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松打虎》导学案编号:编制:使用:组长签名:审批: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梳理内容,领略本文详细而又曲折的故事情节。2.理解武松这一人物形象。学习重难点重点:1.品味精美语句或词语,理解课文描写特点及妙处。难点:1.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2.掌握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施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本名彦端,祖籍是泰州海陵县或苏州吴县阊门。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读相关情节。本文节选自《水浒传》第二十三回,回目是“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武松在清河县因酒后醉了与人争执,把人打昏,以为打死了人,于是逃到柴进柴大官人家避难,不想染上疟疾,在柴进家住了一年有余。宋江因与梁山有关系被阎婆惜抓住把柄而怒杀阎婆惜,也投奔柴进而来,在柴进家里武松拜宋江为义兄,武松要回清河县看望哥哥,两人依依惜别。文章节选的就是武松回家的路上经过景阳冈只身打死猛虎的故事。第一课时自主预习案1.阅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注音解释)晌(shǎng)午:中午;筛(shāi):斟(酒);恁(nèn):那;寅(yín):地支的第三位;卯(mǎo):地支的第四位。酉(yǒu):地支的第十位;霾(mái);戌(xū):地支的第十一位;亥(hài):地支的第十二位;巳(sì):地支的第六位;踉(liáng)跄(qiàng):走路不稳;麋(mí)鹿:哺乳动物;狰(zhēng)狞(níng):面目凶恶;棒橛(jué);厮(sī);毡(zhān);笠(lì);光挞(tà)挞(tà)腰胯(kuà);穹(qióng);苍绾(wǎn);撮(cuō);簌(sù)簌(sù)2.选择上面词语中的至少五个词,写成一段话。3.走进文本本文选自长篇白话章回小说《》,作者()()
元末明初小说家朝。《》是一部描写北宋末年()反抗斗争的小说,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他三部是《》《》《》合作探究案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时间为序写武松开怀畅饮后,醉上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分四部分:喝酒——上冈——打虎——下冈2.认真阅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描写老虎的动作的词语,用横线画出描写武松动作的词语。思考武松打虎主要分成那两个部分?老虎凶猛:扑、掀、剪武松:跳、闪、躲面对来势汹汹的老虎,武松首先以“妨”为主,待到老虎招数用尽,体力消耗后再转入“猛攻”。3.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写日写庙写树写风渲染出一个惨淡,阴森,恐怖,可怕的氛围,为猛虎的出现、危险的来临造势。4.文中多次提到哨棒,结尾反复讲众猎户不信武松只身杀虎,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衬托武松,显示身份,人行棒行,人停棒停,寸步不离,写活哨棒,也就写活了武松。猎户眼中虎之猛、恶,不信武松只身杀虎,反衬武松勇猛过人,非常人能及。第二课时拓展提升案一.阅读并思考李逵心慌,丢了香炉,定住眼四下里看时,并不见娘。走不到三十余步,只见草地上一团血迹。李逵见了,心里越疑惑,趁着那血迹寻将去寻到一处大洞口,只见两个小虎儿在那里舐一条人腿。李逵心里忖道:“我从梁山泊归来,特来取他,千辛万苦,背到这里,却把来与你吃了。那鸟大虫拖着这条人腿,不是我娘的是谁的?”心头火起,赤黄须竖立起来,将手中朴刀挺起来,搠那两个小虎。这小大虫被搠得慌,也张牙舞爪钻向前来,被李逵手起,先搠死了一个,那一个望洞里便钻了入去。李逵赶到洞里,也搠死了。李逵却钻入那大虫洞内,伏在里面张外面时,只见那母大虫张牙舞爪望窝里来。李逵道:“正是你这业畜吃了我娘。”放下朴刀,胯边掣出腰刀。那母大虫到洞口,先把尾去窝里一剪,便把后半截身躯坐将入去。李逵在窝内看得仔细,把刀朝母大虫尾底下尽平生气力舍命一戳,正中那母大虫粪门。李逵使得力重,和那刀靶,也直送入肚里去了。那母大虫吼了一声,就洞口带着刀,跳过涧边去了。李逵却拿了朴刀,就洞里赶将出来,那老虎负疼,直抢下山石岩下去了。李逵恰待要赶,只见就树边卷起一阵狂风,吹得败叶树木如雨一般打将下来。自古道:“云生从龙,风生从虎。”那一阵风起处,星月光辉之下,大吼了一声,忽地跳出一只吊睛白额虎来。那大虫望李逵势猛一扑,那李逵不慌不忙,趁着那大虫的势力,手起一刀,正中那大虫颔下。那大虫不曾再展再扑:一者护那疼痛,二者伤着他那气管。那大虫退不够五七步,只听得响一声,如倒半壁山,登时间死在岩下。那李逵一时间杀了子母四虎,还又到虎窝边,将着刀复看了一遍,只恐还有大虫,已无有踪迹。李逵也困乏了,走向泗州大圣庙里,睡到天明。次日早晨,李逵却来收拾亲娘的两腿及剩的骨殖,把布衫包裹了,直到泗州大圣庵后掘土坑葬了。1.结合选文和课文内容分析,李逵打虎和武松打虎的场面描写有什么不同之处?写武松打虎是精细,写李逵杀虎是大胆。武松虽然神勇,却没有李逵那样不要命,而是先惊出一身冷汗,待到将老虎打死之后,看到草丛中又有老虎时,他没想到这是人所扮装,他哀叹“我今番罢了”,完全失了英雄视死如归的本色;李逵则有勇无谋,不过也难怪他刚失去老母,恶从胆边生,生死不顾,才敢一头钻进老虎洞中。倘若当时不是雄雌老虎都已外出,而是都在洞中,则李逵纵有天大的本事,也难逃劫数了,李逵杀虎是杀得侥幸。同是灭虎的情节,表现的是不一样的性格。武松打虎,情节设计巧妙,有张有弛,符合人物,合理,真实可信。李逵杀虎,不费吹灰之力,一口气杀死四虎,情节过于简单,描写过于夸张,有失真实。2.本文与《武松打虎》在表现人物与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本文主要通过正面的动作描写来表现李逵的勇敢。《武松打虎》则是通过描写酒家和猎户的语言、心理,老虎的凶猛,环境的渲染,以及正面描写打虎时的动作来表现武松的机智和勇敢。二、就以下名著人物简介其事迹及主要性格特点。宋江林冲鲁达李逵宋江怒杀阎婆惜,被发配江州,浔阳楼题反诗,三打祝家庄他谦虚谨慎,疏财仗义;他任人为才,具有高超的组织管理才能和军事才能,创造了梁山泊轰轰烈烈的事业。林冲误入白虎堂,棒打洪教头,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雪夜上梁山,火并王伦。生性耿直,爱交好汉;武艺高强,武艺高强、勇而有谋,但为人逆来顺受、安分守己、循规蹈矩、被逼上梁山、疾恶如仇、富有正义感、武艺高强、有勇有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夜宿桃花村、火烧瓦罐寺、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爱憎分明,见义勇为,扶危济困,嫉恶如仇。慷慨大方,仗义疏财。率直粗犷,勇而有谋,胆大心细。粗中有细,好打抱不平。黑旋风,粗鲁且没有教养但忠、真、直。崇拜宋江,爱赌爱喝,喜欢闹事,充满正义,反对昭安,真可谓是成人世界里的孩子!爱憎分明,见义勇为,扶危济困,嫉恶如仇,慷慨大方,重义疏财,率直粗犷,有勇无谋,胆大心细作业练习案配套练习习题说出四大名著中带三和四的故事。三、说出有关杨志的故事和性格。街头杀泼皮,杨志卖刀,青面兽北京斗武精明能干,小心谨慎,粗暴蛮横,方法简单,课后反思:《隆中对》导学案编号:编制:使用:组长签名:审批: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2.积累字词,归纳文言知识。3.理解诸葛亮的政治蓝图、远见卓识。4.学习高度凝炼的语言,理解详略得当的选材。5.分析刘备、诸葛亮的人物形象。6.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司马光(1019—1086)北宋著名的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Sù)水乡(今山西夏县司马营村)人,世称涑水先生。主持编撰的《资治通鉴》一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继司马迁《史记》以后最优秀的一部通史巨著。对我国以后的史学发展起过巨大的影响。他一生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资治通鉴》编年体史书。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按年代顺序排列实史,上起周威烈王23年(公元前402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1361年间的历史,全书共294卷,另附目录及考异各30卷,共300多万字,是一部很有参考价值的历史巨著。司马光为《资治通鉴》耗尽毕生精力,书成后两年,于1086年逝世,终年67岁。时代背景公元207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为他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做出了分析。“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课后反思:课后反思:课后反思:第一课时自主预习案一、积累字词颍川(yǐng)猖蹶(chāngjué)汉沔(Miǎn)挟天子(xié)存恤(xù)戎越(Róng)胄(òu)殆(dài)欲信大义(sh)诣(yì)二、掌握古今异义1.遂用猖蹶古义:同“猖獗”,颠覆、失败今义:凶猛放肆2.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古义:可以把今义:表可能,能够3.北据汉沔,利尽南海古义:南方近海地方今义:南中国海4.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古义:用来用来……的东西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5.凡三往,乃见古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今义:平凡三、特殊句式时人莫之许也。宾语前置(相当于:时人莫许之)欲信大义于天下。状语后置(相当于:欲于天下信大义)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判断句此用武之国。判断句贤能为之用。被动句四、通假字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五、成语积累三顾茅庐如鱼得水六、利用课文注解,翻译文章合作探究案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第二部分(2):司马徽、徐庶推荐诸葛亮。第三部分(3):刘备往见,诸葛亮详陈对策及对诸葛亮的器重。2.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司马徽说诸葛孔明是“伏龙”、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这两个词有什么含意?徐庶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伏龙”“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4.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是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刘备说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出对汉室江山的焦虑之情。“凡三往,乃见”既说明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热心求贤。第二课时拓展提升案1.诸葛亮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因为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于为敌的结论。2.接着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可以结为外援。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所以诸葛亮“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3.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的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政治蓝图:成霸业,兴汉室。战略方针:夺取荆州、益州,作为“霸业”的根基;结好孙权,联吴灭曹;抚和戎越,内修政治。根据:①不具备向东或向北发展的可能性。②占据荆州和益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5.课文结尾为什么要写“关羽、张飞不悦”?最后写“关羽、张飞不悦”,实际是从侧面表现刘备对诸葛亮的依赖。“犹鱼之有水来”的比喻,形象地解释了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满足心情,证明了诸葛亮的惊人才能的确名副其实,从而很自然地照应了开头的“自比管仲、乐毅”和人称“卧龙”。第三课时1.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诸葛亮和刘备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诸葛亮:一个胸怀韬略,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才智过人的谋臣形象。刘备:一个胸怀大志,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精于用人之道的英雄形象。2.结合历史、《三国演义》谈谈你心目中这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3.下边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你能说出描写了他的哪些具体的事件吗?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收二川:诸葛亮收复的蜀国两处根据地:东川、西川三顾:三顾茅庐五丈原:诸葛亮出征时病死的地方六出:六出祁山七擒:七擒孟获排八阵:摆设八卦阵北拒:北拒曹魏东和:东和东吴点四十九盏明灯:诸葛亮死时,点燃了四十九盏长明灯,祭神灵以求延续阳寿酬三顾: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作业练习案1.积累字词及文学常识。2.归纳文言知识。3.背诵并默写课文。4.预习《三顾茅庐》。《三顾茅庐》导学案编号:编制:使用:组长签名:审批: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难点:1.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2.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的对比衬托法,读懂张飞和刘备的对话。知识链接:《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第一课时自主预习案1.独立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识记。(小组长负责检查落实。)倥偬(kǒngzǒng)寰宇(huányǔ)愧赧(nǎn)斡旋(wò)荏苒(rěnyǎn)箪食壶浆(dān)纶巾(guān)2.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3.理清课文思路,了解详略。提示:课文重点写了第几次拜访?哪几自然段?第一段(1)略写刘备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见着。第二段(2—4)具体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第三段(5)写刘备和诸葛亮的亲密友情。合作探究案1.分析人物关系,概括一下三次到茅庐分别写了哪些内容?一顾茅庐,未见诸葛,巧遇崔州平;二顾茅庐,不遇孔明,邂逅诸葛均、黄承彦;三顾茅庐,喜逢诸葛,倾听安国定邦之策。2.刘备是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加以分析。(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意志坚定、真挚热情、有政治抱负。3.你想到哪些词语称赞诸葛亮?旷世奇才雄才大略足智多谋聪明过人3.刘备的意甚诚表现在哪里?(具体分析刘备的语言、神态、动作)提示:斥责张飞,下马步行,阶下恭候,下拜谒见。第二课时拓展提升案1.文中多次提到张飞与刘备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反衬,突出中心。2.同样是刘备拜访诸葛亮,《三顾茅庐》和《隆中对》有什么不同?《隆中对》是历史记载,接近历史事实,具有史料性,人物个性不鲜明。《三顾茅庐》是根据《隆中对》演义的小说,增加大量的虚构描写,富有与文学性,有语言,动作的生动描写,人物性格鲜明生动两篇文章的侧重点不同。3.刘备第一次去拜见诸葛亮未见时,童子说诸葛亮“踪迹不定,不知何处去了”,“归期亦不定”,联系全文来看,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1)为两次未见孔明埋下伏笔。(2)表明诸葛亮具有超凡脱俗、淡泊名利的品质。(3)暗示诸葛亮虽然隐居隆中,但关心天下大事。作业练习案.依据课文内容,运用对偶知识,写出下面一副对联的下句。上联:司马徽再荐名士下联:刘玄德三顾茅庐2.根据文中的人物描写,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抱负。关羽:稳重、顾全大局。张飞:鲁莽、直爽。3.三顾茅庐、闻鸡起舞、纸上谈兵、卧薪尝胆、望梅止渴、破釜沉舟,,凿壁借光,负荆请罪,的主人公分别是谁?你还能说出四大名著的故事吗?刘备祖逖(tì)、赵括勾践曹操项羽匡衡颇蔺相如课后反思:《周处》导学案编号:编制:使用:组长签名:审批: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2.感受、把握周处的性格特点,把握课文的主旨。学习重难点:全面评价人物形象知识链接:文本简介:
在我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史上,有一部重要的作品,叫《世说新语》,作者是南北朝时宋朝的刘义庆。这部书记录了从汉末到东晋士大夫阶层的一些遗闻轶事,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上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况,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雏形。
周处是普朝人,据《晋书·周处传》记载:周处仕晋为御史中丞时,凡所纠察弹劾的人,即使是皇亲国戚也不避讳。氏人齐万年造反,朝臣恨周处强直,建议朝廷派周处出战。有人知其有去无还,劝他以母亲年老为由,不去出战。周处说:忠孝之道,安得两全?后来孤军深入,斩敌甚多,弦绝矢尽,临危不退,遂壮烈牺牲。死后追赠平西将军。这样一个战死沙场的国家栋梁,其少年时期则是另一番模样。《周处》一文以极富传奇色彩的笔调,记叙了一个勇于改过的少年形象。第一课时自主预习案1.介绍一下《世说新语》?
(作者刘义庆,()人,()家。我国第一部志怪小说(),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2.解决重点字词周处年少时,年纪小,少年;凶强侠气,凶暴强悍,任性使气,这里有“好争斗”的意思;为乡里所患,被,认为是祸害;并皆暴犯百姓一起,侵害;义兴人谓为三横,称作,是,祸害;而处尤剧,更加,特别,厉害;或说处杀虎斩蛟,有人,劝说;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希望,其中的;蛟或浮或没,有时,沉没;更相庆,交替,互相;竟杀蛟而出,终,最终,表承接;始知为人情所患,才,被,认为是祸害;具以情告,全部,详细,把。3.翻译重点句子①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周处年轻时,为人凶暴强悍,任性使气好争斗,被当地人认为是一大祸害。②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这三者)一起侵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③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④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搏斗。⑤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最终周处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⑥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他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了,怕最终也不会有什么成就。⑦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就是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况⑧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况且人就怕不立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
4.掌握特殊句式为乡里所患——被动句;具以情告——倒装句;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中心句合作探究案一、为什么课文对周处为害乡里写得简而虚,而对他杀虎斩蛟、自悔自改却写得繁而实?这是由文章的立意所决定的。它意在表现周处的改过自新,彰扬他的自改自励的精神,而并非展示周处的恶行。周处为害乡里,只是作为表现周处的反衬之笔。二、文章结尾处详写了周处与陆云的谈话,揭示了什么道理?作者通过陆云的话,揭示了“朝闻夕死”这样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道理:只要认识错误,并且决心改正错误,无论何时都不算晚。这个道理,对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教育意义,它鼓励人们不必为蹉跎岁月而懊悔,也不必为老大无成而苦恼,只要能够为国家为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都是不虚此生的。三、清河(陆云)从哪几个方面说服周处,使他坚定了改过的信心?(请用自己的话分析)答:从三个方面。⑴讲述“闻道”的重要意义,“古人贵朝闻夕死”。⑵对周处进行鼓励,“君前途尚可”。⑶指出周处一定能达到目的,“何忧令名不彰”。四、清河的一段话为什么能对周处有这么大的说服力?首先,周处原有“自改意”,再听了名人“朝闻道,夕死可矣”教导,周处明白了改过自新为时未晚,因此受到鼓舞,将改过决心化为行动。第二课时拓展提升案一、你是怎样评价周处这个人物的?1.英勇:杀虎斩2.善于反省: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3、主动向贤人请教:寻访二陆4.勇于改过:终为忠臣二、《周处》给我们什么启示?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人是可以转变的,只要痛下决心,浪子也可回头。检测及作业练习案一、给加[
]的字词注音,并解释其意义。
1.义兴人谓为三[横](
)(
)
2.或[说]处杀虎斩蛟(
)(
)
3.年已[蹉跎](
)(
)(
)
二、解释加[
]字词的含义。
1.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
2.忧命名不[彰]邪(
)
3.[遂]改励(
)
三、阅读文章,完成以下习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或以钱币乞之。B.并皆暴犯百姓。陈胜佐之,并杀两尉。C.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D.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2.下列加点的“以”字与“具以情告”中“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B以光先帝遗德。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D.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周处与山中的白额虎、水中的蛟龙被义兴的人称作三个祸害,家乡的人劝说他杀虎斩蛟,想用借刀杀人之计,是希望他在除害过程中被虎蛟吃掉。B.周处杀死蛟龙后,从家乡人庆祝他已死的举动中,才明白自己被乡人讨厌,因此下决心改正错误,后来成为了一名忠臣。C.周处知道乡人厌恶他,就想改正自己的错误,但是又担心太迟了,因此去找了当时的名人陆机、陆云,经过清河的开导,他才开始改过自新。D.周处自新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有过错并不可怕,关键要有改正错误的决心和行动。4.对下列两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⑴或说处杀虎斩蛟⑵具以情告A.⑴有人劝说周处去杀虎斩蛟。⑵(周处)把(自己被人看作是祸害的)情形详细地告诉了(陆云)。B.⑴有人说周处已经去杀虎斩蛟。⑵周处把自己的心情告诉了(陆云)。C.⑴有人劝说周处去杀虎斩蛟了。⑵周处把自己的心情告诉了(陆云)。D.⑴有人说周处已经去杀虎斩蛟了。⑵(周处)把(自己被人看作是祸害的)情形详细地告诉了(陆云)。5.结合句意判断下列句子中“谓”“并”两字的意思。⑴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⑵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⑶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⑷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两个“谓”字意思同,两个“并”字意思同。6.促使周处改过自新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7.清河(陆云)从哪几个方面说服周处,使他坚定了改过的信心?(请用自己的话分析)8.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也。”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四、整理并掌握本文文言现象,归纳知识点。课后反思:检测及作业答案2B;2D;3B;4A5相不6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7三个方面。⑴讲述“闻道”的重要意义,“古人贵朝闻夕死”。⑵对周处进行鼓励,“君前途尚可”。⑶指出周处一定能达到目的,“何忧令名不彰”。8略《出师表》导学案编号:编制:使用:组长签名:审批: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学习重难点重点:落实文言实词,了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难点: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知识链接:了解识记以下内容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写作背景: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诸葛亮(181─234),三国时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早年避乱于荆州,曾躬耕于南阳隆中。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共图大业。次年,他辅佐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击败曹操,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称帝后,拜他为丞相。刘备死时托付他辅佐后主刘禅,后卒于军中。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以散文著称。文章写得周密畅达,代表作是《出师表》。文言文翻译方法:1.“留”,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古代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2.“删”,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3.“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4.“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5.“调”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6.“变”,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第一课时自主预习案1.《出师表》作者是________(时代)政治家________(姓名)。“表”是古代________________的一种文体。是作者率师北上伐魏时写给后主________(姓名)的一篇表文。这篇“表”中写到的“先帝”,指的是________(姓名)。2.南宋诗人陆游高度评价这篇表文,说道“出师一表真名世,?”3.《出师表》中作者向后主着重提出了三条修明政治的主张,即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其中最重要的是________。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崩殂(cú)疲弊(bì)陛下(bì)恢弘(hóng)妄自菲(fěi)薄(Bó)以塞(sè)驽钝(nú)陟(zhì)罚臧(zāng)否(pǐ)裨(bì)补阙(quē)漏郭攸(yōu)之费祎(yī)行(háng)阵和睦长(zhǎng)史猥(wěi)自夙(sù)夜忧叹以彰其咎(Jiù)咨诹(zōu)以遗陛下(wèi)斟(zhēn)酌(Zhuó)损益5、利用注解,疏通文章6、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①益州疲弊贫困衰弱②盖追先帝之殊遇特殊待遇③恢弘志士之气发扬光大④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心遗憾⑤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微,见识浅陋⑥由是感激感动激动7、翻译下列文言句子。①庶竭驾钝,攘除奸凶。希望竭尽我平庸的才智,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③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现在天下分裂成三国,我们蜀国贫困衰弱,这真正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啊。8、归纳本文文言现象(一)古今词义痛恨古义:痛心遗憾。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今义:非常恨。布衣古义:贫民百姓。臣本布衣。今义:布的衣服。卑鄙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感激古义:感动,激动。由是感激。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二)一词多义效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重任。不效则治臣之罪。实现、完成。感激由是感激。感动,激动。臣不胜受恩感激。感谢。(三)词类活用以光先帝遗德。光,名词用为动词,发扬光大。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形容词用为动词,发扬扩大。此皆良实。良实,形容词用为名词,善良诚实的人。优劣得所。优劣,形容词用为名词,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亲贤臣。亲,形容词用为动词,亲近。远小人。远,形容词用为动词,疏远。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用为名词,奸邪凶顽的人。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慢,形容词用为动词,怠慢。(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1、此皆良实2、此悉贞良死节之臣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2)【倒装句】1、苟全性命于乱世2、临崩寄臣以大事
(3)【省略句】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2、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五)虚词以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词,因。以光先帝遗德。连词,表目的,来,用来。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表结果,以致。受命以来。连词,表时间,以。9、掌握以上知识,小组长检查落实于纸面。合作探究案1、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概括大意。部分段落要点表达方式一(1-5)提出三条建议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寓情于议二(6-7)叙述经历:三顾草庐效忠心愿:托孤之事寓情于叙三(8-9)归结责任,结束全篇抒发感情2.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提这些建议的目的是什么?开张圣听—————————————广开言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3.诸葛亮对当前形势的分析是什么?客观条件: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4.文中列举的使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两件事: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掸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为什么?6..作者自叙志趣过人,不求功名的话: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文中两句千古名言,说尽诸葛亮一生的话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7.诸葛亮此次出师的目的是什么?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第二课时拓展提升案拓展提升1.作者叙述自己二十一年来的经历,是不是多此一举?2.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作业练习案一、掌握本文文言知识点(自主预习案)二、比较阅读(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乙)亮躬耕陇亩,……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隆中对》)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2)由是先主遂诣亮()(3)先帝不以臣卑鄙()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2)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3.翻译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4.回答下列问题(1)甲文段着重记叙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哪两件事?表明作者高洁志趣的句子是哪句?(2)乙文段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请作简要说明。答案(1)拜访(2)到……去,这里有“去拜访”之意(3)身份低微,出身鄙野、(1)因为(2)总共(1)我原来是平民,亲自在南阳耕种,只希望在动乱的年代中苟且保全生命,不要求在诸侯中做官扬名(2)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乐毅,当时一般人没有谁同意他这种比附(1)三顾茅庐、临危受命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如正面写诸葛亮隐居时的不平抱负,侧面写徐庶的推荐。(13分三、背诵文章课后反思:《半截故事》导学案编号:编制:使用:组长签名:审批:使用时间:1.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其用法。2.了解评论的写法,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3.学习周处知错就改,造福乡里的精神。学习重难点重点:了解评论的写法,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知识链接:走近文本作者:王鼎钧,曾用名方以直,山东临沂县人,1925年生,抗战末期弃学从军,1949年到台湾。51岁时移居美国,一直在纽约居住。20世纪70年代他的“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三本励志小品文),在台湾总发行量60万册。他淡泊名利,穷毕生之力于“写出全人类的问题”,风格多样,题材丰富。主旨:通过讲述周处鲜为人知的后面的故事,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与罪恶。而人们同心协力把后半截故事埋起来的行为更让人产生很多的感叹与思考写作特色:叙议结合,卒章显志是本文最大的特点。课文前两部分主要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叙述了周处一生的故事,故事完整,叙事明晰。文章第三部分抒发议论,写了世人对后半截故事的态度,也点明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议论起到升华的作用。第一课时自主预习案积累与应用1.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慨然答应入水斩蛟仕途御史B.家喻户晓逃避则任断然敬畏C.全军覆没纳粮当兵搏斗祸害D.疑惑不解不惜血本许诺阻隔2、.解释词语当头棒喝幡然悔悟家喻户晓孔武有力3.选择上面词语中的至少五个词,写成一段话。4、简单概括故事情节。合作探究案本文写了周处的另外两个什么事?说明了周处怎样的性格?第二课时拓展提升案1.怎样理解文章结尾一句话的意思?2.为什么大家不愿提“后半截故事”?作业练习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周处,义兴阳羡人也。少孤,不修细行,纵情肆欲,州里患之。处自知为人所恶,乃恨然有改励之志。遂励志好学,志存义烈。期年,州府交辟,及吴平,入洛,稍迁新平太守。抚和戎狄,叛羌归附,雍土美之。转广汉太守。郡多滞讼,有经三十年而不决者,处详其枉直,一朝决遣。迁御史中丞,凡所纠劾,不避宠戚。梁王肜(rónɡ)违法,处深文(用苛刻的法律条文)案之。及氐人齐万年反,朝臣恶处强直,皆曰:“处,吴之名将子也,忠烈果毅。”乃使隶夏侯骏西征。伏波将军孙秀知其将死,谓之曰:“卿有老母,可以此辞也。”处曰:“忠孝之道安得两全!既辞亲事君,父母复安得而子乎!今日是我死所也。”万年闻之,曰:“周府君才兼文武,若专断而来,不可当也。如受制于人,此成擒耳。”既而梁王肜为征西大将,都督关中诸军事,处知肜不平,必当陷己。自以人臣尽节,不宜辞惮,乃悲慨即路,志不生还。时贼屯梁山,有众七万,而骏逼处以五千兵击之。处曰:“军无后继,必至覆败,虽在亡身,为国取耻。”肜复命处进讨,乃与振威将军卢播、雍州刺史解系攻万年于六陌。将战,处军人未食,肜促令速进,而绝其后继。处知必败,赋诗曰:“去去世事已,策马观西戎。藜藿甘粱黍,期之克令终。”言毕而战,自旦及暮,斩首万计。弦绝矢尽,播、系不救。左右劝退,处按剑曰:“此是吾效节授命之日,何退之为!且古者良将受命,凿凶门以出,盖有进无退也。今诸军负信,势必不振。我为大臣,以身徇国,不亦可乎!”遂力战而殁。1.解释下列句中加【】的字:遂励志好学,志【存】义烈()②雍土【美】之()③朝臣【恶】处强直()④今诸军【负】信,势必不振()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①遂励志好学②遂力战而殁B.①孔明固辞不受②可以此辞也C.①亮乃一耕夫耳②乃与振威将军卢播、雍州刺史解系攻万年于六陌D.①愿闻将军之志②志不生还3.下列对文义的叙述,不符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疗销售咨询合同范本
- 供应商尾款合同范本
- 北京拆迁合同范本
- 单人旅游合同范本
- 单位郊区租房合同范本
- 丢车包赔协议合同范本
- 单位电线更换维修合同范例
- 医药调查项目合同范本
- 出钱经营合同范本
- 农业种植股合同范本
- 现代企业服务营销的创新与实践
- 【寒假开学第一课】AI时代做自己的哪吒
- 2025年度光伏电站光伏组件回收处理合同示范文本
- 2025年春季少先队工作计划及安排表(附:少先队每月工作安排表)
- 中央2025年公安部部分直属事业单位招聘84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CWAN 0043-2021搅拌摩擦焊搅拌头设计及制造标准
- 教学课件:《公共关系学》(本科)
- 刘聪版在灿烂阳光下钢琴伴奏谱简谱版
-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全文
- 2025年春新人教PEP版英语三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课件
- 建筑工程项目精益建造实施计划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