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课件讲课专用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课件讲课专用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课件讲课专用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课件讲课专用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课件讲课专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世界观与哲学(1)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含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世界观与哲学(2)哲学的含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2)哲学的含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基本观点:认为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派生物质。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2)唯心主义基本观点:认为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4、可知论与不可知论(1)可知论:认为思维能够认识存在的哲学。(2)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不能认识存在的哲学,它有两种形式:休谟式不可知论和康德式不可知论。

4、可知论与不可知论(1)可知论:认为思维能够认识存在的哲学5、辩证法与形而上学(1)辩证法最初的原意及运用者:谈话、辩论、论战,苏格拉底。

今天的含义及奠基人:是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学说。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万物皆流,无物常住”,“我们既存在又不存在”。5、辩证法与形而上学(1)辩证法(2)形而上学词源:最初是对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之后》书名的翻译。源于《易经.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今天的含义及代表: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芝诺:“飞矢不动”。

(2)形而上学词源:最初是对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之后》书名的翻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其关键在于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在(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什么是物质(1)哲学物质观的历史发展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某一种或几种具体形态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所有物质都是原子组成的,物质就是原子。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什么是物质(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解:A、客观实在性B、独立性、根源性。C、可知性。(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2、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2、什么是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依次经历了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几个阶段。(1)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①意识是自然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第一、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

第二、劳动导致了语言这一思维和交流工具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劳动和语言一起推动猿脑转变为人脑并日益完善,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第一、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

③人类意识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

动物心理人类意识以感性形式出现能以抽象概念形式出现不含自我意识包含了自我意识没有也不需要语言离不开语言反映能力是遗传的借助物质载体代代相传

③人类意识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

动物心理(2)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与物质器官的关系基础)第一、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第二、人脑的反射活动是意识产生的生理机制(2)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①意②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反映对象)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②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反映对象)马克思:“观念的东西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我们从意识的起源、本质可以看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我们从意识的起源、本质可以看出物质与(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什么是物质2、什么是意识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什么是物质(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不同观点2、运动、静止及其物质性3、时间、空间及其物质性4、社会的物质性5、结论和方法论意义(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不同观点1、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哲学史上有一元论与二元论、多元论的对立;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与旧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1、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

2、运动、静止及其物质性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离不开运动(反之是形而上学)运动离不开物质(反之是唯心主义)

2、运动、静止及其物质性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因而静止是相对的。

(2)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两种错误观点:离开运动讲静止,是形而上学不变论。离开静止讲运动,将陷入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4)运动、静止的物质性

运动、静止与物质的不可分割说明了运动、静止的物质性(4)运动、静止的物质性3、时间、空间及其物质性

(1)时间、空间的含义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3、时间、空间及其物质性

(1)时间、空间的含义(2)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

A、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的运动

B、物质运动也离不开时间空间(2)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

A、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3)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3)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证:1971年,美国人凯汀、海弗尔,分两架飞机运载原子钟50小时。

向东:1660公里+960公里=2620公里/小时结果慢400亿分之一秒向西:1660公里—960公里=700公里/小时结果快2750亿分之一秒实证:1971年,美国人凯汀、海弗尔,分两架飞机运载原子钟5(4)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4)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5)时间和空间的物质性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5)时间和空间的物质性4、社会的物质性

(1)马克思主义以前旧唯物主义在这一问题上的错误及根源错误:它们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根源: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历史过程看成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4、社会的物质性(1)马克思主义以前旧唯物主义在这一问题上(2)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5、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5、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不同观点2、运动、静止及其物质性3、时间、空间及其物质性4、社会的物质性5、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不同观点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的含义、特征、基本形式(1)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2)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3)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的含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含义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一)事物的普遍联系2、联系的特点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2、联系的特点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3、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2、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3、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第一、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第二、它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三、它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什么是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2、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两方面含义: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2、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3、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3、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没4、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4、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5、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它要求我们在社会实践把同一性与斗争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同一性中把握斗争性,在斗争性中把握同一性。当前在实践中,尤其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5、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它要求我们在社(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1、矛盾普遍性2、矛盾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2、矛盾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3、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对立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3、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1)对立(2)统一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统一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3)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3)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1、事物的质、量、度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1、事物的质度这一哲学范畴的启示:

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度这一哲学范畴的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2、量变、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2、量变、质变及其辩证关系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3、质量互变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质量互变规律原理反映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阶段论相统一原理的哲学基础,它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既要立志改革,开拓创新,又要立足现实,循序渐进,把革命精神和求实态度有机结合起来。3、质量互变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质量互变规律原理反映了(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1、事物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1、事物的肯定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3、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否定之否定)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就是通过两次否定,经过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3、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否定之否定)事物的辩证发展过4、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前进,而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4、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5、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学会用科学分析的态度对待一切事物,克服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倾向。如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应该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反对历史复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对待外国的东西,应采取批判学习的态度,反对全盘西化和闭关自守。

5、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是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客(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1、唯物辩证法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唯物辩证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1、唯物辩证法具有普遍的方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方法论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包括: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它们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方法论意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包(1)原因与结果

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1)原因与结果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结果是(2)必然性与偶然性

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两者相联结而存在,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必须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但也绝不可忽视偶然性的作用。

(2)必然性与偶然性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3)可能性与现实性

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两者相互依存。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新的现实。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3)可能性与现实性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4)现象与本质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人们正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4)现象与本质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5)内容与形式

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构成内容诸要素的内部结构和内容的外部表现方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既要重视内容,反对形式主义,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

(5)内容与形式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1、辩证思维方法(1)归纳与演绎归纳与演绎是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最常见的推理形式。归纳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是一种由个别性前提过渡到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形式。演绎是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由一般性原则推导个别结论的推理形式。一方面,归纳和演绎互为前提。另一方面,归纳和演绎相互补充。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1、辩证思维方法(2)分析与综合

分析就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综合通常被看作是在把整体分解为各个因素的基础上,再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活动。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只有把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认识。(2)分析与综合

分析就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3)抽象与具体

从具体到抽象:通过分析把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区分开必然的本质的方面和偶然的现象的方面,从中抽取出各个必然的本质的因素,以达到对具体事物的某一本质方面的认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运用综合的方法,把对事物各方面的本质的认识联系起来,形成关于统一的事物整体的认识,使抽象的规定在思维的具体中再现出来。(3)抽象与具体从具体到抽象:通过分析把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4)逻辑与历史

一方面,逻辑与历史是一致的,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基础,逻辑的东西则是历史的东西在思维中的再现。另一方面,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又包含着差异和对立。历史的东西总是包含有偶然因素、次要因素以及迂回曲折的细节,具体而生动。逻辑的东西则是“修正过”的历史的东西。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加工改造,能更深刻地反映历史。(4)逻辑与历史一方面,逻辑与历史是一致的,历史的东西是逻2、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2、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一方面,辩证思维方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一)规律及其客观性1、规律的含义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2、规律的客观性

(1)规律的客观性指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2)规律可以被发现、认识、运用,但不能被创造和被消灭。(3)人们在实践中只能按规律办事,如果违背它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2、规律的客观性(1)规律的客观性指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1、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含义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1、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2、两者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都能够为人类所认识和利用。区别: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2、两者的联系和区别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能动作用的含义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二、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能动作用的含义2、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2、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正确理解和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首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1、正确理解和处理主2、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坚持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2、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3、正确认识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社会历史趋向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关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规律性的制约,但不否定人在可能性空间内的选择。3、正确认识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社会历史趋向讲的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B.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C.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D.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具有统一性

练习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是普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课件讲课专用96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世界观与哲学(1)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含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世界观与哲学(2)哲学的含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2)哲学的含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基本观点:认为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派生物质。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2)唯心主义基本观点:认为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4、可知论与不可知论(1)可知论:认为思维能够认识存在的哲学。(2)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不能认识存在的哲学,它有两种形式:休谟式不可知论和康德式不可知论。

4、可知论与不可知论(1)可知论:认为思维能够认识存在的哲学5、辩证法与形而上学(1)辩证法最初的原意及运用者:谈话、辩论、论战,苏格拉底。

今天的含义及奠基人:是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学说。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万物皆流,无物常住”,“我们既存在又不存在”。5、辩证法与形而上学(1)辩证法(2)形而上学词源:最初是对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之后》书名的翻译。源于《易经.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今天的含义及代表: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芝诺:“飞矢不动”。

(2)形而上学词源:最初是对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之后》书名的翻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其关键在于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在(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什么是物质(1)哲学物质观的历史发展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某一种或几种具体形态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所有物质都是原子组成的,物质就是原子。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什么是物质(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解:A、客观实在性B、独立性、根源性。C、可知性。(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2、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2、什么是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依次经历了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几个阶段。(1)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①意识是自然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第一、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

第二、劳动导致了语言这一思维和交流工具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劳动和语言一起推动猿脑转变为人脑并日益完善,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第一、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

③人类意识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

动物心理人类意识以感性形式出现能以抽象概念形式出现不含自我意识包含了自我意识没有也不需要语言离不开语言反映能力是遗传的借助物质载体代代相传

③人类意识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

动物心理(2)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与物质器官的关系基础)第一、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第二、人脑的反射活动是意识产生的生理机制(2)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①意②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反映对象)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②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反映对象)马克思:“观念的东西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我们从意识的起源、本质可以看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我们从意识的起源、本质可以看出物质与(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什么是物质2、什么是意识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什么是物质(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不同观点2、运动、静止及其物质性3、时间、空间及其物质性4、社会的物质性5、结论和方法论意义(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不同观点1、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哲学史上有一元论与二元论、多元论的对立;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与旧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1、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

2、运动、静止及其物质性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离不开运动(反之是形而上学)运动离不开物质(反之是唯心主义)

2、运动、静止及其物质性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因而静止是相对的。

(2)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两种错误观点:离开运动讲静止,是形而上学不变论。离开静止讲运动,将陷入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4)运动、静止的物质性

运动、静止与物质的不可分割说明了运动、静止的物质性(4)运动、静止的物质性3、时间、空间及其物质性

(1)时间、空间的含义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3、时间、空间及其物质性

(1)时间、空间的含义(2)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

A、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的运动

B、物质运动也离不开时间空间(2)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

A、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3)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3)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证:1971年,美国人凯汀、海弗尔,分两架飞机运载原子钟50小时。

向东:1660公里+960公里=2620公里/小时结果慢400亿分之一秒向西:1660公里—960公里=700公里/小时结果快2750亿分之一秒实证:1971年,美国人凯汀、海弗尔,分两架飞机运载原子钟5(4)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4)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5)时间和空间的物质性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5)时间和空间的物质性4、社会的物质性

(1)马克思主义以前旧唯物主义在这一问题上的错误及根源错误:它们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根源: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历史过程看成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4、社会的物质性(1)马克思主义以前旧唯物主义在这一问题上(2)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5、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5、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不同观点2、运动、静止及其物质性3、时间、空间及其物质性4、社会的物质性5、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不同观点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的含义、特征、基本形式(1)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2)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3)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的含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含义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一)事物的普遍联系2、联系的特点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2、联系的特点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3、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2、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3、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第一、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第二、它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三、它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什么是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2、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两方面含义: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2、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3、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3、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没4、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4、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5、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它要求我们在社会实践把同一性与斗争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同一性中把握斗争性,在斗争性中把握同一性。当前在实践中,尤其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5、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它要求我们在社(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1、矛盾普遍性2、矛盾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2、矛盾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3、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对立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3、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1)对立(2)统一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统一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3)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3)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1、事物的质、量、度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1、事物的质度这一哲学范畴的启示:

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度这一哲学范畴的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2、量变、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2、量变、质变及其辩证关系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3、质量互变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质量互变规律原理反映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阶段论相统一原理的哲学基础,它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既要立志改革,开拓创新,又要立足现实,循序渐进,把革命精神和求实态度有机结合起来。3、质量互变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质量互变规律原理反映了(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1、事物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1、事物的肯定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3、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否定之否定)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就是通过两次否定,经过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3、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否定之否定)事物的辩证发展过4、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前进,而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4、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5、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学会用科学分析的态度对待一切事物,克服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倾向。如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应该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反对历史复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对待外国的东西,应采取批判学习的态度,反对全盘西化和闭关自守。

5、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是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客(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1、唯物辩证法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唯物辩证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1、唯物辩证法具有普遍的方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方法论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包括: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它们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方法论意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包(1)原因与结果

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1)原因与结果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结果是(2)必然性与偶然性

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两者相联结而存在,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必须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但也绝不可忽视偶然性的作用。

(2)必然性与偶然性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3)可能性与现实性

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两者相互依存。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新的现实。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3)可能性与现实性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4)现象与本质

现象是事物的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