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内黄疸课件_第1页
中内黄疸课件_第2页
中内黄疸课件_第3页
中内黄疸课件_第4页
中内黄疸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疸中医教研室彭卫黄

目的要求

1.了解黄疸的证候特征、范畴及研究进展。

2.熟悉黄疸的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3.掌握黄疸的临床证候特征,各个证型的辨证论治。

黄疸[概述]一·定义:黄疸是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表现的常见肝胆病证。

黄疸

病因:湿热疫毒概

病机: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括

病位:肝胆

临床特征:目黄、身黄、尿黄中内黄疸课件二·源流1、《内经》首先提出了黄疸病名并阐述其临床特征病因病机。如《素问

平人气象论》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提出:“溽暑湿热相薄,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瘅而为腑肿”。二·源流2《金匮要略》对黄疸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作了详细的论述。《金匮》认为黄疸的主要病因是湿邪,提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的病因学。尤其提出了“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的治则,为后代医家治疗黄疸奠定了基础。2《金匮要略》对黄疸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作了详细的论述。3《景岳全书》第一个明确阐述了黄疸与胆府密切相关。如《景岳全书·黄疸》篇指出:“胆黄证,……皆因伤胆,盖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3《景岳全书》第一个明确阐述了黄疸与胆府密切相关。4《卫生宝鉴》将黄疸分为阳黄与阴黄两大类,为后世辨治黄疸病确定为基本纲领认为湿从热化为阳黄,湿从寒化为阴黄5《沈氏尊生书》认为黄疸属疫疠,具有传染性和危险性。如《沈氏尊生书·黄疸》篇指出:“又有天行疫疠,以致发黄者,俗称之瘟黄,杀人最急”。

4《卫生宝鉴》将黄疸分为阳黄与阴黄两大类,为后世辨治黄疸病确三、范畴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石症等以黄疸为主要表现者。三、范畴[病因病机]

黄疸——胆汁不循常道胆汁排泄靠肝疏泄――即肝气不畅湿阻气滞;肝失所养疏泄失职[病因病机]黄疸——胆汁不循常道[病因病机]1、感受时邪疫毒时蕴脾功湿交邪结胃能热蒸胆液外泄黄疸(阳黄)

疫中运失内肝

毒焦化常阻胆

热毒炽盛,伤及营血

急黄

2、饮食所伤

饥嗜运湿郁熏饱酒化浊而蒸胆液外溢黄疸(阳黄)失过失内化肝常度职生热胆

[病因病机]3.脾胃虚弱素运气肝疏体化血失泄脾失亏所失胆虚司损养职汁外溢黄疸(阴黄)久脾湿阻

胆肌病阳从滞汁肤阳受寒中受黄损化焦阻3.脾胃虚弱1.主要病邪:湿邪

2.基本病机:湿浊阻滞,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而发黄

3.发黄的病理关键:湿蒸热郁

4.

病理演变与脾胃阳气盛衰有关

中阳偏盛—湿从热化—湿热发黄—阳黄

中阳不足—湿从寒化—寒湿发黄—阴黄感受疫毒之邪

-----

急黄1.主要病邪:湿邪[转归预后]一·转归

急黄1、阳黄阴黄2、急黄—内陷心营,动血闭窍3、阴黄—积聚、鼓胀[转归预后]二、预后1、阳黄—预后良好2、急黄—预后不良3、阴黄—预后差[预防与调护]⑴、饮食调理:饮食有节,避免不洁食物,少食油腻肥甘,力戒酗酒.注意食疗,依据中医药理论,选择有益肝胆脾胃食物⑵、精神调摄:保持精神舒畅,摒弃一切烦恼忧愁,⑶、起居调理:要注意劳逸结合,黄疸初期以及重证病人,应卧床休息;黄疸恢复期,要适当运动,以利于黄疸的消退。二、预后2.预防措施⑴、有传染的黄疸及时隔离,以免传染他人;⑵、应注射甲肝或乙肝疫苗,以预防甲肝或乙肝;⑶、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⑷要注意询问病史,了解有关疾病,避免相关药物的使用;⑸.急黄病人必须做好及时的抢救准备;2.预防措施·

1、黄疸的共同特征

目黄、身黄、小便黄。关键性的特征

[证候特征]··

2、三类黄疸各自的特征

阳黄黄色鲜明,伴有发热、口渴、苔黄腻等湿热之象。

阴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伴有神疲畏寒,苔白腻,脉濡缓等寒湿之象急黄

黄色如金,伴有高热烦渴,神昏谵语等湿热挟毒,内陷心营之候。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依据1、临床特征:目黄、身黄、尿黄。以目白睛发黄为关键。2、发病特性三-五天阳黄—初期类似风热夹湿感冒--发黄急黄—起病急,迅即加深—内陷心包阴黄—起病慢,病程长—多为阳黄转化3.病史4.现代医学的理化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二)黄疸实质

其实质是血浆胆红素升高聚积于巩膜、粘膜体液和皮肤,达到一定程度即出现黄疸。(正常值1.7~17.1μmol/L)(二)黄疸实质(三)诊断黄疸注意事项1.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2.要排除假性黄疸(血清胆红素并不增加)A.球结膜下脂肪沉着

B.大量进食含β

-胡萝卜素较多的食物,

C.使用新生霉素,产生一种无害色素,3.有关隐性黄疸(血清总胆红素在17.1~34μmol/L)(三)诊断黄疸注意事项【西医学黄疸的分类】按黄疸发生的机理1.溶血性黄疸(红细胞破败增加,胆红素生成过多)2.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病变,胆红素代谢失常)3.梗阻性黄疸(肝内或肝外胆管发生机械性梗阻,影响胆红素的排泄)4.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有关酶的先天性缺乏,不能完成正常代谢)二、根据黄疸发生的部位1.肝前性黄疸(溶血性和非溶血性)2.肝性黄疸(肝细胞性和肝内胆瘀性)3.肝后性黄疸(肝外梗阻)【西医学黄疸的分类】(四)鉴别诊断1、萎黄

黄疸

萎黄相同点

均可见皮肤发黄不同点病机湿邪阻滞,胆汁外泄气血不足,肌肤失养临床特征目黄为主,兼有身黄尿黄皮肤萎黄无光泽,双目不黄伴有眩晕气短心悸(四)鉴别诊断黄疸2、黄肿2、黄肿[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阳黄与阴黄阳黄—由湿热所致,起病急,病程短,黄色鲜明如橘色,伴有口干发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苔黄腻,脉弦数,预后好。阴黄—由寒湿所致,起病缓,病程长,黄色晦暗如烟熏,伴有脘闷腹胀,畏寒神疲,口淡不渴,舌淡白,苔白腻,脉沉迟或濡缓,病情缠绵,不易速愈。[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2.阳黄宜辨湿热轻重热重于湿—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恶心呕吐,小便短赤,便秘,苔黄腻脉弦数。湿重于热—身目俱黄,其色不如热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恶心呕吐,便溏,苔厚腻微黄,脉弦滑。2.阳黄宜辨湿热轻重3.辨阴黄之寒湿与瘀血脾胃虚弱,寒湿内阻------黄色晦暗不泽,或如烟熏,神疲畏寒,舌苔白腻,脉濡缓瘀血阻滞--------黄色晦暗,面色黎黑,舌质紫暗,多见瘀斑,或见胁下积块,脉弦涩。3.辨阴黄之寒湿与瘀血3.辨急黄灼阴—口干尿少伤气—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动血—衄血、便血、尿血窍闭—神昏谵语3.辨急黄(二)治疗原则治疗原则—祛邪扶正治疗大法—祛湿利小便热重者—清热护阴湿重者—化湿护阳阳黄------清热利湿急黄------清热解毒凉血(攻下、开窍)阴黄------寒湿------温化寒湿脾虚-----健脾生血柔肝瘀血------化瘀退黄(二)治疗原则(三)分证论治(1)阳黄

1、湿热兼表

主证:黄疸的特点(微黄)+湿热夹表证

治法:清热化湿佐以解表

主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甘露消毒丹

临证体会:属黄疸的早期,不易发现,常常误诊为感冒,此时询问病史很重要。治疗重在化湿解表

(三)分证论治

2、热重于湿

主证:黄疸的特点(黄疸明显,色泽鲜明)+湿热中阻证(热偏重)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通腑

主方:茵陈蒿汤

临证体会:本型治疗的重点在清热通腑,如果出现高热要加强清热解毒,防止向急黄转变。

2、热重于湿

主证:黄疸的特点(黄疸明显,3、湿重于热

主证:黄疸的特点(黄色如桔)+湿热中阻证(湿偏重)

治法:除湿化浊,泄热除黄

主方:茵陈四苓汤或甘露消毒丹

临证体会:本型的用药重在化湿,调畅气机不可过于寒凉,以免损伤脾阳。要注意防止向阴黄的转化。

3、湿重于热主证:黄疸的特点(黄色如桔)+湿4、胆腑郁热

主证:黄疸的特点(黄色鲜明)+胆腑郁热证

治法:泄热化湿,利胆退黄

主方:大柴胡汤

临证体会:本型的特点除黄疸,还有右胁的

剧痛。治疗重在利胆退黄,常常重用金钱草。保持大便的通畅尤为重要。

4、胆腑郁热主证:黄疸的特点(黄色鲜明)+

5.疫毒发黄(急黄)主证:黄疸的特点(深黄而迅速)+疫毒内陷营血(闭窍动血)证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主方:千金犀角散

临证体会:本型来势凶险,发展迅速。治疗重在清热解毒,加强中药保留灌肠,防止闭窍昏迷。辨证使用瘟病三宝。加强使用中药的静脉制剂(清开灵、茵栀黄),注意中西结合。

55.疫毒发黄(急黄)主证:黄疸的特点(深(2)阴黄

1、寒湿证主证:黄疸的特点(晦暗如烟薰)+寒湿中

阻证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主方:茵陈术附汤临证体会:本型治疗重在温化健脾。在温中健脾同时,利湿退黄,慎用寒凉药物(2)阴黄1、寒湿证2、脾虚证主证:黄疸的特点(淡黄而不鲜明)+中焦脾虚证治法:补养气血,健脾退黄主方:小建中汤临证体会:脾虚黄疸,大多见于各型黄疸的后期,标志着整体功能的衰退,治疗重在扶正,辅以去邪防止向鼓胀、昏迷、呕血等变证发展2、脾虚证主证:黄疸的特点(淡黄而不鲜明)+中焦血瘀肝郁主症:身目发黄而晦暗,面色黎黑兼次症:胁下或有症块,或疼痛如刺,或隐痛不休,皮肤可见蛛丝纹缕,或见手掌赤痕。舌象: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或白或少脉象:脉弦涩或细涩治法:活血化瘀,疏肝解郁方药:鳖甲煎丸血瘀肝郁加减:热象明显者,宜减桂枝、干姜,加白花蛇舌草、蚤休;湿浊不著者,去石苇、瞿麦、葶苈子,加八月札、川楝子;寒象明显者,可去乌扇、紫葳。加附子、干姜。脾气虚弱者,可加黄芪、茯苓、白术以健脾益气;肝血不足者,可加当归、何首乌、枸杞子以养血柔肝;兼见衄血者,去蛰虫、蜣螂,加茜草、三七去瘀止血。临证体会:本型的治疗,关键在于活血化瘀,有出血倾向者,运用破血去瘀要注意出凝血时间,如有出凝血时间延长者,要慎用。加减:热象明显者,宜减桂枝、干姜,加白花蛇舌草、蚤休;(四)其他疗法

1、外治法2、验方(五)黄疸的治疗进展1.对顽固性黄疸的治疗关于顽固性黄疸的治疗北京关幼波教授提出三个要点①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②治黄需解毒,毒解黄易除;③治黄要治痰,痰化黄易散。

1.加强(四)其他疗法1、外治法

对顽固性黄疸,无论阴黄还是阳黄,都应加强活血化瘀,推崇赤勺、丹皮。

对顽固性黄疸,属阳黄热重以及急黄应加强清热解毒。推崇水牛角、大青叶、青黛以及牛黄、熊胆,

对顽固性黄疸,属阳黄湿重以及阴黄应加强化痰。推崇川贝、海浮石、白矾。对顽固性黄疸,无论阴黄还是阳黄,都应加强活血化瘀,2.对急黄的治疗应遵循四条原则①抓三早(早发现、早去诱因、早治疗)②重三防(防出血、防高热、防神昏)③促三利(利胆、利尿、利便)④用三法(清热解毒、清营凉血、通腑涤毒)。2.对急黄的治疗应遵循四条原则[转归预后]一·转归

急黄1、阳黄阴黄2、急黄—内陷心营,动血闭窍3、阴黄—积聚、鼓胀[转归预后]二、预后1、阳黄—预后良好2、急黄—预后不良3、阴黄—预后差[预防与调护]1、精神调摄2、饮食有节3、起居有常[结语]二、预后

李某,男,23岁,1999年8月初诊患者素有乙肝大三阳病史5年。最近1周感冒后自觉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厌食油腻,胸脘痞闷,心烦懊恼,时有低热,小便色黄,大便干结,皮肤骚痒发黄。遂于1999年8月来我院门诊就诊。查皮肤巩膜黄染,色鲜明,腹平软肝于右肋缘下锁骨中线3CM处触及,质软轻压痛,莫非氏征(一),脾未触及;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肝功能:总胆红素160μmol/L,直接胆红素90μmol/L,间接胆红素70μmol/L,谷丙转氨酶700u/L。

提问:1.中医诊断为什么病证?辨为何种证型?2.本病的临床特征是什么?3.本病应与那些病证相鉴别?4.中医怎样治疗与调养?李某,男,23岁,1999年8月初诊

黄疸中医教研室彭卫黄

目的要求

1.了解黄疸的证候特征、范畴及研究进展。

2.熟悉黄疸的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3.掌握黄疸的临床证候特征,各个证型的辨证论治。

黄疸[概述]一·定义:黄疸是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表现的常见肝胆病证。

黄疸

病因:湿热疫毒概

病机: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括

病位:肝胆

临床特征:目黄、身黄、尿黄中内黄疸课件二·源流1、《内经》首先提出了黄疸病名并阐述其临床特征病因病机。如《素问

平人气象论》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提出:“溽暑湿热相薄,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瘅而为腑肿”。二·源流2《金匮要略》对黄疸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作了详细的论述。《金匮》认为黄疸的主要病因是湿邪,提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的病因学。尤其提出了“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的治则,为后代医家治疗黄疸奠定了基础。2《金匮要略》对黄疸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作了详细的论述。3《景岳全书》第一个明确阐述了黄疸与胆府密切相关。如《景岳全书·黄疸》篇指出:“胆黄证,……皆因伤胆,盖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3《景岳全书》第一个明确阐述了黄疸与胆府密切相关。4《卫生宝鉴》将黄疸分为阳黄与阴黄两大类,为后世辨治黄疸病确定为基本纲领认为湿从热化为阳黄,湿从寒化为阴黄5《沈氏尊生书》认为黄疸属疫疠,具有传染性和危险性。如《沈氏尊生书·黄疸》篇指出:“又有天行疫疠,以致发黄者,俗称之瘟黄,杀人最急”。

4《卫生宝鉴》将黄疸分为阳黄与阴黄两大类,为后世辨治黄疸病确三、范畴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石症等以黄疸为主要表现者。三、范畴[病因病机]

黄疸——胆汁不循常道胆汁排泄靠肝疏泄――即肝气不畅湿阻气滞;肝失所养疏泄失职[病因病机]黄疸——胆汁不循常道[病因病机]1、感受时邪疫毒时蕴脾功湿交邪结胃能热蒸胆液外泄黄疸(阳黄)

疫中运失内肝

毒焦化常阻胆

热毒炽盛,伤及营血

急黄

2、饮食所伤

饥嗜运湿郁熏饱酒化浊而蒸胆液外溢黄疸(阳黄)失过失内化肝常度职生热胆

[病因病机]3.脾胃虚弱素运气肝疏体化血失泄脾失亏所失胆虚司损养职汁外溢黄疸(阴黄)久脾湿阻

胆肌病阳从滞汁肤阳受寒中受黄损化焦阻3.脾胃虚弱1.主要病邪:湿邪

2.基本病机:湿浊阻滞,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而发黄

3.发黄的病理关键:湿蒸热郁

4.

病理演变与脾胃阳气盛衰有关

中阳偏盛—湿从热化—湿热发黄—阳黄

中阳不足—湿从寒化—寒湿发黄—阴黄感受疫毒之邪

-----

急黄1.主要病邪:湿邪[转归预后]一·转归

急黄1、阳黄阴黄2、急黄—内陷心营,动血闭窍3、阴黄—积聚、鼓胀[转归预后]二、预后1、阳黄—预后良好2、急黄—预后不良3、阴黄—预后差[预防与调护]⑴、饮食调理:饮食有节,避免不洁食物,少食油腻肥甘,力戒酗酒.注意食疗,依据中医药理论,选择有益肝胆脾胃食物⑵、精神调摄:保持精神舒畅,摒弃一切烦恼忧愁,⑶、起居调理:要注意劳逸结合,黄疸初期以及重证病人,应卧床休息;黄疸恢复期,要适当运动,以利于黄疸的消退。二、预后2.预防措施⑴、有传染的黄疸及时隔离,以免传染他人;⑵、应注射甲肝或乙肝疫苗,以预防甲肝或乙肝;⑶、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⑷要注意询问病史,了解有关疾病,避免相关药物的使用;⑸.急黄病人必须做好及时的抢救准备;2.预防措施·

1、黄疸的共同特征

目黄、身黄、小便黄。关键性的特征

[证候特征]··

2、三类黄疸各自的特征

阳黄黄色鲜明,伴有发热、口渴、苔黄腻等湿热之象。

阴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伴有神疲畏寒,苔白腻,脉濡缓等寒湿之象急黄

黄色如金,伴有高热烦渴,神昏谵语等湿热挟毒,内陷心营之候。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依据1、临床特征:目黄、身黄、尿黄。以目白睛发黄为关键。2、发病特性三-五天阳黄—初期类似风热夹湿感冒--发黄急黄—起病急,迅即加深—内陷心包阴黄—起病慢,病程长—多为阳黄转化3.病史4.现代医学的理化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二)黄疸实质

其实质是血浆胆红素升高聚积于巩膜、粘膜体液和皮肤,达到一定程度即出现黄疸。(正常值1.7~17.1μmol/L)(二)黄疸实质(三)诊断黄疸注意事项1.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2.要排除假性黄疸(血清胆红素并不增加)A.球结膜下脂肪沉着

B.大量进食含β

-胡萝卜素较多的食物,

C.使用新生霉素,产生一种无害色素,3.有关隐性黄疸(血清总胆红素在17.1~34μmol/L)(三)诊断黄疸注意事项【西医学黄疸的分类】按黄疸发生的机理1.溶血性黄疸(红细胞破败增加,胆红素生成过多)2.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病变,胆红素代谢失常)3.梗阻性黄疸(肝内或肝外胆管发生机械性梗阻,影响胆红素的排泄)4.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有关酶的先天性缺乏,不能完成正常代谢)二、根据黄疸发生的部位1.肝前性黄疸(溶血性和非溶血性)2.肝性黄疸(肝细胞性和肝内胆瘀性)3.肝后性黄疸(肝外梗阻)【西医学黄疸的分类】(四)鉴别诊断1、萎黄

黄疸

萎黄相同点

均可见皮肤发黄不同点病机湿邪阻滞,胆汁外泄气血不足,肌肤失养临床特征目黄为主,兼有身黄尿黄皮肤萎黄无光泽,双目不黄伴有眩晕气短心悸(四)鉴别诊断黄疸2、黄肿2、黄肿[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阳黄与阴黄阳黄—由湿热所致,起病急,病程短,黄色鲜明如橘色,伴有口干发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苔黄腻,脉弦数,预后好。阴黄—由寒湿所致,起病缓,病程长,黄色晦暗如烟熏,伴有脘闷腹胀,畏寒神疲,口淡不渴,舌淡白,苔白腻,脉沉迟或濡缓,病情缠绵,不易速愈。[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2.阳黄宜辨湿热轻重热重于湿—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恶心呕吐,小便短赤,便秘,苔黄腻脉弦数。湿重于热—身目俱黄,其色不如热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恶心呕吐,便溏,苔厚腻微黄,脉弦滑。2.阳黄宜辨湿热轻重3.辨阴黄之寒湿与瘀血脾胃虚弱,寒湿内阻------黄色晦暗不泽,或如烟熏,神疲畏寒,舌苔白腻,脉濡缓瘀血阻滞--------黄色晦暗,面色黎黑,舌质紫暗,多见瘀斑,或见胁下积块,脉弦涩。3.辨阴黄之寒湿与瘀血3.辨急黄灼阴—口干尿少伤气—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动血—衄血、便血、尿血窍闭—神昏谵语3.辨急黄(二)治疗原则治疗原则—祛邪扶正治疗大法—祛湿利小便热重者—清热护阴湿重者—化湿护阳阳黄------清热利湿急黄------清热解毒凉血(攻下、开窍)阴黄------寒湿------温化寒湿脾虚-----健脾生血柔肝瘀血------化瘀退黄(二)治疗原则(三)分证论治(1)阳黄

1、湿热兼表

主证:黄疸的特点(微黄)+湿热夹表证

治法:清热化湿佐以解表

主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甘露消毒丹

临证体会:属黄疸的早期,不易发现,常常误诊为感冒,此时询问病史很重要。治疗重在化湿解表

(三)分证论治

2、热重于湿

主证:黄疸的特点(黄疸明显,色泽鲜明)+湿热中阻证(热偏重)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通腑

主方:茵陈蒿汤

临证体会:本型治疗的重点在清热通腑,如果出现高热要加强清热解毒,防止向急黄转变。

2、热重于湿

主证:黄疸的特点(黄疸明显,3、湿重于热

主证:黄疸的特点(黄色如桔)+湿热中阻证(湿偏重)

治法:除湿化浊,泄热除黄

主方:茵陈四苓汤或甘露消毒丹

临证体会:本型的用药重在化湿,调畅气机不可过于寒凉,以免损伤脾阳。要注意防止向阴黄的转化。

3、湿重于热主证:黄疸的特点(黄色如桔)+湿4、胆腑郁热

主证:黄疸的特点(黄色鲜明)+胆腑郁热证

治法:泄热化湿,利胆退黄

主方:大柴胡汤

临证体会:本型的特点除黄疸,还有右胁的

剧痛。治疗重在利胆退黄,常常重用金钱草。保持大便的通畅尤为重要。

4、胆腑郁热主证:黄疸的特点(黄色鲜明)+

5.疫毒发黄(急黄)主证:黄疸的特点(深黄而迅速)+疫毒内陷营血(闭窍动血)证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主方:千金犀角散

临证体会:本型来势凶险,发展迅速。治疗重在清热解毒,加强中药保留灌肠,防止闭窍昏迷。辨证使用瘟病三宝。加强使用中药的静脉制剂(清开灵、茵栀黄),注意中西结合。

55.疫毒发黄(急黄)主证:黄疸的特点(深(2)阴黄

1、寒湿证主证:黄疸的特点(晦暗如烟薰)+寒湿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