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学的点染艺术_第1页
文学教学的点染艺术_第2页
文学教学的点染艺术_第3页
文学教学的点染艺术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教学的点染艺术文学教学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一直是个难点。不过只要我们运用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比如点染法。这里着重探讨文学教学中点染艺术。点染本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之一。点,就是用蘸水墨的画笔在宣纸上着笔一点;染,就是这些着笔的点墨在沾湿的宣纸上向周围渲染开去,形成所画的形象。后来这种绘画的技巧,被借用到诗词的技巧中。以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为例,前四句便是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最后一句是点:“断肠人在天涯”。当代词学家万云骏先生说:“点和染这两种艺术手法在具体作品中的运用是:该点处则点,该染处则染。该点处而不点,形象的意义或结构上的脉络就不明确,不清楚。该染处而不染,形象就不饱满,就缺乏多侧面、多层次的美感,应当把点和染恰到好处地自然结合起来。”(《诗词曲欣赏论稿》163页)。由此可见,点是点明主旨的精练的话,染是塑造形象的辅陈的话。这种点染结合的艺术手法也适合于文学教学。文学教学中的“点”、“染”应当有二义。一是对教学内容——文学作品原有的“点”、“染”,作必要的强调,二是在文学教学语言中运用点染艺术。在古典诗词中,尤其在词里头,点染是常用的技法,而且关系作品主旨的呈现和情感的渲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然要加以阐明。象上面所举马致远的小令,前四句的染描绘了一组精致清幽的多侧面、多层次的形象,但作者在此客观景物上究竟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必须要从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才知道,可见点的重要。而柳永的《雨霖铃》上片结句的点“念去去”三字,虽然点明了从此一别,去而又去,远而又远的意旨,却比较抽象,下面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和“楚天阔”这三件事物来加以发挥,加以渲染便衬托出了“去去”的水远山遥与离情的深沉浓重,可见染也是重要的。下片的“多情自古”两句对于“今宵”下面三句的依赖也是同样的道理,作者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具体形象构成幽美动人的凄清意境,借以衬托伤秋惜别的情怀。光有点,无法感动人;光有染,也很难使景物有光彩。点染结合,才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教学中,教师必需教给学生这种全局的观念,才能真正领悟诗词的意蕴。不独诗词,其它文体中实际上也常常用到这种点染的手法。在议论文中犹论点和论证的关系。李斯的《谏逐客书》开头一句“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便是相当精彩的“点”,接下来则极力铺陈客卿对于秦国的功劳和秦王在取物与用人上的不同态度,又显然是具有战国纵横家铺陈气息的“染”。散文和小说中的“点”较难捕捉,更须理性分析。如教《荷塘月色》,在分析“染”法的同时,应着重点明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孤寂”与“淡淡的哀愁”既与时代有关,也与作者个人的心绪的关。又如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写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景象,以闰土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为题材,从外貌到思想、性格,层层描述,可谓竭用“染”之技法。但“染”中又用了“点”法,如说苦得闰土象木偶人的原因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经此一“点”,深化了文章的社会意义。文章末尾写道:“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也是“点”法,而且是全文之“点”——充分表达了鲁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迫切愿望。文学教学中点染艺术的运用不仅包括对文学作品中原有的“点”、“染”加以阐释,还应根据文学的这一特质,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上多花点心思。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教学同样可以看成是语言的艺术,成功的文学教学就是一篇发人深思的文化散文,一档精彩纷呈的文化节目,教师就是这篇文化散文的作者,这台文化节目的主持。这篇散文除了要具有深入独到的学识外,还须富有情彩的语言,如同出水芙蓉清新明快,如同满园春色泌人心脾,如同山溪潺潺悦耳动听,如同大海波涛豪迈壮观。富有情彩的语言便要用到点染结合的艺术手法。“染”就是要用形象化,有色彩,动感情,足以表情达意的教学语言,活脱脱地再现文学作品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状,如嗅其味,如触其体的实在感。比如教《捕蛇者说》,对蒋氏所言内容,须一一渲染,让学生确信捕蛇虽苦但“不若赋敛之毒”。教《荷塘月色》,对作者笔下所描写的静谧的环境,孤寂的氛围,以及描写荷花、荷香,沐浴在月光下的诗情画意,得一一渲染,让学生也观赏月下荷塘的幽美景色。为了适应相应的教学目的,很多的时候——特别是一堂课的起始和高潮处,往往需要施教者以其丰富的情感积累和知识底蕴来纵情渲染、恣意铺陈,从而为学生步入作品情境、把握作品内容筑路架桥、创设氛围,就好比文化散文中常用铺陈排比的句子以增强文章气势和厚度一样。同样一篇《苤苡》,因其变化单一,一般人讲不出诗味,闻一多先生却以其诗人的想象和学者的渊博讲道:“……那是一个夏天,苤苡都结子了,满山谷是采苤苡的妇女,满山谷响着歌声。这边人群中有一个新嫁的少妇,正捻着那希望的玑珠出神,羞涩忽然潮上她的魇辅,一个巧笑,急忙把它揣在怀里……”(《匡斋尺牍·苤苡》)短短几经重复的13个字,被他洋洋洒洒,铺张扬厉成400多字的华美篇章。铺张的语言可以营造气氛、开拓思路。但辅陈需要才华、需要学识,“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学生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可感受到因自己的勤奋努力而结出的果实。一位学生在自学完《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之后,写下这样一段解诗的话:“试想想,也许正是在一个草长莺飞、姹紫焉红的春天,你一觉醒来,发现眼前一亮,庭中的碧树已悄发春华,杂花生树,暗香浮动,真是春色满庭。一股莫名的冲动突然涌起,你急走几步,踮起脚尖,急不可耐,伸直手臂,去折那朵摇曳在风中的花朵。咔嚓一声轻响,娇花应手而折,馨香满怀,你油然想起那远方的亲人,可是关山万里,伊人缈缈,无奈之下,轻轻摇了摇头,长叹一声,任那满腹相思随花而去。罢、罢、罢!‘此物何足贡,但感别经时’的诗句脱口而出。”尽是铺陈,尽是渲染还不行,就好比人光有气血,没有精神,文章光有形式,没有主旨。在要害之处,需用极其精炼的语言点明教师自己的意旨,才算是一篇成功的“文化散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讲得铺天盖地,连自己也忘记讲了些什么,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