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课文解读与文言练习详解doc_第1页
《论语选读》课文解读与文言练习详解doc_第2页
《论语选读》课文解读与文言练习详解doc_第3页
《论语选读》课文解读与文言练习详解doc_第4页
《论语选读》课文解读与文言练习详解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选读》课文解读与文言练习详解一、为政以德<课文理解>“德”与“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张。“德”是对个人要求,以“仁”为核心。对统治者而言,应该执行“仁政”,对百姓不过分压迫剥削,这客观上对百姓有利。“礼”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在本章选择的几段语录中,孔子提出了如何处理“德”与“刑”(法)之间关系,提出了“富民”(物质文明)、“教民”(精神文明)的关系,强调“仁”为基础的个人道德要求等。孔子这一思想对今天来说,仍有启发和借鉴。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与民主、法治是不兼容的。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这种做法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值得研究总结。今天提出“以徳治国”的意义:“以德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框架下的以民主、法制为前提的治国方略、措施,人民是“以德治国”的主体,根本目的是为“依法治国”奠定良好的伦理道德体系,以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一)“德治”与“法治”犹如鸟之双翼,其关系:1、从两者实质看,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兼容、联系的。“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的强制性的“外律”、“他律”,其主要功能是“惩恶”,对道德建设有引导作用,也是道德建设的保证,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养成有培养和引导作用。 “德治”属于思想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 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 “内律”、“自律”,其主要功能是“扬善”,它是立法的基础,是保证和调节各行各业人们生活、工作的重要因素,它可以解决许多法律无法解决的问题,它可以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2、从具体内容看,法律中有道德,有的法律本身以道德判断为基础;而道德中也有守法、执法的内容。3、从历史和实际看, 我国经过了人治——加强法制——法治——法治、 德治的结合的过程。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的道德体系正在建设和形成,提倡德治尤为必要。<课文解读>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作比生命还重要。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满足物质要求,与动物无异?二、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解释为“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你认为有没有道理?这和《说文解字》“均”、“平”的解释矛盾吗?孔子之意与农民起义口号之意不相同。 孔子之意就是朱熹理解之意, 因为孔子是极力提倡以“等级制”为核心的“礼”。和《说文解字》解释也不矛盾。因为《说文解字》是字面的基本意义,一个字还有它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平”、“均”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公平”,它也有“相对公平”与“绝对公平”,事实上只有“相对公平”,孔子所说的也类似“相对公平”,就是要统治者不要过分搜刮百姓,保证他们的基本物质需求。三、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的主要区别在哪里?“政”,这里是指治理国家之事。“德”与“刑”,是指治理国家的手段、方法、途径,即“德治”与“法治”。“礼”,是指人与人相处的一种规范,它是“德治”的基础。孔子所言“礼”的核心是“等级制”,要求人们在自己所定位的等级中安分守纪。“礼”从纵(上下级、长幼辈等)、横(夫妇、兄弟、朋友等)两方面规范、约束人们行为。<文言练习>一、说说下面划线的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现代汉语多双音节词语,文言中多单音节词,所以在文言中的词语往往包含多层意义。“民免而无耻”中的“无耻”,在现代汉语中作整体理解(不知羞耻),而文言中是“没有”与“羞耻之心”的组合。“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中的“有事”包含“发动”与“战事”。“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中的“以为”是介词“以(把)”与动词“为(当作)”的结合, “以”下省略介词宾语“他”(颛臾的祖先),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认为”之意。“既来之,则安之”中的“来”是不及物动词作使动用,“安”是形容词作使动用,是既“使之来,即要使之安”之意,在现代汉语中使动用法极少。二、阅读下面短文,借助工具书,解释“亲”、“长”、“废”、“疾”、“货”、“身”的意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礼记·礼运》)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 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 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 (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 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 (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 这就叫做“大同”社会。“亲”:《说文》:“亲,至也。”本义是感情深厚,关系密切。引申为父母家人、亲戚、婚姻等名词及宠爱、接触、亲近等动词。文中的“亲其亲”,前一“亲”是形容词作意动用,后一“亲”作名词,意思是不光光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也把别人当作亲人)。“长”:《说文》:长,久远也。”引申为长短、永远等形容词,“擅长”、“延长”等动词,“长大”、“长辈”、“首领”、“生长”等读“zhǎng”。文中的“长”,即得到成长。“废”:《说文》:“废,屋顿也。”指屋子倾圮无用。引申为破败、坠落、停止、废弃、沮丧、杀害等,也引申为人长久不愈的疾病、残废。文中即此义。“疾”:《说文》:“疾,病也。”引申为祸害、缺点毛病、痛、疾苦、病残之人、痛恨、妒忌、担忧、急速等义,文中作“病残之人”。“货”:《说文》:“货,财也。”引申为货物商品、货币、贿赂、买卖等,文中用其本义,财物。“身”:《说文》中指人的身体,引申为生命、毕生、自身、自己、亲自、体验、实行、担任、身份等,文中指“自己”、“自身”。二、克己复礼<课文理解>本章选择孔子关于“礼”的一些论述,具体对“礼”的内涵及如何达到“礼”作了阐述。前面谈过,孔子所说的“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在他认为, “礼”(制度)的完善是根本,所以他推崇理想中的“周礼”。西周面对当时社会纷争(主要是国君、诸侯的权利争夺),建立以“宗族嫡长继承制”、“等级制”为核心的“周礼”,来巩固社会秩序。而到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这种制度受到冲击,所谓“礼崩乐坏”,所以孔子竭力提倡“克己复礼”。这就要求个人以“礼”为规范,不违规逾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的这一理论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但后世统治者借此强化自己绝对统治,作为压迫百姓的手段。<课文解读>一、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本节语录,围绕这两方面展开。二、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原意有什么不同?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约束自对于宋代“天理人欲”之说,现在不少专家研究认为,宋儒还是肯定人的正常欲望需求的,如朱熹认为“饮食者,天理也;求美味,人欲也”,“饮食男女,固出于性(天性)”,因此,人们正当的欲望不是“人欲”,而是“天理”,只有违背仁义礼智信的“穷口腹之欲”,才是需“去”的“人欲”,故他又说:“修德之实,在乎去人欲,存天理”。同时,朱熹之说不仅仅针对一般百姓,更针对统治者,提出“正君心是大本”,认为大臣的责任是“格(规范)君心之非(不对之处)”。朱熹被宋孝宗罢官,其著作被禁,其学被称“伪学”,朱熹等59人被定为“伪学逆党”,也正说明朱熹理论也是针对统治者的。到了明代,朱元璋等曲解其说,更成为专制统治的理论。三、“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都是主谓倒装句。这种倒装句方式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论语》里类似的倒装句还有不少,比较一下现实生活中书面语言和口语中倒装句使用频度的区别,说说这种现象反映了《论语》怎样的语体特点。陈述句中的主谓倒装,主要是突出感情,强调谓语表达的内容。这两个例句,表达出孔子对周礼理想境界的向往及自己为理想努力难以实现的感慨。这种倒装句的使用,说明《论语》作为古代散文起始阶段的语录体带有口语化、生活化的特点。<文言练习>四、阅读下面三段文字,说一说它们各自从哪个角度对“礼”进行阐释的。(文字略)引用的荀子、《礼记》中的三段文字,主要从“人性”角度论述“礼”的必要。从人性角度而言,人作为高等动物,本身具有“自然属性(动物性、“恶”)”和“社会属性(社会性、“善”)”的双重性,而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还具有“社会性”,因此,为了克服人性中“自然属性”的一面,需要制订一定的“礼”(规范)来加以约束自己,所谓“克己复礼”。否则,人将与动物无异。孟子也曾说过,“恻隐之心”、“礼让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是人性的根本出发点,如果无此“四心”,“非人也”,与动物无异。荀子《礼论》注译19.1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1),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 2),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注释](1)分(f8n奋):名分(参见 5.10注(1)),这里作动词,表示确定名分,即划定各人的等级地位职分等等。( 2)屈(ju6决):竭尽。[译文]礼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回答说:人生来就有欲望;如果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就不能没有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个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夺;一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一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古代的圣王厌恶那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确定人们的名分,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 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不得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 使物资和欲望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增长。 这就是礼的起源。[原文]19.2故礼者,养也(1)。刍豢稻梁,五味调香(2),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3),所以养鼻也;雕琢刻镂,黼黻文章(4),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檖■、越席,床笫、几筵(5),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注释]1)养:指19.1所说的“养人之欲”。(2)刍豢,五味:见10.12注(3)。调:调和。香:相当于10.12的“芬芳”,指香喷喷的佳肴。此下所述,都是礼制中的规定,所以用来申述“礼者养也”。(3)椒:香木名,其叶芳香,古人作茶茗时常煮其叶以为香。兰:香草名。苾(b@必):芳香。(4)雕琢刻缕、黼黻文章:见10.5注(5)。(5)疏:通“■”(sh&疏),窗。■(su@岁):通“邃”,深远。邃:古“貌”字,通“庙”,王宫的前殿,朝堂。越席:见18.5注(24)。■(!子):竹编的床席。几筵:古人席地而坐,放在座位边上供倚靠的小桌子叫几,竹制的垫席叫筵。[译文]所以礼这种东西,是调养人们欲望的。牛羊猪狗等肉食和稻米谷子等细粮,五味调和的佳肴,是用来调养嘴巴的;椒树兰草香气芬芳,是用来调养鼻子的;在器具上雕图案,在礼服上绘彩色花纹,是用来调养眼睛的;钟、鼓、管、磬、琴、瑟、竽、笙等乐器,是用来调养耳朵的;窗户通明的房间、深邃的朝堂、柔软的蒲席、床上的竹铺、矮桌与垫席,是用来调养躯体的。所以礼这种东西,是调养人们欲望的。[原文]19.3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曷谓别?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1)。故天子大路越席( 2),所以养体也;侧载睪芷,所以养鼻也,前有错衡,所以养目也;和鸾之声,步中《武》、《象》,趋中《韶》、《护》,所以养耳也;龙旗九斿(3),所以养信也(4);寝兕、持虎、蛟韅、丝末、弥龙( 5),所以养威也;故大路之马,必信至教顺(6),然后乘之( 7),所以养安也。孰知夫出死要节之所以养生也( 8)?孰知夫出费用之所以养财也?孰知夫恭敬辞让之所以养安也?孰知夫礼义文理之所以养情也 (9)?故人苟生之为见( 10),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苟怠惰偷懦之为安( 11),若者必危;苟情说之为乐( 12),若者必灭。故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丧之矣。故儒者将使人两得之者也,墨者将使人两丧之者也( 13),是儒、墨之分也。[注释]1)轻重:见10.3注(1)。(2)此下参见18.5注。(3)斿(li*流):通“旒”,古代旌旗下边悬垂的饰物。(4)信:符信,凭据。古代天子诸侯乃至各级官员为了区别不同的身份与地位而使用不同的旗章作为符信 (称“信幡”),龙旗九斿是彰明天子身份的旗章,所以说“养信”。(5)寝兕、持虎:是画在天子车子上的图案。兕( s@似):雌性的犀牛。持:通“跱”,蹲。蛟:通“鲛”,沙鱼。韅( xi3n显):马腹革带,在两腋旁,横经其下,而上系于鞍。末:通“■” (m@密),车前遮挡风尘的帷帘。弥:通“■” (m!弭),车耳,车箱两旁之上的横木前端的曲钩,形似人耳。( 6)信:《集解》作“倍”,据《史记·礼书》改。信:的确。( 7)乘:驾驭,驱马拉车。之:指代马。( 8)要(y1o腰):约束。要节:用节操道义来约束自己,即坚守节操。如果不尽忠守节,就会受到制裁,所以说“出死要节”是用来养生的。( 9)文理:见 7.3注(2)。(10)之为:助成宾语前置的助词。生之为见:见生,只看到生,指不能“出死要节”。( 11)偷儒:见 2.6注(4)。安:乐,喜欢。(12)说:通“悦”。(13)墨者:墨家,墨子创立的学派, 参见6.4注(4)。[译文]君子已经得到了礼的调养,又喜爱礼的区别。什么叫做区别?回答说:就是高贵的和卑贱的有不同的等级,年长的和年幼的有一定的差别,贫穷的和富裕的、权轻势微的和权重势大的都各有相宜的规定。所以天子乘坐那宽阔的大车、铺垫那柔软的蒲席,是用来保养身体的;旁边放置湖岸上生长的香草,是用来调养鼻子的;车前有画着交错花纹的横木,是用来调养眼睛的;车铃的声音,在车子慢行时合乎《武》、《象》的节奏,在车子奔驰时合乎《韶》、《护》的节奏,这是用来调养耳朵的;画着龙的旗帜下边有九条飘带,是用来保养身份信号的;车子上画着横卧的犀牛和蹲着的老虎、马系着用沙鱼皮制成的腹带、车前挂着丝织的车帘、车耳刻成龙形,这是用来保养威严的;天子的大车上所用的马,一定要真正训练得十分顺服,然后才用它拉车,这是用来保持安全的。谁懂得那献出生命坚守节操是用来保养生命的呢?谁懂得那花费钱财是用来保养钱财的呢?谁懂得那恭敬谦让是用来保住安逸的呢?谁懂得那礼义仪式是用来调养情操的呢?所以人如果只看见生,这样的人就一定会死;如果只看见利,这样的人就一定会受到损害;如果只是喜欢懈怠懒惰苟且偷安,这样的人就一定会遇到危难;如果只是喜欢纵情作乐,这样的人就一定会灭亡。所以人如果专门把心思放在讲究礼义上,那么礼义情性两方面就都能保全了;如果专门把心思放在满足情性上,那么礼义性情两方面就都保不住了。儒家要使人们双双保全它们,墨家要使人们双双丧失它们,这就是儒家和墨家的区别。《曲礼》节选注译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麀(you):母鹿。作:兴起。鹦鹉能言,始终是飞鸟;猩猩会说话,也始终属于禽兽。现在作为人而不受礼的规范,即使能说话,不也合了禽兽的心态么?只是禽兽无礼,才会有父子共妻。所以,圣人兴起时,才制定礼教化人们,使人们有礼,从而懂得把自己与禽兽区别开来。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注释】太上: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五帝时代。慑:屈服。【译文】上古时,人们崇尚“德”,后来却讲求施报。 礼崇尚往来。施人恩惠却收不到回报,是不合礼的;别人施恩惠于已,却没有报答,也不合礼。人们有了礼的规范,社会便得以安定,少了礼社会便会倾危,所以说: “礼,不能不学啊!”礼的实质在于对自己卑谦,对别人尊重,即使是挑着担子做买卖的小贩,也一定有令人尊敬的地方,更何况富贵的人呢处富贵而懂得爱好礼,就不会骄横过分,身处贫贱而知道爱好礼,那么志向就不会被屈服。

?身五、“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中哪些词活用作动词?其意义与“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和“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中活用动词的相应词语有什么不同?这里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但语法意义不同。前面的例子是在名词前直接加否定副词,而副词只能修饰谓语,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前,所以,副词后的名词,一般是活用作动词。后面的例子是两个名词相连,那么一般来说,前一名词活用作动词谓语。也有的书上将以上的例子作为“名词意动”,因为谓语动词没有设计具体动作行为,仅是主观意图上的行为。三、待贾而沽<课文理解>本章选择的语录, 表达孔子坚持自己的理想, 并为了理想而坚定不移奋斗。 对我们今天的启示:人要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确立自己的正确理想, 明确人生目的,并要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勇往直前,坚定不移走下去。当然,理想要符合每个人的基础和特点、条件,不盲目高攀,好高骛远。 同时,也要付诸实践, 不能“眼高手低”,有理想而缺乏行动。<课文解读>一、孔子为什么热心于仕途?这和他用行舍藏的主张有没有矛盾?孔子的热心仕途主要是为了实现自己 “复礼”的政治主张,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所以他不管如何碰壁,还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和他的“用行舍藏”看似矛盾,其实也不矛盾。中国文人很好地将儒家积极进取的“入世”思想和道家消极隐退的“出世”思想融合起来,所谓“沧浪之水清,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可以濯我足”,所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统治者开明,政治清明,文人愿意报效国家;而反之,则隐退避身,等待时机,而其内心,是渴望用政,实现自身价值。二、9·5章,是怎样表现孔子的强烈自信的? 17·1章,从“来!予与尔言”可以看出阳货对孔子是怎样的态度?可以根据什么判断孔子对阳货的回答是虚应故事?9·5章中,孔子在被匡人拘禁的情况下,毫无畏惧,以周文化代表自居,相信自己的个人人格和主张,最终脱围。在17·1章中,阳货以自己官职自大,在孔子面前高傲自踞,所以用命令式的口吻对待孔子。但孔子不卑不亢,面对阳货“实用主义”的劝说自己出仕,委婉拒绝,孔子渴望被任用,但不愿为了个人利益而牺牲原则,所以他躲避阳货,实在躲避不了,假意允应出仕。三、孔子主张在修身上要“近取譬”(推己及人),其实他在言谈中也是很注意“近取譬”的。17·7章就有一连串“近取譬”的句子,把这些句子找出来,说说它们表现了孔子怎样的态度和心理。如果把这些句子换成陈述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17·7章中孔子回答子路的话,用比喻和反诘表示自己不怕危险,愿意去与有野心、有实力的叛臣见面,表现出孔子不以自身安危为重、反对佛肸违背“礼”、以下犯上行径的无畏精神,给学生树立了坚持理想原则、不怕一切的人格魅力。他回答学生时用比喻、反诘,更能体现出一种义无返顾、不容置疑的力量,用陈述句是表达不出的。<文言练习>四、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1、“从者见之”中的“见”,是使动用法,即孔子的随从者使(仪封人)谒见了孔子。而“天下有道则见”中的“见”即“现”,出来当官,与下面的“隐”相对。2、“邦有道,则知”中的“知”通“智”,与下面的“愚”相对;“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中的“知”,了解。3、“男有分,女有归”中的“归”指女子出嫁(古代认为女子属于夫家,所以出嫁犹如“归”);“归孔子豚”中“归”通“馈”,赠送。4、“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中的“与”作动词用,参与;“岁不我与”中的“与”也作动词,等待(此句为宾语前置)。5、“求善贾而沽诸”中的“沽”,“卖”(出售)解;“沽酒来何迟”中的“沽”,“买(酒)”。五、给下面短文加上标点: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 “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钓于滁水( 1),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2),曰:“愿以境内累矣( 3)。”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己三千岁矣,王中筒而藏之庙堂之上( 4)。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5)?”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于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注释](1)濮水:水名,在今山东范县境2)楚王:指楚威王。往先:前往致相邀之意,表示对贤人的礼遇。3)愿以境内累:此句为二大夫代表楚王向庄子所致之同,意为愿把国事相累于先生。也就是请庄子去作官的含蓄说法。《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载:“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聘之,许以为相。”即此意。4)巾筒(sì):笥为竹箱之类。意为把龟骨放在竹箱里,再蒙上中被。庙堂:大庙之明堂,为古代君主与群臣议政和举行祭祀仪式之处。5)曳尾于涂中:拖着尾巴在泥中爬行。比喻生之微贱。庄子在涯水边钓鱼,楚威王派二位大夫前来致相邀之意说: “愿意把国事相累于先生!”庄子手把钓竿;头也未回说: “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已经死去三千年了。楚王将它的骨甲装在竹箱里,蒙上罩巾,珍藏在大庙明堂之上。 对这只龟来说, 它是愿意死后留下骨甲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二大夫回答说:“宁愿活着在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庄子说:“你们请回吧!我将照旧拖着尾巴在泥里爬行。”四、知其不可而为之<课文理解>本章选择的几段语录,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 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者精神。人是需要一种信仰、一种理想、一种精神的,孔子一生坚持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不管多少艰难险阻,甚至明知理想难以实现, 但还是尽自己力量坚持到底。 在讲究实惠、讲究个人利益的人看来,这样的人似乎是“傻子”,但孔子不为人言所动,坚持自己的行为。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古往今来,曾激励过中华民族无数的仁人志士,如杜甫、苏轼、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都是这样做的。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课文解读>一、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报”?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陈成子弑君,在孔子看来,这是违背“礼”、以下犯上的严重事件,也是对孔子所追求的理想政治的沉重打击,所以孔子把它当作大事严肃对待。 同时,孔子作为大臣,明确自己的职责和职守,所以他不管有效无效,尽自己职责向各方报告,反映出他忠于职守、严谨不苟的精神。但鲁哀公及“三子”的态度,说明春秋末期已经“礼崩乐坏”了。二、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举例说明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影响。(略)<文言练习>三、完成下面各题。 1、翻译下面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部分。(1)(孔子)之三子告(陈成子弑君事)。 (2)(接舆)趋而辟之,(孔子)不得与之言。(3)鸟兽不可与(之,指鸟兽)同群。 (4)丘不与(之,指世上人)易也。(5)(子路)至,(丈人)则行矣。2、说明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1)“止子路宿”的“止”,留宿。(2)“杀鸡为黍而食之”的“食”(sì),使动用法,使之(子路)食。(3)“见其二子焉”的“见”,动词使动用法:使其二子见(子路)。(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中的“洁”,形容词使动用法:欲使其身洁。(5)“怀其宝而迷其邦”中的“迷”,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其邦混乱。四、给下面短文加上标点:孔子适陈,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 “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①郭:外城。在城的外围所加筑的城墙。②颡:额。③要:同“腰”。④累累:颓丧悴的样子。⑤末:不重要。一说是不对之意。译文:孔子到郑国去,路上和学生们走散了。(于是)孔子独自站在郭东门。有个郑国人对孔子的学生子贡说:“东门口站着的那个人。他的额头像尧,他的后颈像皋陶,他的肩膀与子产类似,但是腰部以下相差禹有三寸,疲劳得像失去主人,到处流浪的狗。”子贡将实际情况告诉了孔子。孔子欣欣然地笑了,说:“讲我的外形像谁,是小事。然而说我类似失去主人,到处流浪的狗,确实是这样啊!确实是这样啊!”五、仁者爱人<课文理解>本章选择孔子关于“仁”的语录选段,阐述孔子“仁”的思想体系及其内涵。“仁”作为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与孔子政治思想核心的“礼”,是孔子《论语》的基本思想,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是对每一个人最基本要求,也是搞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保证,孟子进一步发展为“性本善”,从人性出发肯定“仁”。孔子对“仁”的论述贯穿在《论语》中,概括一下“仁”的内涵,其基本要点是“爱人”,而其具体体现则包含方方面面, 诸如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忠恕、博施济众、体谅人而不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视人、关心弱者、珍爱生命等等。但是孔子对“仁”理解也不片面,他也肯定管仲统一、匡正天下的“大仁”。学习和全面、正确理解和继承孔子“仁”的思想,在今天,尤有重要和必要的现实意义。如果每个人都能“我爱人人”、“我为人人”,那么也必将“人人爱我”、“人人为我”。<课文解读>一、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三归”、坫”、“塞门”(国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来,是违背了“礼”的等级。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由此看来,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不能违背此原则。而具体则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

“反二、同是主张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的主张和孔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孔子的“仁爱”是建立“礼”(等级制度)的基础上,也是以“礼”为原则和指导的,所以他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仁爱”。而墨子“兼爱”则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显然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是难以实现的。这也是墨子思想在后来衰落的原因。至于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一方面是说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有着根本区别(一强调等级、一强调平等),二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各派之间互相争论,批评对方,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所以讥刺墨家的“兼爱”因平等而“无父无君”。三、有人评论15·42章孔子对待盲人乐师的叙述“说得极平实浅易”,“活画出一个相师仪节来了”(牛运震《论语随笔》)。说说这一章是运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动可感的。如果这一章换成“孔子对盲人充满同情心,走路时提醒他注意脚下,坐后向他逐一介绍在座的人”之类说法,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这一段主要用客观叙述、白描手法,寓情感于客观叙事之中,突出孔子尊重、体谅、关心人、特别是弱者的“仁爱”精神。不加评论而用朴实的行动将孔子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也是含褒贬于客观叙述之中的“春秋笔法”。如果改用其他,难以达到如此感人效果。<文言练习>四、说明下面句子宾语前置的情况。 (1)于斯三者何先? “何先”,即“先(去掉)哪一个”。 (2)晨门曰:“奚自?” “奚自”,即“从哪里(来)”。(3)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孰与”,即“与谁”,在古汉语中,这是一个常见的用于比较的词,在疑问句中,在比较中选择,如“吾孰与徐公美?”而在反问句中,则将前后两项比较显示分明, 一般是肯定后项。 (4)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谁与”,即“与谁”。(5)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未之有”即“未有之”。 (6)岁不我与。“我与”即“与(等待)我”。 (7)莫己知也。 “己知”即“知(了解)己”。(8)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莫之知”即“莫知(知道)之(他)”。(9)无乃尔是过与。“尔是过”即“过(责备)尔”,“是”系指示代词复指“尔”。(10)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公山氏之之”,即“之(到)公山氏那里去”,前一“之”,指示代词复指“公山氏”。(11)曾是以为孝乎?“是以”即“以是(指代供给父老酒食)”。(12)吾道一以贯之。

“一以贯之”即“以一(忠恕)贯之”。

(13)仁以为己任。“仁以”即“以仁”。五、给下面短文加上标点。师德长八尺,方口博唇,深沉有度量。人有忤己,辄逊以自免,不见容色。尝与李昭德偕行,师德素丰硕,不能遽步,昭德迟之,恚曰:“为田舍子所留!”师德笑曰:“吾不田舍,复在何人?”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洁之乃已。”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自干耳!”狄仁杰未辅政,师德荐之。及同列,数挤,令外使。武后觉,问仁杰曰:“师德贤乎?”对曰:“为将谨守,贤则不知也。”又问:“知人乎?”对曰:“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后曰:“朕用卿,师德荐也,诚知人矣。”出其奏。仁杰惭,已而叹曰:“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六、君子之风<课文理解>本章选择的几段论述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包括“道”、 “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掌握“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具体又有能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 重视个人修养, 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这些, 对我们今天的个人修养、追求完美人格有借鉴意义。<课文解读>一、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安贫乐道和乐以忘忧的心境的?你怎样理解义?

“浮云”的比喻孔子表达自己这一志向时并未用空洞的语言表态, 而是用了具体的细节, 写自己平常的饮食起居,特别用“曲肱而枕之”来写自己贫困简陋而自由随便的生活细节, 尤给人以深刻印象。所以后世许多文人都特别欣赏,在诗文中引用。而“浮云”的比喻,则又形象表明了孔子的富贵金钱观,正当的富贵、金钱是人追求创造得来的,用不正当非法手段谋得的富贵、 金钱是可耻的,而且终有被暴露、清算的一天,正如陈毅所写,对于非法钱财富贵“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红楼梦》中用“好了歌”来形象阐明金钱、富贵对人生来说犹如“过眼烟云”。李白也有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杜甫的《丹青引》中写道:“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辛弃疾《水龙吟·瓢泉》:“人不堪忧,一瓢自乐,贤哉回也。料当年曾问:‘饭蔬饮水,何为是,栖栖者?’”二、“鄙夫可与事君”章“其未得之也,患得之”一句,一般都解释为“患不得之”,但也有人认为“患得之”就是害怕得到的意思。如朱熹《论语精义》引吕氏曰:“惮于任事,故未得而患得;好利无厌,故既得患失。”你对这句话有没有新的理解?请联系实际作简要陈述。朱熹注释本章引用胡氏之论曰: “士之品,大概有三。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富贵者而已者,则亦无所不至矣。”朱熹认为: “志于富贵者,即孔子所谓‘鄙夫’也。”由于古文的简约,引起不同理解。对于“患得之”,从字面上看,是害怕得到它(功名富贵),这样理解又与整段话中写的“鄙夫”相矛盾,因此引出不同的说法。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成一家之言。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但只是“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韩非子则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 没有道义关系,彼此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 的,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见《韩非子•六反》)。而后来的儒家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了讳言利、排斥利的倾向,如董仲舒就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见《汉书·董仲舒传》)。试对这三种主张作简要评论。孔子之论符合人为了生存追求利益而又要遵守 “道德”、正确处理好利与义关系的实际,应该是所有经商言利者的原则。所以中国历来就有“儒商”,无论是“徽商”还是“晋商”都以“诚信”为本。到现代,如日的本商人、企业家都奉《论语》中的道德为本,大力提倡言“利”而不忘“义”,这对我们今天的市场经济发展应该是要十分重视的。至于韩非子和董仲舒之论,走向两个极端,“极左”和“极右”,但今天仍有市场,尤其是韩非子之论,在今天不少商人、企业家中还很“吃香”,有的人昧着良心、不顾手段、甚至不顾消费者生命健康赚钱,我们今天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无不与此理论有关。<文言练习>四、“问”在古代和现代都有“不了解的事情请人解答”的意义。在现代汉语里,“问”可以带双宾语(如:“问你一个问题”,“你”是“问”的对象,是间接宾语;“一个问题”是“问”的内容,是直接宾语),也可以带其中一个宾语(如:“我问一个问题”,“我问你(呢)”)。找出一至六课的问字句,看看《论语》中问字的用法有什么规律,跟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1、“使子路问津焉” 的“焉”是什么意思?

2、《论语》里“或问子产”( 14·9)这句话,是“有人问子产说⋯⋯”的意思,还是“有人问子产是怎样一个人”的意思,为什么? 3、“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论语》8·4),“问之”的说法和前面所归纳的“问”字用法是否矛盾?为什么?课文中“问”的句子:子贡问政(12·7)、哀公问于有若曰(12·9)、季康之问政于孔子(12·19)、季康子问(2·20)、南宫适问于孔子曰(14·5)、颜渊问仁(12·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12·11)、宰我问(17·21)、门人问曰(4·15) 问于桀溺(18·6)、 子路问曰(18·7), 子张问曰(15·42)等。《论语》中使用“问”字句的规律是:问字后面的宾语有的完整,有的省略(或省略直接宾语,或省略间接宾语,或两者都省)。但前提是句子意思要让人明白,所省略的宾语或在前面交代,或在后面交代。如果句子或文章开头的问句,则一般齐全。这也是古汉语中宾语省略的一般规律。古汉语中宾语省略十分常见,只要前、后有所交代,人们能看出,即省略,以使表达简约。大多数的问句内容并不出现“问”字,如“曰:‘伤人乎?’不问马。”(10·17)、“晨门曰:‘奚自?’”(14·38)以此看上面三句,第一句中的“焉”是个语气兼指代性质的助词,这里子路问的宾语中用“焉”指代询问的间接宾语,而“津”则是直接宾语。古汉语中常在问句中用“焉”,表达这样的双重作用。第二句的省略是省略了间接宾语,而直接宾语又只有“子产”,因此引出两种不同理解。但联系全句内容,还是可以明白的。这段语录: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子产是郑国的贤相,所以孔子说他是个“惠人”(给人以恩惠的仁人),而问“子西”(楚国人),孔子用“他呀”、“他呀”的语气表示否定之意。从全句看,应该是问子产是怎样一个人。第三句的“问”,是“探问”、“慰问”之意,与一般的询问不同,所以没有省略。五、给下面短文加上标点。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译文: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他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拿读书这件事劝他。他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在读。到了第二天,办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赵普性格深沉而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多忌妒刻薄,但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代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许多人都拘谨顾小节而遇事沉默不言,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章举荐这人,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还是上报这人。太祖生气了,把赵普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碎纸片拾起来带回家。过些日子把这些旧纸片补缀起来,重新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太祖这才醒悟过来,最终用了这人。七、求诸己<课文理解>本章节选的几段语录,主要写《论语》中对个人修养的论述。论述围绕个人“进德”、 “修业”两方面内容,从严格要求自己, 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确立目标,脚踏实地,珍惜时间,言行一致,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课文解读>一、14·42章说“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6·30章说“博施于民而能济⋯⋯尧舜其犹病诸”。由此看来,“安百姓”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什么关系?推而广之,“安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什么关系?“安人”和“安百姓”所达到的修养标准有什么不同?“修己”——“安人”(安百姓)——“博施济众”,这是从个人做起到为其他人服务,再到为大众服务,逐层推进,反映出孔子“推己及人”,从个人的“修身”到为国为民的思想。孔子十分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必须自己过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立足仁义根本,才能使其他人立足仁义根本;自己做事行得通,才能使其他人做事行得通)。他还重视从小事做起,逐渐扩大,到“博施济众”。二、孔子从不轻易以仁许人,他自己也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7·34),另一方面又说“为仁由己”(12·1),“我欲仁,斯仁至矣”(7·30),二者是否矛盾?应该怎样理解“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句话?二者不矛盾。“仁”是孔子认为的人的最高思想境界,是“圣人”具备的根本品质,所以是每个人(包括孔子自己)一生中努力追求的理想人格和境界。但是在孔子看来,“仁”的实现是不断地从点滴做起,一步一步向理想境界迈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完善自己人格。而这一过程,又依赖于个人的自觉认识,我的心中如果向往“仁”,那么,你就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实施“仁”。孔子的这一辨证观点,启发我们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在于从个人的细微处着手,一步步发展,而不是空洞远大目标,缺乏实际。孟子提出“性善”,也肯定了每个人人性中有 “善”的一面,只要坚持向“善”弃“恶”,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按西方说法是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天使”和一个“魔鬼”,“天使”不断战胜“魔鬼”,便能达到高尚的境界。三、孔子为什么面对滚滚流水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它与一般文人“见花流泪,对月伤心”式的伤感有什么区别?同“日月逝矣,岁不我与”的说法相比,“逝者如斯”的说法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孔子一生宣扬和推广他的“仁”与“礼”的主张,以实现自己建立有秩序有仁爱的理想世界,但到处碰壁,多次受困受厄,“累累若丧家之犬”。但孔子并不灰心气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因此迫切感到人生苦短,难以完成自己理想,多次发出这样的感慨。它与一般文人“悲秋伤月式”的惜时恋时相比,带有崇高和悲壮感,而非沉溺于个人功名和儿女之情中“小家子情调”。孔子的“逝者如斯”感叹,用比喻、深沉抒情式方式表达,与“岁不我与”直接抒情议论相比,异曲同工。所以后世经常引用这两段话。<文言练习>四、完成下列各题。 1、“宾”“客”在对举时有等次之别。宾指贵客,客指一般的客人。这种区别现代汉语里还有反映吗?举例说明。现代汉语一般是双音节的词语,表示比较单一的意义,如“宾客”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泛指客人,而用“贵宾”、“客人”来区分尊次。2、说明下列各句中“文”的意义,并试着把它的义项按照发展顺序排列起来。最早的“文”是个象形字,一个人立着,胸前有交叉的图形,指古代的“文身”,因此《说文解字》认为其本义:“错(交叉)画也。”后引申为“花纹”、“天文”、“人文”、“礼乐制度”、“法令条文”、“文字”、“文章”、“完美”、“修饰”、“掩饰”等义项。所以下面带“文”的句子排列应该是:“越人断发文身”——“文不在滋乎”(礼乐制度)——“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化经典)——“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完美)——“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修饰)——“小人之过也必文”(掩饰)。五、读下面短文并完成各题。1、说明文中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2、把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原文略)全文翻译:孟子对戴不胜说:“您要让您的国君学好、达到‘善’的境界吗?我明白的告诉您。(假如)有一个楚国大夫在这里,要想让他的儿子达到会说齐国话的水平,那么,让齐国人来教育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来教育他呢?”(戴不胜)说:“(那当然)要让齐国人来教育他。”孟子说:“一个齐国人在教育他,许多楚国人在旁边骚扰他, (那么)即使每天鞭打他而要求他学会齐国话,(也)不可能达到目的。(如果)把他放到齐国的临淄庄、岳街去,几年后,即使你每天拷打他要让他说楚国话,也不能够了。您说薛居州是个善人, (假如)让他住在国君的身边。(那么)在国君身边的老老少少、 上上下下,都成为薛居州那样的好人了,国君还会与谁去做不好的事呢?在国君的身边,老老少少、上上下下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好人,国君还会跟谁去做好事呢?(假如)只有一个薛居州那样的好人,能把宋国的国君怎么样呢?”其中“之”字句:1、子欲子之王之善与? 前一“之”作连词“的”,后一“之”作动词“达到”(学好)。2、欲其子之齐语也。作动词“达到”(学完)。3、使齐人傅之。作代词他(指代楚大夫之子)。4、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与 3句同。5、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前一“之”与 3句同。后一“之间”作连词(庄、岳的中间)。6、使之居于王所。作代词他(指代薛居州)。八、周而不比<课文理解>本章重在论述如何对待他人, 与上一章如何对待个人, 都是谈如何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在与人交往中应“周而不比”、“群而不党”、“和而不同”,要善于识人,正确对待别人缺点,正确认识朋友,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等。<课文解读>一、《论语》由于文辞简约,有时会给理解造成困难,往往需要联系有关章节及《论语》以外的材料加以判断。如5·17章,“久而敬之”的“之”,所指代的对象就有两说,一说指晏子,一说是指晏子所交之人。请联系 4·26章及12·23章,分析一下哪种说法更为合理。第一种说法更为有理。联系 4·26及12·23两段孔子的“交友之道”,孔子认为交友过度频繁,反而会使朋友疏远, 劝导朋友也应忠言相告, 而不听则作罢。而晏子因“善与人交”,在交往中让朋友了解他而敬重他。据史书记载,晏子是春秋齐国的贤相,很为人敬重。朱熹在这段语录下引“程子”(北宋二程)之论说:“人交久,则敬衰,久而能敬,所以为善。”二、结合实际,说说你认为“周而不比”都应该有哪些表现。根据孔子关于交友的论述,主要表现在“群而不党”、“和而不同”,即交往应有一定的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以文为友,以友辅仁”,而不是朋比为奸。又提出三种“益友”与三种“损友”,为交友的标准,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朋友交往,而不是与谄媚逢迎、虚伪不一、夸夸其谈的人相交。交友也应有度。对待朋友不“以言举人”,也不“以人废言”。三、选择《论语》中格言,从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两方面对这些格言的特点简要分析,并围绕“交友”(或其他话题),每人拟五条思想火花,在壁报上交流。(略)<文言练习>四、解释下列词语。党:《说文解字》:“党,不鲜也。”但这本义不通用,用其后起之义,即古代地方户籍编制单位,五百家为一“党”。引申为“亲属”、同类朋辈、等类、偏私偏袒及政党等义项。所以,“群而不党”(偏私偏袒),“各于其党”(类别),“党同伐异”(同类、朋党),“乡党”(乡里),“党派”(政党)。比:《说文解字》:“比,密也。”引申为亲近、齐同、并列、相连相接等义项。所以,“比而不周”(亲密,这里指不正当的勾结),“比肩而立”(并列),“鳞次栉比”(相连),“比及”(相接)。与:《说文解字》:“与,党与也”,本义指朋党,引申为盟国、友邦、随从、亲近、允许、支持、同类、等待、交往、给予等义项。又作介词(与名词构成介词结构)、连词(连接名词、代词及句子,表示并列)。又同“欤”,作句末疑问语气词。所以,“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前一与作连词,后一与参与,这里作事君),“岁不我与”(等待),“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两个与均作亲近、交往解),“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参与)。道:《说文解字》:“所行道也。”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路程、行程、取道、经过、种类门类、方位、方法、技艺、宇宙万物本原、事理、规律、政治主张与体系、好的政治措施和主张、道德道义、讲述、知道、实施实行、疏通引导等义项。所以,“忠告而善道之”(讲述),“道之以政”(实施、实行),“道千乘之国”(取道、经过),“志于道”(正道,好的政治主张),“中道而废”(道路)。五、分类整理《论语》中至今仍有生命力的格言、熟语、成语,丰富自己的语言。(略)九、出辞气远鄙倍<课文理解>本章论述人们交往中的语言文明和语言技巧。孔子重视个人礼仪, “礼”的内在蕴涵是“德治”的基础,根植于道德,而其外在表现则是人的礼仪、礼节、礼貌。其中说话是人与人交往的主要形式,也是一个人“礼”的主要体现。所以《论语》中有不少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包括人的交谈语言要文明、 远离粗俗,要出于诚信,出于真情,要把握说话时机, 掌握分寸,说话内容既要抓住要害,表达简洁,又要一定的文采,委婉动听,要针对不同的听话对象,善于与不同人交谈等。说话态度要真诚、谦恭,有理有节。“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引孔子言),孔子又以“尽善尽美”作为评论文章、艺术、说法的标准。这些对我们今天都有启发意义。<课文解读>一、孔子既反对巧言令色,又追求语言的敏捷得体,这两者区别在哪里?孔子的主张对我们今天从事语言交际有什么启示?两者的区别在于说话的出发点和内容, 前者是虚情假意,所谓“鲜矣仁”;而后者则出于“仁”的目的,以诚信为本。启示我们今天要重视语言交往,重视表达说话能力培养。新课程《标准》对说话能力有专门要求。语文能力“听、说、读、写”,其中“说”是口头表达, “写”是书面表达,现代社会中,两者同等重要。二、孔子在文化教育和主持礼仪时为什么要用“雅言”?你对学习和推广现代“雅言”——普通话有什么看法?做得怎样?孔子重视“礼”,“礼”既指制度、规范,又指个人礼仪、礼节、礼貌,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礼仪是集中体现“礼”的机会和载体(如今天的庆祝会、 升旗仪式等),礼仪需要庄重、严肃的气氛,才能体现出礼的重要和必要,也才能让人们在礼仪中受到礼的教育和熏陶。而“雅言”则是礼仪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教育则是教育和规范人们礼仪的基础和基本手段、途径,每个人从小就都从文化教育中得到熏陶和培养, 接受正规的雅言教育。 如果不用雅言,则将误人一生。现在提倡普通话,作为一种全国性交流的规范的文明的“雅言”,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尤显必要。三、言语交际要讲究技巧。 面对敏感话题,有时须采取婉转的方式。 作为孔子弟子中“言语”方面佼佼者的子贡,就很擅长这种方式。以本课7·15章和第三课9·13章为例,说说你对委婉这一交际技巧的体会。委婉是不直接将话点明,而是采取迂回曲折的方式,去试探性地了解对方的内心。这种方式在与人交际的特殊场合,还是十分需要的,特别是做人思想工作或劝说别人时,尤为需要,可避免矛盾激化,或者了解对方意图。课文中子贡有成功运用的例子。7·15是讲子贡采用借机试探,用古比今手法了解了孔子的态度。卫出公不愿放弃王位,拒绝他的父亲蒯聩回国继承争王位。当时孔子正在卫国,他的弟子要了解孔子对卫出公的态度,但不便公开询问,于是子贡借古代叔齐、伯夷兄弟俩互相推让王位的事询问孔子的态度,孔子赞扬和高度评价了叔齐和伯夷,当然也就知道孔子对卫出公与其父争夺王位肯定是不会支持的。9·13则用比喻来了解孔子的内心想法,子贡借“美玉”为喻,询问孔子是将美玉珍藏还是寻找识货的商人卖掉,孔子明白弟子之意,回答说,等待识货的商人卖掉它,意思是孔子也希望能有“识货”的统治者能重用他。<文言练习>四、读15·8章,完成下列题目。 1、查字典“失”字可知,“失人”、“失言”可能的义项有这样几个:(1)遗失、丧失;(2)做事不合适、失当;(3)犯错误;(4)错过。你认为:“失人”、“失言”中“失”是哪个意思?“失人”的“失”是“错过”。“失言”的“失”是“犯错误”。2、以下是《论语》中“失”字后面带宾语的几个用例, 你认为“失人”、“失言”中的“失”,其意义与哪句话中的“失”字意义相当?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 与“失人”的“失”(错过)相当。既得之,患失之。 丧失。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与“失言”的“失”(犯错误)相当。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饪”,烹调生熟的程度。“失饪”,烹调生熟失当。3、《现代汉语词典》:“ <失言>无意中说出不该说的话。”这意义和《论语》中的“失言”的“失”意义有什么不同? 现代“失言”的“失”作“漏失”之意,与《论语》中“失言”的“失”作“错误”解是不同的。十、学以致其道<课文理解>本章主要是关于治学修养方面的论述。 孔子十分注重个人自我学习和提高, 围绕这一问题作了大量阐述,包括学习的内容(德、业)、方法、目的、态度等。这些论述,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较大的启示。<课文解读>一、古人讲求“进德修业”。从孔子和子夏等人多次谈到的 “好学”表现看,他们所说的“学”,侧重于“进德”、“修业” 哪一个方面?“樊迟请学稼”,为什么遭到孔子的训斥?侧重于“进德”。他们十分强调学习目的:“君子学以致道”;“君子谋道不谋食”,要认为“君子儒”。在他们看来,学习“道”,即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的境界,引导百姓,成就“文武之道”(实现周礼)。而“修业”主要是技术层面上的,就像“百工”,只能“成其事”,达不到“道”,所以反对樊迟放弃“礼”、“道”的学习去学“稼”这样技术操作层面上的事。过去理解为孔子看不起劳动。孔子论学有两个概念,一是“器”,即把纯粹的知识积累起来;一是“道”,上升到道德、规律层面,他提出“君子不器”,要高层次的学习。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内涵深邃,充满哲学智慧。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海无涯,知识的探求是无尽的,促使人一生中不断学习,不断追求,永不满足。毛泽东曾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的哲学文章中指出: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掌握了某一方面规律后,又有更多的未知在等待我们。二是告诉我们正确的学习态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不懂装懂。只有承认自己不懂,才能去追求学习,所以那些人才是真正聪明的人。否则只能停留在“不懂”上。三、胡适曾经指出,像1·10章“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这句话,竟使用了将近十个虚字,“这是把说话完完全全记录出来的缘故”。这些虚字的使用,不但使句子显得活泼多变,舒展自如,而且生动地描绘了人物的口吻语调,表现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如上例,句中的“也”所表示的语气的停顿,显示了子贡的从容不迫,表推测的语气副词“其诸”与疑问语气词“与”连用,以委婉的语调表现了子贡的自豪。试再举几例作简要说明。如7·5章“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一句,“甚”,是个表程度的副词,它还可充当谓语;“矣”,是用在陈述句后的语气词,这里表示出对自己“衰”变化的惊讶和感叹。“也”,是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后,表示肯定、强调的语气。下句的“矣”同样用在形容词谓语“久”的后面,表示强烈感叹。两个“矣”又作为谓语前置,更突出感慨的强烈。又如11·26,“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是孔子循循善诱学生言志的一段话, 大量的虚词将孔子善于启发学生说出自己见解的教学方法表现出来。“以”,介词,这里表“因为”;“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介词“于”,表示“比较”;“毋”,否定副词,常用在祈使句中,有劝阻之意;“以”同前,介词,下省略“长乎尔”的宾语;“则”,连词,表强调。“也”,句尾语气词,肯定语气,模仿学生背后的意见;“如”,假如,连词;“或”,无定代词,“有人”,代表自己;“则”,连词,与“如”相对,“那么”,是一句假设复句;“何以”,疑问代词与介词结合;“哉”,语气词,有反问的语气在,表示孔子给学生机会,学生应该大胆发表意见的意思。<文言练习>四、关于“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一章,人们理解不尽相同。比较以下几种较有代表性的说法,说说各家对“攻”字、“已”字是怎样理解的。1、朱熹《论语集注》引范氏:“攻,专治也。故治木石金玉之工曰攻。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专治而欲精之,为害甚矣。”朱熹引述范氏之言,认为“攻”即研究、钻研之意。“已”作语气词,与“也”相连,表示肯定的语气。按这样理解,是说一个人如果钻研不好的学问知识,那么危害就大了。范氏还举例说明:“如杨墨是也。其率天下至于无父无君。”认为杨子“为我”与墨子“兼爱”是“无父无君”的“异端”。2、蔡节《论语集说》:“君子在明吾道而已矣。吾道既明,则异端自熄。不此之务,而徒与之角,斯为吾之害也已。” 这里的“攻”作“批判”理解, “已”跟上面理解一样。意思是:君子只要钻研、宣扬自己正确的道就行了,(用不到去批判攻击异端邪道) ,弘扬正道,异端自然就没有市场了。 (如果)去批判攻击异端, (那么),反而造成危害了。3、杨伯峻《论语译注》:“批判那些不正确的议论,祸害就可以消灭了。” 这里的“攻”作批判、攻击解。 “已”表示消灭、没有了。杨伯峻认为: “《论语》共用四次‘攻”字,像《先进篇》的‘小子鸣鼓而攻之’ ,《颜渊篇》的‘攻其恶,无攻人之恶’的三个‘攻’字,都作‘攻击’解,这里也不例外。” “已,应该为动词,止也。因之我译为‘消灭’。”十一、诲人不倦<课文理解>本章是论述学习的态度、 方法及教学的态度和原则。 孔子重视学习内容的选择, 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提倡启发式、因人而异的教育教学方法等,都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至今仍有现实意义。<课文解读>一、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整个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这两种说法,在孔子整个《论语》论述体系中,是不矛盾的。对于前一段,《论语集注》中认为:“此所谓性,兼气质而言者也。气质之性,固有美恶之不同矣。然以其初而言,则皆不甚相远也。但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于是始相远耳。”又引用“程子”之论:“此言气质之性,非言性之本也。若言其本,则性即是理,理无不善。孟子之言性善是也,何相近之有哉!”对于后一段,《论语集注》说:“此承上章而言。人之气质相近之中,又有美恶一定,而非习之所能移者。”又引“程子”之论:“人性本善,有不可移者,何也?语其性则皆善也,语其才则有下愚之不移。所谓‘下愚’有二焉:自暴、自弃也。人苟以善自治,则无不可移,虽昏愚之至,皆有可渐磨而进也。惟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弃者绝之以不为。虽圣人与居,不能化而入也。仲尼之所谓下愚也。然其质非必昏且愚也,往往强戾而才力有过人者,商辛是也。圣人以其自绝于善,谓之下愚。然考其归,则诚愚也。”这里,把“上知(智)”与“下愚”作为一种“气质”,即人的个性(不是本性),认为“下愚”是指那些自暴自弃的人,即自己不愿学习的人。这些人并不愚笨,相反“才力”有“过人”,如商朝纣王。因为不肯学善、向善,所以“不移”。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归纳几种对“上知”、“下愚”的不同观点: 1、“《汉书·古今人表》:‘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是谓上智。可与为恶,不可与为善,是谓下愚。’则是以其品质言。”2、“孙星衍《问字堂集》说:‘上知谓生而知之,下愚谓困而不学。’则是兼以其知识品质而言。”3、“孔子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16·9),这里的‘上知’可能就是‘生而知之’的人。当然这种人是不会有的。可是当时的人却以为一定有,甚至孔子都曾否认地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 7·20)”。过去有种说法,说“上知”是指统治者,“下愚”指劳动人民,从而说孔子看不起劳动人民。这是不确的。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强调对不同人因材施教,并无排斥下层人学习。二、说说您对孔子因材施教的体会。“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人的不同基础、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论语》中有许多例子,集中体现在11·22章中孔子对待子路、冉有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中。三、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跟他的政治倾向有什么关系?你如何评价这种主张?所谓“述而不作”,是指只综合、阐述和宣传古代前贤的理论、 学说、主张,而不创新立异、自立新说。这是孔子谦虚的说法,也跟他的政治倾向有关。孔子提倡“复礼”,向往周朝的礼仪、制度、文化,而当时现实是“历崩乐坏”,所以他更认为要大力宣扬古代文化。对于“述而不作”,一方面说明孔子“复古”的政治立场,以古代礼乐作为最高的标准。但另一方面,孔子在综述古代文化中形成自己的体系,有创新在,并非“传声筒”,更非今天一些“学者”东拼西凑、剪剪贴贴可比。<文言练习>四、称谓是社交礼节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人对此尤其重视,什么时候称名,什么时候称字,什么时候称官职、地望,都有基本规则。主要决定因素是交际双方的尊卑,以及第三方相对于对方的尊卑。试对《论语》称谓情况作简单归纳说明。孔子对弟子称名,在弟子前自称名。弟子对孔子多称夫子,少数称字(仲尼不可毁也)弟子在孔子前自称名,对其他弟子称字。弟子相互之间称字,自称称名。《论语》编纂者对孔子弟子通常称字,个别称子。老师称呼学生,称其名,或称其字,表示教师或威严、或亲切,如孔子直呼“求(冉有)”、“点(曾皙)”等;学生对老师称“子” (您),一般人也称“子” (如18·6章,桀溺对子路称“子为谁”)。五、给下面短文加上标点,并解释画线的词语,说说文中“自明”、 “令女弟”、“丞相”、“老兄昆仲”的具体所指及彼此间关系。信中称自明为“渠”,称陈师中为“老兄”,称程颐为“伊川先生”,从中可以看出这几个人与朱熹之间怎样的尊卑关系?自明之亡,行且期矣。念之怛然,痛恨如新。不知向来所喻编次文字,今已就否?渠所立,自足以不朽。然其议论曲折,亦不可不使后人闻之也。其家事复如何?朋友传说,令女弟甚贤,必能养老抚孤,以全柏舟之节。此事更在丞相夫人奖劝、扶植以成就之。使自明没为忠臣,而其室家生为节妇,斯亦人伦之美事。计老兄昆仲,必不惮赞成之也。昔伊川先生尝论此事,以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自世俗观之,诚为迂阔。然自知经识理君子观之,当有以知其不可易也。伏况丞相,一代元老,名教所宗,举错之间,不可不审。熹既辱知之,厚于义,不可不言。未敢直前,原因老兄而密白之,不自知其为僭率也。 (朱熹《与陈师中书》)这是朱熹给朋友陈师中的一封信。从信中意思看,朱熹与陈师中、自明是朋友,又都信奉北宋“二程”的理学。陈师中之父陈俊卿曾当过宰相,陈俊卿女儿(陈师中妹妹)嫁与自明。自明去世后,其妻子立志守节。此书信即赞扬、劝导此事。“令女弟”,“令”对对方尊称,“女弟”,妹妹。“丞相”,指陈师中父亲,称官职表示尊重。“老兄昆仲”,指陈师中兄弟,与朱熹平辈,又是较密切朋友,所以称“老兄”。“伊川先生”称“二程”中的程颐,“伊川”既是地名,又是程颐之号,表示尊称。行:离开、离去。

期(jī):周年。

痛恨:悲痛、遗憾。

向来:自从、向来。喻:明,指著作。作书以明古今之事。 奖劝:奖掖、勉励。 扶植:帮助、培养。成就:完成、实现。 赞成:赞同而帮助成功。 辱:表示谦虚的副词,用于指称自己。十二、高山仰止<课文理解>这一章多方面展示了孔子的为人和性格,从中可以看出他富有人情味、教育人、关心学生、坚持原则和志向的人品和道德操守。

善于识人、善于引导“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郑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宋朱熹则解释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朱熹的“高山”,就说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喻义;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一个崇高得可以,一个直白得可以。对“止”,都解释为语助词,看来没有什么异义。<课文解读>一、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孔子师生之间关系和你周边的情况,以“我心目中理想的师生关系”为题,作2——3分钟的演讲。(略)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亢直”。从本书的有关材料中,可以看出子路是怎样一个人?《论语》中子路的形象为什么显得较为丰满生动?子路性格直爽、率直,说话、做事前往往缺乏细致思考,好说大话,如《侍坐章》中的回答。有时甚至分不清好坏,为人利用,如《季氏将伐颛臾章》中参与季氏的攻打颛臾。有时说话也缺乏分寸,如13·3章中说孔子“名分”之说“迂”,使得孔子也发火,说他“野”(粗鲁)。但有时也很知礼,如 18·7章中遇见丈人问路时“拱而立”等。由于《论语》中通过多角度地展示子路的为人, 或通过孔子、或通过其他学生来看子路, 而且在刻画他的言语及行为时,极有个性色彩,白描传神,如回答孔子提问时“率尔对曰”(《侍坐章》)。所以,子路形象较为丰满生动。三、《论语》中多叠句,如“觚哉,觚哉”、“使乎,使乎”、“归与,归与”、 “天厌之,天厌之”等。说说这些叠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以及这种句子形式与《论语》语体特点的关系。 这些叠句使得人物说话的感情显露出来,由于《论语》是语录体,对人物的神情动作描写极少, 所以人物的语言尤显重要, 而叠句将人物或喜或忧、 或感慨或赞叹的情感表现出来,同时也增添了生动性和形象性,言语中看到人物神情毕现。<文言练习>四、古人有名有字。名与字意义上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