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章
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一、概述二、正嗜肝DNA病毒属
(一)土拨鼠肝炎病毒(WHV)(二)地松鼠肝炎病毒(GSHV)(三)树松鼠肝炎病毒(TSHV)三、禽嗜肝DNA病毒属(一)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二)苍鹭乙型肝炎病毒(HHBV)主要参考文献
一、概
述很久以前人们就认识到肝炎是一种传染病,但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末,才弄清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传染性肝炎的一个重要病因。Dane等(1970)和Robinson等人对HBV的发现及其生物学特性鉴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该病毒宿主范围狭窄,又不能在培养的细胞中增殖,因而对其研究的进展不大。直到90年代以后,HBV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以及分子遗传学的诞生,尤其是HBV基因组克隆的成功,用克隆的HBVDNA可以进行体外转染试验,才使人们对HBV有了更清楚的了解。嗜肝DNA病毒科具有相似的病毒粒子结构和嗜肝特性以及明确的种属特异性。并可导致持续性病毒感染。HBV,WHV等可引起慢性活动性肝炎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本科病毒与其他已知病毒科病毒的主要不同点,包括具有部分单链的双链DNA基因组、大量颗粒性囊膜抗原分泌到宿主血液中以及由反转录酶参与形成病毒粒子的独特复制机理等。1.分类现状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下设2个属:正嗜肝DNA病毒属和禽嗜肝DNA病毒属。详细分类情况见表11-1。近年来,在牛、马、羊、猪、鸡等多种动物体内检测到与嗜肝DNA病毒相关性抗原或类似的病毒粒子,但均未正式确定为独立的病毒种。表11-1.嗜肝DNA病毒科的分类现状科属代表株成员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正嗜肝DNA病毒属人乙型肝炎病毒(HBV)土拨鼠肝炎病毒(Woodchuckhepatitisvirus,WHV)地松鼠肝炎病毒(GroundSquirrelhepatitisvirus,GSHV)树松鼠肝炎病毒(TreeSquirrelhepatitisvirus,TSHV)禽嗜肝DNA病毒属鸭乙型肝炎病毒(DuckhepatitisBvirus,DHBV)苍鹭乙型肝炎病毒(HeronhepatitisBvirus,HHBV)2.形态结构本科病毒具有相似的病毒粒子结构。嗜肝DNA病毒完整的病毒粒子呈球型,直径40~49nm(禽嗜肝DNA病毒为45~65nm)。它由囊膜和核衣壳组成,囊膜厚7nm。携带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无表面突起;内部核衣壳呈二十面体对称,直径27~35nm(禽嗜肝DNA病毒为35~40nm),有180个壳粒,以T=3对称排列。核衣壳内部含有一个环状DNA分子、DNA多聚酶、DNA结合蛋白以及蛋白激酶活性。核衣壳携带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或感染动物血清中,可见到无DNA的22nm左右的球型或纤维状脂蛋白颗粒。当血清中存在毒粒时,血清中还可发现一种与核衣壳有关的可溶性抗原,称为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外膜携带的HBsAg的抗原性比较复杂,有一个属特异性的共同抗原决定簇“a”和至少两个亚型决定簇“d/y”和“w/r”。“a”决定簇又可分为a1,a2,a3(Soulieretal1973);“w”决定簇又可分为w1,w2,w3,w4(Bancroftetal1972;Holland1975),此外,尚有少见的亚型决定簇q、g、n、x和t(Feitelson1985)。其中最常见的主要血清型为adw、adr和ayw。亚型的地区分布不同(Gourouce—Pautyetal1983),我国以adr为主,adw次之。而新疆、西藏、内蒙等地区则以ayw为主。二、嗜肝DNA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嗜肝DNA病毒核酸为具有部分单链和部分双链的非共价闭合环状DNA分子,病毒粒子的分子量约为1.6×103~1.8×103kDa,沉降系数约15S;G+C含量48%。其中一条链(负链,与mRNA互补)具有全长序列(3.0~3.3kb),另一条链(正链)长1.7~2.8kb不等,完全双链的克隆的DNA约3.2kb。长(负)链具有一个242bp缺口(在禽嗜肝DNA病毒为50bp),其位置起始于短(正)链的5'端,两条链的5'端重迭240bp,通过粘端碱基配对保持DNA的环状构型。长链5'端具有共价结合的末端蛋白,病毒粒子核心具有DNA聚合酶/反转录酶,该酶利用短链DNA的3'端作为引物修复单链区以形成全长的双链分子。HBV病毒基因组有4个重迭或部分重迭的开放阅读框架(ORF),它们均在长(负)链上,方向相同。一个ORF(S基因)编码主要的表面抗原(HBsAg)多肽(24kDa),该基因前有一个“前S区”,带2个框内起始密码,它们是较少的33kDa和39kDaHBsAg多肽的起始位点。第二个ORF(C基因)编码主要的核心抗原(HBcAg)多肽(22kDa或21kDa),该基因前有一“前C区”,编码29个氨基酸(aa)。最长的ORF(P基因)占整个基因组的80%,与其它三个ORF重迭,它编码反转录酶、病毒DNA聚合酶和RNaseH以及连接于基因组的末端蛋白。第四个ORF称为X基因,在体外转染试验中呈现反式作用活性,但自然感染中的作用尚不清楚。已知的WHV和GSHV均具有上述4个ORF,至少在WHV和GSHV,X基因对于病毒复制是必需的。DHBV缺乏X基因。三、病毒蛋白及其功能
HBV囊膜由下述病毒编码的蛋白组成:S蛋白、M蛋白和L蛋白。病毒核心含有一种主要蛋白,P22或P21。2种主要S多肽分别为P24和GP27,它们的氨基酸组成相同,差别于GP27为糖基化的。M蛋白GP33和GP36由P24和N端另外55个氨基酸组成,差异在于糖基化的程度,它们具有“前S2”结构域。L蛋白P39和GP42比M蛋白再多出120个氨基酸,差异在于前者未糖基化,后者糖基化了,两者具有“前S1”和“前S嗜肝DNA病毒的脂质(类)分布在表面抗原颗粒和完整病毒粒子中,它们可能来源于宿主细胞的粗面内质网,包括磷脂、固醇和脂肪酸。嗜肝DNA病毒的糖类成分主要是病毒囊膜中存在的N聚糖和甘露糖。HBV主要有3种抗原:分别为HBsAg、HBcAg和HBeAg。HBsAg与中和性作用有关。HBsAg与WHV和GSHV的类似抗原(WHsAg和GSHsAg)间呈现一定的交叉反应,但与DHBV的类似抗原(DHBsAg)间无交叉反应。HBcAg为病毒核心的主要抗原。HBeAg是在病毒复制活跃时的宿主血清中检测到的一种可溶性蛋白(抗原),它与HBcAg的大部分氨基酸序列相同,其羧基末端的149aa与HBcAg氨基末端相同,因此两者具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但由于两者的氨基末端(HBeAg)和羧基末端(HBcAg)分别多出一段氨基酸序列,彼此又各有不同的抗原决定簇。HBcAg与WHV和GSHV的相应抗原(WHcAg和GSHcAg)的交叉反应比表面抗原间的交叉反应强。四、病毒的复制周期及分子感染机理
在HBV感染人的肝脏中至少发现3种主要的RNA转录体,分别为3.4kb、2.4kb和2.1kb,它们具有不同的5'端(均有帽结构)和相似的3'端,最短的转录体(2.1kb)起始于前S区中段,比基因组还长的转录体(3.4kb)起始位点靠近C基因起始密码处。2.1kbmRNA和2.4kbmRNA似乎仅发现于表达HBsAg的细胞中,3种转录体均出现于支持病毒复制的细胞内。P39或GP42由2.4kbmRNA翻译产生,GP33或GP36由2.1kbmRNA翻译产生,P24或GP27由2.1kbmRNA和其它可能的2kb左右的mRNA翻译产生,C抗原由3.4kbmRNA翻译产生。其它嗜肝DNA病毒也具有类似的几种转录体。嗜肝DNA病毒的复制包括几个独特的步骤:产生共价闭合环状DNA分子(cccDNA);合成较大的正链RNA(3.4kb),包装入病毒核心颗粒中作为负链DNA合成的模板(反转录);RNaseH酶切直接重复序列DR1和DR2后,存留的正链DNA5'端的转位作用引发以负链DNA为模板合成正链DNA。装配成成熟病毒粒子后,由细胞中释放出来。完整的HBV粒子和空心的HBV核衣壳的成熟部位似乎为感染肝细胞的核和胞浆。HBsAg仅在胞浆中和胞膜上检测到,但HBV成熟的确切机理尚缺乏可靠的证据。嗜肝DNA病毒呈现高度宿主特异性,例如,已知道HBV的唯一宿主是人,但黑猩猩和长臂猿可经实验感染。DHBV主要感染北京鸭,也可实验感染野鸭,但鸡和鹅等其它家禽对DHBV不敏感。嗜肝DNA病毒可存活于那些与感染者粘膜或皮肤创口接触的物品表面,如医疗、实验器材等。尽管曾有报道某些蚊虫和臭虫含有HBsAg,但尚无有关经昆虫载体传播的直接证据。二、正嗜肝DNA病毒属(Orthohepadnavirus)
正嗜肝DNA病毒包括所有哺乳动物嗜肝DNA病毒。其代表种是人乙型肝炎病毒(HBV)。由于HBV对人类的危害十分严重,对其研究已经非常细致。事实上,有关嗜肝DNA病毒的资料大多数来自于对HBV的研究。目前已经明确的正嗜肝DNA病毒属的动物病毒成员包括土拨鼠肝炎病毒(WHV)、地松鼠肝炎病毒(GSHV)。此外还有关于树松鼠肝炎病毒(TSHV)的报道。(一)土拨鼠肝炎病毒(Woodchuckhepatitisvirus)
60至70年代,在美国费城动物园的一个土拨鼠(Marmotamonax)群中流行着一种类似人乙型肝炎的疾病。1977年5月,在该群的102例尸检的土拨鼠中发现23例原发性肝癌,平均59月龄(23~106月龄)。肝脏的典型特征为肝实质门区和窦状隙炎性细胞浸润,胆管、胆小管增生,肝细胞变性、坏死,并出现各种类型的炎性细胞。检测这些土拨鼠血清证实15%具有含DNA聚合酶的HBV样颗粒。这是土拨鼠肝炎病毒(WHV)的首次报道。在随后的调查中,发现土拨鼠中WHV的感染率极高。1978~1979年间在宾夕法尼亚东南部、新泽西中部和马里兰中北部捕获的217只土拨鼠中,WHV感染率分别为1978:7/51(13.7%);1979:28/166(16.9%)。同时发现1979年捕获的166只土拨鼠中49只具有WHV抗体(29.5%)。1.形态特征
WHV是继HBV后发现的第一个哺乳动物嗜肝DNA病毒,其形态特征与HBV十分相似。电镜可见3种不同的颗粒:一种为40~50nm的双层膜颗粒,它是完整的病毒粒子,相当于HBV的Dane颗粒;另一种为直径20~22nm的球形颗粒;第三种为直径20~22nm、长短不一的丝状颗粒。完整病毒粒子平均CsCl浮密度1.215g/cm3,另外有一个浮密度为1.2.理化学特性克隆的WHV基因组DNA约3.3kb,与HBV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70%。SDS分析表明,WHV表面抗原(WHsAg)有6种成分,分子量分别为22、25、35、37、39和42kDa。在慢性感染的土拨鼠肝脏中可检测到2个主要转录体,分别为2.1kb和3.7kb。2.1kbmRNA为S基因的主要转录体,编码WHsAg;3.7kbmRNA比WHV基因组DNA略大,可参与WHV所有蛋白质的表达,可编码WHV核心抗原(WHcAg),同时作为反转录的模板,为前基因组RNA。3.培养特性免疫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分析WHV感染的土拨鼠肝组织发现WHsAg以微粒或包涵体形式存在于肝细胞浆中,WHsAg阳性细胞分布于肝小叶周围区。WHcAg主要位于细胞浆中,而不存在于核内(与HBcAg不同)。电镜检查提示在粗面内质网中有许多丝状结构(直径18~20nm),无囊膜的核心颗粒(直径18~20nm)仅见于胞浆中。有囊膜的颗粒(直径42~45nm)见于粗面内质网腔内,它们与血清中见到的颗粒在形态上相同。这表明WHsAg主要在肝细胞浆中产生,并且似乎迅速装配成病毒粒子。由WHV感染的土拨鼠分离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带有低水平的非复制型WHVDNA。当这样的细胞以脂多糖(LPS)活化时,可诱导细胞中WHVDNA复制,3天后出现WHV核心颗粒,含有WHVDNA复制中间体、RNA/DNA杂交分子及活化的内源性DNA聚合酶。LPS诱导5~7天可见成熟病毒粒子释放到培养液中。这为循环淋巴细胞的慢性WHV感染可重新活化提供了线索。用这样培养的WHV粒子对成年土拨鼠进行接种试验,结果发现注射后8~10周可检测到急性感染的血清学指标,并可引起急性肝炎。WHV呈现明显的组织嗜性,对实验感染WHV15个月后的土拨鼠(包括慢性感染者和急性感染血清学恢复者)的10种组织(外周血淋巴细胞、淋巴结、脾脏、骨髓、胸腺、胰腺、肾脏、卵巢、睾丸和肝脏)进行核酸分析,发现每只土拨鼠都有几种组织存在WHV核酸。不同组织和动物个体在WHV核酸出现的频度、水平以及组织分布和病毒基因组形式上都有差异。肝脏中含有最多的病毒。WHVDNA复制仅见于慢性感染土拨鼠的肝脏和脾脏内,脾脏是所有肝外器官中含有部分双链病毒基因组最多的器官。康复动物的任何组织均未发现复制型WHVDNA。WHVDNA在慢性携带者的肝细胞中分布是均匀的,相反,在肝外组织以及康复动物的肝脏,仅见于分散的细胞灶中。在另一项研究中,对肝脏和5种主要淋巴器官(外周血淋巴细胞、淋巴结、骨髓、脾脏和胸腺)进行了检测,在65周内的不同时期将实验感染的土拨鼠剖杀,发现WHV感染并不限于肝脏,而且发生于淋巴系统的主要器官。最先检测到WHVDNA的细胞是骨髓中的淋巴细胞,其次是肝脏、脾脏、外周血淋巴细胞、淋巴结,最后是胸腺。1989年,Aldrich等证明土拨鼠原代肝细胞对WHV和GSHV体外感染是敏感的,可产生特异性病毒DNA。苏拉灭、聚凝胶(polybrene)或ddCTP可阻断WHV的感染,感染后2天可检测到cccDNA,它是病毒RNA转录的模板。直到感染后7~10天还几乎检测不到病毒复制中间体,但在以后的几周中,这种病毒DNA中间体迅速增加。5.病原性
在自然感染的土拨鼠中曾发现严重的慢性肝炎和肝细胞癌病例。利用新生土拨鼠实验感染已证明WHV感染与肿瘤存在一定相关性。用WHV阳性血清进行土拨鼠实验感染,可引发急性肝炎,肝损伤类似于HBV感染猩猩和人的肝损伤,肝脏中的小坏死灶与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以及少量中性粒细胞和浆细胞的聚集有关。WHV引起的肝炎分为两种情况:(1)肝门区肝炎,WHcAg聚集于细胞浆,而WHsAg位于肝细胞膜上;(2)门静脉周围肝炎,WHcAg位于核内,WHsAg主要分布于细胞浆中。由肝门区向门静脉周围扩散似乎是因抗WHV免疫应答的部分恢复不足以抑制病毒复制而引起的。在重症肝炎时,可见到肾脏、脾脏中WHsAg和免疫球蛋白的沉积。1985年,Roth等分析了16个自然慢性感染WHV的土拨鼠的肝脏,发现15个具有慢性肝炎特征,其中10个呈现慢性活动性肝炎,4个为慢性持续性肝炎,1个为肝硬化伴有结节性再生。1992年,Peters等在对705只土拨鼠的病理材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中,发现26只有肾小球损伤,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表明有6只存在免疫介导的肾小球肾炎。6只土拨鼠均为WHV携带者,3只患肾小球肾炎,其中2只还有肾小球基底膜增生。这3只土拨鼠的肾小管基底膜上存在宿主免疫球蛋白,其中2只的肾小管周围有WHcAg。所有3只土拨鼠肾小球内均含WHcAg。WHsAg的沉积情况类似于WHcAg,不同的是仅见于混合型肾炎的土拨鼠毛细管襻周围。其它3只土拨鼠发生肾小管基底膜增生,WHsAg和宿主免疫球蛋白主要沉积于肾小管基底膜,未检测到WHcAg。透射电镜分析表明肾小管基底膜增厚,所有6只土拨鼠的肾小管基底膜均有电子致密沉积物。6.传播与分布
土拨鼠为WHV的自然宿主。该病毒最先发现于北美洲土拨鼠中,1988年,Jin等报道了中国土拨鼠可实验感染WHV,说明不同品种的土拨鼠均可感染。雌性土拨鼠比雄性土拨鼠更易感。不同地区的土拨鼠感染率不同。对WHV流行群体出生的新生土拨鼠和胎鼠检查表明,WHV可垂直感染。
(二)地松鼠肝炎病毒(Groundsquirrelhepatitis
virus)
1980年,Marion等报道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北部地区的健康Beechy地松鼠中发现了具有HBV和WHV特征的病毒,即地松鼠肝炎病毒(GSHV)。1.形态特征GSHV病毒粒子的直径比HBV略大,约47nm,具有厚7nm的外部囊膜和内部球形核心。在GSHV感染动物血清中也见到三种类型的颗粒,其突出特点是球形表面抗原颗粒直径15~25nm,含量最少,而纤维状表面抗原颗粒直径20~25nm,长度可达750nm(是HBV纤维状颗粒的3倍),这种颗粒含量最多。2.理化学特性
GSHV基因组大小与HBV相近,约3.2kb~3.3kb。DNA具有一个PvuⅡ位点和2个EcoRⅠ位点,这一点与HBV不同。由血清分离的球形颗粒含有23kDa和27kDa两种多肽。在SDS分析中比HBsAg颗粒的2种主要多肽迁移率快。
GSHV和WHV表面抗原多肽具有相似的肽图。根据DNA推测的蛋白质间同源性,GSHV与WHV之间为78%,GSHV与HBV间为43%。GSHV有2种主要转录体,分别为23kb和35kb,它们都是未剪接的。具有相同的多聚腺苷酸尾。23kbmRNA编码主要表面抗原(S)多肽和前表面抗原(preS)多肽;35kbmRNA编码核心抗原(C),同时有些分子可作为前基因组RNA。利用NP40处理可显著降低GSHV的感染性。
4.病原性
GSHV最初分离自健康地松鼠体内,虽然也有少量关于GSHV携带者发生肝癌的报道,但仅见于持续感染较长时间(4岁以上)后。其致癌性明显比WHV弱,而且WHV引起肝癌时间明显早于GSHV。有人用自然感染的地松鼠血清接种敏感的地松鼠,60%的动物在2~3个月后发生GSHsAg抗原血症,少数动物持续病毒血症达9个月之久。GSHV也表现出强嗜肝特性,在感染动物肝脏中可检测到病毒DNA。然而急性感染后肝损伤不明显。克隆的GSHVDNA经肝内接种具有感染性,表现出与接种GSHV病毒粒子相似的特征,但经静脉注射无感染性。
5.传播与分布GSHV的自然宿主是地松鼠,不同品种的地松鼠均可感染,GSHV不能感染亲缘关系相近的松鼠,但金花鼠(Chipmunk)可经GSHV病毒粒子或克隆的GSHVDNA实验感染。经非肠道途径接种大鼠、小鼠、豚鼠、仓鼠等实验动物均不能引起感染。GSHV的感染无性别差异,但存在地区性,在分别距离感染群70英里和300英里的2个地松鼠群中未发现感染者。(三)树松鼠肝炎病毒(Treesquirrel
hepatitisvirus)树松鼠肝炎病毒(TSHV)首先发现于美国宾夕法尼亚Reeding附近捕获的树松鼠(Sciuruscarolinensispennssylvanicus)。1986年,Feitelson等用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的试剂对94只树松鼠血清进行检测,未发现一例阳性,但纯化的HBsAg或HBcAg与树松鼠系列稀释血清反应时,证明许多具有抗HBs和抗HBc交叉反应性抗体。组织学检查表明14只动物呈现明显的弥散性坏死灶、门静脉周围浸润、胆管周围炎和/或胆管增生等与病毒性肝炎相一致的变化。其中3只树松鼠体内的病毒DNA聚合酶活性呈阳性。经密度梯度离心纯化的抗原颗粒大小为21~35nm,平均25nm,类似于球形HBsAg或HBcAg颗粒,但未见到成熟病毒粒子。将TSHV相关性颗粒进行SDS分析,观察到2个主要蛋白条带,分别为15.5kDa(p15.5)和17kDa(p17),某些凝胶上还有另一个主条带,14.5kDa(p14.5)。随后的肽图分析表明这三种主要成分与HBV、WHV和GSHV的主要表面抗原密切相关,说明它们是TSHV的表面抗原相关多肽。在SDSPAGE中还可见到另外3条稀淡的条带,分别为19kDa(p19)、20kDa(p20)和35kDa(p35),其中p35可能是HBcAg相关性蛋白质。二、禽嗜肝DNA病毒属(Avihepadnavirus)
禽嗜肝DNA病毒属的代表种为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目前该属已确定的病毒还包括苍鹭乙型肝炎病毒(HHBV),其中DHBV一直作为研究HBV、筛选和验证中西药物抗病毒活性的动物病毒模型,通过研究DHBV感染鸭阐明了嗜肝DNA病毒的复制过程。(一)鸭乙型肝炎病毒(DuckhepatitisBvirus)1.形态特征
DHBV成熟病毒粒子直径45~65nm不等,蔗糖浮密度为1.15~1.16g/cm2.理化学特性
DHBV基因组DNA约3kb,与HBV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极低,但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十分相似。DHBV基因组编码3个ORF,P、S和C,均位于长链上,方向相同。该病毒缺乏正嗜肝DNA病毒所拥有的XORF,在感染鸭体内可检测到3种主要转录体,大小分别为3.5kb、2.7kb和2.5kb,其中3.5kbmRNA可作为反转录模板。SDS分析DHBV囊膜蛋白仅见3个条带:18.5kDa、30kDa和38.5kDa。
5.病原性在DHBV感染流行地区,可见到病毒相关的各种肝病,包括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尽管在肝癌鸭的肝脏中可检测到整合型DHBVDNA,而且DHBV感染鸭患肝癌的比率明显高于未感染鸭,表明DHBV与肝癌发生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该病毒引起肝癌的确切机理尚不清楚。值得注意的是,DHBV相关性肝癌仅见于我国启东县等少数地区,有人报道对DHBV感染鸭进行连续几年的观察未发现肝癌,认为肝癌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年龄是个重要因素,通常商品鸭在2岁以内,而发生肝硬化和肝癌需要较长时间。用DHBV感染鸭血清接种敏感雏鸭或成鸭均可引起持续性感染和高滴度病毒血症,病毒侵及的器官主要是肝脏。利用克隆的DHBVDNA经肝内注射,可引起雏鸭病毒血症,产生与自然感染类似的感染状态。人工感染实验表明,DHBV接种时间与发生的感染类型存在相关性,3日龄之前接种引起持续性病毒血症,而3日龄之后接种引起持续性或暂时性病毒血症,且仅发生轻度肝炎。
(二)苍鹭乙型肝炎病毒(HeronhepatitisBvirus)1988年,Sprengel等报道了德国灰色苍鹭(Ardeacinerea)体内的一种DHBV相关性嗜肝DNA病毒,即苍鹭乙型肝炎病毒(HHBV)。电镜下可见血清中有两种直径40~60nm的颗粒,与DHBV十分相似,直径较小的囊膜颗粒明显多于成熟的病毒粒子。HHBV基因组为具有部分单链的双链闭合环状DNA分子,长约3.0kb,含3个ORF:preC/C,preS/S和P,同样缺乏哺乳动物嗜肝DNA病毒所具有的XORF。HHBV的限制性酶切图与DHBV有很大不同,两者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78.5%,低于啮齿类动物嗜肝DNA病毒WHV与GSHV间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83.6%)。HHBV具有与DHBV相似的蛋白质组成。HHBV仅感染苍鹭,不能感染北京鸭。参考文献王能进等,1995。复方乙肝解毒丸抗DHBV的研究Ⅱ:治疗效果及病理形态观察。中国畜禽传染病。1:6-8田佩玉等,1991。电镜观察鸭乙型肝炎病毒在北京鸭肝内的形态发生和繁殖动态。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3(2):108-111冷静、徐秉栋,1992。雏鸭鸭乙型肝炎病毒人工感染的研究。中华病理学杂志。21(3):160-163应越英等,1989。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研究。中华病理学杂志。18(1):2-4
周翊钟等,1980。一种可能与鸭肝炎和肝癌相关的病毒。上海医学。3(11):1-3侯云德,1990。分子病毒学。北京:学苑出版社唐红等,1990。家畜和家禽中类乙型肝炎病毒存在的初步血清学调查。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1(2):181-184瞿涤等,1992。七个鸭种携带鸭乙型肝炎病毒的研究。中华传染病学杂志。4(3):133-135Aldrich,C.E.,etal.,1989.Invitroinfectionofwoodchuckhepatocyteswithwoodchuckhepatitisvirusandgroundsquirrelhepatitisvirus.Virology,172:247-252Blumberg,B.S.,etal.,1989.HepatitisBvirusandhepatocellularcarcinomatreatmentofHBVcarrierswithphyllanthusamarus.CancerDetectPrev.,14:195-201Condreay,L.D.,etal.,1990.EfficientduckhepatitisBvirusproductionbyanavianlivertumorcellline.J.Virol.,64:3249-3258
Cote,P.J.,Gerin,J.L.,1983.NonoverlappingantigenicsitesofwoodchuckhepatitisvirussurfaceantigenandtheircrossreactivitywithgroundsquirrelhepatitisvirusandhepatitisBvirussurfaceantigens.J.Virol.,47:15-23Dane,D.S.,Cameron,C.H.,1970.ViruslikepartitlesinserumofpatientswithAustraliaantigenassociatedhepatitis.Lancet,1:695-698DeWilde,G.A.,Heijtink,R.A.,1993.ImmunodiscassayforscreeningduckhepatitisBsurfaceantigeninserum,livertissueandculturedhepatocytes.J.Virol.Methods,43:41-51Feitelson,M.A.,etal.,1986.TreesquirrelhepatitisBVirus:Antigenicandstructuralcharacterization.Proc.Natl.Acad.Sci.USA,83:2994-2997Feitelson,M.A.,Clayton,M.M.,1990.Xantigen/antigodymarkersinhepadnavirusinfections.AntibodiestotheXgeneproduct(s).Gastroenterology,99:500-507Freiman,J.S.,Cossart,E.,1986.NaturalduckhepatitisBvirusinfectioninAustralia.
Aust.J.Exp.Biol.Med.Sci.,64:477-484Freiman,J.S.,etal.,1988.Experimen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国际关系学院《工程力学与机械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护理学基础技术(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细胞生物学课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战略管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新安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化学及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长春师范大学《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西华澳商贸职业学院《移动通信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大学生毕业实习计划
- 大一新生军训心得感悟(28篇)
- 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工作汇报范文(3篇)
- 外研社一起英语四年级下册课文
- 学校办公室主任述职报告
- 《列夫·托尔斯泰》-完整版PPT
-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复习教案
- 负数的认识1202
- After-Effects影视特效设计教程完整版全套ppt课件
- 中国铁塔建设维护工作培训PPT通用通用课件
-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Book 2 Unit 1 Text A
- 医疗设备清单
- SHD干燥机说明书(英)
- 蓝色卡通风格研学旅行报告PPT讲座学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