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物理学基础_第1页
放射物理学基础_第2页
放射物理学基础_第3页
放射物理学基础_第4页
放射物理学基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放射物理学基础第一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内容纲要核物理的基本知识常用放疗设备和放射源X(γ)射线射野剂量学高能电子束射野剂量学临床放射治疗剂量计算临床剂量学四原则及靶区勾画必须熟悉的几个概念放射治疗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第二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核物理的基本知识常用放疗设备和放射源X(γ)射线射野剂量学高能电子束射野剂量学临床放射治疗剂量计算临床剂量学四原则及靶区勾画必须熟悉的几个概念放射治疗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第三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1.1原子的基本结构:

一、核物理的基本知识第四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1.2放射性衰变类型

a)

α衰变:放出α粒子

b)

β衰变:放出正电子或负电子或俘获一个轨道电子

c)

γ跃迁和内转换:

γ跃迁会以γ射线形式释放能量;内转换发射内转换电子。第五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1.3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与核外电子非弹性碰撞——电离损失/碰撞损失

(释放出特征X射线或俄歇电子)与原子核非弹性碰撞——辐射损失(轫致辐射)与原子核弹性碰撞与原子核发生核反应第六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X(γ)光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主要过程有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效应;其它次要的作用过程有相干散射、光核反应等。

1.4X(γ)

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第七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1.5几个重要的概念1.5.1放射性活度:放射性活度是指一定量的放射性核素在一很短的时间间隔内发生的核衰变数除以该时间间隔之商。A=-dN/dt=λN=λN0e-λt=A0e-λt

其中,λ为衰变常数;A和A0分别是t时刻和初始时刻的放射性活度。国际单位为贝可勒尔(Bq)1.5.2射程:带电粒子在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中,不断损失能量,最终损失所有动能而停止运动(不含热运动)。粒子沿入射方向从入射位置至完全停止位置所经过的直线距离称为射程。(射程与路径长度的区别)第八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1.5.3线性能量传递(linearenergytransfer,LET)是指次级粒子径迹单位长度上的能量传递,即带电粒子传给其径迹物质上的能量。常用单位:KeV/umLET分为两类:低LET射线(X、γ、β射线),LET值<10KeV/um;高LET射线(快中子、负π介子、重粒子),LET值>100KeV/um辐射生物效应与LET值有重要关系。在相同吸收剂量下,射线LET值越大,其生物效应越大。第九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

1.5.5半价层:半价层(HVL)定义为X(γ)射线束流强度衰减到其初始值一半时所需的某种物质的厚度,它与线性衰减系数μ的关系为:HVL=ln2/μ=0.693/μ1.5.6吸收剂量:电离辐射给予质量为dm的介质的平均授予能dε,也就是单位质量物质吸收电离辐射的平均能量

D=dε/dm

单位为J·kg-1,专用名为戈瑞(Gy)第十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1.5.7照射量(exposure,X):照射量X是dQ除以dm所得的商;指X(γ)射线在单位质量的空气中所产生的电离的电荷数。X=dQ/dm

单位:库仑/千克(C/kg)。原用单位是伦琴(R)1R=2.58×10-4C/kg1.5.8比释动能(kineticenergyreleasedinmaterial,Kerma,K):K等于dEtr除以dm的商;即K=dEtr/dm。

dEtr是非带电电离粒子在质量为dm的物质中所释放的所有带电粒子的初始功能之和。单位:焦耳/千克(J/kg)。专用名Gray(Gy),1Gy=1J/kg;1.5.9剂量当量:单位J/kg,专用名Sv第十一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1.5.10吸收剂量和比释动能的关系电子平衡第十二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电子平衡(ElectronicEquilibrium)

在均匀介质中的测量体积元内,离开此体积元的电子,被另一个进入该体积元具有相同能量的电子代替,则在该体积元内存在着电子平衡。理论的要点是:

1不要求进入体积元的电子数目等于离开体积元的电子数目;

2只要求电子带入体积元的能量等于电子带出体积元的能量。

3当测量体积元的体积较小,但大于次级电子的最大射程时,电子平衡可以建立。第十三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核物理的基本知识常用放疗设备和放射源X(γ)射线射野剂量学高能电子束射野剂量学临床放射治疗剂量计算临床剂量学四原则及靶区勾画必须熟悉的几个概念放射治疗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第十四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二、常用放疗设备和放射源X线治疗机Co-60治疗机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常规X线模拟定位机CT模拟定位机近距离后装治疗机其他第十五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2.1X线治疗机

一般指400kV以下X线治疗肿瘤的装置原理:高速运动的电子作用于钨等重金属靶,发生特征辐射、韧致辐射,产生X线。用途:主要用于体表肿瘤和浅表淋巴结转移的治疗或预防性照射。缺点:深度剂量低,皮肤剂量高;骨吸收剂量高;易于散射,剂量分布差。第十六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2.2Co-60治疗机原理:利用放射性同位素60Co发射出的γ射线治疗肿瘤特点:①能量高,射线穿透力强;②皮肤反应轻;③康普顿效应为主,骨吸收类似于软组织吸收;④旁向散射少,放射反应轻;⑤经济可靠,维修方便。缺点:需定时换源;防护相对困难。第十七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原理:利用微波电场沿直线加速电子然后发射,或打靶产生X线发射,治疗肿瘤的装置。2.3医用直线加速器第十八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特点:1、产生不同能量的X线(4~18MV)2、产生不同能量的电子束(4~25MeV)3、照射野均匀性好4、可开展X刀治疗5、安全性好2.3医用直线加速器第十九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2.4近距离后装治疗机现代后装治疗机主要包括:治疗计划系统和治疗系统。现代近距离治疗的特点:1、放射源微型化,程控步进电机驱动;2、高活度放射源形成高剂量率治疗;3、计算机计划设计。第二十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2.5常规X线模拟定位机X线模拟定位机是用来模拟加速器或60Co治疗机机械性能的专用X线诊断机。第二十一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2.5常规X线模拟定位机功能:1.靶区及重要器官的定位2.确定靶区(或危及器官)的

运动范围3.治疗方案的确认(治疗前模拟)4.勾画射野和定位、摆位参考标记5.拍摄射野定位片或证实片6.检查射野挡块的形状及位置第二十二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2.6CT模拟定位机CT扫描机+多幅图像显示器+治疗计划系统+激光射野投射器肿瘤的正确定位产生数字模拟影像帮助设计合适的照射野产生模板以供制作铅挡在病人皮肤上标记等中心点第二十三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2.7多叶准直器(MLC)第二十四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2.8治疗计划系统第二十五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Siemens

VarianElektaTomotherapyBrainLabAccuray2.9近年进入临床应用的先进的放射治疗机第二十六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2.10辐射源种类放射性同位素放出的α、β、γ射线X线治疗机和各类加速器产生的不同能的X线各类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质子束、中子束、负π介子束以及其他重粒子束第二十七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2.10照射方式远距离照射:放射源离开人体一定距离集中照射某一病变部位。简称外照射。近距离照射:亦称内照射,组织间和腔内照射(后装治疗)。包括腔内和管内、组织间、敷贴、术中照射等。将放射源密封直接放入被治疗的组织内或放入人体的天然腔内,如舌、鼻咽、食管、宫颈等部位进行照射。第二十八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近距离治疗的主要特点:根据距离平方反比定律:射线到达介质的强度与照射距离成平方反比关系。即距放射源较近处受照剂量高,随距放射源距离的增加,剂量迅速跌落。可对正常组织进行保护,但亦造成靶区剂量分布的不均匀。内照射不能单独应用于临床,一般作为外照射的补充。第二十九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第三十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核物理的基本知识常用放疗设备和放射源X(γ)射线射野剂量学高能电子束射野剂量学临床放射治疗剂量计算临床剂量学四原则及靶区勾画必须熟悉的几个概念放射治疗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第三十一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

临床射野剂量学是放射治疗进行精确、定量和计算机计算的数学、物理基础,是实验测量和数学物理计算的结合。三、X(γ)射线射野剂量学第三十二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3.1组织替代材料和人体模型3.1.1组织替代材料:

定义:模拟人体组织与射线相互作用的材料

显然这种替代材料必须具有与被模拟组织与射线相互作用相同的有关的物理特点,如原子序数、电子密度、质量密度、甚至化学成分等。第三十三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3.2深度剂量分布3.2.1照射野有关名词定义射线质指的是射线能量,主要表示射线贯穿物体的能力。射野中心轴射线束的中心对称轴线,临床上一般用放射源S穿过对称照射野中心的连线作为射野中轴。dd0第三十四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3)照射野射线束经准直器后垂直通过模体的范围,用模体表面的截面大小表示照射野的面积。临床剂量学中规定50%等剂量曲线的延长线交于模体表面的区域定义为照射野的大小。第三十五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4)参考点规定模体表面下射野中心轴上某一点作为剂量计算或测量参考的点,表面到参考点的深度记为d0

。(5)源皮距(SSD)

放射源到模体表面照射野中心的距离。(6)源轴距(SAD)

放射源到机架等中心的距离。(7)源片距(SFD)

放射源到胶片的距离,也叫靶片距。(8)SCD

放射源到电离室有效测量点的距离。(9)源托距放射源到挡铅托盘上表面的距离。第三十六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3.2.2百分深度剂量(PDD)百分深度剂量定义百分深度剂量定义为射野中心轴上某一深度d处的吸收剂量率Dd与参考点深度do处剂量率的百分比:

PDD=Dd/Ddo×100%对于高能X(γ)射线,因参考深度取在射野中心轴上最大剂量点深度dm处

PDD=Dd/Ddm×100%不同能量射线的最大剂量点深度射线质钴606MVX线8MVX线15MVX线Dmax(mm)5152028第三十七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第三十八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第三十九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2)建成效应从表面到最大剂量深度区域称为剂量建成区域,此区域内剂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对于高能X射线,一般都有建成区域存在,如果原射线中电子含量少,表面剂量可以很低,但不能为0,因为各种散射,原射线中总有少量电子存在。对于25MVX线,表面剂量可以少于15%。为减少散射电子,降低皮肤剂量,应将准直器端面离开人体表面15-20cm,挡铅时也应注意。第四十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3)影响PDD的几个因素

(深度d,射野大小FSZ,源皮距f,能量E)在X(γ)线入射人体后,深度剂量的变化受三个因素支配:

a)与该点到源的空间距离有关的反平方定律;

b)深度为d的介质引起的指数吸收衰减;

c)准直器限束系统和体模产生的散射线影响。

可用如下公式描述:

PDD(d,f,A0)=100%×(A0/A1)×e-u(d-dm)×Ks=100%×[(f+dm)/(f+d)]2×e-u(d-dm)×Ks第四十一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PDD(d,f,A0)=100%×(A0/A1)×e-u(d-dm)×Ks

=100%×[(f+dm)/(f+d)]2×e-u(d-dm)×Ks

Ⅰ射线质(能量)对PDD的影响能量高μ(线性衰减系数)小e-u(d-dm)

大PDD大第四十二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Ⅱ射野面积对PDD的影响PDD(d,f,A0)=100%×(A0/A1)×e-u(d-dm)×Ks

=100%×[(f+dm)/(f+d)]2×e-u(d-dm)×Ks

FSZ增大Ks增大PDD增大第四十三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等效方野=4倍面积/周长

S=(2ab)/(a+b)注意:对于后面讲到的电子束会带来较大的误差,应采用方根式。如对于电子线输出因子OUF(X,Y)=[OUF(X,X)×OUF(Y,Y)]1/2。第四十四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Ⅲ深度对PDD的影响深度增大d-dm增大PDD变小Ⅳ源皮距对PDD的影响源皮距增大A0/A1增大PDD变大PDD(d,f,A0)=100%×(A0/A1)×e-u(d-dm)×Ks

=100%×[(f+dm)/(f+d)]2×e-u(d-dm)×Ks

第四十五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Q1:PDD(d,f1,A0)=100%×[(f1+dm)/(f1+d)]2×e-u(d-dm)×Ks1

Q2:PDD(d,f2,A0)=100%×[(f2+dm)/(f2+d)]2×e-u(d-dm)×Ks2

两式相比则得到源皮距从f1增加到f2时两种源皮距下PDD的比值[PDD(d,f2,A0)/PDD(d,f1,A0)]=F×(Ks2/Ks1)第四十六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3.2.3组织空气比(TAR)TAR定义及影响因素定义:TAR=Dt/DtaSSD对TAR的影响:TAR是比较两种不同散射条件在空间同一点的吸收剂量率之比,因此TAR的一个重要物理性质是其值与SSD无关。射线能量、组织深度和射野大小对TAR的影响类似于PDD.第四十七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3.2.4组织最大剂量比(TMR)

在剂量计算时,因PDD随SSD的变化,用于等中心照射时,剂量计算困难。TAR克服了这一缺点,适用于任何源皮距的计算,但TAR的一个根本缺点在于它必须测量空气中计算处的吸收剂量。可随能量的增加,加在测量电离室上的建成套的体积不断加大,电子平衡不能建立,不仅使得测量困难,而且误差大不能采用。为此提出了TMR概念。第四十八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组织模体比和组织最大剂量比组织模体比(TPR)定义为模体中射野中心轴上任一点剂量率与空间同一点模体中射野中心轴上参考深度(t0)处同一射野的剂量率之比。

TPR=(d,FSZd)=Dd/Dt0参考深度通常取5cm或10cm。水面d水面d0组织体模比和组织最大剂量比图例第四十九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

组织模体比TPR与百分深度剂量PDD测量方法的比较第五十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当t0=dm时,TPR变成TMRTMR(d,FSZd)=TPR(d,FSZd)t0=dm=Dd/Ddm=Dd/Dm

由TMR定义可以看出,构成TMR的散射线剂量虽然随射野增大而增加,但这种增加仅仅是由于模体的散射,而与准直器的散射无关,因此零野的TMR(d,0)代表了有效原射线剂量。TMR与PDD的关系:其中:f=SSD,FSZd=FSZ*(f+d)/f,FSZm=FSZ*(f+dm)/f第五十一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3.4.1原射线和散射线原射线散射线有效原射线第五十二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Theproductionofhighenergyphotonbeam第五十三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

由于有效原射线中的原射线和准直器系统的散射的影响,射野输出剂量随射野增大而增大,描述这种变化关系的叫做射野输出因子(OUF) 。它定义为射野在空气种的输出剂量率与参考野(一般为10cm×10cm)在空气中的输出剂量率之比。此处定义的射野输出因子(OUF)就是准直器散射因子Sc。

模体散射校正因子(Sp)定义为射野在模体内参考点(一般在最大剂量点)深度处的剂量率与准直器开口不变时的参考射野(10cm×10cm)在同一深度处剂量率之比。Sp(FSZ)=Sc,p/OUF=Sc,p/Sc

式中Sc,p为准直器和模体的散射线造成的总散射校正因子,定义为射野在模体中的输出剂量率与参考射野(10cm×10cm)在模体中的输出剂量率之比。

3.4.2射野输出因子和模体输出因子第五十四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第五十五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

前面所述OUF(Sc)和Sp(通过Sc,p)的测量只对方野。矩形野的Sc和Sp是通过等效方野转换成相应的Sc和Sp值,对于钴-60治疗机,因它的输出量是用计时器监测的,这种转换是可行的,但在加速器中输出量是电离室监测的,应考虑上、下准直器开口对其影响。第五十六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

Scp=0.998(x=6,Y=20条件下)

Scp=0.980(x=20,Y=6条件下)Di=Dp+DcsDp=Di-DcsY开口减少Dcs增大Dp减少Scp减少第五十七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半影:

1)几何半影:源具有一定的尺寸,被准直器限束后,射野边缘的点分别受到面积不等的源的照射,产生由高到低的剂量渐变分布;

2)穿射半影:即使是点状源,由于准直器端面与边缘射线不平行,使射线穿透厚度不同,也造成剂量渐变分布;

3)散射半影:由于在射野边缘,组织中的散射线小于其他点的散射线的贡献,射野边缘离射野中心轴越远,散射线剂量越少。散射半影无法消除。以上统称为物理半影。第五十八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

射野平坦度和对称性是描述射野剂量分布特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射野平坦度通常定义在等中心处(位于10cm模体深度下)或标称SSD下10cm模体深度处,最大射野的80%宽度内,最大、最小剂量偏离中心轴剂量的相对百分数。按IEC标准,射野平坦度应好于±3%。取偏离中心轴对称两点的剂量率的差值与中心轴上剂量率的百分数为射野的对称性,其大小也应不超过±3%。第五十九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3.5等剂量分布与射野离轴比等剂量分布

前面介绍了射野中心轴上的百分深度剂量,实际治疗中,还需要了解模体中射野中心轴以外诸点的剂量。将模体中的百分深度剂量相同的点连结起来,即成等剂量曲线。

第六十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3.5.2射野离轴比(OAR)定义为射野中心轴上任意一点(x,y,d)处剂量率D(x,y,d)与同一深度处射野中心轴上的剂量率D(0,0,d)之比。OAR(x,y,d)=D(x,y,d)/D(0,0,d)第六十一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3.6楔形照射野3.6.1楔角与楔形角第六十二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3.6.2楔形因子楔形因子Fw定义为加和不加楔形板时射野中心轴上某一点剂量之比。

Fw=Ddw/Ddo

楔形因子一般用测量方法求得,测量深度随所使用的射线能量不同而不同,但建议取楔形角定义的参考深度,即d=10cm。值得注意的时,如果测量了楔形板条件下的PDD,应采用归一深度(一般为Dm处)作为测量深度。楔形板对PDD的影响:DdwWedgeDdoOpen第六十三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两种不同的楔形系统:第六十四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楔形野百分深度剂量楔形野PDD:定义为模体楔形野中心轴上某一深度处吸收剂量率Ddw与某一固定参考点吸收剂量率之比。固定参考点仍选为无楔形板时,同样大小照射野在最大剂量深度处,吸收剂量率为Dm。据定义,楔形野的深度剂量PDDw为:

PDDw=Ddw/Dm=(Dd×Fw)/Dm=PDD×Fw即:楔形野的百分深度剂量等于相同大小射野的不加楔形板时平野的百分深度剂量PDDO楔形因子Fw的乘积。

注意:在应用这样的楔形野PDD进行剂量计算时不能再使用楔形因子第六十五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dSSD=100cmDmOpenDmwWedgeDdwDd楔形野PDD、楔形野条件下PDD,楔形因子相关定义说明图第六十六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3.6.3一楔合成一楔合成的直线加速器典型代表:Elekta加速器3.6.4动态楔形板第六十七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3.6.5楔形板方向定义和实现3.6.6楔形板的临床应用第六十八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3.6.7使用楔形板的注意事项对一楔多用治疗机,因看不见楔形板,一定记住并标明楔形板在机头内的方向,特别时转动小机头时,更要防止楔形板方向搞错,造成严重后果;一般情况下,两野或多野交角照射时每对楔形板的放置方向应是厚端相对;每种治疗机的楔形板都有可使用的最大野的限制,不得超越;注意剂量分布勿出现热点、冷点,为保护皮肤,楔形板和挡铅须距离皮肤15cm以上;对5个以上的广分布的非共面的适形野,采用改变权重和适当补野法有时比加楔形板更为有效。电子线和低于MV级的深部X射线不能使用楔形板。第六十九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第七十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第七十一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核物理的基本知识常用放疗设备和放射源X(γ)射线射野剂量学高能电子束射野剂量学临床放射治疗剂量计算临床剂量学四原则及靶区勾画必须熟悉的几个概念放射治疗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第七十二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四、高能电子束射野剂量学4.1.治疗电子束的产生经加速和偏转后引出的电子束,束流发散角很小,基本是单能窄束,必须加以改造,才能用于临床。改造方法有两种:(1)利用散射箔单一散射箔:采用封闭筒壁式限光筒。双散射箔:边框式限光筒。(示图1)2.不使用散射箔图1双散射箔系统示意图S1和S2分别为第一和第二散射箔不使用散射箔第七十三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4.2.1中心轴百分深度剂量

基本特性Ds:入射或表面剂量,以表面下0.5mm处的剂量表示;Dm:最大剂量点剂量;R100:最大剂量点深度;DX:电子束中X射线剂量;Rt(R85):有效治疗深度,即治疗剂量规定值(如85%Dm)处的深度;R50:50%Dm或半峰值深度(HVD);Rp:电子束的射程;Rq:百分深度剂量曲线上,过剂量跌落最陡点的切线与Dm水平线交点的深度。G:剂量梯度,G=Rp/(Rp-Rq),该值一般在之间。4.2.电子束射野剂量学第七十四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4.2.1.2中心轴深度剂量曲线的特征⒈表面剂量较高,建成区不太明显。⒉随深度增加,剂量很快达到最大值,并形成随能量加宽的高剂量“坪区”。⒊“坪区”过后,剂量迅速跌落。⒋X线“污染”:“尾巴”,1%~3%。第七十五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4.2.1.3能量对百分深度剂量曲线的影响从图3可以看出,电子束百分深度剂量分布随电子束能量的改变有很大变化。其基本特点是:随着射线能量的增加,表面剂量增加,高剂量坪区变宽,剂量梯度减少,X射线污染增加,电子束的临床剂量学优点逐渐消失。为此,临床上应用的高能电子束,其能量应在4-25MeV范围。图3不同能量电子束的百分深度剂量曲线图4不同能量电子束的表面剂量第七十六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4.2.1.4照射野对百分深度剂量的影响

一般条件下,当照射野的直径大于电子束射程的二分之一时,百分深度剂量随照射野增大而变化极微。因此,低能时,因射程较短,射野对百分深度剂量的影响较少,但对较高能量的电子束,因射程较长,使用较小的照射野时,百分深度剂量随射野的变化较大。图5不同能量电子束百分深度剂量随照射野大小的变化

第七十七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4.2.1.5源皮距对百分深度剂量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当限光筒至皮肤表面的距离增加时,表面剂量降低,最大剂量深度变深,剂量梯度变陡,X射线污染略有增加,而且高能电子束较低能电子束变化显著。

图6不同能量电子束,源皮距对百分深度剂量参数的影响(a)治疗深度(b)表面剂量(c)X射线污染(d)剂量梯度图中阴影部分为实验数据,实线和虚线为理论计算数据第七十八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电子束的等剂量分布

高能电子束等剂量分布的显著特点为:随深度的增加,低值等剂量线向外侧扩张,高值等剂量线向内收缩,并随电子束的能量而变化。特别是能量大于7MeV以上时后一种情况更为突出。除能量的影响外,照射野大小也对高值等剂量线的形状有所影响。图710MeV电子束等剂量曲线第七十九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图813MeV电子束等剂量曲线随射野大小的变化第八十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4.2.3电子束射野均匀性及半影

ICRU建议电子束射野的均匀性用均匀性指数表示,即U90/50,其数值等于特定平面内90%与50%等剂量分布曲线所包括的面积之比,对100cm2以上的照射野,此比值应大于0.70,即沿射野边和对角线方向上,90%,50%等剂量线的边长之比L90/L50≥0.85,同时必须避免在该平面内出现峰值剂量超过中心剂量3%的剂量“热点”,它所包括的面积『图9(b)中的面积a』的直径应小于2cm。电子束的物理半影P80/20由特定平面内80%与20%等剂量线之间的距离确定。

图9电子束射野均匀性和半影定义示意图电子束等剂量曲线和1/2Rt深度定义图示;(b)a中B-B位置,垂直于射野中心轴特定平面的剂量分布,和射野均匀性指数及半影定义方法图示第八十一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4.2.4电子束的“虚源”及有效源皮距校正电子束限光筒与患者皮肤之间空气间隙的改变对输出剂量的影响,用电子束有效源皮距的概念,能更适合临床实际。电子束有效源皮距随辐射能量和射野大小而改变。(如图10)图10电子束有效源皮距随能量和射野面积的变化曲线第八十二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4.2.5电子束的输出剂量高能电子束由于其本身的物理特点,如具有一定的射程,易于散射等,加上限束系统的影响,使得电子束输出剂量率随射野变化的规律变得复杂。

对每一个电子束限光筒,X射线治疗准直器应取一个特定的位置。如果改变了X射线治疗准直器的设定,即使电子束限光筒不变,电子束的输出剂量率也会有较大的变化,特别对于低能电子束。(如图11)为此,现代医用直线加速器中,电子束治疗模式下,均采用X射线准直器射野跟随系统图1110cm×10cm电子束限光筒,不同能量电子束相对输出剂量随X射线准直器大小的变化规律第八十三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4.2.5.2对采用散射箔展宽束流的加速器,随机配置有射野大小不同的电子限光筒。电子束输出剂量随射野大小(限光筒尺寸)的变化,由于其设计上的差别,不同厂家的加速器,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图12SL25和Clinac2100型加速器电子束相对输出剂量的比较第八十四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低熔点铅窗对输出量的影响(如图13)图13电子束输出量随低熔点铅窗大小的变化(10cm×10cm限光筒)Varian2100C/D同一限光筒,不同铅窗条件第八十五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2.5.3影响电子束输出量的另一因素是限光筒与患者皮肤表面(或测量模体表面)的空气间隙。由于用于平方反比定律校正的有效源皮距与电子束的能量和限光筒的大小有关,也就是说,相同的空气间隙所引起的输出量的改变,视能量和限光筒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从图14可以看出,空气间隙对电子束输出剂量的影响,低能、小野时较大,高能、大野时较小。图14空气间隙对输出剂量的影响(a)7MeV电子束不同照射野空气间隙的影响;(b)6cm×6cm照射野,不同能量电子束空气间隙的影响。

第八十六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4.3.电子束治疗的计划设计4.3.1能量和照射野的选择电子束的有效治疗深度(cm)约等于1/3-1/4电子束的能量,临床中选择电子束能量应根据实际测量得到的PDD进行。电子束治疗选择射野大小的原则,应确保特定的等剂量曲线完全包围靶区。具体应用时,应考虑到电子束等剂量曲线的特性。第八十七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4.3.2电子束的斜入射校正设电子束垂直入射时有效源皮距为f,d深度处的剂量为Do(f,d),由于人体曲面形成空气间隙g,入射点切线与射线中心轴的交角为θ时,同深度处的剂量D(f+g,d)为D(f+g,d)=Do(f,d)×【(f+d)/(f+g+d)2】×OF(θ,d)式中,OF(θ,d)为斜入射因数。图15电子束斜入射校正几何参数示意图图16电子线斜入射对剂量分布的影响(虚线为计算值,实线为胶片法测量值)第八十八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4.3.3组织不均匀性的校正图1710MeV电子束照射胸壁,肺组织对剂量分布的影响(a)未作肺校正;(b)作肺校正第八十九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4.3.4电子束的补偿技术

电子束的补偿技术用于:(1)补偿人体不规则的外轮廓;(2)提高皮肤剂量;(3)减弱电子束的穿透能力。图18电子束照射胸壁的剂量分布未加补偿材料填加补偿材料第九十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Constructionofacustombolustoconformisodoselinestotheshapeofthetarget.

第九十一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4.3.5电子束照射野的衔接技术图197MeV(上图)和16MeV(下图)电子束照射野不同衔接方式的剂量分布相邻野重叠5mm;(b)共线衔接;(c)间隔5mm。第九十二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图209MeV电子束和6MVX射线射野相邻共线衔接的剂量分布电子束为标称源皮距;(b)电子束源皮距延长至120cm。第九十三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电子束照射野的挡铅技术4.3.6.1挡铅厚度的确定图21示出电子束在铅介质中的衰减情况,可以看出,铅厚度的微小变化,都会对电子束的剂量有很大的影响。

图21不同能量电子束在铅介质中的衰减曲线平行板电离室测量,照射野分别为10.5cm×10.5cm(实线)和6.3cm×6.3cm(虚线)第九十四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表1不同能量电子束穿射5%时所需LML(低熔点铅)厚度第九十五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核物理的基本知识常用放疗设备和放射源X(γ)射线射野剂量学高能电子束射野剂量学临床放射治疗剂量计算临床剂量学四原则及靶区勾画必须熟悉的几个概念放射治疗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第九十六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5.1处方剂量计算不同SSD条件下的PDD换算。

PDD2(d,f2,A0)=PDD1(d,f1,A0)×F

其中F=(f2+dm)/(f2+d)]2×[(f1+d)/(f1+dm)]2,对于高能X射线或钴-60γ射线可直接采用F因数,对于低能X射线一般用(F+1)/2因子替代F。

我科加速器校准的条件

我们在下述条件下刻度为:1MU=1cGy射线类型SSD(cm)FSZ(cm2)校准深度X射线10010×10Dm电子线98(100)15×15Dm五、临床放射治疗剂量计算第九十七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5.1.1加速器SSD照射剂量计算Dm(MU)=DT÷[PDD×Scp(FSZ)×(Kc)×fSSD]或Dm(MU)=DT÷[PDD×Sc(FSZO)×Sp(FSZ)×(Kc)×fSSD]FSZ:表面射野大小,FSZO:等中心处的射野大小FSZO=FSZ×(SAD/SSD),fSSD=[SCD/(SSD+Dm)]2SCD为校准测量时源到电离室的距离。Kc是对所有影响束流强度的因素的校正,如托架因子Ft。第九十八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举例1:6MVX线,FSZ=15cm*15cm,Depth=7cm,有托盘Ft=0.951,SSD照射,SSD=100cm,

Dt=200cGy,求MU?FSZ=15cm*15cm,D7=200cGyDm=248.4cGyFSZ=10cm*10cm,Dm=240.7cGyFSZ=10cm*10cm,Dm=253.1cGyMU=253.1

7cmSSD=100cmdmTrayScp=1.032Ft=0.951dmTrayPDD=0.805dmTray第九十九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举例2:6MVX线,FSZ=15cm*15cm,Depth=7cm,NOTray,Wedge=30度,SSD照射,SSD=100cm,Dt=100cGy,求MU?FSZ=15cm*15cm,D7=100cGyDm=123.0cGy7cmSSD=100cmdmScp=1.032FSZ=15cm*15cm,Dm=237.0cGyFSZ=10cm*10cm,Dm=229.7cGyMU=229.7

dmwPDDw‘=0.813WedgedmFw=0.519第一百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加速器等中心照射剂量计算Dm(MU)=DT÷[TMR(d,FSZd)×Scp(FSZd)×(Kc)×fSAD]或Dm(MU)=DT÷[TMR(d,FSZd)×Sc(FSZO)×Sp(FSZd)×(Kc)×fSAD](1)FSZd是肿瘤中心位置即SAD=100时照射野等效边长,对于open野,FSZd=FSZO,当野内有挡铅屏蔽时FSZd小于FSZO;(2)fSAD是TMR的归一参考点与加速器刻度位置不同对输出剂量的影响,是一个平方反比校正系数,

fSAD=[SCD/SAD]26MV(Dm=1.5cm):1.03015MV(Dm=1.5cm):1.057第一百零一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FSZ=15cm*15cm,D7=100cGy

FSZ=10cm*10cm,Dm=105.4cGyMU=105.4

7cmSAD=100cmScp=1.032dm举例3:6MVX线,FSZ=15cm*15cm,Depth=7cm,NOTray,SAD照射,SAD=100cm,Dt=100cGy,求MU?TMR=0.892FSZ=15cm*15cm,Dm=112.1cGyFSZ=15cm*15cm,Dm=108.8cGydmSAD因子1.03第一百零二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5.1.4非对称野的剂量计算

SSD照射:Dm(MU)=DT÷[PDD×Scp(FSZ)×OARd(x)×(Kc)×fSSD]或Dm(MU)=DT÷[PDD×Sc(FSZO)×Sp(FSZ)×(Kc)×OARd(x)×fSSD]

SAD照射:Dm(MU)=DT÷[TMR(d,FSZd)×Scp(FSZd)×OARd(x)×(Kc)×fSAD]或Dm(MU)=DT÷[TMR(d,FSZd)×Sc(FSZO)×Sp(FSZd)×OARd(x)×(Kc)×fSAD]式中OARd(x)是深度d处的离轴比第一百零三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5.1.5电子线照射剂量计算

Dm=DT÷(PDD×电子线射野修正因子)5.1.6不规则射野剂量问题

5.1.6.1Clarkson’s方法:该方法的原理是将任意点的吸收剂量分为原射线(即零野照射)和周围组织对该点的散射两部分。

5.1.6.2Wrede

不规则野近似计算法:其要点是把不规则野等效成方野,方野边长D等于四倍射野面积除以周长,该方法仅限于计算射野中心轴上各点的剂量。

5.1.6.3不规则野简化成有效长方形野

5.1.6.4实际测量第一百零四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5.2.人体曲面和组织不均匀性的修正

5.2.1均匀模体和人体之间的差别

5.2.2人体曲面的校正

5.组织空气比或组织最大剂量比方法

CF=TMR(d-h,FSZd)/TMR(d,FSZd)5.2.2.2有效源皮距方法

5.2.2.3同等剂量曲线移动法

t=K×h第一百零五页,共一百一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5.2.3.1射线衰减和射线修正

(1)组织空气比或组织最大剂量比法

CF=TMR(d’,FSZd)/TMR(d,FSZd)d’为等效的软组织厚度。

(2)有效衰减系数法

CF=eμ(d-d’)

μ为使用射线的平均线性衰减系数。

(3)同等剂量曲线移动法

t=N×d2(4)组织空气比指数校正法(电子密度法)

CF=[TAR(d2+d3,FSZd)/TAR(d3,FSZd)]ρ-1

式中ρ为不均匀组织相对于水的电子密度,称为相对电子密度,它等于单位体积中不均匀组织的电子数与水中电子数之比。对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