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之邦”还是“礼义之邦”_第1页
“礼仪之邦”还是“礼义之邦”_第2页
“礼仪之邦”还是“礼义之邦”_第3页
“礼仪之邦”还是“礼义之邦”_第4页
“礼仪之邦”还是“礼义之邦”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礼仪之邦”还是“礼义之邦”有人说,中国是“礼仪之邦” 。有人表示异议:“礼仪”是指注重礼节、仪表、辞令等。如称吾国为“礼仪之邦”,无异于说“中国人只会打躬作揖”。因而,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吾国是“礼义之邦” 。于是,又有人质疑:礼义之邦就是文明之邦吗?先秦“礼义”,核心是“尊君抑臣”――它是解决不普通的而且不平等的人之间如何相处这一问题的。与普通百姓关系不大,在政治体系之中强调的是等级差异,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文明。如果我们把当代公共生活中的文明建设,寄托于对古代“礼义之邦”的文化自信,这个思路也许本来就错了。看来,真有探究一番的必要。在讨论我国是“礼仪之邦”还是“礼义之邦”之前,首先需要探究一下“礼”的缘起。“礼”的缘起诚然,质疑者自有他的理由。“礼”,原意是指社会等级秩序,本质是等级制度。荀子一针见血指出:“先王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贤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荀子?礼论》)“礼”,形成于漫长的先秦时期。它原是祭祀仪式上的一种仪态。先秦时期,人类开始有等级之分后,祭祀也随之出现了身份的区分,统治者追求的理想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于是,有了礼制。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上》),“礼”的内容逐渐成为不同的身份者的不同的行为规范。 “礼”,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春秋时期成书的《左传》认为:“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左传?庄公十八年》)就是说,每个人必须按照他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去选择相当于其身份的礼。于是,作为祭祀仪态的“礼”,便逐渐转化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一种身份制度。这一制度始于夏,历殷、周三代。周朝初年,周武王伐纣灭殷,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周公便在殷礼的基础上,重新制订礼乐,将作为社会身份意义的“礼”制度化、系统化。“礼义”与“礼仪”再说“礼义”。在先秦以及春秋时期的典籍中,“礼义”是指“礼”的“含义”,即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也就是明末清初人顾炎武所说的:“礼义,治人之大法。”(《日知录?廉耻》)可见,这里的“礼义”,是“礼”所蕴含的“意义”,即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可见,礼的本义,是等级制度。而“礼仪”,则是“礼”的载体。也就是说,礼的内容、含义,是通过“仪”来表现的。这种仪,就是严格区分等级。这等级,又以物质配备的等差为核心和出发点,是“因其财物而致其义”(《礼记?礼器》)。这种有形的外在表现,主要体现为车舆、服饰、宫室、饮食、嫁娶、丧祭等“尊卑贵贱”的等级差异。有什么样的等级,才能使用什么样的色彩、图案、型制、数量。所以,礼制对衣服、器物、建筑的型制、色彩、数量、配备、花纹及人的仪态等这些外在形式有严格规定,以和各人身份对称,人们必须安分守己,任何僭越都会受到惩戒。“礼仪”是对王侯贵族来说的,是王侯贵族在人际交往中及公共活动场所中,按规定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核心是严格区分等级。“礼不下庶人”见于《孔子家语》卷七《五刑解第三十》,亦见于《礼记?曲礼》,“庶人”与“礼”无缘。这就是先秦时期“礼义”内涵。“礼仪”不过是这个内涵的外延。核心是“礼”。“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是社会政治典章制度的当时称谓,是立国安邦的基础,所衍生的“仪”均服从于“礼”。可见,先秦时期的“礼”,同法律一样,是一种社会治理手段。它强化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差异,而不是人的平等。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这种“礼”具有通过社会地位的差异所实现的社会治理功效。由此,有人据此得出本文开头的质疑:如果我们把当代公共生活中的文明建设,寄托于对古代“礼义之邦”的文化自信,这个思路也许本来就错了。儒学的“礼义”此说看似有理,实则大谬。此说,看不到“礼义”是与时俱进的。“礼义”经历代儒家的改造,还有另一方面丰富的含义。我们不妨体味一下历代儒家典籍中经常使用的“礼义”一词。“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篇》)孔子引入了“仁”学观念,为“礼”文化找到人性基础。在孔子看来,礼是外在的,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孔子把“礼”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的问题。儒家还将“恕”道引入“礼”的精神内核。“恕”最伟大的精神是能将心比心,关爱和尊重他人,即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这正是当代社会最缺乏的精神。历史在演化,社会在变迁,孔子儒家所阐明的上述种种规范则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精神追求。当然还有老子道家,儒道互补形成的中华文化底色。在“义”上,儒家也赋予它崭新的含义。义,是做人的原则,敬人、利他,讲究道德上的完美与正确。改造后的“礼”和“义”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礼义”是儒家的精神,它涵盖了诸如“仁义”、“道义”、“正义”、“忠义”、“情义”、“仗义”等内容以及“义务”、“义工”、“义理”、“义士”、“义师”、“义学”、“义田”等概念。儒学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在这种理念的基础上,孔子创立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