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一轮复习小说_第1页
高考第一轮复习小说_第2页
高考第一轮复习小说_第3页
高考第一轮复习小说_第4页
高考第一轮复习小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讲情__节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小说情节类题是高考的必考点,常考查类型:情节概括、情节手法、情节作用、探究情节的合理性。探究情节的合理性,将在本专题第4讲探究考点中进行专门讲解。题型一情节概括对概括小说情节的考查主要是从分析作品结构来入手的。这要求考生既要注意小说的整体构思、贯串线索,又要注意各个段落以及各段内部层次之间的关系。[常见设问方式]2013重庆卷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2011安徽卷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2010广东卷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其他设问方式:(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3)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例一](2013·重庆高考枪口下的人格徐树建[解题指导]本题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以主要人物贝尔蒂的行动为线索来概括组织。也可以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切分层次把握情节:文章前三段是开端——贝尔蒂俘获霍夫曼;四至六段是发展——贝尔蒂保护霍夫曼;七、八段是情节进一步发展——贝尔蒂及他人被俘;九至十二段是高潮——霍夫曼保护贝尔蒂,贝尔蒂脱险;十三段至结束是结局——贝尔蒂救迈尔,勇敢赴死。然后运用“某人做某事”的格式概括出来即可。[参考答案](贝尔蒂)俘敌——护俘——被俘——脱险——赴死。(每点1分,五点4分)[解题方略]概括小说情节题“三步走”第一步,熟悉情节运行模式这是梳理概括情节的前提。分析小说情节必须注意小说情节的常见模式。情节运行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1.遵循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2.摇摆式,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3.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又俗称为“欧·亨利式结尾”。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不能不承认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生动性。第二步,从三个方面梳理情节可以从“理→抓→寻”三方面考虑梳理的角度。1.理,就是理清小说的结构。可以先给文章各段落标上序号,然后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切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如《枪口下的人格》一文就可以从这个角度进行梳理。2.抓,就是抓住场面。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不同时间下人物活动的场所。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可按照林冲活动的地点概括情节: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风雪夜山神庙复仇。3.寻,就是寻找小说的线索来梳理情节。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第三步,运用答题模板概括情节把情节采用一个角度梳理出来之后可以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题型二情节手法小说情节手法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的是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的技巧的,包含叙述手法和叙述人称;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技巧。[常见设问方式]2011浙江卷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2009四川卷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请概括回答。其他设问方式:(1)×××部分在人称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有何效果?(2)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何特色?请赏析。(3)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4)本文在构思上别具特色,请赏析。[例二]2011·浙江高考第9车厢[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解题指导]题干中的“主体部分”界定了答案来源区域,“人称叙述”“效果”明确了此题为考查“情节叙述手法”中的“叙述人称”。“叙述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之别。文章开篇使用的是第一人称“我”,而到了故事的主体部分,基辅读者讲自己的遭遇时使用的是第三人称“他”。效果方面:(1)对人物的刻画效果:自由展现基辅读者出来抽烟的心态以及列车长、乘务员等人对待“第9车厢”的心态。(2)情节发展的作用:便于展现整个“第9车厢”故事的过程。(3)从第三人称这一叙述者角度:叙述者能全方位叙述,客观全面。(4)对主旨方面:文章主体部分没有体现,答案不予设计。[参考答案]第三人称叙述。(1分)①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1分)②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性。(1分)[解题方略]“情节手法”类题目解题必备知识一、情节叙述手法1.叙述人称小说中叙述的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一人称叙述,即叙述者以当事人口吻来进行叙述。叙述者叙述的事件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解题时要注意,小说中的“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而只是一个角色。这个角色有时指作品中的主人公,如鲁迅的《一件小事》中的“我”;有时指所叙述事件的见证人、次要人物,如鲁迅的《孔乙己》的“我”——酒店里的小伙计;有时指全文的线索人物,如鲁迅《祝福》中的“我”。第一人称叙述的优点是,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情感,有如袒露胸怀,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叙述,即叙述者站在第三者的旁观角度,把“他”或“他们”的经历或事件的发展变化呈现在读者面前。采用这种人称叙述,叙述者无所不知,事件的来龙去脉,人物的内心秘密等,叙述者都了如指掌。如上面[例二]《第9车厢》后的答案要点①就是这种效果。同时,因为是旁观角度,使文章更具客观性,《第9车厢》后的答案要点②就具有这种特色。因为这两种叙述方法各有长短,为了发挥各自的优势,文章常常交叉采用两种不同的叙述人称。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进人物的独白、对话等,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2.叙述方法: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1)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2)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富)。(4)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5)平叙——指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事(可以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但要注意交代事件起讫的时间)。平叙的方式:①“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说甲的事,再说乙的事,两边的事都交代清楚。②时而说甲,时而说乙,按照情节发展轮番叙述。明确了叙述的顺序后,抓住主要事件进行总结,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方面,能迅速理清结构层次,从而理清情节。二、情节结构手法1.线索小说线索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小说线索分为单线和双线两种。要求分析的“小说线索”,一般都是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明线是指在小说中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暗线是指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暗线能够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但需注意的是明暗交织的双线必须是由一个共同点来联接的。如鲁迅小说《药》中“华家故事”和“夏家故事”的联接点就是“药”。一般来说,寻找线索应重点关注小说标题和小说中的中心词。2.悬念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就文章的内容或人物的反常情况设置疑团,吸引读者寻根问底,步步深入,最后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从而完成人物性格的塑造,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给读者强烈的艺术震撼和情感满足。3.铺垫铺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通俗地说,先描述的内容就是为主要内容作准备、打基础、作陪衬和烘托,为主要情节酝酿气势。一般是起铺垫作用的这段文字交代完之后,下面主要内容马上就紧承前一段文字而来,且是上一段文字刻意强调的。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山神庙一节就是最好的例证。判断一篇文章是否运用了铺垫手法,首先要弄清文章的主旨,再根据主旨判断文中哪些是主要材料,哪些是次要材料,用在前面的次要材料往往是铺垫,比如那些交代缘由、描写环境、陪衬烘托、铺陈渲染的文字。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回答“用来作铺垫”,而应具体地答出“用什么内容作铺垫”。4.伏笔伏笔指的是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其作用是帮助文章实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表达效果。使读者在看到后面情节后恍然明白前面写一些看似闲笔的内容原来是为此服务的。情节手法解题口诀熟悉相关知识,牢记答题术语;小说线索特点,明暗双线交织;小说情节问题,注意审清题目;问什么答什么,分清答题角度;开头巧设悬念,结尾出人意料;中间一波三折,铺垫伏笔衬托;揭示深化主题,塑造刻画人物;创设故事情境,渲染环境氛围;层层推动情节,暗示故事发展。题型三情节作用情节是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段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发展的过程。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揭示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常见设问方式]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2012江西卷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2012新课标全国卷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其他常见设问方式:(1)文中写了××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某段写的某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3)小说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结合相关情节作简要分析。[例三]2012·江西高考报复[法]雨果·克里兹1.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4分)[解题指导]题干非常明确“情节有哪些作用”,此题属于情节作用类题。情节作用类题,需要从以下角度回答:(1)从情节上看,彭恩打电话的情节处于文章开头,因此可联系全文来作答,如引起全文、作铺垫等等。(2)从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看,“一锅可笑的大杂烩,一堆无聊的废话和歇斯底里的无病呻吟。看了简直要让你发疯。详情请见本报下午版”等语言刻画了人物语言尖刻的特点。同时也点明了人物身份。(3)环境方面,本文开头即交代了小说主人公的情况——活动的时间、地点。(4)文章主旨方面,开头段体现不明显,可以不考虑。[参考答案]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点明彭恩的身份;③表现彭恩的性格特征;④为下文作铺垫。(每点1分)2.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5分)[解题指导]本文结尾体现了短篇小说中“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作者运用铺垫、伏笔等手法作了巧妙的暗示,最后的结果自然水到渠成地照应了前文。小说结尾的基本特点和作用有:首尾呼应,照应前文(标题);丰富人物形象特征;揭示或深化主旨;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等。因而,解答此题,要注意结尾的情节与前文、人物、主旨等的关系。[参考答案]特点:①情节发生逆转;②具有喜剧色彩。艺术效果:①呼应前文;②出人意料,令人回味;③丰富了人物形象;④深化了主旨。[解题方略]解答情节作用题“两步走”第一步:从五个角度考虑(简称“五从法”)1.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对这一方面又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如《祝福》中祥林嫂的改嫁这一情节就有此作用。(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结构严谨完整。(3)就开头来说:①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如《祝福》,采用了倒叙的结构形式,从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写起,再回顾祥林嫂初来鲁镇的情景,再次到鲁镇的经过等,设置了悬念。②引起下文式,往往起到铺垫作用。如上面例题《报复》的开头就有此作用。(4)就结尾来说:①出人意料的结局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②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③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④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5)就中间行文来说有伏笔铺垫式,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常用答题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如《祝福》“祥林嫂反复讲述阿毛被狼吃”这一情节,就刻画了一位想念儿子而又希望获得别人同情的祥林嫂形象。如《报复》一文开头情节就点出了彭恩的身份与性格。3.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答题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4.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考虑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揭示主旨。常用答题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考虑就是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常用答题术语: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第二步:用答题模板组织答案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模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常用答题模式:×××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情节作用类题因不会运用“五从”思维而导致答案要点不全[示例]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阿根廷]莱·巴尔莱塔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阅卷评点]本题属于“情节类”题中“情节作用”题。本考生只从情节手法及主题两个方面组织答案,作者这样安排情节除了从这两个角度外,还需要从对揭示社会环境的作用、对人物性格的塑造的作用等角度回答,所以扣4分。[满分指导]作者这样安排,作用如下:(1)从情节本身和读者角度看,前后运用对比手法,设置了悬念,能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2)从塑造人物角度看,能展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让人物立体化。(3)从揭示环境角度看,特别是揭示社会环境角度看,饭店内观众对马里诺的冷漠与家人对马里诺的关心相对比,有力地揭示了世态的冷暖炎凉。(4)从表现主题角度看,前文的强装欢颜与后面的失神茫然有力对比,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批判,增加了反映社会现实的力度,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性。[参考答案]①小说以马里诺影子表演的玄妙神秘与他在现实生活的平淡无奇相对比,赋予故事情节以戏剧性,有助于吸引读者阅读;②小说以前半部分影子表演的热闹有趣,与后半部分马里诺现实生活的凄凉孤独相对比,有助于增强小说的悲剧感;③小说以饭店内观众对马里诺的冷漠与家人对马里诺的关心相对比,有助于表现世态的冷暖炎凉;④小说以马里诺在观众面前谈笑风生与在家里的茫然失神相对比,有助于深入刻画他性格的复杂性;⑤小说以影子的虚幻与现实生活的真实相对比,有助于增强作品反映现实的力度;⑥小说通过对马里诺在饭店和家里活动状态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的批判。(每点2分,答出四点即可)第2讲人__物人物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问题,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高考在人物这方面往往从四方面设题: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人物形象的作用、探究人物形象的多元化。“探究人物形象的多元化”将放到第4讲中讲解。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几乎是小说文本中的必考题,部分考题是只概括,不分析;部分考题是概括后再分析。题型一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常见设问方式]2013山东卷小说中老人与牛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小说主人公马里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其他常见的设问方式:(1)×××是一个怎样的人物?(2)×××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文本分析。(3)文中某人的性格特征怎样?请简要概括。[例一](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峡谷阿城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解题指导]本题考查概括小说形象的能力。第一步,先在文中找出写“骑手”的相关语句,然后结合其神情举止的语句思考其性格;第二步,从他从峡谷中来、在店里吃肉喝酒的表现等情节方面也都能够反映出其特征;第三步,思考“峡谷”环境对人物的性格的映衬。[参考答案]①外形:相貌不凡,身体强壮,肌肉结实,有着质朴自然的力与美;②举止:一人一骑,独行于峡谷中,虽山路崎岖,但因骑术高超而从容沉稳;③性情: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不拘生活小节,粗犷而有野性。(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题方略]解答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题“两步走”步骤一,寻找概括分析的切入点,从五个方面思考(1)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形象(性格)。如《峡谷》一文“骑手”的出场,就可以看出人物的“骑术”高超。(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通过小说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这是概括分析人物性格时最需关注的一点。如《峡谷》一文“骑手”的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动作,就可以看出人物不拘生活小节、粗犷的特点。(3)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因此引起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节论人。如《峡谷》一文中“骑手”从峡谷中来、在店里吃肉喝酒的表现等情节可以看出人物“野性”的特点。根据故事情节,概括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必须注意以下四点:第一,全面、恰当、实事求是。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从情节中引出的结论,反过来可以解释情节。只有全面而恰当的结论才能正确解释全部情节。第二,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第三,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第四,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4)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及其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形象(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性格。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人物都是一定的社会环境的产物,每个人的身上都鲜明地体现着时代的烙印。《峡谷》一文对“峡谷”环境的描写,“骑手”的性格特点也就有了基础,有了依托。(5)从人物间的关系、作者的议论(评价)、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许多小说作品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的评论或其他人物的评价,更是人物性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如《林黛玉进贾府》中贾母对王熙凤的评价“泼皮破落户”“凤辣子”,就揭示了王熙凤心狠手辣的性格特点。从具体做法上来看,首先要从小说中圈画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步骤二,运用答题模式,规范组织答案题干若问“某某是一位怎样的人”,常用的一般模式为“××是一个……(思想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题干若问某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就需“××的性格特点:①……②……”。(分条作答)人物形象题要针对试题设题的角度具体灵活作答,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总之,在分析人物的性格形象时,应该注意两个方面:一要扣住故事的情节和文章中对人物具体生动的语言描写,进行客观分析,既不要架空,也不要以偏概全,要具体、全面;二要注意通过对作品语言的把握和体味,理解作者在塑造人物时的感情倾向。如果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是正面的,一般用褒义词来概括其特点;如果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反面的,一般用贬义词来概括其特点;如果作品中人物形象丰满,既有优点又有缺点,那就从两方面作客观评价。题型二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小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和环境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还能完整展现人物与环境互为作用的关系,从而塑造出丰满而成功的人物形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包括肖像、心理、行动、语言、细节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常见设问方式]2013重庆卷作者主要用了哪种艺术手法塑造贝尔蒂这一形象?请简要分析。2013山东卷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2011安徽卷(1)对小说中画线①处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2)指出小说中画线②处所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这段文字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其他设问方式:(1)请赏析文中画线处人物语言。(2)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等有怎样的作用?(3)本文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赏析。[例二](2013·重庆高考)阅读《枪口下的人格》(正文见第1讲[例一]),完成后面的问题。作者主要用了哪种艺术手法塑造贝尔蒂这一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解题指导]本题问塑造贝尔蒂使用的主要艺术手法,脑海中要快速回应塑造人物手法有哪些,看文中运用了哪几种。在本文中,作者主要写了贝尔蒂等人在俘获霍夫曼之后和被德军俘获后的种种不同反应,可见主要使用了对比手法。在确定对比手法后,再结合文本依次列出文中使用对比手法的内容即可,本文的对比手法主要体现在主人公和其他次要人物之间的对比。[参考答案](1)对比。(1分)(2)①贝尔蒂与霍夫曼之间的对比,即霍夫曼的虚伪、卑劣与贝尔蒂的真诚、高尚相对比;②贝尔蒂与迈尔之间的对比,即迈尔对待俘虏时的冲动与贝尔蒂的理性相对比,迈尔在死亡面前的恐惧与贝尔蒂的视死如归相对比;③在霍夫曼狼一样的眼光下,人们的惊慌失措与贝尔蒂的镇定自若相对比。(每点1分,三点4分)[解题方略]掌握塑造人物的各类手法,形成知识网络塑造人物常用手法为人物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这里重点掌握人物描写手法:1.肖像描写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风度和服饰等。成功的肖像描写能使人物形神兼备。小说人物肖像描写有相对静止的整体显示,如同电影中的人物特写镜头一样,从正面刻画人物肖像,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林黛玉的肖像描写;也可以是某一局部的重点刻画,鲁迅在《祝福》里对祥林嫂的三次眼神描写。2.语言描写小说的语言描写包括对话和独白。个性化的对话,可以显示人物的不同性格。鲁迅笔下人物的语言,都极有性格特征,孔乙己的迂腐斯文,杨二嫂的尖刻利己,阿Q的精神胜利,无不绘形绘色,跃然纸上。富有特征的内心独白,也是透视人物内心隐秘、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一种重要手段。如《守财奴》中葛朗台的一句独白:“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它直接揭示了人物对金钱赤裸裸的占有欲。3.动作描写动作描写是指作家对人物富有性格特征的动作所作的生动、具体的描绘和刻画。人的行为动作是人物思想感情的外在显现,是人物性格的具体展露。如《林黛玉进贾府》中“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就表现了林黛玉的小心谨慎。4.心理描写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可以使人物“深刻化”,在人物描写中具有重要的意义。5.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能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对“读书”问题的两次不同的回答,就展现了林黛玉小心谨慎的性格。6.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题型三人物形象的作用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而小说中的人物又可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包括物象)。分析小说人物的作用,要挖掘其典型性,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历史的内涵,明确其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思想的引导作用。[常见设问方式]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影子”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008浙江卷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者,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1.“主要人物的作用”其他设问方式:(1)小说中塑造某某人物对小说主题有何作用?(2)你认为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3)请简要分析某一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2.“次要人物的作用”其他设问方式:(1)本文的主人公为×××,那么另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小说中哪一个是主要人物?哪一个是次要人物?为什么?(3)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和主要人物是什么关系?对塑造主要人物有什么作用?主要人物的作用[例三]想起母亲鲍山宏你认为作者塑造的“林雄”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6分)[解题指导]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即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应在人物个性分析中透出其典型性,并由此折射社会存在的某些方面的问题,然后分析其对社会的积极的作用。[参考答案]①林雄请胡局长钓鱼,希望了结拖欠的工程款,反映了社会的不正之风;但面对小车司机呵斥老太太时,林雄表现出了他的正直、善良(人性可贵的一面)。(结合情节分析人物)②小说通过这样一位具有多面性格的形象,教育人们不要为利忘义,要有正直、善良的心;呼吁社会良知和正义。(结合人物分析意义,言之成理即可)(评分细则:每点3分)[解题方略]从三个方面考虑主要人物的作用1.考虑对情节的作用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考虑其对情节的推进作用。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如[例三]《想起母亲》一文,林雄正直、善良的性格正是通过大骂司机表现出来的。2.考虑对主题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考虑对文章主题的作用,也就是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反映社会现实和寄托情感。如[例三]《想起母亲》一文中“林雄”形象的社会意义之“不要为利忘义,要有正直的心灵”等主题方面的作用就是最好的证明。3.考虑对社会的作用也就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如[例三]《想起母亲》中“林雄”形象的社会意义答案要点的最后一点就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次要人物的作用[例四](2013·湖南高考)未婚妻[法]奥杜“看报纸的旅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解题指导]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从文中看,“看报纸的旅客”是文中的一个次要人物,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一般起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揭示主题的作用,或是作为见证者的作用。分析作品中“看报纸的旅客”这一形象时,就要从其对情节发展的作用和与主要人物的关系两个方面来作答。[参考答案]①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他的“玩笑”引起农民夫妇对“我”身份的误会,从而推动情节发展;②从人物关系的角度看,他是一个穿针引线式的人物,把“我”与农民夫妇、“未婚妻”联系起来。[解题方略]从四个方面考虑次要人物的作用1.牵线搭桥,推动情节在一些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他们的出现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功用。如《祝福》中的“我”就有此作用。2.侧面衬托,个性鲜明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从而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也就是说,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现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很多小说中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体人物。4.揭示主题,增添魅力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不只和主要人物息息相关,也和作品的主题思想血肉相连。也就是说,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如《祝福》中的“我”就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具有现代意识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新旧历史交替时期种种精神上的矛盾。物象的作用[例五](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峡谷》(正文见本讲[例一]),完成后面的题目。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6分)[解题指导]此题考查“物象”鹰的作用,题干要求对文中三次写到鹰的意图进行分析,考生要先在文中找到这三次描写,根据语境,思考这一“次要人物”——鹰对环境的作用:第一次描写在第2段结尾“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可见环境的荒凉僻静,提供了骑手出现的背景。第二,对主要人物的作用:(1)第二次描写在第4段,“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这说明鹰在躲闪,暗示主人公要出现了;(2)第三次描写在第9段,“慢慢”表现出鹰的自由,“那只”又表现了鹰的孤独,这与主人公的形象形成对照。[参考答案]①“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强化了峡谷的荒凉僻静,为骑手的出现提供了独特的背景;②“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暗示骑手来了;③“那只鹰又出现了”,空中自由飞翔的鹰与独来独往的骑手相互比照,丰富了骑手的形象内涵。(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题方略]“物象”作用归纳如果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件,其基本作用不外乎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等。有时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因人物形象理解偏颇,性格特点概括不全而失分[示例](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正文见第1讲[失分短板·修补完善]),完成后面的题目。小说主人公马里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阅卷评点]本考生不知道从哪些角度概括人物形象,特别是对文章的主旨理解不到位,导致人物形象理解偏颇,性格特点概括不全。“自欺欺人”在文章中看不出,扣1分;“非常大胆”背后是主人公地位卑微别人不屑搜身的体现,只看到了表象,没有深入本质,所以此点也不得分。另外提醒广大考生的是,如果分点作答不仅每个要点要标上序号,而且最好还要每个序号垂直对齐排列,这样也显得要点更清晰。[满分指导](1)人物形象或人物性格特点概括要要注意以下四方面:①读懂小说:了解作者对小说中的人物是赞扬还是批评,是肯定还是否定。《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中作者对主人公马里诺其实是充满同情的。②联系全篇:在分析人物言行、心理、细节等时不能孤立地分析,应着眼全篇,前后观照,还要结合作品的大背景和具体情景来分析。《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中的主人公马里诺在演出中的神态和在孩子面前的神态不一样,就需要联系具体情境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考虑分析。③关注细节:注意暗示人物形象的细节。分析时要参考人物的身份、地位及所处的环境,防止任意拔高或贬损。《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中的主人公马里诺让别人搜身的细节就要考虑人物身份。④注意推敲:使用概括形象特点的词语要字斟句酌,认真推敲,最好借助文中的词语。(2)人物形象或人物性格特点概括要要注意以下四方面:①审题干:注意题干用语,区分“形象特点”与“性格特点”的不同。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的内容。而“形象特点”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可以把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考虑进去。②选信息:注意筛选有关人物的正面和侧面信息。人物的正面信息主要靠人物自身的言行举止、所思所想表现出来,侧面信息是别人的反映、评价、环境特点等。如《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一文中警察对主人公的评价。③理情节:注意在情节中把握人物。大多数考生只注重了与该人物有关的言行举止等文字描写,但忽略了在情节中把握人物,情节是人物的性格史,这一点恰是文中无明确文字表述而又要好好把握的。《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一文中表现主人公马里诺形象特点的主要情节有表演影子戏,观众及警察对马里诺的态度,马里诺回家后的情形。④定角色:注意人物的角色定位,认识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人在社会中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角色不同,其言行举止、个性特征也不一样。可以通过不同的角色来全面地把握人物。如《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主人公作为演出者和作为父亲的角色就需区分。第3讲环__境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所构设的故事情节,总是出现于一定的时空位置,这就是小说的环境。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它包括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它涉及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装饰布置,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环境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是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在考查时,又往往以自然环境作为重点,命题的重心有三:一是环境描写的特点,二是环境描写的方法,三是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三个命题重心往往以两种形式呈现:一是描写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描写的环境特点和作用相结合。题型一概括分析环境特点这是高考考查小说景物描写的最常见题型,主要考查赏析小说景物的能力。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活动,事件也在一定的环境里发展,弄清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对准确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作用。但是要区分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常见设问方式]2012江苏卷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其他设问方式:(1)概括某某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分析。(2)小说中几次写到某一景物?请概括分析。(3)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其特点。(4)某一社会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例一](2012·江苏高考)邮差先生师陀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4分)[解题指导]根据题干要求,可知本题实际是考查概括社会环境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三步解答:第一步,阅读全文,找寻人物活动的所有场所,如“在空旷少人的街上”“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等语句,这里面涵盖了小城生活的特点。第二步,通过人物活动的场所,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如:邮差先生与学生家长的友好关系、邮差先生给一位老太太送信时费劲而亲切的对话、邮差先生对递送坏消息的歉意及忌讳、邮差先生跟一个小子的友好玩笑等,这可以看出人物之间怎样的社会关系,进而概括出小城的特点。第三步,从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等方面,如:邮差先生平静的工作状态、邮差先生对远方来信的感叹、邮差先生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及其恬淡的心境等,可以感知小城特点。结合以上方面,总结概括即可。[参考答案]平静、恬淡,人际关系友善,生活节奏舒缓。(4分)[解题方略]概括环境特点题“四步走”第一步,根据题干要求,分清环境描写的种类,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第二步,找出环境描写的句段。自然环境语句很好找,在找社会环境语句时需要关注人物活动的场所、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身份、人物的对话、情节发展过程以及写作时间等。第三步,根据句段,重新组合画面并在脑海中再现画面,想象、品味画面的整体特色。第四步,具体分析所写环境的特点,用几个形容词概括环境的特点。另外,注意题干用语“景物(环境)特点”与“景物(环境)描写特点”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景物(环境)描写特点”是要答描写技巧的。题型二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用看似无心之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时是为了烘云托月,塑造人物形象;有时是映射或暗示主旨。它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当然,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不同的。[常见设问方式]2013山东卷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2011江西卷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2010安徽卷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其他设问方式:(1)阅读文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2)概括××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3)请分析小说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例二](2011·江西高考晚秋[亚美尼亚]埃·格林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4分)[解题指导]解答本题,首先要分析景物的特点,再考虑景物描写的作用,如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等;而画线部分位于文章开头,就要考虑它是否有照应标题、与结尾呼应、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等作用;最后把景物描写与这些作用一一对应,看有哪些符合。画线部分的景物特点比较美,是秋天的景象,照应了文章的标题,在这美景下主人公却烦闷,人物处境艰难,这运用了反衬手法。考生可结合上下文,综合考虑文章开头的作用和景物描写的作用两个方面,即可得出完整的答案。[参考答案](1)反衬瓦萨卡心情烦闷,处境凄凉;(2)照应标题(或渲染氛围)。[解题方略]环境描写作用题“三步走”一、自然环境描写通过以上研究,要解答“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需要“三步走”:第一步,找到环境描写的具体语句,分析环境的特点。因为环境的特点与作者写此环境的作用是一致的。第二步,找到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思维角度。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以及环境本身等多个角度去考虑。具体地讲,环境描写通常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1)环境方面: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2)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如[例二]《晚秋》一文就反衬了人物烦躁的心情。(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了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的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与结尾相呼应;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如[例二]《晚秋》景物特点“凉意的秋风”“几片金黄的叶子”就照应了标题“晚秋”。(4)主题方面: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答案。模式一: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模式二:××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的思想感情;为下文……的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二、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也需要“三步走”:第一步,找出具体体现社会环境的语句。第二步,明确分析社会环境作用的思维角度。(1)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3)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答案。模式:(1)突出(烘托、描写、交代)了……,为……活动提供了背景,与……(情节)形成对比。(2)烘托(衬托、映衬)了……(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3)触发……思想(情感)转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题型三环境描写的手法环境描写的手法是指作者在交代环境时运用的各种描写技巧。包括修辞、描写角度、描写方法等。[常见设问方式]2010江苏卷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2009安徽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其他设问方式:(1)小说中某段景物在描写上有何特点?(2)从写景顺序及写景技法赏析某某段。(3)某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景的?[例三]2010·江苏高考溜索阿城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解题指导]解答此题,先审读题干,明确考查的方向。可以把题干变换一下问法:文中画线部分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峡谷的险峻气势?这样就能明确是考查描写手法。然后从细节、动静、修辞等描写技巧角度和写景的观察点、写景的顺序等写景角度与画线部分对照,找出依据:感觉角度“视觉、听觉”比较容易,由所见之景方位不同推出“视角变化”,“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为内心感受。[参考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1分)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3分)使人如临其境。(1分)[解题方略]环境描写手法题“三步骤”步骤一,审读题干,明确考向。通过题干中的关键词,把握是考描写手法,还是考写景的修辞手法。如[例三]题干中的关键词“峡谷险峻气势”把环境的特点表述出来,“表现特色”就是考描写技巧的。步骤二,根据考向,思考答题角度。这就需要掌握环境描写常见的手法:1.从描写技巧角度看: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色彩的渲染、衬托;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2.从写景角度看: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等。步骤三,根据题干要求,判定方法并结合文本判断分析。注意区分题干要求“环境特点”和“环境描写特点”的不同,“环境描写特点”是要答描写技巧的。环境这一考点,单一题型很少,往往是概括特点并阐释作用,或明确描写技巧并点明作用;即使题干的要求仅为阐释作用,答题时也要先概括景物的特点,然后阐释作用。为了保证答案的完整,可以这三方面兼顾:第一,点明景物描写的手法;第二,概括景物描写的特点;第三,点出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环境描写在渲染气氛和烘托心情方面的作用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考查得最频繁。环境作用题因景、情、人、旨不相符或思考角度不全而失分[示例](2010·安徽高考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6分)[阅卷评点]此考生对景物特点概括较好,但在回答其作用时没有读懂文章,景物特点与人物心情不符,同时没有考虑环境对情节、主旨的作用,所以扣4分。[满分指导]考生能抓住景物的共同特征来概括景物特点,特别注意了时令性词语和描绘性词语,如“正在春时”,景物“春阳”特点是“暖融融”,“枯草”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通过这些,可以看出景物特点有生机,有活力。景物特点概括出后,要考虑环境对人物罗永才的作用,此时的主人公已被生机勃勃的景物唤起了生命意识,可以看出主人公的心理已有春意,人物心理也有了变化。同时,这一变化,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此类试题可遵循以下答题流程:[参考答案]特点:采用白描手法,(1分)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2分)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2分)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1分)第4讲探究和综合性选择题探究题往往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或者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甚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种题型往往不设置唯一性答案,旨在鼓励考生积极思考,培养考生的探索和思辨的精神,它要求考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调动生活经验进行探索,对作品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能合理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多数考生认为探究题不设置唯一性答案,因此答题技巧便也无章可循,要么脱离文本随意回答,要么拘泥文字表面无法深入剖析,得分率往往不高。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小说考查的探究题的类型主要有这样几类: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类探究、标题意蕴类探究、情节类探究、人物形象类探究、艺术特点类探究。题型一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类探究所谓小说的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或价值,重在指文本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情感意蕴类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思想意蕴探究重在探究小说的思想性、认识性,情感意蕴探究重在探究作者的倾向性。[常见设问方式]2013重庆卷作者对贝尔蒂和霍夫曼持何态度?你怎样看待文中所涉及的风度与尊严?2013重庆卷贝尔蒂对俘虏霍夫曼的态度是否值得肯定?他该不该舍命去救胆小怕死的迈尔?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2012福建卷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其他设问方式:(1)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2)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3)读完作品后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例一](2012·福建高考双琴祭梁晓声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6分)[解题指导]本题考查探究文本的丰富意蕴。这是一个探究性的、很开放的题目,理解可以是多元性的。答题时可从琴、演奏家、世人、社会等角度挖掘和思考,透过文学性的语言,发掘作者隐含在句里行间的深层含意,进行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结合文本,表达自己的观点。[参考答案]①惋惜双琴一毁一废;②同情两位演奏家一死一疯;③哀叹美好的事物被世人的“古怪心理”毁灭;④悲悯世人毁灭了美好事物而始终不自知。[例二](2013·重庆高考)阅读《枪口下的人格》(正文见第1讲[例一]),回答后面的问题。作者对贝尔蒂和霍夫曼持何态度?你怎样看待文中所涉及的风度与尊严?(5分)[解题指导]本题第一问属于对人物形象的把握,通过寻找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情节的发展变化以及时代背景等不难把握人物的性格,作者对不同人物的褒贬也不难看出。但要注意作品并没有将人物简单化、脸谱化,如表现霍夫曼复杂的人性。第二问,表面上看是个性化探究,实际是对小说主题意蕴的探究,并且探究的方向比较明确,就是风度和尊严,可从以下方面探究: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时代背景以及小说题目“枪口下的人格”。[参考答案](1)作者赞扬了贝尔蒂高尚的品格,但并未将其简单化;贬斥了霍夫曼的虚伪、卑劣,但并未将其脸谱化,也暗示了霍夫曼人格的复杂性。(2分)(2)①贝尔蒂的风度显示为对战俘人格的尊重与维护,他的尊严则体现为对侵略者的蔑视和对人格的捍卫。②霍夫曼所谓的风度不过是在虚伪的礼貌言行中包藏着的对法国人的傲慢与鄙视;所谓的尊严其实是占领者的居高临下和泄愤杀人。(每点1分,两点3分)[解题方略]“三‘从’、一‘联’、一‘掌握’”解答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探究题三“从”第一,从小说的标题入手。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义、双关义、引申义等。如[例二]《枪口下的人格》就隐含了尊严问题。第二,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和人物性格命运的变化中,去挖掘小说所要揭示的社会意义。如[例二]《枪口下的人格》一文可以从情节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物的对比中理解作者所倡导的风度和尊严。第三,从作者的思想倾向上入手。这可以抓住小说中的关键性词语或语句来把握。如[例二]《枪口下的人格》一文中“一双狼似的眼睛从一张张惊慌失措的脸上扫过”不难看出作者的思想倾向。一“联”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探究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的目的。[例二]《枪口下的人格》一文开头“1944年8月”的时代背景也是解答此题的关键。一“掌握”掌握常用答题模板:总—分,即总说作品中流露出的主旨,分点证明。在探究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时,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和情绪上的偏激;在没有认真阅读原文的前提下,不能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导致探究缺乏针对性。题型二标题意蕴类探究标题对于一篇小说,往往是“照亮读者眼睛的灯笼”,往往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等。探究标题意蕴,需要关注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还要关注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对于标题意蕴题,特别要关注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或比喻义等。[常见设问方式]2013山东卷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2012辽宁卷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何在?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2011新课标全国卷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其他设问方式:(1)小说的标题有何作用?请谈谈你的认识。(2)小说为什么拟题为××?(3)小说题目能不能换为××?请陈述你的看法。[例三](2012·辽宁高考最后的黄豆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何在?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8分)[解题指导]本题可按以下步骤解答:第一步,阅读全文,找出写黄豆的语句。从线索及爷爷寄托情感方面考虑其寓意。第二步,从爷爷临终时“我蓦然明白……”的情节以及“我”成为企业家后捐献所有财产等情节方面,思考标题的寓意:“最后的黄豆”,是“爷爷”留给我的物质财富,更是精神财富。第三步,从标题中的“最后”二字,联系文本主题考虑其寓意。题目中“最后”可谓“题眼”,引人深思。是“爷爷”留下的人生教训。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像小说中的父亲,即使有再多的财富,到头来也只能挥霍一空。第四步,综合以上方面,概括答案。[参考答案]寓意:一是“爷爷”通过一生奋斗留给“我”的物质遗产,是现实世界中的财富;二是“爷爷”留给“我”的人生教训,启发“我”对物质有清醒认识,是精神财富。(每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启示一:就人生追求而言,单纯的物质追求并不会让人幸福,相反可能带来生活中的不幸。启示二:就亲缘情感而言,真正的爱不是溺爱,而要帮助下一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启示三:就传承而言,精神财富的传承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精神的力量才能真正改变人生。(论述启示时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启示或其他启示进行论述,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2分)[解题方略]探究小说标题意蕴的4个思考角度思考角度具体方向标题与环境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标题与情节是否是小说的线索,组织全文;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是否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或铺开情节,呼应细节。标题与人物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标题与主题是否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寄托情感,深化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某意义;是否揭示主题;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题型三情节类探究情节类探究题主要是探究情节结构技巧、情节安排的合理性,尤其是结尾安排的合理性。[常见设问方式]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2011安徽卷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其他设问方式:(1)小说的结尾似乎与主旨关系不大,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2)×××情节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3)小说的×××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例四](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峡谷》(正文见第2讲[例一]),回答后面的问题。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解题指导]解答此题,需要对骑手与峡谷的关系进行分析,这就需要考生找到这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并分析描写峡谷对塑造骑手这一人物形象、表达文章主旨等的作用。但是作答时要分条并结合小说的内容具体回答。[参考答案]①从在小说中的地位来看,峡谷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自然形象,与骑手一样有着重要的审美意义,所以峡谷的描写是小说不可缺少的内容;②从形象塑造上看,峡谷是骑手的主要活动空间,所以峡谷的描写对塑造骑手形象、表现骑手性格起着关键作用;③从艺术表现上看,峡谷的描写,使人与物有机融合,峡谷的原始沉静与骑手的孤独沉默相辅相成,互为比照映衬,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④从思想内涵上看,峡谷的描写,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原始美与生命力的赞叹之情,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鲜明。(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8分;给满8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解题方略]情节类探究题“四考虑”第一,考虑情节自身前后的关联性。如[例四]《峡谷》一文,峡谷与骑手是相辅相成的,是情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第二,思考情节安排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和发展变化的轨迹。如[例四]《峡谷》一文对“峡谷”的描写就符合人物的性格。第三,思考情节安排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例四]《峡谷》一文中对峡谷的描写,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原始美与生命力的赞叹之情这一主题。第四,思考情节的安排是否符合生活逻辑和艺术逻辑。[例四]《峡谷》一文对峡谷的描写,使人与物互为比照映衬,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题型四人物形象类探究人物是小说的中心,自然也是探究的重点。人物形象探究题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探究人物性格的特征(如人性弱点)、命运成因,二是探究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典型性,三是探究人物性格、人物命运给人的启示。[常见设问方式]2012新课标全国卷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2011江西卷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2010山东卷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其他设问方式:(1)×××的成长历程,代表着这一代人的成长过程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