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疲劳课件_第1页
运动性疲劳课件_第2页
运动性疲劳课件_第3页
运动性疲劳课件_第4页
运动性疲劳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

运动性疲劳马拉松比赛后两名选手在一起运动员拳击比赛前后第七章运动性疲劳马拉松比赛后运动员拳击比赛前后1姚明在比赛中受伤姚明在比赛中受伤2姚明受伤后痛苦之表情姚明受伤后痛苦之表情3诊断:右腿胫骨骨裂诊断:右腿胫骨骨裂4寻找受伤之原因?寻找受伤之原因?5

专家诊断:

姚明的受伤有偶然的因素存在,但根本的原因还在于高密度和高强度赛事导致体力透支,最终导致了运动性疲劳,这种情况下运动员往往伤病倍增。

专家诊断:6问题的提出:

1.什么是运动性疲劳?

2.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理如何?

3.怎么判断我们产生了疲劳?

4.疲劳后我们如何恢复?问题的提出:7授课内容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分类运动性疲劳产生机理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部位及特征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授课内容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分类8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

(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运动性疲劳(sportsfatigue):机体暂时性的运动能力下降,经过适当的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到原有机能水平的一种生理现象。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9

(二)疲劳的分类根据疲劳发生部位:整体疲劳(如:马拉松运动、足球运动等)局部疲劳

根据疲劳发生的机理与表现:生理疲劳(肌肉疲劳)心理疲劳(神经-精神疲劳)(二)疲劳的分类10二、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

(1)能源耗竭(运动时机体能量消耗过多)(2)代谢产物堆积[肌肉活动时释放出来的酸性物质(如乳酸、CO2和丙酮酸等)](3)自由基过量损伤细胞(器)膜,影响物质代谢和能量供应(4)内环境稳定性失调(体内各种物质失去平衡,造成机体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浆渗透压改变)(5)中枢神经疲劳(中枢神经系统因高度紧张的精神活动而造成功能下降)二、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1)能源耗竭(运动时机体能量消耗11(一)“衰竭学说”

观点:能源物质的耗竭依据:长时间运动产生疲劳的同时常伴有血糖浓度降低,而补充糖后工作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现象CP贮备下降程度与运动强度的关系(一)“衰竭学说”观点:能源物质的耗竭CP贮备下降程度与运12(二)“堵塞学说”观点:

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堆积依据:疲劳时肌肉中乳酸等代谢产物增多,由于乳酸堆积而引起肌组织和血液中pH值的下降,阻碍神经肌肉接点处兴奋的传递,影响冲动传向肌肉,抑制果糖磷酸激酶活性,从而抑制糖酵解,使ATP合成速率减慢。另外,pH值下降还使肌浆中Ca++的浓度下降,从而影响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的相互作用,使肌肉收缩减弱。(二)“堵塞学说”观点: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堆积13(三)“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观点:pH值下降、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浆渗透压改变。依据:有人研究,当人体失水占体重5%时,肌肉工作能力下降约20%-30%。哈佛大学疲劳研究所发现,高湿作业工人因泌汗过多,达到不能劳动的严重疲劳时,给予饮水仍不能缓解,但饮用含0.04%-0.14%的氯化钠水溶液可使疲劳有所缓解。(三)“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观点:pH值下降、水盐代谢紊乱14(四)“保护性抑制学说”观点:大脑皮质产生了保护性抑制依据:贝柯夫研究发现,狗拉载重小车行走30-60分钟产生疲劳时,一些条件反射量显著减少,不巩固的条件反射完全消失。1971年雅科甫列夫发现,小鼠在进行长时间工作(10小时游泳)引起严重疲劳时,大脑皮质中r-氨基丁酸水平明显增加,该物质是中枢抑制递质。此外,血糖下降、缺氧、pH值下降、盐丢失和渗透压升高等,也会促使皮质神经元工作能力下降,从而促进疲劳(保护性抑制)的发生和发展。(四)“保护性抑制学说”观点:大脑皮质产生了保护性抑制此外15(五)“突变理论”

观点:运动过程中三维空间(能量消耗、肌力下降和兴奋性改变)关系改变所致。肌肉疲劳控制链

(五)“突变理论”观点:运动过程中三维空间(能量消耗、肌力16代表人Edwards认为:在肌肉疲劳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途径的逐渐衰减突变过程,其主要途径包括:1.单纯的能量消耗2.在能量消耗和兴奋性衰减过程,存在一个急剧下降的突变峰。3.肌肉能源物质逐渐消耗,兴奋性下降,但这种变化是渐进的,并未发生突变。4.单纯的兴奋性丧失,并不包括肌肉能量的大量消耗。代表人Edwards认为:在肌肉疲劳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17(六)“自由基损伤学说”自由基:指外层电子轨道含有未配对电子的基团,如氧自由基(O2)、烃自由基(OH+)、过氧化氢(H2O2)及单线态氧(O2)等物质。产生部位: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细胞核、质膜和胞液中都可以产生。作用:由于自由基化学性活泼,可与机体内糖类、蛋白质、核酸及脂类等物质发生反应,因而造成细胞功能和结构的损伤与破坏。(六)“自由基损伤学说”自由基:指外层电子轨道含有未配对电子18三、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部位及特征(一)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部位分类:1.中枢性疲劳2.外周性疲劳

1:大脑2:向心传入抑制3:动神经元兴奋性下降4:分支点兴奋衰弱5:神经肌肉接点抑制

三、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部位及特征(一)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部位分类191.中枢性疲劳概念:指发生脑至脊髓部位的疲劳。特点:①功能紊乱,改变了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疲劳时,神经冲动的频率减慢,使肌肉工作能力下降。②代谢功能失调,大脑细胞中ATP、CP水平明显降低,血糖含量减少,r-氨基丁酸含量升高,特别是5-羟色胺和脑氨升高,可引起多种酶活性下降,ATP再合成速率下降,从而使肌肉工作能力下降,导致疲劳。1.中枢性疲劳概念:指发生脑至脊髓部位的疲劳。202.外周性疲劳可能发生的部位是从神经-肌肉接点到肌纤维内部线粒体。(1)神经肌肉接点(2)肌细胞膜(3)肌质网(4)线粒体(5)收缩蛋白2.外周性疲劳可能发生的部位是从神经-肌肉接点到肌纤维内部线21(二)不同类型运动疲劳的特征

(二)不同类型运动疲劳的特征22四、运动性疲劳程度的判断

主观感觉客观检查四、运动性疲劳程度的判断主观感觉23疲劳程度的简易判断标准内容轻度疲劳中度疲劳重度疲劳自我感觉无不适疲乏、心悸、肌肉痛除上外还有头痛、胸痛、恶心呕吐面色稍红相当红十分红或苍白、有时呈紫蓝色排汗量不多稍多、肩胛明显非常多,衣服可见盐迹呼吸中等加快显著加快显著加快且表浅、节奏紊乱动作步态稳定不稳摇摆、动作不协调注意力能集中不太集中、有时发生错误难集中、执行口令缓慢、大声才能接受疲劳程度的简易判断标准内容轻度疲劳中度疲劳重度疲劳自我感觉无24测试方法:锻炼者在运动过程中根据RPE表指出自我感觉的等级,以此来判断疲劳程度。如果用RPE的等级数值乘以l0,相应的得数就是完成这种负荷的心率。

测试方法:锻炼者在运动过程中根据RPE表指出自我感觉的等级,25客观检查(一)测定肌力评价疲劳1.背肌力与握力测定方法:早晚各测一次,求出其数值差。判断方法:如次日晨已恢复,可判断为正常。2.呼吸肌耐力测定方法:连续测5次肺活量,每次间歇30秒。判断方法:疲劳时肺活量逐次下降。

客观检查(一)测定肌力评价疲劳26(二)测定神经系统机能判断疲劳1.膝跳反射阈值判断方法:疲劳时阈值升高。(二)测定神经系统机能判断疲劳1.膝跳反射阈值272.反应时判断方法:疲劳时反应时延长。

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APAP2.反应时判断方法:疲劳时反应时延长。刺激感受器传283.血压体位反射测定方法:受试者坐位静息5分钟后,测安静时血压,随即仰卧3分钟,然后将受试者扶成坐姿(推受试者背部,使其被动坐起),立即测血压,每30秒测一次,共测2分钟。判断方法:若2分钟以内完全恢复,说明没有疲劳,恢复一半以上为轻度疲劳,完全不能恢复为重度疲劳。3.血压体位反射测定方法:受试者坐位静息5分钟后,测安静时血29(三)测试感觉机能评价疲劳1.皮肤空间阈判断方法:运动后皮肤空间阈(两点阈)较安静时增加1.5-2倍为轻度疲劳,增加2倍以上为重度疲劳。

2.闪光融合频率测定方法:受试者坐位,注视频率仪的光源,直到将光调至明显断续闪光融合频率为止,即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测三次取平均值。判断方法:轻度疲劳时约减少1.0-3.9Hz;中度疲劳时约减少4.0-7.9Hz;重度疲劳时减少8Hz以上。(三)测试感觉机能评价疲劳1.皮肤空间阈30(四)用生物电评价疲劳1.心电图疲劳时S-T段下移,T波倒置。(四)用生物电评价疲劳1.心电图31

2.肌电图判断方法:疲劳时肌电振幅增大,频率降低,电机械延迟(EMD)延长。积分肌电图(IEMG)和均方根振幅(RMS)均增加,中心频率(FC)和平均功率频率(MPF)降低。

EMD是指从肌肉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开始到肌肉开始收缩的这段时间,该指标延长表明神经肌肉功能下降。

3.脑电图判断方法:疲劳时由于神经元抑制过程发展,可表现为慢波成分的增加。2.肌电图32第七章运动性疲劳课件33第七章运动性疲劳课件34(五)测定运动中心率评定疲劳

1.基础心率如果大运动负荷训练后,经过一夜的休息,基础心率较平时增加5-10次/分以上,则认为有疲劳累积现象,如果连续几天持续增加,则应调整运动负荷。2.运动中心率若一段时期内从事同样强度的定量负荷,运动中心率增加,则表示身体机能状态不住。3.运动后心率恢复进行定量负荷后心率恢复时间长,表明身体欠佳。如进行30秒20次深蹲的定量负荷运动,一般心率可在运动后3分钟内完全恢复,而身体疲劳时,恢复时间明显延长。(五)测定运动中心率评定疲劳1.基础心率35五、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手段

加强运动员与教练员之间的交流遵守循序渐进、系统、全面、区别对待的原则,坚持适当的有氧训练做好整理活动重视活动性休息5.提高睡眠质量6.物理治疗7.吸氧8.音乐疗法9.心理恢复10.营养支持11.药物五、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手段加强运动员与教练员之间的交流5.提36第七章运动性疲劳课件37针灸足三里,三阴交合谷气海,中脘,关元肾俞,脾俞针灸387.高压氧7.高压氧399.心理康复恢复体力和脑力:转移注意力,放松神经肌肉,提高睡眠质量回忆技术动作消除紧张情绪增强比赛信心:赛前动员,自我激励娱乐活动9.心理康复恢复体力和脑力:转移注意力,放松神经肌肉,提高睡4010.营养支持1).能源物质:肌酸:促进CP和肌肉合成1,6-二磷酸果糖:促进糖的利用糖L-肉碱:促进脂肪酸氧化10.营养支持1).能源物质:41第七章运动性疲劳课件4210.营养支持2).氨基酸:蛋白质节约效应支链氨基酸:中枢抑制性递质5-羟色胺的拮抗剂,延缓中枢疲劳谷氨酰胺:增加肌肉蛋白质合成10.营养支持2).氨基酸:蛋白质节约效应433).抗氧化剂:牛磺酸维生素E、C、A、β-胡萝卜素硒、铜、锰、锌4.其它:运动饮料碱性盐3).抗氧化剂:4411.中药提高应激力:肉桂、熟地、甘草、五味子提高睾酮水平:鹿茸、冬虫夏草、人参、刺五加抗氧化:灵芝、丹参、冬虫夏草、人参11.中药提高应激力:肉桂、熟地、甘草、五味子45增强免疫力:黄精、女贞子、白芍、当归、阿胶、百合、枸杞、熟地、菟丝子增加血红蛋白含量:党参、大枣、当归、熟地调节中枢兴奋性:人参、五加参、五味子抗缺氧:人参、红景天、刺五加、三七、麦芽、当归、熟地、龙眼肉增强免疫力:黄精、女贞子、白芍、当归、阿胶、百合、枸杞、熟地46第七章

运动性疲劳马拉松比赛后两名选手在一起运动员拳击比赛前后第七章运动性疲劳马拉松比赛后运动员拳击比赛前后47姚明在比赛中受伤姚明在比赛中受伤48姚明受伤后痛苦之表情姚明受伤后痛苦之表情49诊断:右腿胫骨骨裂诊断:右腿胫骨骨裂50寻找受伤之原因?寻找受伤之原因?51

专家诊断:

姚明的受伤有偶然的因素存在,但根本的原因还在于高密度和高强度赛事导致体力透支,最终导致了运动性疲劳,这种情况下运动员往往伤病倍增。

专家诊断:52问题的提出:

1.什么是运动性疲劳?

2.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理如何?

3.怎么判断我们产生了疲劳?

4.疲劳后我们如何恢复?问题的提出:53授课内容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分类运动性疲劳产生机理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部位及特征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授课内容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分类54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

(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运动性疲劳(sportsfatigue):机体暂时性的运动能力下降,经过适当的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到原有机能水平的一种生理现象。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55

(二)疲劳的分类根据疲劳发生部位:整体疲劳(如:马拉松运动、足球运动等)局部疲劳

根据疲劳发生的机理与表现:生理疲劳(肌肉疲劳)心理疲劳(神经-精神疲劳)(二)疲劳的分类56二、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

(1)能源耗竭(运动时机体能量消耗过多)(2)代谢产物堆积[肌肉活动时释放出来的酸性物质(如乳酸、CO2和丙酮酸等)](3)自由基过量损伤细胞(器)膜,影响物质代谢和能量供应(4)内环境稳定性失调(体内各种物质失去平衡,造成机体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浆渗透压改变)(5)中枢神经疲劳(中枢神经系统因高度紧张的精神活动而造成功能下降)二、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1)能源耗竭(运动时机体能量消耗57(一)“衰竭学说”

观点:能源物质的耗竭依据:长时间运动产生疲劳的同时常伴有血糖浓度降低,而补充糖后工作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现象CP贮备下降程度与运动强度的关系(一)“衰竭学说”观点:能源物质的耗竭CP贮备下降程度与运58(二)“堵塞学说”观点:

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堆积依据:疲劳时肌肉中乳酸等代谢产物增多,由于乳酸堆积而引起肌组织和血液中pH值的下降,阻碍神经肌肉接点处兴奋的传递,影响冲动传向肌肉,抑制果糖磷酸激酶活性,从而抑制糖酵解,使ATP合成速率减慢。另外,pH值下降还使肌浆中Ca++的浓度下降,从而影响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的相互作用,使肌肉收缩减弱。(二)“堵塞学说”观点: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堆积59(三)“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观点:pH值下降、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浆渗透压改变。依据:有人研究,当人体失水占体重5%时,肌肉工作能力下降约20%-30%。哈佛大学疲劳研究所发现,高湿作业工人因泌汗过多,达到不能劳动的严重疲劳时,给予饮水仍不能缓解,但饮用含0.04%-0.14%的氯化钠水溶液可使疲劳有所缓解。(三)“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观点:pH值下降、水盐代谢紊乱60(四)“保护性抑制学说”观点:大脑皮质产生了保护性抑制依据:贝柯夫研究发现,狗拉载重小车行走30-60分钟产生疲劳时,一些条件反射量显著减少,不巩固的条件反射完全消失。1971年雅科甫列夫发现,小鼠在进行长时间工作(10小时游泳)引起严重疲劳时,大脑皮质中r-氨基丁酸水平明显增加,该物质是中枢抑制递质。此外,血糖下降、缺氧、pH值下降、盐丢失和渗透压升高等,也会促使皮质神经元工作能力下降,从而促进疲劳(保护性抑制)的发生和发展。(四)“保护性抑制学说”观点:大脑皮质产生了保护性抑制此外61(五)“突变理论”

观点:运动过程中三维空间(能量消耗、肌力下降和兴奋性改变)关系改变所致。肌肉疲劳控制链

(五)“突变理论”观点:运动过程中三维空间(能量消耗、肌力62代表人Edwards认为:在肌肉疲劳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途径的逐渐衰减突变过程,其主要途径包括:1.单纯的能量消耗2.在能量消耗和兴奋性衰减过程,存在一个急剧下降的突变峰。3.肌肉能源物质逐渐消耗,兴奋性下降,但这种变化是渐进的,并未发生突变。4.单纯的兴奋性丧失,并不包括肌肉能量的大量消耗。代表人Edwards认为:在肌肉疲劳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63(六)“自由基损伤学说”自由基:指外层电子轨道含有未配对电子的基团,如氧自由基(O2)、烃自由基(OH+)、过氧化氢(H2O2)及单线态氧(O2)等物质。产生部位: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细胞核、质膜和胞液中都可以产生。作用:由于自由基化学性活泼,可与机体内糖类、蛋白质、核酸及脂类等物质发生反应,因而造成细胞功能和结构的损伤与破坏。(六)“自由基损伤学说”自由基:指外层电子轨道含有未配对电子64三、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部位及特征(一)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部位分类:1.中枢性疲劳2.外周性疲劳

1:大脑2:向心传入抑制3:动神经元兴奋性下降4:分支点兴奋衰弱5:神经肌肉接点抑制

三、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部位及特征(一)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部位分类651.中枢性疲劳概念:指发生脑至脊髓部位的疲劳。特点:①功能紊乱,改变了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疲劳时,神经冲动的频率减慢,使肌肉工作能力下降。②代谢功能失调,大脑细胞中ATP、CP水平明显降低,血糖含量减少,r-氨基丁酸含量升高,特别是5-羟色胺和脑氨升高,可引起多种酶活性下降,ATP再合成速率下降,从而使肌肉工作能力下降,导致疲劳。1.中枢性疲劳概念:指发生脑至脊髓部位的疲劳。662.外周性疲劳可能发生的部位是从神经-肌肉接点到肌纤维内部线粒体。(1)神经肌肉接点(2)肌细胞膜(3)肌质网(4)线粒体(5)收缩蛋白2.外周性疲劳可能发生的部位是从神经-肌肉接点到肌纤维内部线67(二)不同类型运动疲劳的特征

(二)不同类型运动疲劳的特征68四、运动性疲劳程度的判断

主观感觉客观检查四、运动性疲劳程度的判断主观感觉69疲劳程度的简易判断标准内容轻度疲劳中度疲劳重度疲劳自我感觉无不适疲乏、心悸、肌肉痛除上外还有头痛、胸痛、恶心呕吐面色稍红相当红十分红或苍白、有时呈紫蓝色排汗量不多稍多、肩胛明显非常多,衣服可见盐迹呼吸中等加快显著加快显著加快且表浅、节奏紊乱动作步态稳定不稳摇摆、动作不协调注意力能集中不太集中、有时发生错误难集中、执行口令缓慢、大声才能接受疲劳程度的简易判断标准内容轻度疲劳中度疲劳重度疲劳自我感觉无70测试方法:锻炼者在运动过程中根据RPE表指出自我感觉的等级,以此来判断疲劳程度。如果用RPE的等级数值乘以l0,相应的得数就是完成这种负荷的心率。

测试方法:锻炼者在运动过程中根据RPE表指出自我感觉的等级,71客观检查(一)测定肌力评价疲劳1.背肌力与握力测定方法:早晚各测一次,求出其数值差。判断方法:如次日晨已恢复,可判断为正常。2.呼吸肌耐力测定方法:连续测5次肺活量,每次间歇30秒。判断方法:疲劳时肺活量逐次下降。

客观检查(一)测定肌力评价疲劳72(二)测定神经系统机能判断疲劳1.膝跳反射阈值判断方法:疲劳时阈值升高。(二)测定神经系统机能判断疲劳1.膝跳反射阈值732.反应时判断方法:疲劳时反应时延长。

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APAP2.反应时判断方法:疲劳时反应时延长。刺激感受器传743.血压体位反射测定方法:受试者坐位静息5分钟后,测安静时血压,随即仰卧3分钟,然后将受试者扶成坐姿(推受试者背部,使其被动坐起),立即测血压,每30秒测一次,共测2分钟。判断方法:若2分钟以内完全恢复,说明没有疲劳,恢复一半以上为轻度疲劳,完全不能恢复为重度疲劳。3.血压体位反射测定方法:受试者坐位静息5分钟后,测安静时血75(三)测试感觉机能评价疲劳1.皮肤空间阈判断方法:运动后皮肤空间阈(两点阈)较安静时增加1.5-2倍为轻度疲劳,增加2倍以上为重度疲劳。

2.闪光融合频率测定方法:受试者坐位,注视频率仪的光源,直到将光调至明显断续闪光融合频率为止,即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测三次取平均值。判断方法:轻度疲劳时约减少1.0-3.9Hz;中度疲劳时约减少4.0-7.9Hz;重度疲劳时减少8Hz以上。(三)测试感觉机能评价疲劳1.皮肤空间阈76(四)用生物电评价疲劳1.心电图疲劳时S-T段下移,T波倒置。(四)用生物电评价疲劳1.心电图77

2.肌电图判断方法:疲劳时肌电振幅增大,频率降低,电机械延迟(EMD)延长。积分肌电图(IEMG)和均方根振幅(RMS)均增加,中心频率(FC)和平均功率频率(MPF)降低。

EMD是指从肌肉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开始到肌肉开始收缩的这段时间,该指标延长表明神经肌肉功能下降。

3.脑电图判断方法:疲劳时由于神经元抑制过程发展,可表现为慢波成分的增加。2.肌电图78第七章运动性疲劳课件79第七章运动性疲劳课件80(五)测定运动中心率评定疲劳

1.基础心率如果大运动负荷训练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