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修辞课件_第1页
现代汉语-修辞课件_第2页
现代汉语-修辞课件_第3页
现代汉语-修辞课件_第4页
现代汉语-修辞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修辞1第六章修辞1

第一节修辞概说本节要点和要求:

1.了解什么是修辞、修辞学以及两者的关系

2.了解修辞同语境的关系(修辞的基本原则);

3.了解修辞同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的关系;

4.了解学习修辞的目的意义。2

一、什么是修辞汉语“修辞”这个词语,最早见于《周易乾文言》的“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在这句话里,“修辞”是“修理文教”的意思(唐孔颖达注:“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修理文教”与人的“修业”有关,因此,周易里的“修辞”不是今天“修辞”这个词的意思。在现代汉语里,“修辞”这个词从字面讲,可理解为“修饰言辞”,再广义一点又可理解为“调整言辞”。“修辞”从概念讲,有三重含义:一指运用语言的方式、方法或技巧规律(即“修辞手段”);二指说话、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活动(即“修辞活动”)三指修辞学或修辞著作。3一、什么是修辞3

三种含义既不完全相同,但又有密切的联系。即修辞规律存在于修辞活动中,修辞规律和修辞活动都是修辞学研究的对象。修辞的这三个含义表现在话语中就是: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应该用什么修辞才好呢?(指的修辞方法);小王最会修辞,你请教他吧。(修辞活动)李老师是专门研究修辞的。(修辞学)小张买了一本《修辞》(修辞著作)4三种含义既不完全相同,但又有密切的联系。即修辞规

修辞作为一种活动,是言语交际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言语交际过程通常可以分为以下阶段:思考内容——言语表达——言语传递——言语接收——言语理解

在这五个阶段中,从“思想内容”到“言语表达”的语词转换过程中,就有一个追求语词表达效果的工作活动,这个活动就是“修辞”。例如,首都师大的曲啸老师曾经应邀去某市监狱向在押犯人演讲。怎们称呼成了一个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称“同志”,不够格;称“罪犯”,听者不舒服。最后曲啸称他们“触犯了国家法律的年轻朋友们”,一声称呼,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在这里称呼的选择就是一个选择锤炼的过程。言语表达效果的加强,最根本的就在于完善和优化词语,要根据表达的内容,选择适合话语情景的语言材料,进行恰当的表达。5修辞作为一种活动,是言语交际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

★修辞学修辞学是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语言学分支学科。语言的表达效果涉及到很多因素,大体说来有三个方面:一是选用什么样的语言材料(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二是采用什么样的修辞方法(方式、手段);

三是追求什么样的表达效果。三者联成一个有机体,服务于说话、写作者说写的题旨和语境。因此,语言材料、修辞技巧、表达效果、题旨情境以及话语对题旨情境的适应等等问题,都属于修辞现象,都是修辞学研究的具体对象。修辞学要对它们作出解释。修辞学是一门同语法学、逻辑学、语用学、文学、美学等学科有着密切关系的综合性学科。修辞作为提高表达效果的规律来说,是客观存在的,第一性的;修辞学作为对提高表达效果的规律的解释说明来说,是主观的,第二性的。6★修辞学6

修辞学应该对修辞现象加以科学的说明,而能不能科学地说明,与修辞学者的修辞学识渊博与否、语言修养的高低等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修辞学分为古代和现代两段。古代修辞学总结的方法和理论成果分布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是我国语言表达的瑰宝。当时虽然没有被称为“学,但它的内容的丰富已为世界所罕见。我国现代修辞学是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在欧美和日本的影响下,逐步建立起来的。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创立了我国第一个科学的修辞学体系。

7修辞学应该对修辞现象加以科学的说明,而能不能科

二、修辞同语境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修辞同语境的关系十分密切,修辞活动的目的是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怎样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是否真正获得了预期的表达效果,都要结合语境来衡量,这就是陈望道先生提出的著名学说:他在《修辞学发凡》中说:“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不应是仅仅语辞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意的修饰。即使偶然形成华巧,也当是这样适应的结果,并非有意罗列所谓看席钉坐的饤饾(dìngdòu,食品堆叠貌。)来做‘虚浮’的‘装饰’;即使偶然超越常律,也应是这样适应的结果,并非故意超常越格造成怪怪奇奇的‘破格’。凡是切实的自然的修辞,必定是直接或间接的社会生活的表现,为达成生活需要所必要的手段。凡是成功的修辞,必定能够适合内容复杂的题旨,内容复杂的情景,极尽语言文字的可能性,使人觉得无可移异,至少说写者以为无可移异。”(《修辞学发凡》p11)8二、修辞同语境8

所谓“题旨”,就是“一篇文章或一场说话的主意或本旨”,也就是立言的意旨。所谓“情境”,就是说写的对象、目的、写说的时间、地点、上下文、语体要求、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说写者的心境和写说者同听读者的亲疏关系、立场关系、社会经验等因素。调整语言的修辞活动,只有适合了这些因素,充分考虑到上述种种条件,修辞才能成功;反之就要失败。

所以,适应题旨情境既是调整语言(修辞活动)的依据,又是检验修辞效果的依据。适应题旨情境是修辞的一个总原则。9所谓“题旨”,就是“一篇文章或一场说话的主意或本

2.语境的构成语境(题旨情境)涉及的诸多因素及相互的关系如下图:意图、目的题旨身份职业话语内容(主题)客观因素听读者文化年龄交际对象性别心态主观因素说写者

言辞外语境自然环境

情境语境言辞内语境民族历史文化习俗及价值观词语句子段落章节语境

语体风格语境102.语境的构成情境语境言辞内语境民族历史文化习

语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解释作用;二是过滤作用。前者主要帮助听话人准确理解话语,后者主要帮助说话人恰当表达思想感情。修辞是语言运用的艺术,所谓修辞效果指的也就是话语说得好不好。这个“好不好”的评判标准就是选用的语言材料对上述语境诸多因素的适合程度。适合程度越高,表达效果越好。反之就没有什么效果。例如:发生在公交车上的一段对话:一辆公共汽车待上完客人后,开始徐徐启动。这时,打扮入时的女售票员一边朝前挤一边高声叫道:“买票、买票!”当售票员挤到一位戴眼镜的乘客面前时,看见这位眼镜乘客正专心读一份报纸,就大声吼了一声:“喂,‘眼镜’,买票!”这眼镜乘客被吓了一跳,立即掏出一元钱边递过去边说“到广兴车站”。女售票员接过钱装入票箱就“啪”的一声关了票箱。待她转身要走开时,“耳环,请撕票!”(“撕票”即撕下一张票——给乘客)售票员火了,说:“你怎么乱叫人?”“我戴着眼镜,你可以叫我‘眼镜’,你戴着耳环,我为什么不可以叫你‘耳环’呢?”车上乘客哄堂大笑。11语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解释作用;二

显然这场小小的语言冲突,焦点主要集中在交际双方的借代称呼上。称呼是言语交际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情况下,称呼是传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除了选定对方作为谈话对象外,说话者一方面要顾及对方的年龄、职业、地位、身份、辈分等,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对方跟自己的亲疏远近、感情的深浅以及说话场合等多种语境因素来选择恰当的称呼,以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团队内的行为规范准则。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称呼是一种角色行为,与角色位置紧密相关,要受到角色的规范制约。群体成员应该遵守这种角色规范,才会成为合格的群体成员,也才会拥有正常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此来衡量那位售票员她的言语很不适合作为服务员的诸多要求,所以才受到大家的嘲笑。12显然这场小小的语言冲突,焦点主要集中在交际双方

三、修辞同语音、词汇、语法的关系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的三要素。修辞既不是语言的第四要素,也不从属于语言三要素。语言三要素是修辞的材料、手段、基础;修辞是对语言三要素的综合艺术加工及其效果,是语言三要素的高级体现。没有语言三要素,修辞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光有语言三要素,没有修辞,语言也会寡淡无味。

13三、修辞同语音、词汇、语法的关系13

第二节辞格要点和要求:了解各种辞格的定义、功用和内部各小类的划分。能识别语言中常用的辞格;能辨析容易混淆的辞格(如:比喻与比拟、借喻与借代、排比和层递、设问和反问……)3.能识别和纠正常见的修辞错误。4.了解辞格综合运用的类型及其含义;5.能识别和分析综合运用的各种辞格。14

一、什么是辞格辞格是“修辞格”的简称。也叫“语格”、“辞藻”、“藻饰”、“辞式”等名称。辞格是语言中提高表达效果的特殊的修辞方式或方法,是在人们长期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上古汉语就已运用辞格,如《诗经·硕人》:形容齐侯的女儿“手如柔荑,肤如凝脂”——手指像柔而白的嫩芽,皮肤像凝结的膏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用了暗喻。我国对辞格的理论系统的研究开始较晚,始于20世纪1923年唐钺的《修辞格》。陈望道先生评价此书是“科学的修辞论的先声”。从此,辞格研究进入了一个新局面。之后,1932年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将辞格作为积极修辞的基本方式进行系统、全面的论述以来,汉语辞格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15一、什么是辞格15

八十年代,对新辞格的概括和辞格的比较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谭永祥的《修辞新格》、郑远汉的《辞格辨异》、濮侃的《辞格比较》、袁晖的《比喻》、吴士文的《修辞格论析》、唐松波黄建霖主编《汉语修辞格大辞典》等,但是由于对辞格和非辞格的界限认识不统一,辞格的概括和分类还存在分歧:唐钺的《修辞格》一书把辞格分为五类26格、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则分为四类38格、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又分为三类24格、《汉语修辞格大辞典》四类156个格。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不仅小类的划分归纳存在分歧,大类的划分也众说纷纭。教材主要从修辞效果并兼顾形式出发,分四节共介绍了21个最常用的辞格。下面逐一简单加以介绍。16八十年代,对新辞格的概括和辞格的比较研究达到了

二、常用(21个)辞格的特征及其修辞的效果(一)比喻

1.比喻的要素、条件、修辞效果比喻就是通常所说的打比方。比喻的修辞效果主要是使表达生动形象。在形式上,比喻由本体、喻体、相似点和比喻词四个要素构成。由于本体、比喻词和相似点的隐现不同便形成了比喻的不同形式,基本形式有三种,即:明喻(……像/如/好似……)、暗喻(……是/成为……)、借喻(隐去本体和喻词)。此外,还有一些变式,如:引喻、较喻、反喻等。不论是基本式还是变式,比喻最重要的构成条件是:本体和喻体既要属于不同性质的事物,又要有相似点,否则比喻就不能成立。这里要说明的是:相似点可以出现在字面上,也可以不出现在字面上,而是隐含在意思里。下面分别加以说明:17二、常用(21个)辞格的特征及其修辞的效果172.常见的基本是比喻和变式比喻举例(1)明喻、暗喻、借喻①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碧野《天山景物记》)这个句子就包含了一个明喻。其中本体是“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喻体是“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喻词是“像”,相似点是“银光闪闪”。这个比喻如果写成:“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相似点是什么?“美丽”?“明亮”?“高贵”?还是别的什么?所以作者让“银光闪闪”这一相似点出现在字面上。四个要素全出现。182.常见的基本是比喻和变式比喻举例18②我知道,这泪雨中的每一滴,都不是普通的眼泪。一颗,一颗,都是万金难买的友谊的珍珠!魏巍《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②句里包含的是暗喻。其中本体是“眼泪”,喻体是“珍珠”,喻词是“是”,友谊和珍珠共同的相似点“珍贵”很容易理解,所以字面上并没有出现,而是隐含在话语里了。③放开手脚,搞活经济,泰山未崩,长江未泛,东西多了,生活好了,群众高兴了,干劲更大了,真是五谷丰登,天下太平。哪儿乱了?——活见鬼!春暖花开,该脱老棉袄了。(《随笔》1985年2期第3页)

第③句里包含的是借喻。“春暖花开,该脱老棉袄了”是喻体,它比喻现在是建国以来最好的历史时期,一切因循守旧、不利于四化建设的陈旧观念应该摈弃了。本体、喻词和相似点虽然都没有出现,却不难理解。19②我知道,这泪雨中的每一滴,都不是普通的眼泪。一颗,一19(2)引喻、较喻、反喻④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具体事物喻体抽象事物本体看读者不看听众么?(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这个句子用的就是变式比喻——引喻。又叫没有喻词的比喻。一般是先说出一个具体的事物(喻体),再说出一个抽象的道理(本体),喻体和本体各是独立的句子。两者之间没有使用比喻词。如果把喻体的句子独立出去单独看,就不构成比喻。也就是说,“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本身并不是比喻,只有同后一句连在一起,才是比喻。20(2)引喻、较喻、反喻20

又如:“灯不点不亮,理不辨不明。”“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胜旧人。”这些都是前一句是喻体后一句是本体的引喻,前一句独立出去就都不是比喻。⑤在这样的气候中,艰苦劳动不用说,最困难的是水,比金子还要宝贵的水一点一滴都得从海南岛上运来。

(秦牧《在仙人掌丛生的地方》)

第⑤句是较喻。“水”是本体,“金子”是喻体。这种比喻又叫“强喻”。它主要是通过比较使本体得到更强的夸张。常用“比……还……”、“不如”、“不及”等喻词表示。⑥再说我们那两库水,它不是水,它是黄澄澄的粮食啊!

(李准《耕耘记》)这一句用的则是反喻。先否定本体“水”,接着引进喻体“粮食”,深化了句子含义。这种比喻又叫否定方面的比喻,是通过联想,从被否定的喻体事物的反面去领会本体事物的特征。喻词常用“不是”、“不像”等。21又如:“灯不点不亮,理不辨不明。”21又如:秋并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

(郁达夫《故都的秋天》)

谁的身子也不是铁打的,几天以后,他就病倒了。

(峻青《老水牛爷爷》)

反喻说“本体不是(像)喻体”,怎么也是比喻呢?这是因为正喻强调本体和喻体的相似之处,而反喻不过是强调本体和喻体的相异之处罢了。如果从正面说,就是“秋天像名花一样美,秋天像美酒一样令人陶醉。”“身子像铁一样结实。”

前面的反喻还可以说成“秋天并不像名花那样美,也不像美酒那样令人陶醉。”22又如:秋并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郁达夫《故都的秋天》)3.注意识别比喻与非比喻明喻常用“像、如、一样”等比喻词,但是有“像、如、一样”等词的句子并不一定是比喻。如:(1)灯光好像在不断地闪烁。(表示主观感受,非比喻)(2)他好像没有睡醒一样。(同上)(3)咱班许多同学如小王、小张、欧阳等都考过了英语6级。(表示列举,非比喻)(4)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鲁迅《社戏》)(表类同,非比喻)

233.注意识别比喻与非比喻23例句:1.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2.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3.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4.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5.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6.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7.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8.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9.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

24例句:2410.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11.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12.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13.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的珠宝,显得更加生机勃勃。14.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15.石头就是书。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16.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17.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18.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就是圣地的窗帘了。

2510.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219.选书应和交友一样谨慎。因为你的习性受书籍的影响不亚于朋友。20.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21.那个人骨瘦如柴,这个人壮硕如牛。22.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23.春天到了,大地变成了一片绿毯。24.一到食堂开饭,同学们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挤成一团。25.我像风筝一样,不能远走高飞,痛苦无奈像秋千一般,荡出去又荡回来。26.梦像一条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想捉他,他已经跑了;梦像一片雪花,在空中飘舞,想抓住他,他已经融化了。

2619.选书应和交友一样谨慎。因为你的习性受书籍的影响不亚于(二)比拟

1.定义、分类、修辞效果比拟是运用联想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的一种修辞方式。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比拟的修辞效果也主要是使话语表达生动形象。例如:

①雨后,空中的烟尘也不再得意地飞舞。②她知道,她到丁家来,不是一般的串门访友,此刻难言的内疚,痛苦的回忆,正在撕啃着她的心。(吕雷《火红的云霞》)

③小D和妹妹常常没有晚饭吃,将门锁了,把自己焊在礁石上,听潮起潮落,看日沉日升。

(舒婷《梦如何乡》)

①把烟尘拟作人。②把“内疚”、“回忆”拟做能啃咬“心”的动物,是物拟物。③一个“焊”字把人拟做了物。27(二)比拟272.比喻同比拟的区别比喻主要是通过相似点使本体与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加具体形象地感知事物。而比拟则完全是移情寄意,是把甲事物的性质强加给乙事物的一种类比。例如:“雨后,空中的烟尘也不再得意地飞舞。”烟尘与人没有相似之处,但它的人格化完全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加给它的。另外,有的书在比拟中分出了“移就”的辞格。即“移就”和“比拟”相同都在于用描写甲事物的词语来描写乙事物(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即都具有词语移用的特点。但是如果移用的词语在谓语部分一般就归入“比拟”,而移用的词语在定语、状语等修饰语部分,就归入“移就”。282.比喻同比拟的区别28

例句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跳舞。船头飞溅起的浪花,吟唱着欢乐的歌儿。秋天到了,树上金红的果子露出了笑脸,她在向着我们点头微笑。海棠果摇动着它那圆圆的小脸,冲着你点头微笑。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一个个红石榴就像一个个小姑娘可爱的笑脸,躲在树枝间。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巨浪伸出双臂把我猛地托起。春尚浅,几处山顶上的梅花却挣扎着吐出红苞来。阳春三月,沉睡了一冬的银梨树被蒙蒙细雨淋醒。

29例句29(三)借代

定义、分类、修辞效果这是指不直接说出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借用和这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来代替的一种修辞方式。由于代的和被代的事物之间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所以借代格实际上是改换一种说法来表述。借代一般分为四种,即:特征代、专名代、具体代、部分代。借代的修辞效果是:具体、形象、生动。如:①门口站着有两个“大盖帽”。

这一句里是用特征代本体。

②母亲劝我学医,一向驯服的我,没一丝犹豫便反对:不,我去新闻系。我要当作家,我要当丁玲。(王曼曼《下雪了,我去看丁玲》)

这里是专名代一般:丁玲代作家。30(三)借代30③他肚里有几滴墨水,你还不知道?这里是具体代抽象:墨水代文化知识。④谁料想,来了支貌不惊人的探险队。人地生疏,装备简陋,给养不足,疲惫不堪……浅绿色运动衫上印着:中国。啊,中国要过虎跳峡!(向求伟《大江漂流》)

这句里是部分代整体。即:在那个具体的场合,中国的探险队员代表着中国。2.借代与借喻的区别借代是利用事物的相关性,借喻是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借代和借喻的相同之处都是借此代彼。如“花儿朵朵向着党”与“红领巾,心向党。”“花儿”和“红领巾”都被借来代少年儿童。但借喻的借是两物相似,可以还原为明喻。即“像花儿一样的少年向着党。”借代的借,是两物相关,即两事物有关联,并不相似。所以借代虽然可以还原为它本来的面目,但不能还原为明喻。我们不能说“像红领巾的一样的少年儿童。”31③他肚里有几滴墨水,你还不知道?31(四)拈连

1.定义、修辞效果为了表达上的需要,利用上下文的关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拈过来用于乙事物,这种修辞方式叫拈连。拈连能使抽象的事物表达变得具体生动、同时上下文用相同相近的词串联起来,也使语气畅通。是一种很能增加语言艺术美的修辞方式。如:①人穷志不穷,身残志不残。这里的“穷”“残”分别用于具体的“人”“身”上,是习以为常的,但把它们顺势拈过来用于“志气”这一抽象的事物上,不仅新鲜,而且语气贯通。道出了两者的内在联系。②你默默的吐着丝,吐着温暖,吐着爱。在用生命织出的丝绸上,人们认识了你的价值。(马继红《蚕》)

这句中的“吐丝”的“吐”顺势拈用下来,与“温暖”、“爱”临时构成动宾关系,揭示了蚕吐丝对人类作出的贡献。32(四)拈连32③我娘家姓赵,我小名叫二鳗,出嫁了,把名字也嫁掉了,人家叫我阿洪家的。

(黎汝清《海岛女民兵》)

这句中的“把名字也嫁掉了”是拈连“出嫁”的后一语素形成的,显得幽默风趣。④每日来到小河边,一坐就是大半天,莫道此河无鱼钓,俺不钓鱼,钓时间。(张维柱《钓时间》)“钓时间”也是反常规的组合,意思是俺不是为了钓鱼而是为了消磨时间。但“钓时间”的说法显得新颖、俏皮又简洁。把一个无所事事、连时间都感到难以打发的庸俗懒散的形象描绘了出来。⑤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吗?他们肩上挑的,难道仅仅是粮食?不,他们挑的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

(袁鹰《井冈翠竹》)

“挑”字顺连而下,在“挑的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这一搭配中,临时含有“担负起……重任”的意思,从而自然而又深刻地表达了毛委员和朱军长以普通的革命战士身份参加的挑粮活动同作为革命领导人进行的领导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33③我娘家姓赵,我小名叫二鳗,出嫁了,把名字也嫁掉了2.严式拈连和宽式拈连

拈连有严式和宽式两种。严式形态完备,即被拈的词语出现在两个地方。宽式有省略,一般是拈连的前一具体部分被省略,或者前面拈连使用的词语被省略。例如:“母亲一把大剪刀,仿佛裁掉了我童年的忧伤,给我剪出一个原来如此瑰丽的世界。”这一句就属于宽式拈连。省掉了“裁剪衣服”。并且这句包含了“裁掉……忧伤”和“剪出……世界”两个拈连。

342.严式拈连和宽式拈连34(五)夸张

1.定义、修辞效果、分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故意地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或事物尽力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其修辞效果主要在于使表达的人或事物鲜明突出。从是否兼用别的修辞格的角度看,夸张分为直接夸张(不用别的修辞格)、间接夸张(兼用别的修辞格)两类。从描绘事物结果的大小上又可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两类。至于“超前夸张”的说法是从描绘事物出现的时间上说的,即:把本来后出现的事物说成先出现的事物或说成与先出现的事物同时出现。例如:①不要对刚从我们这里出来的姑娘使眼色,她很可能是你的奶奶。——美容院广告。(《读者文摘》)

这里是往“小”(岁数小、年轻)里说的直接夸张。②隔山隔岭又隔岩,知心话儿歌传来,听见情郎把歌唱,姐儿出门忘穿鞋,辫子跑得竖起来。

(鄂南民歌《民间情歌三百首》)

这个例子则是往“大”(速度快)里说的直接夸张。

35(五)夸张35③四个乌龟在一起打扑克,突然发现啤酒喝光了。大家凑了一些钱,请最年轻的乌龟去买啤酒。两天过去了,他还没有回来。“他准是带着我们的钱逃走了”。——一个乌龟说。“又说这种话,我干脆不去了!”——年轻的乌龟在门外叫道。(《读者文摘》)

这句是往“小”(性子慢、速度慢)里说的直接夸张。这三例夸张都不乏幽默诙谐的情趣。间接夸张如下:④爱妻爱不够,夸妻夸不完,她是神,她是仙,她是雅典娜,她是维纳斯,孩子的红太阳,丈夫的北斗星,社会的西王母,家庭的守护神。她嘴里含着橄榄枝,心里亮着长明灯,手捧丘比特,脚踩风火轮!……

(于济川《夸妻》,《读者文摘》)

这一句里的夸张用来夸妻子聪明贤惠能干,兼用了多种修辞格,句式也很整齐,语言现露出几分调侃的意味,充满情趣。

36③四个乌龟在一起打扑克,突然发现啤酒喝光了。大家凑了一36⑤我一点点的啃着、嚼着,啃着、嚼着……尽量表现得很斯文。我已经有四年没有吃过白面做的面食了——而我统共才活了25年。它宛如外面飘落的雪花,一进我的嘴就融化了。(张贤亮《绿化树》)

这句中说“它(白面馍)宛如外面飘落的雪花,一进我的嘴就融化了”,是在比喻的基础上进行的夸张。它虽然不合事实,但对于一个四年没有吃过白面馍的人,特别是在那“瓜菜代”的艰难岁月,这种饿坏了、馋极了的心理状态的极度描绘,能使人感到更加真实。⑥“你这烟不错,是蛟河烟。没错,是蛟河烟。”“嗬!行家嘛!你什么时候学会抽烟的?”“在娘肚子里我就会抽两口了!”(陈放《白与绿》)

这一句里用的就是超前夸张。37⑤我一点点的啃着、嚼着,啃着、嚼着……尽量表现得很斯文。37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也听得到她一点胃口也没有,饭没入口,人就饱了。伸手取弓,那箭早已呼啸着射中目标我的心像刀绞一样。

38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38(六)双关

1.定义、分类、修辞效果这是利用语言中同音和多义关系,使一个词语或一句话同时关涉到两种事物的修辞方式。分为同音双关和多义双关两种类型。同音双关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使表达幽默风趣,多义双关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使表达含蓄委婉。例如:①……为了赚钱,22岁的强发第二次到大城市来,给搬进了新楼的城市居民打家具。当他推刨子的时候,那钢刀铲削木头的声音是“一——毛,一——毛……”当他拉锯的时候,那钢牙齿咬木头的声音是“现——钱,现——钱……”。

(王蒙《灰鸽》)这一句里的“一——毛,一——毛”是摹拟推刨子的声音,“现——钱,现——钱”是摹拟锯木头的声音,表面上是摹拟声音,实际上是说明22岁的农民强发来到大城市一心想的是赚钱。是对人物心理的刻画。39(六)双关39②“马列主义老太太”的经商前提是两个字:“以权”。她没有辞去公职,更不是被调到商业部门,她是搞“权利开发贸易供司(公司)”。她原来就有的那个关系网,如今大大发挥效益了。

(舒展《“马列主义老太太”改行了》)这句中名为“公司”,实际是“供私”。③银心(书童):前边到了一条河。四九(书童):漂来一对大白鹅。祝:雄的就在前边走,雌的后边叫哥哥。梁:未曾看见鹅开口,哪有雌鹅叫雄鹅。祝:一山又一山,梁:前面到了凤凰山。祝:凤凰山上白花开,梁:缺少芍药和牡丹。祝:梁兄若是爱牡丹,与我一同把家还,我家有枝好牡丹,梁兄要摘也不难。

梁:你家牡丹虽然好,可惜路遥迢迢怎来攀。(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40②“马列主义老太太”的经商前提是两个字:“以权”。她没有辞去这段对话中祝英台以“白鹅”、“牡丹”为话题,向梁山伯表白爱慕之情,并暗示梁山伯到祝家求婚,可惜梁山伯没能理解这双关话语的弦外之音。④一流产品,为足下增光。

(某鞋油广告)这个广告中的“足下”在鞋油广告的语境中,既可以表达“脚上”的意思,又是一个对朋友敬称的词语,相当与“您”。所以是双关。⑤下班时,马先生推车出楼,见夏小凤正吃力的抱着一桶托人买的豆油,要上通勤车,便赶忙抢过来,说:“小凤,拎上拎下的,太沉,我给你驮回去吧!”……大白梨和小水葱从身边走过。只听大白梨对小水葱说:“喂,你的屁股上有土,我替你拍拍?”又听小水葱对大白梨说:“行,卖点儿力气,别拍到腰上!”马先生望望她们的背影,只有一声长叹。(王毅《不该将兄吊起来》)这一句里的“拍”暗含“拍马”的意思。41这段对话中祝英台以“白鹅”、“牡丹”为话题,向梁山伯表白爱慕⑥觉慧:(恳求地)不,我真有事啊!鸣凤,你好好地回去吧,走吧!鸣凤:(含泪)那么我去了。觉慧:(安慰地)睡吧,不要再来了。鸣凤:(冤痛)不来了,这次走了,真走了。

(曹禺《家》)

这段对白中,鸣凤得知自己要被送给冯老太爷做妾时,决心以死来反抗,但又不舍得深深爱着的觉慧,临死前,再来看看他,而觉慧忙于写文章,没有觉察她的来意,“去了”、“不来了”、“真走了”是语义双关,指永别、去死。2.双关与借喻的区别借喻表面上说的是喻体,实际要表达的是本体,目的在于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来说明抽象深奥的事物和道理。而双关是表达两种意思,话外(字面)是一种意思,话里又是一种意思,目的在于幽默风趣或者含蓄委婉。42⑥觉慧:(恳求地)不,我真有事啊!鸣凤,你好好地回去42(七)仿词

1.定义、分类、修辞效果指在现成词语(可以不出现在字面上)的比照下,更换词语中的某个词或语素,临时仿造新词语的修辞方式。分为仿音和仿义两类,又分别叫做“音仿”和“义仿”。其修辞效果主要是新颖风趣。用于较随便的场合,往往能表现出诙谐的情调和浓厚的生活情趣。例如:①许多病人在门外排着队等候医生诊断治病,有的妇女还怀抱孩子,可诊室里医生和护士们却在又说又笑地闲聊。这是《讽刺与幽默》漫画报上一幅漫画的情景,题目是“看来还有一个‘聊程’”。

这一句中的“聊程”仿照“疗程”造出来的,幽默风趣地讽刺批评了医护行业中的不规范现象。43(七)仿词43②若悌的这位嫂子从那时起,就表现得很精明。她不是恋爱,而是练爱,非把若恺练得一点脾气都不敢有,练到俯伏在地,举手投降为止。

(李国文《小事》)

这句中,由“恋爱”仿造出了一个“练爱”,突出了若恺的妻子当初恋爱时折磨并力图“征服”对方的错误态度。③1965年,正逢美国女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80大寿,周恩来总理为此举行盛大的庆祝会。在热烈掌声中,周恩来站起来讲话了。她说:“今天我们为我们的好朋友、美国女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女士庆祝40公岁诞辰。”“40公岁”——听到这个新鲜的说法,大家都笑了。斯特朗也哈哈大笑起来。周总理接着说:“40公岁,这不是老年,而是中年。……”(姚兆华《妙语话“公岁”》)

把“80大寿”说成“40公岁”,严肃中透出幽默诙谐,既显示出周恩来的亲切自然,松弛了宴会的严肃气氛,又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女士的美好祝愿。

44②若悌的这位嫂子从那时起,就表现得很精明。她不是恋爱,而44

④多么熟悉的声音,多么动人的曲子。去年春节文娱晚会上因这支歌而被同学们昵称为“李谷二”,她的声音,我一下子就能听出来。(方伟《忏悔》)“李谷二”是仿照著名歌唱家李谷一的名字造出来,昵称唱歌好听的女同学,幽默而亲切。由于带有新鲜风趣、幽默讽刺的意味,鲁迅杂文中用得很多。如:歪人奴才(正人君子)、小头子(老头子)、退场白(开场白)、浅闺(深闺)、托他斯泰(托尔斯泰)、今董(古董)、官间(民间)、邪宗(正宗)、后烈(先烈)……2.仿词与拈连的区别两者都有所凭借,即被仿造的词和被拈连的词。但是拈连实际上是词语的反常用法;而仿词则是模拟仿造,有明显的不同。45④多么熟悉的声音,多么动人的曲子。去年春节文娱晚会上因45

不光有仿词,还有仿短语、仿句的。仿短语的例如:“乐在棋中”、“郎财女貌”、“百折不恼”、“望书兴叹”等都是仿短语(成语)的;仿句的如:⑤包四连真想用手中的菜刀将鲜红的内心裁为四截:一截遗军,一截赠妻,一截献子,一截还中国。

(刘恒志《共和国正在裁军》)这一句里的“裁为四截:一截遗军,一截赠妻,一截献子,一截还中国”是仿照毛泽东词《念奴娇·昆仑》中“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造出来的,揭示了一位革命军人面临重大抉择时的内心世界。

46不光有仿词,还有仿短语、仿句的。仿短语的例如:(八)反语

所谓“反语”,是故意使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的一种修辞方式。从字面上看,可分为“以正当反”(表面上是赞扬肯定实际含义是贬斥否定)和“以反当正”(表面上贬斥否定实际含义是赞扬肯定)两类。若从表达效果上看又可分为“非讽刺性反语”和“讽刺性反语”两类。非讽刺性反语的修辞效果主要使语言表达深沉、幽默而没有讽刺意味,又叫“愉快的反语”(如面无憎恨且语气温柔地把“死鬼”、“冤家”用来称呼“丈夫”时);“讽刺性反语”表示强烈的讽刺和嘲笑。这类反语最多。无论讽刺与否,都能表达强烈的感情色彩。例如:说起队长做的“傻事”,一桩桩,一件件,真像桃花树上开的红花,看得见,数不清。(《汉语语法修辞词典》)

这一句中的“傻事”是个贬义词,但实际上指对国家、对集体、对群众有利的事情。属愉快的反语,没有讽刺意味。47(八)反语47②他是懦夫上校,一个拿破仑帝国时代的军人,在荣誉和爱国观念上是个“老顽固。”

(都德《柏林之围》)

这句中的“老顽固”说的是在爱国意义这一优秀品质上的“老顽固”,就是似贬实褒的反话,也没有讽刺意味。①②例都属于“以反当正”的反语。③譬如说你住在二楼或三楼上吧。楼或小窗下,是人来人往的街道或汽车如流的马路,那么早、午、晚你就会被迫“享受”众声汇合而成的噪音流了。

(香港·舒巷城《噪音篇》)这句中的“享受”本应指让人舒适的事物,但句中要表达的却是“忍受”“噪音”的难受。讽刺性反语。④孙占元……,肥头大耳的,是猪肉铺的标准美男子。(老舍《也是三角》)这句中“肥头大耳”怎么能是“标准的美男子”?属具有辛辣讽刺意味的反语。48②他是懦夫上校,一个拿破仑帝国时代的军人,在荣誉和爱国观48⑤发明吃瓜子的人,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天才!这是一种最有效的“消闲”法。要“消磨岁月”,除了抽鸦片以外,没有比吃瓜子更好的方法了。

丰子恺(《吃瓜子》)

这句中称“发明吃瓜子的人”是“了不起的天才”,是讽刺性反语,意在揭露和抨击剥削阶级只知道抽鸦片和吃瓜子的腐朽生活。③④⑤例都属于“以正当反”的反语。运用反语一要注意区分对敌人还是对朋友,不同对象,在立场、态度、语气等方面有着鲜明的不同;二是要注意是语意表达鲜明显赫,不能让人感到正意反意模糊不清。49⑤发明吃瓜子的人,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天才!这是一种最有效的49(九)婉曲

故意不直接说明某事物,而是借用与某事物相应的同义语句来婉转曲折地表达该该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分为“婉言”和“曲语”两类。婉言是不直接说出本意,而换用一种含蓄的说法将本意表达出来;曲语也是不直接说出本意,但它要通过描述同本意相关的事物来烘托本意。无论是婉言还是曲语,它们的修辞效果都在于含蓄委婉、幽默风趣。例如:①你当然不怕,吃饱了,连屋里的小板凳都不饿。他可是一大家子人哩。

(张贤亮《河的子孙》)

这一句中“连屋里的小板凳都不饿”是“你”孤身一人无妻小的婉言。②我在省里住了两个月,还不知道百货公司门朝哪里。

(李准《耕耘记》)这句是“我很少出门”的婉言。50(九)婉曲50③好一个娇女,走在公路上,小伙子看呆了,听不见背后汽车叫;走在街面上,两旁买卖都停掉;坐在戏院里,观众不往台上瞧……

(高晓声《水东流》

这一句是“这姑娘真美”的婉言。

④今天光明的新中国已经到来,他这个最有资格看见它的人却永远闭上了眼睛。

(巴金《忆鲁迅先生》)

这句的“永远闭上了眼睛”是“去世”的曲语,“闭上眼睛”与“去世”是相关的。⑤人们私下里咬耳朵。谁都吃不透,这个手紧如锁的把家婆,今天怎么舍得拿票子闹光景……。(王润滋《内当家》)

这句的“咬耳朵”是“切切私语”的曲语,凑近耳朵说悄悄话就像“咬耳朵”。⑥他把每星期日的饭钱留给大女儿,让她过着每顿饭两只小火烧、两只糖三角的清苦生活,家已不成家,终日铁将军把门。

(傅溪鹏《安得广厦千万间》)这句的“铁将军把门”指锁了房门,“铁将军”与“锁门”当然相关,所以是“锁住家门”的曲语。51③好一个娇女,走在公路上,小伙子看呆了,听不见背后汽车51

婉曲中包含着讳饰(避讳)——即说话时遇到犯忌或不愿明说的事物,改用他话来回避或装饰美化的修辞方式。如:“死”的讳饰说法就有“走了”、“永远离开我们了”、“老了”、“见马克思去了”等。又比如把对某人提意见说成是“提希望……”、把到卫生间去说成“方便”、把两性问题说成“生活作风问题”……都是婉曲的表达方式。运用婉曲要注意其真正含义一定要让人立即悟出,否则就成了晦涩,那样就失去婉曲的修辞效果了。52婉曲中包含着讳饰(避讳)——即说话时遇到犯忌或(十)对偶

又叫“俪辞”,俗称“对子”。是用一对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类、相关或相反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根据其上下句之间的逻辑语义联系可以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类。正对指:上下两句从两个角度或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个对象,内容相似,互相补充。反对指:上下两句从两个相反的方面来说明,内容相反,互相映衬。串对指:上下句的意思包含着顺承、因果、假设等关系,内容相连,一气说出。又叫“流水对”。对偶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使句式整齐、结构匀称,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便于记忆流传。简单说,是一种很具有形式美(书面形式和口语声音形式)的修辞格。例如:53(十)对偶53①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文摘周刊》)

这例属于正对。它是江西万安县人民对即将离任的县委书记段为吉的“鉴定”。②容貌美,体态美,莫若心灵美;身材高,级别高,当让品德高。

(《“爱神”在人间》)

这例也是正对,是青年男女选择对象时衡量什么才是“美”,怎样才算“高”的正确标准。③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这句是反对。其中的“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从正反两面来揭露主观主义作风的思想特征。④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绝句》)反对。⑤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鹊楼》)

这两句是由假设关系而相连的串对。54①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文摘周刊》)5龙舟水,划龙舟,鼓声震耳,青粽叶,裹青粽,糯香满口。55龙舟水,划龙舟,鼓声震耳,55(十一)排比

指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关的内容的一种修辞方式。分为短语(句法成分)的排比和句子排比两类。排比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从而提高语言的表现力。例如:①那古朴的叶子,那繁花,给我这不到12平方米的陋室却带来一室的春光,一室的清香,一室的暖意。(《随笔》1985年2期)

这一句是偏正短语的排比,用“一室的春光,一室的清香,一室的暖意”来描述“陋室”无限的生意和情趣。②他来到北海岸边,细心地观察:哪天桃花开了,哪天柳絮飞了,哪天布谷鸟叫了。这些自然现象的变化,他都作了翔实的记录。

(白夜《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

这是主谓短语(宾语内部成分)的排比,表现了科学家竺可桢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

③他们那敏捷,那闲暇,那轻盈,真是值得歌咏的。(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56(十一)排比56

这句是偏正短语(主语)的排比,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康桥给人的感受。

④走生路,生而出新;走险路,险而出奇;走难路,难而不俗。

(徐刚《黄山拾美》)

这句是三个并列复句构成排比,说明无论走哪一种路,都有自己的情趣。除了句子成分、短语、句子可以构成排比外,段落甚至篇章等都可以构成排比。

⑤请求调干部时,如果需要的是三个,那就先请求它八个到十个。请求拨款时,如果需要的是一千元,那就先请求它一千到五千。要求爱人结婚,如果想在12月,那就先要求在八月或九月。召集会议之时,如果打算在九点开,那么通知上先规定为八点或八点半。

(郭小川《一点见识》)这个例子就是一个段落排比。是排比辞格的扩展。57这句是偏正短语(主语)的排比,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康桥给人57(十二)层递

层递跟排比在结构上一样,需有三项或三项以上。不同的是排比着眼与形式,而层递着眼于意义,在意义上有递升或递降的关系。层递和排比两者有时有交叉,如果结构一致,又有递变关系,应当归于层递。层递修辞格,无论是递升还是递降,其修辞效果主要在于:使语言产生层次美,使表达的事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使读者的认识层层深化。例如:①全国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毛泽东《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这段话用了范围依次扩大的递升层递,一步紧一步,催人警醒,催人奋起抗战的行动。

②一年,两年,三年,你的望眼欲穿。一年,两年,三年,我的归心似剑。

(蒋光慈《写给母亲》)

这个例子是由少到多递升层递。反映了随着时间的递增,母亲盼望儿子以及儿子渴望见到母亲的心情的加剧。58(十二)层递58③我们不但要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特殊的革命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更加特殊的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这是范围越来越小的递降层递。一个省只要有一两个县、一两个区、一两个乡做出了相当象样的计划,就可以迅速传播开去,叫其他县其他区其他乡仿照办理。

(毛泽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这一段里也用的是范围越来越小的递降层递。

59③我们不但要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特殊的革命战争的59(十三)顶真

这是用上一句的结尾来做下一句的开头,使邻接的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的修辞方式。又叫“联珠”、“连环”、“蝉联”。其修辞效果主要在于:反映事物间的连锁关系,能使句子结构严密,语气连绵,音律流畅。因此无论是论说文、记叙文或诗歌,都经常使用这一修辞方法。例如:

①有个农村叫张家庄,张家庄有个张木匠,张木匠有个好老婆,外号叫小飞蛾。小飞蛾生了个女儿叫艾艾。(赵树理《登记》)

这例顶真用于叙事,语言条理清晰、明快流畅,又引人入胜。

②再说说深圳的姑娘,过去是山区嫁平原,平原嫁边境,边境嫁香港;现在这个令儿不时新了。

(柳嘉《大鹏起飞》)

这一例顶真同①例一样,用于叙事,作用仍然是使语言显得条理清晰、明快流畅,又引人入胜。

60(十三)顶真60③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一歇,我不歇,我不歇,我要回去打毛铁,毛铁打了三斤半,大人细娃儿都来看。

(重庆儿歌)这个例子是重庆儿歌,用了顶真,念起来语气连绵,明快流畅。④这书记,哪里去,有公文,找他批,秘书说,开会去,会场说,剪彩去,彩绸说,发奖去,奖状说,看戏去,戏台说,赴宴去,宴席说,迎宾去,南到北,东到西,找呀找,长叹息,我忙他更忙,我急他更急,回到家——他在电视里。(《这书记》原载《福建日报》)例④是宽式的顶真,也是一则讽刺性的“顺口溜”,其特点在于上句中间的一个字做下句的开头,每两句一组,每组一个顶真,一个场景,很“蒙太奇”。61③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一歇,我不61⑤她的逻辑是:谁精简谁呀?精简了不也得照发工资吗?既然照发工资,那就不如还让她来办公室上班;既然来办公室上班,那就不如再分点工作做;既然分点工作做,那就不如还把原来做惯了的分来做;既然这样,也就无所谓精简。我见多了,精简一次,恢复一次,恢复一次扩大一次,扩大一次精简一次,精简一次,再恢复一次,恢复一次再扩大一次……

(刘心武《白牙》)

例⑤的顶真用于说理,显得周密谨严,气势贯通,又有一种缠绵纠结的情趣。62⑤她的逻辑是:谁精简谁呀?精简了不也得照发工资吗?既然照62(十四)回环

定义、修辞效果指的是上下句词语相同而词序交叉的一种修辞方式。即前者的尾是后者的首,后者的尾又是前者的首。回环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揭示事物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或相互对立的辨证关系,而且使语言富有节律感,能增强感染力,有循环往复之趣。例如:①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谚语)

这里的回环分别说明水开与不开的两种状态和善恶两种势力的辨证关系。②对丑类的恨加深着对人民的爱,对人民的爱加又深着对丑类的恨。(刘心武《班主任》)

③科学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需要科学。(郭沫若《科学的春天》)④“是我编的吗?”阮秋吭吭叽叽的。“作家嘛,什么不能编,活的能编死,死的能编活。”

(谌容《得乎?失乎?》)63(十四)回环63

2.回环与顶真的异同同:两者在头尾相接这一点上相同。异:回环的特点是“顶”而后“回”,其轨迹是圆周:甲乙,乙甲。而顶真的特点是“顶”而不回,其轨迹是直线:甲乙,乙丙,丙丁,丁……,另外回环都是整句,而顶真既可以是整句,又可以是散句,比回环灵活。642.回环与顶真的异同64(十五)对比这种辞格又叫对照。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分为两物对比和一物两面对比两类。其修辞效果在于:使对立的事物相得益彰、鲜明突出。如:

①有的老人说:旧社会遭灾后,逼租的来了,放高利贷的来了,瘟疫来了,盗匪来了;现在受灾后,干部和解放军来了,医疗队来了,慰问团来了。两种“来了”大不同,新旧社会两重天啊!

(马识途《我们打了一个大胜仗》)

这例是两物对比。它将新旧社会遭灾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景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极鲜明深刻地揭示了新社会与旧社会的本质不同。②读了8月6日《湖州日报》上的一则报道,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本想以此写篇杂文。但转念一想,何不直接抄录这现成的杂文呢(见下文)。题目:两名流氓犯罪分子罗网内容:……此人系某单位干部姚××。……歹徒是湖州电子设备长青工朱惠林。

(夕池《抄来的杂文》)65(十五)对比65这例对比也是两物对比。同是“流氓犯罪分子”,但在新闻报道中对犯罪的干部却笔下留情,只披露了一个“姓”××,而对一个犯罪的青年工人,则连名带姓毫无保留。前后对比,反映了为干部“讳”的不正之风。③她是这样的人,常在个人生活的小溪小河里搁浅,却在汹涌着政治波涛的大江大河里鼓浪扬帆。

(古华《芙蓉镇》)

这第③例是套用了比喻形式的对比,从生活与政治两个方面的不同境遇对比来介绍李国香这个人物的复杂性。④吃过中饭软瘫瘫,四两灯草也难担;隔山听见姐讲话,一气翻了九重山。(安徽民歌,《民间情歌三百首》)

第④是套用了夸张的对比。原先是“四两灯草也难担”,一下变为“一气翻了九重山”,对爱情力量之大作了淋漓尽致的形容。66这例对比也是两物对比。同是“流氓犯罪分子”,但在新闻报道中6(十六)映衬

1.定义、分类、修辞效果这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相似的、相关的或相反的事物作背景加以烘托的一种修辞方式。被烘托的事物叫做“主体”;用来做背景事物的叫做“衬体”。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类。正衬是: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即烘云托月。反衬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烘托出主体。映衬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语言表述显得含蓄婉转,但主体事物却更加鲜明突出,给人深刻印象。例如:①容儿低头看着水田里的月亮。她感觉到明全在注视着自己。她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眼前水底的月摇晃起来,变成活的、碎的了。

(周克芹《山月不知心里事》)

这段话里描写月的动态,是为了衬托容儿此时有些紧张、慌乱的心情,这样写,意思显得含蓄婉转。67(十六)映衬67②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地消去了,这也就是我唯一的愿望。夏天,蚊子多了,便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到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槐蚕又每每冰冷落在颈上。

(鲁迅《呐喊自序》)

这句是用景物衬托“我”的内心寂寞与悲哀。也显得含蓄委婉。③军人爱马如命,只有飞骑穿越过战场的人,才会懂得这是何等亲昵、何等密切的感情。……我想不起人与畜之间,有什么比人与马更有深情的了。更生死与共、相依为命的了。有人也举出猫,但猫是在热炕头上打鼾的动物。有人也举出狗,但狗是欢喜向你谄媚的动物。马,不是这样,自有它独立不羁的风格、英雄豪放的骨气。(刘白羽《马鸣风萧萧》)

这第③例是反衬。以猫、狗的“热炕头上打鼾”、“欢喜向你谄媚”衬托战马的“独立不羁”、“英雄豪放的骨气”,目的自然是为了突出作者对战马的特殊感情,寄寓对革命战争年代戎马生活的怀念。68②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682.映衬与对比的区别从构成情况看,对比是两面都重要,没有主次之分;而映衬有主有次,衬体永远是衬体,不能喧宾夺主。从效果看,映衬的主体得以鲜明突出,而对比中的两面都在对比中显得鲜明突出。692.映衬与对比的区别69(十七)反复

这是指故意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句子或句群的修辞方式。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类。连续反复指:连续不断地使用同一词语或句子;间隔反复指:把相同的词语或句子隔开来使用,中间加进别的词语。反复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既能加强语势,抒发强烈的情感;又能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例如:①天上有个太阳,水中有个月亮,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哪个更圆,哪个更亮。山上有棵小树,山下有棵大树,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哪个更大,哪个更高。下雪了,天晴了,下雪别忘穿棉袄。下雪了,天晴了,天晴别忘带草帽。

(电视连续剧《雪城》主题歌)这句中既用了连续反复,又用了间隔反复。把本来十分明白的东西连续反复说成“我不知道”。生动突出的表现了当年上山下乡知青内心世界的单调、空虚与困惑,从而揭示了极左路线对知青的摧残。

70(十七)反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