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备笔记_第1页
高中地理必备笔记_第2页
高中地理必备笔记_第3页
高中地理必备笔记_第4页
高中地理必备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1.1人口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人口再生产(狭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使人口总体不断地延续下去。[从人口数量方面考察人口变动过程]数量变化人口发展人口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素质提高基本内容(基础)内容结构改变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在一定时间内出生人数(死亡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自然增长率:人口在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人口总数之比,即出生率减死亡率。按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可以划分人口再生产类型:(Ⅰ)原始型:原始社会(采猎文明时期)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很低的自然增长率。[这一类型仅见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个别地区,如非洲的布顺曼民族](Ⅱ)传统型: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农业文明)高出生率、较高的死亡率和较低的自然增长率。[见于少数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如非洲的津巴布韦、拉美的多米尼加](Ⅲ)过渡型:资本主义社会前期(工业文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多为发展中国家,如非洲的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Ⅳ)现代型:新技术革命时期(后工业文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很低的自然增长率(趋于低增长或零增长,还出现负增长)。[主要是一些发达国家,如欧洲的德国、瑞典、比利时、奥地利][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兵源不足、社会养老负担加重)]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不同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是形成人口再生产类型差异的根本原因。问:为什么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答:社会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的生存环境不断改善,会直接影响人类寿命的提高,从而导致死亡率下降。问:为什么计划生育工作最终要落实到家庭中去?答:因为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单位是家庭人口的出生、死亡及其他变动共同构成整个社会的人口再生产,家庭性质、规模、结构都对人口发展产生影响。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过渡型”[因为发展中国家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0%]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不同是因为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存在差异。(Ⅰ)发达国家或地区:处于“三低”的“现代型”。德国、匈牙利为负增长;日本自然增长率降到0.2%的低水平;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的自然增长率稍高。(Ⅱ)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处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的“过渡型”。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外的大洋洲其他国家、非洲国家是“过渡型”的典型。亚洲和拉丁美洲的某些国家人口再生产正在或者已经入“现代型”。如亚洲的韩国、新加坡,拉美的古巴、乌拉圭等。我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现已属于低出生、低增长的“现代型”。北美指美国和加拿大;拉丁美洲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国家和地区。发达国家和欧洲的死亡率高[因为人口老龄化]一些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不等于出生率减死亡率,是因为三个指标是分别计算的,各自在计算时小数位四舍五入造成的。区原始型:高高低人口增长缓慢,因死亡率太高,人平均寿命短别现代型:低低低人口增长缓慢,因出生率低,人口老龄化,人平均寿命长—1—§1.2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一是人口的自然增长,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二是人口的机械增长,这是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迁入量,人口迁出量)。从全球范围看,迁移对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并不产生影响。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实现。生育率: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15岁到49岁妇女)数之比。生育率联系:生育率是决定出生率大小的基础,生育率水平高,则出生率也高,反之则低。与区别:出生率表现的是新出生人口与育龄妇女的关系;出生率表现的是新出生人口与出生率全体人口的关系。[生育率>出生率](Ⅰ)环境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及宗教的社会环境因素。(妇女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的子女数越少;城市妇女生育子女数少,农村多)自然环境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是极小的。[农村是我国计划生育的重点,落实计划生育工作的途径:提高经济文化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妇女受教育程度;大力发展农村经济。](Ⅱ)环境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死亡率变化的主要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等)自然环境对死亡率的影响:气候、水、土壤等较为明显。(直接的与水土因素有关,如克山病[缺硒]、恶性肿瘤、氟骨症[氟多,多发生在干旱区]、地方性甲状腺肿[缺碘,发生在内陆山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间接的与气候因素有关,疟疾[发生在湿热多雨季节,由于疟蚊的大量繁殖,传播疾病],乙脑[冬秋季节])大的自然灾害[地震、火山爆发、洪水、风雹等]使受灾地区死亡率大幅度上升。(1976年唐山大地震[7.8级]造成约24万人死亡。环境污染也是造成人口死亡率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癌症死亡率也高。美国洛杉矶是第一个发生光化学烟雾的城市。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原始社会:人口数量少,生活空间狭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也很小。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过渡,人口数量的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农业社会:人类对环境的改造活动,一方面使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又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工业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活动进一步加剧,人口数量增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人口数量增多,对资源的需求量加大,使得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和范围大为扩展,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人口数量增多、人口分布集中以及人均消费水平上升,使得排污量剧增。伴随着人口数量增长,客观上要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出现了大量的生产废物,对环境产生影响。[人口增长过快可能给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但是决不能说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数量增长。既不能把人口数量增长看作是环境污染的唯一决定性因素,因为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经济法展过程中,不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人口数量只是其中之一;也不能忽视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恶化的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比得出结论:发达国家人少且增长慢但污染严重所以不能说人口多环境污染程度就高,人口少污染程度就轻。某地人口多且增长快其环境污染不一定严重,反之也不一定轻。—2—先进的科技当然利于环境保护和改善,但是技术能不能解决现有的环境问题,先进技术能不能被掌握并应用到改善环境中,这些都是问题,况且技术发展本身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1.3环境人口容量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环境人口容量就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所能承载或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也称为环境承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下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eq\o\ac(○,1),利用本地eq\o\ac(○,4)资源及其他eq\o\ac(○,4)资源eq\o\ac(○,2)和智力、技术eq\o\ac(○,2)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eq\o\ac(○,3)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eq\o\ac(○,1)应指具体的时期,因为环境人口容量是时间的内涵,具有不确定性;eq\o\ac(○,2)资源科技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eq\o\ac(○,3)生活水平也是制约因素;eq\o\ac(○,4)如研究某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要以该国家或地区所能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为依据,不见得完全就是本地的,也可以是其他地区的资源和技术。制约因素:资源[首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生活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Ⅰ)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在实际中通常把某一种或几种资源能够供养的人口数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不资源总数不定制环资源基础千里稳定一同科技水平变化约不境相定历因确人对技术水平稳定历史素定口确史时交流程度变化不性容定阶期消费水平变化定量性消费水平变化不大段研究环境人口容量的意义:1.让人们更清楚地认识环境与人口的关系;2.有利于人们了解各种环境问题;3.促使人类自觉保持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平衡关系。(Ⅱ)合理容量:是指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且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有些接近地区最适宜人口的涵义。[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人口合理容量小于环境人口容量(Ⅲ)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悲观者认为:现今世界上的人口太多,已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缺点: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乐观者认为:认为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着眼于尚未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以及未探知和未发现的领域)[缺点: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介于悲观者与乐观者之间认为:未来全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全球人口稳定在110亿或略对一些](Ⅳ)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应控制在16亿左右,现已经超过13亿。我国人口与环境,特别是人口与一些资源之间的矛盾已经十分突出。从人口与可耕地关系来看,我国位于世界人均可耕地最低的国家行列,不足世界人均可耕地的1/3。从人口与淡水关系来看,人均淡水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我国要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这两项基本国策。—3—§1.4人口素质与环境人口素质: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一定的社会制度下,人口群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包括:eq\o\ac(○,1)人口身体素质(基础)eq\o\ac(○,2)科学文化素质(核心)eq\o\ac(○,3)思想道德素质(灵魂)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人口身体素质:是指人口群体平均的身体健康状况。人口身体素质的好坏,一方面取决于遗传因素,另一方面取决于环境因素。首先,人类创造并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经济环境,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形势、文化传统、科技知识、伦理道德等,是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人口身体素质的高低,越来越取决于社会环境因素]其次,人口的身体素质也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制约。(Ⅰ)原生环境因素:主要指地形、气温、温度、降水等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与其对死亡率的影响有许多一致的地方。自然环境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就是对死亡率的影响。[缺硒导致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硒过剩产生地方性硒中毒,导致脱发、脱甲和某些神经系统方面的病症;碘异常易得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放射线高易引起畸形胎儿](Ⅱ)次生环境因素:主要指受人类影响的环境因素。主要从物理、化学和生物三方面,来讨论环境污染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物理:交通、电信业[放射性污染]的发展——噪声和微波辐射污染[以交通和工业噪声为主的城市噪声污染]——对听力、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有一定的影响。化学:化学性添加剂[黄曲霉素(致癌性最强功能的物质)、亚硝基化合物、防腐剂、抗氧化剂]对人体有致畸、致癌作用。烟草中的烟雾,含有多种化学物质,对人体有害,有致病变、致癌变作用。生物:垃圾、废弃物中的病菌、病毒、寄生虫卵对水体和土壤产生污染,通过饮食传播疾病,在一定气候条件下发生作用。[蚊子——疟疾、乙型脑炎]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人口数量多少并不是最主要的,人口素质的高低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有着特殊的影响]科学文化素质: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以及人口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一个地区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科学文化素质不同的人口,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同。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4—§1.5人口迁移与环境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人口 人口迁移:发生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变化的叫人口迁移移动人口流动:只发生人口活动空间位置的变化而不改变居住地的是人口流动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人口迁移三要素[缺一不可]:1.空间移动.2.居住地变更.3.有一个时间限度(永久或长期)[行政区域界线常被用来区分是否发生人口迁移]按地理范围国际人口迁移:只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人口迁移划分国内人口迁移:指发生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以内的人口迁移按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迁移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由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类型]划分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由于社会发展的总方向是人口的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迁移的基本原因是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的差别](Ⅰ)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影响人口迁移及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气候、土壤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气候:影响身体、土壤、植被和水文淡水:决定人类生活、生产的空间格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土壤:影响农业生产发展,人口迁移矿产资源:是生产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Ⅱ)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等是主要的因素。[经济因素是引起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最根本原因]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eq\o\ac(○,1)在多数情况下,人们迁移是为了追求更美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而能有更高的生活水平。从宏观上看,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量的人口迁移。eq\o\ac(○,2)交通和通讯的发展,相对的缩小了地区之间的距离。[近几个世纪来,人类越来越大规模、大范围、大跨度的人口迁移,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发展。eq\o\ac(○,3)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和认识外部的世界态度,促进了人口迁移。eq\o\ac(○,4)家庭和婚姻对人口迁移也有一定影响。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而家庭因素则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的迁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Ⅲ)政治因素:其中政治、政治变革及战争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政策会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的影响。合理的政策促进人口迁移合理正常地进行;不合理的政策,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常常引发人口迁移。政治中心的改变,也常常引发人口迁移。[美国由东南向南部和西部迁;俄罗斯由欧洲部分迁往西伯利亚(亚洲)(由西向东);日本由中部太平洋沿岸的濑户内海地区向南北两端迁移;中国东部沿海向中西部迁;德国由北向南迁;巴西从东南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欠。—5—美国本土老年人口向南方阳光地区迁移的自然因素:美国东北部纬度高,受拉布拉多寒流的影响,气温低,平原地形使冷空气长驱直入成为冬季的冷冻地带;南部纬度低,受墨西哥湾暖流影响,离冷空气的发源地远,冷空气变弱,阳光充足。环境因素:东北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南部环境优美、空气洁净。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早期人类主要聚居在亚热带气候地区。(Ⅰ)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古代人类已采集和狩猎为主,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直接受到环境的制约,特别是植物果实和猎物分布的制约。[原始人以群体为单位]主要是为了寻找食物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原始采集和渔猎经济被原始农业取代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在人类社会中出现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人口。农业的主要生产对象是土地,土地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农业人口的相对稳定性。随人口增长,土地相对不足迫使人类迁移。主要是为了寻找新土地工业社会,人口迁移高涨时期。现代工业生产要求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力以及市场之间形成良好的配合,生产条件不断变化,劳动力不断迁移。以达到上述优化配置自然环境曾经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随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的适应、控制能力的增强,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正在逐步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但自然环境仍然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环境难民”:指那些由于发展项目[例如大坝、水库]的建设,或者自然灾害[例如地震、洪水]而无家可归的人,以及那些由于居住的生态环境在遭到破坏而无法在当地生存,被迫背井离乡的人。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1.外籍工人增多2.国际难民数量增多3.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4.人口迁移流向发生变化(Ⅱ)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及反映在迁入地,也反映在迁出地。对迁出地的影响:优点:1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利于经济的发展,2.缓解人地矛盾,更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土地,保护环境;缺点: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对迁入地的影响:优点:1.帮助开发资源,2.建立工业基础,3.改变社会经济条件。4.改善环境;缺点:1.引起或加剧生态环境问题,2.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口拥挤、人口压力大、社会治安混乱等现象。§1.6中国人口迁移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北南;东西]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从秦汉时期开始,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特别是像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安史之乱”[中心]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由黄河流域已到了长江流域。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直接原因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二.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政策上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我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小[总特点]从规模上看:一般认为这一时期我国人口的迁移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从迁移方向上看:这一时期我国人口的净迁出地区主要是辽宁、山东、上海和四川等城市,西藏为迁出和迁入持平地区,其余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区。—6—人口迁移主要有以下几种:1.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了的人口迁移2.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的人口迁移3.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的人口迁移4.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的人口迁移5.新修水利和水库库区移民而引起的人口迁移6.压缩城市人口规模而引起的人口迁移7.少量的自发迁移三.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特点主要表现为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1984年,政府放松了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尤其是中小城镇的控制。从方向上看: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和流动的主要方向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自发性)主要目的:务工和经商。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的迁移人数也逐步增多。有些人口迁移的净迁出地区,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经济发达带来众多的上级和就业机会)[净迁入区]四川[人口净迁出区](农村人口多)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现大规模流动人口的原因: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潜在的剩余状态(农村劳动力过剩)1984年推出的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为我国流动人口的大量涌现提供了契机(政策)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最根本原因(地区间收入差距大)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给城市带来的好处:eq\o\ac(○,1)流动人口给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条件,缓解城市部分行业的劳动力供需矛盾eq\o\ac(○,2)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发展做出贡献eq\o\ac(○,3)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了城市的收入eq\o\ac(○,4)促进了城市周边地区农、牧、渔、副业地发展eq\o\ac(○,5)为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为方便城市居民的生活做出巨大贡献eq\o\ac(○,6)为城市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创造条件,推动城市文化向多元化发展—7—第二单元城市地域结构§2.1城市的作用与形态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城市在区域中总是居于核心地位,对区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城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它对一定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行使着领导与组织管理作用]城市是区域的服务中心[是一定地区范围的科技、教育、文化活动的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城市中的工业、交通运输、商业贸易、金融等都比较发达]城市是有等级差别的,不同等级的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不同。城市的服务范围服务范围:指实际接受服务的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城市本身,还包括这个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各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相互重叠、交错,形成一个层层嵌套的城市体系。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小。这对于确定城市规模、规划城市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城市的地域形态:指城市地域的轮廓形状,是城市物质实体在空间上的投影受自然环境因素(地形、地貌),社会经济环境因素(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限制和影响。城市的形态可以分为:集中式(如成都市)优点:便于集中设施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各种设施的利用率高,方便居民生活,也便于行政领导和管理,并节省市政建设的投资。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完整开阔的平原地形。缺点:易产生生产、生活污染等环境问题。组团式(如重庆市,地处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的丘陵山区,地形的崎岖不平使城市发展在地域上失去了完整性。全市形成了若干片区,各片区之间有河流、山脉、冲沟或农田间隔,与城市中心保持一定距离。)[受地形河流因素影响]优点:分散生产,分散管理,污染小。缺点:用地比较分散,各片区之间的联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设施的投资相对要高。条带式或放射状(如兰州市属于条带式;延安市属于放射状)受地形、河流交通因素影响。优点:接近郊区,亲近自然,污染小。缺点:两头运距很长,不便于行政管理,建设投资较大。—8—§2.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功能区: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如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之间无明确界限;每种功能区以某种功能为主,可能兼有其他功能)住宅区城市的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和居住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一项职能。[住宅区要容纳城市的所有人口,包括劳动人口和非劳动人口,所以,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住宅功能用地,占城市空间的40%~60%]分化工业革命前:居住区于工业区混杂在一起过程工业革命后:工业集中,迫使居住单元聚拢,形成住宅区随着工业化和交通的发展,住宅区出现了进一步的分化。在建筑质量上,出现了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在位置上,出现了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的状况。[低级住宅区往往与低地或工业区相联系;高级住宅区则与高坡或文化区相联系。]商业区占城市用地中面积的一小部分,大多呈点状或条状分布于城市街道两侧。区位因素:交通便捷;消费人口多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处。中心商务区:位于城市中心担负商业、服务双重职能的地区。中心商务区的特征:eq\o\ac(○,1)它是城市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eq\o\ac(○,2)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eq\o\ac(○,3)建筑物高大稠密。[中心地带地价高而土地有限,建筑物向上发展来增加利用空间,中心商务区内的建筑物在市区里往往是最高的]eq\o\ac(○,4)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分区。[表现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中心商务区与 中心商务区:分布在市中心,有商业和服务双重的职能(大中城具有中心商务区)商业中心的区别商业中心:有的分布在市中心,有的不在。只具有商业活动单一职能。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不高,其中心商务区特征eq\o\ac(○,1)eq\o\ac(○,2)较明显,eq\o\ac(○,3)eq\o\ac(○,4)不明显工业区工业区,尤其是重工业,相互靠拢布置,有很强的集聚性。市区内部工业相互聚集形成的成片的工业区,既加强城市的经济实力,又拓宽原有城市的地域范围。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老工业区都是自然团聚而成,布局较乱,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随着城市土地日益紧张,大多数工业企业污染环境的问题日益突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工厂企业纷纷被迫向市区边缘外移。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节省运费,降低成本]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是城市地域的基本组成,是各类城市所共有的功能区。有些大城市,因功能复杂,还会形成其他的功能区,例如行政区、文化区等。—9—§2.3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和成因一.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在同一城市中,不同的功能区在城市中的分布不同。在不同的城市之间,城市内部各类功能区的空间组合也不同,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地域结构特点。城市地域就构特点的形成与城市性质、城市发展历史及自然环境等因素有关。三种常见规模: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对核心模式二.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Ⅰ)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历史因素对城市功能区的形成作用更加明显。在外国,昔日的土地利用,到现在也可能完全改变。(Ⅱ)经济因素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付租能力]: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土地的利用类型取决于地租的多少。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者租金就越高。[不是呈直线变化的]城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通达度较高,租金最贵;从市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的两旁和公路的交汇处,通达度也相对较高,租金比较昂贵;远离公路的地区,租金比较低。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于商业的影响最大。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A为城市的中心,商业支付的地租最高,而其他活动所能付出的租金远不能与之相比,所以A区位商业区。B区靠近市中心,对商业的吸引力下降,但是住宅区选择这个区位,既有利上下班,又方便购物,而工业支付的租金不如住宅高,所以在B区形成的是住宅区。C区远离市中心,由于这里不是最佳区位,商业和住宅活动只愿意付出很低的租金,只有工业出的租金最高,所以,工业就成为该区的土地利用形式。不污染市区的环境。—10—(Ⅲ)社会因素收入:是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对住宅知名度对住宅区的选择区分化宗教信仰有很大的影响种族[在北美和欧洲表现明显,例如唐人街、黑人区](Ⅳ)行政因素:有些城市,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干预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引导或规定不同的功能区。[我国许多城市新兴工业园区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看作是行政干预的结果。历史阶段影响的主要因素城市布局围绕中心封建社会西方:宗教;东方:行政权力教堂工业社会资本、市场皇宫衙门未来社会以人为中心花园[新加坡以花园城市著称]§2.4城市的合理规划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依据)[城市规划的作用],以(达到既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又保护城市环境的目的)[目的]。各项建设:除几个功能区外还有城市道路系统、;城市的给水、排水系统;城市的电力、电讯工程;煤气供热;公共运输等工程的规划。综合部署:指城市规划要考虑时间的长久性和各因素的整体性。合理的城市规划具有超前性。城市的布局形式[指宏观上确定城市总体部局,把握城市发展方向]:城市总体布局是首先要考虑的重大问题。[分为集中紧凑式和分散输松式][中小城市只要有条件,大多采用集中紧凑式;大城市或特大城市采用分散输松式]功能区的合理布置:从微观上具体落实各个功能区的位置要有便捷的交通[工业用地多言公路、铁路、通航河流等交通便捷的区位进行布置,以降低成本。在工业区和生活居住区之间也要有方便的联系。(劳动力多,接近生活居住区;劳动力少、占地大的工业,离居住区远)]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基本上没有污染的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布置在城市的居民区内;而污染比较大的企业,或者有爆炸火灾危险的企业应布置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其中可能污染空气和水体的工业应当布置在城市的下风向和水源的下游]在工业区与生活居住之间设置防护带。[防护带: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之间常要求隔开一定的距离。(不一定是一片绿地可能是空地或河流)[在卫生防护带中,一般可以设置一些少数人使用的、非长期停留的建筑,可设非共用性设施]留有发展余地。要有足够的“弹性”。城市总体布局方案的比较探求一个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先进的综合方案,供决策者参考—11—第三单元文化景观§3.1文化景观的构成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前者称为物质文化,具有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相关的文化内容和物质形式;后者称为精神文化,具有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规范人们社会行为、体现人们情感的文化内容。精神文化大多无物质形式,但许多精神文化也具有一定的物质形式[如法律、制度、雕塑];任何物质文化事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精神文化的某些方面[如故宫、四合院]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物质文化反映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小的有种子、工具、日常生活用品,大的有城市、乡村、道路、田地;精神文化:语言、文学、艺术、宗教、法律、风俗、制度等。狭义的文化概念是指精神文化。文化景观的构成自然景观:是指自然界原有的事物,很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者未受人类的影响。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功能性],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并通常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园林建筑、书画题记]农田、矿山、道路、城市、村落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相关[物质文化景观];学校、法院、纪念碑、古岩画等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精神文化景观]。自然环境 自然景观 文化景观 物质文化景观就文化景观所体现 (稳定性、固定性的文化内容而划分是否有人类创造)精神文化景观针对文化景观物质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景观:指人们主要通过视觉以外的其他的形态而划分感官感受到的人类的创造物(如,地名、音乐风格)文化和文明的区别:自人类出现就有文化,人类历史有多久,文化的历程就有多长。文明的历史比文化晚许多,一个国家文明时代的到来有三个标志:eq\o\ac(○,1)文字出现;eq\o\ac(○,2)国家产生;eq\o\ac(○,3)都市形成。物质文化反映精神文化(故宫、四合院)精神文化、语言、文字艺术生产工具、生活用宗教、法律、风俗、制度具、生产技术构成部分精神文化事物有一定物质形式(法律、雕塑)构成疏远密切精神文化 自然环境 物质文化(节奏变化慢、稳定性、保守性)组成(节奏变化快)水、大气、岩石、生物耕地类型主要粮食作物主要糖料作物主要油料作物主要能源传统交通工具饮食习俗民间住宅特点优势运动项目北方旱地小麦甜菜花生煤、石油马拉大车面食平顶保暖溜冰南方水田水稻甘蔗油菜水能船舶大米斜顶散热游泳我国古代三大石窟:山西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六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杭州。四大佛教名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长城与我国400mm等降水量线;半湿润与半干旱地区分界线;冬小麦与春小麦的种植界线;中温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自然地理界线)大致吻合。—12—§3.2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人类创造和使用没种文化景观,都有一定的目的,因而文化景观对人类社会具有功能意义。许多文化景观的功能不是单一的。文化景观具有许多特性,其中主要的特性是空间性、时代性和功能性。文化景观的空间性:表现:首先,任何文化景观都占有一定的空间。不同文化景观占据的空间大小不一,甚至相差很大。即便是同类文化景观,彼此之间也可能相差很大。[文化景观的功能意义并不取决于其占据的空间大小];其次,文化景观的空间性还表现在每个文化景观所处的空间位置是相对固定的。文化景观的时代性:每个文化景观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因此它必然带有创造或生产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文化景观只要还存在,无论是残破还是完好,都具有其功能。它的功能可能一直没有改变,也可能发生了某些变化。文化景观功能的变化,反映了它所在地区文化的变迁。一些文化景观历经岁月沧桑,已经丧失了原来基本功能。现代城市要保留历史文化景观的原因:城市文化是一种延续发展的历史产物,现代城市保留历史文化景观,可以体现该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增加影响力和吸引力。这种历史文化城市是一种宝贵的优势资源。§3.3文化景观与环境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农业文化景观的影响较明显。1.文化景观深受自然环境影响,影响文化景观的功能和形态;Ⅰ2.随着科技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影响减弱;3.自然环境对物质文化景观影响大,对精神文化影响小。1.文化景观是人地相互作用的产物,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由于自然对文化Ⅱ景观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所以文化景观反映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局限性;2.文化景观建设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就会产生有利无害的影响。秦国蜀郡守李冰父子在(四川成都中原的西北部)岷江修建了都江堰,即可防洪又可灌溉,且不存在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文化景观与人文社会环境:文化景观作为人类的创造物,也是人文社会环境的一面镜子。通过观察文化景观,人们既可以了解一地的物质文化环境,也可以了解一地的精神文化环境。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公交汽车站牌是反映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状况的文化景观。地名景观既反映了语言文化的区域差异,也反映出民族自治制度的地区差异。人文人文社会环境2.文化景观反映人文社会环境的特征和变化。文化景观自然环境物质文化景观精神文化景观影响明显文化景观自然环境物质文化景观精神文化景观 人类的创造物物质文化环境较小物质文化环境 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人类社会环境 局限性的一面镜子精神文化环境 顺应自然规律产生有利影响精神文化环境 违背自然规律产生不利影响—13—§3.4文化源地与文化区文化源地:是指某一文化事物(或现象)或文化系统最初产生的地方。(如,语言、习俗、服饰、生产方式、制度等)一种文化在产生之初,它的分布范围是有限的,表现在小比例尺地图上常常是一个点或者几个点,前者表示单一起源地,后者表示多个起源地。文化系统有许许多多简单的文化事物(或现象)构成,表现在小比例尺地图上往往呈面状分布。文化源地:文化事物的源地就是指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的产生地;文化系统的源地是指一个结构较为完整的、特征较为明显的文化系统的产生地。[革命中心分布属于文化事物源地;古文明发源地的分布以及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分布属于文化系统源地]世界各地域的古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要素[古埃及文明为象形文字;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为楔形文字;古希腊文明为拼音文字。]文化区:文化事物(或现象)和文化系统覆盖的地区称为文化区。狭义的文化区概念:仅指某种文化系统覆盖的范围。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个国家内部又有自己的行政区,它们都可以看作政治文化区。农业区、工业区等都是反映经济活动类型的文化区。特点:文化区的范围有大有小,一个文化区的重要性与它的范围大小没有必然的关系。文化区边界有虚有实。[政治文化区常有明确的边界,经济活动类型文化区不一定有明确的边界,没有明确边界的文化区在空间上有时与其他同类文化区发生重叠]。文化区不一定与自然区重合。文化事物:反映人群差别的方方面面的文化要素。文化综合体:某些特定的文化事物的组合,就构成文化综合体。文化系统:若干个具有一定联系的文化综合体就组成了文化系统。中国的汉文化综合体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综合体构成的中华文化体系,它所分布的地区就是中华文化区;中国的中原地区文化综合体和其他地方的文化综合体构成了中华文化体系。所分布的地区就是中华文化区。组合(一定地域内)联系覆盖文化事物文化综合体文化系统(体系)文化区文化地区——经济活动类型中国传统文化区文化亚区——大地理单元的三级划分标准文化副区——地域单元中国新石器文化包括: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位于北方地区的龙山文化;位于黄河上游地区的齐家文化;位于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位于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等。在后来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人口的流动,民族的融合,统一国家的建立将不同地区的文化逐渐传播开来。亚非:..1.西方文化区(欧洲、美洲)1.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2.伊斯兰文化区(西亚、北非)古代文2.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现代六大3.印度文化区3.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古印度文化区4.东南亚文化区化源地4.黄河中下游的中国5.东亚文化区 美洲:6.非洲文化区中美南部的玛亚文化中心和印加文化中心—14—§3.5文化的空间扩散文化扩散类型任何文化区的形成都是文化从源地向外扩散的结果。 文化传承[时间]:文化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的文化传播过程。文化传播文化扩散[空间]: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通过各种形式从一地传往另一地的过程。(文化扩散的主体是人)扩展扩散:一种文化事物(或现象)由人们接力似的从一地传往另一地的过程。文化(扩散过程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短)扩散迁移扩散:一种文化事物(或现象)以人为载体,从一地长距离带到另一地的扩过程。(扩散过程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长)eq\o\ac(○,1)传染扩散:指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已经接受它的人,传给正在考虑接受它的人的扩扩散过程。(由掌握文化的人向渴望接受它的人传递文化)展eq\o\ac(○,2)等级扩散:指一种文化现象在不同划分标准的空间等级中,由告至低或者由低扩至高的扩散过程。散eq\o\ac(○,3)刺激扩散:指一种文化现象由一地传到另一地后,保留了思想实质而摒弃了具体形式的扩散过程。(1)跳跃式迁移扩散(2)长距离有可能创造新的分布区(特点)(3)跨区域文化扩散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世界文化就是在不断的趋同和趋异中发展的。没有文化扩散,就没有世界发展。身边的文化扩散:文化扩散是文化发展过程的必然伴生现象。不同扩散形势有不同的扩散结果。在商品宣传中,选择何种广告形式也与文化扩散规律有关。§4.1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旅游活动的三要素主体——旅游者客体——陆游资源(凡能满足旅游者娱乐、享受以及其方面的需要,实现其旅游目的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媒介——旅游业具备动机方式:随团旅游、自行旅游条件时间主要内容:观光、食宿、娱乐、拍照、购物等经济条件旅游: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一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表现:人们以娱乐、享受为主要目的,离开常住地的一种综合性的物质文化生活。旅游活动的发展旅游需要个体需求群体需求大众需求产业特征前产业化阶段初级产业化阶段高度产业化阶段历史阶段古代旅游近代旅游现代旅游18411950年份1841年,英国,首先出现了以盈利为目的、面向普通人的专门化旅游服务,随后诞生了旅行社,标志着近代旅游的开始;20世纪50年代,世界局势日趋稳定,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交通的改善促使着现代旅游向前发展。—15—现代旅游的特点:旅游主体的大众化。旅游空间的扩大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交通工具的发展,使世界各地的距离日趋“缩小”]旅游方式和内容的多样性。旅游目的的娱乐性,消遣性。[以娱乐、消遣为目的的旅游约占75%。旅游目的的娱乐、消遣性,既是现代旅游的一大特点,又是旅游发展的一大原动力。]旅游活动的作用:满足人类需要:弥补消耗,恢复体力和脑力积累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丰富文化生活,锻炼身体促进经济发展:发展进口旅游,能够增加国家的外汇。(国民收入再分配,增加旅游接待国的国民收入)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即能减轻商品市场的压力,弥补商品供应的某些不足,起到抑制物价的作用;又能刺激旅游者的新需要,促进生产的发展)发展旅游业能够扩大就业。(旅游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行业,具有资金需要量少,劳动力需要量大,以及技术限制小,人员培训周期短等特点)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旅游一动百业兴。旅游业是综合性的行业,它既以其他部门的发展为基础,又能带动和促进其他部门的发展)扩大交流:无论是出游还是接待旅游者,都会使彼此增进了解,扩大交流。§4.2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分类:地质地貌景观旅本自然景观气象气候景观游质水文地理景观建筑景观资属生物景观文化艺术景观源性人文景观民土风情自然景观对于探险猎奇、游乐、疗养性质的旅游具有重要意义。地貌景观在自然景观中处于相对重要的位置,大多数自然风景区都离不开地貌构景的作用。人文景观更多的表现在教育性(知识的、文化的)旅游方面的意义。建筑景观是人文风景区构成的重要标志,是实在的文化景观。旅游资源的特性:(一)多样性(就类型而言):旅游资源是极其多样的,也是广泛存在的。(二)非凡性(针对同类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而言):旅游资源必须具有吸引旅游者的功能。(三)可创造性(针对人文景观而言):人文景观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四)长存性(和其他资源比较最突出的特点):许多旅游资源是与地球、人类社会同始终的,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不同性质的旅游资源还具有不同特点:自然景观具有:季节性、地域性;人文景观具有:可变异性、可移动性等。旅游资源的价值:美学价值:自然景观包括形象美(核心)、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等。—16—科学价值:风景名山对于研究高山气候、山地垂直自然带、云雾的成因等,具有重要的价值。[世界著名的风景名胜:夏威夷的火山,东非的大裂谷,南斯拉夫的喀斯特地貌等][我国的泰山、庐山是形象高大的断块山,桂林山水、路南石林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黄山是典型的高山花岗岩地貌,长江三峡是典型的河流峡谷地貌]历史文化价值:一个古老的风景名胜区,就好像是一部由各个时代的文化遗迹组成的生动的历史,对于研究历史上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工程建筑等有重要的价值。经济价值: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旅游资源集多种价值于一体,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博物馆,是优良的健身活动场所,是生产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工厂”。中国十大旅游胜地: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承德避暑山庄、秦陵兵马俑、长江三峡、桂林山水、苏州园林、安徽黄山、杭州西湖、台湾日月潭。§4.3旅游景观的欣赏(一)选择观赏的位置:(空间要求)由距离、角度、俯仰的变化造成了透视关系、纵深层次、视野范围的差别自然景观类别观赏的一般原则举例峰峦之雄伟俊秀;千峰万壑远眺;高处俯瞰武陵源群峰地貌的酷似造型特定的观赏点路南石林的阿诗玛山中的峡谷、洞、一线天之类景观置身其中长江三峡瀑布景观适当距离仰观黄果树瀑布江河湖海较高的亭台楼阁上俯瞰、远望洞庭湖[岳阳楼上看]比较小的湖泽池塘低临水面欣赏杭州西湖山水有机组合乘船(筏)沿水陆观两岸风景桂林山水江河以回环曲线构景为佳,湖海以旷景取胜。临低水面观赏较小湖沼应建亭、榭、廊等,并在水边铺小路,以供游人欣赏和休憩。二.把握观赏时机:(时间选择)[时间、天气、季节]一年中景观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抓住一年中观赏时机一天中景观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抓住一天中观赏时机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北方地区有春翡夏翠秋金冬银的差异。我国北方地区的山水景观最宜夏季观赏。[黄山、路山等最宜夏季观赏因为夏季雨水多,山中多云雾,景色丰富并具有变化;同时兼收避暑之效][泰山观日出,黄山观日落][游览海拔较高的风景名山,选择雨过天晴的时候最佳。因为这时不仅能观赏到云海,还能观赏到日出日落。][去青海湖鸟岛观赏应在每年5月份;钱塘江大潮在每年农历8月18日]抓住景观特点:eq\o\ac(○,1)主佩:[园林都需要主景和配景。主景的鲜明突出是园林整体效果成功的关键;配景为主景起烘云托月的作用。eq\o\ac(○,2)层次:(以有限空间,造无限风景,园林构景贵在层次)[障景法:用一些景物阻碍另一些景物(假山、屏风、竹林)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隔景法:用明墙、廊、树、篱、堂等将景物分隔,将园林隔为不同的景区,以丰富景观层次。][不同层次的景区,由旅游路线贯通,造成系列景观]eq\o\ac(○,3)框景:用门框、窗框、洞框作为取景的画框,把景象框限在从框中所看到的范围之内。eq\o\ac(○,4)借景:借园外的风景来衬托本园的景色,以扩大园境。—17—§4.4旅游景观的欣赏(二)一.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是中国自然风景区最大的特色之一。自然风景区人文景观因势、得体,使人文景观起到与自然协调,并突出自然美的作用非自然风景区人文景观再现自然,虽有人作,宛自天开。通过综合性的艺术手段,创造理想美的深邃意境民俗风情一方山水一方情一定地区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并因此成为旅游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举例:eq\o\ac(○,1)自然风景区中的寺庙多建在山麓、山谷、山间小盆地的茂林之中,造成深山藏古寺的意境。这也与佛教宣扬的超脱于红尘之外的思想相一致;[如,五台山]eq\o\ac(○,2)在湖光山色的低山丘陵地区,常在小山冈的脊线上或山麓湖边修建宝塔,用挺立的塔的形象突破地貌平缓的曲线,从而使塔成为景观中重要的构景;[如,大理三塔]eq\o\ac(○,3)北方的皇家园林规模宏大。建筑色彩浓重,以红黄为主色调,既显示出皇权的尊容富贵,又与宽阔整齐的地形、多蓝天白云的气候特点相辉映。eq\o\ac(○,4)江南私家园林规模小,布局精巧。建筑色彩素淡,以黑白为主色调,即迎合园主追求闲适宁静的心理需要,又与水乡风光、湿润的气候特点融为一体。以情观景:只有以情观景,才能深入感悟自然的美,去“人化自然”,或者“自然人化”。要求:首先要综合感受。[要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综合感受]其次要发挥想象。[如山的雄、奇、险、秀等]第三要移情于景,情景交融。最后要登山涉水,求质求真。景观观赏的其他要求:1.在景观观赏前,应通过察看有关资料,对景观加以全面了解;2.确定旅游路线,还应了解景观形成的原理,以及景观的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风景区的结构布局的节奏韵律:序幕、发展、高潮、结束等景区。在整个观赏过程中,观赏项目、活动方式、观赏速度等方面也应保持一定的节奏,将观赏和思考结合起来。海滨的旅游建筑墙壁常用白色,顶部常用红色和绿色的原因:顶部红、绿色鲜亮色彩可于碧海、蓝天、白云等环境背景相映衬,且在阳光照射下既不显暗淡,也不太刺目;墙壁用白色,既与环境相协调,又使顶部鲜亮的色彩有了根基,从而使整个建筑物与环境融为一体。§4.5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旅游交通的发展和各种能源的使用,造成大气污染;各种旅游设施排出的污水,造成水污染;旅游者乱抛垃圾,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捕杀珍禽异兽、滥伐林木、乱挖草皮等,造成生态结构失调,以致环境功能减退]对背景环境的破坏。[主要由修建旅游服务设施以及旅游者的参观游览、生活娱乐等活动影响]对文物古迹的破坏。[旅游者的践踏、触摸、拍照以及呼吸和汗水的作用等]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旅游者的活动占据着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分享当地的公共设施,使生活物品的供应趋于紧张]—18—二.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1)游览价值:首先体现在资源的质量,即是否具备比较高的审美价值或者历史文化价值。[“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游人产生强烈的诱惑力]其次要考虑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指景区景点的多少分配的疏密]第三,还要考虑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2)市场距离:旅游地的旅游经济价值大小,有时并不与其游览价值成正比,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与旅游消费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旅游地市场指旅游客的来源地,主要指经济发达地区)首先,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收入相对较高,他们既有外出旅游的动机,也有外出旅游的条件。其次,旅游消费是一项耗资较大、费时较多的生活消费活动,旅游目的地的远近,直接关系到旅游者的经济距离。(经济距离:游客从出发地到旅游目的地然后再返回出发地所用的时间和费用。)[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也越低]旅游地的最优吸引半径是有限的。[位于或者靠近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价值要优于远离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3)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旅游资源所处的交通位置的优越性直接影响其开发价值。(4)地区接待能力:现代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事业,涉及到食、宿、行、购、游、娱等许多方面。因此除旅游资源本身的开发外,还要建设旅游活动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5)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容纳能力。[可以从容人量去度量](容人量:指在满足游人游览的心理要求的基础上,景区旅游单位面积内所容纳的游人数。)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如果规模超过环境承载量,就会对旅游区的资源和背景环境产生破坏,使旅游环境恶化。如果规模达不到环境承载量,则显示出对旅游资源开发的不足,造成对资源的浪费。第五单元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5.1世界政治地里格局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世界政治地图是表现全球政治区域划分和国际政治关系的地图,它着重表示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管辖范围、国界和领土轮廓。国家间政治和经济冲突以及国际竞争,是世界政治地图演变的主要原因。德国————领土缩小,海外殖民地被瓜分同盟国奥匈帝国——崩溃一战(失败)意大利———(1915)退出加入协约国(1914~1918)英国元气协约国法国大伤(胜利)俄国————(1917)十月革命,退出战争;美、日、中加入[胜利]兴起社会主义道路[奥斯曼帝国崩溃;出现匈牙利、芬兰、波兰等国家]德国在战后重新崛起,和后起的日本、意大利在侵略扩张方面有许多共同点。这三个法西斯政权相互勾结,结成轴心国集团,挑起二战;苏联、美国、中国、英国和法国组成反法西斯同盟。—19—轴德国一分为二心意大利失败 国日本成为美国的附庸二战(1939~1945)反英国削法法国弱西斯苏联强欧洲东部——依附苏联——社会主义阵营联合同美国大分裂中西——依附美国——资本主义阵营盟中国发展中国家——新兴政治力量对抗国二.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冷两首先,社会主义阵营从50年代末出现分裂,到60年代末解体。 .战极其次,西方阵营也出现分化。对格西欧和日本重新崛起,独立自主的倾向增长,美国控制能力有所减弱。峙局80年代末,欧洲政治地图发生剧变:捷克斯洛伐克分裂;德国统一;南斯拉夫爆发内战,分成5个国家;苏联解体,分成15个国家。除美国这个唯一的超级大国外,世界上还形成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多个政治力量中心。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一些国家基于地域上的联系,组建区域性国际组织,这些组织在维护区域安全、加强各国间的团结和合作、反对外来势力干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阿拉伯国家联盟、非洲统一组织和东南亚国家联盟等。地区性冲突和不安全因素增多,甚至爆发局部战争:如,阿以冲突、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以冲突既有民族和宗教矛盾、领土和资源纠纷等内部原因,也与帝国主义国家维护其全球战略利益、插手中东事务有关。90年代,阿以冲突谋求和平解决。影响阿以和平进程的因素:eq\o\ac(○,1)巴勒斯坦问题。(民族问题)巴勒斯坦地处亚、非、欧三大洲,阿拉伯民族人和犹太民族人都统治过该地区eq\o\ac(○,2)耶路撒冷问题。(宗教因素)耶路撒冷被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称为圣城。eq\o\ac(○,3)被占领土问题。以色列占领该区一些领土。eq\o\ac(○,4)水源问题。(资源纠纷)以色列境内无大河,北部雨量较多,南部为大片沙漠。缺水问题日益严重,为解决水荒,以色列通过约旦河西岸和戈兰高地拦截约旦河及其支流河水,还在被占领土上抽取地下水。—20—§5.2世界经济全球化一.经济活动的空间扩展按经济发展水平分国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核心):技术先进,人均收入高;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产品、资本和技术。发展中国家(边缘):技术相对落后,人均收入低;为发达国家提供原料和燃料。世界经济的核心地位首先出现在西欧。在欧洲积极向外扩散的过程中,北美、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地加入核心地区;拉美、非洲和亚洲广大地区变成边缘地区。二.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经济全球化:资本、商品、服务、劳动、信息和人源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扩散的现象。经济全球化首先得益于科技进步。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优势:eq\o\ac(○,1)科学技术促进世界统一的生产体系和技术体系的使用,使产品能够大量生产和销售。科技发展改进货物运输和信息交流的工具,大大缩短世界的距离,加强了经济活动的全球联系。eq\o\ac(○,2)跨国公司采取全球化战略,在资本过剩的国家筹集资本,在原料和劳动力低廉的国家加工产品,在物资短缺的国家销售产品。三.经济全球化的地理意义发达国家具有制造业和金融业发达、科技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善、法制健全等优势,主导世界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资源和劳动力优势,需要从发达国家引进资金和技术。国家政局动荡,社会不稳定等因素导致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更加突出,南北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扩大。持续的国内改革为拉美国家和地区提高竞争力奠定了基础。有效的产业政策和高水平的教育投入,使东亚和东南亚发展成为吸引对外直接投资较多的地区。撒哈拉以南非洲工业基础薄弱,竞争力低,吸引对外直接投资条件较差,国家财政严重依赖外援。北非和西亚制造业技术水平低,技术工人短缺,一些国家内部及国家间政治冲突不断,吸引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