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解读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15d07048c71f7e9a305d2f3b4e1eb23/a15d07048c71f7e9a305d2f3b4e1eb231.gif)
![《听听那冷雨》解读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15d07048c71f7e9a305d2f3b4e1eb23/a15d07048c71f7e9a305d2f3b4e1eb232.gif)
![《听听那冷雨》解读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15d07048c71f7e9a305d2f3b4e1eb23/a15d07048c71f7e9a305d2f3b4e1eb233.gif)
![《听听那冷雨》解读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15d07048c71f7e9a305d2f3b4e1eb23/a15d07048c71f7e9a305d2f3b4e1eb234.gif)
![《听听那冷雨》解读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15d07048c71f7e9a305d2f3b4e1eb23/a15d07048c71f7e9a305d2f3b4e1eb23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一位诗人,在台北厦门街的小巷里,高吟乡愁。有一位散文家,时常举目望星天,作逍遥之游。有一位评论家,拿起锐利的笔,声称要剪掉散文的辫子。
余光中有一位诗人,在台北厦门街的小巷里,高吟乡愁。
1作家生平及主要作品
余光中(1928~),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他也自称“江南人”。余光中被称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余光中曾经诙谐地把大陆称为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作家生平及主要作品余光中(1928~),台2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梁实秋先生曾这样评价“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余光中的诗文中有一个主题是永恒的,那就是抒写对故乡的浓郁的相思之情。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3听听那冷雨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余光中4教学目标1、理解全文层次大意,品味文章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2、品味文章的语言美,理解和把握文中所运用的大量古典诗词和对偶、排比、叠字、通感等修辞手法的作用。3、分析本文中“雨”的意象的丰富内涵,理解听“冷雨”的感受和作者的“乡愁”。教学目标1、理解全文层次大意,品味文章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5
《听听那冷雨》创作于1974年,其时正值大陆“文革”后期,海峡两岸的同胞不仅不能来往走动,而且连书信都不可通邮。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几十年来,他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文化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了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课文写作背景《听听那冷雨》创作于1974年,其时正值大陆“文革6孺慕舔舐寒濑氤氲滂沱鞭挞蓊郁岑寂沁鼻羯鼓苔藓啁啾咬啮仓颉如椽大笔
预习检测
rú
shì
lài
yīnyūn
pāngtuó
tà
wěng
cén
qìn
jié
xiǎn
zhōujiū
niè
jié
chuán孺慕舔舐71、理清全文思路,概括各段。2、你认为哪些语段涉及到了“听雨”的内容?3、从雨里,作者倾听出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思考并讨论:1、理清全文思路,概括各段。思考并讨论:8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品,文章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本文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通过那蒙蒙细雨来凸现自己的思乡爱国感喟生命之情思。《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品,文9听听那冷雨全文层次划分及段落大意:第一层(1-4自然段):由台湾岛上的“雨季”引入对“大陆”的思念,“大陆”的“春雨”连接着“他的少年时代”,引起“他”对祖国大陆故土和古典文化浓郁的牵挂与坚定的信念。
第二层(5-6自然段):从“看看”、“嗅嗅”、“闻闻”、“舔舔”等各个角度写雨,通过“中国风景”特有意趣与韵味的描述,表达自己刻骨铭心的思乡愁绪和人生感悟
。听听那冷雨全文层次划分及段落大意:10听听那冷雨第三层(7-12自然段):为全文高潮。作者将“雨”想象为“一种回忆的音乐”,从“听听”的角度,尽情地抒写他对大陆生活情景的回忆和思念,以及久离大陆、漂泊在外的“凄迷”心境,集中地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命运前途的关心。第四层(13-15自然段):写听不到雨声的失落,以此传达出“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的深深憾恨。听听那冷雨第三层(7-12自然段):为全文高潮。作者将“雨”11听听那冷雨
第一层
1、以惊蛰过后台北的雨开场,远离大陆25年的作者走在回家的路上,渴望回到大陆老家。2、从广义的中国人角度描述他的心从未离开过大陆,只是眼前已经不再是印象中的中国了。3、中国在哪里?4、从中文的美丽与方块汉字的博大精深入手,明确表达了中国与自己的关系。听听那冷雨第1、以惊蛰过后台北的雨开场,远离大陆25年12听听那冷雨第二层
5、先写雨天的气味,再写自己找寻气味的来源。6、作者第三次去美国,将落基山脉的景象与台湾溪头山雨作比较,对究竟是中国山水成就了中国画,还是中国画成就了中国山水的问题感到迷惘。听听那冷雨第5、先写雨天的气味,再写自己找寻气味的来源13听听那冷雨
第三
层
7、听听台北的雨,回味大陆的雨声,感受到思乡中的雨的灵魂。8、从优美的中国古典文化中聆听雨声。9、听眼前屋瓦上雨的节奏。10、听二十多年前,日式屋瓦上的雨的节奏。11、回忆二十年前,在旧式的古屋里听雨。12、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第7、听听台北的雨,回味大陆的雨声,感14听听那冷雨
第
四
层13、台北的时代变迁:从瓦屋顶到公寓的水泥顶;瓦上的音乐成了绝响。14、眼前台北的雨中,仅存了伞的韵味。作者感叹时光的飞逝。15、将记忆拉回25年后的现在。作者无法淋一场故乡的雨,只落得些白发,还是仅能做一个广义的中国人。听听那冷雨第13、台北的时代变迁:从瓦屋顶到公寓的水15
走入霏霏
想入非非
嗅雨
观雨
听雨
伞下听雨
回归现实
故国之痛
大陆听雨古屋听雨公寓时代无雨可听
回归现实(前后照应)
脉络整理
汉字寄情情思涌动走入历史回首人生走入霏霏16今——昔——今眼前——回忆联想——眼前
时间与空间,历史与现实,眼前与回忆,交融汇合。
现实——历史——现实今——昔——今眼前——回忆联想——眼前时间与空间,历史与现17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写雨的?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冷雨潮湿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淡淡土腥气舔舔吧那冷雨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写雨的?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冷雨潮湿淋淋漓漓18听觉第7节凄凉凄清凄楚凄迷第8节清脆可听如瀑布比碎玉第9、10节黑键灰键“拂弄”
、“奏”第11节羯鼓电琵琶“刷、鞭、打”等第12节雨是一种音乐。单调而耐听、回忆、潮潮润润。听觉第7节凄凉凄清凄楚凄迷第8节清脆可听如瀑布比碎玉第9、119感悟余光中
笔下的“冷雨”感悟余光中
笔下的“冷雨”20作者为什么要选“雨”作为自己情感的寄托?为什么要加“冷”字?
“雨”可以表现故国之思的缠绵悠长,雨纠结了作者对于故国、对于文化、对于生命的太多感悟。此外,以“雨”抒愁乃古人传统。“冷”有三层含义:(1)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2)表现作者远离大陆内心产生的凄凉。(3)作者为传统文化渐渐消失而感伤。作者为什么要选“雨”作为自己情感的寄托?为什么要加“冷”字21本文“雨”意象的丰富内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故乡母亲的孺慕;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美丽中文的热爱;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古中国历史的遐想;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中国文化的热爱。难遣的家国之思,难舍的文化恋慕。
本文“雨”意象的丰富内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故乡母亲的孺慕;难22余光中的“文化乡愁”
乡愁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情感,因而,古往今来,人们对祖国、家乡的思念之情就成为文学作品中普遍而恒久的主题。余光中的乡愁所抒发的,不仅是他对故乡的思念,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国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的痴情,更蕴涵着亿万中华儿女渴盼两岸统一、和谐团结的民族精神和历史责任感。
余光中的“文化乡愁”乡愁是人类社会普遍23诗人用大量的文化符号表明,华夏文明的根在中国大陆。正是因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强烈思慕,诗人才会在迷幻空蒙的雨中,怀着无尽的乡愁,苦苦追思故土。而凄凉雨中的对故土的回忆,又让诗人充满了温馨,获得感情上的慰藉。诗人用大量的文化符号表明,华夏文明的根在24体悟文章的
情感韵味体悟文章的
情感韵味25读第一段,思考:为什么说“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都是潮润润的。”?那份游子思乡的牵挂如雨丝一般无处不在。
读第一段,思考:为什么说“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26
第一自然段前半部分的叠词很多,有什么作用?
“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凄凄切切”等叠词
把雨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雨的缠绵、细蜜、柔情等溢于言表了。叠词有一种轻音乐的美感,连缀这些可以组成另一幅图景,一首诗。第一自然段前半部分的叠词很多,有什么作用?“料料27“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那里来的。”这段话怎样理解?(提示: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黑白片的味道”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从安东尼奥那里来的”?)此处运用了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黑白片的味道”比喻环境的单调乏味。作者写此文时,正值大陆“文革”后期(1974),安东尼奥尼拍了一部反映当时中国现实的纪录片,调子很灰暗。作者由此表达了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担忧。“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不知道是不是从28雨大陆(故乡)雨大陆(故乡)29杏花春雨江南杏花30读第二段,思考:“只是杏花春雨不再,牧童遥指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对古典诗意中国的怀恋和难以见到回忆中故国的怅惘。读第二段,思考:“只是杏花春雨不再,牧童遥31
第三段开头,“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的两种思想感情:一是因久离祖国而产生的强烈牵挂;二是因文化大革命引起的困惑。第三段开头,“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32第四段,中的“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怎么理解?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土壤。学汉语就像登山,越往高攀,意境越美;学方块字就像探险,越往深处,风光越秀。第四段,中的“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33
第四段,“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魅力的中文不老,
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形象”、“向心力”指什么?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形象”,指中国的形象;“向心力”指中华民族的向心力,表达了作者在担忧和困惑后对祖国的坚定信念。第四段,“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34第四段作者提到汉字,有何用意?
汉字已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作者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表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眷恋。第四段作者提到汉字,有何用意?汉字35为什么作者通过“汉字”坚定了对祖国的信念?因为“汉字”是世界上最独特最丰富的语言(从“雨”及“雨”部可看出),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和向心力的集中体现。只要这种语言不断绝,中国就永远挺立。历史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为什么作者通过“汉字”坚定了对祖国的信念?36读第五段,找出里面表现雨的“感性”的句子。空濛而迷幻视觉薄荷的香味淡淡的土腥气嗅觉从多种感觉来描写雨,表达自己刻骨铭心的思乡愁绪。读第五段,找出里面表现雨的“感性”的句子。空濛而迷幻37第六段,写了哪些地方的山水?美国台湾中国大陆难睹无非山在虚无之间山隐水迢宋画韵味第六段,写了哪些地方的山水?美国台湾中国大陆难睹无非山在虚无38荡胸生层云荡胸生层云39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宋画”与山水风景谁像谁?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宋画”与山水风景谁像谁?40作者为什么提到美国落基山?
用美国风景的干硬、色彩分明的感觉反衬出台湾“云气氤氲,雨气迷蒙”的情调。作者为什么提到米芾父子的画?
米芾父子的山水画已经不仅仅是山水画,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只有这种情调才更像中国的山水画,也更有古中国的情韵。这里作者借米芾父子的山水画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眷恋之情。作者为什么提到美国落基山?用美国风景的干41第七段中说,大陆上听疏雨滴梧桐和骤雨打荷叶是一种“凄凉,凄清,凄楚”,岛上听雨则多了一层“凄迷”。对此该怎样理解?
“凄迷”有两层含义:a.景物凄凉而模糊;
b.悲伤,惆怅指作者因远离故土,家乡景象模糊,表现了作者的怀乡之痛。第七段中说,大陆上听疏雨滴梧桐和骤雨打荷叶是一种42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听雨,听的是不同阶段的人生感受。少年时候,灯下听雨,是一种温馨。
中年听雨,是客舟漂泊的沧桑。老年听雨,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分裂的伤痛。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听雨,听的是不同阶段43【思考、探究】
余光中为什么要引用蒋捷的这首词呢?结合选段谈谈你的看法。作者的处境与蒋捷相似,都是“饱经风霜”,都是面对萧萧秋雨,想到自己的一生,自然发出“悲欢离合总无情”的感慨。【思考、探究】余光中为什么44第七段结尾处“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如何理解?
“该”表示推测,“谁”表示声音隐隐约约——存在,但并不清晰。这两个词的不确定性,增强了雨意的迷离和文意解读的多重性。第七段结尾处“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如何理解45第八段中,作者为什么提到王禹偁的竹楼听雨?A.把文人雅士的爱好,与雨交融写,突出了他们的雅兴。竹楼之雨也是古典和中国的。
B.与瓦屋听雨形成对比,突出瓦屋听雨的美好的韵律。第八段中,作者为什么提到王禹偁的竹楼听雨?A.把文人雅士的46如何理解课文的第九段?
作者把雨声之美比作钢琴演奏,演奏者——“雨”自然就是“美人”,屋瓦变成“琴键”,雨的下落是“美人的纤手”,不同的雨滴声分别形成了“敲击音”和“滑音”。最精彩的是“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既呼应前面的比喻,又非常艺术地点出了雨中昏暗的天色。此段极富诗意地描绘出“细雨绵绵,落于屋瓦”的景象,雨之柔美,心之愉悦。
如何理解课文的第九段?作者把雨声之美比作钢47第11、12段,作者两次讲到旧式的古屋听雨,听到的是同一种雨吗?
不是。前一种听到的是台风台雨,雷雨,暴雨,西北雨,写到了凄凉的秋意,听到这些的时候,作者那颗平静的心再也无法宁静,只剩下了一份凄凉、惆怅、冷湿的情怀。后者从春雨绵绵,听到了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而且是回忆的音乐,于是自然地想到了江南,想到了四川。
第11、12段,作者两次讲到旧式的古屋听雨,听到的是同一种雨48因时光的流逝,连瓦屋听雨也成了历史,其中对人世沧桑的感喟不言自伤。日式古屋听雨的妙不可言,令人念起祖国江南的雨声,而台北突然进入了公寓时代,提醒作者时光飞逝,雨中漫步的初恋时代早已成为回忆。因时光的流逝,连瓦屋听雨也成了历史,其中对人世沧桑49黑白的公寓时代,瓦的音乐成了绝响,树木消失了,色彩单一了,情韵没有了,只剩下一张黑白的默片。
怎样理解第13段中“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深深的遗憾,以及思乡之情无从安慰,寄托回忆的依据消失的惆怅和失落。
黑白的公寓时代,怎样理解第13段中“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50第15段,如何理解“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这句话?
前尘隔海——因远离祖国大陆、远离民族文化而发出的悲叹;古屋不再——因年华流逝青春不再而发出的沉重叹息;这是全文的感情基调。也是“冷雨“之所以“冷”的主要原因。听听那冷雨——煎熬中,只能在记忆的雨声里寻找自己精神的家园,寻找心灵的安慰。
第15段,如何理解“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这句话?51小结
本文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小结本文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描写52沾衣欲湿杏花雨(清丽喜悦)一蓑烟雨任平生(旷达从容)夜阑卧听风吹雨(国恨愁苦)梧桐更兼细雨(凄清悲苦)扩展:不同的人不同遭遇不同情境不同的听雨感受。沾衣欲湿杏花雨一蓑烟雨任平生夜阑卧听风吹雨梧桐更兼扩展:53品味语言“情动于衷而言于外”
—《毛诗》
品味语言“情动于衷而言于外”54语言特点1、句式长短变化灵活多端。2、大量叠音词的使用,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使描写十分细腻。3、在修辞上,大量使用比喻、通感等手法,恰当地烘托出思想情感。4.化用古典诗词,营造意境,增强文章艺术底蕴。语言特点55(一)长短相间的句式(1)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短句,参差跳跃,简洁干脆,具有珠落玉盘的效果。(2)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长句,一气呵成,层层递进,表现出雨的连绵不断,表达了丰富的内容,气势非凡
。
(一)长短相间的句式(1)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56(3)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此处作者刻意将文句拉长,造成文字稠密、意象繁富的效果。透过阅读,雨如回忆的音乐,带领读者领略了江南与四川不同的雨中即景。诗化的长句,表现出雨的绵长细密和作者绵绵不断的思乡之情。(3)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此处57叠词表现了雨的形态、气势、声音,把雨的质感充分地写出来,读来仿佛有雨声的音韵之美。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叠词:a.音节美,音乐美
b.增强感情、形象(二)叠词叠词表现了雨的先是料料峭叠词:(二)叠词58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
视觉、触觉、听觉相互交融,造成浑然一体的心象。这种通感技法,使“雨”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给人以新颖奇特的美的感受。能够激发读者丰富的联想和审美情感。触觉视觉听觉(三)多种修辞手法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视59
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沟通不同的感官,同时利用譬喻,改变描写物的性态,从而造成感官的矛盾,引起读者的鲜明印象,更便于引起多种感官的刺激。听觉
视觉触觉
视觉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沟通不同的感官60“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啼声”、“音乐”是听觉范畴,文中却诉诸于触觉的“湿”“潮潮润润”,别出心裁地写雨下“湿”了布谷鸟的啼声。
运用通感委婉含蓄的表达作者在雨中回忆江南,思念家乡却又不得归的凄楚的内心感受,雨“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也下“湿”了作者思乡的心田。“下湿布谷咕“啼声”、“音乐”是听觉范畴,文中却61通感: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通感: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62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
使用拟人、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古屋渐渐消失的情景,蕴含着作者惋惜惆怅的心情。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使用拟63(四)化用古典诗词,营造意境,增强文章艺术底蕴。
文章运用古典诗文拓展了散文的思维空间。例如“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作者将原汁原味的唐宋诗歌组接在一起,引导读者自然地进入古典的情境,而又从另一扇现代情感的门庭里走了出来。古典诗词的巧妙引用,既对文章的意境营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同时用诗化的跳跃的语言,表达出人生不同阶段听雨的感受。(四)化用古典诗词,营造意境,增强文章艺术底蕴。64鉴赏散文意境的方法鉴赏散文意境之美(三)展开想象,领会文章的神韵。
(一)感知意象,把握景物特点(调动各种感官)(二)揣摩语言,体悟蕴藉的感情(修辞、句式)鉴赏散文意境的方法鉴赏散文(三)展开想象,领会文章的神韵。65
这篇散文文字几近奢华,充满了汉语的魅力,而这极当有表现力的文字把作者在雨中的丰富、丰腴、丰盛、丰满的感受沐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愁多在雨声中”,作者走了一路亦想了一路,那印在心际的挥之不去的乡愁,那漂泊在外的游子遥想暖家的感觉,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眷恋都投射在那一串串雨珠上,不管岁月漂泊带给人们多少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不会褪色,永远不会改变。总结这篇散文文字几近奢华,充满了汉语的魅力,而这极当66有一位诗人,在台北厦门街的小巷里,高吟乡愁。有一位散文家,时常举目望星天,作逍遥之游。有一位评论家,拿起锐利的笔,声称要剪掉散文的辫子。
余光中有一位诗人,在台北厦门街的小巷里,高吟乡愁。
67作家生平及主要作品
余光中(1928~),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他也自称“江南人”。余光中被称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余光中曾经诙谐地把大陆称为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作家生平及主要作品余光中(1928~),台68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梁实秋先生曾这样评价“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余光中的诗文中有一个主题是永恒的,那就是抒写对故乡的浓郁的相思之情。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69听听那冷雨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余光中70教学目标1、理解全文层次大意,品味文章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2、品味文章的语言美,理解和把握文中所运用的大量古典诗词和对偶、排比、叠字、通感等修辞手法的作用。3、分析本文中“雨”的意象的丰富内涵,理解听“冷雨”的感受和作者的“乡愁”。教学目标1、理解全文层次大意,品味文章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71
《听听那冷雨》创作于1974年,其时正值大陆“文革”后期,海峡两岸的同胞不仅不能来往走动,而且连书信都不可通邮。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几十年来,他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文化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了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课文写作背景《听听那冷雨》创作于1974年,其时正值大陆“文革72孺慕舔舐寒濑氤氲滂沱鞭挞蓊郁岑寂沁鼻羯鼓苔藓啁啾咬啮仓颉如椽大笔
预习检测
rú
shì
lài
yīnyūn
pāngtuó
tà
wěng
cén
qìn
jié
xiǎn
zhōujiū
niè
jié
chuán孺慕舔舐731、理清全文思路,概括各段。2、你认为哪些语段涉及到了“听雨”的内容?3、从雨里,作者倾听出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思考并讨论:1、理清全文思路,概括各段。思考并讨论:74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品,文章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本文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通过那蒙蒙细雨来凸现自己的思乡爱国感喟生命之情思。《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品,文75听听那冷雨全文层次划分及段落大意:第一层(1-4自然段):由台湾岛上的“雨季”引入对“大陆”的思念,“大陆”的“春雨”连接着“他的少年时代”,引起“他”对祖国大陆故土和古典文化浓郁的牵挂与坚定的信念。
第二层(5-6自然段):从“看看”、“嗅嗅”、“闻闻”、“舔舔”等各个角度写雨,通过“中国风景”特有意趣与韵味的描述,表达自己刻骨铭心的思乡愁绪和人生感悟
。听听那冷雨全文层次划分及段落大意:76听听那冷雨第三层(7-12自然段):为全文高潮。作者将“雨”想象为“一种回忆的音乐”,从“听听”的角度,尽情地抒写他对大陆生活情景的回忆和思念,以及久离大陆、漂泊在外的“凄迷”心境,集中地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命运前途的关心。第四层(13-15自然段):写听不到雨声的失落,以此传达出“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的深深憾恨。听听那冷雨第三层(7-12自然段):为全文高潮。作者将“雨”77听听那冷雨
第一层
1、以惊蛰过后台北的雨开场,远离大陆25年的作者走在回家的路上,渴望回到大陆老家。2、从广义的中国人角度描述他的心从未离开过大陆,只是眼前已经不再是印象中的中国了。3、中国在哪里?4、从中文的美丽与方块汉字的博大精深入手,明确表达了中国与自己的关系。听听那冷雨第1、以惊蛰过后台北的雨开场,远离大陆25年78听听那冷雨第二层
5、先写雨天的气味,再写自己找寻气味的来源。6、作者第三次去美国,将落基山脉的景象与台湾溪头山雨作比较,对究竟是中国山水成就了中国画,还是中国画成就了中国山水的问题感到迷惘。听听那冷雨第5、先写雨天的气味,再写自己找寻气味的来源79听听那冷雨
第三
层
7、听听台北的雨,回味大陆的雨声,感受到思乡中的雨的灵魂。8、从优美的中国古典文化中聆听雨声。9、听眼前屋瓦上雨的节奏。10、听二十多年前,日式屋瓦上的雨的节奏。11、回忆二十年前,在旧式的古屋里听雨。12、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第7、听听台北的雨,回味大陆的雨声,感80听听那冷雨
第
四
层13、台北的时代变迁:从瓦屋顶到公寓的水泥顶;瓦上的音乐成了绝响。14、眼前台北的雨中,仅存了伞的韵味。作者感叹时光的飞逝。15、将记忆拉回25年后的现在。作者无法淋一场故乡的雨,只落得些白发,还是仅能做一个广义的中国人。听听那冷雨第13、台北的时代变迁:从瓦屋顶到公寓的水81
走入霏霏
想入非非
嗅雨
观雨
听雨
伞下听雨
回归现实
故国之痛
大陆听雨古屋听雨公寓时代无雨可听
回归现实(前后照应)
脉络整理
汉字寄情情思涌动走入历史回首人生走入霏霏82今——昔——今眼前——回忆联想——眼前
时间与空间,历史与现实,眼前与回忆,交融汇合。
现实——历史——现实今——昔——今眼前——回忆联想——眼前时间与空间,历史与现83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写雨的?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冷雨潮湿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淡淡土腥气舔舔吧那冷雨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写雨的?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冷雨潮湿淋淋漓漓84听觉第7节凄凉凄清凄楚凄迷第8节清脆可听如瀑布比碎玉第9、10节黑键灰键“拂弄”
、“奏”第11节羯鼓电琵琶“刷、鞭、打”等第12节雨是一种音乐。单调而耐听、回忆、潮潮润润。听觉第7节凄凉凄清凄楚凄迷第8节清脆可听如瀑布比碎玉第9、185感悟余光中
笔下的“冷雨”感悟余光中
笔下的“冷雨”86作者为什么要选“雨”作为自己情感的寄托?为什么要加“冷”字?
“雨”可以表现故国之思的缠绵悠长,雨纠结了作者对于故国、对于文化、对于生命的太多感悟。此外,以“雨”抒愁乃古人传统。“冷”有三层含义:(1)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2)表现作者远离大陆内心产生的凄凉。(3)作者为传统文化渐渐消失而感伤。作者为什么要选“雨”作为自己情感的寄托?为什么要加“冷”字87本文“雨”意象的丰富内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故乡母亲的孺慕;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美丽中文的热爱;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古中国历史的遐想;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中国文化的热爱。难遣的家国之思,难舍的文化恋慕。
本文“雨”意象的丰富内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故乡母亲的孺慕;难88余光中的“文化乡愁”
乡愁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情感,因而,古往今来,人们对祖国、家乡的思念之情就成为文学作品中普遍而恒久的主题。余光中的乡愁所抒发的,不仅是他对故乡的思念,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国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的痴情,更蕴涵着亿万中华儿女渴盼两岸统一、和谐团结的民族精神和历史责任感。
余光中的“文化乡愁”乡愁是人类社会普遍89诗人用大量的文化符号表明,华夏文明的根在中国大陆。正是因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强烈思慕,诗人才会在迷幻空蒙的雨中,怀着无尽的乡愁,苦苦追思故土。而凄凉雨中的对故土的回忆,又让诗人充满了温馨,获得感情上的慰藉。诗人用大量的文化符号表明,华夏文明的根在90体悟文章的
情感韵味体悟文章的
情感韵味91读第一段,思考:为什么说“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都是潮润润的。”?那份游子思乡的牵挂如雨丝一般无处不在。
读第一段,思考:为什么说“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92
第一自然段前半部分的叠词很多,有什么作用?
“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凄凄切切”等叠词
把雨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雨的缠绵、细蜜、柔情等溢于言表了。叠词有一种轻音乐的美感,连缀这些可以组成另一幅图景,一首诗。第一自然段前半部分的叠词很多,有什么作用?“料料93“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那里来的。”这段话怎样理解?(提示: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黑白片的味道”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从安东尼奥那里来的”?)此处运用了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黑白片的味道”比喻环境的单调乏味。作者写此文时,正值大陆“文革”后期(1974),安东尼奥尼拍了一部反映当时中国现实的纪录片,调子很灰暗。作者由此表达了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担忧。“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不知道是不是从94雨大陆(故乡)雨大陆(故乡)95杏花春雨江南杏花96读第二段,思考:“只是杏花春雨不再,牧童遥指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对古典诗意中国的怀恋和难以见到回忆中故国的怅惘。读第二段,思考:“只是杏花春雨不再,牧童遥97
第三段开头,“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的两种思想感情:一是因久离祖国而产生的强烈牵挂;二是因文化大革命引起的困惑。第三段开头,“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98第四段,中的“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怎么理解?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土壤。学汉语就像登山,越往高攀,意境越美;学方块字就像探险,越往深处,风光越秀。第四段,中的“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99
第四段,“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魅力的中文不老,
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形象”、“向心力”指什么?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形象”,指中国的形象;“向心力”指中华民族的向心力,表达了作者在担忧和困惑后对祖国的坚定信念。第四段,“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100第四段作者提到汉字,有何用意?
汉字已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作者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表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眷恋。第四段作者提到汉字,有何用意?汉字101为什么作者通过“汉字”坚定了对祖国的信念?因为“汉字”是世界上最独特最丰富的语言(从“雨”及“雨”部可看出),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和向心力的集中体现。只要这种语言不断绝,中国就永远挺立。历史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为什么作者通过“汉字”坚定了对祖国的信念?102读第五段,找出里面表现雨的“感性”的句子。空濛而迷幻视觉薄荷的香味淡淡的土腥气嗅觉从多种感觉来描写雨,表达自己刻骨铭心的思乡愁绪。读第五段,找出里面表现雨的“感性”的句子。空濛而迷幻103第六段,写了哪些地方的山水?美国台湾中国大陆难睹无非山在虚无之间山隐水迢宋画韵味第六段,写了哪些地方的山水?美国台湾中国大陆难睹无非山在虚无104荡胸生层云荡胸生层云105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宋画”与山水风景谁像谁?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宋画”与山水风景谁像谁?106作者为什么提到美国落基山?
用美国风景的干硬、色彩分明的感觉反衬出台湾“云气氤氲,雨气迷蒙”的情调。作者为什么提到米芾父子的画?
米芾父子的山水画已经不仅仅是山水画,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只有这种情调才更像中国的山水画,也更有古中国的情韵。这里作者借米芾父子的山水画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眷恋之情。作者为什么提到美国落基山?用美国风景的干107第七段中说,大陆上听疏雨滴梧桐和骤雨打荷叶是一种“凄凉,凄清,凄楚”,岛上听雨则多了一层“凄迷”。对此该怎样理解?
“凄迷”有两层含义:a.景物凄凉而模糊;
b.悲伤,惆怅指作者因远离故土,家乡景象模糊,表现了作者的怀乡之痛。第七段中说,大陆上听疏雨滴梧桐和骤雨打荷叶是一种108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听雨,听的是不同阶段的人生感受。少年时候,灯下听雨,是一种温馨。
中年听雨,是客舟漂泊的沧桑。老年听雨,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分裂的伤痛。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听雨,听的是不同阶段109【思考、探究】
余光中为什么要引用蒋捷的这首词呢?结合选段谈谈你的看法。作者的处境与蒋捷相似,都是“饱经风霜”,都是面对萧萧秋雨,想到自己的一生,自然发出“悲欢离合总无情”的感慨。【思考、探究】余光中为什么110第七段结尾处“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如何理解?
“该”表示推测,“谁”表示声音隐隐约约——存在,但并不清晰。这两个词的不确定性,增强了雨意的迷离和文意解读的多重性。第七段结尾处“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如何理解111第八段中,作者为什么提到王禹偁的竹楼听雨?A.把文人雅士的爱好,与雨交融写,突出了他们的雅兴。竹楼之雨也是古典和中国的。
B.与瓦屋听雨形成对比,突出瓦屋听雨的美好的韵律。第八段中,作者为什么提到王禹偁的竹楼听雨?A.把文人雅士的112如何理解课文的第九段?
作者把雨声之美比作钢琴演奏,演奏者——“雨”自然就是“美人”,屋瓦变成“琴键”,雨的下落是“美人的纤手”,不同的雨滴声分别形成了“敲击音”和“滑音”。最精彩的是“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既呼应前面的比喻,又非常艺术地点出了雨中昏暗的天色。此段极富诗意地描绘出“细雨绵绵,落于屋瓦”的景象,雨之柔美,心之愉悦。
如何理解课文的第九段?作者把雨声之美比作钢113第11、12段,作者两次讲到旧式的古屋听雨,听到的是同一种雨吗?
不是。前一种听到的是台风台雨,雷雨,暴雨,西北雨,写到了凄凉的秋意,听到这些的时候,作者那颗平静的心再也无法宁静,只剩下了一份凄凉、惆怅、冷湿的情怀。后者从春雨绵绵,听到了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而且是回忆的音乐,于是自然地想到了江南,想到了四川。
第11、12段,作者两次讲到旧式的古屋听雨,听到的是同一种雨114因时光的流逝,连瓦屋听雨也成了历史,其中对人世沧桑的感喟不言自伤。日式古屋听雨的妙不可言,令人念起祖国江南的雨声,而台北突然进入了公寓时代,提醒作者时光飞逝,雨中漫步的初恋时代早已成为回忆。因时光的流逝,连瓦屋听雨也成了历史,其中对人世沧桑115黑白的公寓时代,瓦的音乐成了绝响,树木消失了,色彩单一了,情韵没有了,只剩下一张黑白的默片。
怎样理解第13段中“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深深的遗憾,以及思乡之情无从安慰,寄托回忆的依据消失的惆怅和失落。
黑白的公寓时代,怎样理解第13段中“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116第15段,如何理解“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这句话?
前尘隔海——因远离祖国大陆、远离民族文化而发出的悲叹;古屋不再——因年华流逝青春不再而发出的沉重叹息;这是全文的感情基调。也是“冷雨“之所以“冷”的主要原因。听听那冷雨——煎熬中,只能在记忆的雨声里寻找自己精神的家园,寻找心灵的安慰。
第15段,如何理解“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这句话?117小结
本文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小结本文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描写118沾衣欲湿杏花雨(清丽喜悦)一蓑烟雨任平生(旷达从容)夜阑卧听风吹雨(国恨愁苦)梧桐更兼细雨(凄清悲苦)扩展:不同的人不同遭遇不同情境不同的听雨感受。沾衣欲湿杏花雨一蓑烟雨任平生夜阑卧听风吹雨梧桐更兼扩展:119品味语言“情动于衷而言于外”
—《毛诗》
品味语言“情动于衷而言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游戏开发运营服务合同
- 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示本
- 木工班组承包施工合同
- 工厂股权转让协议书
- 智慧城市工程建设进度保证协议
- 公司向法人借款合同协议
- 知识产权许可转让合同
- 路演出场地租赁合同
- Unit 3 My school calendar(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五年级下册
- 任务二 撰写演讲稿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授课教案
- 船舶结构与货运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Q-SY 08136-2017 生产作业现场应急物资配备选用指南
- 《线性代数》课后习题答案
- 前交叉韧带损伤PPT
- 数学四年级下册口算题(每页60道直接打印)
- 学校领导干部上讲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案
-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一单元我和我的同伴教材解读新人教版
- 全国交管12123驾驶证学法减分试题附答案
- 《儒林外史》课件(共53张PPT)
- GB/T 6404.2-2005齿轮装置的验收规范第2部分:验收试验中齿轮装置机械振动的测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