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标准操作流程手术部位感染(SSIs)是外科患者最常见的医院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其不仅增加病人的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而且导致再次住院率和死亡率增高。为有效预防与控制SSIs,特制订如下措施:(一)手术前患者的准备积极治疗及纠正可引起感染的疾病或危险因素,如纠正低氧血症、低蛋白血症、控制病人血糖等,提高机体抵抗力。缩短择期手术的术前住院日,应尽量少于3天。若无禁忌症,术前应洗澡。避免不必要的术前备皮,毛发不影响手术视野时不需备皮。如果必须备皮时,应首选不损失皮肤的方法如:剪毛、化学性脱毛剂。使用常规备皮时,必须采用一次性刀片,并在手术当天进行。肠道手术患者需要做术前肠道准备时,应口服抗菌药物。(二)手术工作人员的准备手术室应修剪指甲,禁止涂指甲油,去除手部饰品。正确穿戴口罩、帽子、手术衣、无菌手套,进行规范的外科刷手。患有明显皮肤感染者,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手术操作。(三)手术中的预防控制措施术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原则:a需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时,应在术前0.5-2h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b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出血量(1500ml,)术中应追加一次。c术后原则不用,最长不得超过48h。d选药品种应参照卫生部2009年38号文件执行。正确消毒手术部位的皮肤。术中应采取加温措施:如热气垫床、热水袋、盖被等,保持保持病人正常体温。对糖尿病和血糖不稳定者应在围手术期检测并采取措施保持血糖稳定。减少手术室内空气尘埃离子和细菌浓度,如控制室内人员数量、保持手术室出入门关闭状态、减少人员出入、避免不必要的走动和交谈。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需引流的切口,首选闭式引流。尽量缩短手术持续时间。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病人应分室手术,如无条件分室时,应先清洁后感染或在感染手术后彻底清洁消毒手术间,方可进行非感染病人手术。特殊感染病人的手术应该安置在隔离手术间进行,医务人员严格执行隔离预防技术的规定,手术后彻底消毒手术间。手术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手术后的预防控制措施换药应遵循“先清洁切口、在污染切口、最后感染伤口”的次序。手术后严密观察切口变化,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如有异常及时处理。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其他措施对医务人员和病人陪护人员进行预防控制措施的宣教。检测、分析、报告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标准操作规程血管内留置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因导管的插入护理等操作不当,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十分常见,部分病人因此而死亡了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特质定预防措施。插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中心静脉导管插管时的感染预防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插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消毒穿刺点皮肤,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无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建议选用抗菌定植导管。置管环境应清洁,无陪人。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有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外周静脉导管插管时的感染预防。
(1)穿刺点的选择:在成人,尽量选用上肢静脉而少用下肢静脉,以减少静脉炎和感染;在小儿,尽量选用头皮、手、脚部位的静脉,少用腿、臂或肘窝处。操作:认真洗手,操作时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穿刺点皮肤要严密消毒,插入导管时尽量采用非接触技术,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插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时间:无菌纱布2d,专用贴膜3-7d;如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污染时应立即更换:对出汗较多、渗血严重的患者建议使用无菌纱布,不用贴膜。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严格执行手卫生,并戴手套,脱去手套应洗手。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避免将导管侵入水中。对急诊或抢救病人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点穿刺点,避免无菌操作不严导致感染。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应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输注装置与药液输注装置:一般情况下输注装置更换不超过24h,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则应及时更换。接口(包括三通阀):应保持清洁,有血污时应采用无菌技术予以清楚,三通阀不使用时应封闭。输注药液:原则应做到现配现用,静脉用药物的混合配制工作建议在药剂科洁净室或洁净配药柜中进行,实施无菌操作,高能营养液(如:脂肪乳剂)等促进微生物生长的液体应在24h内输完,血液和血液制品必须在4h内输注完毕,使用多腔导管输注静脉营养时,固定一个专门的腔道用于给静脉营养。静脉给药如果出现肉眼浑浊、漏液、破裂、沉淀、超过有效日期等情况时,禁止使用。加强临床观察目视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硬结、化脓,沿血管方向有无静脉条索等局部静脉炎症状。询问患者:穿刺点有无异常变化或其他不适,如:穿刺点触痛、皮温升高、皮肤发红、不明原因发热等。制定规范的表格,记录插管、拔除导管、敷料更换的具体时间,插管操作者、护理人员姓名等。当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立即拔除导管并做培养: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培训对血管插管的医生和护理血管导管的护士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内容包括:留置血管内导管的适应症,规范的插管和护理操作,预防导管相关感染的措施等。循征医学部推荐的预防措施不提倡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除非怀疑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不要在穿刺部位局部涂抹含抗菌药物的药膏。不要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来预防CR-BSI。不推荐通过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CR-BSI。不要为了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不要为了预防感染而常规通过导丝更换非隧道式导管。不要常规在中心静脉导管内放置过滤器预防CR-BSI。医院内肺炎的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又称医院内肺炎(NP),是我国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尤为严重。特制定预防HAP/VAP措施如下:对重危、昏迷、卧床、手术后的患者,如无禁忌症,应将床头抬高30°。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用洗必泰或相应的漱口液漱口或口腔冲洗,每4-6小时一次。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症,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对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原则。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湿化器应使用无菌水,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做为污水清除,不可致诘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正确进行呼吸机及相关配件的消毒(见呼吸机清洗消毒的SOP)。尽量减少使用或尽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包括H2受体阻滞剂如西米替丁/或制酸剂。对于器官移植、粒细胞减少症等严重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应进行保护性隔离,包括安置层流室,义务人员进入病室时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等。有关预防措施应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标准操作规程尿路感染(UTI)是第二位常见医院感染类型,75%~80%与留置导尿管相关,为有效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特制定以下控制措施:插管前准备与插管时的措施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得使用。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常规的消毒方法,用0.5%的碘伏液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程序如下: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洗净包皮及冠状沟。女性:清洗消毒顺序参照《基础护理学》导尿术执行。插管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粘膜损伤。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插管后的预防措施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需要更换导尿管。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保持尿道口清洁,每日擦洗。患者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避免导管侵入水中。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可鼓励留置导尿管的病人多饮水。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长期留置导尿管病人,定期更换导尿管1次/2周,普通集尿袋2次/周或抗返流集尿袋每周更换一次:更换集尿袋时消毒接头后连续。疑似出现尿路感染而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先更换导尿管。采集尿标本时,先夹住导尿管,消毒采样部位,使用无菌注射器穿刺导尿管,取尿液,操作时,防止混入消毒剂,不能从集尿标本。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其他预防措施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宣教。定期公布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UTI)的发生率。呼吸机及附件的清洗与消毒标准操作规程呼吸机及附件清洗与消毒的基本要求:基本清洗消毒措施:清洗池、操作台、适用于清洗呼吸机螺旋管路的刷子、纱布、棉棒等;酶洗液、75%酒精灯清洗消毒剂。从事呼吸机及附件清洗消毒的护士或护师,应当具备呼吸机清洗消毒方面的专业知识,接受过相关的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在对呼吸机及附件进行清洗、消毒时,应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呢,包括防水隔离衣服、护目镜、口罩、帽子、手套等。呼吸机及配件的数量应当与接诊患者数量匹配,以保证所有的器材在使用前进行有效的清洗并达到消毒、灭菌的要求。呼吸机的清洗、消毒的原则:呼吸机的清洗消毒主要指呼吸机的气道管路系统。呼吸机外置管路及附件应达到一人一用一清洗、消毒或灭菌。消毒前应尽可能将链接部分彻底拆卸,拆卸后应立即清洗、消毒。送气口及排气口均安装过滤机内置管路一般不需要常规清洗消毒;必要时,请工程师根据呼吸机的特点定期维修和保养。手工清洗消毒时,在保证操作人员和坏境安全的前提下,遵循先彻底清洁,再消毒或灭菌的程序5.特殊感染患者(包括结核分枝杆菌,HIV病毒、乙肝病毒、MRSA、MRSE等耐药菌株感染等)尽可能使用一次性呼吸及管路;可重复使用的管路应单独进行清洗、消毒。6.怀疑使用呼吸机病人的感染与呼吸机管路相关时,应及时更换清洗、消毒处置管路及附件,必要时对呼吸机进行消毒。7.呼吸机各部件消毒后,应干燥后才能保存备用,备用时间不能超过一周。8.科室使用的消毒剂、消毒器械或者其它消毒设备,必须符合《消毒管理办法》的规定。(三)呼吸机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方法、步骤:1.卸机(1)卸机时应戴手套。(2)根据其结构,可将呼吸机及附件拆分为以下四个部分:①外表面:外壳、键盘、操作面板、金属架、电源线、高压气源管路。②外置气路:呼吸管路、螺纹管、湿化器、积水杯、雾化器。③内部气路:不拆分。④其他特殊部件:空气过滤网、流量传感器、湿化器的电器加热部分。清洗与消毒呼吸机的外表面①用清水湿润纱布擦拭,每天一次,切勿使液体进入呼吸机内部。2下列情况可用75%医用酒精纱布擦拭:a外表面有明显污物时,及时擦拭。b病房内有耐药菌爆发流行时,每日擦拭。c呼吸机使用结束后。d接触屏式操作面板又能够清水纱布擦拭即可。呼吸机外置气路①使用在的呼吸机的外置气路应每周常规清洗消毒两次,呼吸机使用结束后外置气应清洗消毒。②清洗前应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③拆开外置气路的各处连接头,仔细检查管道内有无痰痂、血渍等污物的残留,如无则用流动水彻底冲洗;如有则应用酶洗液浸泡,在用专用刷子彻底清洗,流动水冲洗干净。④洗净的管路及附件可采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或用环氧乙烷。⑤戴无菌手套,将浸泡消毒后的管路和配件用无菌水冲洗晾干密闭保存备用。呼吸机内部气路:由专门呼吸机维护技术人员定期保养。其他特殊部件①每周常规清洁两次,每一个病人使用后及时清洁。②呼吸机主机和空气压缩机的空气过滤网清洁方法为:将过滤网从机器中取出,用自来水洗净后晾干或甩干,然后放回原处,无需常规消毒。③可拆卸的流量传感器用75%酒精棉球轻轻擦拭干净,不能用冲洗也不能用消毒剂浸泡,以免损坏其性能。呼吸机清洗消毒后组装、雕试、储存备用。操作前洗手。将消毒后的管道及附件按各厂家要求重新安装于擦拭干净的呼吸机上。根据呼吸机的不同品牌型号,按各自说明书调试正常,并用无菌纱布将各管道头部包好,防止污染。盖上呼吸机罩,出示“已消毒”标记,并注明消毒日期,按消毒时间顺序先后放置备用。备用管道按要求组装后,装入储存袋内封口,注明消毒日期,按时间顺序放于储存柜备用。浸泡消毒后的管路附件,有效期为1周;低温灭菌按规定在有效期内使用。医疗废物处置操作规程基本要求从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处置等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应熟悉医疗废物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要求,进行相关医疗废物知识的培训。对医疗废物进行收集、运送时,应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防护服、帽子、口罩、手套、防水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医疗废物的产生地(科室),应将医疗废物分类置入有警示标识,中文标志的密闭加盖容器内(建议使用脚踏式收集容器),内衬医疗废物专用收集袋,锐器装入利器盒。盛装医疗废物前,应对医疗废物包装物或容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无渗漏和其它影响收集及贮存的缺陷。各类医疗废物不能混合收集;少量的药物性废物,可以混入感染性废物。
4.检验科产生的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废物,首先在产生地点进行压力蒸汽灭菌器应有检测记录。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包括生活垃圾),应当使用双层黄色垃圾袋包装,先系内袋,在装入外袋封扎。手术及其他诊疗过程产生的废弃人体组织、病理标本、胎盘及引产未成形的胎儿属病理性废物,装入双层黄色塑料袋内,低温贮存。废弃的麻醉、精神、放射性、毒性等药品及其相关的废物管理由药剂科、放射科等相关科室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废弃定影液、显影液、化学试剂、消毒剂、批量的含有汞的体温计、血压计封废物,交由专门机构收集处置,有记录。放入包装物或者容器内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失性绯闻不得取出。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时,应进行有效封口,待收取。包装物或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当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消毒喷洒消毒或者增加一层包装袋。收集好的医疗废物包装袋外应有中文标签,内容包括:医疗废物产生科室、产生日期、类别及需要的特别说明等。医疗废物运送:医疗废物运送人员,必须使用专用密闭车辆,按照规定时间和路线将医疗废物从产生地运送至暂时贮存点。专职人员在收集医疗废物前,应检查包装物有无破损和泄露,不得将不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运送至暂时贮存点。医疗废物日产日清,严格执行内部交接制度,等级内容应包括:医疗废物产生科室、日期、废物的类别、重量或数量、交接双方签名等。运送人员在运送医疗废物时,应防止发生医疗废物的流失、泄露和扩散等事故。每日运送工作结束后,运送工具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清洁和消毒。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地管理:不得露天存放医疗废物,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时间不得超过2天。有防雨、防盗、防鼠、防蚊绳、防蟑螂设施。有“禁止吸烟、饮食”的警示标识。暂时贮存的病理性废物,必须低温存放。每年应与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签订处置合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医疗废物专用)一式两份,由交接双方签字,医疗废物处置资料应保存3年。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露和扩散等事故时,应立即报告相关部门,启动应急预案。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标准操作规程定义医院感染爆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理的现象。疑似医院感染爆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处理流程临床科室短时间出现3例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医务科、控感科、护理部↓控感科核实流行或暴发(3例以上暴发或5例以上疑似暴发病例)↓立即报告院领导12小时内报告上级有关部门(西安市卫生局、新城区疾控)↓↓↓同时查找感染源隔离病人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制定控制措施↓分析调查资料,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措施(三)医院感染流行与暴发流行调查的方法证实暴发:对怀疑患有同类的病例进行确诊,确认其是否为同种同源病例,病例是否超过3例。对患病的病人,接触者、可疑传染病、环境物品、医院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原学检查。制定和组织落实有效的控制措施,包括对病人作适当治疗,进行正确的消毒处理,必要时隔离病人甚至暂停接收新病人。对患者及周围人群进行详细调查。分析调查资料,对病例的科室分部、人群分布和时间分布进行描述;分析进行或暴发分原因,推测可能的感染源、感染途径或感染因素,结核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采取控制措施的效果综合做出判断,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措施。医院感染隔离技术标准操作规程隔离技术是预防微生物在患者、医务人员及媒介物种播散的专业措施。正确的隔离技术,对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宿主,起着重要作用。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隔离原则: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并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等其他传播途径),制定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一种疾病可能有多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出入。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病房。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措施接触传播的疾病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患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取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患者的隔离: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减少转用;如需转用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对他人和环境表面的污染。医务人员防护: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理。诊疗用品及环境管理一般医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表或血压计等应专用;用于其他患者时应消毒。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在每次使用后须消毒。、患者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须每天清洁消毒。患者如去其他部门检查,应由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须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经空气传播的疾病是以空气为媒介,必要微生物的微粒子(≦5um)随气流流动传播或微生物气溶胶传播。如:肺结核、水痘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取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患者隔离: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医疗机构治疗,转运时应注意医务人员的防护。当患者并且允许时,应戴外壳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活动范围。严格空气消毒。医务人员防护: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脱摘。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进入病房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有可能措施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防护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经飞沫传播的疾病是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UM),在空气中短距离移动到易感人群的上呼吸道,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椎膜炎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取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患者的隔离:(1)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出入。(2)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病房。(3)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4)减少转运,如需运转时,医务人员应做好防护。(5)患者病情允许时,应带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活动范围。(6)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应在1M以上,探视者应戴外科口罩。(7)加强通风和空气消毒。2.医务人员的防护:同空气传播疾病的隔离措施。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隔离与预防常见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有:耐甲氧西林/笨挫西林德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奶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以及其他多重耐药菌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取接触传播与预防。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离措施MRSAVRSA其他多重耐药菌患者安置单间或同种病原隔离单间隔离单间或同种病原同室隔离人员限制限制,减少人员出入严格限制,医护人员相对固定,专人诊疗护理限制,减少人员出入手部卫生遵循«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严格遵循《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遵循《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眼、口、鼻防护近距离操作如吸痰、插管等戴防护镜近距离操作如吸痰、插管等戴防护镜近距离操作如吸痰、插管等戴防护镜隔离衣可能污染工作时穿隔离衣应穿一次性隔离衣可能污染工作服时穿隔离衣仪器设备用后应消毒、清洁/或灭菌专用,用后应清洗与灭菌用后应清洁、消毒和/或灭菌物体表面每天定期擦拭消毒每天定期擦拭消毒,抹布专用每天定期擦拭消毒终末消毒床单位清洁消毒终末消毒床单位清洁消毒标本运送密闭容器运送密闭容器运送密闭容器运送生活物品无特殊处理清洁、消毒后,方可带出无特殊处理医疗废物防掺漏密闭容器运送双侧医疗废物袋,放渗漏密封运送,利器放入利器盒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解除隔离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两次培养阴性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案加强组织管理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医院在原有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健全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操作规范和工作标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防止传染病病原体、耐药菌、条件致病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的传播。管理宗旨重视医院感染2.强化防范意识3.严格行为规范4.执行标准预防5.强化无菌观念6.严格落实制度为病人提供清洁的医疗、护理服务,努力创建清洁型医院清洁的手2.清洁的操作3.清洁的物品4.清洁的环节5.清洁的设备营造医院感染“零宽容”的理念不再认可医院感染有某一基准发病率每一例医院感染都认为不应该发生每一位医务人员都有责任进行感染预防朝着零发病的方向努力设立控制目标医院感染发病率≤10%医院感染漏报率≤10%无菌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97%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0.5%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60%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住院患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前微生物标本送检率>30%感染病例使用抗菌药物前病原微生物送检率≥80%法定传染率漏报率0医疗废物分类管理制度完善,收集、内部转运及储存流程合理医院感染知识培训≥4次/年全面开展医院感染监测项目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开展前瞻性和目标性监测。医院感染发病人数及发病率监测。重点科室医院感染监测。感染高危因素监测。重点部位(下呼吸道、手术部位、泌尿道等)的医院感染监测。重点环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相关性感染、血流性相关性感染)的监测监测医院感染病例聚集现象,避免发生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开展耐药菌MRSA、VRE、ESBLs的细菌、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多重/泛耐药绿脓杆菌的监测参与抗菌药合理使用的监测与督导。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定期开展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对购进的消毒剂、灭菌剂入库前应进行有效浓度监测。加强重点部门管理按照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相关制度和技术规范,加强对手术室、消毒供应室、产房、血液透析室、介入医学科、ICU、新生儿病房、口腔科、内镜室等重点部门的管理。严格执行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灭菌原则,达到相应的消毒和灭菌水平;每月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抽检,发现问题,立即纠正。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符合国家标准,一次性医疗用品不得重复使用。严格执行隔离技术规范,根据病原体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制定义务人员职业防护措施,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保障义务人员职业安全。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加强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和管理。加强传染病管理建立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落实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和各项防控措施;设置符合传然病卫生学要求的感染性疾病门诊,加强门诊预检分诊管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在医院内的流行与传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建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培训制度,每季度公布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细菌送检率、细菌谱和细菌耐药情况,通报耐药菌检出及感染趋势,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每年制定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计划,对全院职工进行医院感染相关关法律法规、工作标准、专业知识等相关内容的培训,每年不少于4次。培训时间:专职人员每年不少于15学时,在职人员每年不少于6学时,新上岗人员的岗前培训不少于3学时。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应当达到能够独立承担医院感染管理和专业技术工作的水平,医务人员应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知识,落实医院感染共作制度、工作规范和要求;工勤人员应当掌握有关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卫生学和消毒隔离知识,能在工作中正确运用。下呼吸道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1.加强病房的清洁和消毒。保持病房青黑卫生。定时开窗通风,定时对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清洗并达到相应的卫生学要求。无人时可采取紫外线消毒,1h/1次/日;有人时可采用动态空气消毒机持续消毒;必要时,可用3%过氧化氢30ml/m3进行气溶胶喷雾消毒。2.严格探视制度。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节,应严格控制探视;医护人员患有呼吸道感染时不得进入病房,如不能避免时应戴口罩。3.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应分开放置,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并根据病原体、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4.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支气管炎、血液病等);严格掌握机械通气指症,尽量采用无创通气,限制插管的留置时间。5.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加强气管内插管、气管切开及吸痰时的无菌操作及护理,吸痰时应保持吸痰管远端的无菌,使用后及时更换。6.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呼吸道插管或气管切开之前’后均应洗手或手消毒,防止致病微生物的扩散。7.对危重病人,使用硫糖铝预防消化道出血,尽量少用H2受体拮抗剂和制酸剂的使用,以保持胃液较低的PH值。8.做好相关器具的消毒。(1)超声雾化装置及与呼吸吸入性有关的一切器具,均应严格消毒后方可使用,并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2)呼吸机管路避免频繁更换。一般每周更换1-2次,如有明显分泌物污染则应及时更换;集水器应处于低位,冷凝水要及时倾倒,避免倒流入肺内。(3)氧气湿化瓶应每天消毒更换,湿化水使用灭菌用水,每日更换。(4)引流瓶和导管使用后及时清理,消毒干燥后备用,使用前应检查以免导管中的液体返流入瓶中。9.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不宜常规使用抗菌药物预防肺部感染。10.加强护理工作。(1)鼓励患者咳痰、多做深呼吸;对深昏迷的患者应定时给予吸痰,促进排痰;对卧床患者应勤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及时排出,防止坠积性肺炎的发生。(2)手术病人术前应嘱咐其戒烟,术后鼓励病人有效咳嗽、排痰,尽早起床活动,避免使用镇静剂。(3)注意病人的体位,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采取半卧位,头部抬高30度,减少胃内容物吸入下呼吸道。(4)加强口腔护理,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的概率。(5)加强营养,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改进营养支持治疗的方法,尽可能采用胃肠内营养,减少细菌通过肠粘膜向外移行,预防感染。三、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必须从消毒隔离,改善手术技巧,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环节入手,落实管理措施,降低手术部位的发生。术前管理尽量缩短术前住院时间,对于择期手术额病人,术前住院日尽可能控制在3天内。术前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若无禁忌症,术前应嘱咐病人沐浴、更衣;尽量不进行术前备皮,如手术部位的毛发确实干扰手术时(如头部、会阴部等),应在手术当日进行备皮,并使用不损失皮肤的方法(如剪毛或剃毛),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术前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失衡、贫血、低蛋白血症;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如需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在术前0.5-1小时内使用,最好在切皮前30分钟或麻醉诱导开始时使用。剖宫产手术应在断脐后静脉给抗菌药物;需要给肠道准备的患者,需在术前一天分次、足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消毒前应彻底消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皮肤消毒范围应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迟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扩大消毒范围。患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皮肤感染或感染多重耐药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得参加手术。手术人员应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手术中管理保证手术室门处于关闭状态,环境表面清洁,尽量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术中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一人一用一消毒;避免在术者背后传递器械和物品,坠落在手术床边缘以下或手术器械台平面以下的器械和物品应当视为污染。手术中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循无菌原则的手卫生规范,如手术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时,应立即更换。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者,术中应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药物。术中应注意减少组织损伤,有效止血,彻底去除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注意为患者保暖,具体措施:(1)控制好手术室内的温度,保持室温在25摄氏度左右。(2)减少病人的暴露部位,必要时增加盖被或热水袋等。(3)冲洗手术部位时,应使用37摄氏度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应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术后管理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洗手或手消毒;为患者更换敷料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换药操作时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病人如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等严格执行隔离措施。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定时观察患者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如出现感染征象时,应及时采样送检,结合微生物的检验报告及患者的情况,对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报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置管前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检查无菌导尿包,如有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等,不得使用。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避免造成尿道损伤。对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置管时严格无菌操作原则和手卫生规范,实施导尿术时操作者应洗手、戴无菌手套;置管过程中如尿管被污染应重新更换尿管。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使用0.5%碘伏消毒外阴及周围皮肤,用0.05%碘伏消毒尿道口粘膜,消毒时棉球不能重复使用,防止污染,消毒程序如下。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包皮和冠状沟的消毒。女性:消毒顺序参照《基础护理学》导尿术执行。插管时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置管后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和通畅,活动或搬运时应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必要时采用防回流式集尿袋。尿液收集容器应固定专用,清空集尿袋时,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及收集容器。不应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留取销量尿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时,应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从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应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留置导尿管期间,应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避免将导管浸入水中。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一般每2周更换1次导尿管,硅胶尿管可酌情延长更换周期;集尿袋每周更换2次。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立即更换导尿管。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导尿管时,应当训练膀胱功能。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德患者出现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C)/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测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特制定以下预防与控制措施,请遵照执行。(一)临床科室的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留置血管内导管的指征,必要时方可使用,使用中严密观察,尽早拨除。掌握有关血管内导管特别是中心静脉导管和周围动脉管道的使用、插管方法。维护以及相关感染的控制方法等。感染预防措施1.置管时置管时,置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以保持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置管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认真洗手和手消毒,戴无菌手套,置管中如手套污染或破损时应立即更换。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和敷料等必须达到灭菌水平。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选择导管时,尽量使用单腔导管和抗微生物药物包裹的导管。使用0.5%碘伏消毒穿刺点的皮肤。皮肤消毒时的范围应符合置管要求,皮肤消毒待干后,在进行置管操作。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以及感染或携带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得进行置管操作。置管后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使用无菌纱布覆盖。应定期更换穿刺点的敷料。更换时间为:无菌纱布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1-2天/周,如敷料潮湿、松动、有可见污染时应立即更换。医务人员接触置管部位或更换敷料时,应严格执行手卫生并戴无菌手套。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用75%的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配置好的无菌液体应在2小时内输入,肠外营养液要求在24小时内滴注完,脂肪乳剂要求在12小时内滴注完毕。在为患者沐浴或者擦身时,应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者浸入水中。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用生理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定期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触痛,有无发热、局部或全身感染的症状等,如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导管故障时,应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医务人员应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尽早拔除导管。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胃肠道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膳食科学应按卫生学标准制定食物采购、保管、烹饪和住院病房输送、 a分发的相关制度严格管理并落实。对住院病人及陪属进行肠道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教,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应洗手,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肠道病流行期间(每年5—10月),应开设肠道病门诊和肠道病专用的输液、观察治疗室;对患有肠道感染的病人、产妇及其婴儿应进行隔离,指导感染性病因被排除,连续3次大便培养阴性时,方可感染;对易感者,特别是新生儿应进行保护性隔离。加强对新生儿、母婴同室。儿科等重点科室的管理。乳汁感染是引起新生儿腹泻的重要因素,配奶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奶具及婴儿用品应一婴一用一清洗、消毒。医务人员、膳食科工作人员等出现急性腹泻时,应暂时调离食物处理或与病人直接接触的岗位,直至临床症状消失和2次大便培养阴性后方可恢复原工作。6.实施胃肠减压、鼻饲等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胃肠减压管、鼻饲管等应一人一用一消毒。7.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均应洗手或手消毒。8.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用药过程中的监测,一旦出现腹泻即应警惕,及早诊断治疗,防止二重感染和抗生素相关性腹泻。9.加强病人粪便等排泄物的管理,病人出院后应进行空气、物品、床单位等终末消毒。七、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一)疖、痈、蜂窝织炎、急性淋巴炎和淋巴结炎1、及早治疗糖尿病等基础疾病。2、注意个人卫生,常洗头、洗澡,衣服应宽松,减少皮肤摩擦和刺激。3.积极治疗皮肤病,减少抓破损伤。注意皮肤出现的浅表伤口,防止继发感染。4.及时处理体表软组织的损伤及感染,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扁桃体炎、龋齿及手足癣感染。5.对住院的危重症病人应加强皮肤护理,勤翻身,保持局部皮肤的清洁和干燥,防止褥疮产生。(二)新生儿皮下坏疽1.护理新生儿时手法应轻柔,更换尿布、内衣时要防止损伤皮肤。2.尿布应柔软,勤更换,保持婴儿皮肤干燥。3.经常更换其体位,以防局部长期受压。4.做好产房和婴儿室的消毒隔离工作,控制感染源。(三)褥疮1.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勤翻身,保护骨隆起处和支持身体空隙处;2.尽量避免潮湿、摩擦及排泄物刺激;3.增进局部血液循环,对于易发生褥疮的病人应经常检查受压部位;4.增加营养摄入,增强体质。八、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一)预防措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大手术后预防深部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一代和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唑林、头孢克肟等)。由于三代头孢菌素抗葡萄球菌效果不如一代效果好,另外,三代头孢菌素的长期使用与MRSA的产生呈平行关系,所有,不作为首先药。在用药过程中,护士应按规定时间给药,认真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及时向医生提供停用或换药的依据,以最大限度提高抗菌药物的使用效果,缩短用药时间。早期检出带菌者凡可疑或明确有感染者,需隔日连续3次送检,检验结果报告后,立即分析感染或定植细菌,根据药敏实验结果决定用药。加强对外院转入者及MRSA易感者的检查,尤其ICU、NICU、呼吸病房的病人进行筛查,做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细菌室应选用准确的检测手段,发现MRSA,及时向临床报告,以便控制感染和隔离治疗。ICN、NICU等重点科室应每月进行空气、物体表面、医疗用品及医护人员的手、鼻咽拭子的细菌学检测,以及早发现病原菌,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发现病例及时报告发现MRSA病人首先要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及时对病人进行隔离。如确诊为医院感染病例,应及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报控感科。控制措施对MRSA感染或定植携带者分别进行单间隔离,或将同类病人隔离于同一病房,注明感染标记。病室每天定时通风最少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每天用空气动态消毒机消毒2次,每次2小时,必要时用3%过氧化氢消毒液进行气溶胶喷雾消毒。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和标准预防措施。医护人员接触病人前后应洗手或手消毒;操作时戴口罩、帽子及橡胶手套等,脱去手套后严格洗手或手消毒。诊疗、护理用具(如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等)固定专用,每天用1000mg/L的“84”消毒液进行相对应的浸泡、擦拭消毒,出院后进行终末消毒。病人用物、医疗器械污染或可疑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进行清洁、消毒、灭菌后使用、桌面、窗台、床架等物体表面,每天用1000mg/L“84”消毒液擦拭消毒。卫生洁具固定专用,用后彻底清洁、消毒、干燥备用。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按感染性废物处理,置于双层黄色塑料袋内有效封口,袋外标识清楚,由专职人员收取,密闭运送至医废暂贮点。制订暴发期间病人和工作人员的应急预案或管理指南。携带MRSA的医护人员不得进入手术室、ICU、NICU等重点部门,直至检测阴性。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对高危病人进行VRE筛查重症监护病人(如ICU、NICU);免疫抑制病人(化疗或移植病人);接受腹腔或心胸手术病人;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病人;长时间住院的病人,或近期使用广谱抗菌或万古霉素治疗者。发现VRE感染病例及时报告发现VER感染病例应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及时隔离病人;2.如确诊为医院感染病例,应及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报控感办。控制措施对VRE感染或定植携带者分别进行单间隔离,或将同类病人隔离于同一病房,同时注明感染标记。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和接触预防措施。医护人员、探视者在进入病房时必须进行防护。每天对病室环境进行清洁、消毒。病人床头柜、窗台、床架等物体表面,每天用1000mg/L的“84”消毒液擦拭消毒2次,一桌一巾,用后彻底消毒。遇有污染时用1000mg/L“84”消毒液擦拭消毒。医护人员接触病人前后应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认真洗手;或用抗菌洗手液、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病人的诊疗、护理用具固定专用,用后及时消毒,干燥备用。拖布等卫生洁具固定专用,用后及时消毒,干燥备用。携带VRE的医护人员不得进入手术室、ICU、NICU等重点科室,直至检测转阴。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按感染性废物处理,置于黄色塑料袋内有效封口,袋外标识清楚,有专职人员收取,密闭运送至医废暂贮点。非结核分歧杆菌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加强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的管理。所有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必须由供应室负责清洗、消毒和灭菌(胃镜室除外);耐湿热的器械,必须高压灭菌,不耐湿热的器械必须经环氧乙烷低温灭菌;任何科室不得自行清洗器械,尽量避免使用戊二醛等化学消毒剂侵泡灭菌器械。各科室使用的消毒药械及一次性医疗器械、器具必须由药剂科和器械科统一购买,索证齐全;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不得重复使用。凡进入人体组织和无菌器官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用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皮肤、黏膜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用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加强植入物和外来器械的管理。⑴在手术中使用的植入物(未经灭菌的)及外来器械,必须经过消毒供应中心规范处置后方可使用。⑵植入物及外来手术器械应在手术前一天,至少在手术前8小时送达手术室。手术室在接到外来手术器械后由器械护士对器械进行检查核对后方可准入。手术室必须由专人负责将器械交供应室清洗和灭菌并与供应室当面点清、交接,做好记录。⑶供应室工作人员应按照«消毒供应室中心的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对植入物及外来手术器械进行清洗、消毒、包装和灭菌,灭菌剂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进行使用。⒋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规范使用医疗用水、无菌液体和化学消毒剂等,防止二次污染。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婴儿暖箱的湿化装置必须使用灭菌水。各种抽吸的输注药液或者溶媒等开启后应当注明时间,规范使用。无菌溶媒开启后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静脉输入的无菌液体开启后超过2小时不得使用。使用化学消毒剂时,要保证其使用方法、浓度、消毒时间等符合有关规定。并对使用中化学消毒剂的浓度进行检测。医务人员实施手术、注射、插管及其他侵入性诊疗操作技术时,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手卫生规范,操作时应当穿工作服、戴帽子、口罩和手套,操作前后应洗手或手消毒。认真落实手卫生和职业防护制度。医务人员在进行有可能发生喷溅操作时,应当穿隔离衣,戴防护眼镜,避免发生交叉感染;正确处理针头、锐器等医疗废弃物,防止发生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特殊病原体感染消毒隔离措施特殊病原体感染包括:炭疽、气性坏疽、鼠疫、霍乱、破伤风、朊毒体、新发病原菌以及条件致病菌引起的感染等。隔离措施:对特使感染病例应进行隔离治疗,同类感染病例可在同一病室隔离。病人的诊疗、护理用品固定专用,用后及时消毒;尽可能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进入隔离病房应穿隔离衣、戴帽子、口罩、鞋套、手套。不设防护,不得探视;特殊情况必须探视的,应按规定的时间,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后进入病房。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及污物时,必须戴橡胶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在进行诊疗、护理、检验等操作过程中,如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面部、身体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和手套,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和防护眼镜;必要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特殊感染病人的手术必须在隔离手术室实施手术,手术通知单应用红笔注明“特殊感染病例”,做好术前准备,术中尽可能使用一次性用品。病人的治疗、换药等操作,应在病房内进行,避免发生交叉感染。特殊病原体污染对象消毒方法:地面、墙壁、门窗:应用20000㎎/L(1:4)“84”消毒剂进行喷洒或擦拭,每日一次;地面喷洒消毒应先由外向内喷雾一次,再由内向外重复喷雾一次,作用时间不少于60min。空气:用3%过氧化氢30ml/m³进行气溶胶喷雾消毒,每日一次,作用30min.衣服、被褥:患者用过的床单、被罩、衣物等单独收集,需要重复使用时,应专包密封,标识清晰,高压蒸汽灭菌后再清洗。病人排泄物、呕吐物及容器:排泄物、呕吐物用20000㎎/L(1:2.5)“84”消毒剂加盖浸泡,作用1小时后倒入便池;容器用2000㎎/L(1:25)“84”消毒剂加盖侵泡30min,消毒液要漫过容器。手与皮肤:皮肤用0.5%碘伏溶液涂擦,作用1min-3min;手用0.5%碘伏溶液或用“洁芙柔”涂擦,作用1min-3min。病人尸体:用0.5%过氧乙酸浸湿的布单严密包裹,口、鼻、耳、肛门、阴道要用浸过0.5%过氧乙酸的棉球堵塞后尽快火化。运输工具:运送车辆用3%过氧化氢30ml/m³先由外向内喷洒车厢,在由内向外进行喷洒至表面湿润,密闭1小时。厕所:厕所的四壁、地面、便池用20000㎎/L(1:2.5)“84”消毒剂进行喷洒,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雾一次,再由内向外重复喷雾一次,作用时间1小时。垃圾: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用过的敷料等医疗废弃物,均用双层黄色塑料袋收集,用20000㎎/L(1:2.5)“84”消毒剂喷洒消毒后,有效封扎袋口,并标注“特殊病原体感染”,由专人收取运送至医废暂存点。器械、诊疗护理用品:尽可能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重复使用的应固定专用,用后及时进行消毒处理,用2000㎎/L(1:25)“84”消毒剂加盖浸泡,作用60min后,清洗备用;器械消毒处理后送供应室清洗、灭菌。医院环境清洁与消毒措施表面住院分为两大类:医疗表面(如医疗仪器按钮把手、推车、牙床等)、卫生表面(如地板、墙面、桌面等)。医院环境污染可造成医院感染和耐药菌感染的暴发,为了加强和规范医院环境的清洁与消毒工作,制定以下措施:医疗表面清洁进行医疗表面清洁时,应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如工作服、帽子、口罩、橡胶手套等。每天工作开始和结束后,应使用清水或清洁剂对医疗表面进行湿式擦拭。特殊仪器应根据厂家要求提供维护和保养说明,内容包括:仪器适合使用的消毒剂,是否防水,一旦污染如何去除等内容,粘贴在仪器表面明显位置。低危险仪器(如听诊器、血压计、仪器按钮和把手等),应先清洁之后再使用低效或中效消毒剂,如75%乙醇等进行擦拭消毒。在日常诊疗护理工作中,如可能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仪器表面很难清洁时(如牙科综合治疗台灯把手等),可在仪器表面覆盖一次性薄膜、防水纸等,要求一人一用一更换。诊疗结束后,工作人员在手套摘除前,将覆盖物去除丢弃。当地面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再清洁和消毒。抹布应做到每清洁一个物品表面后一清洗、不得用一块抹布连续擦抹两个不同的医疗表面。不同区域的抹布应做到专区专用。卫生表面清洁卫生表面分为两大类:一是很少接触的表面,如地面和天花板;二手经常接触的表面,如桌面、门把手、床栏杆、灯开关、病房厕所的墙面、门窗帘等。进行卫生表面清洁时,应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如工作服、帽子、口罩、橡胶手套等。卫生表面应每日进行常规的清洁和除尘,采用湿式打扫法。日常不需要面对卫生表面进行消毒;患者出院、死亡、专科后,病房的床以及周围家具均应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不同区域的抹布和拖布,应做到专区专用,并用颜色加以标记;用后洗净,必要时消毒后再清洗,悬挂晾干,备用。根据卫生表面的分类,清洁工作得频率可以视患者的接触程度进行适当调整,如手经常接触的卫生表面,可每日清洁2-3次;而非手接触的卫生表面,如墙面,天花板等,每1周清洁1次。医院感染检测及标准医院各类环境卫生学标准I类环境为采用空气洁净技术的诊疗场所,分结净技术的诊疗场所,分洁净手术部和其他洁净场所。II类环境为非洁净手术部(室);产房;导管室;血液病病区、烧伤病区等保护性隔离病区;重症监护病区;新生儿室等。III类环境为母婴同室;消毒供应中心的检查包装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血液透析中心(室);其他普通住院病区等。IV类环境为普通门(急)诊及其检查、治疗、(注射、换药)室;感染性疾病门诊和病区。环境类别空气平均菌落数1物体表面平均菌落数Cfu/cm2Cfu/皿Cfu/m3I类环境洁净手术室符合GB50333要求≤4.0(30min)≤150≤5.0其他洁净场所II类环境≤4.0(15min)----≤5.0III类环境≤4.0(5min)----≤10.0IV类环境≤4.0(5min)----≤10.0注1:Cfu/皿为平板暴漏法,Cfu/m3为空气采样器法。注2:平板暴漏法检测时的平板暴漏时间。二医疗器械卫生标准高度危险性医疗器械应无菌中度危险性医疗器材的菌落总数应≤20cfu/件(cfu/g或cfu/100cm2),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低度危险性医疗器材的菌落总数应≤200cfu/件(cfu/g或cfu/100cm2),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消毒剂卫生要求灭菌剂、皮肤黏膜消毒剂应使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纯化水或无菌水配制,其他消毒剂的配制用水应符合GB5749要求。使用中消毒剂的有效浓度应符合使用要求;连续使用的消毒液每天使用前应进行有效浓度的检测。使用中灭菌用消毒液:无菌生长。使用中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消毒器械卫生标准使用中消毒器械的杀菌因子强度应符合使用要求。紫外线灯管应符合GB19258要求。工作环境中消毒器械产生的有害物浓度(强度)应符合相关规定。产生臭氧的消毒器械的工作环境的臭氧浓度<0.16mg/m³。环氧乙烷灭菌器工作环境的环氧乙烷浓度<2mg/m³。五、洁净手术室的等级标准(空态或静态)等级手术室名称沉降法(浮游法)细菌最大平均浓度表面最大染菌密度(个/cm2)空气洁净度级别手术区周边区手术区周边区I特别洁净手术室0.2个/30min·Φ90皿(5个/m3)0.4个/30min·Φ90皿(10个/m3)5100级1000级II标准洁净手术室0.75个/30min·Φ90皿(25个/m3)1.5个/30min·Φ90皿(50个/m3)51000级10000级III一般洁净手术室2个/30min·Φ90皿(75个/m3)4个/30min·Φ90皿(150个/m3)510000级100000级IV准洁净手术室5个/30min·Φ90皿(175个/m3)5300000级注:1.洁净手术室:由洁净手术室、洁净辅助用房和非洁净辅助用房组成的自成体系的能区域。浮游法细菌浓度:简称浮游菌浓度。在空气中随机采样,对采样培养基经过培养得出菌落数(CFU),代表空气中的浮游菌数,个/m³。沉降法细菌浓度:简称沉降菌浓度。用直径90mm培养皿在空气中暴露30min,盖好培养皿后经过培养得出的菌落数(CFU),代表空气中可以沉降下来的细菌数,个/皿。表面细菌浓度:用特定方法擦拭表面并按要求培养后得出的菌落数(CFU),代表该表面沾染的细菌数,个/c㎡自净时间:在规定的换气次数条件下,洁净手术室从污染后(例如停机后或一台手术后)的低洁净度级别,恢复到固有静态高洁净度级别(例如开机后或另一台手术开始前要求的级别)的时间,min。100级手术室自净时间为15min;10000级手术室自净时间为25min;100000级手术室自净时间为30min;300000级手术室自净时间为40min。层流病房及手术室空气监测技术监测时间:每月一次;监测方法:用直径90mm平皿,在空气中暴露30min,送细菌培养;布点要求:沉降菌采样布点方法参考(空态或静态)等级空气洁净程度等级布点方法最少点数最少皿数布点示意正常值:个/30min·Φ90皿I手术区100级均匀布点513▲▲▲▲▲▲▲▲▲▲▲▲▲0.2周边区1000级每边内两点85▲▲▲▲▲▲▲▲0.4II手术区1000级双对角线35▲▲▲▲▲0.75周边区10000级长边内2点短边内1点63▲▲▲▲▲▲1.5III手术区10000级单对角线33▲▲▲2周边区100000级每边内1点43▲▲▲▲4IV300000级面积>30㎡避开送风口正下方42▲▲▲▲5面积≦>30㎡224.采样注意事项:布点时应从房间的里面开始,依次向外布放。收取平板时顺序由外向里依次收取。空白对照:每次采样设2次空白对照,第一次用于监测培养皿(不打开平皿),第二次每室或每区用一个平皿模拟操作过程(打开平皿,立刻合上),同其他平皿一起送培养。两次空白对照结果都必须为阴性。采样高度不超过80cm;可放置在固定设备如手术床上。空气洁净级别相同的房间,应每个净化级别至少监测一间房间的空气净化状况。采样用的物品必须消毒擦拭后方可进入室内:开机30分钟后开始采样,采样前先布点;采样人员不得超过2人,必须洗手或手消毒,穿无菌手术衣、戴帽子、口罩。培养方法:培养皿立即置于37℃培养48h,计数菌落数。结果计算手术区平均细菌数(个/皿)=手术区菌落总数放置平皿数周边去平均细菌数(个/皿)=周边区菌落总数放置平皿数结果判定:细菌最大平均浓度不超过各洁净度等级的正常值;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为合格。必要时进行空气浮游菌监测。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技术医疗器械灭菌效果监测采样时间:在灭菌处理后,存放有效期内采样采样方法:用无菌的方法将拟检缝合针、针头、手术刀片等小件医疗器械各五支,分别投入5ml无菌洗脱液中;注射器则取5副在5ml无菌肉汤中分别抽吸5次;手术钳、镊子等大件医疗器械在无菌操作下取两份以上,用沾有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反复涂擦采样后,将棉拭子投入5ml无菌洗脱液中。结果判断:经无菌检验,无菌生长为灭菌合格。注意事项:⑴送检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若样品保存于0—4℃,则不得超过24小时。⑵被采样本表面积<100cm2取全部表面;被采样本表面积≥100cm2,取100cm2。⑶若消毒因子为化学消毒剂,采样液中应加相应中和剂。消毒液的监测采样方法:用无菌注射器按无菌操作的方法吸取使用的消毒1ml,加入含有相应中和剂采样管内混匀送检。(采样后1小时内送检)计算公式:消毒液染菌(cfu/ml)=平均每皿菌落数×10×稀释倍结果判断:⑴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未检出致病菌为合格。⑵灭菌剂经无菌检验,无细菌生长为合格。手和皮肤黏膜消毒效果监测采样时间:洗手或消毒后立即采样。采样方法:⑴手的采样:被检人五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在双手指屈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抹2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cm2),并随之转动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投入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立即送检。(卫生洗手双手的面积为60cm2)⑵皮肤粘膜采样:用5cm×5cm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皮肤处,用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年租赁期满续租合同5篇
- 员工职业礼仪培训总结报告
- 拉链厂社会实践活动
- 2024年度二手钢琴保养预约合同2篇
- 2024年度特许经营合同特许经营权范围
- 《竞争?合作?》课件
- 精准医疗平台
- 仁爱版七年级上册英语全册教案
- 仁爱版七年级上英语全册教案
- 仁爱版七年级上册英语全册教案设计
-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英语试题(解析版)
-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生物面试试题与参考答案
- 露天矿山安全培训课件经典
- 企业资产管理培训
- 公文写作课件教学课件
- 2024年巴西医疗健康产业发展趋势
- 自然辩证法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2024年6月浙江省高考地理试卷真题(含答案逐题解析)
- 中考语文专项必刷题之名著阅读专题(天津版)
- 2024版合伙经营运输车辆合同范本
- 热点主题作文写作指导:多一些尊重理解少一些偏见误解(审题指导与例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