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小说专题讲练:小说的标题_第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小说专题讲练:小说的标题_第2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小说专题讲练:小说的标题_第3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小说专题讲练:小说的标题_第4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小说专题讲练:小说的标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二轮复习小说专题讲练:小说的标题一、小说常见标题1.以时间、地点、环境为标题《二十年后》《故乡》《边城》2.以人物为标题《孔乙己》《阿Q正传》《我的叔叔于勒》3.以事件为标题《林黛玉进贾府》《竞选州长》《离婚》《活着》4.为物件为标题《药》《项链》《长明灯》5.以情感为标题《苦恼》《精神错乱》6.以并列名词为标题《警察与赞美诗》《胖子与瘦子》《月亮与六便士》《父与子》《罪与罚》二、小说标题的作用(四循环+手法+读者)情节角度:①贯穿全文,是线索,如《项链》(以物件、物象为题);②铺开情节,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转折,呼应细节。人物角度:①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以人物为题);②揭示或暗示人物命运。环境角度:交代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主题角度:揭示或深化主题(以物件、物象为题),对主题的表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手法角度:运用暗示、比喻、象征、双关、讽刺、对比等手法,深化主题,强化效果。效果角度: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②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引发读者思考。三、教材回顾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答案呈现答案启示①交代祥林嫂的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背景”“气氛”是从题目与环境方面思考的②小说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即以此为题推动情节发展从题目与情节方面思考③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用祝福的热闹繁忙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从题目与人物命运方面思考④首尾呼应,同时鲜明的对照增强了作品的悲剧色彩,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从题目与主旨角度思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的标题有何丰富含义?标题的表层义是林教头在风雪之夜投宿山神庙杀敌报仇,该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所叙故事情节。“林教头”点明故事的主人公,“风雪”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山神庙”是人物活动的场所,三个名词连用,构成了一幅有人有物、有景有情的画面,创造了一种凄凉、悲壮的诗一般的意境。四、真题典例萧红《呼兰河传》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答案呈现答案启示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空间。从题目与环境方面思考②小说通过“磨房里外”来架构故事情节。从题目与情节方面思考③富有意蕴:磨房外的后园是个童话般的美好世界,磨房内则是艰难的现实世界,但“我”与冯歪嘴子能够友好相处。从题目与主旨命运方面思考选“磨房里外”答案呈现答案启示①他是本文的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从题目与人物方面思考②本文通过冯歪嘴子这一形象牵出小说其他人物,串联故事情节。从题目与情节方面思考③关涉小说主旨:寄托了对善良又寂寞的底层劳动者的亲近和同情。从题目与主旨命运方面思考选“冯歪嘴子”五、相关高考真题(2016·新课标Ⅰ卷)李锐《锄》(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1分)②锄喻示劳动者和土地的亲密关系;(1分)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1分)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1分)另一版本答案:小说以“锄”为标题,具有双关意义,既是六安爷手中的劳动工具,又是六安爷的精神寄托;同时象征在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冲突中,农耕文明渐失的社会现状。【解析】这是一道标题含意分析题,要想答对答全,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必须是挖掘标题的寓意,然后简要回答其对表现人物与主题的作用。迈尔尼《战争》(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答案】观点一:合适。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观点二:不合适。①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解析】题干问的是“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本题考查小说的表达技巧。对于本题,首先要注意答题的模式,应先表明观点,然后再陈述理由。题干的表述中已经给出了暗示,“小故事”“战争”“大题目”,这是对比的写法,凸显了战争的残酷。红柯《麦子》13.探究“麦子”在全文中的作用。【答案】

①是全文的主线,结构上串联全文。②象征守护边疆的这对夫妇旺盛、顽强的生命力。③揭示扎根边疆拓荒产粮就是为守土作贡献的主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文章的三到六段直接写老婆婆在麦田里行走,她抚摸麦子,就像抚摸自己的孩子一样;并由麦粒“肥肥胖胖,软乎乎的,就像刚出生的婴儿”引出关于他们失去孩子,把麦子当作自己的孩子的情节;第十到十一段描写老头种麦子的情景;然后回忆他们见面和结婚的情节,写他们从结婚以来就一直种麦子;结尾写他们对土地的热爱,仍然没有离开麦子,“老婆婆搓开一只麦穗,搓出几十颗胖乎乎的麦粒儿,轻轻拍打着:‘哈哈,我有这么多孩子’”。可见“麦子”是全文的主线,结构上串联全文;“麦子”也象征守护边疆的这对夫妇旺盛顽强的生命力。文中这样描写他们,“老婆婆走到浓密的树林里,老头儿发现她竟然一身金黄,飘动着团团芳香,就像一头金色的豹子”,“老头儿端着簸箕,把金黄的麦种大把大把撒出去。那正是落日时分,泥土波涛汹涌就像沸腾的金属。老头儿的手臂跟鹰一样伸向苍穹,把落日给遮住了,手臂粗壮的黑影头落到地上,随即发出一阵粗重的刷刷声”。他们就像文中所写的“麦子”一样,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一样能够扎根在这片土地上,顽强地生存下去。“麦子”也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扎根边疆拓荒产粮就是为守土作贡献。文中这样描写,“豹子走在麦田里,麦子哗哗响起来。麦子的金光洒在榆树上,榆树叶子油汪汪的;麦子的金光洒在云朵上,云就像戴了金笼头,云跟牲畜一样弯下脖子在明净辽阔的苍穹上吃草”,写老婆婆用她的强悍的守护给予了这片土地以生命的希望;“麦子的大网捕获了土地,肥大的土块儿跟鱼群一样跳起来,向四周奔窜。太阳落下去,麦子升起来。老头儿端着空簸箕,眼睛充满梦幻般的光芒”,“长满谷地的麦子,大片大片的麦子……太阳落下去,麦子长起来”,描写他们种麦子的情景,“麦子”就是“太阳”,是“希望”。这样写生动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萧红《呼兰河传》13.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6分)【答案】选“磨房里外”。理由: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空间。②小说通过“磨房里外”来架构故事情节。③富有意蕴:磨房外的后园是个童话般的美好世界,磨房内则是艰难的现实世界,但“我”与冯歪嘴子能够友好相处。选“冯歪嘴子”。理由:①他是本文的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本文通过冯歪嘴子这一形象牵出小说其他人物,串联故事情节。③关涉小说主旨:寄托了对善良又寂寞的底层劳动者的亲近和同情。【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标题的能力。解答时要思考标题自身义(表层含义)和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思考标题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或写作内容,是否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态度,是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是否是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本题不管是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都可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如果选“磨房里外”为标题,理由可以从交代文章发生的背景、构建故事情节和“里外”的深层含义来考虑。如果选“冯歪嘴子”为标题,可以从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和文章主旨方面考虑。林斤澜《表妹》14.小说刻画了两个人物,作者以“表妹”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6分)【答案】①赞扬了劳动之美;②肯定了勤劳致富的观念;③赞美了农村所蕴含的勃勃生机;④讴歌了正在变革中的伟大时代。【解析】本题考查把握小说主题思想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来说,要理清故事情节,通过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好了人物形象也就抓住了作者写作的目的,小说人物的言行举止及内心世界,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都是用来表现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同时要分析小说人物活动的环境,通过典型社会环境可以分析时代和人物精神风貌;同时要分析小说中各类人物之间的联系,作者常常会刻画一些次要人物以突出人物的形象。本题说小说刻画了两个人物形象,作者以“表妹”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小说中,表妹洗衣服踏缝纫机,表现了她的勤劳能干;从她与表姐快人快语的对话中,见出她是一个性格直率的人,作者刻画这样一个人物形象,表现了对中国传统农村妇女的礼赞和肯定;小说写于1984年,从时代背景方面,作者创作这篇小说也是为了表现农村改革开放后的人们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巨大变化。巩高峰《一种美味》12.“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5分)【答案】①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②围绕“鱼汤”的烹制,是一家人快乐、亲情和希望的酝酿,这种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弥足珍贵。③在此过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够滋养一生的特殊“美味”。【解析】本文的题目是“一种美味”,从表面看这里的“美味”是指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文章写六岁的“他”为家里带来了一条巴掌大的鱼,然后写全家人一起烹制“鱼汤”、喝“鱼汤”,享受这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满足口腹之欲的美味“鱼汤”的同时,一家人的快乐、亲情和希望,是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还有在这全家人一起烹制“鱼汤”、喝“鱼汤”的过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够滋养一生的特殊“美味”。刘庆邦《鞋》(2)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亊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筒要分析。(6分)【答案】①做鞋是当地的规矩,这样的故事既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