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楼梦梦幻艺术_第1页
浅析红楼梦梦幻艺术_第2页
浅析红楼梦梦幻艺术_第3页
浅析红楼梦梦幻艺术_第4页
浅析红楼梦梦幻艺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语系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09级毕业论文(设计)第9页共9页浅析《红楼梦》的梦幻艺术摘要:学问是无止境的,“红学”更是日新月异。关于《红楼梦》这部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而又最复杂的作品存在着不少争论的问题。《红楼梦》自古以来就备受中外学者的青睐。关于《红楼梦》中的梦幻艺术,本文就几个主要的梦幻从梦幻与情节、梦幻与人物、梦幻与现实入手对梦幻在作品中的作用略做分析。关键词:红楼梦梦幻情节人物现实《红楼梦》这部巨著在“梦幻艺术”的研究方面,长期以来存在“宏观”和“微观”之分。所谓“宏观”研究,则偏重于《红楼梦》这部作品原本就是一场大梦,而到头来终是一场空,重点宣扬虚无主义。这种研究方向一直占据着“梦幻艺术”研究的主导地位,并为大众认可。而所谓“微观”研究,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新的研究方向。是通过分析作品中的“梦幻”描写,并借鉴心理学、审美学和宗教学的理论,深入解读《红楼梦》艺术特征及美学意义等。本文在前人的“微观”研究成果上,分析《红楼梦》在“梦幻”描写创作上的作用及其积极意义。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有大约三十二个梦贯穿其中,建构了一个神奇的梦幻艺术世界。这许多梦幻在著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曹雪芹用各种梦幻,使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无限放大,让人无法拒绝,也把“梦幻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梦幻与情节梦幻是个让人费解的灵魂之结,与文学作品有着不解之缘,恰如《红楼梦》这部作品,梦幻的艺术更是发挥到了极致。作品中的梦幻在情节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有时充当全文框架,成为小说主心骨;有时预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有时更是充当催化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一)、全文框架作者巧妙的运用甄(真)贾(假)二人之梦,分别安排于第一回和第一百二十回,完整的勾勒出了小说框架,真真假假令人难以分辨梦与现实的界限。甄贾二人好似仙人,看破尘俗,在作品中若隐若现,来去自如,飘渺而不缺现实意义。甄士隐的梦犹如天空一般,轻灵而洒脱;贾雨村的梦好似大地一样,厚实而有质感。通过两人梦的交织,刻画出了一个宏大的艺术世界,这种框架构思,大大提升了作品艺术价值。这两个奇幻的梦可谓包罗万象,道尽了作者的真言情怀,恰如诗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第7页.这首诗可谓揭开故事序幕,总领作品。这荒唐之处、心酸之泪、作者之痴、其中之味!真令读者欲罢不能,津津乐道。而作品最后诗曰:“说到辛酸处,荒唐与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第7页.如果说上述之梦为抒发作者情怀的框架,那么宝玉梦游太虚,翻阅金陵十二钗正副册之梦,谁能否认它不是交代人物宿命的一个总纲。宝玉第一次梦游太虚,只是“一头雾水”。到第一百一十六回再游太虚幻境,便“恍然大悟,唏嘘不已”。这一个是较甄贾之梦稍小的一个梦。与甄贾之梦相呼应,组成一个“回”字形的艺术构思框架。使得作品完美无瑕,回味无穷。(二)、预示下文佛洛依德说:“梦是愿望的实现”即梦人的“愿望”。正因为做梦者做了梦,所以梦是有意义的。如甄士隐最后的云游四海的结局在第一回他的梦中就有暗示,在第一回中甄士隐梦到一僧一道和太虚幻境,话语中知道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前世,宝玉乃神木侍者,每天用甘露灌溉,救活了一株降珠草,这株降珠草修成女体后,想要用一生所有眼泪还债,爱情应该是愉快幸福的,黛玉以泪还情,预示着宝玉和黛玉之间必然是一场悲剧。太虚幻境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第10页.似乎定下小说“真假有无”的的格调。在第二十回中,秦氏给王熙凤托梦说:“常言月满则亏,水满自溢”“登高必跌重”“树倒猢狲散”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第169页.都暗示贾府未来的命运,秦氏为日后贾府永远保全替凤姐出谋划策,并且在最后说贾府不久将有一件非常大的喜事,即元春封妃之事,也是在梦中预示早知。第八十回中贾母一闭上眼睛就看见元妃娘娘,元妃在梦中给贾母说是“荣华易尽,须要退步曲身”。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第1210页.这些劝告与秦氏托给凤姐的梦中的话语是十分相似的,都有预示贾府的命运。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预示贾府命运的梦,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梦中明白一切,知道一切的都是贾府的“局外人”,一个是贾府娶来不久的媳妇(秦氏),一个是贾府嫁出的女儿(元春),并且都已经去世。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作为“局外人”的他们将一切看的明白真切,却也爱莫能助,而那些“局中人”无法看得明白,也许明白了也无能为力。第八十回中写“妙玉坐禅走火入邪魔”,预示着妙玉日后妙玉后来被强盗抢去的命运,而这一梦似也有显示前情,妙玉身为尼有许多束缚她精神自由的因素,妙玉来到大观园与惜春下棋,宝玉悄悄观看,情不自禁哈哈大笑,问妙玉:“妙公轻易不出禅关,今日为何下凡一走?”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第1226页.妙玉听了脸一红,也不答言,低了头看那棋。后又到潇湘馆远听黛玉弹琴,哑然失色道:“如何你作变徵之声?音韵可裂金石矣,只是太过。”当弦蹦的一生断了,妙玉站起来连忙就走,宝玉道:“怎么样?”妙玉道:“日后自知你也不必多说”。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第1227页.妙玉似已感觉到黛玉的命运,可未曾想到自己,当回到庵中,走进禅房,仍到禅床上坐了,怎奈神不守舍,一时如万马奔驰,觉得禅床便晃荡起来,身子已不在庵中,便有许多王孙公子要求娶她。又有些媒婆车车拽拽要扶她上车,自己不肯去,一会儿又有盗贼劫她,持刀执棍的逼勒,只得哭喊救。这一梦境中强盗强抢她如出一辙,终是“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第86页.为什么这么安排她命运,这与作者的佛教观是有关的。妙玉是身在佛门心在红尘,她以“槛外人”自居,却在暗恋着宝玉这个“槛内人”若是真的心离尘埃,又何来“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第10页.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第169页.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第1210页.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第1226页.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第1227页.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第86页.宝玉最终会去当和尚,也是在袭人的梦中预演出来,当袭人听到如若宝玉不回来,便打发屋里人出去,她好像看到宝玉在她面前,恍惚又好像是一个和尚,手里拿着一本册子揭着看,还说道:“你别错了主意,我是不认得你们的了。”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第1590页.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第1590页.(三)、推动情节宗白华先生曾说:“中国艺术境界的创成,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有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超旷空灵,才能入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所谓‘超以象外’。”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第65页.曹雪芹正是把现实和梦幻相结合,使作品若即若离,把情节置于梦幻之中,具有神秘,朦胧之感。作者在情节的构思上可谓是匠心独运,就拿作品中各色各样的梦幻来说,作者给它们赋予了推动情节的作用,而推动情节无非是制造冲突,或渲染气氛,或使之有节奏力度。那么用梦幻来推动情节给人感觉更细腻,更具有神秘色彩。正如作品中许多梦都出现在梦者辞世之际,比如贾瑞、秦钟、尤二姐、王熙凤、鸳鸯等都是如此,这些梦把情节的过渡显得水到渠成,自然而舒服。还有些梦给人以神秘之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在《红楼梦》一书的开头,作者就将作品的缘由在梦幻中交代了。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者绛珠草始得久延岁。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而神瑛侍者抑郁下凡,遂绛珠仙子也下世为人。愿把一生眼泪还他。这还泪之说果是罕闻。因而生出一段风流案。这一梦幻为整部小说披上了神秘的面纱。这样的梦幻形式一方面让读者捉摸不透,另一方面也给人以好奇感。其次,作品的大梦之一,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之梦,神奇美妙,结构复杂,内涵丰富。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看到“金陵十二钗”,听《红楼梦》十二支曲目,“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仙子带他看的“金陵十二钗”,这十二钗对书中众女子命运一一呈现。如:林黛玉、薛宝钗、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王熙凤、史湘云、秦可卿、李纨、巧姐、妙玉、香菱、袭人、晴雯等。那么,在开篇五回就已把故事交代清楚,还有什么可看呢?正因为这些情节都是在梦幻中体现,使故事具有神秘色彩,让读者想要一探究竟。梦的神奇还在于它可以心心相印,如第八十三回中袭人对紫鹃说:“昨日晚上睡觉还是好好儿的,谁知半夜里一叠连声的嚷起心疼来,嘴里胡说白道,只说好像刀子割了去似的。”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第1166页.这究竟又是为何,从前文中可知,黛玉在那日晚上也做了一个噩梦。梦中有人报她已被许了他人,贾母等人在梦中态度极为冷淡,而宝玉却说:“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第65页.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第1166页.梦幻与人物有人说:“《石头记》生理学最深,心理学也最深”,陈蜕.梦雨楼石头记总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989.当梦幻与人物结合起来,又放在文学作品中,从作者的创作意图来说,梦很好的反映了人物的心境,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而单从这个人物来说什么样的人物性格就会做什么样的梦,也陈蜕.梦雨楼石头记总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989.(一)反映人物心境 梦的动力不是无意识的欲望的冲动,它是生活的折光,因而能更好的反映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想法,尤其是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之下,梦显得比现实要真,梦才是一个完整人的初衷,描写梦幻便能更好的反映人物的心境,活生生的展现人物形象,换句话说,故事中的人物的人生,是由假的现实和真的梦境交错而构成的。如在第八十九回里,宝玉梦访阴司,黛玉死后,宝玉相思之情无处诉说,长期的压抑、巨大的精神折磨,使他急于找到一种释放的途径,无疑梦是一个很好的平径,恰恰在这个梦里宝玉找到了释然,借道士的口、宝玉的耳朵,听到了他内心安慰自我的想法。宝玉无处寻觅黛玉,正巧迎合了道士所言中的无魂无魄,无处寻访,好人生而聚气,死而气散,宝玉希望黛玉如气而散。当梦到此道士以石击宝玉心口,又一次显示出宝玉对黛玉的撕心裂肺的情思。描写到黛玉梦到自己要嫁人,却又是嫁给别人,急着求老太太的情节,反映出黛玉对宝玉的一片痴情,但又不得倾诉,只能说:“我在这里情愿做个奴婢过活,自做自吃,也是愿意。”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第1159页.在黛玉的心里,一直缺少一种安全感,总觉得每个人对她的好只是一种伪装而已。由于这种不安,使她不敢完全信任任何人,但一个人除外——贾宝玉,梦里贾宝玉为了表示真心,以刀剖胸,这是现实中黛玉对宝玉极大的信任的高级表现形式。在这种极度强烈的感情冲击之下,梦里黛玉抱住了宝玉,其实黛玉内心一定想这是真的,但对怜惜宝玉,而只能以梦实现,黛玉死了母亲,身边也没有令她十分信任的亲近人,致使她缺少安全感的根本原因现实中面对身边的人,她又得伪装亲近,所以梦中她终于放下伪装,露出了赤裸裸的不安,她一个人一个人的求情,甚至连最疼爱她的老太太也无动于衷。把黛玉内心的不安和对宝玉的依赖表现的淋漓尽致。在第二十五回中“痴女儿遗帕惹相思”丫头红玉丢了手帕,希望被贾芸拾到,这种“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写法,完好的体现了封建时代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被礼教压迫,无处发泄,只能在梦里得以实现,红玉之梦体现了一种带着强烈感情欲望达成,是潜藏的思念。意念在睡眠状态之下,更是被身体的“理智”所压抑着的,作者通过这种逼真梦境的描写,深刻的洞察了人物的深层内心世界。柳湘莲幻听尤三姐,对他说:“妾痴情待君五年矣,不期君果冷心冷面,妾以死相报此痴情,妾今奉梦幻之命,前往太虚幻境修注案中所有一干情鬼,妾不忍一别,故来相会,从此不再相见矣。”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这句话反应了柳湘莲对自己的谴责,若不是自己对尤三姐存有偏见,便不会使她以死报痴情“从此不再相见矣”反应出他内心对尤三姐死的遗憾和留恋,在现实中他没有接受这痴情,在梦中他却是欣然接受了的,尤三姐说的:“今既耻情而觉,与君两无干涉。”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其实就是柳湘莲内心对尤三姐认同的一个最好证明。尤三姐为情而死,使得柳湘莲内心对尤三姐误解的印象荡然无存,同时好感倍增。“与君两无干涉”即是他内心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第1159页.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二)表现人物性格特点黑格尔曾在《美学》中说:“性格的特殊性中应该有一个主要的方面作为统治的方面,但是尽管具有这个定性,性格同时仍须保持住生动性与完满性,是个别人物有余地可以向多方面流露他的性格,适应各种各样的情景,把一种本身发展完满的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性显现于丰富多彩的表现。”伍蠡甫.西方论选下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第298页.因而曹雪芹用高超的梦幻手法,把人物的性格在梦幻中流露。就拿黛玉来说,她是个性格敏感、忧郁、多疑、清傲的女子。正由于她的这些性格,她的梦总是被刻画上“林妹妹”的深刻标识。黛玉总是在听闻宝玉的一些绯闻后开始敏感、多疑,在梦中反映出来,如黛玉在听到丫鬟们说宝玉定亲之事。于是乎,她便经常梦中听到“有人在叫宝二奶奶”。黛玉父母不在,寄人篱下,加上她的敏感多疑,就如第八十二回中,伍蠡甫.西方论选下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第298页.再来说宝玉,他是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公子,害怕失宠,却又极具个性。这个纨绔子弟,有着叛逆性格,连做梦也是在反叛现实。当宝玉听说了江南甄府有个甄宝玉时,他就梦到甄宝玉和他争宠,姐妹都在荼毒他,令他很是苦恼。把宝玉害怕失宠的性格展现的淋漓尽致。而恰恰他梦中的甄宝玉也和他一样喜欢春花秋月,与女儿们一起玩耍,如同在梦中找到了一个知音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取向的合理性,在梦中就把他厌恶官场,鄙视功名利禄的性格印证的更加透彻。而在第三十六回中,宝钗在床边替袭人刺花时,听到宝玉梦中喊道“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第478页.当宝玉知道贾府上下都赞同“金玉良缘”这一说法时,而他却要遵从他心里的真实想法,追求挚爱。宝玉在梦中是处于反抗状态,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第478页.梦幻与现实《红楼梦》中的梦幻描写使作品的审美艺术走向巅峰。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幻想的作品易于轻灵,写实的小说易于长见识,梦幻的小说易于玩才华。或者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小说易失之于巧”。王蒙.红楼启示录[M].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第6页.而曹雪芹巧妙的把梦幻与写实相结合,既厚重又轻灵,既展示出他的见识又显示了才华。真可谓“文人心思,不可思议”。一粟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中华书局,1985.作品中的梦幻反映了现实,而现实也映证了梦幻,有时梦幻反而比现实还要真。《红楼梦》最大的现实就是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如第十六回中,秦钟临终前梦到鬼判,刚开始时,鬼判一副铁面无私的样子,但是,当听到“贾宝玉”时却又原形毕露,开始通情达理了。这就是当时社会的写照,对权贵的敷衍趋势。作者用“梦境”意象渗透了这种强烈的批判性而具有其他作品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如第十二回中,贾瑞正照风月宝鉴这一幻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就如那镜子的正面是幻想,即假象,反面是现实,即真像。也印证了“假作真时真亦假”这句话。曹雪芹用这个幻境告诉我们梦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而活在理想世界的贾瑞,他不能放弃他荒淫无耻的生活,最终不王蒙.红楼启示录[M].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第6页.一粟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中华书局,1985.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第167页.《红楼梦》虽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但其中的梦幻描写也不容忽视。曹雪芹的创作手法打破了梦幻与现实的界限,巧妙地把梦幻融入现实,不仅使作品中的人物更加丰满,情节更加神秘,还可以更深层次的反映现实,批判现实。参考文献:[1]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2]冉欲达.文学描写技巧[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3]王志尧.梦幻如织缘情深--《红楼梦》的梦境描写综述[J].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4]白皑.试论《红楼梦》中的“梦”[J].赣南师专学报,1984(1).[5]李欧.论《红楼梦》中的梦幻的结构功能[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7).[6]韩慧强.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