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课堂实录-程少堂:《诗经》等_第1页
名家课堂实录-程少堂:《诗经》等_第2页
名家课堂实录-程少堂:《诗经》等_第3页
名家课堂实录-程少堂:《诗经》等_第4页
名家课堂实录-程少堂:《诗经》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程少堂《诗经·子衿》香港教学实录执教:深圳市教研室程少堂时间:2005年11月26日上午9:30——10:20地点:香港教育联合会礼堂班级:香港香岛中学中四年级记录、整理(根据录像光碟):清景无限老师一、导入师: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大家好!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齐声)师:今天我观察了一下,这些同学听说都是香港最好的一批同学。男同学长得英俊,女同学长得很漂亮。我还观察到今天的男同学很少,(众生笑)女同学很多。我想这可能也和我们今天要讲的诗有关系。今天要学的是一位少女想念她的男朋友的一首诗。现在你们可不能谈恋爱啊!你们年龄还很小。(众生笑)好,我们刚才是开个玩笑。下面我请同学们围绕一个字说词,就是组词,看你能说多少个词。在中国文化当中,有非常重要的一个字,也是非常普通的一个字,就是“风”,刮风下雨的“风”。以“风”字起头组词,比如说:风流。说得越多越好。生1:风姿,风雨。生2:风水(众生笑),风筝。生3:风花雪月。师:你比较喜欢风花雪月是吧!(师生笑)生4:风萧萧兮……师:风萧萧兮易水寒。好,不错不错!生5:风向。生6:风暴。师:风能构成很多词,中国文化里面,“风”是非常独特的一个字眼。刚才我们讲到“风流”,“风流”这个字眼,刚开始是很好的一个字眼。毛泽东有一句诗“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知道这首诗吗?生:知道。师:在我们现在生活中“风流”是什么意思?生7:一个男孩子喜欢女孩子,男孩子是很花心的那种。生8:一般说男孩子用情不专,家里有老婆还出去找。(众人大笑)师:比较准确。(笑)那你以后不要太风流好不好?生:(大笑)师:这个词最有影响的来源就是《诗经》中的“国风”,当然还包括我们后来说的“风骚”。女同学说说看,风骚的“骚”本义指什么?生9:指代诗人。师:它也可以指代诗人,没错。但它刚开始是指什么?哪位同学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那么“骚”指什么?生10:《离骚》师:《离骚》,好!不错!就是屈原创作的代表作品——《离骚》。那我们现代汉语中的“风骚”是什么意思?生11:妇女轻佻的行为。师:这个同学说的很准确,是指妇女轻佻的行为。看来我们这些同学确实是很好的,对“风”的解释,对“骚”的解释,对“风骚”合在一起的解释,对“风骚”的本意,对“风骚”的引伸义,对“风流”的本意,对“风流”的引伸义都知道得很清楚。那么“风”最开始就是指“国风”。请大家看发的这个资料,《诗经》分为三大部分,从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类别。“颂”一般是指为当时的国君、国王在祭祀祖先的时候表演的一种音乐舞蹈,被认为是当时最高级别的音乐。“雅”是朝廷的一般官员中流行的音乐舞蹈。诗经当时是可以唱的,现在可惜没有把乐曲保留下来。“雅”是较低级的音乐,当时认为最低级的音乐的就是“风”。“风”本来是什么意思呢?学术界有多种解释,有一种解释就是说瓦罐子,就像洗脸盆那种的瓦罐子,农民没事干的时候就敲呀敲的,一边敲一边唱歌。后来把“风”作为民歌的代表。《诗经》产生的时代人们认为“风”是最低级别的一种歌谣,但是从文学史上看,“风”的成就是最大的,文学地位是最高的。今天学习的这首诗——《子衿》选自“郑风”,是郑国的民歌。郑国是现在河南洛阳附近一个国家。郑国处在当时中国的中心地带,是交通中心,经济中心,所以人民比较“风流”,类似于现在的香港。(众笑)我们大陆的经济比较落后,香港比较繁荣,所以香港的流行歌比较发达。香港人是不是比较“风流”我是不知道的。(生笑)但是香港的流行歌比较发达,大陆人都迷香港的流行歌。郑国在当时相当于现在的香港,流行歌写婚姻、爱情的比较多,郑国的民歌也是如此。(投影标题:用优美的汉语描绘优美的人性——《诗经·子衿》欣赏)师:这首诗是两千多年前的民歌,两千多年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童年时代。但是我们读《诗经》可以看出当时我们的祖先在运用汉语方面的技巧已经非常高超了。两千年后,我们现在看《诗经》,特别是其中的“国风”,每一首都是非常优美的。我们看人类物质生活的发展,五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更不用说一百年,那更不要说一千年!一千年就天翻地覆了,现在一百年都天翻地覆了。就连我们小时候跟现在的物质生活水平那也是不能同日而语。但是,人类的情感生活、人性的变化,那是非常小的。几千年前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我们现在的喜怒哀乐大体是一致的。所以,我们读《诗经》,能够被他们感动,就是这个原因。我们今天的主题是《用优美的汉语描绘优美的人性——〈诗经·子衿〉欣赏》,我们看看那么十几句诗,文字也很简单,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大部分还是重复的字眼,但是我们为什么说是优美的语言呢?为什么说它里面描绘了优美的人性呢?是怎样的人性呢?今天我们通过这首诗,我们探讨一下,共同走进《诗经》这个迷宫。二、朗读师:好,请同学们拿起课本,全班齐读一下第一节,《子衿》预备读。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师:好,读的很好。昨天我在香港另外两个学校上了课,但今天你们是读的声音是最大的,是不是你们老师让你们读的声音大一点啊?(师生笑)生12:本来就大。师:啊啊本来就大是吧?好的。有几个字要注意一下,“青青子衿”的“衿”有注的,是古代的衣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下面那个字读ning,四声。好,下面女同学来齐读一下第二节。女生:“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师:女同学读的很好,那男同学怎么办?男同学只有四个,那以一当十。读一下最后一节。男生:“佻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师:尽管人数少,但是很不错。(笑声)下面全班同学把全诗再读一遍,要读出那种思念而不得的感觉。生(齐读):“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佻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师:读得我很受感动!(笑)这样子,我们看一下,第一段和第二段只有个别字不同。第一段诗是“青青子衿”,第二段是“青青子佩”;第一段是“悠悠我心”,第二段是“悠悠我思”。我们全班再把诗读一遍,这一遍以后要尝试把它背下来。要注意有一些字眼是不同的。生(齐读):“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佻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师:把书翻过来,我们尝试着来背一遍——应该可以吧?背不下来时可以看看书。这么聪明的学生,应该可以背下来的。生:(齐声尝试背诵)师:好哪,不错,大都背下来了吧?一节课背一首诗,后面老师不讲也算没白来。我们再请一位男同学来念念,尽管是一位女士思念一位男士的诗。(笑声)请你用广东话来读。(问前排男生)你是广东人吧。生13:(起立)是。师:站不站无所谓。你还是坐下,你比我帅,比我高,你站着我有压力。(生大笑)生13:(用广东话读,其他学生在下面小声读。)师:用广东话读的时候有一种特殊的韵味。我听不懂广东话,你读错了我也不知道啊。(生笑)但是,我的小孩喜欢听广东话的歌曲,有些歌用广东话唱更有味道些。同样,有一些古诗词用广东话读可能有一种特殊的韵味。但是我们国家推广普通话,所以我们要用普通话读。(转向一女生)好,请你用普通话深情地读一遍。生14:(女生读)师:很深情的啊。(师生鼓掌)不过这首诗中的女的要比你厉害一点,我们等一下看,她很深情,但可能她比较泼辣。好,我们等一下来看诗里的女主人公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第一个环节,已经读了很多遍了,诗的意思我想大家也都大概了解了。后面讲不讲问题都不是很大。有一句话,“佻兮达兮”哪个同学谈谈,是什么意思?课文下面有注的,它是怎么注的?生15:来来回回。师:哪位同学来讲讲,她在城阙来来回回盼望着自己的情哥哥,那是个什么样子啊?生:(笑)师:我不是让你走,是让你解释一下。“佻兮达兮”我小时候老师讲了很多遍,我一直不太理解这个“佻兮达兮”——来来回回走是什么情状。我估计她大概是打扮得很漂亮,穿了一双高跟鞋,在城墙上走来走去,发出了这种声音。所以小时候这个“佻兮达兮”我一直认为大概是个拟声的词——学术界没有这样讲的,是我瞎说的。(师生笑)同学们按课文上注解理解好了。第一个环节我们到此为止,现在我们进入品读、品析、品味、欣赏这个环节。三、玩味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第一句话,“青青子衿”课文上说是青青的你的衣领。“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以前学术界有个著名专家潘光旦先生认为,这首诗是写同性恋的,是写一个男子想念另一个男子的。(笑)当然这种观点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我更愿意想象是一个女子的想念一个男子的。什么原因呢?在古代,称“子”的有孔子,孟子,现在有陶子,(笑声)陶子是一个唱歌的。不是陶子,是老子。(笑)“子”是对古代男子的美称。不是一般人都能称子的,都是称男的。学术界一般都认为是写女子思念男子。“青青子衿”是说衣领是青的。我今天专门穿了一个青衣服,“青青子衣”不行吗?讨论一下也可以。生:(纷纷议论)押韵师:啊押韵,还有没有其他解释的?仔细揣摩其中的奥秘。哪位同学来说说?生16:我想以前可能没有这个衣字。师:可能有的,生(女)17:可能是衣领最吸引那个女孩子吧。师:你说得太好了!你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吧?生:(众生大笑)师:她对那个男孩子的衣领……可能那个男孩子的衣领不是很脏,很脏她也不会被吸引住。(笑)肯定是那个衣领很有特点很有个性,把她吸引住了,她就记住了。你们看过曹禺的《雷雨》吗?生:(小声说)看过。师:他的那个情人鲁侍萍走了以后,周朴园的情人走了以后,周朴园老记得……不对,我说错了,是他的那个情人鲁侍萍还老记得他的衣服上有什么?生18:梅花师:对对!你说得对!周朴园的一件衣服上绣有一朵梅花,鲁侍萍人虽然离开了周朴园,但是老记得周朴园的一件衣服上有一朵梅花。有时候有一些细节……《安娜卡列尼娜》看过没有?她和丈夫生活了很多年,她以前老没有发现,或者说她没有注意到她丈夫耳朵后面有一个痣。后来她碰到渥伦斯基以后,就开始讨厌她老公了,或者说她以前就讨厌她老公后来碰到了渥伦斯基。然后再回家看到她老公耳朵后面那颗痣,就觉得特别讨厌。(笑声)反过来说,细节都有着情感因素。所以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如果写“青青子衣”,那只是记住一件衣服。可能是初次会面时的那件衣服,她连领子都记得,你看记得多细!这是第一个地方。第二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说?你来翻译一下。生19:即使我没去找你,你也应该寄个音讯给我。师:你翻译的带点情绪行不?(笑声)生19:她的情人没有写信给她,她就觉得不高兴,有点怨她。师:没有写信给她,没有发电子邮件了。(众生笑)生19:没有给她音讯了。师:我是说她有点情绪嘛,你把情绪翻译出来。生19:情绪啊?师:“纵我不往”,从这句话里,潜台词可以看的出来,其实这个女的是经常主动去的,就是今天忙了,要加班。(笑声)即使我不来,说明她经常去的,一天去两遍。“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大家看这一句,看注解第四,课文注解上,说它是设问的(程按:香港课文注为设问。应该是反问。),我的意思是说,把这个句子改成陈述句,味道又不同。哪位同学把它翻译成陈述句。生20:我不去找你,你就不给我音讯?师:即使我不去找你,你可以主动点来找我嘛!是不是啊?这就是一种陈述句。如果用陈述句来写意思也差不多,但味道不同。什么味道呢?生21:即使我不去找你,你也应该来找我啊!师:那和原文有什么不同?看看有什么细微的差别,学习语文就是要把细微的差别分辨出来。生22:设问更能表达自己的感情。师:更能表达自己什么感情?生22:愤怒的感情。师:愤怒?愤怒?(生笑)也不算完全不对。不过如果一个女孩子,见她男朋友只是愤怒,那我要是她男朋友,下次就不见她了。(众生笑)可以有点情绪,但完全是愤怒好像重了一点。那应该用什么词语表达她的情绪?原文为什么好,表达的是什么情绪?生22:有点怨。师:有点怨,有点恨,当然还有点爱。(众生笑)说得很好。刚才说的《子衿》,中国有句话叫爱屋及乌,由于喜欢他的人,喜欢他的屋子,连带着爱他屋上的乌鸦。这个人的领子有什么好怀念的呢?要是领带还差不多。其实还是对人的思念,我们刚才说了那么多,要仔细地揣摩,品味里面细微的情调。这是这个问题。我们再看一下,有一个代词——“子”,指的是第几人称?生23:第二人称。师:第二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你”。但是它和“你”表达的意思不完全相同。“子”在古代还特指有学问的人,是男人的美称,如“夫子”、“孔子”、“诸子百家”等等。课文中这个“子”字是第二人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里还有个第一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交替使用。我在这里要提醒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把这个第二人称改成第三人称——“他”,古文第三人称经常用什么词?生24:其……师:“其”是常见的,还有“之”啊,“彼”啊,彼此的“彼”。假如改成第三人称,我们改成“其”字来读一遍。“青青其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其宁不嗣音?”都改成“其”字,读一下好不好?读前两段。预备读!生:“青青其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其宁不嗣音?青青其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其宁不来?”师:这个也不是绝对不可以是吧?但是不好,是不是?为什么不好?哪位来说一下?思考一下,可以交流。生:(讨论)师:哪位同学?哪位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找女同学!生25:用“子”表达感情上比较直接。师:说的很好,表达感情直接。那个男的实际上并没有来,但她把他当作来到她面前一样的,是吧?如果改用第三人称呢?生25:就没有那么直接。师:心理距离就没有那么近了。说他……我们平时骂人的时候,用“你”还是用“他”,表达的感情不一样的。我们小时候,偷懒,不做事,大人骂我们的时候说“他这个狗东西”,骂得较轻。有时大人很愤怒,尽管我们不在他面前,大人也愤怒地骂“你这个狗东西!”两种骂法不一样,但是要表达很强烈的感情的时候,就说:“你这个狗东西,还不回来!”有时大人在家里自言自语地骂,就好像把你当作是在她面前一样的。如果用第三人称骂,就没有这个情绪了,就淡一点。课文中这个代词“子”,如果换成第三人称,味道就不同了,表达的情感没有第二人称这么强烈。你看,我们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我们的祖先就在这么精密地使用我们的汉语。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我认为这个女的不知羞耻,你怎么看?(生笑)男同学先说。生26:我觉得她不是不知羞耻,而是太爱这个男生了。一日不见就牵肠挂肚的,就这样子哪。师:说的很好,小伙子很聪明。女同学,女同学说说看。生(女)27:我觉得她是不知羞耻的。因为如果那个男子这么久都不给她音讯,应该知道这个男子已经不爱她。那么这个女子应该放弃他,再找另外一个。(众生大笑)师:好啊好啊,这是现代女子的观念!这个观念很好,但是可能现代了一点点!(众生笑)不过,《诗经》的时候,在爱情方面,人们是很开放的。中国,特别是以汉族为代表的中华民族,早期是比较浪漫的,我们看《诗经》中也有很多是大胆写爱情的。“国风”中就有很多。也有像刚才这位女生说的:你不来,你不来拉倒!(众生笑)东方不亮西方亮,西方不亮北方亮,北方不亮南方亮。(众生笑)天涯何处无芳草?缺了你,就没人啊?是不是?有这样的诗的,《诗经》里有好多首。这位女主人公,像刚才这位女生这样理解行不行?她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在这首诗里头?师:我想评价女性要男性来评价比较好——哪位讲?生28:她对那个男子很专情,虽然他不来找自己,但压制不住自己的思念之情,就写了这首诗,也应该有点,就像老师说的泼辣。因为她说“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就是说我不去找你,你就不来找我吗?师:我不去找你是假的嘛,我故意不去,要摆摆架子的嘛,你怎么不来呢?你傻不拉几的,怎么不来呢?(生笑)她是泼辣而深情的。你喜欢这样的女孩子吗?生28:喜欢。师:祝贺你上了大学以后再去找一个这样的女朋友,好不好?现在不能哦。这个女主人公是泼辣而深情的形象,开了中国文学史中这种形象的先河,后面好多小说里面,包括《红楼梦》里面,都能看到《诗经》里这个女子的影子。你说《红楼梦》里,哪个女子像?生29:林黛玉。师:林黛玉像吗?林黛玉像吗?生30:薛宝钗。师:薛宝钗?没看过《红楼梦》嘛!还是要看看啊!生31:她经常开贾宝玉的玩笑。师:谁?生31:林黛玉啊,她经常开贾宝玉的玩笑,说他和其他女孩子一起。师:林黛玉私下开贾宝玉的玩笑,因为他们感情很好。我举个他们感情好的例子:贾宝玉不喜欢读书,一读书就打瞌睡,考试不及格,所以他爸爸就打他屁股,把屁股都打得很厉害打烂了。当时有好多人去看他,有两个典型。一个是薛宝钗,一个是林黛玉。薛宝钗是从大门进去的,进去后说了什么话?看过的记不记得?生31:她拿着药跟那些人说,我是来送药的。师:你是说林黛玉还是薛宝钗?生31:薛宝钗。师:薛宝钗见到贾宝玉,她说了什么?生31:她说:“谁叫你不读书?……”师:对,谁叫你不读书?考试不及格,考不到中一,是不是?(笑)更考不到大学,是不是?他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说你要好好学习啊,天天向上啊,(笑声)考上港大啊,多拿钱啊。就是这个意思,是不是?但是林黛玉去了怎么说?生31:她好像也劝了一下,但是并没有让他好好读书。让他注意一下那些方面……师:注意一下什么方面?生31:就是不要惹他爸爸生气。师:林黛玉是后门进去的,别人从正门进,她寄人篱下,从后门进。其实,贾宝玉挨打的时候,林黛玉在那里心疼得哭了。为什么?为什么那就不说了。(笑声)林黛玉来的时候,两个眼睛还是怎么样?生32:肿的。师:对,肿的。这个小伙子记得很清楚啊。肿得像核桃一样,说明她哭的时间比较长,很心疼,板子打在贾宝玉的屁股上,疼在林黛玉的心上,她还不敢说,不敢让别人看到。所以她见了贾宝玉以后只说了一句话,说了什么话?很经典的。生33:不记得。师:不记得了,我记得。她说:“你可都改了吧!”这里面啊,很深情的。有的专家学者,为这六个字,写了好几万字,(哄堂)来分析林黛玉复杂的心理状态。“你可都改了吧!”林黛玉好像不太像《子衿》中这个人,没有这么泼辣,《红楼梦》里面有个女性有这个性格,薛宝钗老谋深算……生33:晴雯师:对了,晴雯有点像,很深情,但是又很泼辣。这个文学史,这个人物形象都不是凭空的。为什么说要读书,要读以前的经典作品,就是可以从中得到一种有形无形的借鉴。所以现在很多文学作品的形象都能在古代作品中看到影子,而《诗经》是我们现实主义的源头,里边的人物形象影响了后面的文学作品。下面还有个问题,这首诗有三段,我们从结构上看一下,这三段能不能把顺序颠倒一下,为什么?生:(讨论)师:这是结构问题。我找一位,来,这位女同学。生34:我觉得不行,因为这三段的关系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比如说吧,第一段“青青子衿”第二段“青青子佩”。“衿”是领子,看了看那个领子。“佩”是那个男的随身戴着的东西。所以说就有种递进的关系,然后看后面,“子宁不嗣音?”还有“子宁不来?”,前一个就是传递一种讯息,后面一种就是说要去找她。所以说就是递进的关系。师:你普通话说的很好!说的很好!是不能够换的,第一句话,我不一定赞同,说领子和那个佩,佩玉那个佩戴是递进关系,不是很好说。但是其中的情感是这样的,不仅记得青青的领子,而且记得青青的佩带。第一段说,即使我不到你那里去,你怎么不给我带个口讯来之类的?带个口讯来让我放心嘛。这里有一个字要注意:第一段是“悠悠我心”,第二段是“悠悠我思”,一“心”一“思”,有何细微区别?一个是具体的“心”,一个是抽象的“思”,那意味着,思念的人不仅牵动了她的肉体,更是牵动了她的灵魂。后面就是她的情感压抑不住,即使我不去,你怎么不来看看我啊?前面只要带口讯,后面带口讯还不行,要来看看我。这当然要求更强烈,这个情感是在递进的。这个递进关系刚才那个女同学说的很好的。所以,在结构上,我们说这个优美的汉语,也体现在结构的精确。文章的安排,顺序不是随意安排的。它的前后三段的逻辑关系可以有多种,但是从这首诗来看它是递进关系。那么有没有同学来说说,那第三段和前面两段的关系呢?我们怎么样解释它?生35:(思考)我觉得第三段和第二段可以调换,因为她从现在我在城门前来来回回等他,联想到以前衣襟啊,玉佩的事情。由现在的感觉写到以前的回忆。再加上为什么他不来找我不给我音讯?师:你这个意思,备课的时候我没有想到。但我觉得你说得有道理,就是把“佻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放在前面去,也是可以的。先写她在那里徘徊,那个城阙是在城的边缘,古人在思念亲人的时候往往站在高处,那个地方比较高,看得比较远。她在那里徘徊的时候,开始就写“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也是可以的。但是这首诗把这个内容放在后面第三段去,有它的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前面两节是逐层深入的,一步一步更强烈,我们没有读到第三段的时候,假如我们是第一次读这首诗,我们读第一段和第二段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错觉,这一对痴情的男女他们分开已经很久很久了。但是我们读到第三段的时候怎么样呢?生36:一日不见。师:就分开一天哪。(生笑)那说明什么问题啊?说明他们的感情非常的深厚,比天高……生(齐):比海深!师:比维多利亚港还深!(生笑)所以放在后面也有道理。它在审美心理学上,形成一个落差,它把我们的胃口吊得很高,假如我们第一次读,它开始说,即使我不去看你,你怎么就不能带一个口讯呢?第二段说,即使我不到你那里去,你怎么就不能来看看我?我们已经有一个很强烈的期待,看他们已经分开很久,结果只有一天,是思念之情把分别的时间拉得很长很长,“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生37:如三月兮师:如三月兮,对。《诗经》后面其他的诗里面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看,这样读诗,这样品味就有意思。四、改写师:刚才我们看了那个女性的性格之美。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品味这首诗的优美。最后一个环节,我们做一点点练习。先不要动笔,现在不要动笔。等一下才要动笔,现在不要。你们学过《蒹葭》没有?学过没有?没有啊?但是你好像还背的出,你来背。生38: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师:你在那里看过的?生38:以前课本学过。师:以前课本学过是吧?“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琼瑶写过一首歌,你们看过没有?琼瑶是台湾的作家。写过一个电影,后来拍成电视剧了。谁知道?生39:是《还珠格格》吗?师:不是《还珠格格》。(生笑)《在水一方》啊!有没有同学知道那首歌?哪位女同学给我们唱几句?生39:我想是不是《情深深雨濛濛》?师:我也不清楚是哪里的,是《在水一方》吧。有没有同学知道?生40:老师唱一下。师:你们鼓鼓掌,我就来哼两句。(生笑)生:(热烈鼓掌)师:琼瑶是用现代汉语改编的,她没有直接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但她用了那个意境。她是这样写的:“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我唱几句,其他的不会。我来唱两句,酝酿一下情绪。(生笑)(师唱)生:(热烈鼓掌)师:我要把琼瑶写的歌词引进来,意思是说,《诗经》是用古代汉语写的,琼瑶借用了那个意境,然后用我们现代语言来改写,反映我们现代生活的。这首诗,我没有让大家翻译的,那么最后一个环节,我们把这首诗改编成一首歌词,我们看那个同学改的有味道,我们带到深圳去。现在就在这个纸上写,把它写成一首歌词,标题你也可以改。生:(纷纷动笔写,兴趣很高)师:那位同学念一念?生40:(一女生主动吟唱)(同学鼓掌)师:挺好。刚才那个同学用的是《水调歌头》的调子。有没有同学按照自己的调子哼几句,把那个意境哼出来。像民歌一样哼一下。就把第一段哼一下,你看这个班了不起。生41:我不能控制我自己,想起你那青色的衣领,牵动着我的心,却无能为力……(鼓掌)师:深情地,你把那个衣领牵动我的心唱得很深情,把我的心也唱动了!(大笑)我叫几个同学念一下,我看你第一段写得很好!生42:我把那前面两句改为“你那青色的衣领不断扰乱我的心!”师:你看你写的多优美!“你那青色的衣领不断扰乱我的心!”天哪,(哄堂)一个衣领就能扰乱我的心,那我们可以想象一件衣服呢?是不是啊?哪位同学再念一下呢?你们写得很好的,今天课堂上时间不够。有没有同学还想念,一句两句都可以的,这个要加进自己的创造,你要把自己想像成那个深情的少女。再找个女同学念一下。你怎么写的?生43:你那熟悉的衣领,总在我的心中徘徊。师:她写得有点诗味,她把“徘徊”用到衣领上去了,有点像我们昨天讲的“陌生化”的手段。写的是衣领在徘徊,其实是她人在徘徊,心在徘徊。写得很好!“你那熟悉的衣领,总在我的心中徘徊。”很好的,有点诗的意思了。从语法上讲好像有点不通,但诗里面经常有这样的句子,还有歌词里面。开始我对流行歌不是很熟悉,我很少听,我小孩在家里唱“因为爱所以爱”,(生大笑)我说怎么这个句子怪怪的?是个病句啊!时间一长,我觉得是个很好的句子,“因为爱所以爱”,没什么道理,“因为爱所以爱”,再加其他的词都是多余的。(生大笑)再加几个词进去,多余的了。下课!(全场热烈掌声)程少堂老师《世说新语·咏雪》教学实录千古文人《世说》梦——《世说新语·咏雪》教学实录执教:深圳市教研室程少堂时间:2003年12月4日下午15:30——16:30地点:深圳市翠园中学初中部班级:初一(8)班记录、整理(根据录像光碟):张萍(翠园中学初中部)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同学们,对不起,今天座位要是朝那边就好,但朝这边了,看投影不太方便。(师边说边展示投影《乌衣巷》)好,请看屏幕,这里有一首很有名的诗《乌衣巷》,大家把它齐读一遍。《乌衣巷》,预备读。(生齐读《乌衣巷》)师:这首诗以前见过吗?生:见过。师:第二行最后一字怎么念?(生有的念xie,有的念xia。)师:念xie,不错。刚才有的同学念xia,也行。在古诗里面可以念xia,押韵。下面大家再读读此诗,试着把它背下来,好不好?《乌衣巷》预备读。(生再齐读《乌衣巷》)师:能背吗?(生众说纷纭。)师:好,试试!找个同学来背一下。哪个同学最小啊?哦,是你!(师示意生1起来背,生1低声说“不会”。)师:没关系!哪个会背?举下手!(面对闪光灯熠熠生辉,生害羞不语。)师:一齐背,好不好?一齐背,可以混,是不是?(笑声)(生神色稍舒)来,《乌衣巷》预备起。(生齐背《乌衣巷》)师:好,还是找一个同学单独来背一下。师:你会背吗?好,请你来背一下。(生2背诵《乌衣巷》,声音响亮,吐字清晰。)师:大概意思知道吗?生3:没学过,不知道。师:没学过也能背下来,不错!你年纪这么小就可将这首诗背下来。我小时候只能背《毛主席语录》的。(笑声)毛主席是男的还是女的?(哄堂)生4:男的。师:啊,那你比我聪明。我小时候以为毛主席是女的,(哄堂)因为毛主席的头发很长。(笑声)这首诗很有名,它里面写到“朱雀桥边”“乌衣巷”等等,写的是什么东西呢?写的是一个朝代变更,新旧对比。刘禹锡这首诗最有名的是后面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是当时最有名的两个大家族——两个显赫的贵族,姓谢的家族比姓王的家族还要有影响,连当时皇帝都有点怕他们这个家族。这个家族出了些非常有名的人物。我们今天就要学学有关谢家的一篇文章,就是《世说新语·咏雪》。《世说新语》在我国文化史上是一部非常著名的作品,它里面的文章都不长,一则一则的,篇幅都比较短小。譬如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标点除外,只有七十一个字。记得我曾经买过一本书,作者是北京大学的一个教授叫陈平原,内容是研究金庸小说。金庸小说,大家知道吧?(生齐答知道,听得专注)师:那本书叫做《千古文人侠客梦》。实际上自魏晋以来,中国文人还有一个梦,就是“世说新语”这个梦。一直到现在,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对《世说新语》里面描绘的生活——精神境界是非常羡慕的。有很多知识分子至今还在追求那种生活方式,有些行为方式在当今的知识分子中还存在。(生听得入神)比如说,有一次,在国外举行的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主持人介绍北京大学的某一个校长和原来的华中师范大学也就是我的母校的一个校长叫章开源,章是文章的章,开源节流的开源。章开源是我们国家也是世界上研究中国近代史特别是辛亥革命史最著名的专家之一。介绍北京大学的校长,是这样介绍的:“这位是中国著名大学的校长。”介绍章开源先生的时候说:“章开源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大学校长。”同学们学语文,体会一下这两个介绍有什么区别:中国著名大学的校长,这个校长是不是很有名?那不见得。中国著名的大学校长,那就是说这个校长很有名。章开源先生有名到什么程度呢?有一次国家教育部长到华中师范大学参观开会,通知九点钟开会,八点五十五分章开源就到了,结果九点十分,部长没到。于是章开源就走了。一会儿,部长来了,部长生气地说,“这个人怎么这样?”后来,部长仔细一想,晚上跟章开源打电话说,章先生,你是对的,我通知你九点钟来,我九点十分才到。章校长这种行为有点像我们教材后面的一课《陈太丘与友期》,那个故事写的是两个好友约好了,“今天中午约好了去爬莲花山啊!”(笑)(注:莲花山为深圳市最著名公园,因山顶有邓小平塑像而闻名)等到那个时间,那个人的朋友没来,他自己就先走了。他的小孩在门外玩。后来那个人的朋友来了问小孩:“你爸爸哪去了?”小孩说我爸爸走了。那个人就很生气,说怎么约好了又走了。小孩说跟你约好了,你没来,所以走了。我给大家印了教参,教参上有的内容我就不讲了。教参上面提到诚信问题,实际上这故事虽然讲了诚信问题,但更主要讲的是个性,一个人的个性,率性而为。中国文人,魏晋以来,对《世说新语》无比迷恋。为什么迷恋呢?为什么成为他们的梦想,今天我们要探讨这个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大家这么小的年龄知道《世说新语》是个什么东西,里面有什么内容,里面的人物有什么性格特点,以“一斑窥全貌”,以《咏雪》这篇课文为例来看《世说新语》的那个时代和人们的精神风貌,为什么到现在还有那么多的知识分子还在追求那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希望大家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产生对《世说新语》这本书的兴趣。这是我们今天要达到的主要目的。这是开头话。下面大家把教材打开。找个同学在网上搜索一下《世说新语》有什么特点——哪个同学敢上来搜索?好,这个小同学。很可爱!(笑声)让大家看看是不是很可爱?(笑声)(师展示投影:谢公夫人帏诸婢,使在前作伎,使太傅暂见便下帏。太傅索更开,夫人云:“恐伤盛德。”——《世说·雅量》)师:当然他还有一个特点是比较多情,(师边读边译文章)爱看婢女表演。夫人不让看,说再看说明你花心了。(笑声)师:刚才通过看文章,大家可了解到谢安是一个很有城府、气量很大的一个人。所以他大笑跟这些有关。下面我再顺便介绍一下王羲之被招女婿的一个故事,也是《世说新语》里的一个故事。(师展示投影: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导)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王东厢房。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王羲之小字)。因嫁女焉。——《世说·雅量》)师:(师边读边译文章)这就是后来我们说的“东床快婿”的来历。我估计这是王羲之他设计好的,可能是他早就看上那家的女孩子,别人都去争,他在旁边故意要搞另类、个性化的动作,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笑声)这男同学也要学学。(哄堂)(师再展示投影:赵母嫁女,女临去,敕之曰:“慎勿为好!”女曰:“不为好,可为恶乎?”母曰:“好尚不可为,其况恶乎?”——《世说·贤媛》)师:(师边读边译文章)看来中国文化有这个特点,有时候好事不要做,坏事也不要做。什么也不做为好!可现在不行,不然四个现代化谁搞啊?(笑声)(师展示投影:王凝之谢夫人继往王氏。大簿凝之。既还谢家。意大不说(悦)。太傅慰释之曰:“王郎,逸少(王羲之)之子,人身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大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谢尚)、中郎(谢据);群从兄弟。则有封(谢韶)、胡(谢朗)、遏(谢玄),衷(谢渊)。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世说·贤媛》)师:(师边读边译文章)王郎怎么差劲呢?他天天在家练****。(笑声)指当时一种宗教。谢道韫是很有才华的,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又会跳舞。晚上她想唱卡拉OK,王郎他又不陪她。(笑声)王郎一点情趣都没有,整天就会打坐。所以谢道韫觉得精神生活很枯燥。你看她跟一般的封建女性是不一样的。就如我们作品当中胡儿讲了以后,她马上说“不如”。这就很不象封建社会的一般女性。我们举了那么多的例子。谢安是很有个性的,很有城府的。谢道韫是另外一种个性化,跟后来的封建社会女性及其它小说里提到的女性形象性格不大一样。这就是我们品谈出来这两个人物的不同特点。究竟怎么概括呢?这就留给大家课后去概括。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这篇文章只有七十一个字,但是味道很浓很足。大家回家以后把它改写。先把它改写成现代文,也就是先翻译,然后在该扩充的地方扩充。比如说开头的雪景可以多写一点,人物心理活动补充进去。另外可能不排除旁边还有其他的人物没写,我们可以加写。重要的是把“谢安的大笑”——“他为什么大笑”,“他笑谁”——这些写清楚。他为什么不直接说谢道韫的好?因为封建社会比较顾及男孩子的尊严。或许在今天的中国家庭里这种现象还有。这些内心活动都要把它写出来。今天我给这课取的名字是“千古文人《世说》梦”。梦的是什么东西呢?梦的是人活得很有味道:人们追求按照自己希望的那种境界生活,也就是“率性而为”。此外,《世说新语》的语言很有味道。最后我们再把这篇课文来齐读一遍,回味一下。《咏雪》,预备读。(生满含深情地齐读课文)师:我们刚才说到《世说新语》里的很多行为方式也影响了不少现在的人。比如刚说的章校长和教育部长的故事。教育部长迟到了,他就可以走了。老师我就不行了,一个科长来了,老师我都不敢走。所以大家要好好读书,读到有一天,局长或部长迟到了,你可以走了。那就是读书读得很好了,读到家了。你们总有那么一天的!这节课的一个作业就是改写《咏雪》,把里面一些你觉得很有味道的地方把它扩写出来,这是为了加深理解。第二个作业就是大家去深圳书城买一本书《世说新语译注》,有空时跟爸爸妈妈一起读一读,欣赏一下。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很好,虽然有不少问题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能好好展开了。但是同学们不错,一个个象《世说新语》里面的人物,芝兰玉树,长得很帅气。谢安就说过他们家的人长得都很漂亮,喜欢读书,喜欢文学,喜欢山水,谢安小时候有个轶文趣事,有一天,早上起来,洗脸后照镜子,越看越漂亮。(笑声)然后不禁感叹:“我爸爸竟生出如此漂亮的一个儿子!”(笑声)你们就是这样,很漂亮!师:好,下课!谢谢大家!生:谢谢老师!老师再见!(全场热烈掌声)附:千古文人《世说》梦——关于《〈世说〉欣赏:以〈咏雪〉为例》一课的几点想法深圳市教研室程少堂(2004年9月14日记:本课做课时间是2003年12月4日,地点在深圳市翠园初中部。全市千余名中学语文教师听了课,反响是很大的。这篇文章是讲课当天发给听课老师的。最近,因北京有老师在关注喜欢这个课,故重挂到语文味网“少堂文存”栏。)可以肯定,今天这节《世说》欣赏,产生不了去年《荷花淀》一课(2002年4月11日于深圳中学)那样的效应了。实话说来,我这辈子恐怕也难以跨越那片沁人心脾的“荷花淀”了。虽然如此,本人仍希望今天这节《世说》欣赏课,不要让大家太失望。下面讲几点想法。一、为什么舍《社戏》而讲《世说》?语文课难讲,《世说》则更难讲。最近我听了一节由一位优秀的年轻女教师主讲的《世说新语.咏雪》,我觉得,她太年轻了,似乎缺少讲好《世说》的经历和阅历。从课堂现象看,执教者似乎只读懂了《咏雪》文字的表面。与此同时,又看了一堂《陈太丘与友期》的教学实录(人教社课改教材《教师教学用书》所附的光盘),是一位优秀的中年女教师主讲的,我以为,她也未深入《世说》的精髓,没有讲出《世说》的味道来,用王国维的话说,“隔”,“隔”得很。与不少青年教师交谈教材中的《世说》篇章,总的感觉是:似乎有不少青年教师在肤浅地教《世说》。不过话说回来,要求一线教师很深入的理解文本,是不现实的。顺便说一下,就连人教社编写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关于《世说新语二则》的教学参考资料,我个人以为,其编写者对《世说》的认识也是比较肤浅的,对《世说》的审美鉴赏很低级。因此,我把原定讲鲁迅的《社戏》的计划,改为讲《世说》。我也不大懂《世说》。不少朋友劝我别讲《世说》,有的朋友甚至说:“有去年那堂《荷花淀》垫底,近几年不必再讲了。”言外之意是超不过《荷花淀》就不要讲了。感谢朋友们的好意。不过,《荷花淀》虽是我的“代表作”,我也不能只吃老本啊,要立新功么。再说,人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而要把做的事情当会事,如此就不怕在做事时丢人,也许就能做出一点事来。因此,我想碰一下硬,我的工作要求我们要研究教学中的难题,我的性格也要求我碰硬。二、如何把《世说》教(学)出《世说》味?《世说》是我国文化史上一部影响极其深广的伟大著作,它的伟大在某些方面甚至是无与伦比的。北大陈平原教授写了一部研究金庸武侠小说的专著,名叫《千古文人侠客梦》,实际上,在中国古代,自魏晋以降,千古文人还有一个《世说》梦。千古文人为什么有《世说》梦?换言之,千古文人为什么喜欢《世说》?我以为,讲清这个问题,也就讲出了《世说》的味道。我把这个问题作为本课的突破口(具体设想请看课),所以课题叫《千古文人<世说>梦》。但是,要讲出《世说》的味道,需要有深厚的人文积淀,文、史、哲要真正打通。我功底不够,但勉力为之。另外,学生太小,如何引导孩子们领略经典的味道,是一大挑战。三、淡淡妆,天然样: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抓语言“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要浓郁,要纯正,要清新,要持久。”(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给语文味网站的题词。)但现在有一种倾向,就是把语文课上得花里胡哨的,教师不引导学生在语文本身上下功夫,而是过多地使用一些非语文手段(偶尔使用一点是可以的);有的老师不把功夫用在钻研文本上,对文本把握不够,于是就用讨论对付(还美其名曰“自主、合作、探究”),或过多的用音乐歌曲煽情(还美其名曰“情感激发”)。著名美学家孙绍振教授在给语文味网站题词时对这种语文的异化现象批评得很重很重。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并不是提倡肤肤浅浅、随随便便地教语文。我们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抓语言,教出思想,教出情感,教出智慧,教出对语言的敏感,教出对文化的钟情,少搞点花架子,多出点语文味。我以为,不敢讲公开课的教研员,不会是一名优秀的教研员(当然也不能反过来说:敢讲公开课的教研员就一定是优秀的教研员。)。我自己也不优秀,但“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我曾经多次在语文教师大会上承诺过:只要我在深圳市中学语文教研员这个位置上,我就要每年至少上一次大型公开课(以后逐步过渡到一学期上一次)。我被招聘到深圳市教研室工作快4年了,已讲了3堂公开课,今天是第4节。我为我履行了自己的承诺而自豪。我希望这节课上完后,学生产生了读《世说》的兴趣,教师的教学受到一些启发。希望如此。由于名师工程以及读书月等工作忙得一塌糊涂,我只是到12月2日晚上,才开始静下来备这节课的,因此肯定会有不少问题,请大家多批评。讲的可以,我下次再接再厉,讲得不好,我屡败屡战,下次再来!程少堂主讲《荷花淀》公开课实录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读过的书刊、看过的电影电视思考一下,中国人和以美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感情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特别是在亲人离别和亲人久别重逢的时候。哪位同学来说说看?生:我认为中国人久别重逢或再次见面时一定会哭得唏哩哗啦的,认为这是挺难过的感觉。如果是美国人再次见面时首先会拥抱,然后再互相询问一番;在离别时绝对不会拖泥带水,说走就走。感觉美国人比较豁达,但中国人就比较含蓄。师:你后面概括得太好了!文化方式不同,表达感情的方式也不同。要是在美国,在西方大街上,一位男士看见前面有一位小姐很漂亮,他会直接对小姐说:Beautiful!(笑声)这位小姐往往会怎么说?生:Thankyou!师:但是你要是在中国大街上,比如在深圳大街上,你看见一个小姐很漂亮,你要是走上前去对他说:“小姐,你很漂亮!”往往会有两种反应:要是碰到胆子大一点的,她可能会反手给你一耳光;如果是文雅一点的小姐,会怎么样呢?(学生说:跑了)不是跑。她会对你说:“你走不走?你不走我叫警察的!”(笑声)在奥斯卡发奖大会上,美国的演员,也是女演员,她拿到金像奖后说:“我是最好的!”台下掌声雷动。但是在中国有一个演员,曾经说过“我是最好的中国演员”,是谁呀?(有学生回答:刘晓庆)这句话被骂了20年,还在骂。这是为什么呢?文化不同。有些话在美国可以说,在中国不能说。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大家看一看。大家读过《西游记》吧?我小孩比你们大一点,她上高二。有一次在吃饭的时候,我说跟你讨论一下《西游记》,唐僧带领几个徒弟到西天取经,假设唐僧在路途上得了重病,病治不好,因为没有什么药,你说他会选谁当接班人,去完成西天取经的重任?生:(众说纷纭,说沙僧,孙悟空的都有。)师:我女儿跟你一样也是说:“孙悟空”,我说,不是;她说:“猪八戒”,我说,还不是;她说:“是沙僧哪?”我说,很可能是他。她问为什么,我说你长大了就知道了,我也说不清楚。我解释说:中国文化是讲究共性的文化,太个性化的人,哪怕你能力再强,不受欢迎。你说这种文化是不是不好?不能那么讲。讲究共性的文化有它的好处,讲究个性的文化也有它的好处。那么,我们看孙犁的小说。孙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当然算不上伟大的作家,但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作家,他的作品在文学界影响非常大,五六十年代曾经有一个流派叫荷花淀派。中国的文学青年及文学界都很喜欢他的作品,觉得很雅,艺术品位很高。但是,很多在中国学习的西方留学生,不喜欢孙犁的小说,甚至觉得他描写的细节不可思议。我也曾经调查过一个学校,问高二的学生,问他们学过《荷花淀》没有?他们说学过。问他们喜不喜欢?他们说:“不喜欢。”问为什么,他们说,老师讲《药》的时候就是买药、吃药、什么药什么药;讲《项链》就是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讲《荷花淀》,就是夫妻话别,送夫出征、助夫杀敌什么什么,老师还在上面读呢。有句话,丈夫和妻子分别的时候说:“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他说他们觉得很搞笑,我说有什么好笑的?他说:“男人都走了,女人还怎么生产?”(哄堂)我说这个小孩儿有点调皮哟!但他的语文还不错,他知道“生产”有两个意思。我说你们不喜欢还有一个原因:你们对中国文化不了解,有时代的隔膜。所以我说,我今天就跟大家用一种新的眼光来讲《荷花淀》,我教给大家用一种新的方法来读《荷花淀》,乃至来读其他的文化色彩、民族色彩很浓郁的小说,我今天最主要的目的就在这里。(老师板书:“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师:中国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种文化,是世界几大文明文化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所以随便说这种文化不好,是一种无知的表现。我们刚才说了,孙犁的小说,西方人说读不懂或者不喜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对中国文化不了解。这篇小说,从情节来看,没有很复杂的情节,人物也不是很多,也没有很多悬念,但是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是非常有名的一个作品。在2000年即上个世纪末《亚洲周刊》选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100强”(长篇中篇放在一起)之中,孙犁的小说被选入两篇,一篇就是《荷花淀》,另外一篇是《铁木全传》。铁是钢铁的铁,木是木头的木。写的是土地改革时期的一个铁匠和一个木匠。大家有兴趣,课外去买来看看,书店有卖。一个作家被选两篇作品在“二十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中,这是很不容易的。那么我们再来看课题,“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我们以前用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眼光读得比较多,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通过什么什么描写,刻画了什么什么人物,反映了什么什么现实,歌颂了什么什么主义或精神,鞭笞了什么什么丑恶现象等等;或者说,情节是怎么怎么样,人物形象是怎么怎么样等等。这些东西也是要的,但是我们今天将用另外一种眼光,把这些东西融合进去,在文化的视野的关照之下,来读这篇小说。我们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在以后读小说的时候,也要学会用这样一种眼光来读小说,既要钻进小说读小说,同时要跳出小说读小说。首先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第1段到第3段写自然风光的部分,齐读一下。“月亮升起来”,预备读。生:齐读1~3段。师:非常感谢同学们,读得很好。因为我听了很多公开课,有的是著名特级老师上的,同学们都不肯读,叫读读不起来。深圳中学的同学是深圳最好的同学,读得很好。下面我请个朗读能力好的同学读一读第1段。昨天我了解了一下,有位叫张晶的同学读得不错。张晶,你来读一下第1段,老师用的教学参开资料,已经印给了大家,上面说这篇小说有诗情画意,是诗化小说。张晶,把诗的味道读出来。(张晶音质柔美、充满深情地读第1段)老师:你的朗诵水平很高。你是哪里人啊?张晶:祖籍天津,也算是深圳人吧。师:但稍快了一点,如果你节奏稍慢一点,那就更好了。你再读一遍。(张晶放慢节奏,充满深情地又读了一遍。听课师生鼓掌)师:很好很好!听说前几年龙岗区教研员钱老师的女儿从深中考到北京广播学院去了。你的素质很好,可以考广播学院,当播音员或主持人。(笑声)下面同学们再自由地朗读1~3自然段,你们什么都不要思考,仔细体会一下它的韵味。不是说像诗一样的美吗?你们仔细品味它怎么样像诗,怎么样美。生:(自由朗读)师:好的,大部分同学读完了。昨天晚上,我在家把第一段编排了一下。不是说孙犁的语言像诗吗?我一个字也没有加,把它编排成诗的样子。(老师放投影,第1段被改写成了诗歌)张晶啊,你带领大家读一下,领读。张晶:(带学生逐句读诗)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师:孙犁的这篇小说开头是非常有名的,我读了大学以后还不知道它怎么好,别人说好,我也跟着说好,我怕我不说好,别人说我没水平。(笑声)后来慢慢慢慢的读多了,才知道它好在哪里。它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纯粹是白描,像铅笔画的素描,但有内在的诗情和韵味,要慢慢地品味,要多读才能体会,所以我就不讲它,你们多读它。有人说,前面这些景物描写没有必要写它,我认为是要的,不能不要的。这个等一下再说。这三段里集中写的什么东西呢?我认为写的是两个大的问题。(老师板书:“人与环境(风光)”)写的什么呢?一个是人——水生嫂,再一个是自然风光,写的很美。我想写这种美的用意何在?有什么特点?读了半天以后,请大家简单地说一下。哪位同学?首先说他的用意何在?抗日战争这么严酷,有这么恬静优美的环境吗?作家这么写是不是违反现实的呢?如果不是违反现实的,他的用意何在?哪位同学说一下?你们可以互相交流一下,不想交流就不交流,自愿,不想交流,就思考一下。好,这位同学,你报一下姓名。生:王一杰。我觉得作者把景色写得这么美好,突然让我联想起艾青的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为什么我眼里常含着泪水?”师:(充满激情地衔接)“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嘿,很好!生:(深受鼓舞)我觉得孙犁把这个土地写得这么美好,就会让人觉得这么美好的土地会有谁不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理所当然会对她有很深的感情。(老师插话:地灵人杰)我觉得这应该是所有抗日战士战斗的动力之所在。师:嗨!说得好,说得非常好!(充满激情地)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山河如此多娇,岂容日寇践踏蹂躏?就是这个用意嘛!她说得太好了,所以作家一点都不是违反现实,所以这几段不能不要!那么,在这里,我再提个问题,这里写到这么美丽的环境,其中有水生嫂,这里人和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你用一个词概括一下,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对高一的同学来说,深了一点。(学生议论纷纷)好,你说。生1:和谐。生2:融洽。张晶:我觉得好象有很多种,有一种就是互相渗透,给人的感觉。它这里好象那种环境,很甜美,然后在里面也很平静的感觉;有时候我觉得这个女人很中国情调。还有,看张爱玲的文章中,说一个女孩子在那个社会,她说如果哪个人会来找她,她可能身体已经深深地嵌在她处的这个环境中,拔也拔不出来了。感觉环境应该是渗透吧,不只是人影响环境,这个环境会给人一种很特别的气氛。.师:这个张晶太优秀了!(笑声)我觉得一般的中学生答不出来。她说这几段写人和环境之间是渗透关系,渗透关系在中国古典哲学里面叫什么呢?(板书: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天”是什么呢?“天”是自然,“合一”就是她刚才说的渗透关系,她没有说到这个词,但意思说出来了。人和自然之间呢,有很复杂的关系,但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刚才大家讲的融合渗透的关系,一种是对抗的关系。高尔基的《海燕》,哪位同学记得?来,给我背几句。(学生杂言背诵)海燕是俄国革命者的象征,它是写人的,谁来背?背一句也行,不会背乱背一句也可以好。(笑声)好,你来背。生:我只记得最后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笑声)师:“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在孙犁的小说中喊是喊不出来的。那个海燕和乌云是一种什么关系?对抗对立关系。在传统的中国文学当中,典型的中国意境当中,一般来说,不出现这种意境,而是强调一种融合的关系,在人和自然之间。月亮升起来,他写的月白风清。我改一改,我随便改的,我这么改:“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忽然一声炸雷,女人慌慌张张跑到屋子里”,(笑声)或者这样,写女人很坚强也可以:“一声炸雷,几个雨点敲打在女人的脖子上,女人仍然在屋檐下编着她的席子,席子在闪电的照耀下就像刺向日本鬼子胸膛的刺刀。”(哄堂)孙犁的小说民族色彩浓郁,他不喜欢写那种和大自然急剧对立的环境,他所有的作品,基本上都是这种风格。所以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人和大自然间是什么关系呢?就是同学们讲的和谐。(老师板书:和谐)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现在西方还在学中国这个特点,包括成立环保局。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是大自然的产儿,所以,污染了大自然,糟踏了大自然,就是污染糟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污染糟踏了人类自己。这里,我穿插一下,写芦苇,中国自古以来是个很典型的意象。大家知道,写杨柳,代表什么?生:送别。师:杨柳依依,随风起舞,好像缠绕着你,不让你走哇!写水的时候,那种水的柔情,是一种意象;另外,水也载舟,水也覆舟,势不可当,也是一种意象。中国古典文学当中,有许多基本定型的意象。芦苇在古代叫蒹葭,《诗经》中有一首《蒹葭》——生1(主动站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学生鼓掌,笑声)师:哎呀,太好了,太好了!深中的学生,就是不一样!(学生欢呼)后来琼瑶写了一本小说叫什么?生:(齐答)《在水一方》。师:《在水一方》的电视剧主题歌,琼瑶是根据《蒹葭》这个意境来改编的,有两句,我会唱,唱给你们听听。我唱得不好。(老师深情唱道:“绿草苍苍,白雾茫茫…”,学生高兴,鼓掌,欢呼)(充满激情的)从《诗经》到琼瑶,芦花在中国文化当中象征着爱情。芦花的圣洁,芦花的凄幽,在芦花荡,发生了多少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在这篇小说中,孙犁写了芦花荡,荷花淀,通过飘落在、跳动在女人怀中的洁白的苇眉子,飘落在发际之间的芦花,我们可以看见,它交织了多少当时中华民族的妇女们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对正义战争的支持,一一凝成了一曲回肠荡气的战火中的爱情。我们这一部分用的时间是比较多了。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那么,我们再看,这篇小说写了很多人,写了很多人际关系。那么,写了哪些人际关系呢?这个问题很简单。我来说。写了父子关系。水生回来说:“爹哪去了?”“爹已经睡了。”写了父子关系吧,写了夫妻关系吧,还写了那些女人之间的关系吧,也写了男人和男人即战士和战士之间的关系,对不对?也写了那些战士和他们妻子之间的关系。但是,我现在要同学们具体地通过语言的品味,来说一说这篇小说写人和人之间关系有什么特点。各种人和人之间关系有一个共性,我们要用具体地说。大家先看教材,看对话。(学生翻阅教材)师:首先我们看一下夫妻之间,水生和他的媳妇之间的关系。大家看第2页。水生和他媳妇之间的对话,特别是他媳妇和水生之间的对话,非常简洁,但是又情意绵绵。是吧?我们看第2页,“水生笑了,女人看他笑得不平常,‘怎么了,你?’”这句话很多资料上都有。我把它改一改,两种改法。一种是把“你”字去掉,改成:“怎么了?”另一种是把主语“你”提到前面去,改成:“你怎么了?”它有什么不同,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生:少了一种夫妻之间的关怀,还有她对丈夫一种挂心的感觉。师:比较焦急,是吧?所以她先把一种状态问出来,然后再问“你”怎么样。如果不要“你”呢——“怎么样?”“怎么了?”啊,张晶说挺陌生的,好象不是很亲切。这位同学说硬了一点,这样说比较温柔,而且比较急切,这个你们自己体会一下。大家去问老师问题的时候,有两种问法。“老师,请问这个问题,我不大懂。”这是一种问法,这比较好。还有一种问法是:“这个问题我不大懂,老师。”这也可以,强调的是问题。但是不能说:“这个问题我不大懂。”行不行?不大好。再往下看,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句话,我有两种改法,丈夫要上前线去了,我这么改,女人说(撒娇地):“不嘛,你不要走嘛!”(笑声)这样可不可以?(学生答:不可以)那为什么不可以?那是个什么形象?小女人,不关心国家大事,这是现代概念,过去是不明大义。我再改一改,女人这么说(耍泼地):“行啊!你走,我搬回我妈妈家!”(笑声)可不可以?也不可以呀,耍泼也不行。接下来我们再改一句:“女人鼻子有些酸,但是她并没有哭。”我把它这么改:“女人的泪水直往下淌,她咬了咬牙。”可不可以?(笑声)中国文化有一个特点,就是(学生说:忍!)忍,也是对的。孔子在编《诗经》时说了句话:“乐而不淫,哀而不——(学生齐答:“伤”)。”对,还是深中的同学知道。“乐而不淫”是“富贵不能淫”的“淫”,这里意思是乐而不过度,哀伤的时候也不过度,在这个地方也是一样的,主要是表现觉悟了的中华民族的女性的精神状态。再看第3页,“水生说:‘不要让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这是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忠贞。我觉得我们现在的人还是要学习这些传统美德。因为有时候,似乎看到在有些地方,有些场合有的人表现得太随便了。这句话,我把它这样改一改,看行不行?看是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要求的。水生说:“我走了,很可能回不来,因为要打仗了。要是我回不来,你看着办吧。你也不要太死心眼,你看着办吧。”(哄堂)这样也可以,也不是不可以。或者说:“要是被日本鬼子抓住了,也不要跟他拼命,好死不如歹活。”(哄堂)这行不行?不行。中华儿女,中华民族文化,不是这样。宁为——生(齐答):玉碎,师:不为——生(齐答):瓦全。师:宁可站着死,生(齐答):不可跪着生!师:对了,说得很好!我再改一句,第3页,“全庄的男女老少出来给他送行”,改成“大部分人出来给他送行”行不行?全庄人出来说明什么?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历来如此。虽说中国人内部打,(笑声)但一旦有外敌打进来,我们是全力以赴,神州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还有好多,你看这些女人之间的关系。有一则幽默,女同学听了不要生气,是个笑话。有个老师说:“女同学喜欢说话,一个女同学等于500只鸭子。”第二天上课时,有位女同学报告:“老师,外面有1,000只鸭子来找你。”会是谁?找他的是他妈和他妻子。(笑声)三个女人一台戏,女人有时候在一起容易闹矛盾。但是,我们小说中的女人闹矛盾没有?(学生答:没有)她们之间的关系,用一个词概括一下,夫妻之间,人与人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生:和谐的关系。师:还是和谐。(老师板书:和谐)师:非常好,非常好!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那么,我们再接着往后看。人和自然的关系很和谐,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很和谐。但是,人有时和自己闹别扭。我们人,不尊重自然规律的时候,一味地征服大自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我们和别人闹别扭,别人会害我们,去告我们的状。有的时候,我们会自己跟自己闹别扭,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没人跟他过不去,他自己还会喝药,拿刀片划自己——前段时间报上登的。这篇小说中,我们来看,人和自我心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老师板书:人和自我之间(心灵)的关系)师:人生在世,不可避免地有痛苦、有孤独、有彷徨、有空虚、有寂寞。有一本书叫做《向死而生》,是说人生下来就是往死那儿走的。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经常就是引用这半句,并且把它解释为: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所以要努力学习。其实庄子后面还有半句,是:“以有涯度无涯,殆矣!”就是说用我们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太危险太蠢了的。(哄堂)庄子在这里有点消极。中华民族的文化,像所有的文化一样,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儒家是比较积极的,道家比较消极。人有时候需要一点阿Q精神,特别是在受挫折的时候。中国人对待自己内心痛苦的时候,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课文中妻子送丈夫上前线,丈夫不知是死是活,回来的时候可能缺条胳膊,断一条腿,是很痛苦的事情。但是我们看不看得出来,他们内心痛苦得不得了?生(齐答):看不出。师:怎么看不出?举个例子说说看,在课文中找个例子证明一下。在课文中,看出她们有点舍不得,但还比较乐观。生:第3页,最后一段,“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自己的狠心贼。可是青年人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女人们尤其容易忘记那些不痛快。”师:还有很多例子,由于时间关系,不一一列举了吧。有痛苦,也有孤独,但是不是那种呼天抢地的苦。我不知道你们看电影电视时怎么样,我看电视,比较喜欢那种大悲大苦时欲哭无泪,我最不喜欢那种电视里一个人很痛苦的时候,大风大雨,在闪电之中跑啊跑啊,在天地间大喊:“天哪………”我觉得他不怎么痛苦,他还喊得出来。最大的痛苦是他喊不出来。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但中国人对待自己内心痛苦,有一种特殊的方式,中华民族强调的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华民族很会调节自己内心世界和情绪,很会找到心理平衡,他们很乐观的——小小日本帝国主义奈我何?八年打不走打十六年。(笑声)那么,我们实际上已经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