习上P61124文档_第3页
3334以及半期复习上P61124文档_第4页
3334以及半期复习上P61124文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一、教材内容位置:科粤版2009年6月修订版P79~86二、授课时间:20..——星期、午、、节三、授课班级:初三()、()、()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燃烧的条件;了解燃烧条件的探究过程与方法;会根据燃烧的条件探讨灭火的原理。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综合能力。情感目标:树立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的观点。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了解燃烧的条件;2.灭火的原理。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过程与方法。六、课时安排: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七、教学准备:实验3-6的有关材料,投影:练习、知识视窗。八、教学流程:预习导学→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原理的探究→分解反应→小结→布置作业。九、教学过程:[预习导学]1.回忆镁带燃烧及红磷燃烧的实验,说说实验现象,写出相应的文字表达式。2.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反应。燃烧的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是=1\*GB3①=2\*GB3②=3\*GB3③。3.着火点是物质起火燃烧所需的温度。[探究学习]一、燃烧条件的探究。1.观察实验3-6,完成教材P79表格,讨论后将你的结论写出来。燃烧的三个条件:abc。2.讨论与交流=1\*GB3①参照课本P80:“常见物质的着火点”讨论为什么生煤炉时要用小木条等物引燃?=2\*GB3②.讨论:我们学习过很多燃烧现象,举出常见的例子填写下表:可燃物燃烧现象文字表达式这些燃烧现象的共同点是,从文字表达式上看均属于反应(指反应性质)。结论:燃烧是反应。二、灭火原理的探究。1.完成教材P81表格总结出灭火的原理:abc。2.思考:这三个条件是缺一不可还是只要具备其一就可?为什么?3.结合课本P81-82内容,谈一谈在生活中怎样注意居室防火?[投影][课堂练习]1.为什么用扇子扇炉火越扇越旺,而烛火一扇就灭?2.一旦发生下列险情,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a电线老化短路着火b石油气泄漏着火c家中有人吸烟引起棉被着火d废纸篓起火e在集体活动中,娱乐场所遇到火灾f森林着火g汽油洒在地面着火3.室内的电线或家用电器因使用不慎而起火时,最好的灭火方法是()A.迅速用水泼灭B.迅速用湿棉被捂住C.迅速拉断电线再泼水D.迅速切断电源然后灭火[投影][知识视窗]为什么吸烟容易引起火灾我国吸烟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触目惊心。经测试,烟头表面温度为200-300摄氏度,中心可达700-800摄氏度。一般来说,香烟持续燃烧的时间为10-20分钟,剩下的烟头还可以燃烧1-4分钟。而家庭常见的可燃物的着火点却很低,如棉、麻、毛、纺织物、纸张、家具等的着火点只有200-300摄氏度。而香烟点燃后的温度比这些可燃物的着火点高出2-3倍。因此未熄灭的烟头可能会引起固体可燃物、可燃液体、可燃气体着火的。[小结]本节学习了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十、布置作业:1.右图是某同学对物质燃烧条件所进行的探究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GB3①实验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铜片上的红磷、水下的白磷,若向水下的白磷中通入氧气,又可观察到的现象是。=2\*GB3②过上述实验,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跟接触,温度达到。2.下列关于物质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A、有氧气参加的反应都是燃烧;B、燃烧是发光发热的反应;C、发光发热的变化都是燃烧;D、燃烧对人类有利无害。3.置于空气中的蜡烛没有燃烧的原因是()A、蜡烛不是可燃物;B、蜡烛没有跟氧气接触;C、温度没有达到其着火点;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4.用水灭火,水的主要作用是()A、降低燃烧物的着火点;B、使大火隔离空气中的氧气;C、降低温度到燃烧物着火点以下;D、水分解出不能助燃的物质。5.妈妈炒菜时油锅着火,应采取的措施是()A、向油锅内泼水;B、向油锅内撒沙子;C、盖上锅盖;D、赶快拨打119电话求救。6.用扇子一扇,燃着的蜡烛立刻熄灭,其原因是()A、供给的氧气减少;B、供给的空气增加;C、使蜡烛的着火点降低;D、降温至低于蜡烛的着火点。7.煤是一种常用的化石燃料,家庭用煤经过了从“煤球”到“蜂窝煤”的变化,以前人们把煤粉加工成略大于乒乓球的球体,后来人们把煤粉加工成圆柱体,并在圆柱体内打上一些孔。请你分析这种变化的优点是:。8.由右图中的火三角回答问题: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使曹军的木船燃起大火,据火三角知,曹军的木船是,木船燃烧的条件是。十一、板书设计:§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1、物质燃烧需要的条件:(1)物质本身是可燃物;(2)可燃物接触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2、灭火的原理:(1)燃烧物与其他可燃物隔离或清除掉可燃物;(2)使燃烧物隔绝空气(或氧气);(3)使燃烧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一、教材内容位置:科粤版2009年6月修订版P79~86二、授课时间:20..——星期、午、、节三、授课班级:初三()、()、()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缓慢氧化与自燃;了解爆炸的成因及危害;了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的区别及联系;知道爆炸与防爆安全的安全知识。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防爆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防爆安全的安全认识。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爆炸的成因及危害。难点:爆炸、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燃的区别及联系。六、课时安排:2课时、本节为第2课时.七、教学准备:投影“知识回顾、预习导学”、补充的“知识视窗”、课堂练习题与课后练习题;演示实验3-7的有关材料。八、教学流程:复习、预习→探究→讨论、交流→知识视窗→牛刀小试→小结→课后作业。九、教学过程:[知识回顾、预习导学]1.燃烧是指物与空气中的发生的一种的剧烈的,燃烧的条件是、、。2.指出下列灭火方法所用的原理。a.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b.木材着火用水扑灭;c.森林着火开辟隔离带。3.烧柴火或烧一堆废纸,通常要架空一点才能燃烧更旺,其原因是()A、柴火和纸不是可燃物;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散热快;D、使可燃物与空气充分接触。4.人类在远古就学会钻木取火,人在钻木时所起的作用是()A、摩擦使木柴分解放出氧气;B、摩擦发生反应把木柴变成木炭;C、摩擦生热使温度达到木柴的着火点;D、摩擦使木柴变成可燃物。5.自燃是由引起的。[探究学习]一、缓慢氧化和自燃1.缓慢氧化是一种反应速度非常慢的氧化反应,它释放出来的热量如果没有及时散开,使可燃物的温度升高,当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时,不经点火,可燃物就会燃烧,这就是自燃。2.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缓慢氧化与自燃现象。二、爆炸及其成因1.观察活动:演示实验3-7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得出结论:爆炸是指。3.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的爆炸事例吗?其中哪些爆炸是为人民服务的?三、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安全知识自主学习:教材P84的“知识视窗”。1.为什么在油库附近要张贴“严禁烟火”的标志?2.在储存易燃易爆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四、爆炸、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燃的区别及联系达到着火点聚集热量缓慢氧化自燃达到着火点聚集热量氧化反应不封闭的空间平静的燃烧剧烈氧化有限空间年爆炸[讨论与交流]以上四种概念的共同点是=1\*GB3①都是反应,=2\*GB3②都要。不同点是。补充:[知识视窗]“欧罗巴”号战舰的覆灭夕阳西下,余晖将碧波点缀得五光十分,令水兵们陶醉。突然传来一声惊叫:“船舱里着火了!”话音刚落,熊熊烈焰魔鬼般地向甲板扑来,整个战舰已置身一片火海中。片刻间,“欧罗巴”号战舰就坠入海底,全舰官兵无一幸免。英国军事保安部门对“欧罗巴”号战舰“纵火”事件百思不解。最后,化学专家们准确判定,这是草料“自燃”引起的。氧气使堆在一起的草料缓慢氧化,而这些草料是结结实实地装在一个容积并不大的船舱里。空气不能流通,氧化产生的热量散不出去,以致越积越多,温度逐渐升高,当达到该物质着火点时,就突然发生自发燃烧。这不是敌人的纵火,也不是鬼神施放的“天火”。可见,氧气对人类作出的贡献固然是不可估量,但它对人类的危害也不可轻视。[牛刀小试]1.在空气中发生的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A.反应都很剧烈;B.反应都需要加热;C.反应都放出大量的热;D.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2.如果遇到下列情况时,采取的措施错误的是()A、加油站、面粉厂附近严禁烟火;B、夜晚发现煤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C、严禁旅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上车;D、家中发生火灾,拨打电话119。3、下列变化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A、人和动物的呼吸作用;B、菜叶子腐烂;C、铁丝生锈;D、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中。4、用水可以灭火,主要是因为()A、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B、水的密度比空气大;C、水蒸发吸热,提高了可燃物的着火点;D、大量水蒸发吸热,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而且水蒸气又起着隔绝空气的作用。5、下列关于自燃的说法正确的是()A、物质不需要任何条件就能燃烧的现象叫自燃;B、凡是能发生缓慢氧化的物质都能发生自燃;C、自燃是不需要点燃也不需要氧气的燃烧;D、自燃是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6.加油站必须张贴的标志是()[小结]本节学习了缓慢氧化和自燃、爆炸及其成因、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安全知识等。十、布置作业:1.下列属于易燃、易爆物的是()A、煤气;B、汽水;C、矿泉水;D、酒精2.现有下列事实=1\*GB3①动物呼吸=2\*GB3②白磷自燃=3\*GB3③苹果腐烂=4\*GB3④火药爆炸,它们的共同点是()A、都发光;B、都放出热量;C、都是氧化反应;D、都发生爆炸。3.面粉厂为了避免爆炸事故发生,应采取什么样的安全措施?4.在实验室中怎样保存少量的白磷?为什么?5.在家中若发现天然气泄漏,你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能不能直接打开换气扇(电机),为什么?6.一载满乘客的长途汽车在行驶途中,突然发现油箱漏油,如果你是司机,你会怎么办?7.当你在娱乐等场所遇到火灾险情时,你因该采取怎样的自救措施?请写出两条、。十一、板书设计:§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第二课时)一、缓慢氧化和自燃二、爆炸及其成因三、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安全知识聚集热量达到着火点四、爆炸、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燃的区别及联系聚集热量达到着火点缓慢氧化自燃氧化反应不封闭的空间平静的燃烧剧烈氧化有限空间年爆炸十二、教学反思:经过两课时的教学,学生明白燃烧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学生还通过亲身体验和思考进一步懂得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教师演示一个有趣的实验,经过解释使学生明白为什么会发生爆炸,引出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还通过一些注意安全的图标来加强对安全的认识,说明随时注意防火、防爆,采取安全措施的重要性。§3.4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一、教材内容位置:科粤版2009年6月修订版P86~94二、授课时间:20..——星期、午、、节三、授课班级:初三()、()、()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元素的概念;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初步了解物质的简单分类。能力目标: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情感目标: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元素符号正确写法。难点:元素的概念的了解。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准备:矿泉水标签、元素周期表的挂图。八、教学流程:导入→什么是元素→元素的名称和符号怎样表示→物质的简单分类。九、教学过程:[导入]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里,周围千千万万种物质是不是由少数基本物质所形成的呢?人们认识了原子和原子内部结构以后,才对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元素,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阅读]P86“你知道吗”。[板书]一、什么是元素[解释]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学习了分子和原子,我们知道,氧分子是由氧原子构成的,二氧化碳分子是由氧原子和碳原子构成的。氧分子中的氧原子,和二氧化碳中的氧原子,都是同一类的原子,核电荷数是8,即核内都有8个质子。氧气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中,都含有氧元素。同类原子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板书]1、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讲解]通常所说的氮肥,如尿素、硝酸铵等,都是含有氮元素的肥料;铁矿石、钢铁、铁锈中都含有铁元素。

世界上的物质约有一千多万种,但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约有一百多种,这一千多万种物质都是由这一百余种元素所组成的。[板书]2、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讲解]1、概念: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区别:

元素着眼于种类不表示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原子既表示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的含义。

3、使用领域:

元素是用来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习惯上说组成),如:水里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二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所组成的”。

原子是用来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习惯上说构成),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但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所组成。”

4、联系:

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是构成元素的基本单元。[板书]3、地壳里各种元素的含量。[阅读、讲解]教师安排学生阅读P87相关内容并讲解。[归纳]元素含量前四者:氧、硅、铝、铁。[阅读、讲解]教师安排学生阅读P88《知识视窗》“生物赖以生存的元素”并讲解。[板书]二、元素的名称和符号怎样表示[阅读、讲解]教师安排学生阅读P88“元素的中文名称”并讲解。[板书]1、元素名称中的规律;[讲解]元素有一百多种,怎么来识记呢?在国际上,现在统一采用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元素,如果几种元素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可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例如,用C来表示碳元素,Ca表示钙元素,S表示硫元素,Si表示硅元素,N表示氮元素,Na表示钠元素等等。这种符号叫元素符号。元素符号在化学学习中是很重要的,就如同英文字母对英语的学习一般。所以一定要记熟一些常用的元素的名称、符号。[板书]2、元素符号的概念、书写与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介绍]P89的表是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阅读]P89的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板书]3、元素符号的涵义: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③若元素符号前有系数,则只表示这种元素的原子。[阅读并介绍]P90的《知识视窗》“元素周期表”。[阅读]教师安排学生阅读P91“单质和化合物”。[提问]第一组与第二组的不同点是什么?[讲解]我们已经知道,根据物质的组成是否单一,可以把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两大类。而在纯净物中,组成物质的元素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我们根据组成物质的元素相同与否将进一步作分类:单质和化合物。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气由氧元素组成;硫由硫元素组成;铁由铁元素组成等等。单质主要有非金属单质与金属单质两大类。非金属单质由非金属元素组成,金属单质由金属元素组成。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化汞由氧和汞两种元素组成;氯酸钾由钾、氯和氧三种元素组成等等。

在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则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归纳、板书]三、物质的简单分类:[小结]本节学习了元素、元素符号、物质的简单分类等知识。十、布置作业:习题3.4,完成在课本上。十一、板书设计:§3.4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一、什么是元素1、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2、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3、地壳里各种元素的含量。二、元素的名称和符号怎样表示1、元素名称中的规律;2、元素符号的概念、书写、与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3、元素符号的涵义: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③若元素符号前有系数,则只表示这种元素的原子。三、物质的简单分类:十二、教学反思:元素符号的记忆量较大,教师要学生记忆落实到位,今后要常检测。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复习课)一、教材内容位置:科粤版2009年6月修订版P66~96二、授课时间:20..——星期、午、、节三、授课班级:初三()、()、() 四、教学目标:巩固以下知识: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氧气的应用很广泛;实验室制取氧气(包括药品取用、仪器连接、量筒使用、气体收集、催化剂等);分解反应;工业制氧气;物质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缓慢氧化;爆炸与防爆安全;什么是元素;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单质、化合物、氧化物。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实验室制取氧气;元素符号。难点:。化合、分解反应;单质、化合物、氧化物。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准备:P94~95的“精要回放”投影。八、教学流程、思路:P94~95的精要回放→课堂练习→P95~96习题讲评九、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师意图[活动之一]P94~95的精要回放:(投影)(1)氧气物理性质;(2)氧气化学性质;(3)氧化反应;(4)化合反应;(5)实验室制取氧气;(6)工业制取氧气;(7)催化剂;(8)分解反应;(9)燃烧条件;(10)灭火原理;(11)缓慢氧化、自然、爆炸;(12)元素、元素符号;(13)单质、化合物、氧化物。回答问题。通常状况下,氧气为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稍大;不易溶于水。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能与碳、铁和蜡烛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A+B——→AB。1、反应原理;2、装置要点;3、操作步骤;4、收集方法;5、检验与验满方法;6、操作要点。分离液态空气,属物理变化。AB——→A+B。物质本身是可燃物;可燃物接触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燃烧物与其他可燃物隔离或清除掉可燃物;使燃烧物隔绝空气(或氧气);使燃烧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巩固相对应的知识点。[活动之二]课堂练习P95~96学生进行练习。巩固相对应的知识点。[活动之三]教师讲评P95~96练习题学生听讲。巩固相对应的知识点。[小结]本节突出复习了第三章的重点知识: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合反应;实验室制取氧气;分解反应;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什么是元素;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单质和化合物等。十、布置作业:复习本章知识,完成练习册习题,迎接阶段考。十一、板书设计: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复习课)3.1(1)氧气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氧化反应、化合反应。3.2(1)实验室制取氧气;(2)工业制取氧气;(3)催化剂;(4)分解反应。4.3(1)燃烧条件;(2)灭火原理;(3)缓慢氧化、自然、爆炸;4.4(1)元素、元素符号;(2)单质、化合物、氧化物。十二、教学反思:通过对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元素和元素符号、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以及催化剂的学习,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第四章生命之源——水[全章要览]一、本章介绍了水的重要性,我们的水资源、饮用水的科学、水的污染和防治等知识,再通过实验探究水的组成和学习化合价的概念,引出了化学式,通过实验探究几个化学变化前后质量总和是否改变,论证了质量守恒定律,介绍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及其配平方法,安排了关于化学式的计算及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等内容。元素符号、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学习,可以为学生运用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来表示元素、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变化打下良好基础。化学用语不仅可从质的方面表示物质的组成和变化,而且还从量的方面表示了物质的组成和变化,定量地研究化学反应过程。二、全章要点:1.水污染及其防治,2.水的元素组成,3.化学式,4.化合价,5.化学式的计算,6.质量守恒定律,7化学方程式及其计算。三、教学安排:(共计9课时)4.1我们的水资源1课时4.2饮用水1课时4.3探究水的组成1课时4.4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式2课时4.5化学方程式3课时本章复习1课时§4.1我们的水资源一、教材内容位置:科粤版2009年6月修订版P98~105二、授课时间:20..——星期、午、、节三、授课班级:初三()、()、()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常识性介绍水和人类的关系,了解水的污染与防治;通过对水资源的了解,使学生懂得水资源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国情、节水、环保教育。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水和人类的关系;节约用水。难点: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准备:[投影]随堂检测题水污染小结练习我们的水资源生命离不开水“水污染小结练习我们的水资源生命离不开水“水球”的含义引入 →→→→→引入看图4-5或录像阅读、讨论、交流阅读、讨论、交流阅读↑↑↑看图4-5或录像阅读、讨论、交流阅读、讨论、交流阅读九、教学过程:[引入]人类一刻也离不开空气,同样也离不开水。因为水和空气一样,都是人类及自然界各种动物、植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这一节课我们学习本章的第一节“我们的水资源”,了解水的重要性以及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情况。[板书]§4.1我们的水资源[阅读思考]请结合下列问题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并思考:1、地球表面水所占的面积情况?2、“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3、水与人类有什么关系?4、自然界中水分布状况?我国水资源情况?5、为什么要节约用水?在节约用水方面你是怎样做的?6、水污染的原因有哪些?危害性是什么?怎样防治?[讨论、解释并板书]一、我们生活在“水球”上,地球表面的70.8%被水覆盖。二、生命离不开水1.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结合教材中的介绍和你对水在工业、农业、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了解,说说水有哪些用途?[讲解]2.工、农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中离不开水。工业用水洗涤、溶解、加热、冷却,进行纺织、造纸、炼钢、发电、生产化肥及各种化工产品。农业用水灌溉,粮食、水果、蔬菜的丰收就有了保障。日常生活离不开水;洗衣、洗澡、各种饮料食品,生病了吃药、打针等。设想缺了水,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世界又会变成什么样?[练习]指导学生完成第93页“讨论与交流”[讨论、讲解并板书]我们的水资源1、水在自然界的存在:首先是江河、湖泊、海洋,还有地下水,另外在大气中以及动、植物体内都存在有大量的水。仅江河湖海就占了地球表面积的70.8%。虽然地球上总水量很大,但能够饮用和使用的淡水仅为总水量的1%。2、我国水资源是较为丰富的,但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原因,分布不均,我国东南部地区湖泊河流较多,而西北部地区就减少。虽然我国陆地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我国还是耗水量很大的农业大国,因此我国属于缺水国。3、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课堂小结]1、地球表面70.8%被水覆盖;2、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3、工、农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中离不开水;4、地球上总水量很大,但能够饮用和使用的淡水仅为总水量的1%;5、我国水资源较为丰富,但分布不均,人口众多,属于缺水国,因此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投影]随堂检测题1.水在自然界分布很广,水面约占地球表面积的%,但能利用的淡水仅约占总水量的%。2.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如果你的体重为50kg,你的体内含水kg。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无色透明的水都是纯净物B.冰、水共存物是混合物C.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D.工农业生产中常利用水来溶解物质四、水的污染和防治[展示]第95页图4-5及有关水污染的内容。[讨论、交流]水污染的原因和危害。[讲解并板书](一)水的污染1.水污染的原因:(1)工业生产的废渣、废液、废气;(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城镇垃圾的随处堆积;(4)农药、化肥的过量施用。2.被污染水中所含有的有毒物:氰、砷、汞、铬、镉、铅、氟等。3.危害:使人中毒,影响生态环境。[阅读]第96页的“知识视窗”,了解沿海赤潮现象及原因。[阅读]第97页水污染的防治中的相关内容。[讨论交流]水污染的防治方法。[讲解并板书](二)、水污染的防治1、国家制定和颁布相关法令,成立专门机构;2、遵守法令,爱护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小结]1.水污染的原因和危害。2.水污染防治。十、布置作业:1.习题4.1,2.完成第94页“调查活动”。3.填空:你家上个月用水吨,水费是元,水主要用在方面,在不影响你家生活质量的情况下,你认为从方面可以节约用水,估计一个月可以节约用水吨。十一、板书设计:§4.1我们的水资源一、我们生活在“水球”上二、生命离不开水三、我们的水资源1、水在自然界的存在2、我国水资源3、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四、水的污染和防治(1)水的污染(2)水污染的防治十二、教学反思:本节教材内容相对简单、贴近生活,同时图象丰富,使学生易学、爱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4.2饮用水一、教材内容位置:科粤版2009年6月修订版P105~111二、授课时间:20..——星期、午、、节三、授课班级:初三()、()、()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水净化的一般过程,通过明矾沉淀净水及沙层过滤净水;了解纯净水的组成以及水纯化的方法;了解饮用水的种类;了解硬水的成分和危害。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教育学生注意饮水卫生并注意节约用水。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水的净化和纯化的方法、硬水的成分。难点:明矾沉淀净水、沙层过滤净水以及蒸馏水的制取的实验操作。六、课时安排:1课时。小结纯水的判断及制取七、教学准备:演示实验[4-1]、[4-2]、[4-3]、[4-4]。小结纯水的判断及制取水的纯化水净化的方法水的净化设疑引入硬水各种饮用水八、教学流程、思路:水的纯化水净化的方法水的净化设疑引入硬水各种饮用水练习 →→→→→→↑练习阅读讨论讲解讨论交流阅读讨论讲解讨论交流阅读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实验探究↑↑↑阅读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实验探究九、教学过程:[设疑引入]自然界的水能直接饮用吗?[阅读讨论]阅读P105图4-8,讨论得出结论:自然界的水一般不宜直接饮用。[问]如何把自然界的水转化为可直接饮用的水呢?[板书]§4.2饮用水一、水的净化[活动][实验4-1]观察明矾净水,指导学生完成结论与解释。[实验4-2]做沙层过滤净水,指导学生完成结论与解释。[阅读]图4-10自来水的生产过程。[板书]饮用水的净化过程一般包括:凝结沉淀、过滤、空气氧化、杀菌、除臭。[板书]二、水的纯化[探究活动][实验4-3]做水的蒸发实验,让学生能判断纯净水。[结论]蒸馏水是纯净水。[探究活动][实验4-4]指导学生做水的蒸发实验,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蒸馏水是纯净水。[阅读]图4-12、4-13[板书]水纯化的方法有:蒸馏法、离子交换法。[阅读]P109饮用水与健康[板书]三、饮用水有:蒸馏法、去离子水和矿泉水等。[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分正方和反方完成辩论题:喝纯净水比自来水好?[阅读]“硬水”,了解硬水的成分及危害。[板书]四、硬水1、硬水:含有较多钙离子(Ca2+),镁离子(Mg2+)的水。2、硬水的危害:引起锅炉爆炸、降低肥皂去污能力、影响人体健康。3、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法、化学处理法。[课堂小结]1、水净化的主要方法:沉淀法、过滤法。2、饮用水的净化过程一般包括:3、凝结沉淀、过滤、空气氧化、杀菌、除臭。4、水纯化的方法有:蒸馏法、离子交换法。5、饮用水的种类有:蒸馏法、去离子水和矿泉水等。6、硬水的概念、危害及软化的方法。十、布置作业:习题4.2十一、板书设计:§4.2饮用水一、水的净化:饮用水的净化过程一般包括:凝结沉淀、过滤、空气氧化、杀菌、除臭。二、水的纯化:水纯化的方法有:蒸馏法、离子交换法。三、饮用水有:蒸馏法、去离子水和矿泉水等。四、硬水:1、硬水:含有较多钙离子(Ca2+),镁离子(Mg2+)的水。2、硬水的危害:引起锅炉爆炸、降低肥皂去污能力、影响人体健康。3、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法、化学处理法。十二、教学反思: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获得最大收益是:明白了自然水与饮用水的区别,以及饮用水与健康的关系。§4.3水的组成一、教材内容位置:科粤版2009年6月修订版P111~113二、授课时间:20..——星期、午、、节三、授课班级:初三()、()、()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水的物理性质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实验,进行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情感目标: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渗透物质无限可分地观点。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组成水的元素。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的过程,即从宏观理解转向微观分析。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准备:演示实验4-5(仪器;霍夫曼电解器、低压电源、小烧杯、干燥管、玻璃尖嘴管。药品:10%~15%稀硫酸。其它;火柴、木条。)小结设计另一实验方案水分子的构成组成水的两种元素水的物理性质引入八、教学流程、思路:小结设计另一实验方案水分子的构成组成水的两种元素水的物理性质引入 →→→→→阅读讨论教师讲解拓展迁移观察思考实验探究↑↑↑阅读讨论教师讲解拓展迁移观察思考实验探究九、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引入】水属于哪一类物质?它是由哪一些元素组成的?本节要通过实验来探究.回答问题从旧知识引出新课引起注意、激发求知欲。【板书】§4.3水的组成一、水的物理性质【阅读】水都有哪些物理性质,请同学阅读课本P111页水的物理性质。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归纳】师生共同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进行归纳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板书】通常状况下纯净水:(1)无色无味的液体。(2)凝固点(冰点)为00C,沸点为1000C。(3)40C时密度最大(1克/立方厘米),巩固物理性质。【设问】(1)冰能浮在水面上,反映了什么问题?(2)玻璃瓶中的水结冰后为什么常将瓶子冻裂(3)高原地区烧开水为什么要用高压锅?思考、讨论、回答联系生活实例,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设问】水分子是由什么原子构成的?水由哪些元素组成?怎样证明水的组成?思考、启发引导同学进入探究试验【讲解、展示】探究水的组成,首先要通过化学实验。介绍水电解器及电解液。观察电解器的构造使同学了解电解器构成并培养观察能力【演示】将电解器下端的两个铂电极与直流电源相连接,接通直流电源,引导观察两电极上的现象及产生气体的体积,气体少的一管产生约10毫升气体的停止实验。观察电极的连接(+、─),观察两极气体的体积关系。学习如何观察实验(步骤及现象)【提问】接通电源后两极各有什么现象?与正极连接的玻璃管中气体负极连接的玻璃管中气体体积谁多谁少?回答问题【过渡】通电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如何通过实验进行检验?请注意观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演示】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体积少的气体。使体积较多气体通过干燥管,在玻璃尖嘴处点燃。观察气体的检验操作和现象、思考。巩固氧气的检验方法,了解氢气具有可燃性。【提问】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体积少的气体有什么现象?能得出什么结论?用燃着木条检验体积较多气体有何现象?能得出什么结论?回答问题。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练习】(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各空位的填写。(2)我们可以怎样来表示这个反应?请同学们写出文字表达式及化学式。进行练习一位同学在黑板板演,其他同学独立完成笔记。深入掌握知识点【板书】二、探究组成水的元素电解水的反应式:通电水——→氢气+氧气通电(负极)(正极)(H2O)(H2)(O2)结论来自于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提问】通过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实验事实,关于水的组成,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启发引导同学进行思考,培养思维能力。【板书】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化合物。明确水的宏观组成。【过渡】我们怎样用原子、分子的观点来分析电解水的反应呢?请同学阅读P113图示后讨论回答。看图示并分析回答,相互补充。启发引导同学深入思考水的微观组成。【讲解】电解水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这两种原子分别两两纵使成氢分子、氧分子,很多氢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氢气、氧气。根据实验中氢气、氧气的体积比为2:1,说明水是有固定组成的。精确实验表明: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这验证了上一章学过的一个什么重要结论?讨论回答;化学反应里分子可分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引导学生逐步推导获得合理结论以发展分析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反应实质,强调在化学反应中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板书】2、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构成的。【小结】(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小结)1、水是纯净物,是一种化合物。从宏观分析,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从微观分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2、化学反应的实质从微观分析:物质分子中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重新组合成新分子。讨论、归纳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明确本节重要知识点。【举例】指导学生讨论并完成“拓展与迁移”。思考、讨论、回答引导思维【反馈】随堂检测“检查站”独立完成检测题及时反馈知识的理解及运用。[课堂小结]我们本节学习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探究了组成水的元素,知道了水是纯净物,是一种化合物,又是氧化物。从宏观分析,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从微观分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十、布置作业:书写电解水的反应式与预习§4.4十一、板书设计:§4.3探究水的组成一、水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纯净水:(1)无色无味的液体;(2)凝固点(冰点)为00C,沸点为1000C;(3)40C时密度最大(1克/立方厘米)。二、探究组成水的元素电解水的反应式:通电水——→氢气+氧气通电(负极)(正极)(H2O)(H2)(O2)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化合物;2、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构成的。十二、教学反思:通过本节探究试验的教学,使学生明白结论来自于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4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式[2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一、教材内容位置:科粤版2009年6月修订版P114~118二、授课时间:20..——星期、午、、节三、授课班级:初三()、()、()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化学式的涵义,初步学会一些简单物质的化学式书写与读法;认识化合价的概念,知道有正价、负价,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物体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识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的科学态度。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化学式的涵义、常见化学式的一般写法和读法。难点:1、化合价的涵义,常见元素化合价的记忆;2、常见单质及二元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准备:图4-17的放大图、化合价的顺口溜表八、教学流程、思路:单质(化学式)认识化学式复习引入化学式的概念小结化学式写法 →→→化合价认识化学式复习引入化学式的概念小结化学式写法化合物讨论讲解练习讲解思考↑↑↑(化学式)由化合价写化学式讨论讲解练习讲解思考化合物读法九、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元素是具有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一种元素可以用一个符号表示。[设问]物质由元素组成,元素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由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否也可以用一种或几种元素符号组成的式子来表示呢?[阅读]课文“什么是化学式”。P114[板书并讲解]§4.4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式一、什么是化学式。1.含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如:水,H2O;氧气,O2;氢气,H2等。2.化学式中各数字的含义:(1)右下角的数字: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所含的某种元素的原子数目。如:H2SO4中的“2”表示一个硫酸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2)前面的数字:该物质的分子数目。如:4H2O中的“4”表示4个水分子。[分析]一种纯净物只有一个化学式,这是因为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问]怎样书写单质的化学式呢?[板书]二、怎样写单质的化学式。[阅读]课文P114~115[归纳并板书]1、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单质:用相应的元素符号表示。包括:(1)稀有气体,如:氦气,He;氖气,Ne;氩气,Ar;(2)所有金属,如:镁,Mg;铜,Cu;汞,Hg;(3)一些固态非金属,如:碳,C;磷,P;硫,S。2、由分子构成的单质:在相应的元素符号的右下方写出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如:氧气,O2;氢气,H2;臭氧,O3。[问]怎样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板书]三、怎样写化合物的化学式。[引入]要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除了要知道该化合物由哪些元素组成外,还要知道元素的化合价。[板书]1、元素的化合价。[问]化合物HCl、H2O、NH3中组成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分别是多少?[讲解]不同元素间形成化合物时,它们所需的原子个数比是不同的,显示了元素的某种特征,即元素的化合价。[板书](1)元素的化合价是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相互化合的一种特性。[阅读]阅读课本P116[板书](2)元素的化合价的表示:用+n或-n标在相应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正上方。[板书](3)元素的化合价的记忆:=1\*GB3①记忆原则:记不变留可变,记特殊(±1,±3及原子团的化合价)留一般(±2价);=2\*GB3②记忆口诀(见化合价的顺口溜表)[板书]2、根据化合价写出化学式。[阅读]P117课文中表格。(着重指出“排、标、叉、查”四个步骤、原则,要求学生掌握元素符号的排列顺序及确定各元素原子个数的方法。指导学生写出氧化铝的化学式。)[板书]四、化合物的读法。[阅读]课文P117~118有关内容,并适当讲解。[板书]1.二元化合物从左到右读作:“某化某”。2.含有原子团的化合物读作:“某酸某”。[练习]写出下列各种物质的化学式。(1)铁(2)氮气(3)氯化钠(4)氧化镁(5)硫酸铵[小结]本节主要学习了什么是化学式,怎样写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式,元素的化合价,化合物的读法等知识。十、布置作业:1.默写化合价的顺口溜表及原子团化合价;2.完成习题4.3。十一、板书设计:§4.4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式一、什么是化学式。二、怎样写单质的化学式。三、怎样写化合物的化学式。1、元素的化合价。(1)元素的化合价是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相互化合的一种特性。(2)元素的化合价的表示:用+n或-n标在相应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正上方。(3)元素的化合价的记忆:=1\*GB3①记忆原则:记不变留可变,记特殊(±1,±3及原子团的化合价)留一般(±2价);=2\*GB3②记忆口诀(见化合价的顺口溜表)2、根据化合价写出化学式。四、化合物的读法。十二、教学反思:通过本节的教学,学生仅能初步学会一些简单物质的化学式书写与读法和对化合价有个印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加强化学式书写的锻炼和化合价的强化记忆。§4.4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式[2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一、教材内容位置:科粤版2009年6月修订版P118~121二、授课时间:20..——星期、午、、节三、授课班级:初三()、()、()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领会、弄清相对分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掌握根据已知的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各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及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能归纳出有关化学式计算的一般规律。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识有关化学式计算的一般规律。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和有关化学式的计算。难点:有关化学式计算的一般规律。六、课时安排:2课时、本节为第2课时。七、教学准备:课堂练习题。根据化学式的计算八、教学流程、思路:根据化学式的计算小结相对原子质量求相对分子质量小结复习→→求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练习讲解、思考、练习及化学式的涵义↑求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练习讲解、思考、练习九、教学过程:[复习]1.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中,关键词语是“相比较”,请回答:(1)比较的标准是什么?(2)比较的结果是什么?2.硫酸的化学式为,一个硫酸分子含有哪几种原子?各有多少个原子?那么弄清这些有助于本节的学习。[板书]五、有关化学式的计算。[阅读]课本P118。[板书]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讲述]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叫做相对分子质量,[强调]其中“各原子”指的是各个原子而不是各种原子,相对分子质量也是一个比值,单位也是1。如:H2O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18NH4HCO3的相对分子质量=14+1×4+1+12+16×3=79如:Ca(OH)2的相对分子质量=40+(16+1)×2=74[强调]括号的意思:表明整个原子团有几个,计算时括号“照抄”。[练习并讲解]计算相对分子质量。(1)NH4NO3(2)CO(NH2)2再如:CuSO4·5H20的相对分子质量=64+32+16×4+(1×2+16)×5=250[强调]“·”的意思:所含结晶水的个数。[练习并讲解]计算FeSO4·7H2O的相对分子质量[板书]2.计算组成化合物各元素的质量比。[讲述]化学式中各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它们的总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如:H2O中H、O元素质量比=1×2∶16=1∶8。[练习并讲解](1)求氧化铁(Fe2O3)中铁与氧的质量比?(2)某氧化物R2O3中,R元素与O元素的质量比为9∶8,求R的相对原子质量。[板书]3.计算化合物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讲述]化合物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等于该化合物中某一元素占有的总的相对原子质量与该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即化合物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100%如:H2O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100%=89%[练习]1.求氧化铁(Fe2O3)中铁的质量分数。2.求NH4HC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探究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这个化肥广告是真的吗?”,讨论并完成相关空格。[小结]1.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及其三种计算;2.几个推论:(1)同一化合物中,各部分的质量比=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比=它们的质量分数比。(2)不同化合物中:=1\*GB3①分子个数相同的两种物质的质量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比;=2\*GB3②质量相同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反比。十、布置作业:习题4.4十一、板书设计:§4.4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式五、有关化学式的计算。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2.计算组成化合物各元素的质量比。3.计算化合物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十二、教学反思:通过本节的教学,学生仅能初步学会一些简单计算(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多进行这方面的练习。第一学期半期复习课教案(共计3课时)一、教材内容位置:科粤版2009年6月修订版P1~121二、授课时间:20..——星期、午、、节三、授课班级:初三()、()、() 四、教学目标:复习第一章到第四章第四节的相关化学知识点,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难点:大纲中提到的难点六、课时安排:3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七、教学准备:投影(课堂与课后的练习)。八、教学流程、思路:第一课时:复习化学用语、基本概念。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活动之一]1.安排学生再读P89的元素与元素符号。2.安排学生备纸笔听写部分元素符号并点评纠正。3.指出元素符号的意义:该元素与该元素的一个原子;符号前有系数时仅表示几个原子。并安排练习(投影)。指出下列元素符号等的意义:(1)O,;(2)Fe,;(3)4P。学生再读。学生进行听写、订正。学生听讲并练习。复习巩固,加深记忆。让学生明确自己未掌握之处。巩固元素符号的意义。[活动之二]1.安排学生听写部分化学式并点评纠正。听写内容有(投影):(1)金属镁,金属铜;非金属碳,非金属磷;稀有气体氦气;氧气,臭氧,氢气,氮气,氯气。(2)水,二氧化碳,过氧化氢,五氧化二磷;四氧化三铁,氧化铜,二氧化锰,氧化汞。(3)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氯化钠,氯化钾,氯酸钾,高锰酸钾,锰酸钾。2.安排学生指出上述(1)(2)(3)分别属于哪类物质。教师复习物质分类中的各个概念。3.指出化学式的意义:(1)该物质,(2)该物质的元素组成,(3)该物质的一个分子,(4)该物质的一个分子构成[由什么(几个)原子构成]。化学式前有系数时仅表示几个分子。并安排练习(投影)。(1)H2O,,,;(2)P2O5,,,;(3)5CO2;(4)H2O中2的含义。学生进行听写、订正。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听讲。学生听讲并练习。强化训练,让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物质的化学式。提高学生物质分类的判断能力。巩固化学式的意义。[活动之三]1.安排学生记忆化合价“顺口溜”与原子团(根)价。2.安排学生运用化合价。(投影)(1)书写氧化铁、氧化亚铁、硫酸铝、氢氧化钙的化学式。(2)计算氯元素的化合价:KCl、Cl2、HClO、KClO3、HClO4。(3)指出下列“2”的含义:=1\*GB3①O:;=2\*GB3②:。教师讲解硫酸铝、氢氧化钙的化学式书写方法与+2价的Fe的读法。并讲解化合价与离子符号的书写方法。学生进行记忆学生练习并纠正。让学生熟练掌握化合价。让学生灵活运用化合价。掌握化合价与离子符号的书写方法[活动之四]1.安排学生书写反应的化学式表达式。(投影)A:(1)镁带燃烧;(2)木炭燃烧;(3)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4)磷燃烧;(5)加热铜片。B:(1)加热氧化汞;(2)电解水;(3)过氧化氢中加入二氧化锰;(4)加热高锰酸钾;(5)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2.教师设问:上述A项与B项的反应分别属于哪类反应类型?并介绍氧化反应。3.由上述A项与B项的反应引出化学变化的概念,并复习物理变化的概念,以及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概念。教师当堂举例让学生回答。学生练习。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听讲、回答。加强化学式表达式的记忆与书写能力。巩固反应类型。巩固相关的基本概念。[小结]本节复习了化学用语与基本概念等相关的知识。十、布置作业:复习本节内容,所做的习题再阅读一下。十一、板书设计:半期复习第一课时一、化学用语:1.元素符号的记忆、书写、表示的意义;2.化学式的记忆、书写、表示的意义;3.化合价的记忆、书写、运用;4.化学反应的化学式表达式的书写;5.离子符号的书写、意义。二.基本概念:1.物质分类中的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2.物质变化类型:化学变化、物理变化;3.物质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4.化学变化的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5.氧化反应。十二、教学反思:通过本节系统、细致的复习,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化学用语、基本概念等有关的化学知识。第一学期半期复习课教案(共计3课时)一、教材内容位置:科粤版2009年6月修订版P1~121二、授课时间:20..——星期、午、、节三、授课班级:初三()、()、() 四、教学目标:复习第一章到第四章第四节的相关化学知识点,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难点:大纲中提到的难点。六、课时安排:3课时。本节为第2课时。七、教学准备:投影(5项探究活动与10项观察活动的名称、位置)。八、教学流程、思路:第2课时:复习实验基本操作、探究活动、观察活动等。九、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活动之一]1.安排学生再读P8的常用的化学仪器、P9~12的实验基本操作(1).固体药品的取用;(2).液体药品的取用;(3).给物质加热,P108蒸发的注意事项以及实验室的安全知识。教师做适当的讲解。学生再读。学生听讲。复习巩固,加深记忆。[活动之二]1.安排学生再读P21探究活动“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2.安排学生再读P33探究活动“我们的呼吸作用”。3.安排学生再读P74探究活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加热的方法制取氧气”。4.安排学生再读P79探究活动“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5.安排学生再读P112探究活动“探究组成水的元素”。教师对以上五个探究活动做适当讲解。学生进行再读、思考、分析、理解。学生听讲。强化学习,让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探究方法与相对应的化学知识。[活动之三]1.安排学生再读P17的观察活动“镁条燃烧”。2.安排学生再读P18~19的观察活动。3.安排学生再读P28~29的观察活动“空气有哪些成分”。4.安排学生再读P42的观察活动“什么是分子”。5.安排学生再读P45的观察活动“分子有什么特性”。6.安排学生再读P49的观察活动“什么是原子”。7.安排学生再读P57的观察活动“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8.安排学生再读P67的观察活动“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9.安排学生再读P72的观察活动“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10.安排学生再读P106~108的观察活动“水的净化与纯化”。学生对以上十个观察活动做简读,教师则做适当讲解。学生再读,记忆现象,明确注意事项等。学生认真听讲。掌握相对应的化学知识。[小结]本节复习了实验基本操作、探究活动、观察活动等相关的知识。十、布置作业:复习本节相关的内容。十一、板书设计:半期复习第二课时一、常用的化学仪器。二、实验基本操作:(1).固体药品的取用;(2).液体药品的取用;(3).给物质加热;(4).蒸发的注意事项。三、实验室的安全知识。四、探究活动(5)项。五、观察活动(10)项。十二、教学反思:通过本节系统、细致的复习,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实验基本操作、探究活动、观察活动等相关的知识。第一学期半期复习课教案(共计3课时)一、教材内容位置:科粤版2009年6月修订版P1~121二、授课时间:20..——星期、午、、节三、授课班级:初三()、()、() 四、教学目标:复习第一章到第四章第四节的相关化学知识点,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难点:大纲中提到的难点六、课时安排:3课时。本节为第3课时。七、教学准备:投影(计算习题)。八、教学流程、思路:第三课时:复习物质用途、环保话题、资源话题、计算等。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活动之一]复习“化学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再读。复习巩固,加深记忆[活动之二]复习物质的用途:1.氮气和稀有气体有用吗?2.氧气应用很广泛。学生听讲让学生明白性质决定用途,并了解相关知识。[活动之三]教师分析:1.分子、原子、离子、元素间的话题;2.原子的结构、原子结构示意图;3.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的带电情况。学生听讲、讨论、回答等。复习相关知识。[活动之四]复习环保话题、资源话题:1.空气是怎样受污染的,空气污染危害大,保护好大气环境;2.水污染及其防治;3.我们的水资源与节约用水。学生听讲、讨论、回答等。复习相关知识。[活动之四]复习化学计算:1.相对原子质量;例子(投影):C-12的质量为1.993×10-26千克,而某原子A的质量为2.657×10-26千克,B的质量为9.288×10-26千克,问A、B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是多少?2.质子数、电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间的计算;例子(投影):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电子数为11,问中子与质子分别有几个?3.化合价的计算;例子(投影):(1).计算出下列Cl的化合价:HCl、Cl2、KClO3、HClO4、Ca(ClO)2(2).计算出下列O的化合价:CaO、H2O2、O2、O3、OF2(F为-1价)。4.根据化学式的计算:(1)计算元素有几种;例子(投影):明矾的化学式为KAl(SO4)2·12H2O,问明矾含种元素。(2)计算一分子中含几个原子;例子(投影):明矾的化学式为KAl(SO4)2·12H2O,问一个明矾分子共含个原子。(3)计算相对分子质量;例(投影):明矾的化学式为KAl(SO4)2·12H2O,问明矾的相对分子质量是。(4)计算元素质量比;例子(投影):明矾的化学式为KAl(SO4)2·12H2O,问明矾中O、H的质量比是。(5)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例子(投影):明矾[KAl(SO4)2·12H2O],问明矾中Al的质量分数是。(6)计算元素的质量;例子(投影):明矾的化学式为KAl(SO4)2·12H2O,问100g明矾含g的Al元素。(7)分析题: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把铝列为食品污染源之一,每人每日的摄入量控制在0.004g以下。若在1kg米面食品中加入明矾[KAl(SO4)2·12H2O2g,请回答下列问题:(1)人从食物中摄入的铝指的是A、铝元素,B、铝单质,C、铝合金,D、只有明矾。(2)如果某人一天吃了100g上述米面食品,通过计算说明其摄入量是否超过安全摄入量?学生听讲、练习等。复习相关知识。[小结]本节复习了物质用途、环保话题、资源话题、计算等相关的知识。十、布置作业:复习本节内容,所做的习题再阅读一遍。十一、板书设计:半期复习第三课时一、化学课的学习内容。二、物质的用途。三、环保话题、资源话题。四、化学计算。十二、教学反思:通过本节系统、细致的复习,学生更牢固的掌握了相关的知识,为迎接半期考做好了准备。§4.5化学方程式之质量守恒定律一、教材内容位置:科粤版2009年6月修订版P121~123二、授课时间:20..——星期、午、、节三、授课班级:初三()、()、()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关键词语;用化学变化实质及原子、分子的知识解释质量守恒定律。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科学态度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精神。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难点: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现象。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准备:P121的图4-20的有关材料以及纸片、镁带、酒精灯、石棉网等。八、教学流程、思路:复习化学式→设疑引入→实验探究活动→归纳出定律→讨论质量守恒的原因→讨论归纳“三不变”和“必变”→小结→练习。九、教学过程:[复习]标出下列变化中各物质的化学式。1.氧气+磷五氧化二磷;2.水氢气+氧气。[问题引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探究活动]1.燃烧一厚纸片,探究燃烧前后质量的大小,并思考其原因。2.燃烧一段镁带,探究燃烧前后质量的大小,并思考其原因。3.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4.氯化钡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板书]§4.5化学方程式之质量守恒定律1.定律内容:在化学变化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2.几点说明。(1)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2)生成物的总质量应包括全部生成物(包括沉淀或气体)的质量。(3)“参加反应的物质”是指反应过程中已经消耗了的反应物,如果某些反应物质在反应过程中有剩余,则剩余的部分质量不能计入守恒关系中。(4)“反应生成的物质”仅指该反应过程中新生成的物质质量,与此物质在反应之前已经存在的量无关。[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分析]水分解示意图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际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阅读]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分析守恒的原因。[板书]3.质量守恒的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各个原子的质量均不改变(三个不变)。[练习]三个不变的应用:(1)2XY+Y2==2Z,则Z的化学式是();(2)N2H4+2H2O2==X2+4H2O,则X2的化学式是()。[思考题]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会发生改变的是什么?(分子的种类)[小结](见板书)。[练习]P123“讨论与交流”。[强调]教师总结并强调:(1)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没有例外。如果出现天平不平衡现象,一定存在某种原因:如反应时有外界与反应系统之间物质质量的转移;或天平上所置物品的体积发生变化,而使所受空气浮力发生改变后造成天平不平衡等等。(2)任何化学变化都不能改变元素的种类。因此水变油,铝变金等均是很幼稚的谎言。十、布置作业:完成习题4.5第1题;完成配套练习P66~68。十一、板书设计:§4.5化学方程式之质量守恒定律1.定律内容:在化学变化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2.几点说明。3.质量守恒的原因(三个不变)。十二、教学反思: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关键词语,懂得了质量守恒的原因,但在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问题方面尚欠火候,今后教学中还需强化训练。§4.5化学方程式之化学方程式及其写法一、教材内容位置:科粤版2009年6月修订版P123~125二、授课时间:20..——星期、午、、节三、授课班级:初三()、()、()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领会化学方程式、反应物及生成物的涵义,明确化学方程式中各符号的意义;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配平简单的化学方程式。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法与最小公倍数法进行配平的能力。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勇于发言,善于思考,积极学习的情操。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