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检测卷-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检测卷-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检测卷-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检测卷-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检测卷-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77页,共=sectionpages77页试卷第=page66页,共=sectionpages77页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唐代的商人中既有贩卖各种物品的大小行商,也有经营邸店、客舍、行铺、车坊的坐贾,资财雄厚的大富商虽然人数不多,但却是各地市场贸易的主宰人物。这反映了唐代(

)A.商业发展经营方式多样 B.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C.商业经营环境相对宽松 D.市场管理为富商把持2.汉初,王侯拥有较大的置吏权,士人通过举荐、上书、诸侯王征聘等方式起家于封国。汉武帝以后,封国官吏的选任方式逐渐被朝廷的诏除、举孝廉、征拜代替,起家于封国的官吏只占封国官吏系统的小部分。这一变化(

)A.维护了国家政治统一 B.削弱了地方官员职权C.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 D.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3.东汉末至魏晋南北朝,匈奴与其他民族交融的情况如图所示。上图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

)A.关键在于文化认同 B.在复杂形势下的趋同性C.在过程中的互动性 D.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方式4.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在婚姻问题上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出现不少自主择偶的女子。在婚姻家庭生活方面有一定的自由和活动空间,并承担着诸如家庭教育、管理家事等工作,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较高。据此可知,当时(

)A.社会没有对女性的束缚与偏见 B.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婚姻观念C.社会风气和环境较开化与宽松 D.士族庶族不通婚的原则被打破5.据《北史·西域传》记载,“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一带)有《诗经》《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虽习读之而皆为胡语”。这反映了北朝时期(

)A.儒学成为西域主流思想 B.西域广泛接受中原制度C.中央政府直接管辖西域 D.西域对中原文化的认同6.如图为魏晋时期的“烧烤”画像砖。据记载,“灸(烧烤)”本是游牧民族烹饪肉类的手法,“自泰始(西晋武帝同马炎的年号)以来,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宾,皆以为先”,灸肉成为魏晋时期上层贵族喜爱的一道美食。这说明(

)A.民族隔阂日渐消失 B.民族交融得到发展C.中原民族出现异化 D.华夏认同空前加强7.以下是《唐会要》中关于尚书仆射的记载。这些记载反映出尚书仆射的设置(

)◎秦:始置,为少府属官,盖掌少府文书法令。◎东汉:尚书台之副。◎唐太宗:尚书省长官,位同丞相。◎唐中宗:不再是宰相,仅是虚职,属荣誉性赏功之官。◎安史之乱后:仆射必加同平章事,始为宰相。A.使中枢权力机构基本完备 B.受到选官制度的直接影响C.体现了制度的传承与创新 D.表明其职能不断得到强化8.唐诗“水市通闤闠,烟村混舳舻。吏征渔户税,人纳火田租。亥日饶虾蟹,寅年足虎貙。堤长簇贩夫。夜船论铺赁,春酒断瓶酤。”可以佐证当时(

)A.草市交易商品丰富 B.富商大贾辟建会馆C.长途贸易兴旺发达 D.夜生活的丰富多彩9.下侧的历史漫画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改革(

)公元529年(孝文帝改革后),南朝名将陈庆之来到北魏都城洛阳后感慨道,原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荒蛮之地,等到了洛阳才知道中原地区已是文化昌盛、物阜民丰。A.阻碍了文化交流 B.增加了民族隔阂C.增强了北魏实力 D.结束了分裂局面10.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下列突出反映唐前期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的是(

)A.对东突厥降众实行“全其部落,顺其土俗”政策B.要求臣下“广开耳目,求访贤哲”C.大举征伐高丽D.与吐蕃会盟“患难相恤,暴掠不作”11.东晋及南朝前期,州镇长吏通过征辟僚属,召募部曲等方式培植私人势力。到梁陈时期,朝廷实行“禄米”制度,规范了地方上名目繁多的科调杂敛;同时又规定“州郡县禄米绢布丝绵,当处输台传仓库”。梁陈时期的这些举措(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B.解决了诸侯王之乱的流弊C.结束了地方财政混乱局面 D.大大缓解了民族间的矛盾12.唐太宗年间,上层社会开始流行女扮男装。有学者认为这与唐朝统治者具有少数民族血统有关。也有学者指出,隋和唐初统治阶层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进而提出这一现象是粟特人随着唐朝开拓疆域大批入境所致。这反映了(

)A.时代背景影响历史解释 B.史观不同引发学术争论C.前学者解释优于后学者 D.史实拓展推动史论深化13.初唐诗人郭元振《古剑篇》云“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在《塞上》写道“塞外虏尘飞,频年出武威。死生随玉剑,辛苦向金微。久戍人将老,长征马不肥。”这两首诗折射出当时(

)A.铸剑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B.民生凋敝的社会现实C.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D.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14.汉代察举制设有专门选拔具有各种特殊人才的“异科”,既包括“勇猛知兵法有道术”,也包括“明经典、法律、法规和懂民政、善理财、长治水”等,如:何并、尹赏等就曾以善于治理民政而被察举为县令。由此可知,设立“异科”(

)A.有利于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 B.为门阀政治形成创造了条件C.旨在践行儒家“学而优则仕” D.完善了察举选拔人才的程序15.756年,唐政府下令,各军镇“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于当路(地)自供”,使“四方大镇”“自给于节度团练使”。这一举措(

)A.削弱了地方军镇的财力 B.缓和了军镇与中央矛盾C.导致了中央财力的匮乏 D.埋下了藩镇割据的隐患16.北魏在沿边诸地设置州郡,并设置“护匈奴、羌、戎、夷、蛮、越中郎将”“护羌、戎、夷、蛮、越校尉”管理边疆少数民族事务。这些措施(

)A.延续了历朝的民族政策 B.贯彻了民族平等的原则C.适应了政治改革的形势 D.导致了民族矛盾的激化17.“安史之乱”是唐朝社会发展的转折点,此后.朝野剧变,户口逃逸,民不聊生,土地兼并之风盛行,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这种情形之下,唐朝(

)A.加强了地方藩镇势力 B.革新了国家征税标准C.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D.变革了封建土地制度18.傅奕(555—639年)认为,佛教僧徒“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于百姓无补,于国家有害”,主张废除佛教。这说明,傅奕反佛的出发点是()A.揭露佛教欺骗宣传 B.宣扬儒家伦理道德C.减轻百姓沉重负担 D.维护社会秩序稳定19.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

)A.颁布均田令 B.推行租庸调 C.废除井田制 D.实行两税法20.东汉末年,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为此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规定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的大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这表明九品中正制的推行()A.意在加强中央集权 B.打破了门阀士族的垄断局面C.保证官员清正廉洁 D.提升了寒门庶族地主的地位二、材料分析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从隋场帝大业元年(605年)设置进士科算起,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发布上谕停罢科举止,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整整延续了1300年。科举制的长期存在,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政治、文学乃至社会风俗等各方面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科举制的作用一直是双重的:它曾促进了中国的强盛统一,也一度使得中国衰败落后;既有利于吏治的清明,也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朋党;既促进了文化的普及,也阻碍了学术的进步;既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又使学校沦为其附庸;既选拔了大量才智之士,也虚耗了无数学子的人生光阴……总的说来,在科举制实行的前期,其进步作用较明显,而后期消极作用较突出。及至清末,科举制还来不及完成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转变,便在历史的浪潮中消失了。——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材料二

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彻底摒弃了文官对于权势的依附关系,使得文官成为一种常任职业。西方各国都确立了文官“在政治上保持中立”的制度。要求文官对政党必须是公正超然的,不得参加党派之争和政治活动,对政治问题保持缄默,忠诚地为政府服务。同时近代文官以技术资格为根据进入文官系统。在贯彻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基础上,录用文官的条件只看其是否具备任职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在文官系统中,官员的工作完全与管理资料的所有权分离,文官本身并不占有非人格化的生产资料和管理资料。——摘编自郭素萍《论西方文官的职业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科举制的双重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特征,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今中外人才选拔的启示。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朝的对外开放繁荣,除中外使节往返,还有商旅流动、僧侣请益、留学生互派等形式。唐廷不仅采取了诸如任其往来贸易、开放官学等种种优惠措施,将大批商人、学者等吸引进来,还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使他们的才智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便于商品外销,手工业者专门制作具有外域文化特征的产品。唐太宗处理当时国际关系的宗旨是“德泽布”,即“天下和为一家”、“中国贵尚礼义,不灭人国”。在此精神的指导下,唐朝与周边国家和平交往,“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彼此丰足,皆有便宜。”……唐都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摘编自周尚兵《唐代对外开放的特征及历史意义》材料二

唐代丝绸之路请根据材料提取有关唐代对外开放特点的两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分析说明。三、论述题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长安城在唐朝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遥想当年,文人们喜欢到胡人经营的酒楼吟诗作画,畅饮西域的美酒。李白曾经以这样的诗句描绘西市中的胡人酒家:“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在唐帝国鼎盛时期,这些国家的使臣每年都会带着礼物来到长安,那些珍奇异兽让一路上的人们大饱眼福。那时的长安,流动着不同种族的人群…在名为西市的地方,处处可见西域的妩媚风情。一——摘编自《新丝绸之路》解说词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唐朝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第=page99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88页,共=sectionpages22页参考答案:1.A2.A3.B4.C5.D6.B7.C8.A9.C10.A11.A12.D13.D14.A15.D16.C17.B18.D19.D20.A21.(1)影响:有利于促进国家强盛统一、吏治清明;推动了文化普及和学校教育的发展;选拔了大量才智之士有利于官员队伍素质的提升;扩大了统治基础。(答出三点即可)易导致朋党政治出现;明清时期的)股取士日益束缚人们的思想;阻碍学术进步。(答出一点即可)(2)特征:摆脱了对权势的依附;政治上保持中立;强调文官的技术资格;强调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文官实行管理资料所有权与行政权分离。(答出三点即可)启示:人才选拔制度要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大力发展教育,提升未来人才的素质;加强人才选拔过程中的监管:加大人才培养,实行分级管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2.信息一:唐代对外贸易路线发达。说明: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波斯湾、红海,可与大食相通:从长安出发向西,出玉门关跨葱岭穿过大食到地中海,与欧洲、北非和中东地区相通。信息二:唐代政府重视对外贸易。说明:唐朝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设置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23.示例一观点:唐朝商品经济繁荣。论述:唐朝时期国家统一,社会较为安定,农业、手工业有了长足发展,为商业繁荣奠定了基础;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商品流通;长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