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县旅游产品开发_第1页
文县旅游产品开发_第2页
文县旅游产品开发_第3页
文县旅游产品开发_第4页
文县旅游产品开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一、文县旅游资源概况文县位于甘肃南陲,坐落在甘、川、陕三省交界处,地处秦巴山地,素有“陇上江南”、“甘肃西双版纳”、“大熊猫故乡”之美誉,既有北国之雄奇,又有南疆之灵秀。全县辖3镇17乡,总人口24.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76万人,居住着汉、藏、回、维吾尔、土家等7个民族,是全国白马氐人主要居住区之一。全县总土地面积4994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31.80万亩。农作物以小麦、水稻、玉米为主,经济林果及作物以花椒、核桃、茶叶、纹党为主。地理位置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征,午平均气温15℃,无霜期260天,年均降雨450至800毫米,海拔550米至4187米。主要有5种旅游资源:①史前文化遗迹资源:境内的堡子坝乡朱家台和石鸡坝乡哈南寨等村都有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遗址,迄今约有4千多年的历史。②三国文化资源:文县是三国时的古战场,历史上这里曾是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在三国时期,蜀将姜维、廖化以阴平为征战雍凉的战略根据地,曹魏大将邓艾、郭淮曾与其屡战于此,邓艾伐蜀偷渡阴平留下千古史话。境内遗存有邓艾城、姜维城、阴平古道等多处人文景观。③民俗文化资源:文县南与四川省青川县接壤,西与四川省平武县相连,西北与四川省九寨沟县毗邻,历史上就是由陇入蜀的重要通道,也是秦陇之天然屏障。在与巴蜀文化的交融中,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铁楼白马藏族民俗风情、中寨古曲弹唱、兴隆龙灯、玉垒花灯戏等民俗文化。④动植物旅游资源:文县被称为“动物乐园”和“植物宝库”,境内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人与生物保护圈。保护区内栖息着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20多种,生长着银杏、香樟、珙桐和红豆杉等20多种珍稀树种。⑤生态观光资源:文县素有“陇上江南”的美誉,气候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年均气温150C,无霜期260天,年均降水量600至800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境内山川宜人,既有北国之雄奇,又具江南之灵秀。文县天池水光潋滟,碧口水库清波荡漾,李子坝、石龙沟生态旅游村茶香四溢。二、对文县旅游资源及产品开发的分析(一)劣势分析1、知名度不高。尽管文县具有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宜人的气候环境,但与相距不远的同景观类型的四川黄龙和九寨沟景区,以及甘肃境内的麦积山,莫高窟等国家级旅游景点相比较,知名度相差甚远。2、地区经济落后,基础设施较差。文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贫困面达23%,是国列贫困县。经济的落后导致当地旅游发展资金匮乏,造成本应与旅游相配套的住宿、餐饮、休闲、医疗等硬件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严重阻碍了文县旅游业的发展。3、管理落后旅游软环境不佳。总体来看,文县市在旅游业方面存在着管理机制和制度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旅游管理专业人员的缺乏,旅游接待档次不高和旅游服务质量的低下。总之,陇南市旅游软环境的缺陷是制约当地旅游开发的很大不利因素。4、交通不便。文县交通方面主要有以下问题:铁路经过或停靠的站没有,县内公路级别低,油路所占比重仅有16%,无高速公路,无航空线。交通上的不利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影响了游客的进出。5、旅游产品开发还未起步。文县在展旅游业的同时忽略了旅游业中最重要部分,就是旅游附属产品开发,导致了当地特色无法通过实物表现出来,未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没有给当地人民带来额外的收入。(二)优势分析1、西部大开发。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给西部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包括旅游业在内的整个西部服务业市场将会在国家一系列有利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开放和繁荣。在西部大开发的大环境下,陇南市会逐步改善其基础设施,提升旅游品位,将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2、生态旅游的热潮。近年来,在传统旅游业依然蓬勃发展的同时,一种新兴的以自然山水为主要观光对象的生态旅游悄然时兴起来,旨在以高质量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使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和野生动植物的同时受到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最终使人们通过旅游的方式树立起正确的生态环境观。(三)挑战分析1、地区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随着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对发展旅游业的不断认识和深化,各省市,尤其是西部各省市都将旅游业作为重点产业,优势产业来发展。陇南目前自身各方面条件较弱,又面临着周边省份如四川,陕西等各旅游地以及省内天水麦积山,敦煌莫高窟等旅游景点的竞争和挑战。2、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矛盾。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矛盾一直是自然保护区开发中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因为一旦大规模开发旅游,游客大量涌入自然保护区,就会不可避免地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污染。因此,如何协调好文县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使旅游开发达到经济收益最大化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实现文县资源环境与旅游经济的双赢,应该是当地开发者认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三、文县旅游资源及产品开发现状的评价文县在2002年底,响亮提出了“旅游富县”的战略,并围绕这一战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对文县天池开发权进行了转让,并对天池与G212线相连的县乡公路——赵天公路进行了拓宽改造和铺油硬化。二是在碧口地区实施退耕还茶,重点打造石龙沟和李子坝为代表的生态旅游观光景区,并连续三年在碧口举办“采茶节”,旨在提高文县对外知名度。三是积极挖掘、整理白马民俗,并组团赴外演出。白马藏族的传统面具舞蹈“池歌昼”已被正式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是不断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特别是通过央视、旅游卫视、甘肃省电视台,对文县“采茶节”和“池歌昼”、“永济桥”、“阴平古道”等旅游资源进行宣传报导,在一定程度上让外界对文县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但通过这么几年的努力,文县在旅游开发上虽然做了不懈的努力,但旅游开发的步子仍然比较缓慢,文县旅游资源优势难以转变为经济优势。文县与世界著名景区“九寨沟”隔山相望、一水相通,但两地旅游产业开发上却存在巨大的差距。文县旅游产业之所以难成气候,除了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差等客观因素外,还受到诸多主观因素的影响。一是定位不明确。与文县相毗邻的四川巴中市,在基本市情和自然条件上,与陇南相仿,之所以能够在旅游上有起色,关键在于他们明确提出了“在九寨看水,在巴中看山”的旅游开发思路,这对我们不能不说是一个启迪。到文县看什么,应该是文县旅游开发的着力点。但我们没有这样明确的能够在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打的响的牌子。例如九寨沟的牌子是“童话世界”。先说天池,全国有许多著名的天池,我们宣传天池,究竟宣传天池的什么?再说白马民俗,四川的九寨沟县比我们做的更好,在外界,一提到白马藏族,知道的人都会与九寨沟联系起来,而不是文县。第三,说李子坝、石龙沟的茶园。甘肃有茶吗,也许所有的人都会这么问?而且我们宣传茶文化,我们所谓的茶文化到底与其他地方有什么不同呢?二是主观随意性强。像我县这样的国列贫困县,要发展旅游产业,既要靠市场化运作,更要靠政府主导。原因很简单,你这里的旅游资源,说起来很好,开发前景十分广阔,但在现有的条件下,完全由市场去做,显然不现实。一个开发商来了,他不赚钱就不会去开发。一个旅游景点要搞好,得花多少钱。光一个天池,至少要一个亿,可建成了谁来看,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因此在旅游开发中,改建公路、征地补偿、迁移人口等诸多工作,都要政府去做去花钱。可见政府主导还是非常必要的。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在政府仍然比较普遍,更多的政府领导更看重容易出政绩的短、频、快项目,更注重轰动效应,而不论是整个陇南,还是文县,旅游产业开发要真正起步,需要做长期的努力才行。三是措施落实不到位。在旅游开发上,不论是市、县都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的意见和措施,但由于种种原因,真正能落实的,落实到位的不多。文县在天池开发上,与开发商连续发生合同纠纷,就很能说明问题。四、文县旅游资源产品开发的重点旅游探究通过前面的阐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特色是旅游产品的生命,只有不断创造出特色的旅游产品,才能保证旅游业长盛不衰。当前,文县要加快旅游产业开发,首先就是要利用文县特色鲜明的自然景观、异质浓郁的文化旅游资源,突出两个重点,开展一些规模适度、专线、专题、参与性强的旅游活动,并适时推出一批旅游产品。两个重点:一个重点是民俗文化。多民族相处融洽,共同开发文县,悠久的历史和地处甘、陕、川三省交汇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形成了文县社会文化鲜明的边缘性和多元性的地域特色。文县文化,既是古代氐、羌、藏等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又是秦陇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交汇。独特的风俗民情,特别是乡村民俗,深受史学界的关注和游人的青睐。我县境内白水江自然保护区铁楼乡的白马藏族同胞,是古代白马氐人的一裔,他们不与其他民族通婚,其独特的婚礼仪式和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的古老宗教活动“池歌昼”,场面庄重,每年五月端阳的“采花节”,充满了生活情趣。另一个重点是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以高质量的生态环境为资源,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经获取经济效益为直接目的,最终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生态观,提高人们环境与生态意识的旅游活动。文县是甘肃省的相对多林地区,森林覆被率达到40%,天然林资源比较丰富,野生动植物种类相当复杂。地理位置处在我国的中心地带,属秦岭南坡山地、岷山东端山地、大巴山西缘山地的交汇处,群山交错,水系纵横,构成了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文县有世界闻名的甘肃白水江国家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有省内闻名的文县洋汤河亚高山天池省级森林公园,为生态旅游提供了最基本的资源基础。五、文县旅游资源产品开发的对策1、认真编制旅游发展规划。文县要按照全市总体规划,结合本县实际,编制完成景区(点)的修建性详规,提出开发建设项目,拿出可研报告,用以指导开发建设,招商引资。规划编制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和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要聘请专家、教授咨询论证和指导,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突出陇南特色打造精品。要建立规划执行监督检查制度,严禁无规划建设、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坚决杜绝对自然、人文景观的破坏性开发,造成建设性破坏和破坏性建设,确保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2、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在景点开发建设中,要突出陇上江南特色,尽现文县山水、文化、民俗的独特魅力,努力打造精品。一要突出个性化。要体现景点鲜明的个性特色,如文县天池要体现高山湖泊的神韵和神秘感特征,以增强景区(点)的吸引力。二要突出人性化。坚持以人为本,在旅游配套设施、线路组合、安全保障等方面,都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游客的需求,提供全方位服务。三要突出文化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在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全过程,要突出进行文化包装、增加文化内涵、提高文化品位这个主调,把文化贯穿到设计、建设、管理、营销、服务的始终。四要突出参与性。在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上,要注重增加参与性和娱乐性项目,变传统的静态观光式开发为动态参与式开发,让游客游在其中,乐在其中,留下美好的记忆。3、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搞好以交通为主的道路建设。在抓好国道212高速公路改造、兰渝铁路和支线机场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抓紧改造干线路,畅通出口路,打通断头路,修好景区路,努力构建四通八达的旅游交通网络。二是加快景区通讯设施建设。用2—3年时间,使市内明星景区(点)和重点景区(点)全部开通移动电话。三是抓好宾馆酒店建设。在抓好现有宾馆酒店改造升级的同时,建设一批档次较高的宾馆酒店,努力提高接待能力。4、加大宣传促销力度。要全方位、多形式开展旅游宣传活动,向外推介陇南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件事:一是广告宣传。制作设置一批高质量、高档次的大型旅游宣传广告牌,推介宣传文县的旅游资源。二是网站宣传。通过网络推介旅游景区(点),及时发布陇南旅游信息动态。三是专题宣传。与中央、省、市新闻媒体联合,制作专题节目,宣传文县旅游风光。四是赛事宣传。通过举办民俗风情演唱会、旅游形象大使选拔大赛等形式宣传。七是节会宣传。通过参加外地各种节会和自己举办节会,如文县白马风情旅游节、采茶节,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八是制作宣传品广泛宣传。5、努力拓宽旅游发展空间。充分发挥旅游的龙头带动作用,以留住游客、拉动消费、增加收入为出发点,在大力发展观光旅游、生态旅游的同时,努力拓宽旅游发展空间。6、强化管理优化服务。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游客至上、质量第一的旅游管理服务理念,加强旅游产业开发的管理服务工作,以规范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塑造文县旅游业的良好形象。要加强景区(点)的管理,按照国家《旅游景区(点)质量等级评定标准》,提高景区(点)的设施标准、服务质量,积极开展景区(点)质量等级创建申报活动。要加强酒店宾馆管理,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力争使旅游客点接待的酒店宾馆在管理服务质量上都能达到星级标准。要加强“农家乐”的管理,制定和实施“农家乐”质量等级标准,进一步规范“农家乐”经营服务行为。要加强旅行社、导游服务以及旅游购物、餐饮、旅游运输的管理,规范运作行为,实行明码标价,严禁价格欺诈、私拿回扣、强拉强卖、欺客宰客等不正当竞争行为。7、切实转变运作方式。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开发运作方式。政府主导,就是由政府主导产业政策、产业目标、产业方向、产业机制,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制定产业政策、编制发展规划、积极培育市场、规范监管上。企业主体,就是要大力培育旅游企业实体,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依托旅游企业开发旅游资源,经营旅游项目,建立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旅游企业群体,保证旅游规划目标的实现和经济效益的提高。8、加强旅游区域合作。树立大旅游、大协作理念,坚持“区域合作、名牌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种市场,加强与周边四川、陕西两省的广元、巴中、绵阳、阿坝、汉中、宝鸡,以及我省的天水、甘南、定西等市州的旅游区域合作,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线路互建、客源互送、宣传互动、信息互通。积极构建陕甘川红色旅游经典品牌;以三国文化、先秦文化、藏羌文化为纽带,联合开发一批跨区域的旅游精品线路;主动融入大九寨生态旅游开发区,依托九寨沟国际知名品牌,包装景点,打造线路,广辟客源,吸引省内外、国内外游客到九寨沟看水、到文县看山,使文县山水“小明珠”与九寨沟风光“大明珠”串连发光,各显风采,相得益彰。加强与广元和阿坝州的协作,尽早促成广元经文县至九寨沟高速公路建设。通过加强区域合作,促进旅游产业竞相发展,实现共赢。参考文献:【1】《文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2】唐铭,《对甘肃陇南地区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3】董平、师守祥、张胜武,《论乡村旅游开发的民俗资源凭借—以甘肃陇南为例》。【4】杨国靖、肖星、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