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考试题型及解题方法一、选择题
1.“三段式”选择题
“三段式”选择题是对题支与所列内容按题干要求归类和题支所列内容按时间或空间顺序一次选择。这种题型较之于“两段式”选择题来说,更简单,难度更小,更易得分。其理由:第一,无论题目所给内容有四项[①、②、③、④]或是六项,但它仅有A、B、C、D四种变化,而每一变化绝对超不出题支所列范围,其排列与组合极为有限。第二,无论按题目要求题支有几项正确,或顺序应为何种排列,但考生在题中总能知道四个或六个中的1——2项,那么解题就不难了。其方法如下:
(1)组合选择题
组合选择题是指选项有若干“部件”组合而成的选择题。下列就是一个组合选择题,经过分析,就可断定:选项只要含③就不合题意。
例:秦汉时期在秦岭以北修建的水利工程有:①郑国渠②长城③灵渠④六辅渠⑤白渠
选项有: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③④⑤D.④⑤
这个题目的第一行是题干,它提出的限制有秦汉时期,提出工程修建时间须在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之间,排斥掉郑国渠秦岭以北是指地点,排斥掉灵渠水利工程指属性,排除掉长城。做选择题首先要注意题干,对题干所提供的每一个信息进行认真分析,忽略一点就会造成错误。
解此类题时:①若在题支项中已能知其中某项(“X”)为错误。因此,凡含X项的备选答案绝对错。不含X项的可能正确。
②若在题支中,同时知X为“×”、Y为“√”。因此,知X为“×”的结论如前法;知Y为“√”,则可知含Y可能是“√”,不含Y绝对是“×”。
掌握了上述两种方法的优点:第一,即能在只知1—2项时也可以找出正确答案,从而避免了一些学生对所给四项或六项中部分未掌握而失分。第二,即使在做题时一两步不能直接推出正确项,也可避免过题中最难判断的难项。
(2)排列选择题
例1:下列史实,先后顺序应该是:
①王建建立高丽王朝,重新统一朝鲜半岛
②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
③日本“大化改新”开始
④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②④①③D.④①③②
例2:①利玛窦②汪大渊③马可波罗④空海
A.④③②①B.①②④③C.②③④①D.③②①④
做这类题,可用“首定法”。只要确定最早的,即可选对答案。同时,还可用“首尾结合法”。如例2,只用首定法是不行的,因为②排在最前面的有两选项,那就再看看这两个选项的最后一个哪个是正确的,从而提出B是正确答案。
解这类题时:①若已知题支列项中X为先,所以凡X在先的选项可能是“√”,否则绝对是“×”。
②若已知题支列项中Y项为最后,故凡Y在后有可能是“√”,凡Y不在后绝对是“×”。
③若已知题支列项中X、Y相连而不可逆。故凡X、Y相连未逆的项可能是“√”,否则绝对是“×”。
当然,是具体做排列时,三法先采用哪种,或采用哪种最适合,要视你自己在已知题支项中的哪项或哪些项来决定,也可把三法中两法联用。
在考试中正确运用上述三法,第一,可在四项中只知1—2项时,找到正确答案,从而有效地避免了题目的难点,而利用已知知识来得分。第二,可以使做题达到准确,并为做后面的题目赢得时间。
2.“二段式”选择题
“二段式”题的特点是按题干要求直接选出备选答案,它包括单项选择题的一部分和全部的多项选择题。此类单项选择题,是以考察学生记忆和能力及掌握知识的准确与精确度为目的,所以在四个被选项中加入三个错项来迷惑考生。多项选择题对考生的考察则从准确度、精确度的掌握向运用知识能力的纵深度发展。
在考生中最常出现“记住了的有分,记不住的无分”,“记住了的不考,没记住的偏考”这种十分被动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第一,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不全面。第二,基础知识虽能掌握,但没有正确的分析能力。第三,对此类选择题的特点没有清醒的认识,没有一套解题的方法与技巧。
(1)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其解题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肯定符合题意的选项,从而得出正确答案,叫肯定法。另一种是间接通过对有关事件的回忆,否定掉不合题意的选项,从而得出正确的选项,叫否定法。
①引入法与排除法:因为题目已明确规定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项,即已知“一√三×”。其解题方法的第一种,用“引入法”,即清楚知到了题中的某项为“√”,就填出正确项;第二种,用排除法,即在不知何项为“√”,但能准确判断三“√”,余下一项就为“√”。
例:清朝“湖广”指的是:
A.湖南、广东B.湖南、广西
C.湖北、湖南D.广东、广西
第一种解法:若已知“湖广”是指湖南、湖北就直接填出C。
第二种解法:若不知C是“√”,但知广东、广西叫“两广”,则凡含“两广”中之一者是“×”,即C是“√”。
②逻辑推理法:对题干所要求的知识难以判断是非或已遗忘,第一,要仔细分析各项所述内容,寻找线索以唤起回忆;
第二,要注意各项在语言表述、常识、逻辑以及立场观点上的错误与矛盾,从而得出正确认识。如上例中的第二种解法即是。
(2)多项选择题
①列举法与排除法:已完全清楚题干要求正确项,就用列举法直接填出正确项;若不知正确项但明确选项中的错误项,就用排除法,排除错误,即知正确项。
例:西汉建立前,我国人民已经掌握的农业技术知识有:
A.耧车播种B.使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C.二牛一人的犁耕法D.恰当处理土地的坚、松、燥、湿
做题时,可以根据题干“在西汉前”的限制,否定A和C,因为它们都是出现在汉代,那么B和D则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时间,准确率也高。其实,关键的还是要正确地审
题,正确全面地理解题意。
掌握解题技巧,可以缩短解题时间,提高准确率。但这也只有在扎实地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实现。
②逆向思维法:因为四选多项选择题的特点决定了各选项中只有0—2个错。若正向思维必须对1—4项正误都进行判断后才有100%的得分率,其每一判断只有25%的得分率;而采用逆向思维法,只要找到一错,即有75%100%的得分率。
有一种选择题,备选答案本身有不符合题目要求的内容,这类内容一定首先排除。例,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出下列属于康有为、梁启超的共同活动:
①公车上书
②组织保国会
③创办《中外纪闻》
④组织强学会
⑤拥载溥仪复辟
A.①②③④⑤
B.①④③②⑤
C.①③④②
D.①③②④
此题的重点记号语是“共同活动”,所以首先检查备选答案中的史实是否完全符合题意。拥戴溥仪复辟.是康有为的活动,所以包含第⑤项的备选答案AB两项应当排除,只考虑CD项。
但运用逆向思维时应注重:第一,当判断出两项绝对错时,就不要再去判断是否还有错误。第二,只找到一个错,找不出再有错项了,即得三项正确。第三,若找不出一项错,就四项皆选。
二、材料解析题
材料解析题是历史考试题型之一。这种题型利用新材料,设计新情境,提出新问题,以有效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它具有材料来源广、信息容量大、设问角度多、能力层次高、考查功能强等特点。从1989年在高考历史试卷中出现后,不断完善、创新、形成一种稳定的、生命力极强的题型。它还对其他题型产生影响,即向其他题型渗透,出现了材料选择、材料填空和材料问答题。命题专家选用的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
1.材料类型
(1)文字材料
这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可分为两类:一是典籍碑刻类。即从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字资料中摘取的片断材料。二是文字作品类。即从诗歌、小说、剧本、楹联、歌谣、传说等资料中选取材料。
(2)表格材料
表格材料其实是文字材料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以各种项目的数据为主体构成,将文字材料表格化。数据具有说服力强的特点,表格具有简洁性特点,可以省略大量的文字表达,使人一目了然,可以从数字的变化中分析出某些历史特点。但是单纯的简单表格题是有局限性的,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这是简单的表格本身反映不出来的,考生必须用课本知识来回答。而信息量较大的表格则可避免这一局限。如1996年高考的“世界经济格局”题,其设问都没超出表格范围。
(3)图片材料
把历史地图、有关历史场面的图画、漫画和历史文物照片等作为材料。这类材料能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具有直观性强的特点。但纯图片材料题也受图片的局限,只能借用来考查书本知识的记忆或运用课本知识辩别真伪(如上海高考“邮票”题),继续增大难度的设问则无法根据图片回答,还要回到课本上去。因此,图片材料和文字材料配合编制出来,才能具有适当的难度。
2.解题技巧
(1)阅读、理解材料
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前提条件。这一步骤大约需要三遍,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间、人物、事件。第二遍细读,对信息量大的材料要借助标点符号(特别是分号和句号)划分层次,理解各层的含义和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同时用符号(直线或曲线)画出关键词句,去粗取精,即作到能力要求中规定的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还要考虑作者对事件所持的态度,材料反映的作者的立场、观点等。对组合型材料,还要考虑各段侧重点是什么,作者的立场、观点是否一致,有何异同等。第三遍结合设问重点读,答每一句,都到材料中去找你用符号标出的关键语句,重新阅读、理解,然后加以概括作为答案。
根据您所感觉的难易,可以灵活掌握,最好第一遍就把材料和设问全部读完,第二遍就带问题去阅读、理解,将问题逐个解决。
阅读、理解过程中还要注意:
①第一遍阅读全部文字,再决定取舍。如题号后是“阅读下列材料”,则一眼掠过,第二遍就不必去管它了。如果是提示性的,就必须重视,如1992年高考第46题“下面是反映同一朝代的四段材料”,就要在“同一时代”下面划出符号,以便第二遍阅读时加以理解,才能回答第1问中的“哪一时代”。
②注意每段材料后面的材料出处。如果不属于提示性的,即作者、著作名都很生疏,如《胶滨语录》、《杨文弱先生全集》等,第二遍阅读时即可舍去不理,对解题毫无影响。有时命题专家把材料出处放在每段材料的开头,这不仅仅是设计的需要,更有引起考生重视的作用,并且具有直接提示性,是必读和必须思考的。如1995年高考的“三大发明”题,设问1的第一句“从材料看,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材料一开头的“《韩非子·有度》载……”就使考生由韩非子是战国法家代表人物,他记载了司南,而推知司南至迟发明于战国。
可见,放在材料开头的材料出处一定有用,是必读的,放在材料后面的材料出处,有的对解题有用,有的无用,要在第一遍阅读时决定取舍。
③第一遍阅读时要分出扣本内容和超本内容,以便找出解题的突破口。材料解析题引用的材料,即能反映课本内容,又高于课本内容,第一遍阅读时就应将材料中反映课本的内容与课本对号入座,确定材料反映的是课本哪一章节哪一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去理解超本内容。理解扣本内容是解题的基础,理解超本内容是解题的关键,有的题必须以扣本内容为突破口。如上面所举的“反映同一朝代的四段材料”,从前三段很难判断出是哪一朝代,而扣本内容只有最后一段中的“福王常洵遇害”,由此联系课本上讲的李白成率农民军攻占洛阳,处死贪暴的福王朱常洵。这就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有了“豁然开朗”和“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由此才能正确理解前三段材料反映的内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理解命题意图
每道材料解析题的设计,都有其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和设问,一定要理解其意图,考虑这道题考查哪些基础知识、基本观点、能力要求,从材料中可得到哪些认识,认识应达到的高度等。最后检查答案时还要从这些方面去衡量,找出漏洞,予以弥补。
(3)认真组织答案
答案是《考试说明》规定的“材料处理”能力的具体体现,是考生具体操作的关键环节。答案的组织整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按问作答,科学准确,语言精炼。如1996年高考的“世界经济格局”题,第①问分为3小问,共7分,每小问的参考答案只有一句话。“说明1965-1993年高收入国家、低收
入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4分)”参考答案是:“1965-1993年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经济都在发展”。又问“高、低收入国家的经济状况呈现什么变化?(2分)”参考答案是:“高收入国家与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差距在扩大”。再一问是“这种变化对它们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1分)”参考答案是:“这种变化不利于低收入国家。”看!这三小问,不论是高分值(4分)还是低分值(1分)参考答案只有一句话。再注意细看,第一小问,要求说明的是“1965-1993年(时间断限)高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的(对比的双方)经济(对比的方
面)发展趋势(关键的答题内容)”,参考答案的一句话把几项答题要求全包括了。第②问中,三方的变化也是每方一句话,各占1分。变化的影响,参考答案也是一句话,2分。整个答案既科学,又准确,且语言精炼,概括性强。
②保证答案的全面性,防止片面性。即对有些认识、评论之类的答案,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切忌全面肯定或完全否定。如1992年高考的第47题,要求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评价法国1791年宪法。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首先应当肯定它反对封建贵族特权和专制制度的进步性,又要评价出它利用种种条件(从材料中看出)限制公民选举权的虚伪性,但很多考生或只答进步性,或只批判虚伪性,恰恰暴露了考生个人认识历史问题的片面性。③注意准确性,防止随意性。《考试说明》要求“分析不同的历史材料,得出正确的结论”。意即论从史出,结论必须在材料中能找到依据,由此依据而得出。有的考生或随意发挥或穿靴戴帽,如1996年高考的“大生产运动”题,有的考生用大量笔墨答反腐败的重要性和提倡俭朴的重要意义。有的考生竟去答什么资产阶级不能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夺取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的胜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实现有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等等。这主要是由于考生没有认真审题,所以答非所问。再就是考生拿出平时准备的“靴帽”生搬硬套。
④要坚持正确立场、观点,准确辨别材料观点的正误。这一方面指答题不出现错误的观点,另一方面指对错误观点材料的辨别、认识和批判。比如新兴的剥削阶级上升时期,在历史上起着进步作用,他们在跟旧的统治阶级的斗争中与人民利益有一致之处,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因而这时不能够说实话。而在接触到他们的剥削时,就不讲实话,多方掩饰。这种两重性在分析材料时要特别注意,因此必须注意同时分析史料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斗争性和妥协性、共性和个性、现象和本质,不可偏执一端。
⑤要实事求是,切忌感情用事。要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材料中的人物、事件、观点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得出正确的认识,不要以纯粹的阶级感情去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认为“农民阶级一切都好,地主阶级一切都坏”,一看见“资产阶级”就痛加批判,一看见材料出自中共某一文件就认为完全正确。否则,有的同学连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都觉得难以理解,这就会导致考生解题的片面性。
三、问答题
问答题是高考历史试卷中主观性试题的主体部分,具有知识容量大,能力要求高,综合性强,分值比重大的特点。它在考查思维能力特别是理论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近几年的问答题及其参考答案进一步摆脱了中学教科书的束缚,对知识的考查合理淡化,对考生依据已有知识和唯物史观独立地分析、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要求。且看下例: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治,几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结合你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赵翼的这一观点。
分析:该题旨在考查考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答案由史实(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和史论(分析评论赵翼的观点)两部分构成。前者内容具体而简炼,要求考生对基本史实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后者内容抽象而论证有力,要求考生具有正确的判断能力,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后者以前者为基础但又高于前者。从分数比例看,史实占3分,史论占5分,突出了能力考查。面对这样的试题,只会死记硬背的考生恐怕只好“望题兴叹”了;唯有那些思维活跃的考生,在审明题意后,运用所学知识,经过理论思维和加工,才能作出较为理想的答案。
1.题型分类
问答题类型之划分,虽因标准不一而各异;但主要可分三类。
(1)论述题
论述题要求考生运用唯物史观对现象、事件、人物、观点进行论述或评述。它可分为纵向考查为主的题目(以时间为序)和横向考查为主的题目(以空间为序)两类,一般都具有“大跨度、高概括”的特点。答案一般由述(叙述史实)和论(分析问题、提出观点)两部分构成;可先述后评、先评后述、边述边评。
例:墨子说:“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就上引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说明其社会根源,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2)论证题
论证题要求依据史实,运用唯物史观对某些观点进行分析论证,用以考查考生的论证能力。它可分为观点论证题和材料论证题(用历史材料来体现观点)两类。其答案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论证有力。
例: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说:“我们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概括了英国长期以来的外交思想。联系从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到20世纪20年代英法关系变化及其原因,说明英国的对法政策怎样体现了这
一思想。
(3)比较题
比较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比较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异同,是要求考生能够对问题进行归纳、整理、鉴别、分析,旨在考查比较和辨析事物的能力,它可分为类比题(同类或相似性质事件的比较)和对比题(不同或相反性质事件的比较)两类;换个角度又可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两类。解答时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比较角度,分类对应比较,文字要概括。
例: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相比,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2.审题
审题是解答问答题的第一步,它对答好题至关重要。在历届高考中都有许多考生答题情况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知识和思维能力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审明题意和抓准思路,答题乱了套,甚至答非所问,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识也起不了作用。
临试审题是学科知识和思维能力在短促的时间内综合、灵活的运用。考试时能不能很快了解题目要问什么,要你回答什么,能不能对试题进行深入的发掘,反映一个人的信息处理能力。那么,审题要注意什么?我们提出以下几点:
(1)审要求
审题首先要明确试题的具体要求,要学会分析试题的结构成分,一道完整的、题意明确的历史问答题在一般情况下由提示语、限定语、主干语(也叫中心项)、答项语四种成分构成。
提示语是指示应试者用何种方式作答;限定语是规定题目涉及的时空范围和情境内涵(包括引用的观点、历史材料);主干语规定解答所依据的对象和内容,它是创作一道试题的核心部分(限定语从属于主干语,主干语决定着答项语);答项语则规定应试者所要回答的(即“未知”)内容或项目。分析清楚试题的结构成分,就可完整准确地把握题意。
(2)审题型
审题时还应判定该题属于何种题型。如前所述,历史问答题大致分为论述题、论证题、比较题三种题型。不同类型的试题,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题形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题型对加强答题的针对性是有助益的。另外,一道试题如有几问,那就要注意这几问是否属于同一题型。
例:结合《天朝田亩制度》、旧三民主义和《<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关于解决土地问题的基本主张,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第一问),并说明为什么《中国土地法大纲》能够在解放区普遍实行。(第二问)
此题第一问为比较题,第二问为论证题。
(3)审题意
例:简述工业革命的后果,并据此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
分析:该题是一道“大跨度,高概括”的评述题。题目表述明确、严谨,三问之间联系密切,浑然一体。试题合理淡化了纯知识记忆的要求,但对审题能力和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趋向的能力要求很高。审题的难点在第二问:①首先要找准时空界定。题面中时间下限很明确,即“19世纪70年代以前”,而上限则隐含在第一问之中(英国工业革命已完成),应确定为19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空间是“世界”,但限定于“政治领域”。②审题的关键在于抓准“据此”二字。“据此”二字把试题前两问的内在联系揭示了出来,即要求根据工业革命的三个后果找出“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抓准了这一点,就抓准了该题的解题思路。③“指出”二字是提示考生答案要高度概括。
(4)审答题重点
审题要注意试题的问法,提问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题的重点也就不同。确定答题的重点。有利于详略得当地组织材料,科学分配答题时间。
例: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结合你对唐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环境管理体系3篇
- 2024年果园景观使用权合同
-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数学建模1》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度民办学校校长任期综合评价合同3篇
- 2024年度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员聘用协议3篇
- 2024年度水车租赁及环保技术应用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权益让渡协议全书
- 2025三方房屋租赁合同
- 2025年货运从业资格证在那里考
- 2024年度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停车位租赁合同模板3篇
- 小儿全麻患者术后护理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 理论力学(浙江大学)知到智慧树章节答案
- 云南省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学业水平考试技术试卷
- 愚公移山英文 -中国故事英文版课件
- 国开经济学(本)1-14章练习试题及答案
- 定喘神奇丹_辨证录卷四_方剂树
- 货物运输通知单
-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形近字组词(共3页)
- 不知不觉也是牛仔元老了转一篇日牛知识贴.doc
- 三相桥式有源逆变电路的仿真Word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