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3-唐诗五首》课件_第1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3-唐诗五首》课件_第2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3-唐诗五首》课件_第3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3-唐诗五首》课件_第4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3-唐诗五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诗五首唐诗五首1诵读诗歌,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反复阅读,感受诗词的意境,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课时目标诵读诗歌,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课时目标2学情诊断

情境导入《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学情情境导入《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3王绩(585-644)字无功,自号东皋子、五斗先生,唐朝著名诗人。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学情诊断

作者简介王绩(585-644)字无功,自号东皋子、五斗先生,唐朝著名4学情诊断

背景介绍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学情背景介绍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5自主探究感知文本朗读训练自主探究感知文本朗读训练6①依:归依。②唯:只。③落晖:落日。④顾:看。自主探究感知文本①依:归依。②唯:只。自主探究感知文本7自主探究感知文本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原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自主探究感知文本译文:原文:8自主探究感知文本译文: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原文: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自主探究感知文本译文:原文:9合作探究深入文本怎样理解“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作者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达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合作探究深入文本怎样理解“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10合作探究深入文本中间四句描写了秋天的景色,作者是如何进行描写的?诗人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野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合作探究深入文本中间四句描写了秋天的景色,作者是如何进行描写11合作探究深入文本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和苦闷。合作探究深入文本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王绩还不能像陶渊12课时小结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表达了作者辞官隐居后闲逸、彷徨和苦闷的复杂心情。课时小结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13学情诊断

情境导入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学情情境导入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14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学情诊断

作者简介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最为人15自主探究感知文本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原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自主探究感知文本译文:原文:16自主探究感知文本译文: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原文: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自主探究感知文本译文:原文:17合作探究深入文本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作者通过“日暮”、“乡关”、“烟波”这些词表现了思乡之情。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空荡荡的黄鹤楼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合作探究深入文本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18合作探究深入文本第三联描写繁荣的景致,有什么作用?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烘托孤寂的思乡之情。合作探究深入文本第三联描写繁荣的景致,有什么作用?以繁茂之景19课时小结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课时小结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20学情诊断

情境导入《使至塞上》出使到边塞学情情境导入《使至塞上》出使到边塞21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杰出画家、诗人,人称“诗佛”。祖籍山西祁县(今山西祁县境内)人。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工诗善书,尤以画名,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苏轼曾称赞他的诗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学情诊断

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杰出画家、诗人,人称“诗佛22朗读成诵整体感知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居延。朗读成诵整体感知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首23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翻译: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朗读成诵整体感知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24讲解: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美感受。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其悲壮的英雄浩然之气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翻译: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朗读成诵整体感知讲解: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美25讲解:这一联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赞美之情。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翻译: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长官正在边防前线呢!朗读成诵整体感知讲解:这一联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他们26自主探究深入文本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词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单车”,诗人轻车简从,奔赴边塞,孤独之感从这一个词语中传达出来。自主探究深入文本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词写出了诗人出塞时27深入文本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喻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比喻诗人自己,透露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孤寂、抑郁、愤懑以及远离家乡的漂泊、思乡等幽微难言的复杂心情。自主探究深入文本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喻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28深入文本诗中每一联分别用到了什么表达方式?首联:记叙;颔联:记叙和描写;颈联:描写;尾联:记叙。自主探究深入文本诗中每一联分别用到了什么表达方式?首联:记叙;颔联:29品味诗境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的浩瀚无边。“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使荒凉大漠上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直”字,又表现了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合作探究品味诗境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字,突出了边疆30品味诗境“长”字,将没有山峦林木的浩瀚无垠的沙漠上那横贯其间的黄河的令人震撼的壮阔之美写得淋漓尽致。“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暖又微带苍茫的感觉。合作探究品味诗境“长”字,将没有山峦林木的浩瀚无垠的沙漠上那横贯其间31品味诗境这句诗被誉为千古名句,它“诗中有画”:这幅“画”美在哪里?合作探究构图美:烽烟夕阳大漠长河——苍茫辽阔线条美:直烟河长圆日——层次丰富色彩美:黄沙碧水红日青烟——鲜明优美品味诗境这句诗被誉为千古名句,它“诗中有画”:这幅“画”美在32课时小结这首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实体,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守边将士以身许国的爱国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因个人际遇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课时小结这首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33东皋薄暮望(gāo)

徙倚欲何依(xǐ)萧关逢候骑(qí)

都护在燕然(yàn)C.芳草萋萋鹦鹉洲(qī)

山山唯落晖(huī)D.牧人驱犊返(dú)

长歌怀采薇(wēi)检测小结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Bjìyān东皋薄暮望(gāo)徙倚欲何依(xǐ)检测小结加点字注音34A.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D.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检测小结下列诗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D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A.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检测小结下列诗句节奏划分35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碎叶(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5岁-25岁在四川生活,对四川的山山水水有着深厚的感情。25岁第一次出蜀远游。42岁在别人的推荐下,来到了长安,才华受唐玄宗赏识,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后遭人嫉妒,获罪,遭贬谪,途中遇赦。学情诊断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碎叶(当时属36学情诊断

背景介绍

25岁的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这时的诗人正值青年,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学情背景介绍25岁的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37朗读训练朗读成诵整体感知朗读训练朗读成诵整体感知38朗读成诵整体感知译文: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朗读成诵整体感知译文: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39朗读成诵整体感知译文: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朗读成诵整体感知译文: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40朗读成诵整体感知译文: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朗读成诵整体感知译文: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41朗读成诵整体感知译文: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朗读成诵整体感知译文: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42品味诗境“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随”和“入”用得好在哪里?合作探究“随”生动地写出崇山峻岭随着船的移动逐渐消失,而代之以一望无际的平野的情景;“入”描写出长江水由山区流入平原,一泻千里的气势。天开地阔,诗人开阔的胸襟、舒畅的心情都流露在字里行间。品味诗境“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随”和“入”用得好在哪43品味诗境“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两句诗描写出什么样的图景?合作探究夜晚,变幻莫测的江水、月光、云霞让诗人目不暇接。一幅江水映月图,一幅彩霞变换图,把读者带入梦幻般的意境之中。品味诗境“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两句诗描写出什么样的图44品味诗境“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合作探究运用拟人手法,借故乡的水有情,不远万里送“我”告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亲人的感情。品味诗境“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45课时小结这首诗,与作者的其他送别诗不同,并非为朋友送行,而是告别故乡。作者描绘了出蜀过荆门山的沿途山川景色,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别具特色。课时小结这首诗,与作者的其他送别诗不同,并非为朋友送行,而是46学情诊断

情境导入学情情境导入47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诗歌最多的一个,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学情诊断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李白、杜甫合称48学情诊断

背景介绍长庆三、四年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西湖美景深深地吸引着诗人。在任期间,他写下了很多有关西湖湖光山色的诗歌。钱塘湖是杭州西湖的别名。学情背景介绍长庆三、四年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西湖美49朗读成诵整体感知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朗读成诵整体感知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钱塘50自主探究理解诗意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自主探究理解诗意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51自主探究理解诗意译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自主探究理解诗意译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52自主探究理解诗意译文:繁多而五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自主探究理解诗意译文:繁多而五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53自主探究理解诗意译文: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自主探究理解诗意译文: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54品味诗境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西湖的美?诗歌描绘的是西湖春天哪个阶段的景色?合作探究景物:水面、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绿杨、白沙堤。早春,由“水面初平”“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可知是早春。品味诗境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西湖的美?诗歌描绘的是西湖春55品味诗境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的“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合作探究①运用了拟人手法;②写出了莺的活泼可爱;③突出了初春乍暖还寒又生机勃勃的景象;品味诗境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的“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合56品味诗境合作探究④表现了作者对初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⑤“争”字和“啄”字前后呼应,使诗句对仗工整;⑥表达了春光的难得与宝贵。品味诗境合作探究④表现了作者对初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⑤“争57课时小结钱塘湖春行景感水、云、莺、燕花、草、杨、堤最爱湖东行不足赞美喜爱课时小结钱塘湖春行景感水、云、莺、燕花、草、杨、堤最爱湖东行58“部编本”语文教材解读“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一)教材要体现国家意识、主流意识形态、党的认同,体现立德树人从娃娃抓起。(二)体现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实践创新。(三)语文、道德与法制、历史三个学科教材统编是大趋势。(四)“一标多本”教材质量参差不齐,“部编本”力图起到示范作用。二、“部编本”教材的编写理念:(一)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二)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提倡全民阅读,注重两个延伸:往课外阅读延伸,往语文生活延伸。(三)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编研结合。(四)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部编本”语文教材的七个创新点:(一)选文创新:课文总数减少,减少汉语拼音的难度。(二)单元结构创新——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制,综合性更强。(三)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四)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位一体,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五)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六)识字写字教学更加讲究科学性。(七)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新教材注重了六个意识。1、国家意识。2、目标意识。3、文体意识,非常突出文学素养的培养。4、读书意识。5、主体意识。6、科研意识。小结:好教,但教好不易。下课啦!

本作品由无名收集整理,精心排版。可以直接套用或引用、打印。如果喜欢请分享给您的好友,同时欢迎您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谢谢!本作品由无名收集整理,精心排版。可以直接套用或引用。如果喜欢请分享给您的好友,同时欢迎您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谢谢!本作品由无名收集整理,精心排版。可以直接套用或引用。如果喜欢请分享给您的好友,同时欢迎您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谢谢!本作品由无名收集整理,精心排版。可以直接套用或引用。如果喜欢请分享给您的好友,同时欢迎您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谢谢!

“部编本”语文教材解读下课啦!

59唐诗五首唐诗五首60诵读诗歌,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反复阅读,感受诗词的意境,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课时目标诵读诗歌,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课时目标61学情诊断

情境导入《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学情情境导入《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62王绩(585-644)字无功,自号东皋子、五斗先生,唐朝著名诗人。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学情诊断

作者简介王绩(585-644)字无功,自号东皋子、五斗先生,唐朝著名63学情诊断

背景介绍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学情背景介绍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64自主探究感知文本朗读训练自主探究感知文本朗读训练65①依:归依。②唯:只。③落晖:落日。④顾:看。自主探究感知文本①依:归依。②唯:只。自主探究感知文本66自主探究感知文本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原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自主探究感知文本译文:原文:67自主探究感知文本译文: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原文: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自主探究感知文本译文:原文:68合作探究深入文本怎样理解“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作者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达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合作探究深入文本怎样理解“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69合作探究深入文本中间四句描写了秋天的景色,作者是如何进行描写的?诗人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野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合作探究深入文本中间四句描写了秋天的景色,作者是如何进行描写70合作探究深入文本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和苦闷。合作探究深入文本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王绩还不能像陶渊71课时小结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表达了作者辞官隐居后闲逸、彷徨和苦闷的复杂心情。课时小结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72学情诊断

情境导入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学情情境导入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73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学情诊断

作者简介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最为人74自主探究感知文本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原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自主探究感知文本译文:原文:75自主探究感知文本译文: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原文: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自主探究感知文本译文:原文:76合作探究深入文本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作者通过“日暮”、“乡关”、“烟波”这些词表现了思乡之情。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空荡荡的黄鹤楼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合作探究深入文本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77合作探究深入文本第三联描写繁荣的景致,有什么作用?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烘托孤寂的思乡之情。合作探究深入文本第三联描写繁荣的景致,有什么作用?以繁茂之景78课时小结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课时小结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79学情诊断

情境导入《使至塞上》出使到边塞学情情境导入《使至塞上》出使到边塞80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杰出画家、诗人,人称“诗佛”。祖籍山西祁县(今山西祁县境内)人。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工诗善书,尤以画名,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苏轼曾称赞他的诗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学情诊断

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杰出画家、诗人,人称“诗佛81朗读成诵整体感知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居延。朗读成诵整体感知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首82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翻译: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朗读成诵整体感知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83讲解: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美感受。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其悲壮的英雄浩然之气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翻译: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朗读成诵整体感知讲解: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美84讲解:这一联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赞美之情。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翻译: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长官正在边防前线呢!朗读成诵整体感知讲解:这一联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他们85自主探究深入文本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词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单车”,诗人轻车简从,奔赴边塞,孤独之感从这一个词语中传达出来。自主探究深入文本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词写出了诗人出塞时86深入文本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喻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比喻诗人自己,透露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孤寂、抑郁、愤懑以及远离家乡的漂泊、思乡等幽微难言的复杂心情。自主探究深入文本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喻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87深入文本诗中每一联分别用到了什么表达方式?首联:记叙;颔联:记叙和描写;颈联:描写;尾联:记叙。自主探究深入文本诗中每一联分别用到了什么表达方式?首联:记叙;颔联:88品味诗境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的浩瀚无边。“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使荒凉大漠上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直”字,又表现了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合作探究品味诗境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字,突出了边疆89品味诗境“长”字,将没有山峦林木的浩瀚无垠的沙漠上那横贯其间的黄河的令人震撼的壮阔之美写得淋漓尽致。“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暖又微带苍茫的感觉。合作探究品味诗境“长”字,将没有山峦林木的浩瀚无垠的沙漠上那横贯其间90品味诗境这句诗被誉为千古名句,它“诗中有画”:这幅“画”美在哪里?合作探究构图美:烽烟夕阳大漠长河——苍茫辽阔线条美:直烟河长圆日——层次丰富色彩美:黄沙碧水红日青烟——鲜明优美品味诗境这句诗被誉为千古名句,它“诗中有画”:这幅“画”美在91课时小结这首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实体,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守边将士以身许国的爱国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因个人际遇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课时小结这首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92东皋薄暮望(gāo)

徙倚欲何依(xǐ)萧关逢候骑(qí)

都护在燕然(yàn)C.芳草萋萋鹦鹉洲(qī)

山山唯落晖(huī)D.牧人驱犊返(dú)

长歌怀采薇(wēi)检测小结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Bjìyān东皋薄暮望(gāo)徙倚欲何依(xǐ)检测小结加点字注音93A.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D.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检测小结下列诗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D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A.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检测小结下列诗句节奏划分94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碎叶(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5岁-25岁在四川生活,对四川的山山水水有着深厚的感情。25岁第一次出蜀远游。42岁在别人的推荐下,来到了长安,才华受唐玄宗赏识,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后遭人嫉妒,获罪,遭贬谪,途中遇赦。学情诊断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碎叶(当时属95学情诊断

背景介绍

25岁的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这时的诗人正值青年,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学情背景介绍25岁的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96朗读训练朗读成诵整体感知朗读训练朗读成诵整体感知97朗读成诵整体感知译文: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朗读成诵整体感知译文: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98朗读成诵整体感知译文: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朗读成诵整体感知译文: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99朗读成诵整体感知译文: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朗读成诵整体感知译文: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100朗读成诵整体感知译文: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朗读成诵整体感知译文: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101品味诗境“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随”和“入”用得好在哪里?合作探究“随”生动地写出崇山峻岭随着船的移动逐渐消失,而代之以一望无际的平野的情景;“入”描写出长江水由山区流入平原,一泻千里的气势。天开地阔,诗人开阔的胸襟、舒畅的心情都流露在字里行间。品味诗境“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随”和“入”用得好在哪102品味诗境“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两句诗描写出什么样的图景?合作探究夜晚,变幻莫测的江水、月光、云霞让诗人目不暇接。一幅江水映月图,一幅彩霞变换图,把读者带入梦幻般的意境之中。品味诗境“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两句诗描写出什么样的图103品味诗境“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合作探究运用拟人手法,借故乡的水有情,不远万里送“我”告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亲人的感情。品味诗境“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104课时小结这首诗,与作者的其他送别诗不同,并非为朋友送行,而是告别故乡。作者描绘了出蜀过荆门山的沿途山川景色,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别具特色。课时小结这首诗,与作者的其他送别诗不同,并非为朋友送行,而是105学情诊断

情境导入学情情境导入106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诗歌最多的一个,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学情诊断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李白、杜甫合称107学情诊断

背景介绍长庆三、四年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西湖美景深深地吸引着诗人。在任期间,他写下了很多有关西湖湖光山色的诗歌。钱塘湖是杭州西湖的别名。学情背景介绍长庆三、四年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西湖美108朗读成诵整体感知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朗读成诵整体感知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钱塘109自主探究理解诗意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自主探究理解诗意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110自主探究理解诗意译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