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史授课讲义_第1页
城市建设史授课讲义_第2页
城市建设史授课讲义_第3页
城市建设史授课讲义_第4页
城市建设史授课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习大纲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第一节原始社会生活及劳动情况旧石器时代: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人类的生活特点就是洞居或巢居,采集和狩猎。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石铲,琢制的磨盘和打制的石锤、石片、石器为主要工具。具有农业发展的特征,并最终导致城市聚落出现的基础。早期:裴李岗文化,由圆形的半地下房屋组成村庄,亦有较少的方形房屋。中期:仰韶文化,屋的大部分是建在方形平面上,与较早的村庄圆形房子形成对比;村庄中有大房子,是后来典型的中国建筑中具有公共功能的一个特殊建筑体现的早期实例;晚期:龙山文化,出现夯土技术,墙体环绕的村庄,已发掘目前所见最大史前聚落。第二节原始的居住形式居住形式由结构简单到复杂,位置由地下到地上、形状由圆形向方形、功能由综合到单一、风格由粗燥到精致、体量由均一到等级分化的方向发展。原始居住形式北方干燥区为穴居多,南方湿热区巢居多。穴居的发展:(1)横穴(2)袋型竖穴(口部以枝干茎叶作临时性遮掩或加粗编的活动顶盖)(3)半穴居(竖穴口部架设固定顶盖,古文所谓“复穴”)(4)原始地面建筑(围护结构都是构筑起来的,围护结构分化为墙体与屋盖两大部件)(5)分室建筑(建筑空间的组织)。第三节原始居民点1、组成:成群成片的房屋及穴居组成;一般范围较大,居住较为密集居住建筑与公共建筑的区分2、位置:背山面水、土地肥沃的高地;阳坡;靠近河流的二级台阶上3、布局:生产与生活的简单分区住址与墓葬的分区布局的一般规律:小房子围绕大房子;重防御第四节城市的产生1、时间:原始社会末期,约为公元前3000~前2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2、背景与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基础):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改进;“石器进入到青铜器”;(2)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原因);(3)精神文化相应繁荣发展:出现文字与新宗教;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4)频繁的战争3.中国早期城址起源(1)距今5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代是中国城市的肇始期,脱离原始聚落;(2)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城市形成的时代;(3)公元前770年至前221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城市形态转型期。4.中国早期城址特点(1)作为地区的宗教祭祀中心,往往建有神庙建在高台之上;(2)作为区域的政治军事中心,较为注重防御和保护目的而建的城墙;(3)由于经济逐步发展导致的聚落演化,城市一般选择水路交通便利之地。思考题:1、原始居民点的特点?2、我国的城市是如何产生的?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第一节夏公元前21世纪时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的开始。期间主要的代表性城市有二里头古城、阳城、平阳、安阳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为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村古城遗址。古城遗址位于伊、洛二水之间,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是发现的夏代早期宫室遗址,系由数组周以回廊的庭院组成。整个宫城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约10.8万平方米,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其主要殿堂置于广庭中部,规模最大,下承夯土台基,夯土台高约80公分,东西约108米,南北约100米。边缘呈缓坡状,斜面上有坚硬的石灰石或路土面。土台上是8开间的殿堂,门朝南开,建面350平方米,柱径40厘米。建筑结构为木柱梁式,南北两面各有柱洞九个,东西两面各有柱洞四个,但柱网尚不甚整齐。壁体为木骨抹泥墙,屋面则覆以树枝茅草。反映了我国早期封闭式庭院(廊院)的面貌。二里头遗址的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制度的先河。一号宫殿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座宫殿遗址,也是发现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实例。第二节商商城(距今3570±135年):1.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2.城平面近似长方面,均为夯土筑成,周长近7公里,城内面积约3.4平方公里,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3.出现白灰抹的地面和版筑墙,是建筑技术上的一大进步。4.半穴居的住房5.奴隶主与奴隶住房条件的巨大差异6.与河流关系密切7.活人陪葬8.较大的冶炼铜、制骨、陶器、酿造、作坊等,其中冶铜作坊范围很大。殷墟:王宫建筑全为地面建筑地面建筑的木架构形式测方位、测水平技术的提高等级社会的显著体现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位于安阳市洹河南岸的小屯村、花园庄一带,是商王处理政务和居住的场所,在这里先后发现宫殿宗庙建筑基址80多座。这些宫殿宗庙建筑,以黄土、木料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其建筑多坐落于厚实高大的夯土台基上,房基置柱础,房架多用木柱支撑,墙用夯土版筑,屋顶覆以茅草,造型庄重肃穆、质朴典雅,具有浓郁的中国宫殿建筑特色,代表了中国古代早期宫殿建筑的先进水平。安阳的殷墟的宫室较为典型,已沿中轴顺序排列祭祀、朝廷与后宫三群建筑。王室墓葬规模宏大,由墓道、墓穴、二层台、腰坑等组成,墓中除有殉人、车马及多种动物外,附近另有大量供祭祀之杀殉坑。有的墓上发现建有祭祀建筑。一般居住建筑大多为地面房屋,半穴居甚少。条状及多室建筑已相当普遍。根据文献记载,商代已有皇家苑囿。第三节周周王朝前后历经900余年,分为西周与东周(即春秋战国)两个不同的时期。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制度更为发展和健全的朝代,也是我国城市得以发展较快、形成历史上第一个建设高潮的时代。据《周礼·考工记》所载之周王城:“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背市。”上述布局反映了“王者居中”、“为数崇九”等王权思想和严谨对称的规划原则,对后世封建王朝帝都建设的影响极大。《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王城方九里,公城方七里,侯城方五里,爵城方三里。”第四节夏、商、周的建筑成就1.建筑设计:皇家建筑已有事先踏勘地形和规划布置。2.使用功能:到周代为止,宫殿、坛庙、陵墓、官署、监狱、作坊、民居等已出现。3.建筑技术:以木柱梁为房屋的形式已经成为主流,柱网亦逐渐趋于整齐,出现斗拱;夯土广泛用于筑城、大面积广庭和建筑台基,技术得到提升;陶制地砖、屋瓦、水管和井圈,铰叶等使用;在陵墓中使用白胶。5.等级制度已越来越多地反映到建筑中来。思考题1、《周礼.考工记》对于城制的主要内容、含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2、名词辨析:城、市、廓、邑、都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第一节城市发展背景1.农耕与铁制农具的出现使得农业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2.春秋战国时候为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生产关系开始变革,导致很多奴隶得到解放,为城市提供了优良的劳动力。3.由于社会变革,各个小诸侯国被大诸侯国吞并,国家规模扩大,城市随之快速发展,并具有很好兼容力。4.城市演变为工商业中心,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大致可以把城市分为交通与商业城市、大手工业城市、中小工商城市、文化城市四种类型。城市基本特征1.春秋时期国小民弱,依靠城池作战,或攻或守,基本上就是几个城池作为一国。2.城中的结构很简单,基本上就是市场,住宅和官府组成。3.城内分为守备的内城,外城,瓮城等。瓮城一般用来屯兵和驻守,外城一般用于守卫和管理,内城只是作为少量的开关门卒而已,作为守卫,基本上以城市和土地作为当时的统治者的财产。4.城市既是统治阶级的政治中心,也是工商业集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统治着农村。5.城外是由农田组成,即所谓的井田,大批的奴隶进行耕地作业。第二节重要都城简介1.燕下都(城廓并列)燕下都建于公元前4世纪,约战国中期,为燕昭王时所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燕国的都城在“蓟”,称上都,在今北京一带。到了战国时代,北方的燕国强盛起来,争霸中原,号称七雄之一。燕国为了应付南方各国,在今河北易县建立了一军事重镇,称为“下都”。它界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西依太行山,南临易水,东部迤连于河北平原,地势险要,居高临下,便于防守。西城为一防御性的附城,遗存较少。城址内除出土有铜器、铁器、陶器、石器等生产、生活用具外,还发现有许多兽首陶水管、筒瓦、板瓦等建筑构件。东城分为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区、墓葬区、古河道区五个部分。战国至秦统一的二百五十年间,建筑上突出的成就是高台建筑的出现,这种建筑形式直至汉代仍很流行。在地平面上用夯土技术建立起高度不同、体积不同的高台,再在高台上建造宫殿,高低错落,巍峨壮观。此种建筑式样在战国青铜纹饰上多次出现。燕下都的夯土台,高大而且数量多。城内外已探明的高台有50多个,其中最高大的"武阳台"宽深110×140米,残高11米,"老姆台"宽深90×110米,残高12米。小型的如"望景台"宽深26×40米。可以想象当初燕下都的雄伟气魄及宫殿建筑的豪华与排场。2.赵邯郸(城廓相重)邯郸故城包括赵王城及大北城两部分。赵王城为赵都宫城遗址,分东、西、北三城,平面呈“品”字形。城内地面上有布局严整的龙台、南北将台等夯土台,地下有面积宽广的夯土基址,显示了我国封建社会初期都市建筑的基本面貌。大北城发现了作坊、炼铁、陶窑遗址。3.齐临淄(廓城相重)临淄久负盛名,在东汉以前是全国最大、最富庶的城市之一。春秋桓公称霸时,临淄居民就有4万余户,人口二十多万。战国时期,临淄居民多达7万余户;到西汉初年,临淄有户10万,人口不下50万,,被称为全国最富庶的地方。汉朝有“五都”的称号,临淄是其中之一,因此有“西有长安,东有临淄”的传统称誉。临淄城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包括大城和小城两部分,小城在大城的西南方,两城相连接。大城南北4.5公里,东西3.5公里余,是官吏、平民及商人居住的郭城;小城南北2公里,东西1.5公里,是国君居住的宫城。两城面积15.5平方公里。城内道路纵横,将大城分切成十多个棋盘式的区域。人工挖掘的排水沟、护城壕与天然河流有机相连,构成了一个完善的用水、排水和城市防御系统。城的南边是官署的所在地,东北角以及西部是冶铜、冶铁、制骨、烧陶等手工业作坊区,其间还分布有商业区。第三节春秋战国城市的特点1.城市的型制大多为不规整。2.规模更加宏大。3.城郭有明确的分工。城为政治的中心,以贵族王宫为主。廓为经济的中心,一般的市民住宅、手工业。城与郭有的相分,有的相重,有的分为内外两重,有的并列。4.城市分区发生显著的变化,商业经济区扩大,地位提高。5.几乎所有城市都采取措施提高城防。(或城池或高台:兼防御与显示尊严)6.建立了一些离宫别苑,满足宫廷生活需要,一般建在城边或郊区。7.规划结构仍以不同形式体现,以宫为中心,突出轴线上的主导作用,前朝后市的结构布局。思考题试述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城建设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管子》在城市规划上出现何先进的科学理论?并与《周礼.考工记》对比。第四章秦汉时代的城市第一节秦汉时代社会及城市概况秦对城市建设所作的贡献: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及郡县制度统一度、量、衡“徙天下富户十二万局咸阳”建立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第二节秦朝都城咸阳位置:位于今咸阳城东约20公里;关中地区的中心,地势险要,四周山寨险关,易守难攻;北倚高原,南临渭水,是关中东西交通之枢纽。秦孝公于公元前350年迁都咸阳,直至公元前207年秦覆灭一直为都,历时140多年。咸阳城建设分为两个阶段:商鞅变法阶段:“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力,统一度量,立郡县”,临水筑都城。宫城集中在城北,市里分布在城南,中间以渭河分开;充分利用地形,宫城建在高地上;重视城市分区;继承“择中立宫”的传统。第二个阶段:都城的扩建。形式上以城市的本体为主,联系广大的近畿为背景,凭借扩大的规划境界体现帝都的宏伟,200里内有200座宫观,规模雄伟壮丽,表现帝国的尊严和极权;意识上用天体的观念布置城市,从规划意识上体现帝都的尊严,咸阳宫为天极,渭水即天河,每个宫对应一天体或星座,中间用甬道相连。都城外围打破以往建郭城的传统,建立郊区县代替外郭。同时在咸阳城中依照六国宫室原样修建,从而咸阳成为中国建筑之大成者。第三节西汉都城长安汉代城市概况:除都城长安较大以外,其他城市规模较小,仅为行政管理官署和官府之所在,由于政治上的统一,商业都会逐渐增多。由于西域商业的逐步开通和边防堡垒的建立,出现一些小规模的贸易中心、旅行驿站、边防小镇。汉长安的建设:汉袭秦制,汉长安城建设经过汉高祖刘邦、吕后、武帝、王莽四个时期逐步完成。由于是先建城后沿着宫城修城墙,城市不规则,称为“斗城”。城里长乐宫、未央宫、桂宫、北宫、明光宫等占据绝大部分空间,一般百姓居住地段在宫殿之间,面积狭小,西汉长安城将宫与里坊结为一体是其一特点;12个城门分布于四面,“前朝后市”布局;皇帝陵墓处设陵城不仅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对城市规模和数量的增加都有所推动,形成消费性城市。西汉大兴儒学,太学林立,都城学术气氛浓厚。第四节东汉都城洛阳东汉定都洛阳的主要原因:(1)洛阳为“天下之中”,中原地区最大商业都会(2)北边匈奴的威胁(3)王莽带来的内战对都城的破坏(4)南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洛阳城:“重视和借鉴成周都城的营建规范”。“九六城”,长方形,南北两宫占据城内几乎一半的土地,前朝后市、前朝后寝、左祖右庙的布局。南北宫之间为方整的闾里,街道呈方格形,城内大街主要为东西、南北向。城南设有礼制建筑“三雍”:灵台、明堂、辟雍。思考题:1、试述秦汉时代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及分布上的主要特点2、试述秦咸阳建设布局的主要特点。3、汉长安城市规划特点。4、陵邑制出现在何时?对当时城市空间布局有何影响?第五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的城市发展大背景:(1)各民族的大迁移、大融合(2)佛教盛行给城市景观增添新元素城市发展的总趋势是北方中原城市的残破,南方和周边地区城市的崛起形成对比,中国经济中心逐步转移至南方。城市发展的主要功绩体现在:(1)曹魏邺城开创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新格局(2)建业的发展带动江南城市兴起(3)隋唐长安成为古代全世界最大的城市(4)沿大运河、长江城市发展轴线初现端倪。三国至隋唐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1)中轴线由局部发展到全城,形成纵贯全城严谨对称的空间布局形态。(2)宫城由多宫制演变为单一宫城,并且位置北移居中,形成宫城、皇城、外廓城组成的三重环套结构形态。(3)道路网规整、市坊、里坊整齐划一。(4)市场在全城的空间位置前移。(5)隋唐严格管理居住制度发展到极点,形成“里坊制“。第一节曹魏都城邺城的规划邺城址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附近,漳河沿岸,除了位于城西北角的铜雀台、金虎台尚有遗址外,城址大部已为漳河冲毁,只能依据文献资料来研究。据《水经注》记载:邺城的规模为“东西七里,南北五里”,按晋尺为0.245米,1里合441米,东西为3087米,南北为2205米。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统治阶级与百姓居住区严格分开、宫、市、坊的分离)的规划形式;开创了都城规划严整布局(中轴线、对称布局)的先例;从汉朝的多宫制走向单一宫城制,其规划手法对于以后的都市布局有着重大的影响。邺城建格局对隋唐的长安城、洛阳城,对元、明、清的北京城以及公元7世纪日本的都城平城的建筑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日本、韩国等国家也把邺城视为本国古代都城的祖型。第二节六朝都城建康(建业)三国吴国都城,称建业;两晋时期为东晋都城,称建康;南北朝时期历经宋、齐、梁、陈,一直为南朝都城。建康地势上具有“钟山龙盘,石城虎踞,此帝王之宅”,收到君王的重视。城市建设主要特征为:(1)个超逐步扩建而成(2)是我国古代大城市中不规则平面城市的典型(3)宫城较为方正、规则,坊区较为凌乱(4)佛寺、园林众多第三节隋唐都城长安(一)隋唐时期城市建设社会背景:国家的统一与和平民族的大融合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大运河的开通丝绸之路与海上贸易的重新繁荣宗教建筑异常活跃隋朝大运河的修通,沟通了南北交通,解决了关中对江淮地区物质大量需求的流通问题,繁荣了商业,运河沿线的一些重要城市隋之大大发展,如“淮(安)、扬(州)、苏(州)、杭(州)”当时号称四大都市。(二)设计师宇文恺宇文恺是隋大兴城的主要设计师和建筑师,古代的建筑奇才。宇文恺先到洛阳和东魏、高齐的邺都(今河南临漳西)去考察,吸取了洛阳城和邺都南城的优点,利用龙首原南麓六条冈阜的自然特点进行设计。这里北临渭水,东濒浐、灞,西有沣水,南对终南山,地带开阔,水陆交通便利,风景秀丽宜人,确是建都的理想之地。宇文恺先修大兴宫(唐改称太极宫),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又动用10多万人修筑了外郭城,新都大兴城才算竣工。(三)长安城长安平面呈横长矩形,东西宽9721米,南北长8652米,大城称外郭。城内北部正中建内城,东西宽2820米,南北深3336米,面积9.4平方公里。长安城耸立于高坡之上的建筑物,使长安城建设中的立体效果更为明显,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坡与坡之间的低地,除安置居民区外,还利用凹陷地带开辟湖泊,使其成为名胜风景区。宫城(专供皇帝及皇族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放在北高地上,占据了京城中的有利地形。皇城又名子城,是封建政府机关所在地,紧附于宫城的南边。外郭城从东、西、南三面“拱卫”皇城与宫城,是一般居民和官僚的住宅区,也是大兴城的商业区。皇城、宫城与郭城隔离,是隋大兴城设计上的一大特点,也是封建统治者对百姓严加防范的表现。全城街道整齐,分坊管理。城内南北11条大街,东西14条大街,形成网格布局,置108坊(“里”),每坊有专名。坊以朱雀大街为界分为东西两半,分属大兴、长安两县。开凿龙首、永安、清明三渠引水进城,萦回曲折,汇成多处池塘,成为风景区。外郭城面积约占全城总面积的88.8%,居民住宅区的大幅度扩大是大兴城建筑总体设计的一大特点。长安城整体特点:街道整齐划一;南北交错,东西对称;大街小巷,井井有条;宫城、皇城、坊里分开;界线分明,安全实用。大明宫是唐代长安城禁苑,位于城东北部的龙首原,是唐帝国的政治中心,是世界史上最宏伟和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第四节隋唐东都洛阳洛阳在漕运上的供应条件远好于长安,加之其经济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军事上对山东、江淮的控制性更强,唐朝时期洛阳成为东都。洛阳也有宇文恺设计,吸取了长安城的经验与教训,洛阳城市规划布局更加灵活多变、紧凑有序。仙剑宫城和皇城,由于位于城市的西北角,城市主轴线也偏于西北一侧呈不对称布局,从而导致各城门的位置也不对称、对应。坊里的建设与长安类似,规则、方整。道路宽度适宜,由于河流众多贯穿全城,水运发达,加之来往商船云集,洛阳是当时全国大型的物资集散地之一。

思考题:1、我国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有哪些特点?2、我国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建设特点?3、绘图说明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4、绘图并论述曹魏邺城规划布局的特点及意义第六章宋元时代的城市第一节时代背景五代宋元时期尤其是宋代,是我国多方面发生相当大变化的一个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出现了历史性的巨大转折。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1、南方城市继续发展,数量增多,而北方城市仍在减少。2、兴起了许多大的商业都会和许多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市镇。3、对外贸易空前发达,东部沿海港口城市兴起城市多且发展迅速。4、以省会为中心的省级城市体系开始形成。这一特点主要是针对元朝而言。元朝统一中国后,在全国实行以省制为中心的行政区划体系,开创了以“省”作为我国地方行政区划单位的先例,并一直延续到今天。5、核心城市(都城)在地理位置上转移比较频繁。该时期是我国封建都城变迁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时期,即经历了一个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再由南向北的转移过程,并初步确立了北京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都城的地位。6、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封闭的“坊市”制度解体,开放型空间结构开始形成。宋代中国城市发展出现新现象:1、随着农业和农村副业的发展,在一些交通要道常出现流转商品的定期集市,称为“草市”、“墟”、“场”等,有些集市逐渐发展为市镇,它们的出现丰富了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层次;2、商业发展往往突破城垣的限制,在城内沿江沿河地区形成商业区,或城外的“关厢”。手工业出现行业组织,同一行业往往集中在一条街上或一个地区中。延续千年的方式制度全面崩溃,向街巷制转变,这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3、宋元以后由于火药的发明及其在战争中的应用。攻守技术也有变化,一些城市都加砌了砖石的城墙,修建瓮城、马面箭楼,开挖深广的壕沟。4、城市,特别是一些政治中心的大城市,集中着封建官僚、地主,还有为他们服务的各种商业、手工业者,人口很多,规模远比欧洲中世纪的城市大。5、宋元时代城市中的宗教建筑十分发达,佛教、伊斯兰教、喇嘛教等寺院很多,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上影响着传统,对城市面貌也有一定影响。6、大运河一直对北方的物质供应发挥着重要作用,宋金以后,由于黄河多次决口改道,破坏了淮河水系,淤塞了汴河,使中原地区经济受到很大影响。洛阳、开封等一些重要城市也逐渐衰落。7、除元大都等少数城市外,许多城市都扩建商业、手工业中心等,所以城市布局多不规则。宋代城市建设的特点:都城建设方面:主题部分仍然继续保持着南北朝以来以宫城为中心的传统礼制和“前朝后寝”格局;商业发达,酒楼、饭店、茶坊、商店等商业类建筑显著增多,有的城市还出现了侵街现象;城门外沿河、沿路地段出现很多民居、店肆和手工业作坊,形成“关厢”。城市中出现很多固定、非固定的文化娱乐演出场所,成为“瓦子”。同时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望火楼等消防报警系统。城市形状和道路系统已不堪规整,大多具有自发生长的结构特征。第二节北宋东京(开封)北宋东京城(开封)是我国古代都城的有一种类型,在城市建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开封历史悠久,既是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又是发达的商业城市。城市不是十分方正规则,道路划分有一定的自发倾向。开封的三道城墙,宫城剧中和井字形道路系统等对以后都城的规划影响很大。柴荣对开封的改建主要体现在:1、扩大城市用地,在旧城之外加筑罗城(外城),新扩建部分相当于原来城市用地的4倍;2、改善旧城的拥挤现象,展宽道路,改善交通条件。3、疏浚运河,便于城市供应,便利交通。4、制定许多防火、改善公共卫生的具体措施,沿街划定植树地带,增加城市绿地。北宋东京的城市规划布局1、有三套方城:皇城(宫城、大内、紫禁城)、里城、罗城(外城、新城)。三套护城河。都是逐渐扩建的,反映了当时的防御要求。2、里城和罗城外都有宽阔的城壕,且各城门都有瓮城。3、开封城内河道较多,号称“四水贯都”,河道对城市的布局和发展也有影响,城墙外沿河七八里仍如繁华市区道路及河道系统:城市干道系统以宫城为中心,正对各城门,形成井字形方格网,其他一般道理和巷道也多呈方格形,也有丁字相交的,在里城外、罗城内还有几条斜街,主要是由于城市是逐渐发展扩建形成的。街道宽窄不一,以御道最宽。开封的街道普遍比长安、洛阳窄,道路密度比过去大很多,一般街巷的间距很小。开封城内和四周有四条河道: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都是通过护城河互相沟通。由于河流走向的不规则性,东京的里坊布局、街道分布难以整齐划一,呈现出城市空间格局的灵活性。沿岸商店、酒楼、商业行市众多,是都城经济繁荣的集中体现,并对附近街市具有辐射作用。市肆街道面貌:1、以酒楼、茶坊为中心的街市;2、以新“行市”为中心的街市,如牛市、马市;3、食品店、酒店聚集;4、早市、夜市;5、街头艺人杂耍的瓦子集市;6、庙会。开封的市肆街道分布和长安、洛阳显著不同,不再限制在“市”内,而是分布全城,与住宅区混杂,沿街、沿河开设各种店铺,形成熙熙攘攘的商业街。居住区与居民生活:北宋时东京人口增加很快,总人口达到130~170万之间,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拆除坊墙,居民按街巷分地段组织居住,其前面沿街开设各种店铺,后面建造院落式住宅,形成院落式的街巷制。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很大,城市防火、公共卫生、防疫、街道交通等方面得到改善。为全国文化中心,设有全国最高学府太学,除此之外还有国子学、四门学、武学等学校。第三节南宋临安(杭州)都城南倚凤凰山,西临西湖,北部、东部为平原,城市呈南北狭长的不规则长方形。第一问:南宋为何定都临安(杭州)?第二问:你认为南宋建都临安对当时的中国城市空间格局会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第三问:开封与临安城市空间结构的对比第四问:开封与临安都市生活对比第五问:在中国历代都城中,你认为南宋都城临安在哪些方面具有独特之处?第四节宋代平江府《平江图》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方面的珍贵资料。平江图是宋代平江城的现状,也是历史上城市的格局,充分体现了南方城市中水网对道路格局重要性,河道是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命脉。与北方平原城市严格的坊里制不同,南方城市居住区更加自由,更加依循自然之势。第七章明清时期的北京专题:北京城市建设史北京最早为西周时诸侯国燕国的都城——燕上都,至今已有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60多年的建都史。自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名称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涿郡、幽州、南京、中都、大都、京师、顺天府、北平、北京等。此地具有雄伟险要的自然地形,是我国游牧与农耕文化边界,也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在军事具有“山环水抱必有气”、“东临辽碣,西依太行,北连朔漠,背扼军都,南控中原”之势。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金中都(1153~1215年)金中都仿照北宋汴京之规制,在辽南京城基础上扩建而成。金中都规划特点:1、二套方城2、与《考工记》的规划思想靠拢:旁三门、宫城居中3、中轴线的布局4、城内增建礼制建筑。至元八年(1271),刘秉忠又“奏建国号曰大元,而以中都为大都”。这是大都城命名的开始。元大都城就是这样以琼华岛所在的湖泊为核心而兴建起来。这在我国历代都城建设史上,实属创举。元大都位于金中都旧城东北。至元四年(1267年)开始动工,历时二十余年,完成宫城、宫殿、皇城、都城、王府等工程的建造,形成新一代帝都。元大都规划设计者——刘秉忠刘秉忠(1216—1274)元代政治家、作家。书无所不读,尤精于易经,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术,无不精通,论天下事如指诸掌。刘秉忠不仅为元王朝建立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还是一位世界史上最伟大的设计师之一。由他以《周礼·考工纪》为指导思想进行规划修建的元大都,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都城中最接近周礼之制的一座都城,规模宏大,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元大都的城市规划前期工作:严密的规划与设计详细的地形测量中心阁的修建与定位全城下水道的埋设城市结构:三套方城(外城、皇城、宫城)外城:城墙、城门皇城:兴圣寺、隆福寺、宫城、环水而居宫城:工字形朝寝两大殿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中轴线、钟鼓楼、棋盘式街道、天然河流与人工水渠构成的完整水系院落式住宅、东西向胡同、开放式街巷功能分区:东部区——衙署、贵族住宅、商市北部区——商业区西城区——羊市、牛市、马市等南城区——金中都老城区,繁华区明清时期的北京延续元大都城市格局北缩南扩,建罗城三重城墙:京城、皇城、宫城皇城——千步廊、五府六部、天安门宫城——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外城(南城、罗城)——天坛、地坛、——格局较为灵活、自由中轴线、景山、皇家园林内城多官僚、贵族、地主及商人外城多为一般市民清中期政治生活西移:贵西城,富东城近代北京城的变迁1.教会建筑群与使馆区的出现2.城市功能与结构的变化3.封建帝王禁地的开放及新类型建筑的出现近代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的出现思考题:1、简述我国五代宋元时期城市发展建设的主要特点。2、北宋都城开封的规划布局特点。3、和唐宋都城相比,南宋临安城在规划布局上有何特点?4、闾里制(坊市制)向街巷制的转变何时出现?二者的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5、宋代《平江图》在中国城市建设上的意义。6、北京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都城?7、元大都的规划布局特点及主要成功之处。8、绘制明清时期北京布局图(包括东南西北的各大城门、主要礼制建筑、鼓楼、钟楼、宫城、皇城、外城以及中轴线的位置)。第八章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第一节中国古代城市的类型1、中国在哪些朝代具有多个都城?举例,为什么用这样?2、就你所能记忆,历代都城在空间上的变迁是怎样的?具体从哪个城市变迁到哪个城市?为何?3、中国古代都城营建较为严谨,你对哪一个都城印象最深?为什么?4、按政治及行政管理角度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城市分为哪几类?5、按城市性质职能分类有哪些?6、纺织中心城市有哪些?为何出现在这些地区?7、国内商业中心城市在区位布局上具有哪些共同特征?8、中国古代商人居住的会馆在哪个朝代出现?(1)唐宋(2)元(3)明)(4)清9、古代海外贸易城市具有哪些特点?区位、人口、建筑、商品10、中国古代中小城市的典型形态是什么?11、不规则城市多分布在哪些地方?为何?第二节中国古代城市的地区分布与城址位置1、早期城市选址的共同点是什么?2、中国从哪一个历史时期民族之间开始大融合、大迁移?对城市空间布局有何影响?3、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相分离的时期什么时候出现的?对城市空间布局产生什么影响?4、中国历史上靠海城市的发展为什么与欧洲、美国和日本不一样?5、都城选址一般主要考虑哪些因素?举例6、中国哪些都城是在原址上重建的?哪些是在原址旁边新建的?哪些是利用了原有的商业都市?举例证明。7、中国城市空间布局的三大地带具体位置在哪里?8、不同历史时期都城布局的完善与发展。(1)从周代关于建筑的文献及已经发掘的遗址来看,周代已经将对称的布局应用到一些大型建筑群里。(2)春秋战国一些遗址中,大型建筑土台也按一定的轴线布置。(3)汉长安总体布局虽然不规则,但宫殿部分的布局很严整。(4)曹魏邺城布局采用宫城由多宫变成单一宫城,且位于城北正中,中轴线对称的形式。(5)隋唐长安城在总体布局上将中轴对称的手法加以完善。城门的数量级位置、道路格局、市的分布、坊的大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