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复习备考:诗歌鉴赏“炼字”类题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15.下列对诗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抒情,情致婉转;末两句写“不遇”,重在写景,景色优美。B.首句写所闻,,次句写所见,这是入山的第一程。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C.颔联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林间小道上麋鹿出没,林深路长,正午溪边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D.诗题为“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中却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然而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可见其构思的精妙。16.请找出颈联中用得最精妙的两个字并对其进行赏析。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宿华严寺①与友生会话苏舜钦危构岧峣②出太虚,坐看斛日堕平芜。白烟覆地澄江阔,皎月当天尺璧孤。疏磬悲吟来竹阁,青灯寂寞照吟躯。老僧怪我何为者,说尽兴亡涕泪俱。【注】①华严寺:樊川著名八大寺之一。②岧峣:矗立高耸貌。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来到华严寺与朋友见面聊天,共同欣赏日落美景之事。B.“出太虚”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华严寺寺庙高大雄伟,直插云霄。C.颈联借寺庙的景象“疏磬”和“青灯”,营造出了孤寂凄清的氛围。D.尾联借老僧之问,道出原委,在今昔对比中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15.这首诗颔联写景,既是实写,又充满想象。其中“阔”“孤”二字最为动人,请赏析。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赠别郑炼赴襄阳[唐]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①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②春。为于耆旧③内,试觅姓庞人④。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隐士。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将国事的艰难和个人的不幸交织起来写,抒发了家国之悲和身世之痛。B.天天读着朋友的诗共度时艰,想到即将与朋友离别,怎不叫人心惊神伤!C.峨眉山、岘首山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D.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隐士,委婉地表达了隐遁江湖之志。16.诗的颈联中的“晚”和“春”字有何含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落日怅望马戴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烧[注]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注】远烧,远方的落日好似燃烧的烈焰。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孤云”“归鸟”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流露出诗人的羡慕之情。B.颔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滞留异地,思念家乡却长久不得归的惆怅、伤感。C.尾联写诗人在水边徘徊,望见自己在水中的影子,给人以顾影自怜的感觉。D.此诗采用情景分写法,即在每两联中先写景后抒情,构思颇具匠心,耐人寻味。16.请从炼字角度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6分)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登楼①杜
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②。【注】①本诗为杜甫客居成都所作。②梁甫吟:《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躬耕南亩时,好为《梁甫吟》。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名题意,提挈全篇,“花近高楼”是眼中所见,以乐景写哀情;“登临”二字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文的种种观感。B.颔联描写锦江春色,是登楼所见,锦江流水挟着春色从天边汹涌而来,玉垒山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是登楼所想,北极象征大唐政权,但君主昏庸;后句是对入侵者的警告,忧虑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D.杜诗格律谨严,意境雄浑。颔联以“天地”对“古今”,时空相应,意境宏阔悠远;颈联对仗工整,辞严义正,浩气凛然。15.“伤”是本诗的诗眼,请结合全诗谈谈诗人的“伤”体现在哪里?六、阅读这首唐诗,完成问题。咸阳城东楼许
浑【注】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注】许浑,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此诗大约是诗人于公元849年(唐宣宗大中三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此诗。14.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句中“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广大。B.该诗景别致凄美,情愁苦悲怆,意蕴藉苍凉,境雄阔高远,堪称晚唐登临之作的翘楚。C.颈联以遍地绿芜、黄叶高林渲染秦苑、汉宫的荒废,客观描写诗人傍晚远眺之实景。D.该诗中“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千古名句,常转用于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15.诗眼是诗人情感的喷发口,熔铸了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写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语言绮丽华美,韵味悠长。B.“忘言”二字,是指本来寻访常山道人的目的,就是体会到宁静、恬适的情趣;虽寻访不遇,但已从“溪花”中得到宁静、恬适的意趣,如此,即使见到道士,也会“忘言”了。C.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烘托出道士的超尘雅洁。D.诗人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反而获得精神的惬意和心理的满足。15.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野人送朱樱杜甫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数回细写①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忆昨赐沾②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注】①细写:轻轻倾倒。②赐沾:即沾赐,受到赏赐之意。14.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西蜀村民赠樱之事写起,与标题相呼应,以小事见深意,全诗构思精巧。B.颈联“擎出”一词刻画了诗人在长安任职左拾遗时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的形象。C.“金盘玉箸”紧承上联大明宫富丽堂皇的意象,“无消息”暗示此时世逢丧乱的背景。D.诗人以蓬草自比,表现漂泊之苦,与“征蓬出汉塞”之“征蓬”有异曲同工之妙。15.清人金圣叹评此诗∶“妙在‘也自红’三字,全篇用意不出三字。”请结合全诗分析“也自红”是如何统摄全篇的。九、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问题。临江仙·寄严荪友①纳兰容若别后闲情何所寄,初莺早雁相思。如今憔悴异当时,飘零心事,残月落花知。
生小不知江上路,分明却到梁溪②。匆匆刚欲话分携,香消梦冷,窗白一声鸡。【注】①严荪友:即严绳孙,字荪友,号秋水,无锡人。词人好友。②梁溪:太湖一支流,流经无锡。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初莺”指春暮之时,“早雁”指秋末之时。“初莺早雁相思”一句,是说春去秋来,无日不思念好友。B.“如今憔悴异当时”一句,是说词人想到好友漂泊他乡,容颜憔悴,不由得暗自伤感,为友人担忧。C.“飘零”二句,是说词人的心事只有残月和落花知道,在表达思友之情的同时也体现了自己的孤寂。D.“生小”二句是说词人从来不知道江南的道路,在梦中却分明来到了友人的故乡。看似不合理,却写出了思念至深。15.本词结尾“匆匆刚欲话分携,香消梦冷,窗白一声鸡”中,“冷”字用得很妙,请结合这三句试做赏析。十、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最爱东山晴后雪①[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答案版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15.下列对诗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抒情,情致婉转;末两句写“不遇”,重在写景,景色优美。B.首句写所闻,,次句写所见,这是入山的第一程。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C.颔联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林间小道上麋鹿出没,林深路长,正午溪边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D.诗题为“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中却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然而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可见其构思的精妙。16.请找出颈联中用得最精妙的两个字并对其进行赏析。【答案】15.A16.分和挂。分本意为分开,意思是野竹刺破了空中的青色云气,表现了野竹的高大参天,描绘出翠竹与云气相浑然一体的景色。挂字化动为静,把白色的飞泉比作挂于碧峰的白练,一方面写出视距之远,一方面以白泉与碧峰相映衬,两个字生动形象,突出了道士居所之景的奇丽壮观,含蓄地表达对道士的向往之情(访道士的心情迫切)。【解析】【15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A项,“前六句写往‘访’,重在抒情,情致婉转;末两句写‘不遇’,重在写景”分析错误,本诗前六写景,后两句抒情。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炼字能力。解题的基本思路:(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本诗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化静为动,使人联想到山风徐来,移动的云雾不断地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一个“挂”字,就又化动为静,使人联想山峰的陡峭峻拔和山泉的垂直落下的情状。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点睛】诗歌中炼字题一般解答思路:①找出关键字词并解释其语境义;②展开联想描述该句景象或情状,或概括其营造的意境;③点出该字运用的表现手法(不要忘记“修辞手法”)。④分析诗人表达的感情或主题。虽然以上四点最终并不一定都会体现在答案中,但锻字炼句题仍应始终牢记联系意境、情感、手法这三大鉴赏角度。诗歌赏析: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首联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不闻钟”与题中“不遇”遥相呼应。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尾联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这其中的苦思、探索,更能给人启示,也更能让人深刻理解诗人的其他诗作。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宿华严寺①与友生会话苏舜钦危构岧峣②出太虚,坐看斛日堕平芜。白烟覆地澄江阔,皎月当天尺璧孤。疏磬悲吟来竹阁,青灯寂寞照吟躯。老僧怪我何为者,说尽兴亡涕泪俱。【注】①华严寺:樊川著名八大寺之一。②岧峣:矗立高耸貌。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来到华严寺与朋友见面聊天,共同欣赏日落美景之事。B.“出太虚”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华严寺寺庙高大雄伟,直插云霄。C.颈联借寺庙的景象“疏磬”和“青灯”,营造出了孤寂凄清的氛围。D.尾联借老僧之问,道出原委,在今昔对比中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15.这首诗颔联写景,既是实写,又充满想象。其中“阔”“孤”二字最为动人,请赏析。【答案】14.D15.“阔”是开阔、宽阔,遍地被白雾笼罩,愈发显得江面宽阔,营造出壮远辽阔的意境。“孤”既为实景,也有寓意,一轮明月升上天空,如同玉璧孤零零地悬在空中,充满想象,营造出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阔”“孤”二字抒发了诗人内心的苍凉深沉,为结尾抒情做铺垫。【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D.“在今昔对比中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感慨”错误,“说尽兴亡涕泪俱”应该是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故选D。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字的能力。颔联“白烟覆地澄江阔,皎月当天尺璧孤”两句意思是迷蒙的白色雾气覆盖了整个江面,澄江宽阔无比,如同玉璧般皎洁的月光悬挂在天上,孤零零地。这两句诗描写了作者在山上寺庙看到的情境,将景色描写地绘声绘色。“阔”,本为阔大、开阔之意,此处形容江面的辽阔、宏阔,意境阔大;“孤”,本义为孤单、孤寂,此处形容悬挂在天上的如玉璧般的明月,突出其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综上分析可以看出,“阔”“孤”体现意境宏阔、冷清、寂寥,烘托了诗人内心的苍凉,为结尾抒发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做铺垫。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赠别郑炼赴襄阳[唐]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①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②春。为于耆旧③内,试觅姓庞人④。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隐士。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将国事的艰难和个人的不幸交织起来写,抒发了家国之悲和身世之痛。B.天天读着朋友的诗共度时艰,想到即将与朋友离别,怎不叫人心惊神伤!C.峨眉山、岘首山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D.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隐士,委婉地表达了隐遁江湖之志。16.诗的颈联中的“晚”和“春”字有何含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案】15.D(“隐遁江湖之情”错。“试觅姓庞人”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隐晦曲折的表达了自己有志不得伸的牢骚之情。)16.(1)晚:①点名了送别郑炼(后)的具体时间是在傍晚,(1分)②傍晚光线昏暗,暮色暝暝,烘托了诗人送别郑炼时(后)沉闷暗淡、抑郁感伤的心情;(2分)(2)春:①猜想郑炼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春天回到襄阳,(1分)②“春”字,寄托了诗人对友人前途的美好祝愿,希望友人前程似锦,光辉灿烂。(2分)(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落日怅望马戴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烧[注]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注】远烧,远方的落日好似燃烧的烈焰。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孤云”“归鸟”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流露出诗人的羡慕之情。B.颔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滞留异地,思念家乡却长久不得归的惆怅、伤感。C.尾联写诗人在水边徘徊,望见自己在水中的影子,给人以顾影自怜的感觉。D.此诗采用情景分写法,即在每两联中先写景后抒情,构思颇具匠心,耐人寻味。16.请从炼字角度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6分)【答案】15.(3分)C(“望见自己在水中的影子,给人以顾影自怜的感觉”错。应为诗人害怕容颜衰老,不敢临水照影)16.①“下”字准确写出了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的动态,“入”字生动表现了夕阳由余晖返照远处秋山的一片火红,到渐隐山后显得暗淡的变化过程:②表现了诗人伫望之久,思念之深。③营造了寂静落寞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的乡愁。(6分。每点2分,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登楼①杜
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②。【注】①本诗为杜甫客居成都所作。②梁甫吟:《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躬耕南亩时,好为《梁甫吟》。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名题意,提挈全篇,“花近高楼”是眼中所见,以乐景写哀情;“登临”二字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文的种种观感。B.颔联描写锦江春色,是登楼所见,锦江流水挟着春色从天边汹涌而来,玉垒山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是登楼所想,北极象征大唐政权,但君主昏庸;后句是对入侵者的警告,忧虑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D.杜诗格律谨严,意境雄浑。颔联以“天地”对“古今”,时空相应,意境宏阔悠远;颈联对仗工整,辞严义正,浩气凛然。15.“伤”是本诗的诗眼,请结合全诗谈谈诗人的“伤”体现在哪里?【答案】14.C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C项,“君主昏庸”错误,原句意思是朝廷如同北极星一样最终都不会改换,是指大唐政权不会发生改变,稳固如初。15.①客居他乡。诗人客居成都,漂泊流离;②万方多难。时局动荡,诗人感时伤乱;③空怀济世之心。当世没有像诸葛亮一样的贤相,诗人空怀济世之心,苦无报国之路。【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炼字及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花近高楼伤客心”,诗人此时客居他乡,登上高楼看见满眼的春花,这美景恰恰反衬出诗人远离家乡的漂泊之愁苦之感。“万方多难此登临”,万方多难,强调当时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当时吐蕃入侵,时局艰危,诗人为国忧心。“可怜后主还祠庙”,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刘禅宠信宦官导致亡国的结局,这句暗写君主无道。“日暮聊为梁甫吟”,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梁甫吟》。诗人借诸葛亮来抒发自身怀才不遇,理想抱负无法实现的伤痛。六、阅读这首唐诗,完成问题。咸阳城东楼许
浑【注】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注】许浑,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此诗大约是诗人于公元849年(唐宣宗大中三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此诗。14.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句中“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广大。B.该诗景别致凄美,情愁苦悲怆,意蕴藉苍凉,境雄阔高远,堪称晚唐登临之作的翘楚。C.颈联以遍地绿芜、黄叶高林渲染秦苑、汉宫的荒废,客观描写诗人傍晚远眺之实景。D.该诗中“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千古名句,常转用于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15.诗眼是诗人情感的喷发口,熔铸了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4.C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写作手法的能力。C项,“实景”说法有误。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皇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15.诗眼是“愁”,首联万里点出了游宦在外,远离故土的思乡之愁;颔联借“山雨欲来”隐喻风雨飘摇的国家局势,有忧国伤时之愁;最后两联由眼前之景想到秦汉的王朝更迭,表现了江山依旧,世事沧桑之愁。【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句,分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首诗为写景抒情诗,而全诗在写景之前,以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触景生情,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意远而势雄。故诗眼为传情之词“愁”。首联中,“蒹葭”,即芦荻,暗用《诗经·国风·秦风·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汀洲”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颔联中,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达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颈联中,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尾联中,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写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语言绮丽华美,韵味悠长。B.“忘言”二字,是指本来寻访常山道人的目的,就是体会到宁静、恬适的情趣;虽寻访不遇,但已从“溪花”中得到宁静、恬适的意趣,如此,即使见到道士,也会“忘言”了。C.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烘托出道士的超尘雅洁。D.诗人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反而获得精神的惬意和心理的满足。15.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答案】14.A【解析】本题考查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项,“语言绮丽华美”错,本诗语言自然清新。15.“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呈现了出来。“随”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道峰回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新雨过后松色青翠,循着山路来到水源。“过雨”暗示忽然遇雨,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它的刚刚存在,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地托显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随山”不是下山,而是入山,随山转折,缘山道探寻水源。道士不在寓所,因此这寻水源,也就是寻道士,“随”字简洁,山道纡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缘水经山。其间林壑深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随”字导人神游,启迪丰富的“曲径通幽”的想象。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野人送朱樱杜甫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数回细写①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忆昨赐沾②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注】①细写:轻轻倾倒。②赐沾:即沾赐,受到赏赐之意。14.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西蜀村民赠樱之事写起,与标题相呼应,以小事见深意,全诗构思精巧。B.颈联“擎出”一词刻画了诗人在长安任职左拾遗时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的形象。C.“金盘玉箸”紧承上联大明宫富丽堂皇的意象,“无消息”暗示此时世逢丧乱的背景。D.诗人以蓬草自比,表现漂泊之苦,与“征蓬出汉塞”之“征蓬”有异曲同工之妙。15.清人金圣叹评此诗∶“妙在‘也自红’三字,全篇用意不出三字。”请结合全诗分析“也自红”是如何统摄全篇的。【答案】14.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项,“‘擎出’一词刻画了诗人在长安任职左拾遗时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的形象”错。根据句意:回想当年在门下省供职时,曾经蒙受皇帝恩赐的樱桃,退朝时双手把它擎出大明宫,可知应该是表达了受到皇帝赏赐樱桃,饱含恭敬、感恩之情。15.①前两联以“也自红”起句,既写出诗人收到农人相赠的红樱桃而喜不自禁,又暗示了作者经历过的时空变化,而“讶许同”更强化了见到樱桃“也自红”时的熟悉之感,由此引出下文京中赐樱的回忆。②颈联转到“忆昨”,回忆皇帝赐樱往事,表明了慨叹“也自红”的原因,形成今昔对比,突山诗人物是人非之感。③尾联合句,“也自红”与“此日”首尾呼应,诗人看到如往昔宫中一般鲜红的樱桃,再度得以尝新,却身已不在长安,如蓬草飘转,表明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奈之情。【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意思是:西蜀的樱桃原来也是这般鲜红啊,乡野之人送我满满一竹笼。“也自红”意思是说与京都的一般红,其中的“也”字既写出诗人收到农人相赠的红樱桃而喜不自禁,也像是一个呼唤,唤起了当年长安宫中的赐樱之事。“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意思是:熟得很透啊,几番细心地移放却还是把它弄破了,令人惊讶的是上万颗樱桃竟然如此圆得匀称而相同。“万”字写出了樱桃数量之多;“讶许同”是说这么多樱桃大小如此相同,让人惊叹,更强化了见到樱桃“也自红”时的熟悉之感,由此引出下文京中赐樱的回忆。“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意思是:回想当年在门下省供职时,曾经蒙受皇帝恩赐的樱桃,退朝时双手把它擎出大明宫。这二句是追忆任左拾遗时在宫中蒙受恩赐,擎持归家的情景,这是由“野人”送朱樱而引起的对当年皇帝赐樱的美好回忆,表明了慨叹“也自红”的原因,形成今昔对比,突山诗人物是人非之感。“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意思是:唉!金盘玉箸早已相隔遥远,今日尝新之时,我已漂泊天涯如同转蓬。“此日”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