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测试】-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测试】-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测试】-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测试】-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测试】-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测试】高一(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0页,共20页第5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测试】高一(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8分)1.鸦片战争后,英国伦敦一座专门陈列世界名人伟人的蜡像馆为林则徐塑像。1877年,清朝派驻英国的刘锡鸿参观记载说:“文忠(像)前有小案,摊书一卷,为禁鸦片烟条约。上华文,下英文。”材料能够反映

A.禁鸦片烟条约成为禁毒典范 B.林则徐禁烟的世界影响

C.虎门销烟得到国际普遍认可 D.英国政府欺世盗名作风2.小弟杨秀清立在陛下暨小弟韦昌辉、石达开跪在陛下,奏为征办米粮以裕国库事:“缘蒙天父天兄大开天恩,差我主二兄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启奏我主万岁万岁万万岁御照施行。”这反映了

A.奏章的内容与《天朝田亩制度》的精神相违背

B.这份奏折应该出现在天京变乱后

C.太平天国已转化成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政权

D.租赋问题是解决现状的首要任务3.如表是1875~1888年洋务派创办煤矿企业状况(部分)。这些企业的兴办企业名称开办年份创办人直隶磁州煤矿1875李鸿章徐州利国驿煤铁矿1882胡思燮湖北织布局1888张之洞

A.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成长 B.因遭受清政府的无情打压而破产

C.奠定了中国重工业的坚实基础 D.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4.2018年9月26日,辽宁大连庄河海域甲午海战“经远舰”遗址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圆满收官。1894年9月的黄海海战中,“经远”舰在被敌舰鱼雷击中、船体开始下沉时,管带还带领官兵准确向敌舰开炮,最终与舰同沉。当时“经远舰”的管带是

A.刘步蟾 B.邓世昌 C.林永升 D.叶祖珪5.侵略者将北京城分为英、俄、日、美、德、奥等几个占领区,实行军事统治:俄军布告说,“遇有持枪械华人,定必即行正法;若由某房放枪,即将该房焚毁”。此次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6.“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活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现已设法照办。”这些条款出自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7.“我们就这样以最野蛮的方式,摧毁了世界上最宝貴的财富……想象不到这座宫股有多么华美壮丽,更不能设想法军、英军把这个地方蹂躏成什么样子。”使“这座宫殿”惨遭摧毁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8.《申报》曾报道:“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岂可轻以尺寸与人”,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与此报道相关的战争出现的背景是

A.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清政府成为统治中国的工具

C.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需要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9.1897年,安徽巡抚邓华熙上任后,既筹办了以西学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求是学堂,又扩建了“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的敬敷书院。当时邓华熙扩建敬敷书院的客观意义在于

A.保护和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 B.加强了对徽地学子的义理教育

C.保证了安徽对各种人才的需求 D.缓解了传统势力对新学的压力10.某学者在评价鸦片战争时指出:“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该观点强调的是中国.

A.中国国际地位的衰落 B.中国传统经济的破产

C.鸦片战争战败的必然 D.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11.晚清朝臣和士大夫联名上书反对议和说:“……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据此可知,反对者认为该条款

A.加剧清政府的财政困难 B.刺激列强对中国的瓜分

C.导致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D.加速列强对华资本输出12.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未见转机”主要是因为此“药方”

A.未得到政府的扶植与支持 B.没有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

C.对西方制度文明认识不足 D.对国内改革力量估计过高13.1894年,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出版。该书详细介绍了十九世纪欧美的历史,但译著对原著常做歪曲取舍,并在译者序中攻击暴力革命,鼓吹中国应“和异国”“敬善人”。梁启超称之为“西史中最佳之书”。这说明

A.中体西用思想受推崇 B.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复杂性

C.梁启超主张了解西方 D.西方传教士为殖民战争辩护14.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对近代国际法茫然无知。后来李鸿章提出“彼族要求之事,无非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等言论。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

A.中国的民族危机有所缓和 B.救亡图存的意识开始萌发

C.清政府积极收回主权 D.中国在被动中与世界接轨15.根据《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因此,《南京条约》

A.反映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 B.导致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

C.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 D.损害了中国贸易和司法主权16.1901年,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指出:“凡国而未经过民族主义之阶级者,不得谓之为国……今欧洲列强皆挟其方刚之膂力以与我竞争,而吾国于所谓民族主义者犹未胚胎焉。”其意在

A.批判传统封建礼教 B.推动维新运动开展

C.提供反清革命理论 D.唤起民众民族意识17.下表为1875—1884年洋务派创办煤矿企业状况(部分)。据此可以推知该类企业企业名称开办年份停办年份及原因创办人直隶磁州煤矿18751883

退股李鸿章湖北兴国煤矿1875

1879

经费无着盛宣怀台湾基隆煤矿18761892

亏损沈葆桢徐州利国驿煤铁矿18821886

亏损胡思燮

A.经营管理被封建顽固势力操控 B.客观上推动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

C.解决了军事工业资金、燃料等困难 D.主要集中于沿海与通商口岸地区18.传统上认为,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近代以来,一些学者批驳传统上的划分。一些学者认为1895年以后,洋务运动并未破产,反而获得了更大程度上的拓展。一些学者的观点主要着眼于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爱国精神的振奋

C.近代化进程的推进 D.现代新军的编练19.晚清时期,湘军、淮军等地方型武装兴起,其改世兵制为募兵制,形成了只对统帅一人效忠的私人军队,随之的兵权和饷权也掌握在带兵统帅手中。对地方督抚保荐的人员,中央政府几乎有保必准。这说明晚清时期

A.督抚完全拥有自治权 B.民主革命得到迅速发展

C.清王朝统治已经土崩瓦解 D.中央集权体制受到冲击20.1872年开明士绅许启畴、陈虬等联系20多位同道出资购书创办瑞安心兰书社,里面除藏有国学书籍外,还藏有《天演论》等西方名著以及当年鼓吹革命的《苏报》和《时务报》等书刊。心兰书社面向公众开放,免费借阅。创办者开办、开放心兰书社旨在

A.保存传承文化 B.学习西方技术 C.启迪国民思想 D.宣扬革命精神21.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是近代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具有先进技术的军事工业企业,1899年晚清状元张謇在“设厂自救”浪潮推动下,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开工生产。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A.都是晚清政府自救行为的表现 B.都促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C.都是中国近代化的表现 D.都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22.1840年12月11日,迫于形势,负责在广东交涉的琦善在致英国代表义律的照会中同意,此后英国给中方的信函不再使用“谕”“禀”等字样。这表明

A.中国主权的丧失 B.天朝体制受到冲击

C.中西方地位平等 D.英国凌驾于清廷之上23.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首相巴麦尊说:“从前中英如仇敌,今则我们与中国政府已有极友善的关系……如果借我们予以友善的援助而能令中国内部全局得入正轨,可以预期商业必兴。”据此可知

A.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B.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局面已形成

C.中英两国的商业利益趋于一致 D.西方列强企图干涉中国的内政2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这说明

A.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就没有新中国

B.战争改变了远东和世界的格局

C.战争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D.战争促使中华民族反思与前进

非选择题(共4小题,满分52分)25.古往今来看似“另类”的人和事往往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异域碑文:美国华盛顿纪念塔上有一方用汉语刻写的碑文,献碑者是中国宁波知府毕永绍,碑文——选自徐继畬的作品,写道:“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1867年美国总统安德鲁约翰逊曾对献碑者专致谢意。可清政府对地方官称颂夷人、献媚夷酋十分恼火,遂将徐继畬、毕永绍罢官。

材料二

状元经商:状元“下海”经商,估计是唐代开科举以来最大的笑话…清末状元张謇于1895年以股份制的形式,筹办大生纱厂,后来发展为“大生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张謇“下海”经商的行为,颠覆了千百年来所有人的价值取向,今日看来就像金石掷地,铿锵响亮…——摘编自薛金福、詹志方《何时实现真正的大国崛起:公司的力量》(1)材料一中徐继畬等人的举动反映了怎样的新动向?清政府为什么“十分恼火”?(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张謇“下海”经商是“唐朝开科举以来最大的笑话”的原因。推断大生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的最终结局并阐明理由。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觐见中国乾隆皇帝,以下是当时英国的礼单和中国的回礼单:

礼单一(英国):天文仪器有天体运行仪、地球仪、望远镜、透镜、气压计等,工业设备有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和织布机,军事装备有步枪、装备有110门火炮的巨型战舰模型等。

礼单二(中国):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据《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掀起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狂潮。但是,由于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外国商品并没有打开中国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实现了向中国倾销商品的愿望。1865年,在对外正当贸易中,中国第一次出现逆差。——人教版《中国近代史》上册

材料三

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4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1)比较礼单一、二,分别说明中英两国的外交目的和所处的历史阶段。(2)19世纪中期,西方国家通过哪些侵略活动逐步打开中国市场,“实现了向中国倾销商品的愿望”?(3)结合茶、丝出口变化情况,说明19世纪中期中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联系所学,说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动。

27.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某校学生对此开展了研究性学习,请你帮他们解决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一、战争的背景

材料一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觐见中国乾隆皇帝,以下是期间英国的礼单和中国的回礼单。

礼单一(部分):天文仪器有天体运行仪、地球仪、望远镜、气候架等,工业品有棉织品、钢铁制品,军事装备有毛瑟枪、装备有110门火炮的巨型战舰模型等。

礼单二(部分):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据《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等材料整理

二、历史的转折

材料二

结合所学知识不平等条约的相关知识完成下表。条约名称签约时间签约背景(战争)历史意义《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材料三

大陆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不甘处岛国之境”,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该政策于19世纪80年代趋于成熟。

三、历史的反思

材料四1843年7月31日,美国公使顾盛来到中国,进呈皇帝的礼品有航海地图、地球仪、六轮手枪、步枪、蒸汽战舰及蒸汽挖掘机模型,还有关于构筑要塞、造船、海陆军战术、地质、化学等方面的书籍,但都被清朝官员视为“奇巧淫技”给谢绝了。1860年10月,英法军队闯入圆明园。让英国人十分意外的是,当年马戛尔尼送给乾隆皇帝的那些标志着进步和文明的礼品,都原封未动地堆在那里,上面落满了灰尘。(1)材料中哪一个是英使进呈中国皇帝的礼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张礼单表明18世纪末中、英社会文明进程有何显著不同。(2)完成材料二的表格。(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大陆政策”在19世纪90年代在中国的主要表现。该行为对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产生了什么影响?(4)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段材料对我们有何警示意义?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60年代,英法联军攻进北京,满洲权贵们亲身挨到巨棒,尤其是签订《北京条约》的奕䜣,受到的刺激更大,这促使奕䜣处于领导一项发愤图强运动的地位。奕䜣认为西洋的政治不如中国,唯一比中国高明的,不过“船坚炮利”罢了,中国只要也“船坚炮利”,就可以制服英法诸夷。因此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见下表)年份措施注1860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外交部)中央政府自此才有外交机构1862北京设立同文馆(外国语言学校)

1863制定三角形飞龙戏珠旗为中国国旗(龙蓝色,珠赤色,地黄色。1881年改为长方形)中国自此才有国旗1864上海设立江南制造局(海军兵工厂),又设译书局中国开始自制现代化的武器1866福建马尾设海军制造厂造舰是自强运动中心工作之一1868江南制造局制惠吉舰成,向英国购买的安澜等六舰也驶回国中国开始有现代化海军,舰只不断扩充1870天津设立机器制造局(兵工厂)

1872选派青少年赴美国留学;设立上海轮船招商局

1875建立北洋舰队这时中国海军居世界第七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奕䜣认识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1.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伦敦一座专门陈列世界名人伟人的蜡像馆为林则徐塑像,主要是因为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带来了世界性影响,尤其是影响了中英两国的近代关系,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禁鸦片烟条约成为禁毒典范,排除A项;“虎门销烟得到国际普遍认可”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的蜡像馆为私人所有,与英国政府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照旧交粮纳税”可知,太平天国政权承认土地和产品私有,这与《天朝田亩制度》中“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相违背,A项正确;根据材料中人物名称可知这份奏折出现在天京变乱前,B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表述错误,其首要任务是巩固政权,排除。故选A项。3.

【答案】:D

【解析】:根据“1875~1888年洋务派创办煤矿企业状况”可知,这些采用机器生产的新式洋务企业,减少了外国商品的输入,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D项正确;这些洋务企业带有封建主义色彩,促进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成长并不是其主要的影响,排除A项;洋务企业的创办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排除B项;近代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排除C项。故选D项。4.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远舰的管带是林永升,C项正确;刘步蟾是“定远”号的管带,排除A项;邓世昌是致远舰管带,排除B项;"靖远"号管带叶祖珪,排除D项。故选C项。5.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略者将北京城分为英、俄、日、美、德、奥等几个占领区,实行军事统治”可知是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项正确;《南京条约》是鸦片战争以后签订的,排除A项;《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排除BC项。故选D项。6.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是《辛丑条约》的内容,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项正确;《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排除A项;《北京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排除B项;《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与此同时,条约也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该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C项。故选D项。7.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对英法联军暴行的谴责和对宫殿的描述可知,这描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B项正确;鸦片战争只有英国,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中,侵略者是日本,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中不仅仅有英法,排除D项。故选B项。8.

【答案】:C

【解析】:从“旅顺、威海、倭人”等词,联系所学知识,材料所讲的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题目考查背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积极对外侵略扩张,干涉别国内政,C项正确;A、D属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排除;B项清政府成为统治中国的工具是1901年的《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故选C项。9.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筹办求是学堂,有利于西学的引入和传播,扩建敬敷书院则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邓华熙扩建敬敷书院的客观意义在于缓解了传统势力对新学的压力,D项正确;AB项是只符合扩建敬敷书院的影响,体现不了筹办求是学堂的内容,故不全面,排除AB项;C项的各种人才说法不对,排除C项。故选D项。10.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观点强调的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迁,即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故D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故A错误;中国传统经济开始解体,是向近代转型的表现之一,排除B项;材料与探究战争战败的原因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1.

【答案】:B

【解析】:依据“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可以看出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是《马关条约》签订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的财政问题,排除A项;《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伸向中国内地,故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瓜分狂潮,而非对华资本输出,排除D项。故选B项。12.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说的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抵御外来侵略,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由于洋务运动只是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变革政治制度,最终失败,没有使得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由此可知,“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是因为洋务运动只是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变革政治制度,即对西方制度文明缺乏认识,C项正确;洋务运动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支持,该项表述片面,排除A项;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机器生产,排除B项;D与题干主旨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13.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传教士根据其需要翻译西方史学著作,攻击暴力革命,受到梁启超的称赞,反映出当时思想的多元化,说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复杂性,B项正确;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推崇的并非中体西用思想,排除A项;梁启超主张了解西方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传教士和梁启超对西方史学著作的改造和利用,不能说明西方传教士在为殖民战争辩护,排除D项。故选B项。14.

【答案】:D

【解析】:材料“清政府对近代国际法茫然无知”、“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等表明在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人还沉浸在“天朝大国”的美梦中,伴随着着国门被打开,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在被动中与世界接轨,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中国在被动中与世界接轨,“救亡图存的意识开始萌发”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清政府积极收回国家主权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15.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以便(英商)按例交纳”等信息说明《南京条约》迎合了英国工业品自由进入中国市场的需要,体现了贸易自由化的要求,A项正确;“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反映了中国针对英国而制定了关税税则,不能说明失去关税自主权,排除B项;《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在对华贸易中并非立即出现出超现象,排除C项;材料所述的英国对华贸易未体现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排除D项。故选A项。16.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凡国而未经过民族之阶级者,不得谓之为国”可知,梁启超强调民族国家的重要性,意在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D项正确;梁启超强调的是民族主义,与批判封建礼教无关,排除A项;1901年维新变法运动早已结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从材料中看不出梁启超具有反清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17.

【答案】:B

【解析】:据题意可知,洋务派创办了一系列的煤矿,虽然这些煤矿最后都因为各种原因而停办,但对于民用工业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经营管理被封建顽固势力操控,排除A项;材料仅能体现这些企业最终都因各种原因而停办,是否解决了军事工业资金和燃料等困难无法体现,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看出这些煤矿的分布地点,排除D项。故选B项。18.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近代以来,一些学者批驳传统上的划分。一些学者认为1895年以后,洋务运动并未破产,反而获得了更大程度上的拓展”,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1895年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近代化进一步发展,所以说洋务运动并未破产,因此材料的着眼点是近代化进程,C项正确;洋务运动是清朝的开明官僚推行的自救运动,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故A错误;洋务运动属于经济上的活动,爱国精神的振奋属于思想领域,故B错误;D中的“现代新军的编练”与洋务运动无关,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故选C项。19.

【答案】:D

【解析】:材料“晚清时期,湘军、淮军等地方型武装兴起晚清时期,湘军、淮军等地方型武装兴起,其改世兵制为募兵制,形成了只对统帅一人效忠的私人军队,随之的兵权和饷权也掌握在带兵统帅手中”“中央政府几乎有保必准”体现了晚清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遭受冲击,故D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和民主革命无关,排除B项;辛亥革命后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排除C项。故选D项。20.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藏有《天演论》等西方名著以及当年鼓吹革命的《苏报》和《时务报》等书刊”、“心兰书社面向公众开放,免费借阅”等信息可知,心兰书社主要是为了启迪国民思想,C项正确;书社主要是为了传播西方思想,A项排除;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B项排除;材料未体现革命精神,D项排除。故选C项。21.

【答案】:C

【解析】:安庆内军械所与南通大生纱厂都属于近代工业,使用机器生产,是中国近代化的体现,C项正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謇在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不属于清政府的自救运动,排除A项;B项错在“快速发展”,排除B项;安庆内军械所属于洋务派企业,排除D项。故选C项。22.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谕”“禀”均体现的是皇帝的权威和尊严,因此根据材料“1840年12月11日”“此后英国给中方的信函不再使用‘谕’‘禀’等字样”可以第一次鸦片战争对天朝体制产生较大冲击,B项正确;材料与主权丧失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当时中西方的地位并不平等,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英国凌驾于清廷之上的说法,排除D项。故选B项。23.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今则我们与中国政府已有极友善的关系……如果借我们予以友善的援助而能令中国内部全局得人正轨,可以预期商业必兴”,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希望帮助清政府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说明方列强企图干涉中国的内政,D项正确;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排除A项;材料体现出清政府尚未借师助剿,所以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局面尚未形成,排除B项;“中英两国的商业利益趋于一致”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4.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可知三次战争促使了中华民族不断反思,从闭关锁国、虚骄自大逐渐转向学习西方,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从技术逐渐深入到制度,使中国逐渐向近代化转型,D项正确;没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就没有新中国,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中国对侵略战争的反映,与世界格局无关,排除B项;战争只是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反思自我,从而实现国家进步的催化剂,排除C项。故选D项。25.(1)新动向: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冲破樊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原因: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保持天朝上国心态,盲目自大;徐、毕对美国的赞誉与推崇不利于其统治。

【解析】:关于新动向,根据材料一“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冲破樊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关于原因,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外交、以及徐、毕对美国的赞誉与推崇不利于其统治等方面思考作答。即是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保持天朝上国心态,盲目自大;徐、毕对美国的赞誉与推崇不利于其统治。

(2)原因:读书做官是古代读书人的价值取向,张謇弃官经商的行为挑战了当时价值观;中国古代长期推行抑商政策,认为商人地位低下。结局及理由:或以破产告终,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深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双重压迫,加以自身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弱,后继乏力;或艰难维持到建国后,在公私合营中成为国营企业,因为民族工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及张謇等人的苦心经营。

【解析】:关于原因,根据材料二“状元‘下海’经商,估计是唐代开科举以来最大的笑话”“颠覆了千百年来所有人的价值取向,今日看来就像金石掷地,铿锵响亮”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读书做官是古代读书人的价值取向,张謇弃官经商的行为挑战了当时价值观;中国古代长期推行抑商政策,认为商人地位低下。关于结局及理由,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或以破产告终,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深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双重压迫,加以自身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弱,后继乏力;或艰难维持到建国后,在公私合营中成为国营企业,因为民族工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及张謇等人的苦心经营。26.(1)目的:英国试图通过外交打开中国市场;清政府主要是宣扬国威。阶段:英国工业文明(或资本主义阶段)。中国农耕文明(或封建主义阶段)。

【解析】:目的:根据材料时间“1793年”及当时英国的礼单和中国的回礼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试图通过外交打开中国市场;清政府主要是宣扬国威。阶段:根据材料时间“1793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工业文明(或资本主义阶段)。中国农耕文明(或封建主义阶段)。

(2)侵略活动: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取得了五口通商,协定关税等特权;开始打开中国市场;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增开通商口岸,取得内河航运和内地通商等权利,打入内地市场。

【解析】:侵略活动: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掀起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狂潮”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取得了五口通商,协定关税等特权;开始打开中国市场;根据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实现了向中国倾销商品的愿望。1865年,在对外正当贸易中,中国第一次出现逆差”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增开通商口岸,取得内河航运和内地通商等权利,打入内地市场。

(3)地位:茶、丝的出口呈现增长趋势,说明中国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原料产地。

变动: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出现洋务企业;民族工业产生。

【解析】:地位:根据材料“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4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可知,茶、丝的出口呈现增长趋势,说明中国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原料产地。

变动:根据材料“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可知,小农经济开始解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外来先进工业文明的传入,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掀起了洋务运动,出现洋务企业;在洋务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刺激下,民族工业产生。27.(1)礼单一。不同:当时英国近代科学发达,开始进行工业革命,军事装备先进;而中国仍是相对落后的农耕经济。(英国已进入工业文明阶段,而中国仍是农耕文明)

【解析】:礼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为材料一中的礼单均是近代先进科技,所以可以判断出礼单一是英使进呈中国皇帝的礼单;不同:根据两个名单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两者的经济形态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条约名称签约时间签约背景历史意义《南京条约》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辛丑条约》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842年第一次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