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公开课教学的教案设计_第1页
高中化学公开课教学的教案设计_第2页
高中化学公开课教学的教案设计_第3页
高中化学公开课教学的教案设计_第4页
高中化学公开课教学的教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27-高中化学公开课教学的教案设计高中化学公开课教学教案设计5篇

化学在高中阶段是一门特别重要的学科,高中化学相比学校化学,学习难度有了肯定的提升。你知道高中化学公开课教学教案设计怎么写吗?今日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高中化学公开课教学教案设计,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化学公开课教学教案设计1

《基本养分物质》

一、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目标】

1.把握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把握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反应条件对水解反应的影响;

3.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简洁分类、主要性质和用途;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育观看试验力量、归纳思维力量及分析思维力量,信息搜寻的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育同学勇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①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组成特点;

②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及检验方法;

③蔗糖的水解反应及水解产物的检验

三、教学方式:问题解决学习,小组争论合作,小组试验探究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老师活动同学活动意图

新课引入:同学们中午都吃些什么?米饭、面条、蔬菜、肉、鸡蛋以拉家常方式引入课题,拉近老师与同学的距离,

环节一:三大养分物质的组成特点提出问题:依据表3-3思索争论如下问题:①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上有什么共性;你能说出它们的类别?②糖类各代表物的分子式有何特点?它们之间又有何联系?③分析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式有何特点?④通过以上分析你对哪些物质属于糖类有何熟悉?

⑤油和脂在组成上有何区分?⑥如何鉴别它们?检验?

小组热闹争论,汇报结果同学通过争论分析糖有个基本的熟悉,

环节二葡萄糖淀粉蛋白质的特征反应老师组织同学分组试验,强调试验步骤及留意事项分组试验,记录现象,总结葡萄糖、淀粉、蛋白质的检验自己动手,让同学在做中学

环节三水解反应(共性)蔗糖水解老师边演示试验,边提出问题让同学思索

油脂的水解较简单,由酯化反应的特点水解反应油脂水解的产物两种环境下产物的差异皂化反应

蛋白质水解产物各种氨基酸

观看、记录、思索培育同学观看力量分析问题的力量

环节四自主学习三大养分物质的存在与应用阅读、争论了解常识,培育自学力量归纳总结表达力量

环节五课堂小结见板书特出重点,形成学问体系

环节六课堂小测

板书设计

第四节基本养分物质

一、糖类、油脂、蛋白质的化学组成

1.共性和属类

都含C、H、O三种元素都是烃的衍生物,其中油脂属于酯类

2.分类与同分异构现象

二、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性质(鉴别方法)

(一)特征反应(特性)

1.葡萄糖①新制氢氧化铜产生砖红色沉淀,医学上用于诊断糖尿病

②银镜反应制镜工业,热水胆瓶镀银(还原性糖或者-CHO的检验方法)

2.淀粉—常温下淀粉遇碘(I2)变蓝

3.蛋白质①颜色反应②灼烧

(二).水解反应(共性)

①单糖不水解,二塘、多糖水解产物是单糖

②油脂酸性、碱性水解(皂化反应)

③蛋白质水解产物氨基酸

高中化学公开课教学教案设计2

【教学内容、目标】

1、了解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初步熟悉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2、学会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能初步运用“对立统一”观点了解有关概念的辩证关系)。

3、初步学会用箭头符号正确表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学问讲解】

本节重点是用化学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本节难点是用箭头符号表示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一、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

1、仅从物质类型分为无机化学反应和有机化学反应。

2、既从物质类别又从物质反应前后种数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3、按反应中有无电子转移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4、按反应中微粒形态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分子之间或分子与原子之间的反应)。

5、按反应中能量变化形式如热量的变化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二、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

学校化学仅以得氧、失氧的观点初步熟悉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但是有很多反应尽管没有氧参加,如钠在氯气中燃烧2Na+Cl2NaCl也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而碳在氧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表面上好像只有碳得到氧,发生了氧化反应那么什么物质失去了氧呢?谁被还原了呢?“失氧”的观点不能自圆其说;再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水的反应:++其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保持-2价没有变化,实质上起氧化作用的是+2价铜元素,并不是-2价的氧元素。因此得氧,失氧观点是不全面,不完整,不准确的一种说法。

其实在化学反应前后,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有升必有降,这是推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和特征。由于元素化合价数值与正负跟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失电子数目或形成共用电子对数目及其偏移状况有关,所以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

2、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成对”概念及其辩证关系

以下跟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成对”概念既相互对立又紧密相联缺一不行,都统一于同一反应之中才具有意义。

(1)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物质失去电子(相应元素化合价上升)的反应就是氧化反应(或称“被氧化”);物质得到电子(相应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就是还原反应(或称“被还原”)。如:

在一化学反应中有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则必定有物质发生还原反应,二者尽管表现不同,但必走同时存在于某一详细反应中。

(2)氧化剂~还原剂

在化学反应中得电子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称为氧化剂;在化学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上升的物质)称为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是从还原剂转移到氧化剂。必需强调的是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均是指反应物,二者必定同时存在,两者既在不同种反应物中,也可以在同一物质中,甚至可以存在于某一单质中。两者既是对立的(争夺电子)又是统一的(共依共存)。

(3)氧化性~还原性

在化学反应中,氧化剂夺电子的性质称为氧化性(或称氧化力量);还原剂失电子的性质称为还原性(或还原力量)。所谓氧化剂的强弱,就是指它的氧化性强弱;所谓还原剂的强弱,就是指它的还原性的强弱。

(4)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这一对概念只针对生成物而言。还原剂失去电子被氧化后的生成物称为氧化产物;氧化剂得电子被还原后的生成物称为还原产物。氧化产物相对同一反应的氧化剂具有较弱的氧化性;还原产物相对同一反应的还原剂具有较弱的还原性。

上述四对概念之间的关系可归纳如下:

失电子,化合价上升,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氧化性强)(还原性强)(还原性较弱)(氧化性较弱)

得电子,化合升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也可概括为六个字“失→高→氧,得→低→还。”

3、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常见的氧化剂有:

(1)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如:卤素单质(X2)、O2、S等。

(2)高价金属阳离子如:Fe3+、Cu2+等。

(3)高价或较高价含氧化合物如:MnO2、浓H2SO4、HNO3、酸化KMnO4。

常见的还原剂有:①活泼或较活泼的金属:如K、Na、Z1、Fe等。

②一些非金属单质:如H2、C、Si等。

③较低态的化合物:CO、SO2、H2S等。

一般情形下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共存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弱氧化剂与弱还原剂则较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4、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的表示方法:

(1)用双线箭头符号表示(方程式两边同一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的情形

失2×2e

得e得3e

(2)用单线箭头符号表示(仅在方程式左侧反应物上原子得、失电子的情形)

e

2KMnO4K2MnO4+MnO2+O2↑

高中化学公开课教学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使同学把握糖类的主要代表物: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组成和重要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和跟烃的衍生物的关系。

(2)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把握糖类主要代表物的性质,通过探究试验,完成学问的建构。通过合作探究,再次体会到试验是学习和讨论物质化学性质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单糖、双糖、多糖的探究试验,使同学进一步体验对化学物质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力量,体验科学探究大的乐趣。

通过对糖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了解,熟悉化学物质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把握糖类重要的代表物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组成和重要性质,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以及与烃的衍生物的关系。

教学难点:糖类的概念、葡萄糖的结构和性质、纤维素的酯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蜜的,但还是让我赞美绿叶的事业吧,她总是谦逊地用心地垂着绿荫的”。(印度诗人:泰戈尔)诗人为何对“绿叶”情有独钟?

绿叶利用了廉价的水和二氧化碳,化腐朽为奇妙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通过光合作用生成了葡萄糖。人们每天摄取的热能中大约75%来自糖类。

[提问]你今日吃糖了吗?(同学举例日常生活中的糖类物质)

[常识介绍]含糖食物与含糖量。

[设问]什么是糖?

[教材阅读]同学阅读教材P79“资料卡片”。

[板书]1、糖的概念:

糖类又叫碳水化合物,大多数糖符合通式Cn(H2O)m但不是全部的糖符合这个通式且符合这个通式的也不肯定是糖。

2、糖的分类:

单糖:葡萄糖、果糖不能水解成更简洁的糖

分类二糖:蔗糖、麦芽糖1mol糖水解生成2mol单糖

多糖:淀粉、纤维素糖水解生成很多mol单糖

[小组试验]同学观看葡萄糖晶体并做葡萄糖溶解试验。(同学归纳小结)

[板书]一、葡萄糖与果糖

(一)葡萄糖的结构与性质

1、物理性质:白色晶体,易溶于水,有甜味。

2、结构:

[置疑]试验测得:葡萄糖分子量为180,含C、H、O三种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6.7%、53.3%,求葡萄糖的分子式。

[同学推算]葡萄糖的分子式

[板书]葡萄糖分子式为:C6H12O6

[设问]葡萄糖具有什么结构呢?含有氧原子,说明它可能含什么官能团呢?

[回答]可能含-CHO、-COOH、-OH等。

[设问]如何鉴别葡萄糖的官能团呢?

[小组探究学习]

探究内容:葡萄糖的结构特点及性质

已知的试验数据:(1)1mol该未知物与5mol乙酸完全反应生成酯;(2)1mol该未知物与1molH2加成反应时,被还原成直链己六醇。

同学试验探究与思索:1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争论

2设计试验方案

3动手实施方案

4设计表格记录并记录现象

5分析试验结果

6做出推论

(同学试验过程中进行表现性评价,自评、互评结合)

[小组沟通结论]葡萄糖具有什么结构?具有什么性质?

[老师点评]

[板书]2、结构简式:CH2OH-CHOH-CHOH-CHOH-CHOH-CHO

3、化学性质:(具有醇与醛的共同性质)

(1)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酯

(2)能发生银镜反应

(3)能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

(4)体内氧化:C6H12O6(s)+6O2(g)6CO2(g)+6H2O(l)

[提问]人生病不能正常饮食时,医生一般会注射葡萄糖水溶液这是为什么?

[学问介绍]葡萄糖在人体内如何储存和被氧化:j储存:葡萄糖以肝糖元、肌糖元等形式被肝脏、肌肉等组织合成糖元而储存起来。需要时糖元转化为葡萄糖氧化释放出能量。k氧化:1g的葡萄糖完全氧化放出约15.6KJ的热量。注射葡萄糖可快速补充养分。

[介绍]葡萄糖的用途及其原理:1、糖尿病人尿液检验的原理:葡萄糖遇试纸中的氢氧化铜发生反应,生成红色的氧化亚铜(展现糖尿病人尿液检验的试纸);2、保温瓶内胆的制备原理:葡萄糖与银氨溶液反应生成银单质。

[小结]葡萄糖是醛糖,具有还原性。

[学问介绍]果糖的存在与应用。

[同学阅读归纳]果糖的结构、果糖与葡萄糖的相互关系、果糖的物理性质。

[板书](二)果糖的结构与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晶体,易溶于水,有甜味(最甜)

2、结构简式:CH2OH-CHOH-CHOH-CHOH-CO-CH2OH

[设问]如何检验果糖是否有还原性(设计简洁的化学试验验证)

[同学试验探究]果糖的化学性质

[同学沟通]果糖没有还原性,由于它没有醛基,不能发生银镜反应和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

[板书]二、蔗糖与麦芽糖

[叙述]蔗糖是自然界分布最广的一种二糖,存在于大多数植物体中,甜菜和甘蔗中含量最丰富。麦芽糖主要存在于发芽的谷粒和麦芽中,是淀粉在体内消化过程中的一个中间产物,可以由淀粉在淀粉酶作用下水解而得到。蔗糖与麦芽糖的分子式均为:C12H22O11,二者为同分异构体。

[阅读]同学阅读课本P82总结蔗糖与麦芽糖的物理性质。

[总结](在同学的回答基础上)进行总结。

[板书]1、物理性质

蔗糖:无色晶体,溶于水,有甜味

麦芽糖:白色晶体,易溶于水,有甜味(不及蔗糖)

[设问]蔗糖与麦芽糖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

[同学分组试验]设计蔗糖与麦芽糖性质的对比试验,记录试验现象,得出结论、进行解释、写出化学方程式。

[板书]2、化学性质

蔗糖:无醛基,无还原性,但水解产物有还原性。

C12H22O11+H2OC6H12O6+C6H12O6

(蔗糖)(葡萄糖)(果糖)

麦芽糖:(1)有还原性:能发生银镜反应(分子中含有醛基),是还原性糖.

(2)水解反应:产物为葡萄糖一种.

C12H22O11+H2O2C6H12O6

(麦芽糖)(葡萄糖)

[小结]同学自己列表归纳比较葡萄糖与果糖、蔗糖与麦芽糖的结构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异同。

[课外作业]

1、走访当地医院相关科室的医生,了解对糖尿病如何进行检测?

2、查阅有关蔗糖、麦芽糖的书籍或网站,了解它们的性质。

[课堂练习]

1.从食品店购买的蔗糖配成溶液,做银镜反应试验,往往能得到银镜,产生这一现象的缘由是()

A.蔗糖本身具有还原性B.蔗糖被还原

C.试验过程中蔗糖发生水解D.在生产和贮存过程中蔗糖有部分水解

2.蔗糖3.42g与麦芽糖3.42g混合后并完全水解,若生成m个葡萄糖分子与n个果糖分子,则m与n的比值是

A.1:3B.3:1C.1:2D.1:1

3.某同学进行蔗糖水解的试验,并检验水解产物中是否含有葡萄糖。它的操作如下:①取少量蔗糖加适量水配成溶液;②在蔗糖溶液中加入3~5滴稀H2SO4;

③将混合液煮沸几分钟,冷却;④在冷却后的溶液中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其试验结果没有银镜产生。其缘由是__________。

A.蔗糖尚未水解B.加热时间不够

C.煮沸后的溶解中没有加碱中和其酸性D.蔗糖水解的产物中没有葡萄糖

上述试验的正确操作是。

4.棉子和甜菜中含有棉子糖,使棉子糖水解,一分子棉子糖水解为一分子蔗糖和一分子半乳糖(半乳糖和葡萄糖互为同分异构体)。棉子糖的分子式是,假如使1mol的棉子糖完全水解时,则生成和、各1mol。

[参考答案]1、D2.B3.C,在水解冷却后的溶液中滴加NaOH以中和H2SO4后,再加银氨溶液并水浴加热。4.C18H32O16,半乳糖、葡萄糖、果糖。

高中化学公开课教学教案设计4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分。

力量目标:

1.培育同学通过试验解决问题的力量,更突出的是要培育同学在试验基础上的分析力量和思维力量。

2.利用试验和数据的结合,培育同学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力量和分析思维力量。

情感目标:

通过对试验的分析讨论,培育同学沿着“问题—试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力量。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同学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识,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熟悉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索。教材一开头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同学的留意力一下子带到要争论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支配了两组试验[试验7-2]、[试验7-3]和[试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老师的归纳和分析关心同学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试验7-2],同学应当了解:

(1)要推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需确定“肯定温度”和“肯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

(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同学有了这两点熟悉之后,就能比较简单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假如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别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同学推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连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看到的宏观现象作为推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推断溶液已达饱和,又肯定要以“肯定温度”和“肯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试验7-3]和[试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转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

(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需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

(3)客观上向同学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上升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绽开争论。

2.为了消退同学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特地叙述。

通过[试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推断方法,来辨别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分,是很有劝说力的,老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争论时肯定要向同学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肯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教学建议

(1)边试验、边分析、过争论、充分调动同学的乐观性,启发他们乐观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老师演示试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同学分析,逐步培育同学分析思维力量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力量。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分。

难点:

利用试验和数据结合,培育同学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力量和分析思维力量。

教学过程: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为了对溶液进行更深一步的讨论,就需要将溶液作以分类: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演示[试验7-2]在10毫升水里分别加入食盐和_钾固体,直至不能再溶解。

[老师活动]提问:在试验演示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是否转变?水的量是否转变?这个试验说明白什么?

[目的:为同学观看试验供应了肯定的方向,有利于同学分析试验结果。]

[老师活动]演示[试验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缓慢加入氯化钠和_钾固体,边加入边振荡,直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再溶解为止。

[同学活动]观看试验并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

[结论]

饱和溶液:在肯定温度下,在肯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肯定温度下,在肯定量的溶剂里,能连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老师活动]提问:在提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肯定要指明‘“肯定温度”和“肯定量溶剂”呢?

[同学活动]同学动手做[试验7-3]。[试验7-4],并思索以上问题。

[目的:培育同学通过试验解决问题的力量。]

[同学活动]分析争论并总结该试验。

[老师活动]参加争论并答疑,引导同学总结。

[结论]

(1)只有指明“肯定温度”和“肯定量溶剂”,“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

(2)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值。

[目的:加深同学对概念的理解,为下一节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

[老师活动]说明:给定条件,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溶液经常习惯被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老师活动]演示[试验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克食盐和0.1克熟石灰,振荡、并观看现象。

[同学活动]观看试验及所列数据,试推断正误。

[目的:培育同学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力量和分析思维力量。]

(投影)供应数据:

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质的质量:

_铵:192克碳酸钙:0.0013克食盐:36克氢氧化钙:0.17克

推断:(1)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肯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2)饱和溶液是浓溶液。

[老师活动]引导同学总结。

[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必定的联系,不过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肯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老师活动]指导阅读教材第134页:如何确定某溶液是饱和溶液?

(四)总结、扩展

(1)溶液:在肯定条件下可分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不给定条件可分为浓溶液、稀溶液。

(2)扩展练习:试推断:

①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肯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②在肯定温度下,向_钾溶液中加入少量_钾,假如溶液质量不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③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肯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

④肯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转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⑤肯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肯定不能连续溶解_钾。

⑥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旧是饱和溶液。

高中化学公开课教学教案设计5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

把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规律及性质的不同点。

力量目标

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把握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对同学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钠的化合物许多,本节教材在学校已介绍过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等的基础上,主要介绍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对于过氧化钠,重点介绍它与水的反应,及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同时,还简洁介绍了过氧化钠的用途。其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本节的难点。

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重点介绍它们与盐酸的反应,以及它们的热稳定性。同时,通过对它们的热稳定性不同的介绍,使同学进一步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同时也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教材与第一节教材相类似,本节教材也很重视试验教学。例如,教材中对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介绍,都是先通过试验给同学以感性学问,然后再通过对试验现象的观看和分析,引导同学共同得出有关结论。这样编写方式有利于同学参加教学过程,使他们能主动学习。教材最终的家庭小试验,具有探究和设计试验的性质,有利于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和培育力量。

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及它们的热稳定性时,采纳了对比的方法,这样编写,可使同学在比较中学习,对所学学问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解、记忆学问,也有利于他们把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材也重视学问在实际中的运用及化学史的教育。引导同学运用所学学问来解决一些简洁的化学问题。对同学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法建议

1.加强试验教学。可将一些演示试验做适当的改进,如〔试验2-5〕可改为边讲边做试验。可补充Na2O2与CO2反应的试验,把蘸有Na2O2的棉团放入盛有CO2的烧杯中,观看棉团的燃烧,使同学更好地理解这一反应及其应用。

还可以补充Na2O2漂白织物的试验,以说明Na2O2的强氧化性。

Na2O2的性质也可运用滴水着火这一引人入胜的试验来引入。

2.运用对比的方法。对于Na2CO3和NaHCO3的性质,可在同学观看和试验的基础上,让同学填写表格。充分发挥同学的主动性,使他们乐观参加。在活动中培育同学的自学力量及训练同学科学的方法。

3.紧密联系实际。

教学要尽可能地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对NaHCO3的一些用途所依据的化学原理(如制玻璃、制皂),可向同学说明在后面的课程里将会学到。

4.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指导同学仔细阅读,或参考有关我国纯碱工业进展的史料,宣扬侯德榜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可指导同学查阅相关资料,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侯氏制碱法讲座。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钠的化合物

重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难点: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过程

[提问]钠与非金属反应,如Cl2、S、O2等分别生成什么物质?而引入新课

1.钠的氧化物

(1)展现Na2O、Na2O2样品,让同学观看后总结出二者的物理性质。

(2)演示课本第32页[试验2一5]把水滴入盛有Na2O2、Na2O固体的两只试管中,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气体(图2-6)。

演示[试验2-6]用棉花包住约0.2gNa2O2粉末,放在石棉网上,在棉花上滴加几滴水(图2-7)。观看发生的现象。让同学通过观看现象分析出钠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①Na2O、Na2O2与水反应

2Na2O2+2H2O=4NaOH+O2↑(放出氧气)

Na2O+H2O=2NaOH(不放出氧气)

②Na2O2、Na2O与CO2作用

2Na2O2+2CO2=2Na2CO3+O2↑(放出氧气)

Na2O+CO2=Na2CO3(不放出氧气)

[争论]

①Na2O2是否是碱性氧化物

②Na2O2是否是强氧化剂

同学依据所学学问可得出结论:

Na2O2与水作用除生成NaOH还有氧气生成,与二氧化碳反应除生成Na2CO3外也还有氧气,所以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由于与某些物质作用产生氧气,所以是强氧化剂。

[补充试验]Na2O2溶于水后

①作有色织物的漂白试验,有色织物褪色。

②将酚酞试液滴入该溶液,酚酞开头变红,又很快褪色。

[结论]过氧化钠有漂白作用,本质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3)指导同学阅读课文了解Na2O2的用途

授课过程中始终要求对比的形式进行比较氧化物的联系与区分

2.钠的其他重要化合物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①展现Na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