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约束”课程建设地实践研究_第1页
“无约束”课程建设地实践研究_第2页
“无约束”课程建设地实践研究_第3页
“无约束”课程建设地实践研究_第4页
“无约束”课程建设地实践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0“无约束”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一、问题提出和课题界定(一)国家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国家课程具有普适性、统一规定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尽管浙江省教材实行一纲多本,但地域经济、城乡差异、课改深度以及教育水平客观存在差异。总体来说它是学科课程,还是偏向知识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不足,内容的选择性也不强。目前学校的课程改革大都集中在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学方式改革上,而占教学大部分时间的国家课程内容却很少去改变,有改变的也只是学科教学中的少数改变。(二)现有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反思随着课改的深入,有些地方和学校也在尝试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改造,但因为受到原有课程观念的根深蒂固的影响,校本化实施只流于形式。教师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分数的评价上,在研讨课上他们在教学方法上也会有所改变,但在日常教学中则始终会顾忌知识内容而放不开手脚。其次校本课程缺乏对核心素养的把握。学科的核心价值最终指向人的终身发展,教师重视能力的培养,但这些能力往往是指向眼前的考试成绩的提高,尽限于眼前利益的改革,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三)“无约束”课程设想的提出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方式的深刻影响,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学习效率底下,心理等问题增多,创新能力和学科综合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鼓励老师大胆创新,打破“约束”,不局限于眼前得失,不以知识为目的,从学生实际出发组织教学,指向学科核心素养,重视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重视主体地位的真正体现。于是,我校提出了“无约束”课程的概念,以“无约束”的勇气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再造,借此为现今的教育找到应试与素质教育的平衡点。1.“无约束”课程是以国家课程标准精神为前提建立的,是国家课程的一部分。因此,教学内容纳入国家课程内容中,教学时间纳入国家课程教学时间,评价也纳入到国家课程框架内。2.“无约束”课程是经过校本化改造的国家课程。增加了国家课程的学校适应性、综合性、多样性和选择性,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是增强过程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的核心能力。改造的方式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手段。3.“无约束”课程是一个课程体系,包含小学主要学科的内容改革,也包括课程实施过程,内含教学方式和评价的改革等。与一般的拓展性课程虽有相同之处,但主要区别在于“无约束”课程是以学科课程标准精神为基础,是对国家课程进行的校本化改造,指向学科的核心素养和兴趣培养,实施过程中纳入国家课程的内容、教学时间和评价体系中,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是对国家课程缺陷的有效弥补。二、“无约束”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一)研究过程1.第一阶段(2013年3月至2013年4月):积极动员,计划准备学校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申报了省规划课题,制订了实施计划,组织全体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和培训。2.第二阶段(2013年5月至2014年12月):打破约束,积极尝试研究分学科,组建子课题组,以骨干引领,课例实践为主要方式展开。3.第三阶段(2015年1月至2015年4月):整合整理,推进完善经过上一阶段的实践,我们积累了大量的教学资料,之后以五星教学模板为范本,要求教师对自己已经上过的无约束教案进行修改,编印成册,呈现精品,丰富课程内容,同时在全校各学科进行推广实施,研究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逐渐完善课程内容和实施方法。4.第四阶段(2015年4月至2015年5月):撰写报告,总结提炼撰写研究报告,形成相关研究成果。(二)研究的主要内容1.研究学科核心素养和主要培养途径通过分析国家课程标准,并结合教学实际,我们在学科目标中确定最重要的核心素养,研究这些核心素养的主要培养途径。如语文学科主要是通过增加阅读量和语文应用来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数学通过活动和体验,培养数学思想方法;科学、美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等。2.研究《“无约束”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研究并制订《“无约束”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对课程性质、特征、目标、改造方式、内容、实施和评价等内容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和完善,成为“无约束”课程实施中起指导作用的纲要性文本。(1)课程性质、特征“无约束”课程是国家课程的一部分,在遵循国家课程标准精神基础上,经过校本化改造,增强课程的适应性、综合性、多样性、选择性,是对国家课程不足的弥补。它的主要特征:A.以能力为重点B.符合学生实际C.激发学生兴趣D.重视过程体验(2)课程目标“无约束”课程的总目标:A.结合学校实际,对国家课程进行有效的校本化改造,形成课程体系。B.探索出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C.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E.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3)课程改造方式“无约束”课程通过对国家课程进行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使之更加适合学校、适合学生。A.数学学科多采用改编和拓展的形式,以增强国家课程的适应性、趣味性和体验性。比如数学将教材内容改编成游戏形式、活动形式、生活体验形式,使之更加适合小学生。B.语文学科多采用选择、整合、补充和拓展等形式,增强国家课程的多样性、综合性。如内容选择学生喜欢的儿童作家作品,整合采用群文教学形式,采用增加语文实践应用类学习,拓展课外趣味阅读等,以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综合应用性。C.音、体、美、科学、信息等学科多采用改编、补充和拓展等形式,增加国家课程的适应性、趣味性和体验性。如音乐课将乐器进课堂,体育课结合学校实际将乒乓、形体等内容增加,美术课拓展沙画、衍纸等内容,科学信息课拓展创新制作、机器人内容等,充分结合学校实际,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学习效果。(4)分学科目标、内容和分类共涉及8门学科,38项内容,具体内容详见附件《无约束课程》p4-10页.(5)实施和评价建议等规定“无约束”课程第一阶段课时数占该学科国家课程总课时的10%左右,同时,对实施中教材编写、教学、资源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等进行了相应建议。3.研究各学科“无约束”课程内容以语文学科为例:(1)搭建课程框架语文学科各学段课型及内容目录节选(详见附件《无约束课程》pI-V页)第二学段(3-4年级,梦展篇)阅读指引课1.“名家”有约2.“名篇”有约3.相约漫画读写一体课1.“童诗”读写2.“童话”读写3.“儿童小说”读写阅读赏析课1.群文阅读2.经典细节3.名著赏析实践探究课1.百科阅读类2.生活艺术类3.综合活动类4.评论类(2)开展课型研究研究每一学段的课型,低段分为阅读指引课、走进经典课、综合阅读课;中段分为阅读指引课、阅读赏析课、读写一体课、实践探究课;高段分为阅读赏析课、读创一体课,语用实践课、拓展探究课等。每一课型进行说明,具体进行细分,以低段为例:A.阅读指引课课型说明阅读指引课是指在引领学生广泛阅读各类书籍的基础上,教给学生一些初浅易懂的读书方法的课型。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低段起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且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同时在语感培养的基础上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我们通过适合低段学生的绘本、儿童故事、童话、寓言、科普类等体裁丰富的作品导读和方法指引,使学生能够自信地与他人表达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从而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B.走进经典课型说明“走进经典”是指学生通过接触相对浅显的中国传统文学作品,运用读、说、唱、演等多种教学手段,初步体会经典作品的美感,并受到熏陶和启蒙的课型。著名作家余秋雨说:“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代的绝佳措施。”我们通过《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对子歌”“唐诗”等读来朗朗上口又充满童真童趣的经典作品的诵读、模仿,让学生感受韵律美,内容趣,激发诵读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语感,积累适量的经典,为语文素养的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C.综合阅读课课型说明“综合阅读课”是指借助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阅读材料,来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表达等综合能力的课型。新课程标准指出:“低段学生能在阅读的基础上,初步感受汉语的博大,向往美好的语言环境,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因此,我们通过“有趣的汉字”“影像语言”“漫画”“口语交际”等材料的呈现,选择学生喜欢的课堂架构和阅读形式,扩宽学生的知识面,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思考、表达等语文能力。(3)进行精品课例研究为了更好地引领,根据课程框架和课型,骨干教师在“无约束”课程理念指导下,积极进行课堂实践,再经过团队研究,修改完善,形成精品课例,供教师学习、借鉴和研究。全体教师观摩了课例后,进行专题讨论,从选材、学生课堂表现,以及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升各方面各抒己见,而且在学校的论坛里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引发了“无约束”课程评学议热潮。(具体操作见右图)4.研究“无约束”课程教学方式(1)“无约束”课程的基本实施模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素材→定位能力目标→选择课的类型和形式→应用“五星教学”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实施教学→反思、完善并积累教学资源→共享(2)“无约束”课程学生学习模式:“无约束”课程的多样性、综合性决定了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如:A.一般式:确立任务――独学提问――小组研究――展示交流――练习提升B.反转课堂式:课外学习——课堂展示、交流――质疑提升C.活动体验式:游戏活动――体会交流――总结提升D.探究研究式:确立研究性任务――独立研究――展示交流――总结提升E.创作式:确立任务――学习模仿――独立创作――交流(应用)提升5.研究“无约束”课程评价(1)对课程建设的评价。对课程指导意见、教材、课程资源等进行科学性、有效性评审。(2)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对课程实施的管理进行效益评审。(3)对实施效果的评价。对学校课程发展、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和教学质量等进行效益评审。三、“无约束”课程的成效分析“无约束”课程能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提高了课程的地方、学校适应性,提高了综合性、多样性、体验性,符合学生的特点和多样化发展需求,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和各种能力方面,有着显著的成效。同时,“无约束”课程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改革动力和创新欲望,让他们放开手脚,在实施中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观念,使“生本”的理念落到的实处,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使教学更加有效。主要成效原因分析如下:1.“无约束”课程目标与国家课程一致。它是在国家课程框架内,是以课程标准精神为前提进行的国家课程校本化改造,因此,“无约束”课程的学科培养目标与国家课程是一致的,与现今的一些校本课程相比较,更具有针对性、系统性。2.“无约束”课程更适合学校。“无约束”课程在内容选择上紧密地与地方、学校特色相联系,与学生的特点相联系,更能关注学生的学情和学习有效性。如体育课中选入乒乓球内容,是与学校的乒乓球特色和促进学生视力、心理相联系;语文中大量引入学生喜欢的儿童作家作品作为教学素材;音乐结合地方海洋艺术教育等。3.“无约束”课程内容更强调综合性和多样性。与原来的国家课程内容相比较,“无约束”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涉及面更加广泛,学科的交互性更强,这就符合课改对课程内容综合性、多样性的要求。许多学科“无约束”课程不拘教学场地,不拘课堂形式,有许多综合了一些教学形式。如语文学科有阅读引导课、读写一体课、读创一体课、语用实践课等多种课堂形式,涉及了很多小学里没有的文学体裁,如短信、幽默等;某个学科的内容与其他学科相联系。4.“无约束”课程实施更注重体验性。一般的国家课程相比之下更注重知识性教学,“无约束”课程则更加注重应用性、体验性,这就有效地弥补了国家课程之不足。5.“无约束”课程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由于课程内容增加了综合性、多样性和体验性,因此,课程实施中就要求相应的学生学习方式更加丰富多样,不受时空限制,更加重视个体自主学习、探究,团队协作研究和拓展性学习。6.“无约束”课程资源得到不断拓展。由于课程内容的不断丰富,教学方式的多样,以及教学空间、时间的拓展,这就促进了课程资源必须得到不断拓展,促进了学生的拓展学习。7.“无约束”课程能促进教师的发展。课程要求关注学生兴趣与能力,关注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改变;课程要求提高适应性,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使生本能够落到实处;课程要求教师放开手脚,提高综合性、多样性和体验性,促进教师不断改变教学策略,利于促进教师创造性工作,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四、研究的初步成果1.完善《沈一小“无约束”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研究制订《沈一小“无约束”课程实施指导意见》,通过实施不断完善,成为学校实施“无约束”课程和落实生本课堂的纲领性文本,并对学校其他课程改革起了积极的借鉴作用。2.编撰各学科“无约束”课程教学材料经过不断探索、研究、实践,构建了主要学科的“无约束”课程框架,丰富了课程内容,并积累了大量教学案例。编撰完成《语文“无约束”课程》,以及美术的《衍纸》、《沙画表演》,信息技术的《虚拟机器人》,科技的《制作发明》,音乐的《快乐口风琴》、《舟山锣鼓》,体育《健美操》《乒乓球》等教学材料。这些教学材料为教师实施“无约束”课程提供了素材和样本。3.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能力得到发展“无约束”课程实施以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很多学生都期待着每周的“无约束”课程。如语文“无约束”课程实施以来,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量都有较大提高。通过学科特色课程,学生兴趣广泛,特长明显,学生在各类比赛中的成绩斐然,科技方面,学生连续5年获得浙江省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机器人等项目获全市前四名的好成绩;参加全区科技运动会,包揽多个项目一等奖,成为全区成绩最好的学校;艺术方面合唱队、铜管乐队、舟山锣鼓队等都获得浙江省艺术比赛一等奖,舟山市一等奖,在区五小星比赛中艺术成绩名列全区前茅;体育田径队、乒乓球、健美操、篮球队等多个社团获得过省市第一、二名。学生的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如学生的自主能力增强,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质疑问难,小组交流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得到了提高。4.教师的观念和课程实施能力得到提升“无约束”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观念得到的进一步的提升。首先,教师在教案设计中,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更注重内容的综合性、多样性,在教学方式上,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体验性。第二,兴趣与能力为主的理念,影响着教师,教学实践获得的成功感,使教师的教学更有信心,教学也不再只局限于眼前的知识获取,而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这样的教学实践,使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升。第三,通过“无约束”课程的研究,也提高了教师课题研究的水平。课堂教学也受到专家和老师的高度评价,语文、数学、英语等多门学科教师在省、市、区教学比武中均获得过一等奖,有近10人获市、区学科带头人。5.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通过“无约束”课程建设的实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