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复习全参考_第1页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复习全参考_第2页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复习全参考_第3页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复习全参考_第4页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复习全参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一编信息资源管理导论一、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以信息为核心的各类信息活动要素<信息技术、设备、设施、信息生产者等>的集合。这里的信息活动包括围绕信息的搜集、整理、提供和利用而开展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活动。二、信息资源的类型:1.记录型信息资源:包括由传统介质<纸张、竹、帛等>和各种现代介质<如磁盘、光盘、缩微胶片等>记录和存贮的知识信息,如各种书籍、期刊、数据库、网络等。记录型信息资源是信息资源存在的基本形式,也是信息资源的主体。2.实物型信息资源:这是用实物本身来贮存和表现的知识信息,如某种样品、样机,它本身就代表一种技术信息。这类信息资源不能直接进入信息系统,要对其进行管理,必须先将它转换成记录型信息。3.智力型信息资源:这类信息资源主要表现为人脑存贮的知识信息,包括人们掌握的诀窍、技能和经验,又称为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它由人的活劳动携带,根据社会需求提供各类咨询服务。4.零次信息资源:这类信息资源是指各种渠道中由人的口头传播的信息。零次信息的存在形式、传播渠道具有较大的随机性,难于存贮和系统积累,给这类信息资源的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需要采用特殊的方法搜集、记录、整理和存贮。三、信息资源的特征:需求性,稀缺性,选择性,共享性,时效性,不可分性,不同一性,驾驭性。四、信息资源的功能〔1经济功能信息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具有经济功能。信息资源的经济功能表现在多个方面,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它对社会生产力系统的作用功能。1.信息要素的注入有助于提高生产力系统中劳动者的素质,缩短劳动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及熟练过程,使各生产要素以较快较佳的状态进入生产运行体系,从生产过程的时效性上表现与发挥其生产力功能。2.信息要素通过与生产力系统中的不同决策管理层的相互作用,可以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增强管理层与管理对象之间的可知度和透明度,提高生产力系统运行的有序度,从而提高生产力。3.信息要素的投入还有助于引发对生产过程、生产工具、操作方法和工艺技术等的革新与创造,提高生产力系统的质量与效率。信息资源的生产力功能是在信息要素和信息技术要素<两者同是信息资源的重要因素>有机结合的条件下实现的。信息资源还具有直接创造财富,实现经济效益放大的功能。信息不但本身就是财富的象征和源泉,而且可以通过流通和利用直接创造财富。〔2管理与协调功能:信息流反映物质和能源的运动,社会借助信息流来控制和管理物质能源流的运动,左右其运动方向,进行合理配置,发挥最大效益。〔3选择与决策功能:信息的选择与决策功能广泛作用人类选择与决策活动的各个环节,并优化其选择与决策行为,实现预期目标。信息的这种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没有信息就无任何选择和决策可言;没有信息的反馈,选择和决策就无优化可言。信息在人类的选择与决策活动中还发挥预见性功能。〔4研究与开发功能:即在人类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中,信息具有活化知识、生产新知识的功能。五、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就是不断地发掘信息及其他相关要素功能,及时地将其转化为现实的信息资源,并努力开拓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日益广阔的用途。信息资源的利用,就是信息资源利用部门根据信息资源开发部门所开发的信息资源情况,结合经济运行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信息资源分配与使用方案,使现实的信息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和产生效益的过程。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信息资源优越的功能,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六、信息资源管理:<InformationResourceManagement,简称IRM>,是指管理者<如中央或地方政府部门、企业或事业单位>为达到预定的目的,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来研究信息资源在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中利用的规律,并依据这些规律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规划、协调、配置和控制的活动。七、信息资源管理的沿革与发展1、传统管理阶段:以信息源管理为核心,以图书馆为象征,同时也包含档案管理和其他文献资料管理。2、信息管理阶段:以信息流的控制为核心,以计算机为工具,以自动化信息处理和信息系统建造为主要工作内容。3、信息资源管理阶段:信息资源管理<IRM>概念的提出基于两个背景:一方面,是信息管理阶段纯粹的技术手段不能实现对信息的有效控制和利用;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使得信息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迫切需要从经济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对这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管理。把技术、经济、人文三种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管理成为信息资源管理需要研究解决的核心课题。八、信息资源管理的总目标:是保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有领导、有组织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下,协调一致、有条不紊地进行,使各类信息资源以更高的效率、效能和更低的成本在国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九、信息资源管理的分目标:1.信息资源开发分目标:主要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合理组织、规划信息资源的开发,确保相关的潜在信息资源能及时、经济地转化为现实的信息资源。2.信息资源利用分目标:主要是按照社会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的原则合理组织信息资源的分配,确保信息资源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3.信息资源管理机制分目标:主要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信息资源管理机制,完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保障体系。十、信息资源管理的任务第一,制定信息资源的开发战略、规划、方针和政策,使信息资源的开发活动在国家统一的指导和管理下有条不紊地进行,使信息资源的开发成果不仅成本低、价格廉,而且能很好地做到三个"贴近"<贴近实际、贴近需求、贴近用户>,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第二,制定信息资源管理的法律、规章和条例,建立信息资源管理的监督和保障体系,使信息资源管理真正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开发出来的信息资源能得到充分、及时、有效的利用。第三,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协调各部门、各地区和各企业之间的关系,明确各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机构的责、权、利界限,使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机构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第四,加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管理网络的建设,使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建立在较高的起点和良好的社会基础上。十一、信息资源管理的意义:<一>信息资源管理开辟了管理新天地;<二>加强信息资源管理是使信息资源真正得以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必要条件;<三>加强信息资源管理有利于保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机构的合法权益。十二、信息资源管理的层次与内容〔一、宏观管理概念:宏观层次的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战略管理,一般由国家信息资源管理部门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以实施,主要是在宏观层次上通过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管理条例等来组织、协调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使信息资源按照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在不影响国家的信息主权和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得到最合理的开发和最有效的利用。任务:是从总量上和结构上组织、协调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因而由此引发的一切管理效果都带有总量和全局性质。原则:1、信息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要从思想上把它提高到一个战略的认识高度;2、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规模巨大、结构复杂,必须实行分级分类管理;3、国家的信息资源管理,主要是确定目标、进行投资决策,并为各级政府业务部门中观层次的信息资源管理提供条件;4、大力推广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水平和利用效果;5、确定信息资源管理的保密和保存制度,协调与国际间的信息资源交流关系。〔二、中观管理概念:一般由各地区、各行业的信息资源管理部门通过制定地区或行业性政策法规和管理条例,来组织、协调本地区、本行业内部的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以及本地区、本行业与其他地区、其他行业间的信息资源交流关系,使本地区、本行业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在总体上与宏观层次的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不相冲突的同时,能更好地符合本地区、本行业的客观实际,并体现本地区、本行业的利益。任务:是在本地区、本行业范围内组织、协调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因而由此引发的一切管理效果都是针对本地区、本行业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而言的,具有明显的区域或行业性质。〔三、微观管理概念:是最基层的信息资源管理,一般由各级政府部门、信息机构和企业等基层组织负责实施。其主要任务是认清组织内各级各类人员对信息资源的真正需求,合理组织、协调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十三、信息资源管理的手段:1、技术手段:是指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信息加工方法,是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手段和内容。2、经济手段:信息资源管理的经济手段是指运用各种经济杠杆的利益诱导作用,促使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机构从经济利益上关心自己的活动,是一种间接组织和协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手段。具有下述功能:第一,调节功能;第二,控制功能;第三,核算功能;第四,监督功能。3、法律手段:是指用以协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各种有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运用法律手段管理信息资源,就是各个层次的信息资源管理者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机构,运用经济法规来调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各机构之间及各环节之间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处理经济矛盾,解决经济纠纷,惩办经济犯罪,维护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正常秩序。4、行政手段:是指凭借国家政权的权威,采取命令、指示等形式来直接控制和管理信息资源及其相关活动。行政手段是信息资源管理必要的辅助手段,其合理运用有利于整顿经济秩序、加强组织、减少混乱,有助于更好地运用信息资源管理的技术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十四、信息资源配置的实质:是指为最大限度减少宏观经济浪费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而对现代技术成果与各种投入要素进行的有机组合。十五、信息资源配置的经济意义:<一>有效配置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二>有效配置有利于最大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三>有效配置有利于防止信息资源污染,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十六、信息资源配置的原则: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原则,需求导向原则,公平原则,市场手段和政府手段互补原则。十七、信息资源配置的机制和功能〔一、信息资源的市场配置〔1市场机制对信息生产的自组织作用:信息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是指市场通过价格杠杆自动组织信息的生产和消费。信息资源的市场配置是通过市场机制对信息生产的自组织过程实现的。1.市场可以减少信息生产的不确定性影响2.市场能自动地使企业、个人甘冒创新风险,为信息生产提供动力3.市场通过价格信号引导信息生产4.市场竞争的压力迫使企业不断创新5.市场制度有助于培育创新的主体—企业家。〔2市场失灵:信息市场的自组织机制不是万能的,它对信息资源的市场配置存在着一些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即信息市场失灵。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信息市场本身并不能保证构建一个最有利于信息生产的市场结构。2.市场不能自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制定与信息活动有关的法律、政策。3.产权明晰<包括有形产权和无形产权>是信息市场有效性的前提,但市场本身不能界定产权。信息市场失灵的原因<1>信息的外部效应。信息商品和信息服务既有正的外部效应,也有负的外部效应,当其具有正的外部效应时,使得信息生产者的边际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收益,从而导致信息生产不足,信息资源配置无效;当其具有负的外部效应时将会把社会成本强加给市场中那些间接消费者和生产者,从而使信息市场偏离均衡,信息资源配置无效。<2>信息的公共物品的属性。信息的公共物品属性,即信息消费的非排他性、非消耗性所导致的"搭便车"问题,使得信息生产者的成本无法通过市场机制取得有效的补偿,从而导致生产不足,这与信息外部效应<正的>所导致的结果是十分类似的。<3>信息商品的垄断性。信息商品和信息服务的垄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商品和信息服务生产具有很高的初始成本、较低的边际成本而形成自然垄断。二是为了保护信息生产者的合法权益和创造性,需要用法律排除信息商品的共享性而形成垄断。在两种情形下都会出现垄断定价,使得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导致效率损失,信息资源配置无效。<4>信息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价格在市场中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传递资源稀缺程度的信号。但在信息市场中,价格的这种信号功能被大大削弱了,其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的效用具有不确定性,它在很大的程度上要取决于消费者对信息的偏好<主观评价>和利用能力;二是在空间上<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和时间上<事前与事后>都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就使得信息市场中的交易活动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妨碍了信息交易的有效性。<5>信息活动的非营利性。教育和基础研究这类基础性信息活动,并不是出于商业性目的,因而市场机制无法对其进行调节。〔二、信息资源的政府配置概念:是指政府利用政策、法律、税收工具,或通过直接投资和财政补贴来调整信息产出。作用:政府干预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手段,发挥有限的作用。政府对信息资源配置的作用体现在: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2.公共信息服务;3.教育;4.科学研究;5.制度建设。政府进行信息资源配置的工具:财政工具、税收工具、产业政策工具。〔三、信息资源的产权配置概念:是指通过调整和明晰产权,优化信息资源配置。功能:是指产权安排或产权结构直接形成资源配置状况、驱动资源配置状态、改变或影响对资源配置的调节。十八、信息资源配置机制的功能:1.调集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尽可能地减少闲置,或者说对闲置信息资源的唤起,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存量信息资源;二是迅速地调集各种资源,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信息,通过增量的优化提高信息资源配置效率。2.生长功能:就是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更多的在产品价值构成中融入技术的成分。一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如果不能使已有的技术得到充分的应用和推广,便无法形成良性循环。即一方面信息资源被闲置,不能附加于产品之上,产出的价值创造处在较低水平;另一方面,低价值构成的产出不能提供必要的剩余,技术进步受到阻碍,结果导致经济在低水平上缓慢增进。而较高的技术利用率则恰恰相反,通过产品附加价值的提高,可以在不影响投资和消费的前提下提供较多的信息开发费用,进一步推动技术进步。这种良性循环机制,无疑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引擎。因此,信息资源配置机制的生长功能,实际上是技术进步在生产函数中的广泛应用。3.辐射功能:即一些产业的变动可以引起一连串的产业变动行为,而另一些产业的这种引致变动效应却相对较弱。当资源较多地配置于前者时,尽管与之相关联的产业并不直接得到资源投入量的增加,但通过需求或供给的刺激,可以获得投资增长的动力,并进一步引导资源的流入。这种配置较之直接将资源分散配置于各个产业上具有更大的增长效应,这就是产业发展的辐射作用。十九、信息资源配置的层次和效率:企业经济效率与行业经济效率:指产出/投入最大化。社会经济效率:强调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二十、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衡量:1.信息生产的有效性:即信息生产的产出/投入最大化。2.各种信息商品的生产比例的有效性:要求能最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3.信息市场与交换的有效性:要求生产的信息商品<假定这种信息商品存在需求>能够以适当的方式实现价值。二十一、信息资源共享:是信息资源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通过协调信息资源在时效、区域、部门数量上的分布,使信息资源的布局更加合理,从而在既定的资源约束条件下,使得用户的信息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同时,也使得存量信息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在于使每个组织和个人都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二十二、我国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模式:1.垂直型共享:具有隶属关系的某一系统内的各图书情报机构在不同层次之间协作共享信息资源的一种方式。2.水平型共享:一个地区内不同系统、不同专业图书馆<所>之间的资源共享模式。3.网络型共享:指全国所有的图书情报机构之间都可直接相互连接,共享信息资源。二十三、信息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1、据以做出改变企业活动性质的有关决策,使之尽可能最优化,以适应外界模型和内部模型中发生的变化;2、保证完成企业所采取的决策并使输出的信息有效。二十四、企业信息的特点:1.从信息的来源渠道看,企业不但要搜集、存储和利用外部信息,还要对企业内部信息进行搜集、加工和贮存。2.从信息载体来看,既有传统的印刷型,又有磁盘、光盘、缩微胶片、胶卷、网络等新型存储介质;既有文字型,又有实物型;既有书本式,又有报表式;既有正式文献,又有非正式书信等。3.从信息内容来看,既有科技信息,又有经济信息、财务信息、市场信息等。各类信息特征不同,性质各异,需要采用不同的整序和贮存方法。4.从时效来看,企业信息更要求新颖及时。5.从需求和利用的角度考察,企业对信息一般要求具体实用。企业无论哪一部门,也无论哪一类人员,都要求提供的信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以直接为决策提供依据。二十五、企业信息的评价与选择:有价值的信息应具备的条件:1、能够及时地以适当的方式提供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依据;2、信息符合需求的内容;3、信息的可信赖度高;4、信息具有综合性;5、信息容易获取<即不是用特殊的手段或极少数人才能获取>;6、信息费用与目标吻合。二十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任务:就是要有效地搜集、获取和处理企业内外信息,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信息资源的质量、可用性和价值,并使企业各部门能够共享这些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质量取决于信息的准确性和连续性,信息资源的可用性可以通过信息的可获取性和便捷的信息渠道而增强。二十七、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1、提高企业全体人员对信息价值的认识并促进企业活动对信息的需求;2、促进信息在企业不同部门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共享;3、为企业建立合理的信息结构;4、保证信息的相关性和标准化,以及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重复现象;5、提高信息的质量,保证信息的安全;6、保证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可用性和充分运行,以便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点均可及时检索到所需要的信息;7、促进企业员工利用信息。二十八、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技术框架:MIS及其缺陷,Intranet及其应用,Intranet的新发展——Extranet。Extranet是Intranet的延伸和扩展,它把Intranet的构筑技术应用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系统中,可为外部用户提供选择性服务。二十九、Extranet的特点:<1>Extranet不限于企业内部成员,而可以延伸到企业之外,特别是包括那些想与之建立联系的供应商和客户;<2>Extranet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它可以提供充分的访问控制使得外部用户远离企业的内部资料;<3>Extranet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且是一种思想,它使用标准的Internet技术,与其他网络不同的是Extranet所采用的策略和方法;<4>Extranet是集成和扩展现有的技术而不是系统设计;<5>Extranet具有较低的成本。三十、Extranet的优点:<1>能为客户提供多种及时有效的服务,改善客户的满意度。<2>可以实现跨地区的各种项目的合作。<3>可以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例如,通过Extranet,可以将多个企业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优势互补的合作型经济;通过Extranet开展电子商务活动,能更有效、更经济地进行操作和管理,从而大幅度降低花费并减少跨企业商务活动的复杂性。<4>可以引用、浏览企业原有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减少和避免损失等等。三十一、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组织结构:企业信息总监〔CIO,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的设置,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人力结构<信息技术人员、信息管理人员、信息管理辅助人员>。三十二、知识管理的概念:是对知识及其创造、收集、组织、传布、利用与宣传等相关过程的系统管理。它要求将个人知识转变为某个组织可以广泛共享与适当利用的团体知识。三十三、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企业反应能力,提高企业效率;提高企业员工技能,实现企业知识资产价值。三十四、企业知识管理的职能:为联机和非联机知识建立知识地图,向用户提供知识利用方面的指导和培训,并提供相应的知识检索工具,监视企业外部知识源。具体可分为外化〔就是将员工头脑的隐含知识转化为可提供知识共享的企业知识库中的知识。、内化〔强调从外部知识库中提取知识、进行过滤,从而为知识寻求者提供高度相关的知识,重视发现与特定需求相关的知识结构。、中介〔旨在实现知识拥有者与知识寻求者之间有效的知识传递,以使后者获取最切合其需求的知识。、认知〔是在前三项功能的基础上对知识的运用,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旨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决策。、评测五个方面。三十五、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流程:制定知识管理战略,确定知识管理重点领域,评估企业知识资源,制定知识管理方案,实施知识管理方案,监督知识利用。三十六、企业知识管理的实现技术:网络技术,群件技术〔即帮助群组协同工作的软件,一般包括电子邮件、文档管理与工作流应用三大部分,知识库技术,其他重要技术。三十七、信息政策的概念:是据以调控信息生产、交流和利用的措施、规范和准则的集合,它涉及信息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三十八、信息政策的要素:莫尔提出的信息政策要素包括:法规问题、宏观经济问题、组织问题、社会问题。三十九、信息政策的体系结构三个层次:产业政策层面;组织政策层面;社会政策层面。五个因素:信息技术因素:信息市场因素:信息管理因素:人力资源因素:信息法规因素。四十、信息法律概念:是指对信息活动中的重要问题进行调控的法律措施,这些措施涉及信息系统、处理信息的组织和对信息负有责任的个人等。信息法律的主体:即权利义务主体,是指在信息法律关系中依法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人或组织。信息法律关系是各权利主体在参与信息活动过程中相互间形成的一种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信息法律的客体:是指一定的行为以及在特定环境中的物化的和非物化的财产。包括: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各相关主体的信息行为。信息法律调整的对象和范畴: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社会关系和社会问题。其目的在于发挥法律的政策导向功能,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四十一、信息法律和信息政策的区别:1、在性质上,信息法律是一种法律手段,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而信息政策是一种行政手段,是一种软性的指导性准则或指南。2、在作用范围上,信息法律的问题、对象比信息政策更基本、更普遍、时效更长、相对更稳定;而信息政策一般随国家的发展目标、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状况和条件而改变,并且受国内外事件和形势的影响,因而具有政策的波动性和针对性,政策的对象范围和有效时间范围比信息法律要小,更带有阶段性和灵活性。从二者的关系上看,信息政策是信息立法的基础,信息立法是保障信息政策得以贯彻和实施的重要法律手段。四十二、信息法律体系1.信息法律体系构建的原则:充分考虑各相关权利主体的利益和地位;必须考虑到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未来发展;应当考虑到信息活动的跨行业、跨地域的特性。2.信息立法所要解决的问题:信息资源管理问题,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问题,信息市场管理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信息安全与计算机犯罪问题,信息利益分配和"信息公平"问题,信息国际化问题。3.信息法律体系的结构:信息基本法;信息法实施细则及补充规定;信息资源管理法律制度,信息自由与信息安全法律制度,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信息市场与信息服务法律制度,信息传输与数据交换法律制度,新闻出版与信息传播法律制度,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法律制度,国际信息合作与交流法律制度。4.信息法律体系的主要内容:信息资源管理法律制度;信息自由与信息安全法律制度;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信息市场与信息服务法律制度;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法律制度;新闻出版与信息传播法律制度;信息传输与数据交换法律制度;国际信息合作与交流法律制度。第二编图书馆学部分第一章图书馆学基础第一节图书馆学原理图书馆学研究对象:是知识集合。知识的概念:知识是关于事实与思想的陈述,这些陈述能提出合理的判断或实证结果,它们可通过传媒传递给他人。知识集合的概念:知识集合是由知识元素有序组织起来形成的一种人工集合。百科全书、图书馆、知识数据库等从本质上说都是知识集合。组成知识集合的知识元素有多元性、同质性、有序性等性质。知识集合的结构有线性、树型、图型等方式。知识集合有三大功能:知识存贮功能、知识检索功能与知识优控功能。图书馆学的概念:图书馆学是研究如何将知识组成知识集合并为人们所使用的一门社会科学。二、客观知识的性质:主观知识的外化、社会化、物化,就形成了客观知识,客观知识具有独立存在的实在性,以及创新性、中介性、可编码性、可传递性、无损耗性、可共享性、可加工性、不确定性等性质。知识组织:知识组织是对客观知识成分进行整序的活动与过程。其目标是将知识成分整序成能够提供优质服务的知识集合。整序、控制、提供是知识组织的核心点。三、知识受众的概念:知识受众指的是一切通过知识媒介接受知识、获取知识的人。换言之,知识受众是知识媒介的读者、听众、观众和用户的总称。知识受众的服务及其原则:知识受众服务是知识工作者运用各种资源满足知识受众需求的劳动过程。图书馆的知识受众服务应该体现以下四种发展原则:人文服务原则、充分服务原则、多样化服务原则、个性化服务原则。六、图书馆学方法论<一>图书馆学专门科学方法:主要有求文献内容真实性的校雠法、求文献内容原本性的版本法、揭示与报道文献的文摘法、获取文献的采集法、组织文献的分类法和主题法、检索文献的索引法、统计分析文献的计量法、服务于知识受众的咨询法和导读法等。<二>图书馆学应用的一般科学方法:主要有观察实验法、调查分析法、数学方法及一些横断科学的方法<信息科学方法、系统科学方法、复杂性科学方法等>。这些方法是对大多数学科都适用的科学方法,故称之为一般科学方法。<三>哲学的方法:是哲学原理与思维方式在社会实践、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如实事求是的方法、对立统一的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等。七、未来图书馆学的发展:1.未来图书馆学研究重心向知识领域转移,2.学科发展从细化走向整合,3.学术理性由技术倾向人文,4.研究特点呈现理论与应用并重,5.学科建设更加注重本土化。第二节图书馆事业与管理一、图书馆事业的含义:是由各类型图书馆组成、通过对文献信息资源的有效控制和利用来实现其社会功能的图书馆体系。图书馆事业的特点:1.依存性;2.整体性;3.普遍性和广泛性。二、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原则:1.图书馆事业建设与国民经济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2.国家力量和社会力量相结合,3.全面规划与分工合作相结合,4.发展图书馆学教育,加强图书馆学研究。三、图书馆网的概念:图书馆网是指由众多图书馆为实现资源共享而组成的图书馆群体。图书馆网的意义:第一,使全国图书馆事业走上有计划、有组织、协调发展的道路。第二,是实现图书馆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第三,有力促进图书馆事业的现代化建设。第四,健全和完善全社会的信息传递与交流网络,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图书馆网的主要职能:1.统筹规划全国或某一地区、某一系统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协调文献采集,确定各馆文献收藏的重点,实现分工人藏,避免不合理的重复和缺漏现象,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完备的文献资源体系。2.编制联合目录,开展馆际互借,提高馆藏文献的利用率。协调书目编制工作,进行集中编目、合作编目,减少各馆编制书目的重复现象,提高书目质量。3.通过合作,促进图书馆自动化工作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4.共建各种类型的数据库资源,推进文献资源数字化进程。5.规范馆际互借工作,发展馆际互借业务。6.建立全国和区域性的咨询协作网,开展联合咨询工作。7.建立贮存图书馆,供各馆剔除不常用的和多余的复本书刊。8.组织图书馆业务交流与培训。9.开展图书馆学研究,促进图书馆学的发展,为图书馆工作实践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四、图书馆管理的概念:是根据图书馆满足读者需求的目的,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等行为,最合理地分配与使用图书馆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提高图书馆效率,以达到图书馆预期目标,完成图书馆任务的动态过程。图书馆管理的内容:1,图书馆系统的决策。包括:图书馆发展方针、政策、战略的决策,各项业务工作的决策,人事制度的决定,财务管理决策等。2,图书馆计划。包括:国家图书馆事业发展计划,如图书馆事业总体规划、图书馆网的发展计划、专业人员培养计划、科学研究与协调发展计划等;个体图书馆发展计划,如图书馆的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整体发展规划与局部发展计划等。3,图书馆组织。包括图书馆机构的组织、图书馆人员的配备、图书馆工作岗位的设立等。4,图书馆领导。包括图书馆领导者的素质、领导层的结构配置、领导的方式方法、领导的沟通等。第5,图书馆控制。包括图书馆控制机制的建立、图书馆控制系统的设置、信息反馈的渠道、图书馆目标的确立、绩效评估标准的制定。6,图书馆协调。包括图书馆内部的微观协调、图书馆与环境和其他社会系统的宏观协调。五、图书馆工作标准:是指经过国际标准组织、国家标准机构或有关部门鉴定和认可并予以颁布的图书馆工作、技术、设备等的数量和质量的规格和要求。图书馆工作标准化:图书馆工作标准化是指对图书馆业务工作的技术方法及设备等实行统一的原则和规范。图书馆工作标准化的作用:第一,使图书馆工作由繁变简,由杂乱走向统一和规范。第二,减少重复劳动,节省各种资源,提高图书馆工作质量和社会效益。第三,确保图书馆工作的成果和用品科学、统一、通用。第四,加速图书馆工作现代化,充分发挥图书馆现代技术的作用。第五,提高图书馆工作的计划性和整体性,有利于图书馆事业的整理协调与国际合作。图书馆工作标准化意义是:有利于图书馆工作的现代化;有利于图书馆事业的协调与协作;有利于图书馆集中统一的管理。第三节文献资源建设文献的概念: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文献构成的基本要素:第一,知识内容。指文献中记录的人类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知识。第二,记录符号。是指揭示信息内容的标识。第三,载体材料。是信息内容贮存的依附体,又是信息内容传播的媒介体。第四,制作方式。反映了物质生产方式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第五,载体形态。是文献的外部单元形式。文献既具有精神的属性,也具有物质的属性,是一定知识内容和一定物质形式的统一体。文献的主要类型:1.按文献的出版形式划分<1>图书。从广义讲,它包括一切记录与传播知识的载体,成为"文献"的同义语;从狭义上讲,专指书籍,是一种区别于其他出版物的文献类型;<2>连续出版物。一种逐次分期发行,通常都编有序号或年代标号,并且打算无限期地连续出版下去的印刷形式的出版物。最具代表性的是期刊、报纸和年鉴;<3>特种文献。指出版形式比较特殊的文献资料,有科技报告、政府出版物、会议资料、学位论文、专利文献、技术标准等。2.按文献载体划分:印刷型文献、缩微型文献、视听型文献、电子型文献、网络型文献。3.按文献的加工层次划分〔1零次文献:一是指各种渠道中由人的口头传播的信息;二是未公开于社会即未经正式发表的原始的文献,或没正式出版的各种书刊资料。〔2一次文献:这是人们直接以自己的生产、科研、社会活动等实践经验为依据生产出来的文献,也常被称为原始文献〔或叫一级文献〔3二次文献:二次文献也称二级文献,它是将大量分散、零乱、无序的一次文献进行整理、浓缩、提炼,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和科学体系加以编排存储,使之系统化,以便于检索利用。〔4三次文献:三次文献也称三级文献,是选用大量有关的文献,经过综合、分析、研究而编写出来的文献。二、文献资源建设的内容文献资源的概念:文献资源是相对于天然资源的一种社会智力资源,是物化了的知识财富,是人们迄今为止收集积累贮存下来的文献资料的总和。具有再生性、积累性、可建性、冗余性、共享性和价值潜在性特点。文献资源建设的含义:文献资源建设是指依据文献信息机构的服务任务与服务对象以及整个社会的文献信息需求,系统地规划、选择、收集、组织管理并合理布局文献资源,以建立具有特定功能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过程。文献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1,文献资源分布状况调查研究。即对各地区、各系统、各文献信息机构所藏文献的类型、学科、文种的数量、分布及利用情况,收藏重点与特色等进行调查、统计与分析,为整体化建设提供参考数据。1,确定目标,制定规划。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文献资源建设的总体目标,提出发展规划和布局模式。1,建立文献资源管理与协调机制,强化协作关系,从整体出发,建立协调与合作组织,保障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的发展。第四,文献的选择与收集。根据文献资源体系的基本模式,通过各种途径,选择与收集文献,建立并充实馆藏。第五,文献资源建设基本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包括对现代文献特征及规律、文献类型及动态的研究,文献资源形成与发展规律的研究,藏书发展政策的研究,文献资源规划与布局模式的研究,文献资源的组织管理、评价方法的研究等。三、文献资源建设的原则:<一>实用性原则:指从文献信息机构的实际使用需要出发,规划、选择、收集、整序、组织和管理文献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文献信息需求。它是文献资源建设的基本原则,要求各类型图书馆和其他文献信息机构根据具体的服务任务和服务对象的需要来进行文献资源建设,从实用性原则出发,控制藏书数量,提高文献资源的质量。<二>系统性原则:指在文献资源建设中,要特别注意图书馆藏书系统各要素<各学科、各类型藏书>之间的相互关系,注意藏书系统与环境<读者需求系统、文献系统>的联系。它是由文献本身的系统性、读者需求的系统性、文献保存与传递的系统性决定的,要求与之保持一致性,并要正确处理重点藏书与一般藏书的关系。<三>特色化与协调原则:即指藏书特色化和藏书协调。图书馆应建设具有专业特色、地方特色、文献类型特色和文种特色的文献资源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一定范围的合作与协调,更好地实现文献资源共享。藏书特色化是藏书协调的基础,而藏书协调又是满足社会文献信息需求的有效保障。没有藏书协调的保证,藏书特色化就失去了意义。文献资源建设的三项原则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实用性是基本原则,系统性和特色化与协调原则既要以实用性为前提,又是实用性原则的保证。四、藏书发展政策的内容与意义:<一>藏书发展政策的内容:藏书发展政策也就是文献资源建设政策。其基本内容包括:图书选择与采访政策,经费分配政策;藏书管理政策;藏书发展纲要;合作藏书、馆际互借与资源共享政策;捐赠政策;机读数据库文件政策;藏书保护政策;文献剔除与评估政策等。<二>藏书发展政策的意义:1.为藏书发展工作提供宏观指导包括对藏书发展模式的指导、对藏书发展目标的指导、对重点藏书发展的指导。2.为藏书发展工作提供政策性的标准与规范包括图书馆文献选择与采访策略的科学标准与规范、购书经费的分配标准与规范、文献品种与复本数量的采购标准与规范、文献拥有与获取方式的途径与规范。3.为合作藏书发展提供依据从微观而言,使图书馆藏书体系更具特色化,文献资源结构更趋合理性,为馆际合作藏书发展提供基础;从宏观而言,可以明确各图书馆参与合作藏书发展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利益平衡机制,以保证参加合作的成员馆都能得到实惠,调动其积极性。五、藏书结构:藏书结构是指藏书体系中各组成要素的构成状况及其相互联系。藏书结构的构成方式:1.学科结构:它是各学科门类的藏书的比例结构,也是图书馆组织文献信息的基本方式。2.等级结构:图书馆根据文献内容的水平、程度及读者的需求层次,相应地划分出若干层次的收藏级别,并规定各级别应达到的收藏目标。它是图书馆藏书结构的基本框架。3.时间结构:是按文献的出版时间划分的层次结构,反映人类科学文化知识源远流长、继承发展的纵向关系,也是图书馆藏书系统性的反映。如何合理安排藏书的时间结构,是规划藏书体系的重要问题。4.文种结构:是指藏书中各种语言文种出版物的构成状况,反映了图书馆对社会文献信息覆盖的程度,是反映图书馆收藏水平和满足读者需求能力。5.文献类型结构:是指藏书中各种不同出版形式、不同知识载体的文献的构成状况。图书馆应加强各种载体的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建立多样化的文献类型结构,以满足读者不断增长的多元化需求。藏书结构的一般特征:第一,层次性。它是由文献内容的不同层次和读者需求的不同层次决定的。第二,整体相关性。即藏书体系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形成有机的整体。藏书结构发生变化,会改变藏书体系的功能。第三,动态调节性。藏书结构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结构,应根据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文献类型与特征的变化,以及读者需求的新特点,及时调整。六、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的概念:就是以系统的整体性为基本出发点,对全国、文献资源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各类型图书馆分工协调,建设藏书,从而使全国的文献资源形成一个具有较强功能的有机整体,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文献信息需求。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的四种模式:1.系统整体布局模式:即由一系列按行政系统划分的图书馆网络构成纵向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如CALLS。2.地区整体布局模式:即根据文献资源的地理分布构成横向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3.学科整体布局模式:即根据文献的学科属性建立完备的专业文献资源保障体系。4.综合化整体布局模式:即建立起跨系统、跨地区、跨学科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第四节参考咨询服务一、参考咨询的概念:图书馆员对读者在利用文献和寻求知识、情报提供帮助的活动。它以协助检索、解答咨询和专题文献报道等方式向读者提供事实、数据和文献线索。有些国家的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甚至还包括解答读者生活问题的咨询。参考咨询的内容:1.答复咨询。即对读者提出的知识性问题,通过查阅有关的检索工具,直接回答读者;或指引读者利用某一检索工具,直接查阅有关资料。2.书目参考。即对读者提出的非一般知识性问题,通过提供专题文献目录,求得问题的解决。3.信息检索。指将信息按一定方式组织和存储起来,并按需检索出有关信息的程序、方法和过程。4.用户教育。即向读者普及信息检索知识和进行阅读辅导等。参考咨询的特点:服务性;针对性;实用性;智力性;社会性。二、参考咨询机构建设的原则:1,针对性。2,方便性。3,可能性。4,发展性。电子阅览室建设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2.集成性原则;3.开放性原则;4.先进性原则;5.安全性原则;6.扩展性原则。三、参考信息源建设参考信息源的特点:1.高精度的资料性;2.高密度的知识性;3.高效率的检索性;4.高频率的查考性。参考信息源的类型:1.传统参考信息源;2.电子参考信息源。参考信息源建设的原则:1.多样性;2.系统性;3.实用性;4.权威性;5.发展性;6.协调性。四、参考咨询的方法:书目参考方法,文献检索方法,信息检索策略,虚拟参考咨询。第五节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DigitalLibrary>:是在分布式计算机网络中能够存取海量数字化信息知识的资源库。三个基本要素:数字化资源、网络化存取、分布式管理。电子图书馆的馆藏大多是以电子载体存储和利用的知识信息资源,馆藏电子资源化及工作自动化是电子图书馆的两大特征。虚拟图书馆收藏的知识信息资源主要是通过超级链接指向因特网上的网页、网站甚至数据库是一种"虚藏"。个人数字图书馆:是指个人为了读书治学、在自己的计算机上采用免费或基本免费的全文数据库软件,将有关的网上知识信息和自创的数字化知识信息进行采集、存储,使之成为有组织的知识信息集合,以供个人使用的数字图书馆。二、数字图书馆的体系构成:1.资源加工系统。对传统媒介的知识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对多媒体知识信息进行必要的格式处理。2.存储管理系统。对数字化知识信息进行分类组织与存储,提供安全备份。3.资源调度系统。进行分布式存储的元数据和对象数据的资源共享、调度协调和跨平台查询检索。4.网络运营系统。基于网络平台为用户提供各种知识信息的在线使用、检索、下载。管理数字资源在内部网和因特网上的发布。可方便地进行基于内容的全文检索。三、数字图书馆的功能:1,知识信息的获取与创建;2,存储与馆里;3,访问与查询;4,动态发布;5,权限管理。数字图书馆在知识信息资源建设中的作用:1,提高文献信息的加工和使用效率;2,改变信息资源的入藏方式与过程;3,有利于珍贵文献信息资源的保护与利用;4,有利于推动我国互联网的全面应用;5,可避免重复劳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6,为知识信息资源共享奠定基础;7,便于检索和咨询,提高利用的准确度。四、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面临的问题:主要有技术问题、知识产权问题、人才问题、运营模式问题等。第二章信息资源组织第一节信息资源组织概述一、信息资源组织的含义:是根据信息资源检索的需要,以文本及各种类型的信息源为对象,通过对其内容特征等的分析、选择、标引、处理,使其成为有序化集合的过程。二、信息资源组织的方法:第一,对信息资源进行描述。包括:著录或编写题录,对信息资源外部特征进行记录,用于识别或确认该资源。第二,对信息资源的内容进行浓缩。包括编写内容提要或文摘,使用户能迅速了解其内容和特点,供检索查找时选择、判断。第三,提供检索点。主要是确定检索特征及可检信息,以便据此对信息资源进行有序化组织。检索语言:是一种由表达信息资源主题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词汇及规则组成的人工语言系统,通常由词汇和语法两部分组成。第二节信息资源描述一、信息描述的含义:又称为文献著录,是指根据信息组织和检索的需要,对信息资源的内容、特征进行分析、选择、记录的活动。信息描述的作用:1.用来确认和识别该资源对象;2.提供信息资源位置的信息;3.通过提供检索点,便利对资源的检索查找;4.供用户对资源的价值进行判断,决定是否选用。二、信息描述项目:是用以揭示信息资源内容和特征的记录事项。描述信息源:指对信息资源描述时描述信息的来源和出处。图书主要是书名页。三、检索点的含义:即标目,是描述记录中用来作为排检依据的资源特征。检索点的作用:1,作为排检的依据,确定某一款目在检索系统中的位置,供检索查找;2,决定款目的性质,供组织相应检索工具使用。辅助著录:包括附加著录、分析著录、综合描述和参照法,是手工编目中对基本著录的补充。在同一种目录中利用文献的次要特征重复揭示同一文献的方法称为附加著录;将文献中一部分材料单独作为一个著录单位进行著录,称为分析著录;将多级出版物作为一个著录单位进行著录,称为综合描述。参照法:是指引读者从目录中的一个标目或款目去查找另一个标目或款目的方法,分为单纯参照、相关参照和一般参照。单纯参照又称"见‘‘参照,是从不用作标目的标识去查找用作标目的标识的参照。相关参照又称"参见"参照,是从一条标目去参考另一条或几条相关标目的参照。一般参照是提供关于一定编目事项的说明。信息资源标引的含义:是获取内容检索标识的基本方式,包括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两种。分类标引:是依据一定的分类语言,赋予文献分类标识的过程。主题标引:是依据一定的主题词表或主题标引规则,赋予文献语词标识的过程。按照是否使用词表,主题标引可以分为受控标引和自由标引两类。标引工作质量的基本要求为:准确、专指、充分、一致、适用。标引方式:按照对文献内容的揭示特点,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通常可以分为:整体标引,指概括揭示文献基本主题内容的标引;全面标引,指充分揭示文献论及的所有有检索价值的主题概念的标引;对口标引,指只揭示文献中适合本专业需要的主题内容的标引;综合标引,指以整套丛书、多卷书、论文集、会议录等为单位进行的概括性标引;分析标引,指根据文献中部分章节或丛书、多卷书中每一种书或每一卷书进行的标引。标引工作程序:查重一主题分析一主题概念转换一确定标识一复核。主题分析:是指根据文献标引和检索的需要,对文献内容特征进行分析,提炼主题概念的过程。名称规范档:是一种对描述记录中的名称标目进行规范控制的工具。其处理的范围,包括人名、机构团体名、著作题名等。四、MARC格式:机读编目格式<简称MARC格式>是根据文献特点和文献机构之间信息交换的需要建立的标准化的计算机可读形式。MARC格式的组成:记录头标区,地址目次区,数据字段区,记录分隔符。五、编目方式:集中编目是由某一中心编目机构进行编目,向其他机构提供编目数据的编目方法。共享编目指两或多个编目机构共同进行编目活动,通过各个参加机构通力协作,使编目结果为各参加机构共享的编目形式。在版编目指通过在文献出版过程中进行编目,使编目数据得以与文献一起提供,方便文献机构使用。第三节分类法一、分类法的意义与类型信息资源分类的含义:是指根据信息资源的内容属性和其他特征,将各种类型的资源分门别类地、系统地组织和揭示的方法。其作用主要是文献分类排架和编制分类检索工具。信息资源分类法的类型:通常可为等级列举式、分面组配式、列举一组配式三种类型。根据其涉及的学科领域范围的不同,分为综合性分类法、专业分类法;根据类分文献的规模,分为大型分类法、中小型分类法;根据其适用的文献类型,分为图书分类法、文献分类法、标准分类法、专利分类法、网络资源分类法等。二、分类法的结构组成:国内大致有两种划分方法,一种是按照各部分的功能,将分类法分为类目体系、标记符号、说明与注释、类目索引四个方面;另一种则是按照构成的形式,将其分为编制说明、主表、副表、类目索引等四个部分。类目体系:是按照类目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来的类目集合,也称类目表。复分表:由共性子目构成,供主表有关类目共同使用的表,称为复分表。作用是:缩小类表的篇幅,加强类表的伸缩性,增强类表的规律性。标记符号〔也即分类号是分类法中用于标识类目的代号的要求:简明性、表达性、容纳性、助记性。号码种类:单纯号码〔数字或字母、混合号码〔数字+字母两种。编号制度:顺序标记制、层累标记制、顺序一层累标记制、分面标记制。标记技术:<1>八分法。亦称扩九法,即在采用层累数字标记的情况下,当同位类超过10个,不足18个时,前9位以O一8表示,8后面的标记用两位数字表示一次划分,用于解决同位类的号码配置问题。<2>双位制。亦称集团标记法,即在采用层累数字标记的情况下,当同位类超过18个时,直接以两位数字表示一次划分,以解决号码的扩充问题。<3>借号法。在采用层累数字标记的情况下使用的一种灵活借用上、下位类号码的配号方法。通常在上一级号码较宽裕时,用上级号码标示下级类目,在下级类目超过10个但超过不多时,根据情况,借用9以外的下级号码进行扩充,使号码配置更加灵活。<4>预留空号法。指根据学科发展情况和类目设置的可能,在配号时,预先留下一些空号,供类目增补时使用。此外还有字母标记法等。类目索引:是一种按主题字顺方式,从主题名称指向分类号,帮助分类人员利用类目表的工具。分为3种:直接索引是一种直接通过类名或同义词查找对应类目的索引。相关索引是一种不仅可以从主题名称出发查找对应的类目,而且可以将被分类体系分散的该主题各方面的类目加以集中的索引。主题词索引则是一种将分类法与主题法结合的索引类型。三、分类法类目之间的关系:从属关系、并列关系、交替关系、相关关系。四、分类标引工作:〔一确定使用本的含义:根据检索系统的标引需要,对选定的文献分类法进行调整的工作。〔二分类法修订后的改编方式:主要有三种改编方式:彻底改编:即将变动的类目的文献重新分类。一刀切:即原分类书不动,新编文献用新版。只改目录,不改文献:在目录中改用新版类号组织目录,文献不改编。〔三分类标引规则:1信息资源的分类应根据信息资源的性质,按照其各自的特点进行;2信息资源的分类必须能体现分类法的逻辑性、等级性、次第性;3信息资源必须归人最切合其内容的类;4类分的文献必须归人用途最大的类;5不能单凭题名、篇名的意义归类;6应注意标引的思想性。〔四同类书区分号:也称书次号,表示同类书先后次序的号码。主要有种次号〔是指根据同类书分编的先后,按每一种书为单位顺序编制的号码和著者号〔一般须通过一定的著者号码表获得。著者号码表是一种以著者姓名的音或形为依据,按照一定的取号方式编制的表两种。分类索书号:分类索书号是表示某一文献在分类收藏中位置的号码。第四节主题法一、主题法的含义:指直接以表达主题内容的语词作检索标识、以字顺为主要检索途径的标引和检索信息资源的方法。主题法一般具有下述特征:直接以语词作为检索标识;以字顺作为主要检索途径;以特定的事物、问题、现象,即主题为中心集中信息资源;通过参照系统等方式揭示主题词之间的关系。主题法的类型:包括标题法、元词法、叙词法、关键词法、先组式语言与后组式语言、受控语言与自然语言等。1.标题法:标题法是一种以标题词作为主题标识,以词表预先确定的组配方式标引和检索的主题法。2.元词法:元词,是指用来标引信息资源主题的、最基本的、字面上不能再的语词。元词法是以元词作为主题标识,通过字面组配的方式表达信息资源主题的主题法。元词法目前已被叙词取代。3.叙词法:叙词,国内亦称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处理的,以基本概念为基础的表达文献主题的词和词组。叙词法,是以从自然语言中精选出来的、经过严格处理的语词作为文献主题标识,通过概念组配方式表达文献主题的主题法类型。叙词法特点是:结构完备,词汇控制严格;组配准确,标引能力强;可以通过灵活组配方式进行多途径检索;对检索系统适应能力强,既能较好适应计算机检索系统的要求,又能适应手工检索系统的需要。叙词法的不足主要是:词表编制和管理的要求高,需要花费较多人力、物力;文献标引须在概念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增加了标引难度。叙词语言已成为受控主题语言的主流。我国使用最广泛的叙词表为《汉语主题词表》。4.关键词法:关键词法是直接以自然语言中未经控制或只作少量控制的语词为文献主题标识,通过对关键词轮排等方式揭示文献主题的主题法。5.先组式语言和后组式语言:先组式检索语言是指复杂主题的标识,在检索前已经在检索系统中组配好了的检索语言。各种分类法、标题法、采用叙词表在标引阶段建立标题的系统属于这一类型。后组式检索语言是指读者检索前,检索系统中的检索标识是单立的,读者实施检索后,才根据检索需要进行配的检索语言。元词法、叙词法就属于这一类型。6.受控语言与自然语言:受控语言指依据特定词表或类表揭示文献主题信息的整序方法。各种分类法、标题法、叙词法以及后期的元词法等均属于这一类型。自然语言检索系统是一种直接应用文献或用户使用的自然语言语词进行检索的方法。这种方式包括关键词法、自然语言文本检索等。二、叙词表的含义:国内又称为主题词表,是一种将标引人员或用户使用的自然语言转换成规范化的系统语言的术语控制工具;是一种概括特定知识领域并由词义相关、语义相关的术语组成的可以不断补充的规范化词典。叙词表宏观结构:可以分为字顺显示、系统显示两大部分。每部叙词表不必包括宏观结构中的所有组成部分,但一部完整的叙词表一般应当至少包括字顺显示、系统显示两部分。<一>字顺显示1.字顺表:是一种由众多叙词款目和非叙词款目按字顺排列的一览表。2.专有叙词表:亦称附表,是将众多专有叙词款目按字顺排列的一览表,是字顺表的重要组成部分。3.轮排索引:亦称轮排表,是将词表中的叙词按词素的字顺排列,使含有同一词素的叙词集中显示于一处的词汇表,是一种从词素的角度查找叙词的辅助工具。4.双语种索引:双语种索引是一种将全部叙词、非叙词与相应外语译名相互对应,按外文译名字顺排列的索引系统,是通过外文译名使用词表的辅助工具。5.字顺索引和入口词表:字顺索引仅收入叙词、非叙词,除了非叙词含有用项参照外,其余项目一概不收,为使用者提供一种便捷查检的手册。人口词表是一种将非叙词集中编制的表,收入词表编制或标引中出现的按等同关系处理的非叙词,包括未收入词表的常见组代形式等,用以改善标引和检索的一致性。<二>系统显示1.范畴索引:是一种按照词汇所属学科或专业范畴编制的概略分类系统,是从分类角度查找叙词的辅助工具。范畴索引的作用是:便于从分类角度查找与某一范畴有关的叙词。2.词族索引:词族,是指峙组具有属分关系的叙词集合。词族索引是一种以词族为款目单元,按照款目词的字顺排列,可以从等级关系的角度查找叙词的索引。词族索引的作用是:可以从词族出发查词;可在计算机检索系统中,自动进行上位词登录。3.分类主题一体化词表:是一种分类语言和主题语言兼容互换的系统。这类词表可以同时作为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的工具;可以利用它在一个检索系统中同时进行分类检索和主题检索;可以通过两者的结合,改进和完善对词表的编制;此外,还可用作不同检索语言之间兼容互换的工具。分类主题一体化词表的类型可分为分面叙词表、分类主题词表和集成词表等类型。4.图形显示:是指将叙词之间关系以二维图的形式加以显示,亦称词族图。图形结构存在着多种显示形式,最常见的有树形结构图、箭头关系图两种。图形显示的词表通常至少应包括由图示部分和字顺索引两个部分。三、主题法词汇控制叙词语言词汇控制包括的内容,同义控制、词义控制、词间关系控制及相关知识,叙词表的编制与维护。四、主题标引工作:1主题概念的转换方式,2标题确定的知识,3主题标引的查词规则。第三章目录学第一节目录学基本理论一、目录学的基本概念书目:又称目录,它是著录一批相关文献,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组织而成的一种揭示和报导文献信息的工具。国家书目:是全面登记与报导一个国家近期或往昔出版物的文献总目。它是一个国家全部出版物现状与历史的记录。联合目录:是揭示和报导若干文献收藏单位的全部或部分藏书的目录。联合目录的特点是集中报导多馆藏书特点及分布情况,指明文献的收藏处所。地方文献书目:是全面揭示和报导某一地区的自然、历史、社会文献的书目。个人著述书目:是记载作者的著述或兼收他人评价作者及其著述的文献书目。就其收录范围可分为两类:一是个人著述系年书目,或称个人著述编年书目。二是个人著述研究书目。推荐书目:针对特定的读者、采用特定的标准选择图书推荐给读者的书目。包括选读书目、导读书目等。书目工作:就是通过查寻、著录、部次、评介、揭示和报导文献的信息,提供书目情报服务等全部活动。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研究书目情报运动规律的科学。二、目录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目录学的内容:有下列8个方面:1.关于目录学基础理论的研究;2.关于文献的研究;3.关于书目、索引类型及其编纂法的研究;4.关于读者书目情报需求特点与书目情报服务的研究;5.关于书目工作组织与管理的研究:6.关于国内外目录学的研究;7.关于中国目录学遗产的研究;8.关于目录学方法的研究第三节书目文献编纂原理书目、索引、文摘等统称为书目文献。书目文献编纂法:就是运用各种手段,将分散的一次文献<原始文献>所含的知识、信息,进行筛选、压缩、整序,揭示其内容,著录其外形特征,进行科学的编排组织,使之转化为有序的、可以传递的二次文献。书目编纂法就是对原始文献进行情报加工的方法。一、文献揭示的原则与方法<一>文献揭示的基本原则:首先注意揭示文献的外部特征,但要揭示文献的内容特征为主。注意揭示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文献的社会影响。<二>文献揭示的基本方法:1.著录法:著录是描述与记录文献题名、作者、版本等外部特征的方法。它是确认某一文献的基本依据,也是为获得文献,提供检索的初步途径。著录的要求是准确、完备、一致。2.提要法:提要是简要解释文献题意,介绍作者生平、学术思想,揭示或评介文献内容的方法。提要有助于了解作者生平事迹与学术渊源;也方便读者熟悉与利用文献,获得读书的门径。它被广泛应用于图书的编辑、出版、发行、宣传,书目编制与文献编目、古籍整理、读书治学与科学研究中。3.文摘法:摘要是以简要准确、不加任何评论的文字摘述文献主要内容的方法4.索引法:索引是揭示题名及所包含的专名,按一定方法编排,以供查考它们在文献中位置的方法5.综述法:综述是收集多种同一主题内容文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与系统叙述的方法。6.文献评价法:文献评价是对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的介绍和评论的方法。书目文献编排法。〔三书目文献编排法1.分类编排法:它是按照文献所反映的学科内容分门别类组织款目的方法。可使同一学科的文献集中在一起,系统反映各学科又献的状况。2.主题编排法:它是以一种规范化语言作为文献的主题词,然后按主题词的字顺组织款目的方法。能集中与研究对象有关而又分散在各个学科中的文献。3.时序编排法:它是以文献的形成时间或出版的时间为标识组织款目的方法。能够反映文献的形成和历史发展4.地序编排法:它是以文献中所论述的国家、地区为标识组织款目的方法。能集中同一地区的文献,便于读者了解某一地区的又献状况。5.字顺编排法:它是以文献的题名、责任者等外形特征的字顺为标识组织款目的方法。分为形序法、号码法、音序法等。它简便直观,一般用于辅助性的编排。三、文摘编纂法文摘的特点:作为一种检索工具的文摘,与书目提要和篇目索引有共性,也有自己的特点。文摘的特点是:1.替代性:文摘是对原文的一种替代。2.模拟性:文摘是原文的一种情报模型<要求是完全相符性,可用语义相符性评价;与模拟对象的不变性,可用语义相当性评价>。3.转换性:包括语种的转换、表达方式的转换等。文摘编制程序:1.确定选题和工作计划;2.文献的搜集与选择;文献选择要从当前和长远的需要出发,选择那些对科学研究和生产建设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文献。3.摘要编写与款目著录:文摘款目的基本著录要根据各文摘编撰机构所规定的项目和格式进行。凡制定了标准著录格式<如我国的GB3793—83《检索期刊条目著录规则》>的国家,应根据著录标准进行,其基本要求是:完整、统一、准确。文摘的报道功能是靠摘要短文来完成的。一部文摘的质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各款目中摘要短文的编写质量。所以,摘要短文的编写是文摘编制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为了保证文摘质量,一般文摘编制机构都规定有成文的"文摘法",也就是说,有着固定的编写程序和编写格式。摘要短文的编写步骤是:第一步:文献分析。第二步:素材抽取。第三步:摘要编写。第四步:文摘编排与辅助索引的编制。第五步:文摘的组织与附录的编写。为了保证文摘的质量,应该作最后的核对和校阅,尽量减少错误。文摘的总校工作一般由专人负责。文摘编写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客观、如实地反映文本的内容,切不可加进文摘编者的主观见解、解释或评论,采用哪种文献类型,都要让读者得到文本的客观情报。如文本有明显错误,可加"摘者注"。<2>要重点反映新内容和作者特别强调的观点。不录在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人所共知的内容。<3>因文摘短文与文摘标题是一个整体,因此,标题中的信息不要在文摘中重复。一般不录引文,除非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4>书写要合乎语法,保持上下文逻辑关系,尽量同作者的文体保持一致。结构要严谨,表达要简明,语义要确切,一般不分段落。<5>要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应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文本的性质和主题,不必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6>要采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包括地名、机构名和人名>。如没有规范化的词,可使用文本中采用的术语,亦可使用其他文本中最常用的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7>商品名必要时应加学名。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应加以说明。应采用国家颁布的法定计量单位。要注意正确使用简化字和标点符号。四、索引编纂法索引:是记录和指引文献中有关事项及单元知识的位置出处,按一定方法组织起来的检索工具。索引的编纂程序:1.索引主题和索引方法的选择首先,要了解科学研究动态,掌握其发展趋势,使索引主题的选择适合科研人员需要。其次,要了解文献的现状。根据各学科文献的数量、分布状况等确定有无编纂索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再次,调查现有索引的编纂情况,了解某学科已编纂和正在编纂的索引的内容、质量,避免选题的重复。2.索引方法的选择在索引主题选择过程中,逐步确定被检索文献、读者对象、编纂目的、索引方法等。根据被索文献的特点、类型及读者对象、用途等确定索引方法。3.拟定编纂计划拟定编纂计划是有步骤、规范化编纂索引的保证。计划内容包括索引的种类、选材范围、选材的标准、款目著录格式、编排方法等。4.文献标引文献标引是对文献中具有检索意义的外形和内容特征进行分析,并把分析结果赋予检索标识的过程。五、综述编纂法综述:是根据特定主题,从相关文献群中摘取有关的知识单元,经过综合与分析而编写并标引出处,具有报导性<概述性、评价性>和资料性的科学文献。综述要求引用文献全面、观点鲜明、论证充分、出处清晰。特点是客观、概括、分析与综合。综述的编纂程序:选题。检索和筛选文献。拟订提纲。文献综合。列举参考文献。第四节书目情报服务一、广义的书目情报服务:包括书目文献的编制、传递、利用等过程。狭义的书目情报服务:则仅指书目情报检索与利用服务。书目情报服务的实质目的是向读者提供有关文献的客观信息,使读者获得对于文献价值或处所的判断。从而获取启发信息,改变或更新知识库,达到为科学研究、文化教育或决策服务的目的。二、书目情报服务的内容:1.书目情报源建设。包括编制和采购各种类型的书目、索引、文献、摘要、述评、综合性或专题性文献综述等书目文献资料。2.参考咨询服务。3.大众书目情报服务。4.定题服务。定题服务是以具有常设的科研课题,或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承担者——学者、专家或科研集体为对象,经常、定期地传递书目情报或者新到馆的书刊资料。5.情报分析与研究服务。6.读者书目情报意识的培养。7.书目情报理论总结。书目情报服务的三个层次:1.是根据读者提出的情报咨询,利用多种书目参考工具给予解答。2.是启发式的服务。书目情报工作者从培养读者书目情报意识出发,向读者宣传书目基本知识,指导读者学会利用书目参考工具,查找所需文献。3.是主动积极的服务。书目情报工作者按照读者的特定需要和常设科研课题,定期地提供书目情报服务。三、书目情报服务的形式:1.书目服务;2.文摘服务;3.索引服务;4.综述服务。四、书目情报服务策略:1.研究读者的提问;2.研究提问的实质目的;3.检索工具的选择;4.确定检索方法;5.检索词的选择;6.检索式的编写;7.检索结果提供。第四章文献学第一节文献史与文献学一、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基本属性:一是特定知识内容的"记录",二是具有一定物质形态的"载体"。构成:1.记录形式;2.载体形式;3.写印形式;4.装帧形式。类型:用不同的标准区别不同的文献,是为了了解和研讨文献在形式和内容方面的规律,以便于人们熟悉和掌握文献,学习和利用其中的知识。二、文献资源<一>史料:记录着特定历史过程中的事实和现象,是一切史料的本质特点。包括文字史料〔指以往形成的书籍和文书等一切历史性文字材料,它们常常被概称为"历史文献",、实物史料〔指历代古董、日用品、生产工具、服饰器物、建筑和古迹遗存等与口传史料〔指民间长期口耳相传的史诗、传说、民谚、民谣、民歌,以及现代的口述史料等。<二>四部书籍:被先贤概括为经、史、子、集的中国古代书籍分类体系,有着显著的知识分类的特点。经、史、子、集四部书籍构成了中国古典文献的主体。其中经、子、集部书籍通过著述以传播著述者自己的思想的功能比较显著,而史部书在通过记录客观史实以传播知识方面的意向更显著一些。经是指儒家的经典,如《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它列于四部书籍之首,是先秦时期人们认识天人关系、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思想成果,实际引导乃至统帅着后世中国人的思想方法。史部书,记录客观史实。属于我国古代书籍和文书两大书面传播系统之一。子部书籍由先秦"九流十家"各思想学术流派的代表性著述为主体组成。集部书籍主要由历代文学家的总集、别集、文集等组成,是研究中国文学发生、发展和演变的重要史料,也是后人了解历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等问题的重要依据。<四>历史文献整理:实证-解释-整序<五>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内容及研究范围:1.以个体为单位,微观整理和研究中国历史社会形成的书籍和文书等一切文字材料,以便在宏观上揭示中国历史文献发生发展的规律;2.总结和研究历史文献整理的有关内容和方法,即研究历史文献的实证、解释和整序;3.总结和研究前人从事历史文献整理所形成的有关学术经验和文化成就。<六>文献学:是以古今中外文献及其整理各环节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文献学要全面而且系统地研究古往今来文献的本身,以及与之有关的文献整理的对象、文献整理的内容和方法、文献整理自身的发展历史。通过对文献和文献整理的规律性研究,为当今文献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第二节图书文化与知识传播<一>图书:是指人类使用文字、图画或类似符号,记录知识或表达思想的著述载体。<二>图书文化:包含着三个相互关联的子文化:出版文化〔建立在技术形态、物质形态的基础上,以社会制度为中介而形成的出版价值观念。、藏书文化〔藏书是对书籍进行收藏、整理、研究以及传播的文化活动。在书籍收藏各业务环节基础上形成的藏书环境、藏书风尚、藏书习俗和藏书情趣、藏书精神,构成了藏书文化的基本框架和阅读文化〔阅读是阅读主体<读者>与文本<可以是一本书,也可以是整个宇宙>相互影响的过程,是阅读主体时间活动与精神活动的一种体现。它可以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被人们追溯与了解,因为阅读文化要研究书籍生产的终极目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