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文本解析_第1页
荷塘月色文本解析_第2页
荷塘月色文本解析_第3页
荷塘月色文本解析_第4页
荷塘月色文本解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荷塘月色》文本解析【摘要】:《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是朱自清的名篇,被选入高一语文散文章节的开篇,历来被学者们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研究,本篇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文本分析:一是朱自清不平静的原因探析,二是从不同方面重点鉴赏月光下荷塘的景色美及艺术技巧,三是文章末尾古典莲塘的描写。在综合表述他人观点的同时也提出了一点自己的见解。最后为了使文章具有更加明确的教育教学意义,笔者添加了在新课标的语文政策的要求下,荷塘月色的一种新解读。【关键词】:《荷塘月色》文本分析【文献综述】:先综述文本分析的第一部分,即对朱自清在散文开篇中提到的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探析。李国平在《〈荷塘月色〉讲解》中提出这篇散文的主题是抒发作者的不满,表达作者对光明的向往,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的彷徨苦闷。周文平的《谈<荷〉》表明朱自清一方面在政治局势下彷徨苦闷,另一方面,又抒写作者对黑暗的不妥协,以及对未来美好前景的幻想与追求。钱理群《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表明朱自清的苦闷是由于内心、的矛盾与冲突,即反感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恐惧,所以陷入不知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程翔《〈荷>主题探》中写出荷塘月色主题是表现二十年代末,小资产阶级分子朱自清面对人生岔路的彷徨、苦闷的思想感情。与钱理群的分析差不多,但批判了李国平类的主题分析。吴海发在《〈荷>中有哀愁么》创造性的提出朱自清没有表述哀愁,而是表达了对山水的热爱和洁身自好的品行。这些都是比较经典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原因分析,之后还有学者认为朱自清的苦闷原因是由于小儿子的出生或是性苦闷,但都不具备太多参考价值。再综述文本的第二部分,奖赏月光下的荷塘。这样的文献就太浩繁了,主要归类如下,一种是鉴赏《荷塘月色》审美,比如康九星在当代教育论坛上发表的《试论<荷塘月色〉》的美学鉴赏。一种是论述文章的修辞,比如李时生的《论〈荷塘月色〉的修辞艺术,最后是分析文末江南采莲的作用,比如高固华在阅读与鉴赏中的发表的《江南采莲在〈荷塘月色〉中的作用》一文。一、文本主题探析散文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文体,意蕴丰厚、益智陶情、有很大的张力,他重在作家主体意识的坦诚流泻,抒发作家对人生、对生活、对自然、对社会的感悟,重视把握作家主体思维的个性化,致力于探究作品展现的主体个性美,所以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重难点。在孙绍正的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中指出“许多文本分析之所以无效,原因在于,空谈分析,实际上根本没有进入分析这一层次。分析的对象是文本的矛盾,而许多无效分析,恰恰停留在文本和外部对象的统一性上。如认为《荷塘月色》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的苦闷。”1这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已经形成定论,从作品的时代,作者的知识分子形象出发,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一“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一一“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一一“但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一一“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然后得出结论:“全文反映了作者在大革命失败以后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苦闷、彷徨、寂寞的心、情与希望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2这是学生学习与教师教授的重点。这样分析就体现不出这篇经典美文,也会让学生厌弃,更别说体会作者的情感了。导致朱自清“不宁静”的原因分析有几个派别的不同解读,钱理群认为是政治上的“惶惶然”孙绍正认为是“家庭的矛盾”后来还有学者解读为“性苦闷”,笔者认为对作品中朱自清“不宁静”的解读不一定要区分的那么开、那么详细,人本来就是喜欢思考的生物,心绪上的波动可能会有好几种原因共同作用,我们也不能排除他的“不宁静”是否有受到同事王国维自杀的影响。每一项解释都是一种猜测,一种思考方向。我们可以借鉴某些思考,但也不可对文本做出过分扭曲的解读。不可否认的是“不宁静”是题眼,是我们串联起文章的线索散文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因为作者的“不宁静”所以他想要去荷塘逛逛。二、文章艺术审美探析1孙绍正.《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J]《语文建设》,2008年03期:42钱理群.《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名作重读》[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6《荷塘月色》作为一篇优美的散文,其散文性主要体现在第二部分对月光下的荷塘的描写上,鉴赏月光下的荷塘也是教学的一个重点。首先鉴赏荷塘的自然景物美,作品中描述了许多的自然景物。有荷叶:“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流水:“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月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还有水雾、淡云、杨柳、灌木、路灯,还有树上的蝉鸣,水中的蛙声。从审美方面来分析,写景的一段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1、自然景物的朦胧美。“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一一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是别有风味的。”若“满月”则过于清晰,若浓云则过于昏暗,“一层淡淡的云”方才铺垫在美学的完美尺度上,构成一派朦胧美感。“朦胧美感的审美本质在于提供了更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审美物象更具有视觉的丰富性和梦幻性。”3“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象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也增添了朦胧的层次性。2、语言修辞美。(1)比喻。作者将荷叶比喻成“象亭亭舞女的裙”,赋予荷叶似旋转着的绿色的舞裙的美感。用排比比喻来描写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总体来说,荷与月色呈现的是阴柔之美,作者的比喻阴柔、呈现出女性化的特征,言语表达细腻、隽永。文本中的诸多词语体现女性意向,如“阴森森”、“风致”、“倩影”、“丰姿”等。很贴合夜晚的荷塘美景。还有一个重要的修辞手法是(2)通感。通感是指“叙事状物时,用形象的词语使感觉转移,把某一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去的修辞手法”在《荷塘月色》中,有两处运用了通感。一是“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将本来的嗅3童庆炳.《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1觉转移成了听觉,陌生化的手法让人感觉更加的新奇,赋予荷香歌声搬的飘渺与悠长。还有“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光与影”的视觉也被描写成了听觉上的音乐,给人动听的享受。光影在视觉上不好描绘,作者便用提琴乐曲来表述,让人感受到新的魅力。(3)叠字、叠词的运用。“《荷塘月色》全文一共有26处运用了叠词,并且运用得都很准确到位。所叠的词有名词、形容词、副词及量词。所叠的名词有日日、星星等等;所叠的形容词有:蓊蓊郁郁、阴森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曲曲折折等等所叠的量词有层层、缕缕、一粒粒等等。”4运用叠词有很多的好处,比如运用叠词会有朗朗上口的音韵美,用叠词加深作品中的形象,用叠词以描摹和表达作者自己当时复杂的内心和思想情感,比如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这些能反映出作者当时的心、境与具体的情景,都表现出了作者想寻求宁静的心、态。(4)拟人。《荷塘月色》中的比喻有时掺杂着拟人一起用,如写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袅娜”和“羞涩”都是形容少女的风姿的,是将荷花当做少女来写。又如“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杨柳的丰姿……也辨得出。”“路灯光,没精打采的”,这些也都是运用了拟人法。使文章生动活泼,更有感染力。三、文末“西洲曲”作用探析这篇散文的文眼是作者的“不宁静”,由此作者到荷塘散心,有了上一段对荷塘景色的分析,那么最后的作者得到自己希望的宁静么,需要我们往下继续分析课文,答案显然是没有。后来作者又描述了“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于是他“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文章末尾对于古代经典的描写和文章的文题也是息息相关的,两首诗歌表现的是无忧无虑、无拘无束,自由、幸福、快乐、纯真的生活。“我们认为作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是为了表达他的一种追求一一对自由的追求。因为正是在这片天地里,作者感到了自由,忘记了忧愁和白天的“不宁静”。”5这正是朱自清4余茂《〈荷塘月色〉多用叠词的缘由》[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7期:285高固华.《江南采莲在〈荷塘月色〉中的作用》.[J]《阅读与鉴赏》2007年12月21:40所向往的而在现实生活中又没法实现的,于是他把自己暂时融入中国古典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以排遣心中的不宁静。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世,求得短暂自由,这种自由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6。古典的莲塘和今晚的荷塘形成一个对比,现实中的荷塘阴柔又忧伤,而古代采莲的时光,是那样快乐而又美好,从这样答复对比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作者对江南家乡的怀念。也看出作者心绪的又一变化,是求宁静而不得的一种希冀与向往。四、新课程下的教学意义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7”【4】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和熏陶。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在应试教育中,这往往被忽视。《荷塘月色》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引导可以通过“不宁静”的排解方式来引导。朱自清是文人,在不宁静的心绪下想到的是去荷塘看看,并且写下了自己的感受。虽然自然景物并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