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教案_第1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教案_第2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教案_第3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教案_第4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教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教案教学目标

1、熟悉“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过程与方法:利用课件学习生字,并稳固。3、懂得擅长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培育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勉向上的品行。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情愿挑一段自己最喜爱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日,教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情愿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

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方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状况。a.小组内拿诞生字、词语卡片,相互认读、正音。b.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洪亮又精确。c.小组沟通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三、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石级:石头台阶。仰视:抬头望。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心颤:心在抖动,说明心里很可怕。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挨次把文章分为三局部,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局部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四、品读感悟

1、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争论后使学生明白:由于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精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劲、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其次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学生练读后指名沟通、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立、高不行攀、令人生畏。

3、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可怕畏惧的心理。指名沟通,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慨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a.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争论沟通,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舞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b.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3、4自然段。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a.学生读书圈划。b.学生沟通。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困难。c.引读第7段,从“最终”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d.体会爬山的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5、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舞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多媒体出示思索题:a.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b.他观察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c.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争论、沟通,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舞,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士气鼓舞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五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争论:“吸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相互“吸取”力气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舞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舞,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制。

三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相互鼓舞、战胜困难。

4、抄写课文的其次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天都峰的“险”以及“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到要有克制困难的士气和信念,要擅长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启发式教学及媒体资源播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年级时,我们曾学过一篇课文叫《黄山奇石》,从课文和我们收集的一些资料,我们领会到了黄山的漂亮。然而,有一位小朋友说想要领会到黄山的漂亮并不是那么简单,他去了一趟黄山,可累啦。今日,我们来学习《爬天都峰》,和这位小朋友一起去爬黄山,看看是不是这样。

二、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教师播放有关黄山天都峰的视频,让学生获得对天都峰的感性熟悉。师:大家看了录像,天都峰是黄山中最险峻雄奇的山峰。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小朋友爬天都峰的故事。

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要求认读的生字,自读。

3、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轮番读。

(2)学生拼读,相互订正。

(3)教师抽查学生拼读以上生字。

4、教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学生书写。

(1)教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帮忙学生初步熟悉这些字的笔画、笔顺、构造、部首。有的可以和形近字比拟,如,“辫”与“辩、辨”的区分。“苍”的下面不要写成“仑”,“仰”的右半部的左边不要多写一横或一撇。

(2)学生书写,教师巡察。

(3)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其它同学在黑板上批改。

其次课时

一、复习课文要求认读的生字及重要生字的书写。

1、集体拼读

2、出示生字卡抽查学生的拼读

3、听写重要的生字词

二、范读或朗读课文

1、播放媒体资源范读课文,学生思索: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文中提到哪些人一起爬天都峰,请划出来。

2、学生朗读,边读边领悟课文中所描绘的天都峰的“险”,以及“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师:这两段说了一件事情,是什么事情?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我和爸爸爬天都峰

2、师:天都峰是怎样一座山?高不高?好不好爬?请把有关句子划下来。

3、师:天都峰又高又陡,很不好爬。是怎么写的?学生朗读其次自然。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天都峰:高——云彩上面

陡——石级笔陡

铁链好像是从天下挂下来

4、师:小朋友看到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陡,他害不可怕?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我:我爬得上去吗?

真叫人发颤

四、学习第三、四、五、六、七自然段

1、师:这五段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我和爸爸、老爷爷一起爬山

2、师:前面说了,天都峰又高又陡,看了有点可怕了。怎么办?爬上去还是不爬算了?这时,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什么人?(提示:一位老爷爷)

3、分角色朗读课文。

4、老爷爷对我说了什么?

(提示: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5、怎么答复?

(提示: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6、老爷爷怎么答复?

(提示:对,咱们一起爬吧!)

7、最终,他们有没有爬上峰顶?这里用了一个词“最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说明白什么?

(提示:他们一起爬上了峰顶。“最终”的意思是:最终、最终,说明下文消失的是最终的结果。这个词说明觉得爬天都峰很不简单,同时也说明白爬上峰顶后的快乐心情。

五、学习第八、九、十自然段

1、师:这三个自然段说的是我和爸爸、老爷爷爬上峰顶后的对话。

2、学生分角色朗读。

3、爬上峰顶后,老爷爷对说了什么?

(提示:感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士气鼓舞了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竟然爬上来了!

4、怎么答复?

(提示: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士气向上爬的,我应当感谢您!

5、师:老爷爷为什么要感谢?为什么也要感谢老爷爷?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老爷爷与小朋友相互感谢:给了自己向上爬的士气

6、师:“竟然”是什么意思?

(提示:“竟然”的意思是出乎意料、想不到。)

师:老爷爷说:“竟然爬上来了”,他为什么这样说?

(提示:由于天都峰又高又陡,而老爷爷年纪又很大。)

7、师:为什么最终老爷爷还是爬上了峰顶?请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提示:看到小朋友也爬天都峰,他觉得有了信念。)

8、师:也感谢老爷爷,说看到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力量向上爬。这里用了一个“才”字。“才”的意思是什么?请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说。

(提示:“才”的意思是:由于有了肯定的条件而能怎么样。比方:放学才能回家。

9、师:为什么说见到老爷爷爬天都峰,她才有士气向上爬?请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提示:由于天都峰又高又陡,都打颤了,疑心自己爬不上去。但是,看到老爷爷年纪比自己的爷爷年级还大,爬天都峰,他都不怕,自己固然也不怕。)

10、听到我和老爷爷的对话,爸爸怎么说?

(提示: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

11、师:“吸取”是什么意思?

(提示:“吸取”的意思是吸取。)

12、师:爸爸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提示:和老爷爷擅长相互学习,相互鼓舞,从而克制了可怕的心理,获得了战胜困难的士气和信念,最终战胜了困难,爬上了又高又陡的天都峰。)

六、小结

师:今日,我们学习了课文《爬天都峰》,现在再播放一遍《爬天都峰》,请同学们想想,是根据什么挨次写爬天都峰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时间挨次:

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

三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教案4

学问与技能:

1、学会生字,把握多音字“都”、“假”在语句中的正确读音;理解“迟疑、奋力、最终、竟然、吸取”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会用“最终”写一段话。

2、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争论、品尝重点词句,体会其中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只要有士气、奋勉努力,就能不怕困难;知道擅长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鼓舞自己,是一种珍贵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2、读懂最终一个自然段中爸爸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醒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师生沟通有关天都峰的资料。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公里长。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留意读准字音,特殊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三、检查自学状况。

1.拿诞生字、词语卡片,小组内相互认读、正音。

2.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洪亮又精确。

3.小组沟通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4.理解重点词语。

迟疑:拿不定办法。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课指努力向上攀登。

最终: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消失的状况。原来是指“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难的努力,登上了峰顶。

竟然:表示出乎意料。

吸取:吸取。

四、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1.自由读,标出自然段,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分小组相互沟通。

3.全班沟通。

(课文主要讲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舞,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

五、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指名分读每个自然段,并说说各写了什么?

2.理清的表达挨次:

爬天都峰之前——爬天都峰——爬天都峰之后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教案5

第一课时

1.熟悉“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好像、突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决信念战胜困难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教学过程:

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情愿挑一段自己最喜爱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日,教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情愿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

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方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状况。

a.小组内拿诞生字、词语卡片,相互认读、正音。

b.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洪亮又精确。

c.小组沟通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

仰视: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抖动,说明心里很可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挨次把文章分为三局部,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局部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指导写字,把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局部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看、书写其余生字。

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其次课时

教学目的:

1.熟悉“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好像、突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懂得擅长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培育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勉向上的品行。

教学重难点:培育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勉向上的品行。

教学过程:

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争论后使学生明白:由于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精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劲、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其次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沟通、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立、高不行攀、令人生畏。

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可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沟通,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慨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学生读书圈划。

b.学生沟通。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困难。

c.引读第7段,从“最终”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体会爬山的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舞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索题:

2、小组争论、沟通,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舞,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士气鼓舞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读爸爸的话,争论:“吸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相互“吸取”力气的?

板书:

3、爬天都峰

又高又陡

奋力向上相互鼓舞战胜困难

相互道谢

三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教案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把握多音字“都”、“假”在语句中的正确读音;理解“迟疑、奋力、最终、竟然、吸取”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会用“最终”写一段话。

3、让学生懂得只要有士气、奋勉努力,旧能不怕困难;知道擅长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鼓舞自己,是一种珍贵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弄清“我”爬天都峰的过程以及爬上天都峰后的思想变化。

2、读懂课文最终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

课前预备:

1、自制词语卡片

2、搜集有关天都峰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揭题导入

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鲫鱼背”。

观赏天都峰的风光片或图片,由学生展现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2.导语激情,提醒课题。

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很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我们仔细地阅读课文,勇攀顶峰,肯定觉得大有收获。让我们一起去“爬天都峰”吧。(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感知文本

1、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课文。

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词自学状况。小组内生字词语卡片相互认读、正音。

3.沟通收获和问题

三、细读文本,解决问题

整合问题:爸爸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一老一小如何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的?

主要沟通争论三个问题

第一: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其次:想想他们是怎样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的。

第三: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1、边读边想,简要答复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舞,一起登上天都峰。)

2、师引导: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3、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大郡峰的“高”和“陡”的?

(1)高:“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画哩!我爬得上去吗?”

“我爬得上去吗?”这一句是不是疑心自己能否登上天都峰?

(更进一步地表现了天都峰的高。)

(2)陡:“笔陡”“石阶边上的铁链好像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教师用一根线绳作为“石阶边上铁链”,使学生体会什么叫好像从天上挂下来的。

什么叫“发颤”?真的可怕吗?(衬托了天都峰的陡。)

(3)、指导读出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

学生练读,评读。

4、“我”和老爷爷的其次次对话。

出示句子: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思索: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他们是相互疑心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出示句子: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最终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提问:“我”怎么爬天都峰?画出动作的词语。

沟通: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用上“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困难,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登。

“最终’’是经过“奋力”的结果。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顶峰,必需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到达目的。

思索争论:“我”和老爷爷为什么相互道谢?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你的士气鼓舞我”?“竟然”在这里说明什么?

竟然:表示出乎意料,其实也可以说是意料之中,由于老爷爷有那种勇于攀登的精神,就肯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6、分角色朗读

四、总结提高,拓展延长

1、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舞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收获。

2、结合5、12大地震中涌现的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学习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3、最终送给同学们两句话: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三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教案7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舞,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

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其次自然段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第三、四、五自然段讲“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并商定一起爬天都峰。第六、七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还有爸爸,一起奋力向上爬,最终爬上了天都峰顶。第八、九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登上天都峰以后,相互道谢。第十自然段,讲爸爸总结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少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

课文最终以爸爸的话结尾,发人深思。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舞,相互学习。这就是“真有意思”的“意思”。这句话也告知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舞,共同进步。

1、教育学生擅长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培育他们从小不怕困难,奋勉向上的品行。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能答复课后的问题。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提醒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师生沟通有关天都峰的所查找资料。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公里长。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留意读准字音,特殊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3、检查自学状况。

(1)检查读音。

陡攀辫决勇

(2)字形难点。

颤:左右构造。第十三笔是“—”。

(3)理解词语。

①迟疑:拿不定办法。

②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课指努力向上攀登。

③最终: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消失的状况。原来是指“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难的努力,登上了峰顶。

④竟然:表示出乎意料。

本课指什么事出乎意料?(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真出乎意料,令人鄙视。)

吸取:吸取。

(三)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其次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交待·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其次自然段。,

1、默读其次自然段,思索:天都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画出有关语句,出声读一读。

2、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的?

(1)高:“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我爬得上去吗?”这一句是不是疑心自己能否登上天都峰?(更进一步地表现了天都峰的高。)

(2)陡:“笔陡”“石阶边上的铁链好像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教师用一根线绳作为“石阶边上铁链”,使学生体会什么叫好像从天上挂下来的。

什么叫“发颤”?真的可怕吗?(衬托了天都峰的陡。)

3、指导读出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

学生练读,评读。

4、小结。

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示意了登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峰,是需要士气和力气的。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1、自读这局部内容,画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2、出示句子:

(1)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2)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3、思索: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他们是相互疑心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学生分组争论。

集体汇报、小结。

(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朋友这么小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呢?外表上好像双方都有疑心,实际上是相互艳羡、鄙视,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角色有感情朗读对话。

(四)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1.提问:“我”怎么爬天都峰?画出动作的词语。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2.出示句子,填空,再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我()向峰顶爬去。(用上“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困难,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登。)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顶。(“最终’’是经过“奋力”的结果。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顶峰,必需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到达目的。)

3、朗读课文。

(五)学习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1、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相互道谢?

(1)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你的士气鼓舞我”?“竟然”在这里说明什么?(其实也可以说是意料之中,由于老爷爷有那种勇于攀登的.精神,就肯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2)小妹妹为什么说“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士气向上爬的?”

(3)他们的对话中都有一个什么词?这“士气”表达在哪里?(表达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假如没有士气,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

2、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什么?(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士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制。)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六)学习课文第十自然段。

1、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由于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但是都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相互鼓舞,相互学习。)

2、想想他们是怎样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的。

3、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出什么?(这句话告知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舞,才能取得进步。)

(七)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课内练习。

1、读读写写下面的词。

笔陡——石级——铁链——好像——发颤——奋力————攀登——最终——纪念——辫子——士气——决心——意思——一取得——

2、要查字——音节——音序——部首——再查几画——组两个词。

陡、攀、念、勇。

3、推断带点字的读音,在正确的读音后面画√。

好像、暑假、发颤、应当。

4、选字填空。

纪记年()()住日()()念

作做工()留()()()业

相像()声()片好()照()

5、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

(1)我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2)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

6、按课文内容填空,并按要求答复。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望:啊,峰顶这么______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_____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好像是从挂下来的,真叫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一段写天都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把这段话分两层。

(3)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示意——

三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教案8

【教学目标】

1、熟悉“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决信念战胜困难的过程。

4、能过课件感受天都峰的“又高又陡”,从而体会小姑娘和老爷爷爬山前的心理活动;通过朗读学习并争论了解爬山的过程是培育战胜困难的士气和信念,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擅长相互学习,相互鼓舞,共同进步。

5、懂得擅长从别人身上吸取力气,培育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勉向上的品行。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决信念战胜困难的过程。

【教学预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课件。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探究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情愿挑一段自己最喜爱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日,教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情愿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方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状况:

⑴小组内拿诞生字、词语卡片,相互认读、正音。

⑵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洪亮又精确。

⑶小组沟通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三、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

仰视: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抖动,说明心里很可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挨次把文章分为三局部,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局部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四、指导写字,把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局部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看、书写其余生字。

五、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

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其次课时

一、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争论后使学生明白:由于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精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劲、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其次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沟通、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立、高不行攀、令人生畏。

二、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可怕畏惧的心理。

2、指名沟通,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慨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3、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4、“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⑴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争论沟通,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舞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⑵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3、4自然段。

5、“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⑴学生读书圈划。

⑵学生沟通: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困难。

⑶引读第7段,从“最终”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⑷体会爬山的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三、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舞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索题:

⑴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⑵他观察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⑶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争论、沟通,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舞,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士气鼓舞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三、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争论:“吸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相互“吸取”力气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舞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舞,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制。

第三课时

一、课外延长,沟通课余生活

1、这几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2、指名沟通,师生评议。

二、完成作业

听写、根底训练练习。

三、课后小结

学问技能目标完成地不错,但是情意目标稍欠火候,对于战胜困难,相互学习鼓舞品质,只能初步地培育。缘由可能是学生家庭条件较好,生活较舒适,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所以没有实际生活的体会。

常规方面今日有了一个很大的突破,学生读书声音大了,不再细声软语了。下一步将培育学生大声地回答下列问题。

三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教案9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三年级语文上册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相互鼓舞,克制困难,最终爬上了天都峰。在学习了生字新词的根底上,本课转入深究课文内容,以梳理课文条理,在品词析句的根底上解决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了解课文1~7自然段的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决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